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18-11-30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诗人,他是一位政治家,他也是一位军事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毛泽东,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伟人的足迹,再游长沙,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的记游之作。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这里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 和革命斗争生涯。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因有此作。

三、文体知识

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 ,别称:“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 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如:“醉花阴”“菩萨蛮”“水调歌头”

3、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四、齐读全词,并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1)沁园春(qìn)

(2)峥嵘岁月(zhēngróng )( 不平凡)

(3)百舸争流( gě ) (大船)

(4)怅寥廓( liáo )(kuò)(广远空阔)

(5)挥斥方遒( qiú ) (强劲有力)

(6)浪遏飞舟( è )(阻止)

四、听录音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结构、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感慨,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

2、第二层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湘江秋景图)

3、第三层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直抒胸臆、抒发感慨,引发了诗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承上启下)

下阕:追忆往年,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故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学生时代生活的回忆,对志同道合的战友的思念)

2、第二层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中描绘了代表国家与民族希望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3、第三层次: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回忆击水湘江,展现了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豪迈气概,也巧妙的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六、整体感知、想象分析

1、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2、请找出本词中的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七、字词分析、写景结构分析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 (动)

俯瞰:鱼翔浅底 (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④中流击水图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

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八、拓展

中国古代有哪些写秋的诗词?和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④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九、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 背景

二、 文体知识

注意: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三、 结构、内容分析

四、 意向分析

山、林、江、舸、鹰、鱼、

五、 字词分析

六、 整体感知

上阕

景: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下阕

情: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一等奖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教育新境界。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的人生启迪。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学习热情旺盛,学习的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 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1)词的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①字数: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2、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

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能力目标:

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3、情感目标:

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课前背诵,课内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设喻、联想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讨论法。对重要语句含义的讨论。 【教学工具】: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

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解题

1、关于“词”:【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1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朗读。 (2)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3)学生试读全词。

指导朗读:“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指出不足之处,反复读3遍。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提问4: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明确: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 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本文插页有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该手书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课本上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

2.学生交流欣赏手迹感受,教师略作评价: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3.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其它书法作品并导入课文。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平平仄仄的诗词彰显自己的革命豪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走进诗词的殿堂,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诗词简介及诗词阅读、鉴赏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并收集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笔记》上。在课堂上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记诵的成果,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词。

2.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说说诗词的总体特点和阅读、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词的相关知识(比如:词的别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词的分类以及“沁园春”词牌名的格律等),并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

3.教师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 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

(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整体感知。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3)默想和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

再创造——再评价——共鸣

(3)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一、词是配乐的;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3)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5)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

6)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明确:上阙 —— 秋 、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7)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全词。

1.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背诵《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背诵进行评价。 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把不会读和易读

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2.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

(1)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â)

(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正确的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时代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

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记诵小学、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以及评论毛泽东的诗词,并交流听读感受。结合本词,谈谈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教师略作评价并总结。

1)自作诗词

沁园春·雪(毛泽东——豪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大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长征(毛泽东——爽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他人诗作中的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气)/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意气)

诗人·领袖(任先青):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嘹亮了东方!(神气)(板书:毛泽东——豪气、大气、爽气、才气、意气、神气——潇洒豪放、豪情壮志)

(8)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和《浪淘沙·北戴河》,引导学生记诵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用自己喜欢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激情。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语文科 戴宏辉 公开课教案(2003.10)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2、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4、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教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让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本首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问题设计:⑴诗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写景和抒情]

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从那些视角来写的?["看"统领的内容]

⑶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怅,问] 其含义是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实质为思考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⑷诗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没有?(过渡到下篇的分析)

⑸下片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与上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忆"字),回忆]

①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恰"统领的内容]

②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面貌、斗争生活和志趣?"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意气风发、热情澎湃、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奋笔疾书、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⑹"到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同学少年"怎样的感情?[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⑺词写到这里,有没有回答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呢?[联系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总结答案―――艺术的回答了问题]

⑻该词的主旨是什么?(小结,见板书设计二)

(二)体会炼字炼意的艺术特征 (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归纳,体会下列词句中划线字的好处) 主要抓住: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听朗诵录音,学生再次齐读,深刻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

三、延伸拓展 (通过选词填空,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十分讲究练字练意的艺术特征)

附:板书设计(投影显示):

一、诗词结构:

二、主 旨: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后记

从今天的上课情况和听课领导邹主任和其他语文老师的评价来看,这份教案设计还是成功的,思路清晰,抓住了诗词的重点内容,拓展内容较好.讲课的条理清晰.问题在于:1.课堂调控得不够好,老师紧张,学生也紧张,整个气氛有些沉闷,师生配合不默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2.设计教学程序时,应把写作背景的知识介绍放在课文理解的前面,这样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3.诵读训练时,应该点个别学生朗诵,或自己示范朗诵,营造出一种气氛.4.对字词的讲解过细,教学语言应简洁一些.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1.问:上阕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 (“看”——寒秋景致)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

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为何会发出“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此间落实到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6.问: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呢?)

四、小结上阕

(一)“看”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色彩缤纷

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静结合) 对仗工整 (万类霜天竞自由) 仰视:鹰击长空 动词传神

俯视:鱼翔浅底 生机盎然

(二)“看”眼前景物——“怅”世间万物——“问”谁主沉浮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并了解下文

(一)回顾前文

1.上阕的前三句根据大意,大家试着分析是什么句式?

倒装句。(并解释这三句的大意)

2.上阕是通过一个“看”字为领字,来写出景物并发出感慨的,那么下阕又是通过什么领字可以来写呢?大家试着分析一下。

通过“忆”字来写出下文的“峥嵘岁月”

3.背诵上阕,并用分析上阕的方法,试着品读下阕。

(二)品析下阕

交待诗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来到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下阕的前两句是什么句式?

过渡句(承上启下)

2.前两句中有一个“忆”字,那我们通过这个“忆”字又看到了什么?作者回忆了什么,从哪一句到哪一句?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3.那么“同学少年”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和精神面貌呢?从原文中能找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吗?

同学少年: 精神面貌: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青春活力

挥斥方遒 批判精神

指点江山 英雄气概

粪土当年万户侯

4.为什么要“忆”这些“同学少年?上阕的提问,下阕又是如何来回答的?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最后三句的,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激流涌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二、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有何联系?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上阕:由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下阕:忆峥嵘岁月,记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一幅充满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争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

由上阕的“问”“谁主沉浮”引发出下阕的“答”,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三、再次放声朗读全文,结束课程

四、作业布置

(一)要求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二)对照《沁园春·长沙》,把你自己一次出游的看到的景色,心中所抒发的情感写出来,写一篇三百字的小游记。

(三)课外阅读任先青诗《诗人领袖》,领会他笔下的毛泽东。

五、板书设计

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以天下为己任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第六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一、指导诵读。

朗读就体现着对词的理解程度。这首词,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从容,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

比如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能读快了,而应是从容镇定。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而北上。因此,要体现出一种深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也该读得响亮一些,以表现出无边无际的江面,„百舸争流‟更应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千帆竞发,这是何等的壮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唯有如此从容而气势豪迈的朗读,才能表现出毛泽东眼前那种生机勃勃的无边秋色!在这里,毛泽东已站在空中俯瞰地球的眼光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你们读到这里,也应该把自己当作毛泽东,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回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可以稍微读快一些,以体现出一种青春蓬勃的生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该读得这样激越而奔放。因此,读这几句我觉得节奏可以稍微快一些,一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应该斩钉截铁而英勇无畏,速度可以稍微放慢,尽量读的雄健一些:„粪、土、当、年――万――户――侯!‟最后一句更要读得激昂而豪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少年学生时代意气奋发、忧国忧民、豪情万丈的思想体现。这些穿苍穹、树雄心;扬豪情、展雄风的诗句每每的读来,都能让人热血沸腾、豪气冲天。

二、读出自己,读出疑问。

(一)我们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感悟到什么呢?或者是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换句话说,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总体感受呢?

(二)如果拍一部反映青年毛泽东的故事的电影,以本词中哪个词或句子命名最好,为什么?

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1、词中哪些句子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及当年的同学的精神面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群情激昂的词句。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找同学试读。

2、他们来到橘子洲头干什么?

他们不是来此观景赏月,饮酒弹琴,不是来弄风雅,谈恋爱来的,也不是一样来拍照片,摄录像来了。他们来谈论国家大事,来规划国家的蓝图,来抒发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他们可以做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视权贵如粪土一般。也就是把权贵当粪土。个人的荣辱安危名利都可抛弃,为了国家愿奉献所有。金钱算什么,万户侯算什么?就像粪土一样被抛弃在泥土中。 1913年,20岁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读着这几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在岳麓山上,湘江水旁,慷慨激昂,陈述志向的情景。让我们记住这几个形容青年人豪情壮志的好句子!有美好的年华,有青春的激情,有浩大的气势,有奋斗的欲望,有拯救民族兴亡的抱负。 (三)中流击水图

①中流击水:中流,江心水深处;击水,游泳。作者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之句。

用询问,引出诗人及战友们当年搏击波浪的画面,使词的收篇豪迈有力,富有气势,整首词昂扬激越的风格在结尾越发充分表现。寓意深刻,含蓄隽永。 一“击”一“遏”,其力至强,其神至壮,刻画出主人的激昂情态和凌云壮志。

胸怀开阔了,才能变得高尚,才能不是为了一已的悲欢而或喜或悲,青春的激情洋溢了,我们也才有可能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然我们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和屋檐下的麻雀,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下片总结:一大批志存高远、一心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上下求索,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国家的命运、是民族的未来、是他人的需求;那个年代的那群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他们的身上铸写着中华民族的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人。 上半片是否也有这样感情? (四)独立寒秋图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我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的秋风之中,独立

不屈的精神。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 (五)怅问图

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外电评论――一个诗人拥有一个中国。 (六)湘江秋景图

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力秋魄。

秋魂:动词――色彩(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生机(动感)生命力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作者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奋发自强,是有深意的。“秋”入诗人的情怀,多为悲秋,少有昂扬,如: 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欧阳修: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怀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情-景)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三拓展深化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吴乔《围炉诗话》)。因此,作者境界不同,作品就有不同的风格,所谓“风格就是人”,“诗品出于人品”。毛泽东这首词雄奇奔放、慷慨激昂、豪迈爽朗、大开大阖、一气呵成,如奔雷掣电,吐月吞星,充满了一个青年政治家气吞八荒心怀四海的革命豪情。它所刻画出的那幅惊世骇俗的壮丽的秋景图,一反古人对秋的悲叹情调,直可令千古词人共折腰。它让我们领略到青春的呼唤,生命价值的归向。

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讨论]青春的真谛是什么?

1、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的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 ――塞缪尔.厄尔曼《青春》(愿每位同学都能永远奏响生命的最强音)

2、“名人少年多立志”,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毛泽东16时的诗句: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恰同学少年》片尾曲: 美哉潇湘伟少年, 踏浪湘江竞风流。 名和利, 莫问候。 书并剑, 到心头。

挥毫万山红, 举臂托飞舟。 美哉中华伟少年, 他日神州竞风流。

周六上午三节课,学习《雨巷》。发现很多问题,其一,朗诵,很多学生原来在农村初中,根本没有教师关注这个问题,即使是听过录音,教师示范指导过,再来读,依然如此。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首先培养他们注视诵读的意识。

优秀的学生谁都能带,关键的是如何引导习惯很不好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因此开学前一个月的时间里,教师不应该关注教学进度的问题,而是学生的兴趣、习惯的引导和培养。

其二,新诗的教学是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难点,很好理解,但缺少经典的阐释,极容易流入肤浅和教条。真正走进课堂,会发现,很多非教学的因素主宰了课堂。

如何删繁就简,以精要而有梯度的问题直接深入文本,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学养。如何影响课堂氛围,排除非教学因素,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优美高雅的艺术,自己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有个问题应该引起自己的重视,一是消极、虚无的心态,教学绝不是一蹴而就,时刻保持昂扬而激越的心态太难,也不宜。艺术修养的提高需要的是平和从容的心境,心浮气躁练就不出大师。二是保持必要的读书时间,抛开一切杂务,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学及艺术素养。能够在匆忙而杂乱的校园里平静地读书,是一种境界,气度和命运。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关键词:理想,寻找,忧伤。 一、指导诵读。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二、内容赏析: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合?

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504486/

推荐访问: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秀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