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宋词三百首赏析 > 鹧鸪天,辛弃疾送廓之秋试

鹧鸪天,辛弃疾送廓之秋试

时间:2016-11-01   来源:宋词三百首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宋词三百首赏析】

篇一:《《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鉴赏与答案》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有资料说他是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用白话解译这首词的意思是: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1.春蚕食叶:食叶吐丝,水到渠成,自然而然2.桃花浪: 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 龙门 下,跃过龙门的化为龙,否则点额暴腮。后遂以比喻春闱。3.禹门:又名龙门,在城区以北30公里处,黄河到此处,出峡谷由北向南,直泻而下,水浪起伏...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日禹门渡。河流至此,宽约百步,两山对峙,河冲其中...,状近斧凿。

篇二:《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鉴赏: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

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春蚕食叶”“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

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2.“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 鲍氏安国 、 安行 、 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3.“折桂”: “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篇三:《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赏析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鉴赏:

廓之在这初秋微凉的时候,身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鲤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鹧鸪天,辛弃疾送廓之秋试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

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佩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春蚕食叶” ”“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鹧鸪天,辛弃疾送廓之秋试

2.“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 鲍氏安国 、 安行 、 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3.折桂”: “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

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篇四:《《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鉴赏》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鉴赏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送别的人为廓之。有资料说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他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 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译文:

廓之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里,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一样,回廊里传出沙沙声响。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你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此词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

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1.春蚕食叶:食叶吐丝,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2.桃花浪: 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 龙门

下,跃过龙门的化为龙,否则点额暴腮。后遂以比喻春闱。

3.禹门:又名龙门,在城区以北30公里处,黄河到此处,出峡谷由北向南,直泻而下,水浪起伏...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日禹门渡。河流至此,宽约百步,两山对峙,河冲其中...,状近斧凿。

篇五:《2015-2016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和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4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保持答题卷清洁、完整,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第Ⅰ卷 阅读题(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西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中心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是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至2001年,“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就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

1.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是以分裂中国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是先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最终目的。

B.“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

C.“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

D.“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

2.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B.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

C.“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D. “东突”分裂分子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3.根据原文的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 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D.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

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 周 初 宇 文 忻 等 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 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4.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283815/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