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知识 > 兔起鹘落的意思

兔起鹘落的意思

时间:2018-09-04   来源:时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时尚知识】

兔起鹘落的意思 第一篇_易错成语及解释

1.食古不化: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不善于灵活运用。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

【语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泥古不化 墨守成规 生吞活剥…【反义词】推陈出新

2.数见不鲜: 解释: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寡廉鲜耻:现多用来形容没皮没脸;不知羞耻,。原指不廉洁;不知耻

4.兔起鹘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5.忝列门墙: 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

6.椎(chui)心泣血:捶着胸脯,悲切得哭不出声音,就像眼中要充血一样,形容极度悲痛。

7.间不容发: 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也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

8. 曲(qū )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此成语用来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启发人们,应善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9. (qǔ)曲高和寡: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10. 改弦更张:比喻改变方针、计划和方法,以纠正偏差或错误。 易和“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11靡靡(mǐ)之音: 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乐曲。

12.佛口蛇心: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13.把盏言欢: 指一起喝酒谈心聊天,侃大山

14.卖官鬻爵: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15.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亦作“、“”

16. 朝暾夕月:指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暾 tūn 〔暾暾〕形容日光明亮温暖,亦用以形容火光炽盛。

17.云谲(jué)波诡: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18.沆瀣(hàng xiè)一气: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近义词:,反义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19.赧颜汗下:形容羞愧到极点。

20.刚愎自用: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21.无裨于事:无济于事,根本没有用的意思。

22. 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

23.一丘之貉: 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4. 零篇散帙(zhi):没有编入集子的文章。这些作品往往有一定的史学或文学价值

25. 畏葸( xǐ)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26. 芊芊莽莽:草木茂盛的样子

27.剜肉补疮: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剜:用刀挖取。疮:外伤。

28.不容置喙: 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29.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26.数典忘祖: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27.敷衍塞责: 指工作不认真负 责,表面应付了事。

28.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29.令人咋(zé )舌: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说不出话

30.稗(bài)官野史: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31.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索,找;骥,良马。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义词:不落窠臼

32.佶(jí)屈聱牙: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33.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34.穷形尽相: 既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又指。与不同。

35.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36.冥顽不化:形容人非常顽固,不通情达理。

37.垂涎(xián)三尺; 原形容嘴特别馋,见了吃的东西就忍不住流口水的样子。现多形容见了好东西就眼红,竭力想占为己有。

38.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兔起鹘落的意思 第二篇_成语

2014年高考语文快速提分法:成语的使用技巧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高考题)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

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等等。

利用报刊素材,突破成语难关

成语浩如烟海,其实,生活处处是语文,“无错不成报”的现象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训练素材。考生阅读报刊时如果能用心辨析,举一反三,并养成“生活语文化”的良好习惯,就定能突破成语难关。

一、对象用错

1. 体育馆门前的“黄牛”们依然忙活着,但与前几个赛季的东北虎比赛门票的洛阳纸贵相比,如今的“黄牛”和东北虎队一样遭遇了经典大片《后天》中再现的寒流。(《体坛周报》2005年2月25日)

2. 但崔哲瀚116、118手的不知所云使得常昊再次掌握了局面的主动权,研究室里众高手认为常昊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新浪体育》2005年3月5日)

3. 呼之欲出的人造血液(《资料卡片杂志》2005年第3期43页)

4. 我喜欢的一句话:语言如蜻蜓点水,行动才入木三分。(《高考天地》2005年第7期12页)

5. 但是,内心深处那一丝不绝如缕的功名之念,又使他不断而执著地演绎着离别的故事。(2005年第5期《文史知识》35页)

[辨析]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高考对琳琅满目、脱颖而出、汗牛充栋等成语的测试就是从适用对象这个角度设计题目的。“洛阳纸贵”比喻文学作品广为流传,风行一时。“不知所云”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呼之欲出”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不绝如缕”比喻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尖细微弱。

二、褒贬失当

6. 火箭队的攻击一发不可收拾,麦蒂两投两中,率火箭队打出9比0,火箭队在比赛还有5分37秒时将比分改写为80比59。(《新浪体育》2005年3月7日)

7. 通过多做题,尤其是要自己先做,此后再与答案对比,以此发现自己答题的缺陷所在。长此以往,现代文阅读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高考天地》2005年第3期35页)

8.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者也是翻云覆雨的,他已经从自身经历中深谙此道,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些大吃大喝阿特金斯食品的人就会抛弃他。(《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124页)

9. 这两段景色描写,前一句壮阔、苍茫,后一句秀丽、凄迷,风格迥异,但都是浓情勃郁好景致。连才华横溢的苏轼,都曾对这些妙曼的句子耿耿于怀。(《文史知识》2005年第5期35页)

10. 只不过在胡屠户这个胸无城府的浅薄人物身上,丑陋表现得更为浅露直率罢了。(《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94页)

[辨析] 有些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或中性。从感情色彩方面设计错误项也是高考命题者常用的“伎俩”之一。“一发不可收拾”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情况而言;“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和权术;“耿耿于怀”常用于对不愉快的事情不能忘怀。它们都是贬义成语。“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是褒义词。

三、重复累赘

11. 从文山会海中脱身,转入到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中去,我觉得是您目前的当务之急。(《体坛周报》2005年2月21日)

12. 以往几百万年间所有的巨大火山喷发,比如圣海伦、喀拉喀托、皮纳图博火山与之相比都将相形见绌。(《科学之谜》2005年第5期16页)

[辨析] 重复累赘是指成语的意义和句中某个词的意义重复或部分重复。 “当务之急”和“目前”重复。“相形见绌”和“与„„相比”重复。

四、词义误解

13. 少数为官者,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追求个人享受,一饭千金。(《时事纵横》2005年第5期32页)

14. 罗玮这种向陌生人捐献活体肝脏的行为,不仅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首例。(《中国妇女报》2005年3月31日)

15. 各种史书、各部影视莫不沿用此说,将珍妃塑造成深明大义星光灿灿的侠烈嫔妃。然而,历史真相却非如此,或曰南辕北辙相去甚远。(《资料卡片杂志》2005年第4期34页)

16.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时间,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晨钟暮鼓,从沙漏、日晷到挂钟、手表。(《读者》2005年第9期41页)

17. 而那些声名不甚彰著的笔名,多属于报坛的过客,兔起鹘落,不惹人注意。(《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63页)

[辨析]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习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结构,对其意义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切忌望文生义。高考对鲜为人知、谈笑自若、高山仰止、屡试不爽等成语的测试就是利用考生学习成语时不求甚解而望文生义来设题的。“一饭千金”指受恩厚报。“绝无仅有”强调极其少有,而句中错误地把它理解为绝对没有。“南辕北辙”喻行动和目的完全相反。“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作画、写字、写文章等下笔迅速,没有停顿。

五、不合语法

18. 如果人们继续一意孤行和我行我素,依然熟视无睹单一耕作的弊端的话,那么可怕的粮食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138页)

19. 但历史依然对命途坎坷的人儿不弃不离,似乎乐此不疲这份伤感。(《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22页)

20. 这些肖像体裁丰富,风格各异,色彩斑斓,有的是笔墨浓重的油画,有的是一蹴而就的速写,有的是笔墨线条都清晰可见的素描。(《读写月报》2005年第1—2期15页)【兔起鹘落的意思,】

[辨析] 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用法。“熟视无睹”“乐此不疲”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都不能带宾语,应分别改为“依然对单一耕作的弊端熟视无睹的话”“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一蹴而就”形容事情极易成功,多用于否定句中,用于难以一做就成功的巨大工程、艰难任务、伟大事业等,句中应用“一挥而就”。

兔起鹘落的意思 第三篇_15语文样题及词语解释答案

Ⅵ.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样题)

大 学 语 文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全卷共12页,其中试题6页,答题纸6页。

2.用墨迹为蓝(黑)色字的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3.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 B.《楚辞》 C.《乐府诗集》 D.《九歌》

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国语》

3.喜用“菊”“酒”等诗歌意象的东晋田园诗人是

A.谢灵运 B.屈原 C.陶渊明 D.孟浩然

4.下列诗人属于“初唐四杰”的是

A.王勃 B.李白 C.王维 D.张若虚

5.以“沉郁顿挫”为诗歌主要风格的唐代大诗人是

A.杜牧 B.李商隐 C.杜甫 D.刘禹锡

6.下列作品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

A.《燕歌行》 B.《氓》 C.《关山月》 D.《行路难》

7.下列作品属于马致远的是

A.《汉宫秋》 B.《牡丹亭》 C.《西厢记》 D.《窦娥冤》

8.“唐宋八大家”中属于唐代的作家是

A.苏轼 B.柳宗元 C.王安石 D.苏辙

9.辛弃疾的词集是

A.《乐章集》 B.《漱玉词》 C.《稼轩长短句》 D.《东坡乐府》

10.成语“望洋兴叹”出自

A.《庄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1.下列作品属于清代的是

A.《金瓶梅》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12.陆游的号是

A.放翁 B.莲蓬居士 C.玉谿生 D.香山居士

13.下列作家属于创造社的是

A.冰心 B.郁达夫 C.巴金 D.蔡元培

14.下列作家属于当代朦胧诗派的是

A.舒婷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张洁

15.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家是

A.契诃夫 B.普希金 C.海明威 D.莫泊桑

16.下列小说以“湘西世界”为写作背景的是

A.《苦恼》 B.《萧萧》 C.《百合花》 D.《断魂枪》

17.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描写方法是

A.白描 B.渲染 C.彩绘 D.曲笔

【兔起鹘落的意思,】

18.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

A.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B.姜氏何厌之有?

C.故不我若也。 D.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9.下列句子使用了宾语前置的是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是必射雕者也。

C.制,岩邑也。 D.为虏所生得。

20.以“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为创作主张的唐代诗人是

A.王安石 B.欧阳修 C.白居易 D.韩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21.《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

22.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 。

23.陶渊明《饮酒》: ,而无车马喧。

2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兔起鹘落的意思,】

25.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

26.李白《行路难》: ,忽复乘舟梦日边。

27.杜甫《秋兴》:江间波浪兼天涌, 。

28.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 。

29.陆游《关山月》: ,厩马肥死弓断弦。

30.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 ?

31.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3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 。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33.窃以为过矣。 .

过:

3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

自多:

3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兵:

36.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

系:

37.援玉枹兮击鸣鼓。 .

援:

38.汉军罢,弗能追。 .

罢:

39.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人。 ..

色:

40.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友:

41.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可怜:

4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俟:

43.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

凌:

44.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

少: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正确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在错误判断题后的括号内划“×”。

45.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兔起鹘落的意思,】

46.李斯《谏逐客书》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国君重用客卿的事实作为论据。( )

47.朱光潜《咬文嚼字》是一篇驳论文。( )

48.《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的“隧而相见”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

49.培根认为,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

50.韩愈《祭十二郎文》采用了追叙的手法。( )

51.杜甫《兵车行》交代了造成“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原因在于外族的入侵。( )

52.苏轼《前赤壁赋》抒发了作者苦闷、悲观的情感。( )

53.史铁生《我与地坛》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这是一种象征性的类比。( )

54.钱钟书《说笑》认为在生活中应该提倡幽默。( )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55.阅读《赵威后问齐使》中的一段:

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请回答:

(1)这段文字采用什么方式展开议论?(2分)

(2)这段文字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4分)

(3)概括这段文字所表现的治国思想。(3分)

56.阅读李清照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请回答:

(1)这首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摘出这首词中采用的当时口语?(3分)

(3)这首词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3分)

57.阅读下面的文字: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请回答:

(1)这两段文字出自哪位作家笔下?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3分)

(2)这两段文字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3分)

(3)作者通过听雨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58.阅读鲁迅《风波》中的几段文字:

八一嫂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

兔起鹘落的意思 第四篇_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郑 莉

一、考点指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在原文中起关键作用、含义比较深和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的句子,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还涉及句读、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高考文言文翻译总体上要求考生能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达,即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雅,即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于考生来说,做到信和达是基本要求,雅则是较高的要求,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要求信和达。

做到信、达、雅,需掌握以下方法。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对应。直译的好处是字字句句落实也就做到了信和达,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还不怎么雅,所以应辅之以意译。意译,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增减、语序调整、句式变化均与现代汉语一致。通过意译的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它能使文意更加连贯、通顺、流畅、好懂。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即“留、补、删、换、调、贯”六个字。

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都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中“元丰”“齐安”“临汝”“德兴”“湖口”为地名,“迈”为人名,翻译时均可原样保留不译。

补,增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遇到两种情况需要采用此方法。其一,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译成复音词。例如“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中“义”是单音词,翻译时应译为与现代汉语相符的复音词“正义”。其二,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习惯补出省略掉的内容,另外,补出的内容要加括号。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中“见渔人”省略了主语桃花源里面的人,“问所从来”省略了宾语渔人,翻译时需补出来语句才通畅。

删,删除。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可以删去不译,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气助词,在句中表顺承的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翻译。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者也”是句末助词,可删掉不译。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翻译时,当遇到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现象时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一词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在翻译时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故”是旧、前的意思,“事”是事例的意思,“故事”即前例之意。又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共”为通假字,通“供”,在翻译时应按供的意思翻译成供给。

调,调整。把文言文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为宾语前置句,如按原本顺序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我欺骗”,很显然语句不通,所以翻译时应调整为符合现代表达习惯的句子,依“不欺余”的顺序来译。

贯,贯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修饰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等现象,翻译时应灵活处理,使译文明白、贯通。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不可硬译为“一个男子犯上作乱七座庙都被毁坏了”,应懂得一些用典用事的基本常识。此处“一夫作难”是用典,应译为陈涉起义,“七庙隳”是借代,代指整个秦王朝。

二、经典示例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贵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

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琊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 有删改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翻译: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注意关键实词“扶疏”“糜”的意义,翻译时应对应、准确。“作糜哺饿者”如果直译为“煮粥哺育饥饿的人”则不妥,此处应依照“贯”的原则意译为“煮粥给饥饿的人吃”表达才通顺流畅。另外,还应注意句式特点。“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不仅是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此句省略了主语“善人公”,翻译时应按照“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部分,并用括号表示;“于其下”为状语后置,翻译时不能直译为“时常煮粥给饥饿的人吃在树下”,倒装的语序依“调”的原则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所以应译为“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饿的人吃”。

2、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翻译: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此句翻译时要注意顺序。“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一句如逐字翻译则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所以应把“走”字提前方可。另外,“走”是古今异义词,应按古义译为“跑”。

3、 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翻译: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此句翻译时应特别注意两点:其一,“公性孝友”中“孝友”二字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完整译出,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二,“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中“而”是表顺承的虚词,翻译时可依据“删”的原则删掉不译,即“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三、及时演练

某媪夺婚

故率媪妪数十人,突至邻村一家,排闼强劫其女去。以为寻衅,则素不往来;以为夺婚,则媪又无子,乡党骇异,莫解其由。女家讼于官,官出牒拘摄,媪已携女先逃,不能踪迹;同行婢妪,亦四散逋亡。缧绁多人,辗转推鞫,始有一人吐实,曰:“媪一子,病瘵垂殁,媪抚之恸曰:‘汝死自命,惜哉不留一孙,使祖父竟为馁鬼也。’子呻吟曰:‘孙不可必得,然有望焉。吾与某氏女私昵,孕八月矣,但恐产必见杀耳。’子殁后,媪咄咄独语十余日,突有此举,殆劫女以全其胎耶?”官怃然曰:“然则是不必缉,过两三月自返耳。”届期果抱孙自首,官无如之何,仅断以不应重律,拟杖纳赎而已。此事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安静涵言:其携女宵遁时,以三车载婢妪,与己分四路行,故莫测所在。又不遵官路,横斜曲折,歧复有歧,故莫知所向。且晓行夜宿,不淹留一日,俟分娩乃税宅,故莫迹所居停。其心计尤周密也。女归,为父母所弃,遂偕媪抚孤,竟不再嫁。以其初涉溱洧,故旌典不及,今亦不著其氏族焉。

————《阅微草堂笔记》

请把以下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破格而为之,不能胶柱而断之也。

2、 此事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

3、 且晓行夜宿,不淹留一日,俟分娩乃税宅,故莫迹所居停。

参考答案:

1、(应当)不拘常规来解决,不能用刻板不变的方法判断。

2、这事的变化象兔起鹘落般迅捷,稍放松点就过去了,这老妇也真敏捷如神啊。

3、而且(她)早行夜宿,一天也不停留,等(那女子)分娩后才租屋住下来,所以无法寻到她的住处。

兔起鹘落的意思 第五篇_短文两篇测试(答案)

《短文两篇》测试题答案

1.苏轼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三苏

2.略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悦,自古以来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翻译略)

8、A 9D 10C

1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s/477537/

推荐访问:一岗双责是什么意思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