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时间:2018-12-02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第一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沉思录》(Meditations),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2]。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写给他自己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他统治着我们曾经见过的最强盛的帝国,却依然能用如此谦逊和优美的笔调写出这些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他提倡纯洁的生活,经常提醒自己要按照最好的方式去生活。所有这些文字他不曾想到会出版,所以从书中你可以看到马可·奥勒留正在摈弃所有物质和世俗的困难,去关注他自身纯粹的心智,思考什么对他而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他能够非常诚实地研究自身,非常坦诚地写下来,着实让我们惊叹,《沉思录》的每一页都充满了伟大的智慧。

1.总是走直路,直路是自然的,相应地说和做一切符合健全理性的事情。(page:

2.幸运只意味着一个人给自己分派了一种好运气:一种好运气就是灵魂、好情感、好行为的一种好配置。(page:72)

3.宇宙的本性带给每一事物的东西是有利于它们的。当本性带给它们时,那是为了它们的利益。(page:157)[3]

4.最好的报复方法便是勿效法敌人。(卷六第六则)

5.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卷六]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

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

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沉思录读后感】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宁静地沉思

——读《沉思录》有感

读完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掩卷而思,书中的每一个字像那恋恋不舍的情人一样依然停留在我的脑际,只待我用心慢慢地去咀嚼那其中的美妙。此时,心灵的深处就像那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丝尘世的声响的清晨一样,十分清静,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被扰乱过的一样。即使是这样,但,心中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有任何的孤独和寂寞,因为我还有那清晨太阳的陪伴,她用她那一缕缕明静的光线照亮你,并且温暖你。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东西能够和沉浸在宁静的氛围里去享受那哲学产生的美感相媲美呢?那种感觉真美!一种被哲学的美感深深迷恋的感觉!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在他幼年的时候,出身背景的优越性使他有机会外文学、哲学、绘画等方面广泛地涉猎,这也为他以后深刻地研究哲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因此读过《沉思录》的读者都知道,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借助心灵的力量和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而完成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仁爱、宽恕的生活原则,怎样才能按照本性在宁静中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又告诫我们应该怎么坦然地面对生死,如何把握好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更好地生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仁爱”“宽恕”,马克·奥勒留认为,“对于那没有理性的“动物和一般的事物和对象,由于你有理性而他们没有,你要以一种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对待他们。而对于人类说,由于他们有理性,你要以一种友爱的精神对待他们”, 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多么博大仁慈的爱啊!一种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仁爱与宽恕!宽恕和仁爱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一定不会对其他事物充满仁爱。试想如果一个人对那些有些粗俗,有些欠文理,甚至那些稍微伤害过你的人充满了挑剔和苛责,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宽恕他们呢?又怎么可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呢?之所以会出现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首先他就是一个不懂得宽恕的人,如果他懂得宽恕,他又怎么会去为一些小事而不去显示他的仁爱呢?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前提是的拥有一颗宽恕的心。关于宽恕,我们的先贤圣哲也认为: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而君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是仁爱

的化身。君子在现代词典的解释是指品格高尚的人。而想想那些品格高尚的人,往往不都是拥有宽广的胸怀,往往不都是懂得宽恕之道吗?君子是古代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而仁和恕又是君子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君子应该时刻保持仁爱和宽恕之心,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正所谓“仁者,爱人也”。假如有人要将你杀掉,把你切成碎片,诅咒你,难道这些事能够阻止你拥有仁爱宽恕的本性吗?当然不能,我们不会因为受到伤害或者不公平待遇而放弃自己的仁爱宽恕的本性。从现在开始起,应当学会让自己拥有宽恕和仁爱的的本性,因为这两种品质,都在你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在心灵的最大宁静中免除所有压力而生活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尽其所欲地叫喊着反对你”所以说,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有助你更轻松更愉快地生活。在马克·奥勒留看来,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宁静致远”,意思是,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一丝杂念,让心灵保持在宁静的状态下,有助于我们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当然,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像我们每个人都熟知的陶渊明,就是在官场黑暗、小人当道的社会环境下选择了宁静的生活,在诗歌方面才有如此大的成就,在人格方面才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宁静的生活,在我们可以支配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此外,宁静的生活包括心灵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物质方面,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其实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秩序忙而不乱。在精神上,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在痛苦、在烦恼时得到休憩。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就相当于选择了幸福生活!而这也是在你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的 。

生死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但又是我们人类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常谈常新。“那从地里生长的东西要回到地里,而那从神圣的种子诞生的,也将回到天国”,这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最常见自然轮回现象吧了。但,如果把那株植物换做人的话了,我们可能就不那么去认为了。难道在我们人类的眼中,植物的生命就不是生命?或者就比人的生命要低贱吗?其实不然,只是我们人类把自己的生与死看的太重了,每个人总想活他个上百年或者更多,但这可能吗?!既然不可能,可我们又为何不去承认这一个现实呢?不去坦然地去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呢?在马克·奥勒留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管你

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不管你是否承认,是否喜欢,你最终都会踏上这条道路的。坦然地面对生死,就像你看待那株植物一样,必然也将回到天国,因此,只要把这种自然轮回看作是宇宙间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法则就行了。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拥有一颗仁爱宽恕的心灵,选择宁静的生活方式,坦然地面对生死。其实,这也只是《沉思录》中一小部分的思想罢了。在《沉思录》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哲理,比如说:学会用理智的大脑来面对生活;做对社会,对自己有

意义的事情等等。《沉思录》是一部传世的哲学经典,而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大门的大学生来讲,非常有必要一读。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向温总理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平天下的书!温总说也看了这本书不下百遍。书中所提倡的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谐,正是像温总理这样调和各种矛盾的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和所有推崇《沉思录》的成功人士站在一起,我是幸运的,幸运的真谛不在于这份感悟能不能助我成功,而在于它能够让我成长,教会我平和的面对一切,用激情与理智的融合来感知人生的真谛

《沉思录》是一本哲学书、生活书、励志书,书中记述了作者粤勒留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智箴言,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悲剧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斯多亚派哲学告诉人们,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无所谓善,除了罪恶之外便无所谓恶。所谓美德: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节制。外界之事物全是一些无关轻重之事。凡事有属于我们能力控制范围之内的,有属于我们不能控制的,如爱憎、高贵尊荣,在可能范围之内须要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对宇宙整体负有义务,应随时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 读《沉思录》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作者粤勒留的完美人格令人景仰,作者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努力践行自己的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仁爱宽容。在书中,奥勒留说:“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他与邻人甚至是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忍受一切。民本情怀。在书中,奥勒留说:“我接受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这既是一代帝王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解读,又是其体民、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其对“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本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恬淡达观。奥勒留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句话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他把“生活”视

第二篇:沉思录读后感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机械131 陈明俊 学号:1307200016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程中,西方哲学经典赏析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通过《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阅读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追问而产生的,又在思维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加以完善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的。笛卡尔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义者,他在本书中通过六个沉思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在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有许多见解都是很可疑的。要寻求真理,就必须抛弃掉已经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重新确认对心灵及事物的认识。“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们,而要先假定它们都是虚假的,克服习惯和成见对自己的影响,对其加以反复考察,找到我可以确定为真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个沉思里,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为敢于否定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要敢于向老旧的思想和传统提出挑战;二为打破前人所指定的思维定势或教条,产生新的,也许是更好的思想。

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尔论证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的问题,在他看来,躯体只是被灵魂依附的一个物体,如果自己没有任何思维的话,那么个体就没有存在性,进一步突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留传千年的经典论断。恰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终他把自己的哲学性质引入唯心主义的殿堂。但他又并不否认外在物体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他认为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里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的确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但现实生活又并非如此,比如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导致毕业即失业,就算找到工作也很快便觉得不适合自己而辞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都没能做到真正深入地认识自己,从而走向失败。

第三个沉思里,笛卡尔用尽各种办法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论证,通过各种反方向的逆推导给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话题由古到今一直被世人所讨论,虽然各种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存在上帝这个人,但是笛卡尔认为上帝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

个无限实体,一个经过不断的思考而一步步进阶,从而达到一个超越一切存在的最高阶的存在。

在第四个沉思里,笛卡尔论证了“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这一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的肯定。接着,他开始讨论错误的来源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源于自身的缺陷。另外,他觉得“错误主要由于意志扩散到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上去,导致我混淆真假、不辨善恶。”笛卡尔还把错误的原因归结对所有的事物的认识没有下清楚的判断。众所周知,每人都会有错,错误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每个人有不同的,正确的和错误的回应方式,而笛卡尔觉得正确的方式就是:清楚判断对事物的认识。

第五个沉思里作者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笛卡尔首先考察物质性东西的观念中哪些是清楚的,继而推证出它们的真实性。在此过程中,“我只能领会到一个具有存在性的上帝的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这两者是存在的,而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的不可分性,而两者的不可分性恰恰证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在笛卡尔沉思的过程中我也在沉思“为什么他要极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呢?”是不是由于当时天主教控制着一切,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为了让自己的思想被世人和教会接受,才会极力维护上帝的英明,否则将受到惩罚。还是因为他精神深处就原本地相信上帝的存在?

在第六篇沉思里,笛卡尔成功地论证了物质的存在。 “灵魂和肉体是我可以分别加以领会的且得到的都是清楚明白的知识,肉体可分精神不可分”,笛卡尔从中得出两者是有实在区别的结论。“虽然我不会接受感官告诉我的一切事物,但我也不能怀疑一切,毕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确信的”,这一句表明了笛卡尔思维的渐进和变化过程,也是其通过以上五个沉思后的思维发展过程。从“普遍怀疑”到“不能怀疑一切”不仅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或者是恰当手段,这值得我们去留意、思考和学习。

最后,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体会主要有:第一,不管是在哲学还是在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由于受社会背景、知识范畴等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思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那么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和知识维度上看过去的文学作品、考察其精神内涵必须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加以

修正。第二,“宁静以致远”这句话的适用性很强,从文学创作者、精神思维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通向目的的必经之路。正如笛卡尔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因为我正处于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可以有精力从事如此规模的工作。”第三,我觉得读书就应该读好书,读好书里的精华、与时俱进并且富有实践性的东西,不要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要常常翻阅,直至融会贯通、转化成自我有用的东西。

第三篇:沉思录读后感

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与积极心理学

梁实秋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自古以来,有操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则除了玛克斯·奥勒留外恐怕没有第二人。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世奇人于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一部《沉思录》,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至宝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对玛克斯·奥勒留的赞扬,对《沉思录》这本书的褒奖。

玛克斯·奥勒留,这位身份尊贵,高高在上的帝王,他以最谦卑温和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对待他人,在他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他善于发现并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他从祖父那里学习和蔼待人,从父亲那学习了谦逊与勇敢,从母亲那学习了敬畏上帝,从曾祖那学习了重视知识,从老师那学习了减少欲望亲力亲为。还有戴奥格奈特斯、拉斯蒂克斯、阿波娄尼阿斯等许多人,玛克斯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金子般可贵的品质并用于了自己的生活。玛克斯善于学习,始终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积极的双眼发现身边的美好,他没有一个君王的高傲自大,他总是谦逊地待人,积极地生活。 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越来越爱抱怨,当生活中出现了一点小麻烦与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就有发不完的牢骚,变得越来越消极低沉。而玛克斯·奥勒留,他却始终保持着微笑 。他说:“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不能分辨善与恶。”多么令人感动啊,当我们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与身边的人时,我们便更能触摸生活的本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必须要与他人生活在一起,也没有人能够逃离这世俗红尘,摆脱心灵羁绊,我们必须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沉思录》中富含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他就像玛克斯·奥勒留写下的一本心灵日记,翻开扉页,便可与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君王进行心灵的对话,他仿佛在聆听你诉说生活中的不如意,并可以给你知心的建议 ,你仿佛也可以穿越历史,听到他的声音,听他娓娓道来,描绘着生活中的美好。

身外的事烦扰你吗?忙里偷闲去再学习一些好的事物吧,不要再为外物牵惹的团团转。不过要当心别陷入另一错误,终生苦苦追求而漫无目标,每一个冲动甚至每一个念头都茫无指归,那些人也是儿戏无聊的人。一个人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今”,事实上只有这个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没有的东西,他当然也不会失掉。要想生活得快乐一点,我们就要多想一想我们所拥有的,而不是想我们所没有和失去的,而那些失去的既然已经失去说明它或许本就不属于你。说道这里想起了香港TVB的名言:“人嘛~要活得开心点啦~”的确,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 ,但我想真正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吧。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发现不了那些最原始最简单的美好,活得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沉思录》并非字字珠玑,但打开它,于那字里行间之中,有一种安静的力量,那穿越了将近两千年的言语似乎能够涤荡你的心灵,清醒你的头脑,让你学会微笑。

《沉思录》蕴含着积极的哲理,打开它,就像为你的心房又开了一扇窗,又添了一米阳光。

第四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寒假这段时间,我在图书馆看书,偶然发现了一本暗红色的书--《沉思录》,内容上描写的一位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本书的译者何怀宏曾经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它的时候读。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还会有人读它。我之前很少接触这样给人智慧与启迪,在人性与道德上发人深思的书籍,这位罗马皇帝通过自己的对世界的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解析了个人在道德,人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通过自省达到心灵的宁静,涤除世俗的困扰,摒弃一切无用和锁碎的思想,正直的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爱和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且付出自己的真实行动。【沉思录读后感】

在《沉思录》中,作者强调人的存在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中人与人是存在某种联系的。就像织布机纺织的线,因果的织布机在轮回的纺织。并且人的衣食住行都来自于社会,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若要人脱离社会,就好像嘴唇离了牙齿一样会感到寒冷。人是有理性思维的,人要顺遂自己的本性去思考。人与世界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每个个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个个体将自己的能力都发挥出来,共同去创造美丽和谐的社会,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比如为了环境的清洁,大家都不乱丢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事情虽小。但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先要自我反省,然后再去解决矛盾,事出必有因,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懂得沟通和交流,用心与爱去创造良好的氛围,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世界是由每一个个体组

成,它的博大而精彩,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表现和影响,因此要从自己做起,团结他人去营造一个新的世界。

通读《沉思录》带给我的体会是,众生平等,面对人民要一视同仁,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善待万物;用善良抑制邪恶,懂得放松心境,用豁达的心胸学着悦纳和接受,涤除一切干扰源,使心灵宁静,遇事不慌乱,冷静坦然地面对,不受外界干扰一切坦然面对,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修身养性,高贵,真诚,正派,用自己心性去呼唤良知,融化冰冷的心,感知世界。从马可·奥勒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是单单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的人,而是一个时刻自省自律的人,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在这个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心难免变得浮燥。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到了最后,剩下的只是累,似乎没有得到其他什么,放下欲望吧。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搅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她的判断。知足者常乐,懂得自律学会自律知足,一切行为适中,折中为宜不能无所求,也不能过分贪婪,凡是讲究个度。简而言之,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持一种极易满足的态度。当一个人能够知足的时候,这个人心里是快乐的,喜悦的。反之过分贪婪,就会患得患失,焦率不安,折麽自己痛苦不堪。《沉思录》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

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

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

勤勉谦逊。奥勒留以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的工作,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成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希望人们热爱劳动,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作者以忧郁和高贵的笔触向我们倾诉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自然与人之本质的沉思。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联系并共同分享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作者还认为,现时中的许多力量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应该欣然地接纳他们。书中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今天读来,该书仍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宝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溢。

第五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之我见

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晚期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马可·奥勒留写下了这本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读罢之后,我想,与其说是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作者只是说出了心里的话,并没有想到它会发表乃至传世。《沉思录》中体现的思想、精神以及美,是纯净的不含任何杂质的。

《沉思录》共分为十二卷,每一卷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总结分别是:自我由来、人性反省、服从天意、隐退心灵、恪尽职责、认识本性、忍受诸恶、内在堡垒、理解存在、凝思生命、与人为善以及优雅退场。作者在每一卷中都阐述了自己对相应问题的看法,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第五卷,恪尽职责。 这一卷的要点是尽职尽责,通过卷中的内容,可以推测是奥勒留在冬天,在滴水成冰的营地里所写的。尽管他贵为皇帝,但他也必须早早起来去做每日繁重的工作,这是他的职责。人类,既是理性的动物,也是社会的动物,我们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与政治职责,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其中社会义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担的,而政治职责则是担任职务的人要承担的,职位越高,责任越大。

该卷第一节的话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带入这一世界的工作,那么我有什么不满意呢?难道我是为了躲在温暖的被子里睡眠而生的吗?——但这是较愉快的。——那你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快乐,而全然不是为了行

动和尽力吗?”诚然,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是件再舒服不过的事情了,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躺在床上睡觉。平时,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的多睡一会儿,最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再睡五分钟!”这样下来,有多少个五分钟就这样被我们白白地浪费掉了。休息是必要的,但多余的休息是万万不可的。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赖床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在已经有足够的休息下,多余的睡眠只会增加我们的疲倦感,越睡越懒。所以,我们要早睡早起,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恪尽自己的职责。

纵观《沉思录》,奥勒留的思想表现出他的四种品质: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以及此世的超越精神。这些品质都是我们要去学习效仿的。《沉思录》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书,是奥勒留在繁忙的事物中随手记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虽然是随便一写,但他给后世留下的思考是无穷无尽的,每次读它,都会有新的感悟,都会再次受益无穷。

金融学 孙欣雨 41504216

第六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的读书笔记200字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却没有一般的哲学书的晦涩难懂,毫不浮华说教。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是对自我的剖析与告诫,因而绝对真诚坦白,读来口有余香。哲学书就象钻石,不同角度它都能折射出美丽的光华,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领悟。

不能不承认,在刚刚打开这本书时,更多的是带着为了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心浮气躁。但读到最后,确还是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我从中受益最深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平和理智、诚实宽容

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我认为可以作为理解《沉思录》的一把金钥匙。正如书中所讲,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碰到任何事情首先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学会友爱,持之以恒,真诚对待每个人。在用心工作的过程中,收敛自身戾气,牢记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每日三省,心平气和去听取并尊重他人不同意见。以诚待人、以实树人、以信用行事、以友爱容人,人人相互信任,个个真诚向善,人际关系融洽,社会自然充满生机活力!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也引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有人总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发泄怒气、怨气,展示霸气、傲气,鼓捣恶气、邪气,伤人伤已;有人总为欲望左右,见利忘义,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货,搞假绩,丧失做人的尊严和良知;有人心胸狭隘,专好琢磨人,从不琢磨事,喜好品头论足,甚至捕风捉影、搬弄是非;有人不辨事理,总认为自己遭遇不济,却不能够自省,而是一味迁怒于社会,从而丧失理智,残害无辜,做出灭绝人伦的事来如此种种,究其根本便是没有明白做人的道理,不知道如何做好人,无法达到平和理智,诚实宽容的人生高度,迷失在人性的歧途里。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在鞍马劳顿之余,常不断自省,不断向内锤炼,虽历经时空变迁,给人留下甜美、忧郁和高贵的魅力。

我们现在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试想社会上每个人都成为内心平和、待人和气的人,社会又怎会不和谐?我们常说以人为本,其中一层意思就肯定人作为个体的这种基础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而乐思,学以致用

端正学习态度,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培养学而不厌的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阅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 以学而乐思的精神,通过学思结合,认真琢磨,反复思量,总结心得,汲取营养。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静下心来学,沉下心来思。带着问题学,带着困惑学,带着困难学,将繁杂变得简单、粗略变得细致、浅薄变得精深。注重学习效果,坚持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我们今后谋划工作思路的能力、推进工作进展的举措和破解工作难题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三、敬业乐群,快乐工作

作为有思想的人,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与超越自我的快感必须通过在工作中挑战各种困难来实现。工作是合乎本性的事情,只有具有工作信仰的人才是一个完整、高贵、气宇轩昂、直立行走的人。人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尝试花多些时间与人沟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与团队合作的艺术,善于借助外力,在互惠中共生。顺从本性,选择你喜欢的工作,爱你所选择的工作。自愿工作,主动工作,认真工作,高效工作,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四、善待人生,实现自我

经营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把今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惜时如命。在不堪重负时,应当学会做减法;懂得适可而止,与其无望地追求,不如智慧地放手;经常运动,健康的人会更乐观;学会做一棵松树,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做好生命中该做的事情,不给人生遗憾的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而竭尽全力,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能创造价值。【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所蕴含的哲理是广泛而深刻的,绝不是浅尝辄止可以完全体会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管中窥豹,换个角度会收获更多。我想这也正是温总理读了100遍还要天天读的原因吧。最后想引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作为拙文的结尾,也与大家共勉:

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

第七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读《沉思录》有感

院 系: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

专业班级:14软件工程一班【沉思录读后感】

姓 名:潘成耀

学 号:201401530121

寒假这段时间,我在图书馆看书,偶然发现了一本暗红色的书--《沉思录》,内容上描写的一位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本书的译者何怀宏曾经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它的时候读。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还会有人读它。我之前很少看到这样给人智慧与启迪,在人性与道德上发人深思的书籍,尤其是时代如此久远,但是对人影响还是如此深刻的书。这位罗马皇帝通过自己的对世界的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解析了个人在道德,人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通过自省达到心灵的宁静,涤除世俗的困扰,摒弃一切无用和锁碎的思想,坚持正直的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爱和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且付出自己的真实行动。《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今天读来,该书仍有一种甜美、忧郁和高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的宝贵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和身处乱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是由于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溢。 《沉思录》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带兵打仗鞍马劳顿写成的。奥勒留以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的工作,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成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希望人们热爱劳动,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作者以忧郁和高贵的笔触向我们倾诉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自然与人之本质的沉思。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联系并共同分享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作者还认为,现时中的许多力量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应该欣然地接纳他们。书中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奥勒留眼里,人生彷如一出戏剧,每个人都要按照执法官的安排,全身投入的演好自己的角色,当有一天被辞退时,应该满意地、庄严地退场。它意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生命的不完美就

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不应有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无愧于自己的使命。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个画面,英国首相克莱格宣誓就职的同时,前首相一家要搬出唐宁街10号,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之时,小布什也得马上收拾行李离开,而且整个过程被媒体全程直播。这看似不近人情的安排,却有其深刻含义。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权力移交的象征。在民主和法治社会,权不随人转,一旦离去,就要交出权力,卸下包袱,回归普通人的状态。相比之下,有些领导人退下来后,依然不能调整心态,放不下高高在上的感觉,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余温继续享受特权,为自己或亲属

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境界,在面对人生的成败起伏、进退留转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份坦然和平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接济天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其位则应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不在其位则应修养身心,传承美德。

在《沉思录》中,作者强调人的存在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中人与人是存在某种联系的。就像织布机纺织的线,因果的织布机在轮回的纺织。并且人的衣食住行都来自于社会,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若要人脱离社会,就好像嘴唇离了牙齿一样会感到寒冷。人是有理性思维的,人要顺遂自己的本性去思考。人与世界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每个个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个个体将自己的能力都发挥出来,共同去创造美丽和谐的社会,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比如为了环境的清洁,大家都不乱丢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事情虽小。但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先要自我反省,然后再去解决矛盾,事出必有因,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懂得沟通和交流,用心与爱去创造良好的氛围,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世界是由每一

个个体组成,它的博大而精彩,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表现和影响,因此要从自己做起,团结他人去营造一个新的世界。

通读《沉思录》带给我的体会是,众生平等,面对人民要一视同仁,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善待万物;用善良抑制邪恶,懂得放松心境,用豁达的心胸学着悦纳和接受,涤除一切干扰源,使心灵宁静,遇事不慌乱,冷静坦然地面对,不受外界干扰一切坦然面对,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修身养性,高贵,真诚,正派,用自己心性去呼唤良知,融化冰冷的心,感知世界。从马可·奥勒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是单单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的人,而是一个时刻自省自律的人,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在这个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心难免变得浮燥。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到了最后,剩下的只是累,似乎没有得到其他什么,放下欲望吧。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搅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她的判断。知足者常乐,懂得自律学会自律知足,一切行为适中,折中为宜不能无所求,也不能过分贪婪,凡是讲究个度。简而言之,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持一种极易满足的态度。当一个人能够知足的时候,这个人心里是快乐的,喜悦的。反之过分贪婪,就会患得患失,焦率不安,折麽自己痛苦不堪。《沉思录》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我们曾经常去感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一天天流逝,我们踏着时光的列车飞速前进,也时有感慨我们生命消失,世界将会怎么样。当然滚滚的长江水还是会往东流,地球依然在转,太阳依旧会发出耀眼的光茫。“在宇宙中使物体本身的消失,而时间却是对他们的记忆的消失对”。于是人们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担忧,害怕自己将永远在地球上消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让我们感到可悲。因此作者引导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用正确的眼光对待人生,珍惜时间,发挥人生的最大价值,然后乐观坦然地面对生死最

后又有何憾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510694/

推荐访问:沉思录读后感3000字 教师读沉思录读后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