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什么是阅读观

什么是阅读观

时间:2018-08-22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什么是阅读观 第一篇_《我的阅读观》读后感

《我的阅读观》读后感

这学期沈校长发给我们人手一本朱永新教授写的《我的阅读观》,让我们在课余生活阅读。在每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沈校长还组织进行导读,使我原来混沌的思想豁然开朗,更让我的心灵得以洗涤,认识上得到了提升。

“不读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潜力的孩子;不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庸俗的家庭;不读书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校;不读书的社会也必将是一个落后的社会。” 一句话,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多么富有哲理。多么现实的话啊!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凿壁偷光”等,正是这些读书的故事和格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改变”二字。有“读”就必有“行”,有“行”才有变。我们许多人读书,以读而读,并不思“变”。看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感受到了读的精彩,那就是一个”变“字。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有教师通过读书,改变了学生,改变了班级,更变革了教育。读再多的书,不思,不行,就不可能“变”。这个“变”应该是一种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投入到阅读中来吧,一起来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学习上进的心,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就必须不断地从各类书籍中获取新知识。其次,作为一个学校,它良好的阅读氛围必须是每一位老师的引领,从而带领学生走上“共读共写”的阅读生活。再次,城市就是一个个家庭组成,相信每个爱好阅读的孩子一定会让家长们也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从而构成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经典,做一个有根的人!

什么是阅读观 第二篇_读《我的阅读观》有感

改变,从阅读开始

————读《我的阅读观》有感 李琳琳

他说,“教育是一首诗”。他常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教育,表达他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什么是阅读观,】

朱永新,一名教育理论家,是中国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是近年来推广阅读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等观点,我非常赞同。尤其是他对阅读的诠释,让我对阅读这件事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阅读改变人生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畅想,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形象。

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民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据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而中国,“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35本,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出的结果。”

人类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过或依然在改变着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观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物理世界和时空的认识。《货币战争》一书甚至认为,是犹太人掌握着当今世界的金融命脉。 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浙江桐乡有一个环卫工人名叫欧福礼,每当他清扫完路面的垃圾后,别的工友在一旁侃大山、闲聊,他却坐在路边,或倚在三轮车旁,从口袋里拿出一本古典书,认真阅读起来。

马路上,车水马龙,到处是嘈杂、喧哗声。可是,这一切对他没有丝毫影响,他沉浸在忘我的阅读中,他感受到阅读带给他的那份幸福和快乐。

欧福礼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热爱阅读古典书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这一读,就是30年。艰涩难懂的《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等古籍,他都烂熟于胸。他每月的微薄工资,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剩下的钱基本上都用来买书了。

他说:“有时心情不好,或者干活累了,只要看看书,疲劳和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阅读,是我生命中最幸福和快乐的事。”

欧福礼热爱阅读的照片被人发布到网上后,感动了无数网友。人们从欧福礼身上感受到阅读带给人的一种力量。

二战时,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时刻,甚至就要失去自己生命时,他们随身携带的竟是几本书。除了《圣经》,还有一些科学、自然、地理、文学方面的书。

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许多人走向刑场时,手里还紧紧地拿着一本书。有的小孩子手里也紧紧地攥着一本书。

纳粹法西斯对这些犹太人的做法感到震惊,他们不禁喟然长叹:这是一个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他们内心强大的力量,足以抵挡住向他们射来的子弹。【什么是阅读观,】

据联合国最新调查显示:以色列人平均年阅读书籍85本,每4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在以色列人看来,书如同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能抵御尘世间任何艰难和险阻,给人带来不可战胜的力量和信心。

二、阅读滋养心灵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说:“阅读比起任何其他的行为都更有力量释放你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本性会得到更好的展现。”阅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使人获取信息、占有知识;阅读使人开发智力、激发潜能;阅读使人拓展思维、开阔眼界;阅读使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每一个从艰苦的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一定会感动于有这样的读书之路让自己走出大山,使自己摆脱贫穷与落后;每一个精神充实的人,都会感谢生命中那些一直伴随自己的书,是这些书让他们走向成熟。

阅读能帮助我们超越害怕困难的倾向。

阅读能帮助我们摆脱贫穷,走向富有。

阅读能帮助我们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局限,做一个积极的人。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阅读能与大师交流,与崇高对话;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健康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良好发育。

三、阅读让教育更美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很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的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我们很多老师几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阅读,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只有教师热爱上了阅读,他才能感染他的学生,从而带动学生阅读。

四、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是途径之一。

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于整个社会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会存在的过程。

在当下这个浮华的时代,读书的人已经是很少了,更何况共读共写!值得高兴的是学校舍得拿出宝贵的时间让师生共读,晨诵、课前5分钟的交流,让师生之间有了许多的真诚对话,有了对经典的共同阅读理解,有了精神上的巨大收获。虽然遗憾偶尔会觉得意犹未尽,会觉得刚刚温热的情感被无情的铃声打断而戛然而止,但可是通过共读,拉近了我们的感情,提升了我们的阅读能力,这是极好的。

我希望我们的改变,从阅读开始。我们的阅读,从儿童开始。我希望在我的班级里,随时都可以看见捧起书本阅读的学生,在我的学校里,随时都可以看见热爱阅读的学生。我喜爱这本书,因为阅读的力量感染了我。让我们一起开始阅读,改变我们的人生吧。

什么是阅读观 第三篇_我的课外阅读观

转:我的课外阅读观

文/郭学萍

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最终的落脚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小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因此,在课外阅读全面振兴的今天,如何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起来?普遍的观点是:兴趣培养最重要!这也是课外阅读能否向纵深处推进的关键。

一、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明确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

过去一般认为儿童阅读的目的就是学文化,学知识。人们往往从“识多少字”、“读到多少知识点”“学到多少写作方法”等量化指标来判断儿童阅读的成效。由于阅读过程中过强的功利意识,以及对“知识”概念的狭隘理解,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趣味、品位和质量。让孩子爱上阅读,它不是站在成年人社会需要的立场上为孩子设立标准和发展框架,而是充分观察和研究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机会,并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什么是阅读观,】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长袜子皮皮》、《床边的小豆豆》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当然,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常常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会对某些书籍形成刻板化印象。例如,卡通书对孩子是无益的,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1990年、1991年来自32个国家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刊是什么呢?59% 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这说明我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费食”的错误。教师应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的推荐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2、课外阅读要能迎合孩子的时尚需求

时尚类图书这几年成为许多出版社的热门选题。走进书店,几米的绘本、朱德庸的漫画铺天盖地。几年前,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

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几年后,魔法母亲J·K·罗琳的《哈利·波特》惊现于大陆我国童书市场,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丛书;每人都梦想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可是,也有人一提到时尚文学,就不屑一顾,把时尚文学看成是经典文学的对立产物,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时尚文学注重实际、追求新异、适合当代人阅读心理。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这些知识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情易于浮躁,难以求得宁静,人们已经没有很多耐心去读那些经典作品,更愿意读短时间内可以把握的小品、散文、小小说等。这些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时尚文学作品,正是反映了重效率、重实际、求新颖的时代特征,以其简约、生动、有趣、个性化的风格吸引了读者,适合当代人心理的需要。适当地阅读自己喜爱的时尚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习氛围中缓解一下心情,有什么不好?

3、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孩子的现实生活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只是把学生当成马驹,关进马厩,拴上木桩,秣以干草,那么能指望他膘肥体壮吗?能指望它日行千里吗?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他还说,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

创造。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阅书、阅人、阅生活和阅自然相结合,课外阅读和真实的生活就贴近了。孩子们参与和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热情将会影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阅读也就变得更有吸引力。要正确利用现代媒介指导孩子阅读,不要畏电视和网络快餐阅读如虎,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电视和网络快餐”。要充分利用纸质媒介和现代媒介,现代电视、网络媒介阅读方便快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大,可以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而纸质书籍可以用来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习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陪同孩子们看央视的《百家讲坛》、《电视诗歌散文》和《百科探秘》等。当然,在儿童生活的现实中,也有不少“不健康的成份”,谁也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从儿童的视野中完全屏蔽掉。可是,孩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并没有变坏。因为他们会把这些成分放在自己认识世界的大背景、大知识下处理,相生相克,达到“生态平衡”。所以,在儿童阅读中,有这么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并无大的坏处,倒是读书过于纯净,生活过于狭窄的人,心理常会有缺陷。“书呆子”不是因为读书多而呆的,而是因为读书过纯而傻的。孩子的阅历越丰富,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就越健康,因为他有对外界刺激相应的图式。倒是深藏宝刹的纯洁的小和尚会在突如其来的“女人是老虎”面前困惑、失衡。

4、课外阅读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水果、粮食、蛋禽、蔬菜都不可缺少。所以,“时尚阅读”也好,“快餐阅读”也罢,都是一

种需要,大人不必以成人的世故和功利作出限制,这是孩子们成长中的自然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阅读经典,对于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引导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引领时尚阅读的同时,还要不忘经典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向他们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一册在握,展读之间,仿佛在赴一次精神的华宴,读到沉醉处,灵魂中的欢悦与外面葱笼的绿意相融相映,物我两忘。这般情形,怎一个“乐”字了得!这样的阅读,是有思想的阅读,触及生命内在真实的阅读,激发“真、善、美”的阅读,它促使孩子们审视自身与周围的世界,使他们渴望“诗意的栖居”。

二、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境界

当应试的痕迹依然很深,课外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一切都沾上了功利的色彩,课外阅读,便不再是一种享受。固守教育的本质,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诗意的栖居,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想起这样一句话:在云朵之上,我们不是天使,但我们的内心拥有轻盈的翅膀。

什么是阅读观 第四篇_我的阅读观

我的阅读观

阅读对于人类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食粮。我们并不反对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只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忽视了自身精神上的需求。阅读要有目的,有观点,有方法,有选择,切不可盲目。

古人之于阅读,似乎更为简易。他们多数诵读四书五经,为古籍作校注,到了老年,多成为学究。天赋加上勤奋让他们从阅读中走出,拥有自己的观点。现在,人们的阅读往往更追求实用,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

阅读应该是分年龄段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要读不同的书目。少年可能喜欢童话,寓言;青年可能更关注社会论文,青春文学,美文或者是小说;中年更注重对人生的思考,哲理等等。当然青年时期最好能够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同的年龄对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好书要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其实读书有时就像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书中的文字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阅读要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打开自己的阅读面。不要去选一些催眠效果好的书,一看就犯困。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文风自由,语言优美同时也不乏思想。

阅读要有所思考,要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拿《西游记》为例吧,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最终取得了真经。读完后,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启发?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曾说过“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我们能否有所启迪呢。生活中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我们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以应对将来的挑战。从悟空的身上,我们能看出一种反抗精神,一股冲劲儿,这正是青年所需要的,敢于尝试,毫不畏惧,永不退缩。即使你我将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也要不甘平凡,用自己的智慧和激情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从八戒、沙僧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千万不要放大他人的缺点而忽视了优点。要学会把他们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优点。最后重点说一下唐僧,也就是你们的师傅。唐僧为人谦和,善良老实,一本正经,典型的儒僧。他也有许多缺点,缺少主见,肉眼凡胎,懦弱胆小。也许我和唐僧真的有缘,进入大学后,莫名其妙地被称作了师傅,并且越传越远。其实我知道你们是在开玩笑,所以也不是很在意。从师傅身上,我能够看出一种坚毅,一种执着,一种稳重,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可是他的那种忧揉寡断,懦弱胆怯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阅读也许会面临一些困惑,如读过一本书后没有印象。这可能是由于你泛泛而读,没有深入进去,更多的是难以经受时间的洗礼。这时,你可以试着做一些读书笔记,写一写书评等。

阅读要养成好习惯,要学会坚持,要专注投入。享受阅读,享受生活。

什么是阅读观 第五篇_我的读书观

让.雅克.卢梭一生中最为珍爱的事便是读书,无论在其人生中的何时期,即使在其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他也依然以读书为乐。他博览群书——什么书都读,这以至于他在《忏悔录》中承认自己“曾经受到了一些不良书籍的毒害而导致行为的堕落”,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和著书。以王国维的观点阐述,读书,读的是一种“气”:书是前人留下的思想精华,后人读书,便可以汲取先哲之思想,而后人读书时,往往又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新的见解,这被写入书中,又成了新书。因此,代代相传,“浓缩的都是精华”,书中世界也成为了众人所追求的完美境界。

我个人提倡多读书。多读些书,总是有好处的。最起码而言,可以增长一个人的见识。其次,还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这“情操”主要是指道德情操,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学会平静处事,这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读书,不但要广识群书,还要读良书、益书。古籍可以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品味古人的处世观、哲学观。尤其是像我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所诞生的产物,这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揣摩。而现代文学、像各类小说,可以适当地、有选择性地去读一读,往往而言,先了解时代背景,再读这些文学作品所达到的效果是最佳的。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我提倡读一些名著。尽管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在表意、表达方式、写作风格上都十分迥异,但不见得这些文章就不能读,多读一点,了解了解别国的风俗、历史,也未尝不可。

读书,在享受的同时,也要学会去思考。先人留下的书籍是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写成的,边度边思考,这起码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另外,边度边思考有利于加深头脑中对此著作的影响,并对个人产生见解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会钻牛角尖”、“求甚解”在我看来,是件好事,这是思考的充分表现。

总之,多读、品读、精读,这三点,乃本人之读书观。

什么是阅读观 第六篇_谈谈网络阅读时代的读书观

谈谈网络阅读时代的读书观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我们成为“网络人”。过去人们见面时,打招呼总是问:“吃饭了吗?”现在问候语变成了“上网了吗?”。网络生活中我们享受着视觉盛宴,网络载体给全民阅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网络依赖性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趋势。

一、网络阅读时代的盛宴与困惑

网络阅读给我们带来了知识丰盈性的美梦,阅读的便利性和随时可得性,每一个人可以成为“读书”人,随时随地享受网络阅读“快餐”,电子阅读使我们的信息拥有量和知识面不断扩张,为人们的智慧性生存带来无尽的潜力。

但是,我们也面对着一种网络读书噩梦,面对无穷的资讯和材料,我们却失去了深度,面对无穷的阅读通道,我们无所适从。在无限丰富信息的载体中,我们充满信息的餍足,在无限繁复的知识和信息海洋中,我们却感到饥饿。我们在阅读中迷失,在阅读中承受着阅读无可承受之重,承受着生命无可承受之轻。一方面是信息、知识爆炸,碎片化的思想、知识和资讯,去中心化的、无限多的阅读资料供给,我们只有一双眼睛和一个脑袋,这是一个注意力短缺的时代。一方面大众在网络上自娱自乐的狂欢,每一个人都在发言,在互相阅看的文本的网络海洋中,播撒着茶馆式的闲言碎语、信息噪音和知识垃圾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没有时间消化,没有时间思考,这给我们带来不适和厌倦。这是一个阅读能力萎缩的时代。【什么是阅读观,】

计算机及其网络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和扩张,使信息、知识的储存、传播载体具有无尽的分化、整合、再生能力,文字、视频和音频的多媒体组接和融合,立体化阅读与片段化阅读互相交织;知识的载体扩张与知识的爆炸同步,当代的知识和信息无限膨胀,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知识内爆时代,在华美和现代的知识和信息载体中,知识不断地被碎割,被原子化和弥散化,出现了一种原始性的回归,我们的阅读被重新部落化了。现在的趋势是,无限多的阅读资料,人们感觉自己读书越来越少;资讯无限丰富,知识和思想却越来越少;新词汇越来越多,自主的意识却越来越少;每天阅看的东西越来越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思考、有深度、有系统的东西越来越少,在网络、手机和无限的阅读屏幕以及纸质文本之中无数的链接、链接、再链接中,我们散漫地来回游走,在散漫的阅读中迷失,不知道自己最终要的是什么?

这一切都是我们创造的技术和技术再创造的我们,在这种人与技术的进步的交互中创造了阅读、知识生产、接受和传播的新的模式。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阅读时代,我们必须接受它,对传统阅读方式式微,新阅读方式困顿的悲歌必须消歇;无根的新阅读狂欢赞歌也不必当真,任何一种阅读方式都有一个适变的过程,我们在享受网络阅读优势的同时,注意和防范其弊端,是一条根本出路。深层的问题是网络时代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的提升,重构我们的阅读模式、创造新的知识构建空间。

二、对阅读的功能和作用的再认知

任何时代,任何技术条件下阅读是多元化的,在网络条件下多元化的阅读达到极致。人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期待都是与阅读的功能和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人的阅读主要有三个基本向度:工作性阅读、生活性阅读和休闲式阅读,阅读方式为群体性阅读和个体性,不管什么阅读方式,其基本要求是有

什么是阅读观 第七篇_大师们的读书观

【什么是阅读观,】

大师们的读书观

2016-04

□刘昌宇

鲁迅、胡适与钱穆,被称为民国时期知识界的柱梁,他们学贯中西,博闻强记,以高山仰止的成就,成了那个时代学界公认的大师。三位大师只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与他们的天资与后天的勤奋有关外,也与他们嗜书如命般地博览群书不无关系。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无人企及的。他的读书观,更是别具一格,大胆而又发人深省。鲁迅认为“(中国文学)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至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因此提出要全部读外国书学习西方。实际上鲁迅的全部读外国书也只是针对一些年轻人,他们初入社会,希望他们少沾染怀习气,少走一些弯路,多吸收最先进的文化知识。关于怎样读书,鲁迅认为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否则真成了“在自己脑里给作者跑马”,并且“踏得一塌糊涂”了。

胡适对读书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读书是快乐的,因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认为读书有三重功效:第一,书本是学问智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汲取这些智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而光大之。第二,读书能集思广义,让我们博学而多才。他举例说:“有许多书,我们读起来是不懂得。一定要读了许多别种书,才能读得懂这本书。”如此一来,书越读越多,思想和见解必然会越来越深刻,人们的才学也就日益广博了。第三,读书可以解决现实困难。他风趣地指出,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对付社会环境?能些都是人生极困难的问题。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有主意。多读书,主意自然会多,解决困难也就比较容易。

钱穆的读书观则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第一,读书要“活”。钱穆多次说过,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他还说,只有了解到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涵蕴的一种活的精神。第二,读书要“多采其长,不当专指其短”。他说,“一书总有缺点,我们读一书,要了解此书精神所在。任何书不会都使人全满意。我们做学问读书,要能采其长,不是要索其瑕疵,来批评它的缺点。”第三,读书要“会通”。钱穆认为,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只注意某一方面。第四,读书要读“原书”。

钱穆多次对他的学生讲到:“要真读本书,不要追随时代,人云亦云。”

纵观这些大师们的读书观,虽然着眼点各有不同,但无疑对于我们做学问也好,做人也罢,都极具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73787/

推荐访问:观园阅读 观泰山红日阅读答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