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行业知识 >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时间:2018-08-05   来源:行业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行业知识】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第一篇_三农贷款存在问题

(一)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合作银行按照党中央文件要求,也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信用度普遍不高,涉农行业信贷风险居高不下,也使农村合作银行期积聚的金融风险逐步暴露。而由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形成的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其已严重地束缚了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已成为目前各级农村合作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目前农村合作银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期盼农村合作银行小额农贷向大额农贷转向,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并在贷款期限、利率、方式等方面放宽条件,取得贷款更灵活更快捷更方便。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热情高涨,资金需求不断增大,以笔者所在的丹江口市为例,该市合作银行2010年对全市三农 贷款需求进行调查显示:服务区内共需三农 贷款25亿元,而该年度仅放贷8.7亿元。农村金融部门目前的服务还远远难以满足农村贷款户的需要。

(一)、资金流失制约支农实力。目前农村合作银行虽然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开展了优质服务,但目前农村合作银行与一些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家下拨的涉农资金、城市低保资金等无法在信用社开户,大多数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的农民汇款结算由邮政部门或商业银行办理,农村合作银行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源头。

(二)、服务滞后阻碍信贷投入。农村各类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是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贷款对象自身缺陷和金融服务的不适应,制约有效投入。为防范风险,农村合作银行制订了严密的信贷风险防控措施,提高了贷款门槛。同时,大额贷款审批程序繁琐,缺乏对优质黄金客户贷款优惠政策,对贷款户的有效抵(质)押物、证件条件苛刻等,阻碍有效投入。

(三)改革宣传力度不足,认识不到位。信用社在向农村合作银行转变,特别是对改革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内容等实质性政策,宣传不够广泛深入,使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对信用社改革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存在四怕思想:即一怕政策变,二怕人员换,三怕走基金会老路,四怕担风险。在农村合作银行内部许多员工不了解这次国家花钱买机制的目的和思路,认为金融改革是国家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信用社自成立以来改来改去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还是走老路,不会改出什么名堂来。这些错误的观点的片面的认识,对农村合作银行增资扩股、明晰产权、完善内部管理体制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收入的逐步增加,使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发展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合作银行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的再发展。在管理中求生存,在管理中求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

(一)延长贷款期限。农业生产不再停留在春种秋收的耕作模式,随着生产与市场对接畅销的精优产品的农村种养加销专业大户、特色农业、农业基地、农庄经济等兴起,生产周期长,农村合作银行传统的春放秋收冬不贷信贷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中长期贷款需求。

(二)降低贷款利率。目前,人民银行允许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笔者对丹江口市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10%的农户无所谓,20%的农户可以接受,70%农户希望适当上浮。

(三)加快贷款速度。目前丹江口市农村合作银行下面的乡、镇支行的信贷员一般只有3

至6人,要负责一个乡镇数千家农户贷款的调查、审批、发放,工作难度大。一些农村专业

大户因证件不齐,不能提供完整的贷款资料,又无抵(质)押物和担保人而无法办理贷款。

(四)放松贷款限制。据丹江口市统计局统计,该市长年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的人数达到7000多人,外出务工农民工达8万多人。随着农民外出人数不断增多,金融服务空白和需求矛盾日渐突出。一些农民外出办厂、开公司,因户籍、证件及抵押物不足等原因,难以在异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而又由于不在本地经营又很难在本地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三、服务农村大三农的政策及思考

如何把握农村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方向,有效配置农村合作银行信贷资源,需要地方党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为农村合作银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需要农村合作银行不断研究探索支农对策,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一)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缓解农业中长期贷款供求矛盾。目前,农村合作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存款和人行再贷款,期限短、成本高,使用周期短。因此,农村合作银行要开拓存款市场,开发存款品种,拓展筹资渠道。一是人行要帮助农村合作银行解决涉农资金开户问题。如财政预算外、社保、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民政、移民等部门的涉农专项资金数额大、成本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周转性,应归口农村合作银行集中管理。二是拓展代理业务面。如为劳动保障部门代理发放城市低保资金,为民政部门代理发放农村优抚资金,为财政部门代发工资。三是国家和各级联社要尽快创造条件,帮助农村合作银行大力发展业务。农村合作银行要用以贷引存的方法,捕捉市场信息,从源头上吸引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的黄金客户资金回流农村合作银行。

(二)创新农业信贷品种,为农村提供多功能信贷服务。面对现代农业和县级金融同业的特点,农村合作银行要抢抓机遇,创新信贷品牌。一是转变支农观念。农村合作银行要从小三农小额农贷扶持一般农户,逐步转到大三农大额支持种养大户、民营企业方向上来。二是优化投向投量。农业贷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加工、运销上,按照农业项目、市场销售、个人诚信等综合考核因素,确定贷款投量和期限。三是增强金融扶助的安全性。对100万元以上农业开发项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实行金融整合扶持,制定贷款开户、投量、期限、利率和管理办法,防止因一户多贷,信息闭塞,管理混乱而出现的信贷风险。四是对农村专业大户、民企进行普查,拟定黄金客户条件,评定信用等级,授信贷款额度。

(三)营造外部信用环境,发挥保险担保在农业贷款中的补偿作用。近年来,各级对农村合作银行工作十分重视,但仍有一些实际问题需社会各方支持解决。一是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严厉打击非法六合彩活动,让存款、贷款资金回流信用社。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农村贷款大户予以优惠政策,降低或减免贷款户抵押物评估、过户、公证、处置等环节费用过高问题。三是推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对重点民企、股份制企业实行财政担保或贴息办法,发挥农业保险、财政担保在贷款中的补偿作用。四是帮助农村合作银行盘活不良贷款,继续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贷款,打击逃废债行为,努力帮助信用社盘活信贷资金。

(四)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防范贷款责任人道德风险和贷款风险。农村合作银行要完善抵押、担保、分散风险的监督约束机制。在投放大额农贷,特别是在投放中长期农业贷款时,防止见大眼开,一哄而上,盲目同商业银行争客户,防止重放轻管倾向,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对贷款的全程监控,做好调查、审查、发放、监测、清收各环节工作。正确处理营销贷款与加强贷款管理的关系,既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又防范贷款责任人道德风险和贷款风险。

(五)综合使用支农资金,培植农村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后劲。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开发项目有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而农村合作银行对这些开发项目也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对这些资金可由政府、财政、农村合作银行及涉农单位、乡镇共同商讨,沟通信息,并到农村合作银行开户结算,捆绑使用,由审计等职能部门参与监督,防止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提高支农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二)

【摘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历程中,发的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社服务“三农”改革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信用服务“三农”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更好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改革中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服务三农 存在问题 改革与对策

无论从历史责任、政治使命还是发展空间来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部分农村信用联社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各地方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差异,大量的农村信用社资金用于非农产业,还有各地农民的需求不同也使得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不够充分。再有,农村信用社出于为自身利益考虑,在资金的投放上,把本该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用于见效快,收益高的非农产业中。

综上所述,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于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导致扶持“三农”信贷资金供应不足

具体表现在: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由于其业务单一、力量集中,揽储优势更为明显,给农信社吸收存款带来了巨大压力;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各商业银行贷款管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大储蓄,资金大部分上存,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信用环境落后,使部分经营业主抽走资金到外地投资。

2、大量资金外流,加上贷款农户自身的条件因素而无法获得贷款。

大量资金源源不断进入股市,加剧资金外流。随着各种投资理财产品的热销,股票和基金投资已成为分流本地区资金的重要渠道,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减少,加上金融机构好多的贷款条件限制,使农信社可贷资金相应减少,影响农信社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贷款增幅下降。

3、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施态度消极,不能完全适应农户的需求。 “三农”领域自身存在一系列障碍,生产周期长,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易受灾害。粮猪型生产结构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很难改观,商品化程度低,再加上近年的外出务工潮影响,务农队伍多是老弱病残妇,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经营效益差。诸如此类因素,导致农村信用社部分贷款,到期无法保证收回,经营风险增大,基于此,农信社对“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造成农户贷款难也就在情理之中。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国家要制定扶持政策,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积极性,避免信贷资金“农转非”。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应实施必要的财税扶持:贫困地区信用社免交营业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由县联社盈、亏相抵后统一交纳所得税;对直接用于支农的贷款利息收入减免营业税。同时,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正确地引导农民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业产业,创造良好的农业环境。信用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应把帮助信用社组织存款、清收不良贷款、增资扩股等纳入工作重点,以引起地方政府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和重视。

2.应建立和完善农户贷款担保公司,发展农业生产保险。

这样,一旦发生借贷纠纷就可从多方面多渠道地进行救济,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

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放贷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好地为支持“三农”服务。

3.建立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三个质的规定性:一是针对农户,二是额度小,三是信用放款。从这一贷款的规定性来看,本身带有防范风险的要素。但目前小额农贷的对象主要是支持弱质产业——农业,服务弱质区域——农村,扶助弱质群体——农民,这客观上决定了小额信用贷款最少会面临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三个方面的风险。作为一项国家信贷支农的新举措在全国广泛推行,国家未能就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问题及时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给农村信用社推广该项业务留下了后顾之忧,而农村信用社本身又面临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缺乏动力支持。因此,应尽快建立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制度,从而促进国家信贷支农举措的有效落实。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目标除了解决农村信用社以上问题外,更重要的目标还是要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以此作为基本约束条件。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的两个指导性文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明确规定:深化信用社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四自”)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四是按照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明确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对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两个文件着重指出:不论采取何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其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

因此,我认为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应当尽快制定一部完整的合作金融法律作为配套措施。对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形式、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各方面的民事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明确保护入股社员(股东)的合法权益,明确规范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防止超经济权利过度介入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保障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更好地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以及适应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对外交流的需求。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中国农信社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第二篇_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与防范

提 纲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2

(一)信贷风险过于集中 .............................................................................................. 2

(二)信贷风险高,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 2【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三)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 3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形成因素 ...........................................................................4

(一)内部因素 .............................................................................................................. 4

(二)外部因素 .............................................................................................................. 4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基本防范措施 ...................................................................5

(一)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 .......................................................... 5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 .............................. 6

【参考文献】 ...................................................................................................................9【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与防范

【摘要】: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快速扩张,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逐步地暴露出来,特别是信贷风险日益凸显。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如何控制信贷风险确保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是当前各级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心。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实际,针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信用社 信贷 风险防范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入股农民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服务的金融组织,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1950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首先提出在华北试办信用社,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在会议上指出:“信用合作社是群众性的资金互助的合作组织,主要是组织农民自己的资金调剂有无,以解决社员生产上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银行给以资金周转及业务上的支持并可代理银行的一些委托业务,以活泼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生产。”自此,农村信用社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据整个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达到了近50%。超过农业发展银行成为主要的农业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鉴于此,加强和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从根本上化解影响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信贷风险过于集中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由于受到地区保护政策的影响,许多农村信用社贷款资金的发放都集中在信用社所在地区或是政府需要扶持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在农村信用社当中多人贷款一人用钱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西部地区的不少县市,农村信用社较为普遍的存在着联社集中基层信用社资金发放贷款,导致贷款过于集中,进而影响其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二)信贷风险高,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信贷风险一般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例如利率、汇率价格的波动,以及由于债务人财务状

况恶化而导致违约的可能性等,都会给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和收益带来风险。信贷风险包括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性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是服务于“三农”,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户,资金的用途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如购买机器设备、种子农药以及发展养殖和加工业等,可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具有生产周期较长、自然风险大、产品附加值低的多重不利因素,一旦贷款对象的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营,农村信用社就有可能面临极大的贷款风险;贷款对象是广大的农民,而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自身能力都很有限,贷款担保诚信度也缺乏,也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回收上存在很大困难;再次,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制落后,贷款只能依赖其投资的农业回报偿还,很少有其他可以作为偿还贷款的收入来源,试想如果再发生天灾人祸就更难以保证贷款的偿还了。

陕棉九厂是一家具有60多年历史集的棉纺、化纤为一体的省属国有大型企业。近年来由于市场变化,现有棉纺生产规模处于同行业落后水平,锦帘生产线关停,企业严重资不抵债。截至2006年末,陕棉九厂在金融机构贷款和省财政厅等单位借款本息和计3.9亿。

2007年3月按照宝鸡市人民政府意见,陕棉九厂实行改制,组建成立宝鸡市九州纺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棉九厂将按照法律程序申请政策性破产。新公司不承担陕棉九厂的债务,信用社贷款面临全部损失的风险。

(三)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当前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由于当前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是贷款,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主要就是信用风险,不仅如此,由于农村信用社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支付到期债务的需要,从而造成农村信用社丧失清偿能力,导致信用社流动性风险严重。

信用贷款业务的前提目标是追求信用信贷经营业务发展和扩大收益的安全,而不是不讲求效益的安全、负效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但是当前基层农村信用社往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贷款零风险,以致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难以提高,信用社贷款风险严重。2008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为3.7万亿元,农信社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2.3%。而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7万亿元、4.7万亿元,农信社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2%,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617亿元和7.7%。而2008年末的数据显示,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2965亿元和

7.9%。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增加652亿元。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形成因素

(一)内部因素

⒈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服务滞后

受多次体制改革反复更迭和员工队伍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建设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商业银行相比之下更显落后。在信贷管理的科技软件开发上几乎空白,风险管理的科技服务支撑建设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缺少必要的科技支持,精确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受到影响。

⒉借款人还款意识淡薄

人为因素是制约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管因素,基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的不健全,部分信用社信贷发放未经过严格的信贷发放程序执行,信贷发放把关不严,再加上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低下、赖账不换、一拖再拖,赖账逃债现象十分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农村执法难度大、执法成本高,第一首调查资料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⒊信贷人员管理素质低下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已经不能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受地域关系的影响,信用社职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金融专业知识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风险的规避和防范。此外由于信贷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平时不注重自身学习和思想品德改造,在发放贷款时又大开绿灯,把各项规章制度置于脑后不顾,对信贷政策、制度领会不透,把握不准,业务操作有据不依、有章不循、调查不严,为借款人的恶意行为蒙混过关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导致信贷风险不断增加。

⒋信用社制度自身的缺陷

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长期受到国家银行的领导和管理,烙下了行政化、附属化的印记,合作制的群众基础差,在自身管理上出现了较大的空档。这其中包括:民主管理组织形同虚设,部分管理人员缺乏金融专业知识,不了解信用社内部管理的具体内容,既不能参与经营决策,又不能实行有效监督,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承担较多的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有关部门尚未较好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以受行政干预等因素的影响,也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增大、经营效率低下。

(二)外部因素

⒈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尽管当前几乎所有的农村信用社都规定了贷款的程序,大部分实行贷款微机管理,但是

许多信用社并没有严格执行,严重阻碍内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包括:因借款期间或保证期间及时准确录入,形成空贷、虚保现象,导致贷款风险。

⒉法律体系不健全

这其中包括政策方面因素,也包括法律体制方面因素:如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安全经营的法律保障;其次由于行业缺乏有效的规范体系和自律机制,农村信用社在自主经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从而造成一些贷款呆滞,形成了不良资产。

⒊政府行政干预不当

很多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使农村信用社违背市场规律,不仅使信用社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更加剧了贷款头像的误差,使信用社存量风险积累和增量风险叠加。加上局部利益和政府目标的驱动,“企业立项找政府,政府拍板定项目”指令信用社出资金现象十分普遍。

⒋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弱

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以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具有规模小、分散广、技术含量低、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而农村信用社信贷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这些行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收成产生影响,再加上我国农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受市场波动影响,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收回,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加剧。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基本防范措施

(一)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

⒈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内控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贷款管理制度,严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审贷分离、贷款责任人等管理制度;运用信贷电子登记系统和贷款证制度来加强信用社债券管理服务,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等系统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真实、全面、及时地反馈信息,通过构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系结构,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快建立一级法人负责的内部稽核监管体制。在进行常规稽核之外,加强对责任人的任期责任稽核、决算真实性稽核、大额贷款风险稽核等交叉性检查,真正实现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超脱性。

⒉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在农村信用社大量的不良贷款中,由于贷前调查不实、贷中跟踪不紧、贷后管理不严导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第三篇_如何加强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管理

如何加强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

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加强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素质教育,严防道德风险。

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

理队伍。一是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

风险的目的。

二是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信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和掌握多种

知识,不仅要精通信贷业务,熟识贷款操作规程,还需要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

成本核算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现有的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

展的需要,应利用多种方式,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考试,跟上向商业银行

转轨的步伐,防范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差带来的风险。

三要敦促信贷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信贷资产质量

密切相关的基本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担保法、破产法以及民事诉讼

法等。掌握并运用法律武器,这是时代对信贷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严防信用风险。

一是健全贷款责任制。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信贷人员的

主观能动性,增强风险意识。要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凡是贷款造成损失的,对

相关责任人应继续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力度,防

止出现"踢皮球"现象。

二是实施授信管理,优化贷款结构。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客户的偿

债能力、市场发展前景、非财务因素、信用支持程度和在信用社结算业务量以及

从其业务中获得的收益等因素后核定。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用风险。

三是完善信贷内控制度,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

风险出发,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贷款程序,强化监督机制,

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弹

性。同时要继续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

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防止一言堂和长官意志决策带来的信贷风险,做到有

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

五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

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并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

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序,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

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要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六是探索新形式下贷款非零风险防范机制,三农贷款是支持的是弱势产业,

贷款风险系数相对来说更大,为防止信贷人员惜贷、惧贷现象的发生,已迫切需

要贷款非零风险防范机制的出台。

三、优化信贷投向,落实责任防线,严防增量风险。

一是调整信贷投放方向,大力扩张信贷资产规模。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面加快贷款投放步伐,树立抢占优质客户意识,通过拓宽支农领域,在支农深

度与广度上做好文章,除对常规农业保证支持外,对农民的生产、建房、消费等

其他合理资金需求也全力予以支持,使农民群众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得到根本缓

解。同时针对我区的客观实际,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个体民营

经济做大做强。

二是结合信用社的行业特点,加大对新增贷款的管理力度。加强新增贷款

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贷款产生。严格贷前审查程序,杜绝不符合条件的贷款

进入审贷程序;落实贷后检查制度,按照贷款检查间隔时间及检查要求,对项目

贷款和流资贷款进行检查,查漏补缺,防范风险。进一步规范信贷决策行为不懈

怠问题。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是对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各环节有权决策人行为的规

范,目的在于防范决策人道德风险与能力风险,要规范信贷操作的各项流程,建

立责任追究制度、奖罚制度和风险公示制度,形成严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五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

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商业银行要求的优秀经理人员

和专家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以逐步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做好盘活功坚,牢筑清非战线,严防存量风险。

一是落实责任追究,实行责任清收制。以实施责任清收为突破口,出台多项

措施,加大督察力度,采取对责任贷款在规定期限内清收的责任人,并停止其新

贷款发放权;对责任贷款实行通报。并扣除其薪金偿还贷款。通过强化责任贷款

追究制,进一步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极大地调动责任人清收积极性,以促进

新增贷款质 量的提高。

三是不断创新不良贷款清收方法。在清理村集体不良贷款方面,继续推行"

土地承包权"抵债和"偿债承包田"两种清收办法,走出盘活村集体不良贷款的盲

区。具体工作中,还要及时看准企业转制的有利时机,由专人组成盘活工作小组

予以清收,全面打击企业偷、逃债的行为。

四是加强抵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二次流失。要对接收的抵债资产进行了分

类建档,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措施,对抵债返租的企业,严格按照已签定的

协议,逐步实施,对暂时不能变现抵债资产,对外以公开招标出租。

五是用足用活政策,做好报呆核销工作,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

总之,对我区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管理来说,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是前提,构筑以人为本体制是保证,明确业务市场定位是方向,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手段,增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是目的。

三农信贷业务风险 第四篇_信贷合规与风险防范

信贷合规与风险防范

近几年,农信社信贷业务得到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三农”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非应计贷款和不良贷款额有反弹趋势。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合规有效进行信贷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心。

信贷风险现状: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有了质的改变,信贷风险得到有效遏制,风险状况明显好转。合规建设活动以来,合规理念逐步增强,合规意识明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但从目前情况看,信贷风险状况还不容乐观:部分员工合规意识淡薄,信贷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难以控制,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压降难度增大,新增不良贷款控制不力,不良贷款有反弹趋势;不确定因素导致潜在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步显现,并有加大的趋势。

信贷风险成因:风险防控意识淡薄,“三查”制度落实不够。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存在“重经营、轻管理”思想,没有风险防控意识,自从省银监局、省联社加大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加大,施行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大型检查后,合规经营深深的在员工中扎了根。贷款“三查”制度未能有效落实,贷前调查走过场,贷款双人调查未落到实处,资产盘点无序。贷时审查形同虚设,信贷专管形同虚设还是和以前没两样。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不能深层次揭示借款人资信、经营管理等情况,往往是贷款发放后、甚至贷款逾期后风险才被暴露。贷后检查未尽职,建议是否在基层由信贷主管和专职人员进行贷后检查,或2-3个信用社成立一组,贷后检查是贷款风险防控重要一环,能有效控制顶名贷款肆虐,做到贷款风险提前防控;道德风险难以把控,违规贷款屡禁不止。虽然加大了违规贷款的整治力度,违规行为明显减少。理事长热线,近期违规人员处理,起到震慑作用。但员工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等参差不齐,顶名贷款,垒大户、跨区域等违规贷款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受利益驱使,吃、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问题贷款”难以清收。从处理人员来看,缺乏监督监控,形成事实处理晚矣。起到震慑作用,但无法挽回损失;风险责任界定不明,存量贷款管理不力。不良贷款一直是农信社较为沉重的包袱,经过央行票据置换及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苦苦清收,目前才渐有起色。但由于人员调整、岗位交流等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对新增贷款管理较为严格,对存量贷款管理薄弱,存量贷款责任界定不明,特别是一些有问题贷款和个人的责任贷款,人员调离后,这些贷款在管理上就形成了“真空”,成为“烫手山芋”,人为造成贷款逾期,甚至丧失诉讼时效;切实实施岗位轮换提高贷款质量。客户经理实行跨乡镇交流能够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弊是组织存款弱化,出现贷款营销及责任扯皮现象。建议在本乡镇或低比例跨乡镇交流,驻地片,贷款管理3000万元以上,有不良苗头的客户经理重点轮换,客户经理交流势在必行。

信贷风险防控对策: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构建完善内控体系。一是实行统一授权管理。建立有效的授权决策机制,建立统一的授权操作规范,适度上收贷款权,(现在贷款权限上收是个不错的措施)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内部控制监控防线,业务办理实行双人、双责,实行交叉控制;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与合规部门职能。作为信贷风险防控的中台,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强化中台风险控制,制定和完善相关风险控制及责任追究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制度约束;同时,要有效发挥合规部门的作用,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将违规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强化内部稽核和审计。进一步强化内部稽核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稽核部门作用,不断改进稽核方法,有效增强稽核部门独立查处权,切实提高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

权威性,让稽核部门敢于查处,敢说真话;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贷款质量。首先培育合规企业文化,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首先要强化营销人员培训,切实提高营销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从思想上重视风险防控,从操作上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客户经理的营销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其次要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培育合规文化,要从总部高层做起,高层、特别是信用社负责人要主动合规、带头合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员工合规意识,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杜绝违规现象发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进一步推进贷款核查制度。重点是核查贷前调查的真实性,特别是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贷款用途真实性是控制跨地区、垒大户、借名等违规贷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通过贷款核查,可以有效防范违规贷款,也可以对信贷人员形成威慑,从而有效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坚持柜面办理,增强贷款透明度。信贷业务必须坚持柜面办理,要充分发挥信贷专管的作用,在资料审查、借款人身份核对、贷款资金去向等方面严格把关,有效增强贷款办理透明度,把违规贷款扼杀在柜面。

创新信贷产品,分散信贷风险。不断推出新的贷款品种,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局面。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营业部推出汽车消费贷款,商用房按揭贷款,是不错的尝试。逐步提高抵(质)押贷款比例,缩小信用、担保贷款比例,分散信贷风险,全面提升信贷质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合理界定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责任。对违规贷款,发现一个重处一个,增加违规成本,要让违规人员付出惨重代价;对责任贷款,按照“尽职免责、失职追究”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对因催收不力、保全不及时等失职行为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责任,并按赔偿标准赔偿贷款损失;触犯法律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严控顶名贷款切实提高警惕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注意公司的股东顶名贷款给公司使用或他人顶名贷款实为公司使用和别人顶名贷款给个体工商大户使用的情况。这类贷款应该说即有先前明知的,也有通过贷后检查发现的,同样也有贷后检查难以发现的。这些贷款存在着信贷人员主观上早已知晓而发放的,也有其根本不知晓而发放的。从主观上知晓而发放的这类顶名贷款来分析,大部分办贷人员感觉其顶名的贷款风险较小,认为不会造成损失,缺乏应有的制度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并存在监督制约环节乏力的现象,甚至是不以为然,而另一类是信贷人员其主观上根本不知晓发放的顶名贷款,往往是借款人和实际用款人在采取顶名过程中策划的较为慎密,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借款人在贷款后给他人使用,并且真正察觉到系顶名贷款后,往往在核实过程中顶名者也会自圆其说其是自愿贷款给他人使用的。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顶名贷款的几点建议:加强学习教育,引导信贷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信贷操作规程和法律、法规,提高对发放顶名贷款的危害性认识,让信贷从业人员明白发放顶名贷款不仅仅是违规的问题,而可能违法这样一个高度来严肃对待;适当提高经营较好、规模较大、资产较多、效益较高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的额度,从而有效避免顶名贷款的现象;对已发现和已暴露的顶名贷款采取循序渐进的清收战略,能收回的逐步收回,能够落实到实际使用者名下的,只要条件允许并符合规定的可予以落实;下大气力从严控制新增顶名贷款,堵塞各环节上存在的漏洞;加大“三查”力度,对新增贷款从贷前的调查、贷时审查到贷后的检查,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借款人贷款的申请和使用情况,并着重在调查时把好关,做到关口前移,从而有效避免调查不实、审查失真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出现顶名贷款的现象;加大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各种检查及各环节的有效监督制约,堵塞贷款管理中出现发放顶名贷款的漏洞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68711/

推荐访问:信贷业务法律风险 信贷业务风险评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