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时间:2018-09-29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第一篇_民族团结的故事

民族团结的故事

例1、这是中国最西北的一个小县城。连日的降雪给这片广袤的草原披上了银装,气温也骤降到了零下30多度。2009年12月10号上午,回族青年王作林急匆匆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村里赶回了清河县城,看望他病重的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老人。

这个普通的院落,是王作林和他的18个不同民族、不同血脉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长大的地方。如今,他们已各自成家立业,但这个宁静的小院和70岁的老母亲阿尼帕一直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牵挂。和所有的家庭一样,全家福记载着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加上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尼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之后的十年间,阿尼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流浪街头的小淑珍当时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满是脓血。阿尼帕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经过两个多月的清洗和治疗,小淑珍的头上终于长出了黑茸茸的毛发。一直到现在,王淑珍始终保留着长长的黑发,她说这是妈妈给她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上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正是因为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艰辛,让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关爱。今年已经三十三岁的热阿黑是阿尼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她的心里充满了辛酸和感动。阿尼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四十年的岁月,这份大爱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邻居们。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这是一段拍摄于2005年春节时的一段录像,享受着天伦之乐的阿尼帕老妈妈和阿比包爸爸无比幸福。

例2、22团11连职工马俊芳的小麦地里,9名维吾尔族男性民工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地平着毛渠埂子。随着该团3.4万亩小麦丰收在望,该团的小麦承包抓紧时间做好夏收前的准备工作。

在该团雇维吾尔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见惯的事,到秋收季节来该团打工的少数民族多达几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该团周围居住着很多包括汉族人在内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和静县、焉耆县乡、村的各族群众;二是该团经常与地方的少数民族联络,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在农业种植上的新技术;三是每年从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该团支援团场的农业建设;四是长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让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族朋友能真心对待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能真心对待汉族人。

维吾尔族小伙阿不拉说:每次我们来汉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钱给我们,而且对我们很好。

例3、新疆布尔津县哈萨克族爱心妈妈--丽达常年帮扶各族贫困孩子。2010年8月9号,布尔津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学生明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哈萨克族阿姨丽达家中做作业,没想到丽达阿姨不仅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还请来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为她庆祝生日。

明梅的妈妈五年前离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亲捡破烂维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丽达听说了小明梅的情况,就经常给她买衣服、买零食、洗头洗澡、检查作业,每个月还要给她20元零用钱。小明梅:“今天我特别高兴,我好久没吃过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声妈妈。” 丽达下岗后从街头摆小摊开始做起,现在经营一家民族工艺品商店。2003年,丽达联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创办了布尔津县“爱心妈妈”协会,5年来,爱心妈妈们已先后帮扶了20多名各民族贫困孤残儿童和困难群众,累计捐款捐物达十多万元。丽达:“我是个下岗工人,当时有好多人帮助过我,要不是他们的话,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我有能力了,有条件了,所以我帮助别人。我们民族汉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团结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例4、晚霞红似火,爱心暖人间——维族老人和他的3个孩子

20多年来,奎屯市的维吾尔族老人玉素甫收养3个弃儿并靠卖杂碎汤将其逐一养大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这个不寻常的家庭里,一对维吾尔族老夫妻和他们的两个汉族女儿、一个维族儿子,如同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幸福的阿米娜。阿米娜是汉族的聋哑孩子,也是玉素甫老人的第一个孩子,好听的维族名字,就是玉素甫老人起的。老人收养她时,她火车站附近流浪,并且有严重的自闭症。那时,老人就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夫妇俩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孩子的心。

聪明的古丽米娜。古丽米娜,是老人收养的第二个女儿,是一名汉族弃婴。父亲玉素甫对她的疼爱,周围邻居都知道。在她四五岁时,爸爸只要一出门,就会把她背上,舍不得她走路,邻居们都说,小古丽米娜是在父亲的背上长大的。如今的她,学习成绩不但名列前茅,

还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做事有条不紊,在奎屯市举办的双语大赛中,还获得了第一名,是老人心中最大的骄傲。

懂事的开塞江。2005年,第三个孩子又走进了玉素甫的家,老人取名开塞江。开塞江是维族男孩,老人收养他时,已年过七旬,老两口虽然身体都不好,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孩子。开塞江十分爱他的爸爸妈妈,他说“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却老了,今后我要刻苦学习,争取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好好照顾我亲爱的爸爸妈妈!”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第二篇_民族团结故事稿

我们携手共进

----------恰合吉学校里的故事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仁,大家好:【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很荣幸和参加此次的辅导员大赛,我叫奉萍,来自恰合吉牧场寄宿制小学,在这和大家分享我们学校的民族团结故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荣辱与共、唇齿相依。同样的历不分史、相同的信念,将新疆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巩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正如歌声所唱的: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下面我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故事。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个地方,居住着汉族、回族、哈萨克和维吾尔族等28个民族。在这个地方,你随处能听到不同的语言交流;在这个地方,你随时能看见不同民族生活的其乐融融景象,这里就是塔城,一个充满着油画芳香、与众不同的城市。

2015年9月,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我今后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恰合吉学校。陌生的工作环境、不甚熟悉的同事和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既茫然无措又充满挑战。那一天,我第一次踏进那个办公室,遇到了我在这个学校的第一位良师益友——石云玲老师。她坐在我的对面,似乎是看到了我的拘谨,笑着问了问我的情况,然后说了句“没关系,面对新环境都有这样的问题,有什么需要,尽管来找我”。在后来的接触当中,她处事的认真和负责都深深的影响着我,是她,让我对这个学校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更让我敬佩的是她对班级里孩子的关爱。石老师不是班主任,但作为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她始终比班主任付出的还要多,阿扎玛提是班上的一名哈萨克族男孩,由于从小是个孤儿,寄养在亲戚家里,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不好,对于这样的孩子,大家可能光听听都感觉到头疼,但是石老师没有,她把阿扎玛提作为学习上帮助的重点对象,每天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他补课、辅导;生活上,她带来自己家孩子的衣服给阿孜玛提穿,生病了给他买药吃,给孩子钱洗澡,对阿孜玛提的关爱无微不至,让我敬佩。

熟悉恰合吉学校的老师们都了解,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少,只有16位,但却含4个民族。恰合吉学校里每个班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学生组成,我们学校共有柯尔克孜、哈萨克族、蒙古族等6个少个民族师生组成。刚刚来到这所学校时,我的心里很忐忑,不要说教学了,我担心和他们沟通都有困难,但是我们学校的两位少数民族老师,使我改变了这一观念。那就是能歌善舞的阿米热老师和温柔娴淑的吐尔逊

老师;阿米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大队辅导员,作为维吾尔族的姑娘,阿米热老师有着维吾尔族人特有的热情,刚刚参加工作时,她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管不住孩子而不敢组织活动,她主动请教汉族老师,在一次次学习和磨练后,现在可以游刃有余的组织各项活动,时常给孩子们编排一些节目,深的孩子们的喜爱!不光如此,她还大胆给孩子们上自己研发的综合实践课,在前不久,她在全市的特色说课上获得一等奖!这可是少数民族老师用汉语给孩子们上的维吾尔文化的课啊。正是因为我校各教师之间的团结和睦相处,才使得各民族教师在这里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说到吐尔逊老师,您跟我一样不得不佩服她,佩服她是因为她的毅力,作为哈萨克族老师,之前对于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是完全不了解的,我们恰合吉学校定剪纸为学校特色,在学校里,老师个个会教;孩子们人人能剪。

吐尔逊老师跟着我校的姚玉梅老师虚心学习剪纸,现在已经剪得炉火纯青了,任何一幅作品到她的手上都会变成一幅“工艺品”。有的汉族也自叹不如!民族团结最主要的是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被彼此民族的文化和艺术所吸引。吐尔逊老师十分谦虚,和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相处的都非常融洽,她在汉族老师的指导下更新传统剪纸材料,变为不褪色的作品。把哈萨克族传统祥云图案融入剪纸大胆创新,所剪出的作品不但贴在了校长办公室的窗户上、贴在了班级的文化墙上、贴在了恰合吉牧场老百姓的家里……还在恰合吉牧场传统手工艺大展上获得好评这让我更明白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实在我们的学校还随处随时都可以看到民族团结之花的盛开。逢年过节,学校领导都会去少数民族家慰问和看望;随时都能够听到各民族教职工相互帮助的感人事迹;教学上,民汉教师结对子,快速提高双语教师汉语授课的水平,为促进教育教学进步共同努力;教育上,民族教师主动帮助汉族教师和民族教师进行沟通,使得老师和民族孩子的关系更为亲密。就是在这样和谐的相处环境中,我们学校也收获了“塔城市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的荣誉。

数不清的感人事迹,说不完的感人故事。其实,无论是谁,都愿意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都希望恰合吉学校常盛开民族团结之花,更希望学校早日成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在这里,请允许我说出很多老师的心声:在恰合吉学校,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任何事情,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细微之处见真情。

谢谢大家!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第三篇_民族团结小故事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伊宁市一小: 李孟华

有2500余名师生的伊宁市第一小学,由维吾尔、汉、回等多个民族组成。学校成立近50年里,各民族师生的团结故事就像葡萄藤上的葡萄,每年都结出一串又一串。

伊夫提卡是六八班的维吾尔族男孩,从三年级就担任了班长。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他的成长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种无声的教育往往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实话,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那段时间里,伊夫提卡确实是挺讨厌李老师的:讨厌老师爱“唠叨”;讨厌老师布置作业“多”,讨厌老师总选他参加一些竞赛„„总是觉得老师跟着自己对着干,以至于厌烦语文课,甚至不写寒暑假作业。那时候李老师耐心与他交流,可他总还心不在焉。一直到了那一次,学校订了秋季校服,李老师带着伊夫提卡和几位同学去领校服。当他试穿了一套觉得很合身,便说要这套。而李老师上下打量了一番说:“裤裆大了一点,衣服宽了一点,我觉得你应该要90码的。”说着,就拿了一套帮他试穿,比刚才合身多了,他没想到李老师竟然如此了解自己!试完,当他准备把校服叠成原来那样放回袋子里去,可怎么也叠不好。这时,他忽然听到李老师说:“大男孩子,这都叠不好,还是我来吧。”李老师拿过他手中的校服叠起来。伊夫提卡在一旁看着,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心像被火灼似的——那粗糙的双手,那和蔼的眼神,那蜷曲的身影,是那么高大,那么温暖,就像母亲„„他突然都懂了,在这短短的几十秒内,他长大了:李老师一直在关心我,她的“唠叨”是想让我做个高尚的人;她布置作业“多”是想让我做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她选我参加竞赛,是她信任我支持我呀„„正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份爱,让伊夫提卡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成就了现在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少数名族班干部。

回想起当初的则拉兰,这个维吾尔族女孩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又脏又笨,没有属于自己的光彩。而如今,她已经逐渐蜕变成了一个绽放自己的光彩的“白天鹅”,这一切都离不开李老师的培育。小时候则拉兰很孤单。

学习成绩不佳,唯一陪伴她的“朋友”是书籍。有一次李老师发现了她有爱看书的习惯后,就常常给她带书看,其中有老师孩子小时候看过的书:《绿野仙踪》、《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和《三国演义》。。。不仅如此李老师还教她读书的方法,注意圈、点、勾、画,加深印象。做好摘录,指导她写读书心得,还要经常写随笔。

在三年级的时候,则拉兰的作文已经有了一些起色,李老师在语文课上经常将她的习作和随笔作为范文讲评。李老师还建议她去参加比赛。可那时的则拉兰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李老师一直都在鼓励她要相信自己。后来则拉兰去参加了比赛,竟想不到的是竟然成功了。这次小小的成功让她增添了自信心,从此,拉兰去变的一发不可收拾,又陆陆续续的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也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这里面有:“中国少年艺术大赛金蛙银奖”和“新疆小作家作文比赛三等奖”同时也获得了“中国艺术特长生”以及“小作家”的荣誉称号,如果没有李老师来长期以来的信任和鼓励,则拉兰就不会取得这些成功,也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丑小鸭的蜕变》的故事中李老师用鼓励、肯定、赞赏、提醒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信的肥沃土地。同时让孩子在挑战中认识自我,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价值观。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以上的两个真实的故事表现了李老师率先垂范维护民族团结,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因势利导,润物无声,才把教育培养民族学生的工作做好。【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在伊宁市一小,这里的民族学生在进步,这里的民族学生发展很稳定,这里没有汉民族之分,这里只有团结凝聚,这里只有不断进步„„.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滴海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些民族团结的小事不正是我们伊宁市一小各民族团结一心共谋教育发展的缩影吗?

2014年5月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第四篇_民族团结小故事

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年级一班的参赛选手甘梓涵,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在我的记忆里,发生在我身边的民族团结的故事有很多。因为,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班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班级,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这四个民族。各民族同学之间相处的非常和睦,就连我们班的体育老师也是个哈萨克族呢!

记得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哈迪热亚病了,好几天都没有来学校上课了,而且,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大家都非常着急和担心。放学后,我们几个好朋友带上今天的家庭作业和这几天课上的笔记,去她家给她补课。到了她家,他的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给我们端来了许多自制的维吾尔族风味小吃,有又香又酥的油馕、有热腾腾的奶茶、还有香甜可口的干果。由于她很久都没来上课了,所以她落下的课就很多,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等。所以,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轮流给她补课,语文补完又补数学,数学补完又补英语……补完课后,我们又和她一起把当天的作业做完,不知不觉之中天黑了。回家的时候,她爸爸把我们一个个都送回了家。

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几个放学后,仍然坚持去给她补课,直到她病好了之后回到学校。她的课也一节都没有落下,我们的友谊【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也更加深厚了。正如老师所说: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在我看呀,我们就是民族团结当中的一份子,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再接再厉!共同进步!

民族团结是永不凋谢的花,它是我们新疆稳定繁荣发展的和谐之花,我们每一个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校园,开满全世界。

三一班 甘梓涵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第五篇_新疆72岁老人39年记录民族团结故事

新疆72岁老人39年记录民族团结故事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5日电25日一大早,买买提〃卡斯木老人就忙碌起来,边摘葡萄,边催促妻子赶紧打扫院子,还连声吆喝儿子宰羊煮肉。

“这不是过古尔邦节嘛!会有很多汉族邻居朋友来家里拜年,可得让他们好好尝尝我养的羊!”72岁的买买提〃卡斯木乐呵呵地说。

短须花白,面孔清瘦,眼睛深邃有神,操着一口略显生硬的普通话。这位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吾斯塘博依村的老人,已经当了39年的“乡村记者”,用15本日记记下村里发生的一件件民族团结故事:

1961年,吾斯塘博依村来了几户汉族村民,不少维吾尔族村民带着馕前来看望,因为语言不通,彼此就用手势比画交流。汉族村民来了不久,就发现村里缺水,他们找到一块有泉水的戈壁滩,在维吾尔族村民的帮助下,挖出40米深的水池。从此,一个村庄的两个民族一直喝一个涝坝里的水,直到2006年村里通了自来水。

后来,村民之间开始互学语言;汉族村民带来了内地的蔬菜种子,维吾尔族村民就跟着一起学习播种、施肥;在给农作物打药时,说明书上全是汉字,汉族村民又做起了翻译,互帮互助已经成了传统。

1988年,村里的汉族群众自发每家捐100斤粮食给少数民族贫困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996年,村里的老支书米吉提〃沙吾提和老党员沙吾〃拉

维提介绍汉族村民王志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推荐王志军当上了村委会主任。

1998年,村民艾买提〃依明修建房屋时,人手不够,13户汉族村民义务帮忙,三天时间就将房屋建好。

2002年,汉族村民的蔬菜大棚遭遇风灾,全村人都过去帮忙。

今年80岁的田福进,1966年春来到吾斯塘博依村。村民米吉提〃萨吾提为他找房子住,还给他送了部分生活用品。1983年,田福进在村里开了个磨面房。当时村里的民族贫困户比较多,谁家没面粉了,田福进就让儿子田开林送去面粉;谁家头疼感冒缺钱了,找上门来说借10元,田福进就直接给对方20元……

漂亮的花帽戴起来,美丽的艾德莱斯穿起来,喜庆的手鼓打起来,欢快的麦西来甫跳起来……节日的吾斯塘博依村格外欢乐。

阳光透过葡萄架,洒落在买买提〃卡斯木老人家摆满喷香食物的长桌上,温暖着一张张笑脸。十多位村民围坐在一起,大人们吃吃喝喝,有说有笑;孩子们打打闹闹,混同着维吾尔语和汉语,其乐融融。

买买提〃卡斯木老人扯着嗓子,字正腔圆地开唱:“东方红,太阳升……”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合唱,余音绕梁。

眼前的一幕正在吾斯塘博依村各个农家小院中不断上演,节日的欢乐感染了棉田、感染了葡萄,也感染了这里的水和土……

买买提〃卡斯木老人说,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有更多懂技术的内地汉族居民来村里,给大家教技术,一起发展农业经济,

让两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帮互助,共同生活。

今年4月,买买提〃卡斯木向村委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份入党申请书,他写了两个晚上,整整6页。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第六篇_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

一则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6年初冬。

民国33年(1944年),新疆独裁军阀盛世才背叛革命,反苏反共,彻底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疯狂地逮捕、屠杀中共党员和民族进步人士。并在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强迫牧民捐献军马、收缴牧民保护牲畜的枪支。激起了哈萨克、维吾尔农牧民的不满,纷纷举行起义,爆发了“三区革命”,新疆局势一时大乱。

在一些地区,民族起义的领导权被反动的伯克、阿訇篡夺,使起义运动变质转向,演变为民族之间的残酷仇杀。

民国33年(1944年)冬,呼图壁南山的一股哈萨克土匪,窜到芳草湖北沙窝等地,屠杀无辜汉民200余人,劫走大批牲畜、财物。一时民族仇杀的阴云密布在北疆的呼图壁、昌吉、玛纳斯各地。

民国35年(1946年)11月,在芳草湖白蒿滩村(今芳二场七连)发生了一起汉民屠杀哈萨克牧民,张四爷拯救哈萨克一家的感人故事。

当时,在芳草湖白蒿滩村民张四爷(名张国泰)家附近住着一户哈萨克牧民,全家9口人,大儿子叫木沙。这户哈萨克牧民人很和善,在此居住多年,和张四爷家关系很亲密,大儿子木沙给张四爷家放羊。

这年11月的一个黄昏,天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地吹着枯黄的野草,不时飘来片片雪花。忽然五、六名骑马持枪刀的汉民,气势汹汹地包围了这座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张四爷一家早就听说北疆各地在“洗哈萨克”(即屠杀哈族),但想到这户人家都是老人、妇女,不会遭受劫难。然而不幸的事终于来临了。

听说要屠杀木沙一家,张四爷颤颤巍巍地带着一家人赶到毡房前阻拦说情。红了眼的汉民暴徒此时六亲不认,张四爷担保说情无效。张四奶奶痛苦流涕百般说情遭到拒绝。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这些狂暴分子失去理智和人性,他们冲进毡房将手无寸铁的哈萨克老奶奶及2个女儿,一个巴郎拉出毡房。此时惨叫声撕心裂肺,暴徒们残忍地将毡房内的老人、孩子四人全部杀死,小巴郎9岁,最小的女儿才3岁,浑身是血的巴郎和2个女儿在血泊中挣扎,场景惨不忍睹。

张四爷一家看着木沙一家被屠杀,失声痛哭,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张四爷的长子张怀忠百般说情、担保才将刚生婴儿木沙的媳妇拯救下来,使产妇和婴儿免遭杀害。这时哈萨克老大爷带着12岁的巴郎,迎着凛冽的寒风赶着羊群欲回毡房。远远地听见毡房前哭声连天,他已70岁了,心里明白了一切。急忙将巴郎藏在草丛里,抚摸着巴郎的额头,泪水泉涌而出。他再三叮嘱:“藏在草丛里别动,夜黑后找张四爷去。”他毅然地赶着羊群回到毡房前。无人性的暴徒将老人连砍10余刀,将哈萨克老人的头颅砍下。

此时太阳已落山,西边血红的残阳尤如毡房前哈萨克女儿、老人的鲜血,一片殷红,随着夜幕的降临慢慢地消失。

夜深了,藏在草丛中的小巴郎悄悄地溜回到张四爷家。找见了放羊的哥哥,敲开张四爷的屋门,一起跪在张四爷的面前请求保护。在民族仇杀的岁月里,保护异族全家都要遭难。这时若把两个巴郎撵出去就是让他俩送死,考虑再三,决心冒死拯救他们。

为了不让外人发现,张四爷连夜将隐避的暖羊圈打扫干净,铺上毛毡,放上火盆,又给了两件皮大衣,每天派人送饭送茶。又将木沙媳妇和婴儿安顿在大儿媳屋里,和儿媳吃住在一起。为了照料好哈萨克产妇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的生活,专门杀了一只肥羊,每天炖羊肉给孕妇吃。婴儿病了就花钱请医生到家里给婴儿治病,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孙那样,伺候了一个冬天。

张四爷一家提心吊胆地护卫着哈萨克木沙4口平安熬过了寒冬。到了第二年春天,民族仇杀的风波结束后,张四爷送给了他们一匹马,装上干粮,让他们回到呼图壁南山哈萨克牧区去。

离别时,哈萨克叔嫂三人磕头作揖,千谢万谢,长跪不起。木沙的媳妇抱着张四奶奶痛哭不止,久久不愿离开,像女儿离开母亲那样恋恋不舍。张四奶奶接过呀呀学语的幼儿,像凝视自己的孙子一样,端详了半天,嘱咐他们一路照顾幼儿,然后依依不舍的挥泪告别。

光阴荏苒,60个春秋过去了,许多往事已被人们遗忘,但张四爷一家拯救哈萨克一家的故事却仍在芳草湖白蒿滩乡村里流传着。

新疆民族团结故事 第七篇_许淑琴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

—团结互助

许淑琴

2014年6月7日

关爱他人

团结互助 关爱他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我自己成长经历的一段民族团结故事。 团结互助,关爱他人,让我懂得了家的温馨。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有你也有我。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周围都是少数民族,于是与少数民族结下了友情,这些都源于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名赤脚医生,支援新疆已40多年,由于工作的环境、性质结识了许多维吾尔族、哈族、回族等朋友,父亲的维语、哈语说得非常棒,并受到他们的尊重。记得小时候,每当早晨父亲骑着自行车送我去幼儿园的途中,总能在大路上碰见街坊维吾尔大叔、维吾尔阿姨见爸爸,就称“许哥哥„„”话音未落,父亲就知道他们的困难,便从口袋里掏出钱来递给他们。谁家没有油盐米醋,冬天没钱拉煤,父亲总会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同胞。妈妈常常称“父亲是我们街坊的慈善家”;街坊邻居称“父亲是汉族好大哥”。父亲的善良、慷慨、乐于助人赢得了同事、街坊邻居的尊重。每到我们过春节时,总会有父亲的各族朋友、同事来看望!家里非常热闹!就这样,我们也与少数民族同胞拉近了距离。从小在我父亲的影响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深知各族同胞一家人的思想。

2003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家,住在师范学院家属楼,认识了一位师范学院中语系维吾尔族教师—阿先古丽。她家住在我家一楼,在一次她家儿子过割礼,因家人亲戚朋友多,家里待客容纳不下,阿先古丽老师向我借用我家地下室,我就借给她家用,在这次锦囊相助之后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平日里他家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都来找我,就这样两家的孩子也成为了好朋友。

记得一次寒冷的冬天,学校组织党员评议,活动结束后,外面路灯已亮,天色昏黑,我带着孩子疲惫地往家走去,心里还在想,回家

吃啥?谁知刚进单元门,阿先古丽姐姐打开房门,端着一盘香喷喷的羊肉抓饭,说:“许老师,你家老公出差不在家,你就回家不做饭了,今天我做的抓饭,特别香!你和儿子吃了,让儿子赶快做作业!”我便说:“古丽姐姐,不„„用„„了!”我的话音还未落,一只暖暖的手抓住我,说“别客气了!赶快端着回家!”端着热腾腾的抓饭,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心中那种疲惫、那种饥饿顿时九霄云外!真是一位好大姐,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姐姐!每当桑葚成熟的季节,我们俩家大人和孩子都会在楼前桑葚树下开心地采摘桑葚,其乐融融!就这样我们从彼此相识到现在情如亲姐妹,我们相处了整整十二年,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浓厚的感情。

在相处的这几年中让我学会了如何理解他人,如何用自己的真心与她人交流,我懂得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就是父亲在我幼小心灵播种下爱的种子。

让我懂得民族的不同,只是让我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可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方沃土,心中充满同一个字眼,“爱!

让我懂得56个民族,56朵花,56组兄弟姐妹是一家。56组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如果我们56个民族挥一挥衣袖,就能拨开天空中阴霾的乌云,如果我们56个民族挥一把汗水,就能汇成一条绵绵的河流,如果我们56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谋发展,我们的祖国将屹立在世界之林。

最后我以一段话结束今天的讲话: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许淑琴

2014年6月8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484717/

推荐访问:新疆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新疆民族团结诗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