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汽车知识 >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时间:2018-07-24   来源:汽车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汽车知识】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第一篇_都市快报改革开放30年特别报道10篇

西湖景区成为中国惟一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 开创城市经营的杭

州模式

2008-10-07

浙江的十个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①

开栏语: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样),到空调、洗衣机、电冰箱(新

三样),再到现在的汽车、住房、个人公司(新新三样),1978年实行改革开

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发生巨变的30年中,一向勇于创新的浙江人,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私立高中、中

国首个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等等,我们撷取其中十个代表性事件,来回顾和纪念

浙江30年来取得的成就。

第一篇我们讲述的是全国惟一不设门票的5A级风景区——西湖,在今年国

庆黄金周杭州吸引游客达到创纪录的970万人次,环湖各公园不收门票是其中的

重要原因。

记者 张春霞

2002年8月14日下午,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坐在轮椅上,从杭州香格里拉

饭店出来,穿过马路,在杭州饭店码头登上“金凤”号画舫,开始他期待已久的

西湖之旅。当听说西湖景区正在整合时,他关切地问:环湖一圈能走通吗?游一

圈要多少时间?

之后的一年,杭州拆除环湖围墙,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西湖景区

成为中国惟一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对于把景区门票作为一大财政来源的中

国城市来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免费供市民使用,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这种极

富创新意味的做法,在其后很长时间里对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线铺垫

2002年,黄金周培育了长假出游观念,全国各大景区开始酝酿涨价,

此时的杭州却开始了一场反其道而行之的尝试,这一走就是7年。

就在霍金关切能否环游西湖的前5个月的一天,一批劳动者来到西湖南线

景区工地之一的柳浪闻莺公园内挥锄铲土,为南线新湖滨移土筑渠。其中,有现

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颖。

要实现免费开放西湖,必须拆除围墙。西湖南线景区整治就从拆迁开始。

当时,被拆迁的经营户开始猜测,拆除后政府是否再次围起来收门票?刘颖回忆,

市政府免费开放的决定给这些经营户吃了颗定心丸。这定心丸就是2002年4月

1日杭州市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传出的消息:《政府工作报告》将

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列为2002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老年公园、柳

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整合为开放的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并建成环

湖南线游步道。”

2002年国庆前几天,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的围

墙绿篱从视野中消失了,曾经各自孤立的小公园变为南北3公里长的环湖大公

园,24小时免费开放。这次尝试,带来每天平均15万的人流,为西湖免门票做

了有力的注解。一年后,杭州又免费开放了杭州花圃和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两

个名列“西湖十景”的公园,真正实现沿湖免门票。

数字博弈

2003年国庆节前,西湖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竣工开

放,“一湖二塔三堤三岛”的西湖全景世纪之梦终圆。

在西湖圆梦之时,杭州市政府又宣布了一项颇具亲民色彩的政策:10月1

日起,西湖环湖以内的所有公园,包括湖滨新景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杭州

花圃,加上2002年已开放的南线景区,全部免费开放。

打通环湖通道、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杭州再次名震全国。这在全国景区门

票制度改革中独树一帜,也体现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重要的一个原则:以人为

本,还湖于民。

免费开放,不是没有成本。有人算了一笔账,西湖环湖公园原来一年的门票

收入大约是2600万元,免票后,公园的管理成本和园林养护成本,每年所需开

支3000多万元,算下来有6000万元的损失,而换来的则是更大的商机和效益。

2003年10月8日,又一个黄金周过去后,全景之梦重圆的新西湖着实火

爆了一回。7天间,西湖上500条大小船只全部上阵,等候的游客络绎不绝。船

工老许告诉刘颖,每小时80元的价格没有变,生意比以前好了近两倍。沿湖商

铺成为黄金商铺,南线景区整治后首批推出的商业网点,每平方米10年经营权

最高拍卖到8.8万元。

有个著名的“241”算法,即让游客在杭州多待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

综合收入增加100亿元。

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杭州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突破3000万

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3年增加了240万人次。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人数

突破120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2年增加了约17.8万人次,相当于每晚

有近3400人次的外地游客在“天堂”过夜。这个数据,使杭州在国内城市中排

名第六,领先于苏州、桂林等知名旅游城市。2006年比2001年,游客总数增长

近5倍,旅游收入增长100%以上。

免费开放的景点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到2007年,免费的公园景点(博物

馆、纪念馆)共56处,占总数的七成以上。太子湾公园也将在明年整治后免费

开放。

杭州模式

2003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西湖向西‘长大’》,“‘西

湖西进’的目的并不仅是扩大水面,而是希望对整个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

杭州城市的规划发展,都带来积极影响„„”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一番话打动人心:“西湖及周边地区,包括岸线、

绿色、设施、历史文化遗存等都是一种宝贵的、稀缺的资源,都是公共资源,而

不是单位资源,更不是私人资源。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就是要把这些公共资

源还给老百姓,让西湖风姿全都展现出来。”

这个“杭州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在全国各地景

区门票价格大涨的潮流中,逐渐开始被国内其他景区、博物馆陆续采纳,公共服

务的“免费时代”悄然启幕。

综观七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杭州模式”带来的杭州城市改革发展的脉

络已十分清晰。杭州市旅委副主任王信章说,免费开放,还湖于民,营造了杭州

的城市环境,把旅游城市变成城市旅游,即把西湖的风光变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

分,把城市环境作为城市发展、城市经营的基础,这是生活品质之城的基础,吸

引更多的人来杭州旅游、投资、学习,进而提出“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学

习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

这几年,西湖变得更漂亮了,城市环境更美好了,外界给予杭州的殊荣也

接踵而至。2005年8月26日,美国《福布斯》中文版公布了2005年中国最佳

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再登榜首;《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评述杭州——和谐之城,

杭州当数典范;杭州连续三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

第一名,超过了上海。

专家观点: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周旭霞 副教授

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票价居高不下、涨价冲动难以遏制的背景下,杭州敢

于反其道而行之。舍弃门票的“小利”,换来杭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利”。从

这里,折射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理念和管理风格。

首先,杭州在发展中注重社会公平和市民福祉。旅游景区是公共资源,门票

价格节节攀升,令许多低收入游览者望而却步,一些风景名胜渐成“贵族景区”,

无疑是一种社会不公现象。杭州实践“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城市管理思路,

实现了景区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统一。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游产品,系列“民心工程”,增加了杭州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提高了城市的

整体经济效益,这样的城市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城市也没有理由不和谐。

24年前温州龙港卖地筹集上亿元造就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2008-10-08

浙江的十个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报道②

记者 施予 文/摄

沿着104国道温州段一路往南,从平阳县钱仓镇拐入龙港大桥,是一座繁华

的现代化小镇:路网纵横交错、行色匆匆的生意人、各地牌照的小轿车、周杰伦

和蔡依林的流行音乐、超市、商场、影剧院、肯德基、麦当劳„„

这座城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约15万人的城镇,24年前还只是

一片海涂,有几个不起眼的小渔村、数千户渔民。1984年仲夏,一场当时被视

作“触犯天条”的卖地运动,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并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农

民城”——龙港。

集村建镇

1983年10月12日,苍南县正式批准以一个叫“方岩下”的渔村为中心,集

村建镇。划入该镇辖区的,还有鳌江南岸的10个小村庄。

次年6月,苍南县原钱库区区委书记陈定模主动请缨到龙港镇担任镇委书

记。一同来到该镇的,还有负责设计规划、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等工作的8个文

员。他们面对的,是一片人烟稀少的滩涂,当时有句民间谚语形容此地的冷清:

“方岩下,方岩下,只见人走过,不见人留下。”而与之隔岸相望的鳌江镇,则

已经成为平阳县的经济中心,车马喧嚣、热闹非凡。

“我们的目标是,不花国家一分钱,在这里造出一座超越鳌江的现代化城

镇。”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陈定模神采飞扬。

如今看来,陈定模没有食言。他是怎样做到的?“一靠嘴皮,二靠地皮。”

陈定模说。

一些上了年纪的龙港居民,至今仍然记着那个时候“陈书记”到周边县区

游说时公开发表的演讲:“想到大舞台发展的乡亲们,到龙港去,你们不是老埋

怨乡下耳目不灵?龙港敞开大门等你们去,那里靠着青龙江,对面就是鳌江镇,

水陆交通方便,你们可以开店办厂,做生意,跑运输„„” 卖地筹钱

光靠嘴皮,只能吸引农民进城,城市仍是一具空壳。为了筹集到建城所需

的费用,陈定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土地有偿使用。

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点子,在当时却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按照上世纪

80年代初国家的土地政策,农村土地只能由国家征用,无偿划拨,绝对不允许

买卖。

尽管1984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允许农民自带口粮到集镇落户”的政策,

城乡户籍制度这堵筑在中国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高墙破了一个小口,但是土地政策

这条高压线还是不能碰的。权衡之下,陈定模改变了最初“卖地”的提议,换了

一个相对不那么激进的提法:进城落户的农民,必须缴纳公共设施费。

这个实质等同于“卖地”的政策很快拟定完毕,为了说服县里的其他官

员同意自己的提议,陈定模甚至搬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级差地租”

的论点,其他干部在找不出更好的反驳理由的前提下,默认了陈定模的方案。 土地分级

1984年9月25日,龙港镇政府(84)19号文件《关于本镇农民、居民建房

的有关规定》正式颁布。该《规定》提出,龙港辖区内的土地,按照不同地段征

收不同的市政设施建设费,其中最贵的是金钗河至方岩老街每间(一间相当于八

分之一亩,包括门前道路)收5000元,纯属解决住房困难而在居民点建房的每

间收200元。造房子的钱,原则上由进城农民自付。

交了钱、造了房子,就能进城当“城里人”。各地农民纷纷赶来,当时龙港

镇惟一的信用社——沿江信用社的柜台前,从清早到傍晚,随时可见排队交钱的

长龙。次年元月,规定的交款日期结束后,工作人员数了数,天哪,一亿两千万

元!这当中,包括以“公共设施费”名义收取的9000万元土地使用费。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第二篇_杭州西湖放弃门票后的文旅发展

西湖,在今年国庆黄金周杭州吸引游客达到创纪录的970万人次,环湖各公园不收门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002年8月14日下午,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坐在轮椅上,从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出来,穿过马路,在杭州饭店码头登上“金凤”号画舫,开始他期待已久的西湖之旅。当听说西湖景区正在整合时,他关切地问:环湖一圈能走通吗?游一圈要多少时间?

之后的一年,杭州拆除环湖围墙,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西湖景区成为中国惟一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对于把景区门票作为一大财政来源的中国城市来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免费供市民使用,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这种极富创新意味的做法,在其后很长时间里对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南线铺垫

2002年,黄金周培育了长假出游观念,全国各大景区开始酝酿涨价,此时的杭州却开始了一场反其道而行之的尝试,这一走就是7年。

就在霍金关切能否环游西湖的前5个月的一天,一批劳动者来到西湖南线景区工地之一的柳浪闻莺公园内挥锄铲土,为南线新湖滨移土筑渠。其中,有现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颖。

要实现免费开放西湖,必须拆除围墙。西湖南线景区整治就从拆迁开始。当时,被拆迁的经营户开始猜测,拆除后政府是否再次围起来收门票?刘颖回忆,市政府免费开放的决定给这些经营户吃了颗定心丸。这定心丸就是2002年4月1日杭州市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传出的消息:《政府工作报告》将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列为2002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整合为开放的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并建成环湖南线游步道。”

2002年国庆前几天,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公园、少儿公园和长桥公园的围墙绿篱从视野中消失了,曾经各自孤立的小公园变为南北3公里长的环湖大公园,24小时免费开放。这次尝试,带来每天平均15万的人流,为西湖免门票做了有力的注解。一年后,杭州又免费开放了杭州花圃和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两个名列“西湖十景”的公园,真正实现沿湖免门票。

数字博弈

2003年国庆节前,西湖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竣工开放,“一湖二塔三堤三岛”的西湖全景世纪之梦终圆。

在西湖圆梦之时,杭州市政府又宣布了一项颇具亲民色彩的政策:10月1日起,西湖环湖以内的所有公园,包括湖滨新景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杭州花圃,加上2002年已开放的南线景区,全部免费开放。

打通环湖通道、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杭州再次名震全国。这在全国景区门票制度改革中独树一帜,也体现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重要的一个原则:以人为本,还湖于民。

免费开放,不是没有成本。有人算了一笔账,西湖环湖公园原来一年的门票收入大约是2600万元,免票后,公园的管理成本和园林养护成本,每年所需开支3000多万元,算下来有6000万元的损失,而换来的则是更大的商机和效益。

2003年10月8日,又一个黄金周过去后,全景之梦重圆的新西湖着实火爆了一回。7天间,西湖上500条大小船只全部上阵,等候的游客络绎不绝。船工老许告诉刘颖,每小时80元的价格没有变,生意比以前好了近两倍。沿湖商铺成为黄金商铺,南线景区整治后首批推出的商业网点,每平方米10年经营权最高拍卖到8.8万元。

有个著名的“241”算法,即让游客在杭州多待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增加100亿元。

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杭州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3年增加了240万人次。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2年增加了约17.8万人次,相当于每晚有近3400人次的外地游客在“天堂”过夜。这个数据,使杭州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六,领先于苏州、桂林等知名旅游城市。2006年比2001年,游客总数增长近5倍,旅游收入增长100%以上。

免费开放的景点数量还在不断扩大。到2007年,免费的公园景点(博物馆、纪念馆)共56处,占总数的七成以上。太子湾公园也将在明年整治后免费开放。

杭州模式

2003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西湖向西„长大‟》,“„西湖西进‟的目的并不仅是扩大水面,而是希望对整个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杭州城市的规划发展,都带来积极影响……”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一番话打动人心:“西湖及周边地区,包括岸线、绿色、设施、历史文化遗存等都是一种宝贵的、稀缺的资源,都是公共资源,而不是单位资源,更不是私人资源。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就是要把这些公共资源还给老百姓,让西湖风姿全都展现出来。”

这个“杭州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在全国各地景区门票价格大涨的潮流中,逐渐开始被国内其他景区、博物馆陆续采纳,公共服务的“免费时代”悄然启幕。

综观七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杭州模式”带来的杭州城市改革发展的脉络已十分清晰。杭州市旅委副主任王信章说,免费开放,还湖于民,营造了杭州的城市环境,把旅游城市变成城市旅游,即把西湖的风光变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城市环境作为城市发展、城

市经营的基础,这是生活品质之城的基础,吸引更多的人来杭州旅游、投资、学习,进而提出“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学习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城市品牌。

这几年,西湖变得更漂亮了,城市环境更美好了,外界给予杭州的殊荣也接踵而至。2005年8月26日,美国《福布斯》中文版公布了2005年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再登榜首;《中国经济周刊》这样评述杭州——和谐之城,杭州当数典范;杭州连续三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超过了上海。

专家观点: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周旭霞副教授

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票价居高不下、涨价冲动难以遏制的背景下,杭州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舍弃门票的“小利”,换来杭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利”。从这里,折射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理念和管理风格。

首先,杭州在发展中注重社会公平和市民福祉。旅游景区是公共资源,门票价格节节攀升,令许多低收入游览者望而却步,一些风景名胜渐成“贵族景区”,无疑是一种社会不公现象。杭州实践“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城市管理思路,实现了景区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统一。从西湖免费开放游览到开发社会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系列“民心工程”,增加了杭州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效益,这样的城市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城市也没有理由不和谐。

在近来国内众多景区此起彼伏的门票涨价声中,杭州西湖作为全国惟一不设门票的4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少收多支增加五六千万元费用。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不少流连于杭州西湖美景的人纷纷感叹,西湖越来越像“旅游天堂”了:经过这几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精心打磨,“西子明

珠”更加光彩夺目;更让人惊喜的是,大手笔地投入资金复建、整治的环西湖所有公园景区,都没有围墙、不设门票,全天候地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免费“盛筵”越做越大

始于2002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郑重地许下了一个“还湖于民”的诺言。几年间,杭州市迁走了占用环湖地带的单位和住户,拆除阻隔游人视线的围墙和房屋,全长15公里的西湖沿岸第一次全部贯通,成为游人可以自由亲近的游览道、绿化带;2003年国庆前,杭州市宣布,原有的花港观鱼、曲院风荷等著名公园以及新增、复建的各个景区,都不收取门票,全天免费迎接游人;2004年,西湖周边又添15个新景点,西湖风景区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总面积已超过2000公顷。

“西湖及周边地区的资源都是宝贵的公共资源,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就是要把这些原本属于大家的公共资源还给人民,让西湖风姿更好地展现,让广大市民游客共享西湖每一处景观、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这番话非常打动人心。

免费“盛筵”还向西湖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旅游资源延伸。2003年世界博物馆日前夕,杭州市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等六大博物馆、纪念馆,不再需要门票;至此,杭州市园林文物部门所属的全部文博资源,都免费向公众开放。

免费开放的思路还促使杭州推出符合海外游客口味的“访问式”深度旅游项目。从今年1月1日起,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特色鲜明的中医医院、生活气息浓郁的农贸市场、温馨和睦的社区家庭,全市共有100个这样的社会文化资源点向海外游客敞开,原汁原味地展示城市魅力。

在杭州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机场车站、旅游咨询点,游客还可以免费索取一种印制精美、便携实用的旅游手册。游客评价,杭州旅游在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方面又走在国内前列。

●不收门票是否亏了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华雨农说,自己前不久在西湖游玩时,听到几个外地游客议论:“杭州人真傻,这么漂亮的景都不要门票。”

据杭州市园文局测算,环西湖各公园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后,每年因此减少了2600万元以上的门票收入;而且景区敞开式、全天候开放必然要求增加安全保卫、保洁维护、日常管理等投入,每年所需开支更高达3000多万元。

这一减一加增加的五六千万元费用,杭州市政府没有出钱补贴,而是通过转让西湖景区及周边商业网点的经营权,以转让的租金收入和日常税收,来负担风景园林的维护成本和建设费用。西湖美景加上免费开放的双重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也为精明的商家所看重。西湖南线改造后首批推出的商业网点,每平方米10年经营权最高拍卖到8.8万元。据悉,目前西湖景区内的商业网点已有90%以上签订了协议或意向,估计每年能产生5000多万元的收益,与投入基本持平。

“免费西湖”带来的收益、带动的效应,当然远远不止于此。环西湖景区免收门票后,游客可能就会多去几个景点游玩,行程也要多安排一天半天的,游客一多,逗留时间一长,住宿、购物、交通、饮食等各种消费必然也增加不少。“用一张门票钱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周玲强说。 环西湖景区全部免费开放,还包含着杭州日益成熟的旅游开发思路。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而更爱在山水风光中体会度假休闲的愉悦心情。杭州适时推出了“打造最适宜人居住停留的‘休闲之都’”的口号。正如有人评论,杭州是“懂得将安宁幸福的感觉转化为活力和财富的城市”。现在很多游客已经不是第一次到杭州了,在西湖边随意漫步,到梅家坞喝茶吃农家菜,西湖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几个景点公园,更是尽情享受生活、放松心情的绝好去处。

景区不收门票是否真的亏了?最新公布的数据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第三篇_2013年江西免费景区

2013年元月5日——2月5日江西免费及优惠景点

12月26日,江西省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13“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景区免票月活动将于元月5日正式启动。

今年年初,我省举行了首次江西旅游景区免票月活动,开全国先河。活动月期间,各景区共免票接待国内外游客1261万人次,同比增长82.06%。拉动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和娱乐等行业收入近60亿元。受到全国旅游业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极大地扩大了“江西风景独好”品牌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中国旅游报对此发表评论称:在国内不少景区酝酿门票涨价的时候,江西重点旅游景区却实行集中免票,敞开大门接待海内外游客,此举值得赞赏,更值得其他旅游景区深思。

为了延续免票月活动的市场效应,推动全省旅游进一步转型升级,彰显江西旅游的人文关怀。2013年我省将继续开展“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景区免票月活动。活动时间为2013年元月5日至2013年2月5日。活动月期间,世界各地游客可凭借身份证件、护照等有效证件减免门票进入江西知名景区游览。活动参与景区名单及优惠政策将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江西旅游网、大江网、江西智慧旅游网等网络媒体以及“江西风景独好”官方微博向社会公布。

对比首次免票月,本次活动规模及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省参与景区由71个增加到76个,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景德镇古窑等省内知名景区均给出了五折优惠。按照今年活动接待人次测算,全省将向国内外游客让利超过10亿元。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还了解到,本次活动新增了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赣县客家文化城、吉安县天祥景区等一大批新兴景区。

据了解,截至2012年11月,江西省全省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95亿人次,提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预计全年可以超过2亿人次。旅游收入累计超过1356亿元,也超额完成省政府1300亿元的目标。全省各地加大了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力度。1-10月,赣州、上饶、九江、宜春上报的重点旅游项目共计282个,总投资接近1012亿元人民币;吉安、南昌、鹰潭、景德镇、萍乡、抚州、新余等市也都相继开发建设了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全省景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江西省直属部分景区免票及优惠情况一览表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第四篇_关于门票价格的访谈

临近“十一”黄金周,四川、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达到70%。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景区首次大规模提价,也是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限涨令”到期后的又一轮涨价风潮。

完善退出机制

旅游景区涨价大煞风景,尽管相关部门给出了充足的涨价理由,游客对此仍心怀不满。

景区门票涨价应不应该?这轮调价背后是逐利还是保护?景区发展该坚持公益化还是商业化?“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进行了追踪采访。

“限涨令”不奏效:多少景点冲动提价

今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下文,明确规定旅游景点不得在国庆节前集中上调门票价格。内蒙古、宁夏、江苏、湖南等地也纷纷承诺“十一”期间旅游景点不涨价。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景区仍然“顶风涨”,有的景区则酝酿把涨价劲头延迟到节后。

8月31日,由昆明市发改委委托石林县发改局组织举行了听证会,拟调整石林景区门票价格,由140元上涨为每人次200元,涨幅达到40%。安徽天柱山门票近期已举行了调价听证会,旺季门票可能从120元调整至150元;广德县物价局9月初举行听证会,国家4A景区太极洞门票价格由60元调整为旺季90元。

在今年“五一”期间,已有不少景区按捺不住涨价冲动。黄山景区就把门票价格由200元上调至230元,今年以来的这一轮的涨价风只是近年来旅游景点竞相攀比涨价的一个缩影。早在2004年,北京故宫、天坛等著名景点门票集体涨价。随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国内旅游景点门票不断掀起恶性涨价狂潮。

为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发改委先后4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限涨令”并不奏效,景区始终走在“涨价”路上。

中青旅国内旅游公司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即使在限涨期内什么都不做,也能够坐享其利。而“限涨令”到期,又可以进行新一轮的提价,几乎是逢“听证会”必涨,逢节假日就调,这等好事谁不热衷?

景点“破令”:难承“成本之重”?

尽管“禁令”不断,但多数景区仍以不堪承受的“成本之重”而“破令”。景点涨价理由不外乎是弥补保护资金缺口、偿还债务、控制流量等。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理由并非完全站得住脚。

一是弥补保护资金缺口。黄山市物价部门提供的听证会材料显示,黄山风景区2006年至2008年门票累计收入11.2亿元。3年间,黄山风景区累计投入遗产保护、环境保护、

景区开发、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达18.54亿元,景区不堪保护成本之重。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景区真正用于资源保护的开支有限。从表面看,各大景点动辄一年数亿元的门票收入,但这笔巨款却要遭受“雁过拔毛”:旅游集团公司留一部分,上缴利税一部分,政府拿走一部分,真正用到景区资源保护刀刃上的经费寥寥无几:黄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门票收入用作景区保护;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而用于景区日常资源保护支出仅为3000万元左右。

即便如此,一些景区还要拿出一大部分经费“养人”。国内某著名景点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只有几百名职工,现在增加到6000多人。石林景区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门票收入有9亿多元,其中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占了近三分之一。

二是景区债台高筑问题。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李正平介绍说,景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恢复景区原貌,原本建在景区内的管理局办公楼、宾馆等的拆迁费用就高达4亿多元。日前,石林管理局已经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5亿元贷款,向云南省内的富滇银行申请5亿元贷款。

对于景区强调的拆迁成本及建设造成的债务问题,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表示,恢复景区原貌投入是必要的,但如果其中的相当部分成本是景区错位开发导致面目改变的,就不能让游客来埋单。“遗憾的是,有的风景区至今还没有吸取教训,申遗成功后继续私搭乱建,甚至变相出卖土地,一些行业部门、地方有关单位纷纷入驻风景区"割地开店",有的风景区多达七八十个楼堂馆所。”

三是景区涨价可“吓退”人流。来自山西的游客杜晓松认为这个理由很荒唐,如果要限制景区流量,完全可以通过排队或者提前报名登记的方法。况且,祖国的名山大川资源属于每个人,通过经济手段限制人流量不合理。

“门票价格持续上涨,担心旅游可能要变成有钱人的专利。”在国家机关供职的李承说,很多知名景区门票价格都在200元以上,一家3口游玩的门票开支就占他这个工薪阶层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交通、住宿等其他开支,普通人真是游不起。

“我国景点当前的门票价格与居民收入不相称。国外很多风景区都是免费的,即使收费也很低。”谢凝高介绍说,美国一张全国国家公园的通用年票只有50美元,韩国景点门票价格一般在7元到20元人民币,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他们人均月收入的1%。

涨价之殇:走公益和商业化“双赢”之路?

风景区一味涨价招致游客不满。北京市民王燕等人认为,景点不断的涨价行为正在剥夺普通人看风景的权利,景点应该回归公益。但是,纯粹的“唯公益”能否行得通?尽管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国家风景区属于禁止开发区,但纵观国内大部分景点的现状尚且无法离开商业运作而生存。

谢凝高教授曾游览过几十个国家的名山大川,他发现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风景区的投入,美国每年拨给国家公园的经费以及社会团体捐赠的经费有40多亿美元,而我国每年对

全国187个国家风景区的投入不足2000万元,有的地方政府不但不投入,还用景区收入填补财政缺口。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朝克认为,景区进行过多建设并不是最好的利用,而把景区藏在深闺也不是最好的保护,最可行的发展之路是走公益和商业化兼顾的双赢之路,但务必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全靠国家来对风景区投入还不现实,要鼓励社会团体捐献,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门票价格和收入的监管,以确保门票收入能用作景区保护。 采访中,不少游客和业内专家呼吁景点要充分认识到“唯涨价”带来的危害。河南游客秦先生说,三年前他去过贵州一个著名的溶洞景点,洞内的石柱、石幔、石花等奇特景观犹如鬼斧神工,身临其境仿佛入神话中的奇幻世界。但去年故地重游时他却发现,景点竟开了多个洞口收费创收,结果过多氧气入洞,导致溶洞风化,原貌受损严重。

“唯涨价”并不能换来效益。一些游客反映,如果涨价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就会选择其他的景区,这样一来,游人减少,涨价的目的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景区的公益性也要求景区走平民线路。安徽巅峰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盛学峰认为,风景区不能把旅游简单认同于开发景区坐收门票,它还是带动餐饮、住宿、文化等服务行业的“酵母产业”。杭州的西湖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把没有围墙的西湖还给了游客。尽管“亏”了几千万元的门票收入,但游客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上亿元的综合收益。

“从长远来看,景区不但不应该涨价,相反应降低门票价格,让利于民,还景于民,可以通过差异化的细微服务赢得市场份额,景区经营的前景才会更长远。”盛学峰说。

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第五篇_120427 媒体称国内景区票价高于国外 地方政府推动涨价

媒体称国内景区票价高于国外 地方政

府推动涨价

.cn 2012年04月27日10:10 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相关景点官方网站。制图:熊 建

●对比中外“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门票价格【国内景区酝酿涨价】

●发现:我国景区门票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同类景点

●国家发改委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今年恰逢“解禁年”,许多景区纷纷涨价

4月27日,江苏省扬州市物价局召开瘦西湖景区门票基价听证会。据该局日前发布的公告,现行瘦西湖景区门票基价为60元/张,而由于景区投入增加、游览面积扩大、品质提升、成本上涨等因素,拟对门票基价重新核定为120元/张。

据不完全统计,“五一”小长假全国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将涨价,涨幅从20%到100%不等。在通胀压力之下,国内一些景区门票纷纷跨入“百元时代”,让不少人感慨“游不起”。有游客问:景区是国家公共资源,门票能说涨就涨吗?

半数5A级景区门票超百元,又出现新一轮涨价潮

有媒体对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区门票价格(旺季)进行了统计。其中,近半景区门票已上百元,超过一成景区更在200元以上。在发达地区,一些级别较低的景区门票也突破了百元大关。

四川九寨沟是国内门票价格最贵的景区之一。旅游旺季门票价格是220元,观光车票90元,再加上10元保险费,游客的“进门费”为320元。价格虽贵,但每年游客量都以数百万计。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国内将出现新一轮景区涨价潮。因为,2007年国家发改委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国内许多景区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今年恰逢“解禁年”。

根据已公布的调价信息,未来数月内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100%不等。还有的景区明里不涨价,却通过剥离门票中的交通费或提高索道费变相涨价。

“必须反对不顾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和可接受程度,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无限制提高门票价格的倾向。”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马晓龙说,“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存在价格混乱的情况,各景区门票定价机制不透明,广大游客对景区门票高价格不满。”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65314/

推荐访问:景区涨价 景区门票涨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