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石油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

时间:2018-07-09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石油七姐妹 第一篇_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

“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曾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石油一直被当做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生产、经济增长的必需品。由于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为争夺石油而加剧的战争也不可避免。能源战争范围广、破坏大,不仅依附于军事实力,而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社会形态上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1950一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七大石油公司联合把油价压制到平均约1.80美元/桶,仅是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仅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寡头与石油资源国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引起石油所在国的强烈不满。更为严重的是,“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集团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1959年,世界石油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现货交易价格下滑,BP带头压低石油标价,其他六家立即跟进;1960年,埃克森又一次带头压价,其余各家跟上。标价关系到产油国的利益,而它们压低标价,事先连招呼都不打一个。经过欧佩克(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形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西方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近年来急剧的上升,而然,西方的石油公司却一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于是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大有剑拔弩张之势。真正引发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导火索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由于,此次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间,又称为“十月战争”。在此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要求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支持和庇护的态度。这一政治诉求遭到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对。10月1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援助以色列,下令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飞往以色列!”,即为“五分钱救援行动”。直到战争结束为止,该行动让以色列在战争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补充初期损失的装备,因此,该行动有时也被称为“救了以色列一命的行动”。也因为美国的这项行动,严重激怒了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决定用石油作以武器,联合起来一致对外。10月16日,欧佩克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决定削减石油产量以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欧和日本,最常用的石油来自中东,其中美国占了很大一部分。石油价格上涨和封锁引起了西方经济混乱。价格上涨之前,美国石油的价格只有3.01美形桶。¨1到两个月后的1973年年底,石油的价格达到了11.651美形桶,价格上涨了3至4倍。石油价格上涨大大增加了西方列强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导致了战争过程中的1973至1975年间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对美国和一些其他依赖于廉价石油的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产油国掌握了自己的石油和定价权,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

油定价的垄断。产油国收回石油定价权一直是其与石油垄断集团斗争的目标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欧佩克的联合减产和谈判策略,对国际石油公司的打击变得十分积极,并在提高石油资源的斗争和恢复主权的股份、国有化运动两条战线上互相促进。在此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在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成功地把石油作为了武器。欧佩克希望借助当时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决定石油的价格,原油价格持续大幅提高。传统上,国际资源争夺主要集中在开采权与实际控制权,谁能找到储油量丰富的地质带,谁就能赚回更多的财富。而这一次,让原本简单的国际资源争夺转为金融战,西方各工业大国普遍强烈感受到了石油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明白不能仅仅凭借少数一体化的大跨国石油公司把全部的石油统一生产、供应、提炼和销售。整个世界资源争夺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资源的定价权与标价权。这次油价提升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持续了整整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发达国家陷入了整整十年的“滞胀期”,石油危机对于美国和其他一些对廉价石油依赖的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超过了20%。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的标志是英国在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一0.5%,美国为一1.75%,日本为一3.25%o[23然而,阿拉伯国家通过发起战争,增加了经济实力,使财富淹没了中东。中东石油生产国一夜暴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政府财政收入,1971年只有14亿美元,而石油危机爆发后已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石油美元滚滚而来,中东产油国过去几十年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资金投入和超过寻常的建设规模,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大幅增加国家福利待遇。如今,这一地区现代工业初具规模,沙漠农业搞得有声有色,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由于财政收入增加,中东产油国近年来纷纷把财政盈余用于偿还国内债务和建设基础设施。在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外国企业参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项目融资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在沙特阿拉伯,单是电力项目,今后十余年就需要1000亿美元资金。富裕的海湾国家是其他阿拉伯国家出口商的最大市场,也是其他阿拉伯国家资本和投资的主要来源。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普遍提高了石油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他们还普遍认为,过去的那种一国的石油生产、供应、炼油和市场营销活动由少数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统治的情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即使这些公司在自己国家的登记注册,即使是自己国家的政府有大量这些公司的股票,但在复杂的世界环境中,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刻由于许多其他利益而不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因此,西方国家普遍大幅度调整其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管理和限制。在此期间,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挪威、马来西亚、苏联和其他国家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石油公司。因此在20世纪诞生了100多个国家石油公司。1973年在西方国家产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他们遭受了沉重地打击。为应付可能出现的新的石油危机,1974年2月11日在美国的倡议下,13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了石油消费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合作集团。这次的石油危机放缓了西方工业国家的发展步伐,但西方国家已经加快了对于石油安全的认知度,石油消费大国之间寻求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国际能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紧急石油储备机制或者其他形式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及在石油供应中断时紧急协调成员之间的石油供应。从此,欧佩克开始在石油的历史舞台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总之,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欧佩克采取的持续攻击策略,以及与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一道扩大为整个第三世界以石油原料为武器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众多霸权主义,并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同时,通过这次石油危机,欧佩克不但废除了以租让制为特征的殖民地半殖民的生产关系,而且成功地从石油垄断集团夺回了石油标价权,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石油的垄断,并在世界能源格局占有重要一席。

第二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美国的经济打击最大。美国人开始感到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已经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因此,美国开始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颁布新的能源政策,鼓励任何能够提升能效的技术开发、推广及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国际石油价格也随之开始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东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占地163.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海拔平均在900~1500米之间。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大。西部山区多属地中海式气候。西南部地区与波斯湾中富有石油与天然气,藏量居世界前列。伊朗大部分天然气位于南部水域地区,为非伴生气田,开采出I:3十分便利,且大多未被开发,潜力巨大。因此被世界众多国家所垂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为了保证石油消费国的地位,确保对产油国在能源市场上的控制,纷纷制订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大了对伊朗等石油产出国的经济投入。20世纪70年代,伊朗国王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希望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建立起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的矛盾空前激化,伊朗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史称“伊斯兰革命”。革命后,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开始执掌“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权,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西方各国由于担心波斯湾地区石油供应的稳定会被伊朗局势影响到,纷纷加快了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步伐,个体消费也开始加入到“抢油”行列,这更加剧了石油短缺,致使油价上涨。革命还致使伊朗石油链出现断裂——出口中断,国际石油市场每天减少大约300万桶供应,相当于市场交易总量的5%。各个石油公司和石油消费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石油寻找,石油市场进一步紧张,产油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提价,这样又反过来加剧了市场对石油短缺的担心,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圈,最终导致第二次石油危机在1978年爆发。通过第二次石油危机,欧佩克组织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顶峰,资本主义所建立起的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被打破。油价过高影响到石油需求量下降石油价格上涨,有力地推动了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进程。新能源的作用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各个国家开始向深入发展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的方向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节能措施的探索,并逐步建立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得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原油供应量不断地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形桶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权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美国的经济打击最大。美国人开始感到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已经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因此,美国开始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颁布新的能源政策,鼓励任何能够提升能效的技术开发、推广及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国际石油价格也随之开始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也随之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东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和阿曼湾,占地163.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海拔平均在900~1500米之间。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伊朗东部和内地属大陆性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大。西部山区多属地中海式气候。西南部地区与波斯湾中富有石油与天然

气,藏量居世界前列。伊朗大部分天然气位于南部水域地区,为非伴生气田,开采出I:3十分便利,且大多未被开发,潜力巨大。因此被世界众多国家所垂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为了保证石油消费国的地位,确保对产油国在能源市场上的控制,纷纷制订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大了对伊朗等石油产出国的经济投入。20世纪70年代,伊朗国王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希望利用石油收力几乎完全丧失,西方国家在国际权力争夺战中重新获得主动权。

第三次石油危机

对美国来说,海湾石油就是其“国家利益”。因此,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也被专家形容为一场石油战争,它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第三次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过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油价还是发生戏剧性的转变,油价在1990年1月份至6月份半年中,从21美元/桶一直跌到14美元/桶以下。伊拉克等十个成员国欲提高石油最高产量的限额和18元/桶的“参考价格”,但遭到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的反对,双方互不相让,欧佩克组织成员国之间开始产生矛盾。1990年8月伊拉克大规模入侵了科威特。接下来,伊拉克便受到了国际经济的制裁,于是伊拉克中断了原油供应,造成了国际油价迅速飙升至42美形桶。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确保海湾地区石油的正常价格供应,派遣联合部队进驻海湾,海湾战争爆发。国际石油市场开始剧烈动荡,石油价格起伏不定。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从1990年7月的15美形桶上涨到10月的34美形桶,1991年1月又降回至17美形桶。至此,冷战之后的第一场石油大危机出现了。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法国的经济增长率从3.5%跌至一0.5%,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不过,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投放250万桶原油,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又暴跌10多美元,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与前两次危机相比,这一次的高油价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要小得多。此外,1998--1999年初,欧佩克连续3次减产;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开始布兵海湾;2003年3月,美军再次进军伊拉克,再加之美元贬值,世界石油价格开始步入长时间的上涨趋势。至2008年1月,终于突破100美形桶。有人说,石油价格的变化是世界经济状况的晴雨表。这几次石油供给及价格的变动,对世界各国经济乃至于政治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进而在很大程度上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油价的激增加重了他们的工业成本和财政负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对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刚刚摆脱经济危机的发展中国家,刚刚恢复的脆弱经济仍旧承受不起能源成本的过快增长。石油——那一滴黑色的黄金,在带给人们幸福微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意料之外的苦痛。

石油七姐妹 第二篇_石油史话 从石油

石油史话 从石油“七姐妹”到超级六巨头

从石油“七姐妹 七姐妹”到超级六巨头 石油史话 从石油 七姐妹 到超级六巨头摘自:国际石油经济 王才良 编者按:现代世界石油工业以 1859 年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以自制的 顿钻钻机成功钻出石油为标志,至今年已经 150 周年。150 年来,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重要的能源,在给人们的经济 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一个焦点。石油工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国 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它的发展历程既是石油资本、石油技术、石油市场的发展史,更是石油企业的成长史。以史为镜 知兴衰,以人为镜知得失。从本期起,本刊开辟“石油史话”栏目,以期使石油史学研究为当今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服务。 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把握趋势,为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石油工业实践提供借鉴。

一、“七姐妹”与六巨头 20 世纪 50-60 年代,垄断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的,是七家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号称石油“七姐妹”。它们 分别是美国的埃克森(Exxon,原名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Jersey) 、皇家荷兰—壳牌石 油公司集团(Royal Dutch/Shell Group of Companies) 、英国石油公司(BP,British Petroleum, Ltd.) 、美孚(Mobil, 原名纽约标准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York) 德士古 、 (Texaco, 原名得克萨斯公司, Texas Company) 、 雪佛龙(Chevron,原名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 of California)和海湾石油公司(Gulf Petroleum Corp.) 。1980 年它们全部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企业 500 强中的前 10 名。不仅如此,它们的触角遍及全世 界,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工业——从勘探开发到油气储运再到炼油销售。在 60 年代,世界上除了社会主义 国家和北美洲以外,几乎所有地区的大型油气田和油气管道都是属于石油

“七姐妹”的,绝大部分的炼油与销售能力也掌 握在它们手中。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石油产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石油“七姐妹”中的埃克森与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 孚(ExxonMobil) ,成为一家遥遥领先于其他石油公司的特大公司。海湾石油公司被雪佛龙兼并。英国石油公司也兼并 了多家大中型石油企业,其中包括“七姐妹”以外的世界最大独立石油公司阿莫科(Amoco,原名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of Indiana)和阿科(ARCO,大西洋富田公司,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壳牌继续壮大。法 国的两家国有石油公司道达尔(Total)和埃尔夫(Elf)合并,并兼并了比利时的菲纳(Fina)公司,组成了新的道达尔 公司。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和菲利普斯合并成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 。这六家新的特大国际石油 公司的年营业额均在 1000 亿美元以上,远高于排名于其下的其他公司——这些公司中最大的埃尼(Eni) 、雷普索尔 (Repsol)年营业额只有 500 亿~600 亿美元。因而,称这六家新的大石油公司为“超级石油巨头”(Super Oil Major) 便顺理成章了。 这六大超级石油巨头中的前四家是由原“石油七姐妹”重组、演化而来的,后两家则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 资产重组的产物。这种重组,即兼并组合的进程,至今仍在继续。此外,一些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也在继续其上下游 一体化、国际化的进程,其中有几家也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内发展壮大成新的“巨头”,乃至“超级巨头”。 这些巨头和超级巨头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核心和骨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有如今这么大的影 响力,它们功不可没。在今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它们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七姐妹”的形成与发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七姐妹”初步形成(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20 年代) 1859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了美国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业。1870 年出现了洛 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 20 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第一

【石油七姐妹】

家行业垄断性的石油托拉斯 ——标准石油托拉斯, 也是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19 世纪 80-90 年代,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80%, 而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着美国 30%的石油产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 85%以上的石油炼制和油品的生产、出 口。它在美国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区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当初就是标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约州、 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 引起了政界、 媒体界的不满, 19 世纪 90 年代起, 从 标准石油公司不断受到诉讼。 1911 年,在罗斯福总统的主持下,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各自独立经营的 34 家地区性、专业性子公司。 分离出来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继承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资产, 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 它的下游 (炼 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20 世纪 20-30 年代,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 (Humble)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 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 60%的股权;在南边它进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 1932 年购买了印第安 纳标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资产。这样,到 30 年代后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成为世 界第一大石油炼制商、第一大油品销售商(营销网络遍及西欧、东南亚、北美) ,而且成为第一大原油生产商,确立了 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本来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子公司,它的灯用煤油很早就进入了中国 市场,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优势在下游,早就在欧洲、亚洲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标准大家庭” 独立出来后,不久便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有下无上”的石油公司。20 世纪 20 年代,它收购了当时美国一家 名为马格诺利亚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标准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标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区性的是上下游一 体化的公司。它的优

势在上游,1919 年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 26%。 另外两家美国石油巨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纺锤顶(Spindletop)油田。1901 年,这里的高产井喷涌出 的强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只有属于得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萨斯公司(即 后来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依托得州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大量油 气发现,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 壳牌集团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皇家荷兰石油公司,1886 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找到并开发印尼第一个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炼油厂、第一条输油管线和第一座码头。另一家 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靠运输、销售俄国巴库石油起家,1896 年在婆罗洲找到一个油田,建了一座炼油 厂,并在远东有庞大的石油运销体系。1907 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皇家荷兰—壳牌集团。20 世纪 20 年代初,它 兼并了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 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 它在委内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 20 年代在马拉开波湖以东发现了大油田,成为委内瑞拉(30 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石油公司;与此同时, 它进入罗马尼亚(当时欧洲第一大产油国) 、美国(当时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 ,最终成为最国际化的上下 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发迹于伊朗。它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于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英国政府在其中 投资,并控股 40%。它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壮大。 到 20 世纪 20 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 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 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第二阶段:“七姐妹”的“联姻”与卡特尔的形成(20 世纪 20 年代末—50 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 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 这个卡【石油七姐妹】

特尔的“奠基式”是 1928 年由壳牌领导人发起的阿克纳卡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壳牌、BP、新泽西 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 并且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以美国得 克萨斯海湾出口原油的价格加运费为基准。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 何时候都将保证成本高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更多。随后, “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参加了“阿克纳卡里协定”。 同在 1928 年,在美国政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英国政府被迫“开放”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改组土 耳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泽西与美孚(最初还有海湾等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法国石油公司、BP 和壳牌各持有 23.75%的权益, 其余 5%权益留给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本基安。 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个产 油国家联手投资,共享资源。竞争者在这里成了合伙人。根据它们的秘密协定(“红线协定”),在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范 围内,各公司不得独自开发其石油资源。后来,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塔尔、阿联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 独家经营权,从而使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资源。 1932 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并且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萨斯 公司拉进来,双方各持股 50%,组成合资公司——美国阿拉伯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 。1948 年,经过一 番勾心斗角的争斗,美国另两个巨头——新泽西标准和美孚公司撕毁了“红线协定”,加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开发。控制了 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阿美石油公司成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 年,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手,取得覆盖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组成对半合营的科 威特石油公司(KOC) 。 1954 年,美英政府策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主张国有化的伊朗摩萨台政府,取代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统天 下”的是美欧石油公司集团——伊朗石油参股者财团。 英国石油公司保留 40%股权和作业者的地位, 壳

石油七姐妹 第三篇_世界级石油公司发展史及综合实力介绍

一、标准石油公司

19世纪70年代,从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创建了股份制的标准石油公司开始,石油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标准石油公司的“标准”一名,来源于他们标榜自己出产的石油是顾客可以信赖的“符合标

准的产品”也意味着给石油行业带来了秩序上的标准。 标准石油公司用了20年的时间终于成为了美国

最大的原油生产商,垄断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并将对美国石油工业的垄断持续到1911年。洛克菲勒也因其在石油领域让人企及的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大王”。(石油的同义词就是垄断,垄断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他必须是一个独裁者)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根据这一判决,标准石油帝国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对于这样一个独裁者的存在,社会和多数人是不允许的,或者独裁者被整垮,或者随着独裁者的失去,帝国最终土崩瓦解)

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后,原俄亥俄标准石油成为了现在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份;原印第安纳标准石油改名为阿莫科石油(Amoco),后来成为现在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份;原纽约标准石油改名为美孚石油(Mobil),现在是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份;原新泽西标准石油改名为艾克森石油(Exxon),是现在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份;原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改名为雪佛龙石油(Chevron),现在是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一部份;原肯塔基标准石油被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并购,现在是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一部份。(美国的公司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以合作和共赢为基调进行拆分与合并,不搞内耗,所以很多公司都有悠久的历史)

二、石油七姐妹

在标准石油被分割后所形成的几家较大的石油公司连同英美其他几家石油公司则成为了石油史上所称的“石油七姐妹”。这“七姐妹”指的是洛克菲勒创建的石油帝国及其继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龙(Chevron),连同起家于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湾(Gulf),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被美

国政府搞散后十余年,七姐妹一直打断骨头连着筋,亲如一家)

1956年,“石油七姐妹”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储量的82.8%,石油产量的58.7%(它们只占美国产量的30%,而当时美国控制的产量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60%),炼油能力的57.1%。(因为在资本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朋友后者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纷纷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不断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在1982至1985年期间,在以美国为中心的石油公司大兼并浪潮中,“石油七姐妹”中的海湾石油公司被雪佛龙兼并,一批独立的石油公司强大起来,其中的阿莫科的实力使它足以同“姐妹”们平起平坐。欧洲的一些大石油公司,如法国的道达尔、埃尔夫,意大利的埃尼,实力增长很快。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世界范围内形成又一轮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高潮。 199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埃克森兼并美孚,改称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世界石油业的“大哥大”,近年的销售额超过3000亿美元。雪佛龙则又兼并了老七姐妹中的德士古石油公司成为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经过合并重组只剩下了埃克森美孚和雪佛

龙德士古石油公司两家。英国的BP则在此期间先后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阿科以及本国的伯马,在若干方面超过了壳牌。2002年8月30日,美国康纳和石油公司(Conoco)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联合,成为康菲石油 (ConocoPhillips)。法国的道达尔先后兼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埃尔夫。

如今,昔日的“七姐妹”经过轮番的重组,已经只剩下四个——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英国石油、壳牌,她们和康菲、法国的道达尔公司6家销售额10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石油巨头”,主导着世界石油工业的新格局。这些石油巨头们纷纷重组,为的就是要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资源整合及资源革命前夜的总体竞争力,实现垄而不断的竞争实力。

三、美国石油公司

埃克森美孚公司

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油气生产商和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天然气销售商;同时也是是世界最大的炼油商之一,分布在25个国家的45个炼油厂每天的炼油能力达640万桶;在全球拥有3.7万多座加油站及100万个工业和批发客户;每年在150多个国家销售大约2800万吨石化产品。公司连续85年以上获得3A信用等级,是世界上保持这一记录为数不【石油七姐妹】

多的公司之一。2006年至2008年公司将有22个主要项目上马并计划在2010年把石油和天然气的日产量从2005年的400万桶油当量增加到500万桶。 雪佛龙德士古公司

雪佛龙德士古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

2005年4月,雪佛龙德士古政治阻击中海油的并购报价以180亿美元的低报价并购竞争对手美国优尼科(Unocal)。优尼科的海外资产包括在印尼及泰国的炼油厂及天然气和油田。合并后组成的新公司将成为泰国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商,同时扩大在印尼的业务。

2007年雪佛龙德士古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7。美国政府主导行业定位是以科技创新领航石油石化领域高附加产品的研发。据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油气储备2008年约140亿桶油当量。 壳牌石油公司

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公司,简称壳牌公司,则是组建于1907年壳牌运输和贸易有限公司(英国)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股权的合并。

石油七姐妹 第四篇_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重组畅想

“石油七姐妹”,西方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代名词之一。“七姐妹”的名单中,美国系石油公司就占据5个席位:有新泽西标准石油,即后来的埃克森石油公司;有纽约标准石油,即后来的美孚石油公司;还有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海湾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前者即业界如今熟知的雪佛龙,并分别于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并购了海湾石油和德士古,成就了雪佛龙如今的巨擘地位。

除了上演“合纵连横”,这几家美国企业还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可能就在如今的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即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下称“沙特阿美”)身上——上个世纪40年代末,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德士古,曾分别持有阿美30%、30%、30%和10%的股份。

直到后来,沙特王室一纸法令,成立了又一个服从国家意志的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接管了原阿美公司的全部资产和经营权,并成为沙特境内惟一一家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公司。

一直以来都背负政治任务、确保沙特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坐拥最大话语权的沙特阿美,终于又一次踏上了改革步伐。改革契机来自国际油价的下滑、沙特王室的变动。

日前,沙特阿拉伯国有电视台AlArabiyaNewsChannel报道称,沙特政府正将沙特阿美从国家石油部分拆出去,并增加“商业化运作”。

“这与沙特新领导人的个人理念有关。增加商业化运作,有利于保证沙特石油工业的活力,更有利于石油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专家林伯强5月21日对记者强调。

然而,这次变动,很可能再次改变全球石油版图,更将让沙特阿

【石油七姐妹】

美迎来史上“最自由”的时期。同样的,市场化运作,意味着沙特阿美将不再完全遵从政府指令,转而选择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商业伙伴。更有猜测称,从最终利益上看,这将巩固沙特在整个石油版图中的话语权。

不止如此。在《华尔街见闻》看来,对沙特政府而言,“重组石油部门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变,也将为政府如何发展未来能源和经济战略创建全新的视野”。

还有专家称,沙特阿美未来将在亚洲市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市场或迎来更多实质性利好。

据报道,沙特阿美正计划大规模进行海外收购与投资,“未来5年计划斥资700亿至800亿美元,投资重点是亚洲,特别是中国与韩国”。【石油七姐妹】

与此同时,据英国《金融时报》透露,沙特阿美早前已着手实施1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优先发展国内页岩气资源,“未来,该公司很可能在这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这将使得沙特在国内电力产业更多地使用天然气,腾出更多石油用于出口”。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代表了沙特对页岩气产业和发展趋势的认同。此前,对于页岩气,沙特王室曾一度表达出对页岩气的不满。“全产业链布局肯定是沙特阿美未来的方向。代表趋势的产品页岩气,沙特阿美自然不能错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新生告诉记者。

前世今生

沙特是OPEC无可争议的“老大”,今年3月,其原油日产量提升

到了创纪录的1030万桶。沙特阿美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沙特境内惟一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公司,也是沙特国家石油公司

沙特阿美的历史,就是中东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沙特与欧美石油巨头合作、对抗、再合作的历史,也是一段石油话语权争夺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当沙特阿美原油产量突破6000万吨/年,美国4家石油公司仍牢牢控制着沙特阿美。尤其是,对于沙特王国财政收入起决定性影响的原油产量和价格被这几家公司的股东把持着。

争夺战很快展开。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以沙特为首的中东石油国成立了OPEC。另一方面,沙特政府成立了完全国有的石油矿业总公司,目的就是使政府能够参与石油工业领域的经营,包括在阿美公司租让地的一切经营活动。

随着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阿美公司终于同意了沙特政府的参股要求。公开资料称,1973年沙特政府参与阿美公司25%的股份,1974年上升至60%,1980年达到了100%,“沙特政府在获得阿美公司的全部股份后,阿美公司仍由美国的4家公司按照原先的租让协议继续进行经营,美国公司负责销售沙特政府自己无力销售的原油”。

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正式成立,接管了原阿美公司的全部资产和经营权,成为沙特境内惟一一家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公司。

“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好处显而易见,如资产不断翻倍或扩大。”一位要求隐去姓名和单位的券商分析师对记者称,“还能获得国家的全部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支持。”

事实上,翻看沙特阿美最近20年的历史,也能看到他们从国家层面得到的好处。

比如,1993年7月,沙特政府颁布M/l钦令,将沙特王国所有的国有炼油产品经销和行销业务以及政府在3家合资炼油厂中的一半股份统一交给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管理。至此,沙特阿美控制了整个王国除润滑油外全部的碳氢化合物产业。

另一方面,沙特阿美却在市场中,尤其是OPEC中,“扮演”着代表沙特政府意志的重要角色。当市场需要向上时,沙特阿美会适时缩减产量。

但变革总会到来。沙特阿拉伯国有电视台AlArabiyaNewsChannel日前称,沙特政府正将沙特阿美从国家石油部分拆出去,并增加“商业化运作”。

“该重组计划由现任国王的儿子、副王储MohammadBinSalman提出。”华尔街见闻披露,MohammadBinSalman还建议成立沙特阿美最高委员会,他本人统帅该委员会。

事实上,此前,除了沙特阿美的新“石油七姐妹”(由《金融时报》评定)均已在市场中有所动作。比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下称“俄气”)就紧紧绑定了中国市场,深陷债务危机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下称“巴油”)也展开了债务行动。

首次重组

这家由沙特国王兼任理事会主席的石油公司,从未在商业浪潮中与其他石油巨头正面交锋。但这一现状很快就将发生改变,沙特政府

正计划将沙特阿美从国家石油部拆分出去,成为一家相对独立的公司

这是沙特阿美历史上首次大规模重组。那么,沙特阿美到底会怎么重新改变公司架构和业务?

据了解,高管“大洗牌”是沙特阿美重组的第一步。《华尔街日报》5月1日报道称,SalmanbinAbdulazizAlSaud将沙特阿美现任CEO哈立德·法利赫升为公司董事长,并兼任沙特卫生部长;任命沙特阿美高级副总裁阿明·纳赛尔接替法利赫担任新CEO和代理总裁。另外,沙特王室还公布了6个高级副总裁的任命。

“没有法利赫就没有现在的沙特阿美,后者同样成就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对于沙特阿美新高管的任命决定,曾任沙特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目前担任英国安石集团中东地区负责人的约翰·斯法基亚纳基斯认为,“鉴于法利赫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对公司的熟知程度,是监督公司发展方向的最合适人选。”

与法利赫一样,纳赛尔也不喜欢抛头露面,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经验丰富的纳赛尔,不会对沙特阿美的业务感到一丝陌生。

中国驻沙特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资料介绍显示,纳赛尔于1982年在法赫德国王油矿大学获石油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加入阿美公司。到2008年6月,已升任勘探和生产部最高副总裁。

沙特阿拉伯卫星电视台的消息还称,沙特阿美重组后的成员还包括沙特石油部长AliAl-Naimi、财政大臣IbrahimAl-Assaf、经济部长AdelFakeih、水力和电力部长AbdullahAl-Husayen。

沙特油矿事务最高理事会还决定,成立沙特阿美公司最高委员会,

石油七姐妹 第五篇_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的政变推翻了伊朗民主选举的总理摩萨台

【石油七姐妹】

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的政变推翻了伊朗民主选举的总理摩萨台 1953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初十),伊朗摩萨台政府被推翻。

1880年出生于德黑兰贵族家庭。早年留学法国、瑞士,获法学博士文凭。1914年回伊朗,先后任省长、大臣、众议院院长。

1949年创建民族阵线,反对国王独裁和英伊石油公司,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1951年4月摩萨台由议会提名,被任命为首相。摩萨台政府以石油国有化为施政纲领之首要者,同英、美等国利益发生冲突,英美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伊朗财政状况日益恶化。1952年摩萨台政权制定一个“不依赖石油”的经济政策,包括增税节支,发行公债,鼓励和扩大出口,扶助民族工业,组织失业工人从事公共工程。但收效甚微,引起各方面不满。

1952年3月,右翼民族主义者、一些宗教团体、部分动摇的劳动党领导人在国会公开成立反摩集团。在巴列维国王的支持下,反摩集团领袖萨希姆等出动军队,于1953年8月19日发动政变,以叛国罪逮捕摩萨台。

1953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直接操纵下,伊朗发生政变,摩萨台政府被推翻。图为政变者在欢庆胜利。

穆罕默德·摩萨台是伊朗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人、曾任巴列维王朝首相。他出身于德黑兰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是恺加王朝的财政大臣,其母是王族的公主。摩萨台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8岁时在霍拉桑省政府工作。1908年,赴法国巴黎学习经济,1910年去瑞士留学,1914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他在西方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回国后鼓吹民主、自由和平等,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受到国内舆论的注意。他撰写的关于对伊朗传统司法和财政制度改革的论文,受到人们的赞扬。他主张应以法兰西法典为依据,改革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为基本原则的司法制度。1915年当选第三届议会的议员,并任议会监督财政委员会委员,后又任政府财政部副大臣,1919年因不满沃苏格首相的亲英政策而辞职。同年7月沃苏格内阁垮台,又出任政府司法大臣。此后,相继出任省长、政府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等职,曾当选第五和第六届议会议员。摩萨台在政治斗争中机敏灵活、立场鲜明。他谈吐幽默,易动感情,演讲时经常声泪俱下,对听众仍有煽动性。

1925年,在议会推选礼萨·汗为国王时,他投了反对票而被捕入狱数年。1940

年因抨击礼萨·汗的独裁统治又被监禁,直到1941年9月礼萨·汗退位才恢复自由。1944年当选第14届议会议员,他向议会提出了震惊国内外的禁止向外国公司出让石油租让权的法案,获得大多数舆论的支持,因而名声大振。1949年,他创建代表民族民主力量的政党——民族阵线,公开打出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要求石油国有化的旗帜。在摩萨台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反对外国石油垄断资本掠夺的石油国有化运动。1950年末,德黑兰爆发了支持摩萨台提出的石油国有化的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1951年初,伊朗出现了“伊朗解放协会”和“反对英伊石油公司全国协会”,将石油国有化运动推向高潮,大大地增加了摩萨台的影响,这无疑是对巴列维王朝的一个严重的威胁。同年4月,巴列维王朝被迫任命摩萨台为首相,组织新内阁。摩萨台政府组建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实施石油国有化法案,接管了英伊石油公司。

1952年7月,摩萨台为了对付西方列强的威胁,也为了削弱亲西方的国王的专制统治,要求兼任国防大臣并授予6个月的全权。巴列维拒绝了摩萨台的要求,接受了他的辞呈。全国立即爆发了支持摩萨台的示威浪潮,局势出现混乱。巴列维被迫两次任命摩萨台为首相,并授予他兼任国防大臣之职。摩萨台重任首相后,下令解散保皇派占据的参议院和最高法院,表示将根据公民投票的结果解散议会;宣布限制国王随意召见议会领袖和外交使节的权力;由政府控制王室财产,将贪赃枉法的国王母亲和妹妹流放国外,撤换宫廷大臣,清洗亲英军官。摩萨台还准备通过立法剥夺国王统帅三军的军权,使巴列维王朝的地位危在旦夕。1953年8月15日,以国王亲信纳西里上校为司令的王宫警卫队发动反摩萨台的政变。政变失败后,巴列维国王逃往国外。8月19日,前内政大臣扎赫迪将军再次发动反摩萨台的政变成功。巴列维国王返回德黑兰后,以“叛国罪”逮捕

了摩萨台。1956年获释后仍遭软禁,直到1967年3月5日病殁。

摩萨台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伊朗民族主义领导人,一生致力于伊朗的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虽然他追求的革命事业没有成功,但推动了伊朗社会的发展。在外交上,他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伊朗依附于西方列强,主张实施“中立与不结盟”的外交路线。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工业掌握在“石油七姐妹”——七大跨国石油公司手中。伊朗的石油工业完全被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所控制。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60943/

推荐访问:石油工业七姐妹的秘密 意甲七姐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