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恋爱婚姻 > 乡村社会学

乡村社会学

时间:2018-06-19   来源:恋爱婚姻   点击:

【www.gbppp.com--恋爱婚姻】

乡村社会学 第一篇_《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习题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结合我国乡村家庭的实际,谈谈我国成像家庭功能的异同

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 夫妻关系;

第二, 亲子关系;

第三, 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 婆媳关系;

第五, 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

(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

(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 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

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

(四)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乡村社会学】

1.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课本25页):

(1)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乡村社会学】

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2)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

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3)确定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的目标。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题要点(课本47页):

(1)一定数量的成员。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2)特定的活动目标。组织目标代表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根据,是组织活动的宗旨和灵魂,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也是判定组织活动效率的标准。同时还起着团结、动员、鼓励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重要作用。

(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尽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活动的,规范大多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是关于本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活动规则的规定。它指导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活动,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其中包括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也包括不同成员间的职责分工。

(5)一定的物质设备。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们,社会组织就难于发挥其固有功能。

4.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答题要点(课本81页):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

(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发展。

五、论述题

联系我国现实。深入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题要点(结合课本71页第三节内容):

(一)乡村城镇化的涵义和必然性

乡村城镇化或者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并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乡村城镇化的显著特征。

(二)乡村城镇化必然性

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工商服务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和生产空间的限制较少,其所需要的生产经营要素多数是由人的劳动提供的,只要存在着对工业产品和对商业、服务业的社会需求,它们就可以不断扩大其规模,因而也就能够不断地吸收劳动力。这种能力自工业革命以来愈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它成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内在原因,并将继续推动这一过程的深入发展。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又一个内在原因。

现代化农业是以机械化操作为基础的,而机械化的实现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使广大农民的劳动方式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工人,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越来越接近于城镇居民,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

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乡村居民,并愈益强烈地影响着乡村,也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当代城市是工业集中、就交通便利、市场繁荣、财富集中、文化科技先进的社区,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城市的这些优点对广大农村居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三)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是城镇社区的经济基础,是城镇社区赖于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乡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力。第一,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社区的经济结构,使非农产业最终成为社区经济的主导力量,从而必将促使乡村社区转变为小城镇社区。第二,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乡村的职业结构,能够造就一大批“城市型”的居民。第三,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能够改变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第四,乡村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所带来的集约和劳动者的集中,必将导致分散的乡村居民点逐步聚集成现代化的小城镇。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大规模城市化的必要条件。第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集中提供了足够的农产消费品。第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使大批乡村劳动力从农田耕作中解脱了出来,从而为城镇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为大规模城镇化准备了人力条件。第三,农业现代化还通过为声调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主阵地,就成了实现我国城镇化目标的重要措施。 控制乡村人口数量,提高其素质。由于人是城市化的主体,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否与城市化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就成了能否顺利实现城市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各地都要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其素质作为实现城镇化目标的战略任务去抓。

此外,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等,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乡村社会学作业3答案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解决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个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 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去做。

【乡村社会学】

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我这给大家的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去总结归纳。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

乡村社会学 第二篇_乡村社会学

 乡村社会学作业答案

Tag: 2010-10-14

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

这个题目需要大家自己往做。

按照解题的思路往答题。

我这给大家的解题需要的资料,你们需要按照自己思路往总结回纳。

(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

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第一,夫妻关系;

第二,亲子关系;

第三,兄弟姐妹关系;

第四,婆媳关系;

第五,祖孙关系;

第六,其他家庭关系。

特点:

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条件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功能:

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尽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

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尽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

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活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疏松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进家庭共同生活。

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

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

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

(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参与,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支属关系和非血缘支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

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往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

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

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

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

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

乡村社会学 第三篇_2015年《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答案

2015年《乡村社会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答案 题目:结合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解决的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个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 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乡村社会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危害,加深对社会问题理论的理解,同时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积极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并关注防止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社会问题的涵义、特点、危害,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的现状、成因、解决的对策;

(2)完整准确地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

(4)字数不低于800字;

(5)作一次小型的社会问题的调查(以乡镇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八章后做本作业(约第十二周)

解题思路:

(1) 社会问题的涵义、特点 (2) 社会问题的现状 (3) 社会问题的危害

(4) 结合乡村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述

答题提示:(P.112—121/8.2—8.3/乡村社会问题/乡村人口与教育问题;乡村贫困、生态及社会治安问题)

1、答题前应完成一个乡镇的社会问题调查(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等)。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为线索分层结合实际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字以上的文字材料。

(一)乡村人口问题:(P.112—114/8.2/乡村社会问题/乡村人口与教育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

乡村社会学 第四篇_农村社会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越阳2、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出版社

4、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

陈思琦5、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6、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

钱灵均7、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社

8、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中华书局

9、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知识产权出版社

郝刘印10、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1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12、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3、埃佛里特·罗吉斯、拉伯尔·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蕊14、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

16、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

吕焕霞17、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

18、陆益龙:《农民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李丹:《理解农民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

20、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帆21、袁传银:《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

刘项闽22、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靖娴2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24、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

25、严新明:《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6、郑传贵:《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发展》,学林出版社

27、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

28、李树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婕29、吉国秀:《婚姻礼仪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颜红丽31、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32、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

33、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

34、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3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庭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36、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

37、钱杭:《传统与转型:江西农村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

39、杨方泉:《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土地、宗族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青青40、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41、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文玲4 2、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

43、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

4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

45、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46、张军、王晓毅、王峰:《传统村庄的现代跨越》,山西经济出版社

47、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三联书店

48、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9、施坚雅:《中国基层乡镇与市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0、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家沛5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尼宗5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4、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5、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智鹤敏5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鹿春晓57、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8、林斐:《中国农民大分流》,黄山书社

59、付少平:《关中乡村精英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张冉60、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1、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2、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顾钰婧63、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

64、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子越6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66、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

6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静雯68、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9、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0、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出版社

71、徐 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

73、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4、欧阳静:《策略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李承翔75、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三联书店

王文钰7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

77、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

7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

79、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1999年

80、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机构的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

81、谭同学:《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三联书店

8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83、毕克伟:《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4、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85、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恩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8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

87、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苏人民出版社

蒋嘉雪88、莫丽霞:《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任琛89、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秦希臻90、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唐庆91、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2、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3、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4、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 方嫣然95、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

96、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

王文博97、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水利水电出版社

98、王铭铭:《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9、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 100、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

乡村社会学 第五篇_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 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

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

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

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乡村社会学】

答题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

【乡村社会学】

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

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

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

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5197/

推荐访问:乡村社会学作业答案 乡村社会学考试答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