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大学生互相传销

大学生互相传销

时间:2018-06-14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大学生互相传销 第一篇_在校大学生被骗加入传销组织的案例分析

在校大学生被骗加入传销组织的案例分析

近几年,一度沉寂的传销向学校渗透发展。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欠缺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和煽动,这就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以下为我在工作中的遇到的学生参与传销工作案例。

一、案例介绍

张某某,男,21岁,为计算机控制技术06级的学生。张某某性格外向,和同学关系处理的不错。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大爆发,给身为2009届应届毕业生的张某某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由于张某某家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在校3年学习期间有2年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因此该生急于寻找理想的工作,在2009年4月份即将毕业前被其高中同学以介绍高薪工作为名拉入传销组织,骗至三门峡一传销窝点洗脑,在被传销组织灌输一夜暴富的思想后,开始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二、解决方案

我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在学生请假离校找工作前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联系体制,通过定期的电话联系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工作动态。而在与张某某的联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反常现象,其手机经常无法接通,好不容易联系上后询问该生当前的工作状况,该生支支吾吾,不能说明其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随后我便与其家长联系,了解该生的情况发现该生已经长时间不与家长联系,而且在春节过后返校前谎

称要偿还贷款,跟家长索要了8800元。但是该生并未向我提出还款申请,且之前的种种反常迹象让我觉得不对劲。经过与张某某同班同学的联系,以及与该生家长的沟通,通过电话、QQ等方式最终确定该生被其高中同学骗至三门峡参与传销组织。随后我陪同该生家长到三门峡市报案,与公安机关一起几经辗转找到张某某所在的传销窝点将其解救出来,并带回学校。返校后,经过我与该生的多次沟通和耐心开导,张某某清楚的认识到传销的危害,以及自己所范的错误,并作出深刻的检讨,从而端正了心态,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工作,并与2011年考上家乡所在地的公务员。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案例分析

通过与张某某的深入谈话,该生也知道传销是骗人的,但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身为2009届毕业生的张某某深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急于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以实现所谓的人生抱负,并偿还在校期间申请的助学贷款。该生之所以被骗,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在起作用:首先,该生接触社会面较狭窄,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容易轻信他人,缺乏社会经验、识别陷阱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传销组织的欺骗性、隐秘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这次受骗就是因为经不起同学的蛊惑而上当受骗;其次,由于该生家庭比较困难,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快速致富,尽快使家庭脱贫。这种急功近利心理导致他对传销鼓吹的一夜暴富的神话具有浓厚的兴趣,把传销当成了实现理想的阶梯,难以抵御所谓的高薪引诱和一些不切实际的“糖衣炮弹”

的诱惑。非法传销分子正是利用张某某的这种心理,借助一些新的营销理论来粉饰自己,如些新思维著作《财富第五波》、《告别贫穷》等,用花言巧语攻破心理防线,使其甘愿落入传销组织的圈套中无法自拔。

(二)案例启示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传销组织对于学校大学生的渗透和蛊惑是不遗余力的,经常会利用同学、同乡这种更隐蔽的手段去欺骗大学生。他们除了采用常见的推销产品、一夜暴富等欺骗手段之外,还打着职业介绍、招聘兼职、网络营销等幌子,通过发传单、找中介或在招聘求职类网站发布信息,向在校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不择手段地进行诱惑欺骗,获取求职心切又缺少经验的大学生的信任。

因此,为了教育学生防范传销组织的渗透,清醒认识传销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性,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有效预防大学生参与传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根本。学校应从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专职思政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结合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思想道德教育;而辅导员则要本着关心、爱护的原则,从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着手,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的迹象,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学校还应重视责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改变盲目追求安逸生活,好逸恶劳的享乐主义。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线,从一些大学生参与传销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最基

本的法律知识,不懂得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不懂得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学校应通过多重途径来启迪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让学生有能力自觉抵制非法传销,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揭穿传销分子编造的各种谎言,抵制非法经济利益的诱惑;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结合典型案例制作教育片或宣传手册,让大学生认清传销的本质,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三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教育。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止传销向校园和大学生渗透。对于学校校园内的讲座、会议、报告以及广告等要严格监察,禁止任何非法组织或个人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诱骗活动。加强对贫困学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指导,尽最大可能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定期组织班级会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所作所为要有所了解,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同时完善学生请假制度,仔细分析学生请假缘由,并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查明真伪,不放过任何虚假理由。发挥班级、社团在教育和联系学生方面的天然优势,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把远离传销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在当前就业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首先,开展毕业生实习和离校教育。大学生进入实习和就业阶段时,

学校要及时开展实习和离校前思想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学生选择正规实习单位,认真实践锻炼,努力练就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号召大学生认清形势,勇敢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艰苦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肩负起建设祖国,建设国防的重大历史责任。其次,开展毕业生理性求职教育。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理性地对待职业需求,要把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国家就业形势结合起来,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对人才的统筹安排结合起来。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勉励学生勇于面对就业压力,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就业逆境,不气馁,不浮躁更不能自暴自弃,看不起自己,降低人格进入类似传销的黑色非法行业。最后,开展毕业生预防职业陷阱教育。教育毕业生求职时,尽量通过人才市场、大型招聘会等正规渠道。接到应聘通知时,要通过网络、114电话查询台核实用工单位信息和真实性,并与家人和老师交换意见后才做决定。在应聘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多借双慧眼看、多费些口舌问、多长个脑袋想,多设一根弦提防。一旦碰到用人单位工资待遇奇高,对人员使用解答又支吾不清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不要被“高待遇,高回报”的谎言骗入陷阱。【大学生互相传销】

四、个人体会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深的感受到传销对高校大学生的危害,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参与传销,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其顺利成才,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困难,是稳定校园的

大学生互相传销 第二篇_让大学生远离传销的陷阱

让大学生远离传销的陷阱

烟台南山学院(265713) 刘云飞

摘要:从近几年披露的传销案例来看,当前参与传销组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高学历、

高智商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为非法传销的俘虏,进而成为非法传销的参与者?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生为什么会被骗入传销组织,揭示了传销组织定义,以及它和合法直销的区别及其骗人的方法和手段,让大学生远离传销这个经济邪教。 关键词:大学生 传销

2004年6月重庆破获了一起非法传销案,参与这起案件的有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2006年9月山东聊城警方破获了自1998年以来全国最大 “蝶贝蕾”传销案,涉及传销人员50多万,其中有20%的头目是大学生,更令人吃惊的是该传销组织的核心管理软件是一位具有博士后学历的从某为传销组织设计。现代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传销组织重点拉拢的对象。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为非法传销的俘虏,进而成为非法传销的参与者?这个问题令人费解。

一、 非法传销的定义及它与直销的区别

多层次传销起源于美国(英文名称multi-level marketing或者direct marketing),它是一种由生产商经过销售员直接把产品介绍销售给消费者的无店铺商业零售模式 。传销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发展迅速且混乱。十年间,金字塔式销售,老鼠会诈骗泛滥成灾,成千上万人受害上当。1998年4月21日,中国政府颁布法令,全面禁止传销业。7月份批准10家规模大实力强的正规传销公司转型如:安丽,雅芳,完美等等。为了与传统的非法传销相区别把合法的传销改名为直销。2005年9月1日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对传销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人员的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和其他利益的。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变相缴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大学生互相传销】

我们怎样把它与合法的直销区别开来呢?因为传销和直销出自同一家族,血缘相近,结构相似,采用同一方法扩大销售组织,比较相似,因而一般人难以区别。如果要简单来判断非法传销与直销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传销这个模式里头,在这个渠道里头,没有一个可以实质的作为消费的产品在流通。第二条非法传销以直接或者间接发展人员的数量为依据, 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和其他利益的,而不是以销售产品的价值来计酬。第三条传销一般收取高额的入会费(直销的入门费用较低一般也就几百元,传销的入门费一般几千元)。第四条如果你想退出,直销一般都可以轻松地退货,而传销对于退货设置了极其苛刻的条件,不允许退货。第五条传销组织往往采取异地拉人,集中居住在比较偏僻封闭地方,授课开会,大都限制人身自由。

二、 传销的危害性

1. 在经济学层面上,传销以欺骗为直接手段,出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资源。参与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解脱的方式就是发展下线,骗别人。一个庞大的骗子网络建立起来。假如传销无限制发展下去,社会上人与人的信任资源将无限流失,终究会动摇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

2. 在社会学意义上,瓦解社会基本单元———家庭,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传销活动参与者多有相同的经历,就是被亲戚朋友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到外省市。参与人员中,多是弱势群体。最后结果往往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因“洗脑”过分投入,精神接近崩溃边缘。

3. 心理学意义上,突破了道德和法制约束,危害人的思想信念基础。传销的“洗脑”,让人不以欺骗为辱,反以为荣。传销培训出了不受道德约束的成员,即便组织被取缔,不再从事传销,已经没有正常人做不道德事时的内疚感,变得极端自私,惟利是图。这样的社会成员如果达到一定规模,社会控制体系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可以说传销的危害极大,如果不予以严厉打击,任由其滋生将对我们的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 为什么大学生会频频上当受骗【大学生互相传销】

那么为什么我们拥有知识和学历的当代大学生会轻易地被骗入传销组织中,并且不少人沉沦其中,难以自拔?因为传销组织者是用“精神鸦片”迷惑了大学生,很多参与传销的大学生被彻底“洗脑”了。传销的“精神鸦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诱饵”,受当前就业形势低迷的影响,一些在校学生求职心切,而传销组织宣扬的“好工作”“高收入”使他们丧失了抵制诱惑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希望能够干一番大事业,开辟一个新领域,被社会认可。而传销就被某些大学生看作是一项“事业”,在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理驱使和就业状况不乐观的情况下,这种对好工作,“事业”的心理需要,就蒙蔽了本来就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的眼睛。二是“兴奋剂”,即以格言、警句的方式为传销行为披上个人奋斗的外衣,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精神潜力,继而让身陷传销的大学生难以自拔。传销组织采用的集体生活方式、“亲情管理”模式、“吃苦耐劳”形式和相互激励机制,也颇为符合青春期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之所以会被传销的“精神鸦片”所迷惑,原因是多方面的。传销组织者所选择的口号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如传统式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式的“放下面子创业”,对任何人群都有一定的暗示性和催眠作用。而从心理层面看,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充满梦想和渴望行动的年龄,传销组织者编织的奋斗神话也很容易打动他们的心灵。并且许多时候,传销组织经常会用一些正规的直销方面,成功学方面的书作为教材,给那些入会者上课。他们套用了一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以真实的实战案例为讲义,让这些年轻人听得热血沸腾(他们口中讲着合法的事,却一直在做着非法的事情)。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在重庆“欧丽曼”事件中,不少大学生已经旷课数月,学校方面对此却一无所知。说明我们的部分高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松懈现象。现在大学纷纷在后勤、教学领域启动改革,一系列的问题也伴随而生。比如,学校实行学分制,大家各选各的课,一个宿舍、一个班的同学可能各有各的课堂。有的同学身陷传销组织,很长时间见不到人影,周围的人也不觉得奇怪,学校管理部门也难以发现。如果说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能得到严格执行的话,大学生又怎么可能成群结队地参与传销?如果辅导员、班委会仍然在正常地运作,高校管理者又怎么至于如此闭目塞听呢?

四、 怎样让大学生远离传销

首先作为政府方面应该加大打击非法传销力度,并且利用各种媒体向人们宣传打击传销情况,让大家认识传销,远离传销。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殿堂,但其功能并非仅仅传授知识,它更应该传授精神与梦想。避免学生误入传销这个经济邪教,作为高校方面我们应该:(一)改变目前那种缺乏创新、类似说教的思想教育课程,它不仅脱离了现实生活,也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相脱节,以至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守”现象,各地大学生对非法传销的群体参与,都反映了“失守”问题的严重性。(二)我们应该严抓学生管理,把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实下去,确保我们学生的情况都在掌控之中。对于参与传销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开除了事,那样是对家庭和社会都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还是要给他们讲明白传销的危害,争取让他们“回头是岸”。我们

应该对所有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反传销方面的教育,力争防患于未然。(三)高等教育不能只是在课堂上机械地讲枯燥的理论,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经验,让我们的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做传销的因素是很多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政府行政机关严厉打击取缔传销窝点,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本人也有意识地去认识传销的本质。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提高实战技能,以较好的姿态面对就业,这样我们才能远离传销这个经济邪教。

参考书目:孙三宝 《一本最实用的直销圣经》2005.1出版

王万军 席罗曦 《八巨头论剑中国直销》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4月出版

《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9月出版

张浩 《非法传销揭秘》 东方出版社 2005.9月出版

大学生互相传销 第三篇_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浅析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基地,大学生肩负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使命,如何使得大学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受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高校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现象屡禁不止,危害极大,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危及高校和谐稳定,对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挑战。本文以案例对传销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被传销”的原因并提出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传销;原因;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50—02

一、前言

国务院令第444号《禁止传销条例》中定义: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近几年,各地高校学生因涉入非法传销,而荒废学业,被迫退学,甚至精神崩溃现象频频发生,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批示:“要严厉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学校要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受骗参与传销活动。”如何将大学生从传销漩涡中拯救出来,如何防止学生涉入传销组织被提上日程。但是防止在校大学生“被传销”不是一朝一夕

大学生互相传销 第四篇_大学生参与传销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很多高校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了解传销、直销的概念及区别,针对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原因,提出了防止大学生传销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传销;原因;对策

一、传销、直销的概念及区别

1.概念

根据第444号国务院令,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中第二条定义了什么是传销: 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根据第443号国务院令,公布的《直销管理条例》第三条中对直销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2.区别

(1)公司的收益来源。直销是以销售产品用作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企业设立店面或柜台,销售人员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参与企业的规范与管理。按照每个人员销售额计算报酬,企业为辛勤劳动的人提供正当的创收机会。而传销则以拉人头、销售伪劣产品、培训费、资料费等牟利。经常组织网络或“地下”经营活动。通过宣

大学生互相传销 第五篇_大学生涉足传销的防范与对策

大学生涉足传销的防范与对策

近年来传销组织以大学生为欺骗对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学生陷入传销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我校已连续两年发生有学生被传销组织欺骗的案件,为解救被传销组织控制的大学生,学校保卫处配合公安机关多次到外省解救学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天之轿子”在非法传销面前失去理智,前仆后继地上当受骗?传销组织是如何欺骗大学生的呢?有无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进行一些探讨。

一、 传销在我国的特点

《禁止传销条例》中的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1、怎样甄别、区分传销呢?

一、在没有提供实质性业务或服务情况下,以发展人员数量为主要经济来源;

【大学生互相传销】

二、以宣传或承诺高额回报为诱饵,采取非法集会,巧立名目或以产品变相收取不等价、不客观的费用进行非法集资;

三、以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为幌子,从事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的商业欺诈,用欺骗手段甚至强制进行交易的敛财行为;

以类似以上行为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管理秩序。 具备任何一种要件就可以定性为传销。

2、当前传销案件呈现的主要特点

1、传销人员的地域范围较广。传销者来自“五湖四海”,

2、“拉伙”对象多为亲属、同学、朋友等。

在传销组织中,有儿子拉父母加入的、有丈夫拉妻子的,也有拉同学的,有的不但全家“入伙”,而且连姑、舅、姨也拉下水。

3、高学历人员增多。

与以往的初中以下文化为主体不同,近年来传销人员的学历层次有增高趋

势,而且出现了大学生。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寒暑假或实习期间参与传销,更有甚者是休学搞传销。其中不但有一般院校毕业生,而且不乏名牌大学生。

4、传销组织“老大”均在外地。

5、传销的社会影响恶劣。

传销人员上下线之间一般实行单线联系,在“培训”过程中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现象。而且传销规模呈扩大趋势,不少人“陷”传销链中不能自拔,他们不再考虑如何诚实经营,而是成天想法拉“人头”,诚信之风受到破坏。

3、传销的方式、方法:

1、参加者通过交纳入门费或购买商品等变相交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传销组织的资格,并取得介绍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

即加入的前提时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交纳费用后,则作为介绍自己加入者的下线,成为传销组织的成员,同时取得销售产品和发展下线的资格,他人经自己介绍或交纳一定的费用加入传销组织后即成为自己的下线,自己为后加入者的上线,从表面看参加者既是传销产品的消费者又是经营者,具有使用和销售产品的双重身份。

2、先加入者靠发展后加入者,从后加入者交纳的费用中受益,发展越多,收益越大,收益额的多少,由加入者发展的下线和下线再发展的下线的情况决定,即传销采用的是一种复式计酬方式。

如果加入后不能发展下线或发展下线很少,因加入时交纳了高额入门费他就成为该传销活动的受害者,实际上发展下线越多,传销规模越大,后加入者就越多,上当受骗的人也越来越多,像金字塔一样,因为财富从下向上转移,收益者只是处于塔顶的少数人。

3、组织者的受益,主要来自参加者的入门费或认购商品所交纳的费用,并非真正来自商品营销的利润。因而有些传销组织在对传销人员进行培训时甚至公开宣称:这些产品不值钱,你将他扔掉都可以,重要的是发展下线,只要发展了下线才能增加自己的收入。这句话说明传销的商品只是传销组织发展成员的一种媒介,并非物有所值,揭穿了传销者的面纱,暴露出赤裸裸的“传人头”诈骗活动的真面目。

4、组织者事先承诺在短期内能给参加者高额回报来引诱他人加入,高额回报是传销能够吸引人参加的重要因素。

如一个传销组织讲解公司的生职过程时称发展两个朋友可以成为C级,发展四个朋友可以成为B级经理,发展八个朋友就是A级老总,做到A级老总就可以有130万的收入,由于宣传生职容易和高回报,很容易激起他人的贪婪欲望,加入传销而上当受骗。

二、大学生被骗传销组织的原因

骗子骗人,关键是投其所好,大学生涉足非法传销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

1、对传销与直销的区别认识不清。

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对传销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对传销和直销本质的区别分不清楚,认识模糊。容易被传销组织以招聘为名引诱利用,陷入传销陷阱,一些人在加入传销组织之初,隐约感觉是传销,有的还和传销分子辩论,但由于对传销与直销的法律界限认识不清,经过传销分子“授课”、“洗脑”后,他们逐渐认同了传销组织鼓吹的“这就是直销,并不是非法经营”的观念。是大有前途的“辉煌事业”。

2、巨大的利益诱惑。

参与传销的大学生中,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好,他们希望能尽快找到工作,以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非法传销的宣传迎合了一些大学生急于建功立业、摆脱经济困境的心理,传销组织往往打出高额回报的招牌,声称只要下线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升为业务主任、经理,提成将翻番、月收入可达数万元等。

3、通过“亲情管理”和“洗脑”,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在校园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

传销组织在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的一种“家庭是亲情管理”一般十余人为一家,家长又传销组织骨干成员担任,负责对家庭的日常管理,当大学生被骗到传销组织后,会受到其他成员的热烈欢迎,让他们感受到“回家”的感觉,消除戒备心理,在家族中每个成员都拥有言论表现自己的机会,相互间已热烈的掌声支持和互称“老总”,不同的家庭之间常进行一些授课、联欢、交流活动,在传销组织内相互恭维的氛围中,使参与者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据一位参与传销的学生讲,虽然睡地板,捡菜叶的生活清苦,但在传销家庭中,大家相互关心,相互鼓励,这种温暖在家里也不曾体会过。可见传销组织通过“亲情管理”、满足了大学生在学校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拉近了大学生与传销组织间的距离,为他们留下来加入传销奠定了基础。

要使招聘来的人员加入传销,首先就要进行培训,对新成员的培训又称“洗

脑”,目的是让他们接受传销理论,交纳入门费加入传销。现在的非法传销组织一方面多打着直销的幌子,从商品的价格构成分析,称直销因省去许多中间的环节,直销的利润的来源是出厂价与市场零售价之间的差额,参与者获得的报酬正是这中间的差额,是合法的收入,让参与者对自己从事的是“直销”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宣传发展下线的重要性,由于传销采用的是复式计酬,要取得成功就要发展下线,他们以几何倍增学理论称几年以后,拿到几万、几十万的收入是一件轻松的事。例如,自己加入后,发展四个下线,四个下线再发展四个下线,以此类推,经过几个月或一、二年的奋斗,自己就成了一个月收入几十万的经理,在传销组织的氛围中,每天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思想轰炸,很多最初不愿加入的人在长时间不能脱身的情况下逐步从身体到思想的控制,加入了传销。

4、高校的教育内容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使传销组织有可乘之机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学校重视专业课程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较少,对非法传销的警示教育更是难以提及,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学生学习只重视专业课程,重视学分,缺少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锻炼。由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长期局限与学校和家庭两种环境,与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对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强,缺乏对社会现实生活复杂性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

在日常的管理上,由于实行学分制,学生有选择学习课程的自由,班主任对学生选择课程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加上高等教育管理较松散,一般不清查学生上课情况,学生上不上课老师不清楚,加上应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多为兼职,对学生上课情况很少进行检查督促,大学生缺课现象较为严重。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管理更松,由于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学校对大学生自主择业持支持态度,学生只要对老师说明外出找工作,老师一般不会阻拦,也很少过问。在重庆“欧丽曼”传销案中,绝大多数学生是以招聘工作的名义被非法传销组织骗去的,有的学生离开学校半年多,学校竟然不知道,其中有一些为低年级学生,可见管理的松懈程度。

5、打击不力,以致于传销对大学生极具诱惑力

1998年4月国务院就下发《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各地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对传销活动进行了严厉查禁,坚决打击,使非法传销的猖獗势头得到有效的遏制。面对日益猖獗的传销活动,有些地方的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认为证据难以掌握、非法经营数额难以确定,往往以“赶”代“打”,一驱了之,致使传销分子要么隐匿一段时间避风头,要么招集人马寻找基础较好的地方重新【大学生互相传销】

开辟“战场”。

由于法制的不完善,在法律上没有对参与传销的人员相关处罚规定,使得打击非法传销存在先天不足,在实践对传销头目以收取钱财多少按诈骗罪或非法拘禁罪论处,对一般参与者只是教育遣散。由于传销头目多进行幕后操纵,收取钱财后迅速转移,在打击处理时存在对收取钱财情况的查证困难,使得传销头目即使被抓获也因证据不足等原因处罚偏轻,对参与者没有进行处理,因而不能有效震慑非法传销份子,使得一些传销份子屡抓屡放,成为“老油条”。为逃避执法机关打击,传销组织更加严密隐蔽,居所更加分散,从大城市向城郊结合部,中小城市及农村转移阵地,采用各种方式发展传销队伍,频频将黑手伸向高校大学生。

6、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25岁以下的无业人员成为传销的主力,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岗位的情况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就业观,报有不切实际的暴富心理。传销组织抓住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单纯、天真容易被哄骗的情况,对大学生灌输速成,暴富思想,让他们在金钱利益前失去理智,加入传销,陷入非法传销的陷阱,成为他们继续骗人的工具。

三、非法传销多对大学生的欺骗手段

通过对一些参与传销的大学生调查,非法传销组织对大学生欺骗常采用以下手段:

1、 以招聘工作为名,行非法传销之实

传销组织发展新成员的方式采用介绍加入,求职大学生多是被同学、同乡、亲戚、朋友等已找到工作的名义骗到传销组织的,有的传销组织还直接到就业市场发布招聘广告,利用大学生对传销认识不清,偏说单位招聘的岗位是市场营销而非国家禁止的传销,经调查,大学生进入传销绝大多数是,朋友、同学、老乡以介绍工作的名义骗到传销组织的,以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是营销,在交纳一定的费用后成为非法传销的成员,为推销产品,在同学、同乡中发展下线,成为非法传销组织的帮凶。

2、 灌输“暴富”的思想,进行思想的控制

将大学生骗到传销组织后,对他们进行“洗脑”让他们加入传销,使传销组织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夸大,激发学生产生改变现实、改变自我的愿望,接着称他们从事的直销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最佳途径,用几何倍增学理论宣传他们的致富理论。“给你一个成为比尔盖茨的机会”、“今天睡地板,明天当老板”,好像成为百万富翁是件容易的事,身在其中的大学生很难抵制其中的诱惑。另一方面,传销作为一种经营方式,不能创造价值,本质上使用他人的财富来积攒自己的财富,为了挣更多的财富,必须不择手段,不顾亲情的发展下线,骗更多的人,因而在传销组织中,主要通过同学同乡之间、朋友同事之间相互发展下线、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间也相互发展下线。当一个大学生被发展成为一个传销成员后,传销组织就指使他继续在同学、同乡及父母、兄弟等发展下线,成为他们继续骗人的工具。

3、 通过家庭式管理,控制人身自由

非法传销组织招聘人员时实行异地招聘,便于实施“家庭式管理”。实际上,表面上是加入

大学生互相传销 第六篇_为什么会陷入传销无法自拔

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会陷入传销无法自拔?

一是利益驱动。很多人都想借传销发财,改变自己的生活。大学生也不例外。

二是传销链强大的控制力。大学生一旦进入传销链条,身份证、现金、通讯工具等等都被收上去,公司天天进行“洗脑”,让他们不由得不信那些天花乱坠的说法。一旦信了,他会反过来再作其他大学同学的工作。

三是心理因素。很多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朋友少,容易相信别人。在学校,他们没有成就感,而在传销组织中,他们找到了这种幻觉。

四是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有所缺失,只用有无短期效益来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有益。

五是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大学纷纷在后勤、教学领域启动改革,一系列的问题也伴随而生。比如,学校实行学分制,大家各选各的课,一个宿舍、一个班的同学可能各有各的课堂。有的同学身陷传销组织,很长时间见不到人影,周围的人也不觉得奇怪,学校管理部门也难以发现。

首先,参加传销的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家庭的贫困让他们对传销的一夜暴富神话产生浓厚兴趣,急于让自身和父母脱贫。

其次,许多大学生被传销组织提出的平等、互爱等虚拟的东西所迷惑。人都有一种被社会承认、被他人关爱的需求。在学校里,部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被忽视了,他们缺乏亲情、友情的互动。在传销活动中,大家组成“家庭”,一起睡地铺,一起捡菜叶,一起分享感受,从而对传销集体产生心理依赖。

其三,群体暗示和从众效应。你讲得再荒唐,几个人在一起谈就不觉得荒唐;大家一起失败,痛苦变成了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被欺骗,反

而不觉得被欺骗。在群体暗示中,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受到暗示,这是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为强烈的缘故。

对传销如果只是单纯的打击驱散,肯定是事倍功半。最好能够打击传销者的理念,找到几个醒悟过来的人,让他们再回到传销团队中扩散影响,把他们那种骗完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后,既赚不到钱又失去亲情的惨况告诉其他参与者,达到攻心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3878/

推荐访问:大学生被骗进传销2016 大学生传销案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