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时间:2018-06-12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第一篇_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冀教版下册认识自然

《认识自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自然不仅养育了人类还造福于人类,培养学生要爱护、保护大自然,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2.在生活中自觉做环境保护的事情,不做破坏环境的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讨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大自然养育了人类。

2.积极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片展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在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是认识自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说到大自然,你心目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橛的,谁来说一说。

二、授新

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张摄影师为美丽的大自然拍下的照片。

一、展示 一系列大自然风景图片。

学生活动 随着图片展示,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展示:动物图片

讲述 自然界中除了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数木,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

学生活动 交流自己最喜欢哪种动物以及喜欢它的原因。

小结: 地球不只属于我们人类,人类和其他动物应该共同拥有地球,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

三、大自然养育了人类

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的感受,还养育了我们人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起来看看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板书 一、大自然养育了人类

这些农作物是我们人类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大自然不仅给予了我们阳光,空气雨露,还同样地给我们提供了土壤和粮食,让我们丰衣足食

四、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大自然是博爱,美好的,它不仅带给我们美的感受,还无私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存的资源。

出示海上捕鱼,从这张图片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边的人们靠着大海捕鱼为生。

出示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以建立水电站以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能发电,这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有用的资源。

通过上面的图片,同学也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用的资源呢。

讲述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海边的人们可以以海上捕鱼为生,长江三峡可以建立水电站利用水能发电。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有用的资源。 学生活动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讨论,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人类,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

五、讨论:大自然对我们人类如此慷慨,我们又可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做法和看法,通过交流,深刻体会到保护自然环境人人有责,小学生也要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教师总结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例如参加植树、举办爱护人类益虫消灭害虫的资料、绘画展览:保护青蛙、蜻蜓、消灭老鼠等。

六、师生共同朗诵 饱含深情,共同朗读小诗:

过渡:让我们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卫士。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第64页,用这首诗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和无私,来呼吁人类:珍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唯一的家园!

我爱大自然,

它让世界变得美丽绚烂,

阳光、空气、水,

给我们滋养和沐浴,

珍惜我们共有的家园吧,

让世界充满平安!

七、绘出大自然(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大自然的美,相信在同学们心中已经都有一个最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笔,绘出我们心中的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主题一 认识自然

一、大自然养育了人类

二、大自然造福于人类

三、我们要爱护大自然

教学反思: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第二篇_第一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一组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单元概况

共选编四篇课文,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下同)。选读课文中的《山城的雾》可与之同步阅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目标

本组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掌握一批词语(见课本附录,下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常规要求,下同),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常规要求,下同),如讨论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3、学习观察、展开想象,如想象“赶集似聚拢来”的景象,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体会“横掠过湖面”的“掠”用得好,感叹“冒”用得真好;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如要求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等等。

三、教学措施

1、教学时要注意:落实导语中的要求(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理解《燕子》古诗《咏柳》等课文的实质是礼赞春天、赞美辛勤的劳动、赞美创造;

3、把握《荷花》形象生动、容易在脑中形成画面的特点;

4、弄清选编《珍珠泉》的主要用意是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美景美物,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铺垫。“口语交际”提示了交际过程,强调了注意倾听的要求;

5、“习作”暗含了写作方法的导引,如抓特点写、按一定顺序写,充分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6、“日积月累”中的量词填空是夯实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基础的举措之一(其他组还有类似的安排);

7、“宽带网”列举中外名家的精彩描写,并要求学生经常积累,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四、本单元内容教授14课时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第三篇_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科学的利弊

从人类的产生之日起,人类就在不停的和自然界互相融合互相抗争着,也可以说是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慢慢的对自然进行有目的性的改造,最终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产生了天文学;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发展起来了。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办是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原始的石器时代,近代的工业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每一个时代的更替都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所致,都是人类的认识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在短短100年内创造的财富比以住所有的社会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机器代替手工业对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而其根源却是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科学认识。

随着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新运动发展,科学也复兴了,牛顿在光学上作过杰出的实验,发展了万有引力学说,并发明了一种反光望远镜和一具航海用的六分仪,这对于大海航行和对整个世界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则发展了力学和天文学理论。同样地,拉瓦锡利用英国科学家们,主要是约瑟夫·普利斯特列的实验发现,提出了化学理论,而对化学学科的研究对当地的纺织品的漂白和染色关系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实验的和实用的科学,给予工业技术以一种直接的推动力。例如布莱克研究比热和潜热的实验,立刻被实际应用到瓦特发展的新蒸汽机上。这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都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正是有这些科学研究,理论认识才出现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业的崭新书面,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人类社会。

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原本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科学与技术的联合推动下变成了现实。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

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统一的程度极大地超过了世界早先在罗马人时代或蒙古人时代所曾有过的统一程度。

科技的发展,理论的进步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不断繁荣使得人类对于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类可使用的工具不仅多样而且准确性日益增加,自然界的奥秘在那个时候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探索,人类用科学的力量所带来的回报重新作用于科学,作用于大自然,再次拓宽对自然的认识,对科学的发展,在这样的互相作用下,人类也达到了对自然认识与改造的统一。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从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呢?

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纺织机等劳动机械的发明与改良,拉开了工业社会的序幕;电动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又将人类带入电气化时代;而肇始于20世纪后期,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不仅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而且还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进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在酝酿的生物技术革命及其资源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有可能会与信息技术的影响同样广泛和深远。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他当时所指的“知识”,决不仅仅指科学知识,因为他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

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样的话。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却预示着科学的未来对社会将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科学开始崭露头角又尚未雄起时,科学从原先雌伏于神学而进入到与之分庭抗礼,各自划分疆界,以求互不相干的共存。然而,一旦科学完全冲决了神学的藩篱,迸发出不可抑制的强大力量时,它就开始以真理的代表乃至权威的面目出现。科学在一个又一个的相关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科技成果的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的观念、理念渗透到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等层面,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科学已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在西方,甚至被一些学者视为“意识形态”,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起着深刻的价值导向作用。

今天,科学的认知价值仍将对人类的思想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人类正在探索的基因组、干细胞、脑与认知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正在不断完善的宇宙、生命、人类演化理论和模型,无疑还将引发科学和哲学等发生重大变革,并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科学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重视数学与建模方法等实证研究思路,并且更加走向定量化。而注重实证性,注重定量化,注重理性、公平、和谐,又恰恰是当今公共治理的核心所在。

同时,科学也是一柄双刃剑,科技发展创造了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但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惨痛记忆,从战争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感觉到科学对这场浩劫的推波助澜。曾经火药的发明只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在当时却成了各国军队大批制造武器装备的直接理论依据,火药不再造福于人类,而成为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科学的价值在这里彻底的消失了,人类虽然也是在用科学去改造社会,结果却无异于自掘坟墓。若说在这两次战争中给世人留下的一个永恒的争论的话题,就不得不提到二战时美国在日本国内所投的两枚原子弹了。核物理是上个世纪物理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人类探索微观粒子领域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原子弹的成功制造却让这门科学蒙上了一层阴影,它所展现的巨大杀伤力以及长期的破坏力让这

个世界随时都可能处于崩溃的边缘。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理下了一颗炸弹,引爆这个炸弹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不都是朝着好方向发展的。 比如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环境污染.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物种灭绝加快. 以及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现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它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基础上,融入基本的数学抽象空间和实验技术,进而取得了强有力地发展。西方的文艺复兴促进的是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但在当时还很不彻底,早期大多数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基本上还是宗教性的,其目的就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完美性。然而科学终究只是一种世俗的认知活动,随着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进程,等到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活动的目的就完全被世俗功利化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指向的不再是自己内心的信仰,而是为其国家经济的发展服务。自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到现在,在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段内,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物质文明极大地繁荣的同时,给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带来了诸多灾难性的威胁,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灾难性问题时,大多数人由于对科学的盲目信仰,便幼稚地以为这些问题是人类滥用了科学才导致的,只要人类能够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就可以避免。 对科学的信仰已经导致大多数人不能对科学技术自身进行有效地反思。

自然物只有在自然整体中才能是其所是,而科学家在还原思维的主导下却破坏了自然和万物的整体性,也就导致这样的科学研究彻底失真。科学家把这些自然物显现的自然层面不断降低到越来越低等的构造层级上,而进入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属于人的构造世界之中。因此,还原思维为人类按照自己的欲望来构造新的人工造物提供了无尽的技术和质料,进而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繁荣。但是,这些从自然秩序中脱离出来的物质碎片却扰乱了既存的自然秩序,而自然秩序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类正在依据科学技术构建的这个抽象的形体世界,是符合人的意志的。但是,这个形体世界及其构成的人工造物却与自然物和自然界格格不

入,因此,这个形体世界越是庞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程度也就越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必然带来更多的毁灭性灾难,当人类依据科学技术走向与自然全面对抗的时候,恐怕也是人类即将消亡的时候。

因此,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科学伦理道德研究,建立与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法理和行为准则,保障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并造福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由以上分析可知,虽然科学对我们的生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但是它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科学依然是我们认识与改造自然最好的工具,科学的不断发展必将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从而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经济的高度发达,社会的高度文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辨证法概论》 [美]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 吴大猷《科学的价值理性与主体的心灵直观》

4.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第四篇_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

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

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不断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造福人类。但同时也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招来自然对我们的抱负。 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 ——重温恩格斯的教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出处同上)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事实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当年所分析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小亚细亚和欧洲一些地方破坏自然而遭受报复的情况,同现代社会的情况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大量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增强和臭氧层破坏,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国际协议来减少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一些杀虫剂和化学物质最初被研制成功时曾誉为重大发明,并大量使用,后来才发现最终却会严重危害人自身,不得不禁止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

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

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第五篇_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 人 与 自 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 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认识和正确認識與自然的關係:和諧統一,尊重自然,愛護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問 題 表 現

環境污染嚴重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人類過度索取,人與環境關係緊張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無止休的破壞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環境容載量不斷減少,但人口數量在不斷上升

人類的不協調發展,只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慮了客觀規律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辦 法 措 施

從實際出發,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 按科學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出現的問題,

 一路發展,一路解決環境問題

 大家攜手努力,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

 需要法律的規範

 個人的素質(愛護環境),從自己看做起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第六篇_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依赖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清,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的恐惧,崇拜与依赖。

征服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大机器的制造获得人类对能源的依性增强,从而向大自然索取、宰割,妄图征服自然。

协调阶段:到了现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任意宰割,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的生命,从而人类开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使人类终于认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缤化出来的,不能以自然的毁灭,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们应该知道: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恩格斯就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目光短浅的利用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破坏环境,必将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类的未来面临困境。

所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治理环境污染,开发新型能源,为了我们及子孙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第七篇_感受大自然之美练习

(一)选择题

1、这里是关于“保护环境”的模拟网上论坛,请你以“绿色卫士”为网名加入论坛进行评判。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碧水蓝天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②天晴朗说:“我们发展经济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花草香说:“非常赞同,我们还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不毛之地:“管他呢!只要挣钱,保不保护环境与我无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想要观赏西湖“三潭映月”的美景,最好是选在中秋佳节的明月之夜;而要看到黄山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则需要离开一定的距离,注意观察的角度,才别有一番风味。这说明( )

A、观赏自然美景,必须在秋天 B、欣赏自然之美,只需距离、时间、角度即可

C、欣赏自然美景,必须离得远远的才能看清楚

D、欣赏自然之美,要注意观赏的距离、时间、角度,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3、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们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面诗句不属于表达人们赞叹自然之美的有

A.明月松间造,清泉石上流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下列诗句中,属于人们歌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有( )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认识大自然的资料】

5、.有一个女孩终年生活在优美的景色中,感觉不到它的美。有一次,她离开家乡,乘船在江上行,极目远眺家乡时,她才发现家乡的景色非常美。薄雾、帆影、夕阳、落霞,好一派令人心驰神往的湖光山色。于是这位女孩即兴作了一首诗:“依家住在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鉴赏自然风光时,要注意( )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53141/

推荐访问:认识大自然手抄报资料 关于保护大自然的资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