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减肥方法 >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时间:2018-05-13   来源:减肥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减肥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一篇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 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 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方法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二篇_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

(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

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4)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实践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三种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造;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客观性原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原理: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之间的

相互联系是有条件的。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既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和 偶然的联系,又要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和必然的联系。

②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①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

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

用形而上学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发展的总趋势和途径)

(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即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前进的

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

①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即事物发展的状态)

(1)原理: ①两者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不

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

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两者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

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

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

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

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④应反对的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如激变论、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等;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如庸俗进化论,在机遇面前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 (三)矛盾观

1.矛盾的观点 (1)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

即对立统一,它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用矛盾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反对

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

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三篇_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大基本命题出发

1.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然而,在查阅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文章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经常引用《列宁选集》、《毛泽东文选》、《邓小平选集》中的文字,来

佐证马克思主义中的观点。暂且不论在人文学的研究领域,引用一个人的观点来佐证另一个人的观点有多大的可行性。但是,一方面,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思想和理念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来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用马克思主义来佐证马克思主义,是循环论证,实乃糊涂之至。

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个基本命题出发,以马克思之前社会哲学的研究结果和理论为参照,同时参考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本质做一个探讨。

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对前人理论及常识的总结

需要说明的是,说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对前人理论及常识的总结,并不是贬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是有特别多发前人之所未发的部分,而方法论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前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如若有现成的、适合当前研究内容的方法论摆在眼前,却要另辟蹊径,用一种前人没有用过的,高风险的方法论,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能从古今中外这么多研究问题的方法中找出相对正确,适合自己领域,适合当下环境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作一些改进,本就需要极高的智慧。另外,如果有人将生活中多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常识,总结升华,形成理论,公布于众,普通人一看,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想得于心,这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工作,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称得上是圣人功业。

2.1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首要的基本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际运用,其精神实质是善于抓住作为具体矛盾聚焦点的典型事实,以此展开对于矛盾的具体分析,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简明表述。这里的“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基本命题要我们头脑冷静,不要主观主义,要能在五彩世界中寻求有代表性的,体现问题本质的客观事实,通过这些客观事实去认识世界,认识问题,把握问题内在的发展规律,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甚至改造世界的

方法。

其实说到底,这个命题的核心就是唯物主义,甚至单从这个命题上来看,不理会后人对他的解译,说他是古朴的唯物主义也不为过。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两者印证,充分说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来源就是唯物。

就常识来说,排除精神不正常以及有特殊宗教信仰的人群,这条命题所阐述的原则已经且将来必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理性的人,遇到问题,必然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从实际出发。只不过人有贤愚不肖,判别能表现问题的本质的客观事实的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同,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法和手段也就不尽相同了。

2.2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又一基本命题。列宁称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之所以这么说,我认为是为了当时革命的需要。这样一句话,是任何阶级、任何政党或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种处事技巧,或一种灵活变通的原则,这和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正常情况下都会成立。然而列宁需要这个命题不仅有严格的党性立场,而且有明确的针对性,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特有的思想路线,不得已加以解译来的。虽然马克思强调“具体”是能够认识世界的“具体”,“问题”是能够改变世界的“问题”,但是这里的“具体”、“问题”本就是普世“具体”、“问题”的一个子集,要从这点就说他是一个新东西,那是无中生有。故而在这节中解读这个命题的时候,不会采用列宁以及后人解读的观点,“具体”就是“具体”,“问题”也就是“问题”,没有阶级,也没有针对性。

虽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个基本常识性的问题,论述其历史来源毫无意

思,但是在军事应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国兵家经典《孙子兵法》提纲挈领的《始计篇》中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就分了五种尺度,用来分析具作战双方的胜败趋势。随后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阐述了针对那种具体情况应该采取哪种方法,这就是典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关于“历史和逻辑相一致”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又一基本命题。前面的两大命题可以说都是根本属性判断,而这个命题的独特性在于它是矛盾关系性判断。。这一命题说明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它要求:①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②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不过,这一命题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而是在他之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观中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哲学史发展过程和逻辑推演过程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即为“绝对精神”的自身发展的同一过程,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次序是相同的。

不得不说明,黑格尔的“历史”更多的在强调“哲学史”,即符合了上述的第二点要求“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然而在中国北宋时期(公元十一世纪)成书的《皇极经世》中就旗帜鲜明的表现了这种观点。《皇极经世》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其“逻辑”虽为易理和象数,但是也清楚的体现了,在宏观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探究的,这就符合了上述的第一点要求“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也是有源可溯的。

2.4关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的矛盾关系性命题。这一命题比“历史和逻辑相一致”更为深刻,因为它不仅涉及主客体关系,而且涉及主体间关系。在讨论这个命题之前要有一个前提性认识,那就是理论与实践既然作为矛盾关系,就必然既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这里又不得不说明,后人解读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经常都解读成能够改变世界的“实践”,是能够创造历史的“实践”,因此,很多论文和著作中,将“实践”的地位抬的特别高。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最终动力,“实践”如果不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进行的,那还谈什么改变世界,创造历史!

撇开那些故作高深的著作对“实践”做的添油加醋的解读,就可以发现“理论和时间相结合”这个方法论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我们每天都在用。一方面,我们通过日常做事情(实践)来学习知识(理论),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我们学来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做事情,这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类生来如此,要探究其理论起源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一定要找一个马克思之前的理论来佐证,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的“知行合一”理论就是非常有力的了,只不过其关注方面着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绝大多数理论,都是可以在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人类常识中找到一鳞半爪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绝不是照搬了古圣先贤的理论,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主要的改进方式是将辩证唯物论与古人的思想相结合。

辩证唯物论提出了世界存在普遍联系的理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个基本命题中,都有着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命题中,考察实际时,不能孤立的片面的去考察,要联系客观情况,抓住焦点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命题中,“具体”,不能是感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第四篇_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 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 。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 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特别是民族感情和阶级感情),诱导人们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观的、非理性的观察态度,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社会科学”,而且互不妥协,各自为政,从而严重阻碍着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4、难验证性。 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社会事物的运行容易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并会引起一些不可预测的灾难,因而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许多社会科学的假设、预言难以在短期内和较小范围内得以验证。 [2]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认识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观点:一是实践的观点,二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的观点,三是矛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 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等。下面主要介绍马克思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1.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认识和学习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

(二)认识运动的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人类是人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是如此,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44643/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