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时间:2018-05-06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新闻传播学 第一篇_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体语 ;一种非语言符号.包括表情'姿态和神态等

2.冗余信息 重复的.缺乏意义的信息,传播中冗长的信息越多,传播的信息量越少.

3地球村 麦克卢汉提出一个概念.指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世界仿佛 成了一个村庄

4.个人差异论 以"刺激--反应轮"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的受众理论,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 众传播信息 不同的接受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这些差异来自个人的先天性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后天的学

5.意见领袖 活跃的人际村庄,传播网络中,经常对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是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又重要影响

6.大众传播 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7.韦伯尔•施拉姆 是美国传播学者,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之一,主要历史功绩是"集大成"\即将其他几位"奠基人"的成果集中起来,使之系统化,最终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8.编码 信息传播的一种符号化过程,即认知一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9.样本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时,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10.文化传递功能 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 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11.传播 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们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12 5W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英文字母都包含字母W,故被称为5W模式。

13.抽样调查法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 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14.魔弹论 是一种为唯意志理论,过分夸大传播媒介的力量和影响,而忽视了影响传播媒介的各种社会因素,并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能动的选择性和使用能力..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早期阶段的一种观点,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驱体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15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等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16控制实验法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7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息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效果充分的引发出来.

18 免疫效果 由于包含相对观点的”说明”,”两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19 大众传播学 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和效果的学问.

20 问卷 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21 信息 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个对信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而讯息和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22数字化技术 是将诸如声音,图像,文字,色彩等可感的信号,通过二进制编码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处理的信号的技术.

23反馈:原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24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是由社会系统模式完成的

20.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了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地研究方法。

26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在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

27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形象化词概括为潜网。

28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民论占,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29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听众的总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30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

4.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

8.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8.“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识阶段,而且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简答题41.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 三种类型:1,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2 强调传播三优意图的施加影响.3 强调传播三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42.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

答: 不仅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比较完整的界定了传 播的研究领域,为传播的形成和发展确定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

43.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对实验环境的控制2,对实验变量的控制3 对被测对象的控制

44.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答:信息流通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事实上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作是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价,与传播媒价把关作用相比,其他的把关环节处于次要地位。历史地位: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

45.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

答:P217首先,受众向媒介机构表达自己的意见,几乎总是事后的行为,他们难以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同时将自己的发应传递给传播者。另一方面,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对受众反馈的处理往往是延迟的,编辑部要处理的受众的信件、电话之多,使之不能马上收到并作出回复。总之,不论是受众向大众传播者传递有效的反馈还是从反馈中所产生的作用也的角度而言也是相对延迟的。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

答:P113 因为大众传播“麻醉精神功能”是一种典型的功能障碍,大大小小的传媒对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人们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和满足,反而消弱了人们的行为能力,“从积极的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的人是事件”

47.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作一评价。

答:1,媒介即信息,媒介超过信息本身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3,“冷媒介”和“热媒介”之分,“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报道的信息明确度高,即高清晰的延伸人类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所参与程度低,想象发挥程度低.”冷媒介”则恰恰相反,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报道的信息明确度低, 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性程度高. 价值评价:理论启示我们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他们对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作用之关注,还不是对传播的内容,激起了人们对媒介的特点及其作用感兴趣,创新论断如"地球村"催人思考,唤起人们的想象力,要求人们将媒介同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研究. 局限评价: 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尤其麦克卢汉的理论,不但忽视了传播的占有方式及其使用情况的重要性,而且甚至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似乎传播媒介可以取代整个社会生产力,从而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无视传播内容的重要性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2.传播学者麦奎尔是怎样表述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的?

答 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一体化)的功能,娱乐功能。

43.大众传播中的反馈具有哪些特征?

答 延迟性 间接性 代表性 累积性 量化性

4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

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 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提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5.批判学派为什么要舍弃“大众文化”的提法,而代之以“文化工业”这个术语?

【新闻传播学】

批判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这是指文化的大众或是大众化的文化。而其实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管大众文化的形式如何花样翻新,它们都带有大工业“批量生产”的痕迹,永远都是同一的。而且在大众文化的接受过程中,大众必须强迫自己的意识在一次次机械化的程式里活动,乃至在完全被动的接受中痴呆化。舍弃“大众文化”这一提法,代之以“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既是对大众文化的“大众性”、“大众化”的否认;同时也提示了“大众文化”是整个商品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一部分,

体现出它不是“创造”,而是一种“制作’

41.什么叫“热媒介”?

【新闻传播学】

答, 麦克卢汉提出的一个概念,这种媒介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某种感觉器官;人们使用这种媒介接收信息,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42.传播学者麦奎尔是怎样表述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的?

答 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一体化)的功能,娱乐功能。

4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

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 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提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5.批判学派为什么要舍弃“大众文化”的提法,而代之以“文化工业”这个术语?

批判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这是指文化的大众或是大众化的文化。而其实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管大众文化的形式如何花样翻新,它们都带有大工业“批量生产”的痕迹,永远都是同一的。而且在大众文化的接受过程中,大众必须强迫自己的意识在一次次机械化的程式里活动,乃至在完全被动的接受中痴呆化。舍弃“大众文化”这一提法,代之以“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既是对大众文化的“大众性”、“大众化”的否认;同时也提示了“大众文化”是整个商品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一部分,体现出它不是“创造”,而是一种“制作”。

46.为什么说怀特、麦克内利和巴斯对把关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怀特注意到把关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但过于强调单个把关人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把关人的制约。麦克内利注意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把关人组成的把关链,纠正了怀特过于强调单个把关人的问题,但没有指出这些把关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巴斯把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记者为主要把关人的新闻加工阶段,这样既肯定了麦克内利提出的把关链观点,又提出了不同把关人在不同把关阶段的不同作用。

47.为什么说新闻的数量和新闻的信息量并不都是成正比例的?

新闻的数量和新闻的信息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闻的数量指新闻的篇幅、播出时间和次数等指标,而新闻的信息是指新闻中所包含的能减少事物不确定性的量。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新闻中含有冗余信息,即重复、缺乏意义的信息。新闻中的冗余信息越多,新闻的信息量越少。如果不考虑冗余信息,则新闻的数量和新闻的信息量成正比例关系。如果考虑冗余信息,则新闻的数量和新闻的信息量不都是成正比例关系。

41.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答 一是主观条件,即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二是客观条件,即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大众传递媒介出现传播职业化,传播的作用与影响凸现;前一个条件是“学科背景”,后一个条件是“媒介背景”,二者结合催生了传播学。

42.在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有哪些长处和局限?

答 长处:内容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源的特征;(2)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方便,所需研究费用较低。局限: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作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程度的结论。

43.简述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

(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2)人是有理性的,可以凭借理性辨别真理和谬误;(3)真理只有通过各种意见的“自由而公正”的竞争才能产生和发展。

45.为什么说魔弹论是错误的?

46.传播媒介的议程是怎样设置出来的?

、首先取决于媒介内部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过程。有三个因素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的取舍:一是媒介填【新闻传播学】

充版面或时间的要求,二是媒介的宗旨、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三是文化文化规范;其次取决于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它们通常采用两种手段进行信息操作: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现代媒介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大加剧它们对这些信息源的依赖

47.对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批判学派持有什么观点?对于批判学派这样的“批判”,你认为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

对大众文化,批判学派认为它既不是大众创造的,也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媚俗”的文化;它不仅使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状况永恒化、合理化,而且本身就是欺骗人、操纵人的社会镣铐。对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批判学派认为,正是由于传媒的兴盛,相鄙的大众文化才得以甚器尘土。大众传媒一方面出于商业动机,对大众文化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即在政治上成为操纵意识形态的工具,在文化上担当异化潮流的吹鼓手。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虽然痛恨现代文明所滋生的邪恶混浊、唯我独清的孤傲色彩。结果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一走出书斋,就在现实面前叹息哀伤,甚至怀疑起人类自身人。

42.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徇真理的尺度,最高真理来自最高统治者。

43.新闻这种信息有哪些特点?

新闻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信息,新闻是一种公开的、广泛传播的信息。新闻是一种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倾向性的信息。

45.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广泛性、受众众多而且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混杂性,受众特点各异,分布在各个社会范畴中;分散性,受众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相分割;隐匿性,受众的具体情况不为传播知。

46.试述传播的功能失调(功能障碍)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传播的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的结果,某种活动的后果并非都对其所在的社会体系或与之有关的群体、个人有积极意义,这种不利的后果就是功能失调。大众传播媒介既可以造福社会,也可以为祸社会,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适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其主要表现有:一、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三、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四、娱乐的功能失调

47.为什么说英尼斯对研究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英尼斯早年在研究经济史时就指出,开发利用边远地区的原材料和扩张帝国的权力,都离不开有效的传播系统。以后他把传播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中心,提出了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在他看来,传播媒介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形式,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会改变社会组织的形态,开创人们交往的形式,促进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转移社会的权力中心。英尼斯的这些观点对以后以研究媒介与人类社会关系著称的麦克卢汉有重大影响。

48 简述传播学与新闻学的不同。

1 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 研究方法上个不同, 3研究的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

49 大众传播的特点

新闻传播学 第二篇_《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

(1) 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

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 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

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 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2)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多样性,迫使新闻事业必须寻找、采集各种各样的新闻,来适应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人们的需要。因而带来新闻来源与内容的多样化。

与这种“开放性”相适应,新闻传播机构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成为大众传播系统,成为人们了解新闻、沟通信息的“权威”和“枢纽”。

新闻事业是人类分享信息和表达舆论的工具,这一性质决定它富有全面的意识功能,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社会。新闻机构运用完善的物质手段,以报道的公开性、分布广泛、传播内容的丰富和可控性,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深远的影响。它们像水与空气一样,成为现代人类的生存条件,须臾都无法离开它们。

新闻传播学 第三篇_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传播学】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基本原则;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与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1]。

舆论监督的产生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做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曾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位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鼓励与期许,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菲业绩。从最初的小心谨慎到今天的锋芒毕露;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日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监督特点看,舆论监督具有几大优势。一是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四是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从监督现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工作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从而发生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甚至存在着损害公民、单位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有些新闻媒体为制造噱头,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竟然违反“真实”这一媒体舆论监督的生命,通过不实报道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

例如2007年3月,广东某媒体报道称,广东香蕉发现巴拿马病,由于难以治疗,被称为“蕉癌”。报道随后被有意无意误读延伸为“吃香蕉会致癌”,香蕉运销商也借此打压香蕉价格,导致海南香蕉滞销,价格暴跌。一个以讹传讹的“蕉癌”事件,使得海南香蕉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香蕉种植户损失惨重,教训极其深刻[2]。

三、媒体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下,面对新形势,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切实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对政府、司法、社会实行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媒体宣传什么、评论什么、批评什么、监督什么都要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来研究实

施,使之有利于党的执政和国家稳定,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有利稳定原则、服务大局原则、事实准确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注重效果原则、遵守纪律原则和依法监督原则。遵循这些原则,舆论监督就可以少走弯路[3]。

同时要做到“三个不能对立”。在舆论监督活动中,要把握导向和立场,不能把反映人民意愿与促进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相对立;不能把揭露工作中的问题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相对立;不能把抨击社会的歪风邪气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对立。

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时,尽管灾区群众遇到停电、断水及交通堵塞等重重困难,但各媒体报道的大量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鲜活稿件,既客观报道了灾区困难,又重点报道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齐心协力、共同奋战、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鼓舞了国人,振奋了民心,树立了政府的威信,体现了百姓的情怀,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仅如此,还要注意把握大局。舆论监督在大局面前尤其要把握好监督的“度”。要坚持按照法律办事,按照原则开展,否则就可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可以说,促进安定团结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责任,因此在事关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开展舆论监督要更加慎重。

四、正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对策

作为媒体来说,一些盲目追求“噱头”的失实报道绝不能成为其营销手段,否则到头来,损害最大的还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首先要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遵从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科学责任和质疑精神,就会让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例如2005年7月,一篇标题为《啤酒业早该禁用甲醛》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开头引用了一名被称为“啤酒研究工作者”的来信,信中指出,目前很多啤酒厂为了控制成本,用可疑致癌物甲醛充当稳定剂,并称这是我国啤酒业的“行规”。这篇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杜绿君的观点:“就产量比例来看,95%的国产啤酒都加了甲醛”[4]。虽然事后杜绿君马上发表声明指出,这篇针对她的采访报道是以讹传讹,但由于文章在短时间内已经被迅速广泛转载,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韩日等邻国的关注。

最后经多方调查,中国啤酒基本上已实现无甲醛酿造的主流,所以国产啤酒95%甲醛超标是没有根据的。可见,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媒体只有秉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才能杜绝以公共利益之名炒作、追求轰动效应、谋求商业利益的可能。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本是媒体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的好机会,但媒体只有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报道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其次,要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采访过程中应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源内容,不任意曲解客观事实。如果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恶意炒作对新闻的影响除了制造虚假新闻、愚弄受众以外,更恶劣之处还在于削弱了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恶意炒作之所以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反感,是因为这种操作手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新闻传播学】

则,也使新闻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存在根据,更遑论新闻功能和作用的实现。因此,媒体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再次要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涉及科技、卫生、教育等众多领域的报道工作,要想向公众传达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果在进行专业领域报道时,记者既不去做资料搜集等案头工作,又不去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使命,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多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确保报道出的内容客观真实。

此外,要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过程中,使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舆论监督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当中,对决策进行广泛的评议和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参照,从而,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搭建好大众知情权的信息平台。应充分发挥信息渠道丰富、动作反映灵敏的优势,对社会环境信息实行及时采集,随时发现和掌握各个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客观、真实、可靠地提供给广大群众,为他们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保证。无论何时,舆论监督只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刘九州.新闻理论基础[J].新闻知识,2006(3).

[2] 新华网新华时评.“蕉癌”事件的教训值得深深汲取.

[3] 朱颖.新闻舆论监督与公共权力运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每周质检报告[R].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

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首先,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

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另类的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新闻要求时效性, 但是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又给记者编辑及早把握新闻事实制造了相当的难度,有时合理的推测也可能和事实相悖。

笔者仍然记得,2004年8月29日在奥运会女排决赛时,前两局中国队以0比2落后于俄罗斯队。当时新浪网在比赛尚未结束就发布“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消息,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搬的连扳三局,最终拿下了阔别多年的奥运金牌!新浪网在之前就已预先做好正负两个不同的模版,但在对页面进行更新时,误将模版预备代码发布,诚然是因抢新闻所致。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因素是出现另类的假新闻的直接原因。 五年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一期节目,题为“纸做的包子”,播出了该台记者暗访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旧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新闻。节目播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惊动了北京市委和公安系统。15日,北京市公安成立专案小组进行调查。7天后,案情大白:原来是记者一手炮制的假新闻。

近几年来,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类似于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有些媒体是为了实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少数媒体则完全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捕风捉影,片面夸大问题的实质和严重程度,但是无一例外的,它们都给报道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让刚刚到北京电视台工作的訾北佳看到了名利双收的“曙光”,于是一手策划报道了整个彻头彻尾的假新闻。

最后,他律的不到位是假新闻出现的重要的客观原因:

东窗事发之后,制作这则假新闻的记者訾北佳很快被刑事拘捕,而北京电视台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正式声明:訾北佳只是该台的一“临时工作人员”。并号召全台员工引以为鉴。尽管北京电视台极力撇清和该临时工的关系,但是这一说法很难自圆其说。首先,根据笔者了解,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有相关硬性规定:临时工作人员(包括实习主持人、实习记者、通讯员)制作的新闻不予播出;其次,即使北京电视台真的允许新闻的播出不受员工身份级别的限制,该台也难辞其咎,因为审核新闻节目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对内容是否属实进行质疑和调查。

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的针对该行业的法律条文,没有法律的约束,使得国家对该行业的管理处于空窗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用人单位通过滥用法律漏洞,置身事外,把责任完全推卸到临时工身上。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不力或是缺失,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新闻失实的存在。可以预见,如果从新闻媒体的聘用环节到新闻从业者的离职,包括在处理用人单位和临时工的关系时,国家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法律给予刚性的规定,那么造假违法的现象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三、假新闻产生的危害

首先,假新闻危害了新闻的生命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日,只有真实的新闻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新闻应该具备的价值。

第二,假新闻易误导舆论。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应该正确引导舆论,这是新闻媒体肩负的使命。但是,假的报道却容易迷惑受众,从而把舆论引导到错误的方向。

第三,假新闻破坏媒体公信力。对普通受众来说,对外部世界变化、运动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和把握,几乎全部来自于大众传播媒介和公知所描绘和传递的那样。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深深地依赖于大众传媒。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具有这种依赖性。而一旦假新闻被人们戳破,人们对媒体固有的依赖性就会被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就要受到影响。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媒体的公信力在受众心中被削弱或遭到破坏之后,在当今众多可供选择的媒介中,受众必然做出新的选择。

第四,假新闻损害受众的知情权。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拥有知情权,同理,受众对于新闻媒体报道的事件有知情权,假新闻的播送不仅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还可能使受众由于信息错误产生一系列行动上的损失,严重者则会危及受众生命安全。

四、编辑人员如何甄别和防范假新闻

第一,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在重大新闻的采用上,除了参考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外,还可以查阅《人民日报》等传统纸媒,虽然这些权威媒体的时效性不及网络,但是其制作和播出的新闻经过了一层层的审核,真实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具有网络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相反,网络上出现的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编辑人员采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小心求证、多方核实;新闻在被查实之前,切忌刊载或者播出。

第二,仔细验证信息来源。由于一些假新闻会冒名传统媒体发布,所以转载自传统媒体的新闻消息,一定追根溯源。利用百度、Google等的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出信息的最初刊发媒体和刊发时间,并找出相应的版面。

最后,用常识和逻辑推敲稿件内容。新闻编辑人员大多数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所以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人文常识和逻辑思维,利用已有常识和逻辑来推断消息的真实性是新闻编辑甄别真假新闻最有效、最迅捷的途径。

能够完成以上几点,基本上可以保证网络假新闻无所遁形,但这要求新闻编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网络技术能力,还有足够的冷静和耐心。

追根溯源,要坚决杜绝假新闻,记者是关键。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胜,靠的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假新闻,首先拼的是采写技巧,其次是能力,最后是人格。不只是新闻,其实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新闻前辈范长江在《通讯与论文》一书中写道:“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任何人要想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唯有如此,新闻工作人员才会形成新闻专业主义的信仰,才会有强烈的自律精神。

优秀的记者通过报道客观准确的真新闻实现自身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察常人所不察,写他人之所不及,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兼顾。

正如美国传播学巨擘李普曼曾说:新闻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它只能把一个区域照亮,让我们注意到这个有限的区域内发生了什么,但是其他的部分却处于黑暗之中。在当今中国各种法律制度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的下,新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42639/

推荐访问:新闻学 新闻传播学专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