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

时间:2018-04-10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我国农村现状 第一篇_中国农村现状

中国农村十大现状

1、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全家出门打工,丢家弃业,即使在城市边缘过着农民工的生活也不愿在农村苦苦相守,不是他们怕吃苦,因为农村带给他们的太少了,除了稻谷,其他的简直不能带来什么,此第一惨)。

2、农忙,老一辈比他们年轻时更辛苦,更累,因为他们现在真的老了(一般都高中或初中毕业后年轻人就在外打工〈读大学的就更少了〉,直到等有了自己的小孩,还在外打着工,小孩因此交给老家农村自己的爸妈照看,这个时候自己的爹妈也老了,拖了一身病,此第二惨)。

3、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手工绝活已经失传(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也许还保存着一些,但如今农村七八十年代的人,十个年轻人,可能十个都是在城里打工挣钱养家,谁还会有心思去学那些连养家都成问题的手工艺呢,此第三惨)。

4、小病只小药应付,大病就无钱医治,严重的在家等死(因为农村人的节俭和生活条件,一个月能吃上三回猪肉的家庭真的很少,如果有家人遇到头晕眼花的,吃肉也许成了一付良药补品,实在是病了,农村赤脚医生弄点药治治,好了也是万幸。此第四惨)。

5、教育设施异常缺失,家乡人才远走他乡(生活被逼无奈,稍稍有点知识的或是去大学走过一遍的家乡年轻人,谁还愿意回到那可敬而又可怕的家乡,因为他们真的穷怕了,为了还借的那几万元学费,回乡支教能还掉吗?能让即将老去的父母过得更好点吗?此第五惨)。

6、因为社会福利无从谈起,所以不生儿子不罢休(因为见过更老一辈的孤寡老人,生活毫无颜色,笑容也许早已消失,看着别人家儿孙满堂,心中更是苦上加苦。死在家中也许好多天才会被发现,养儿送终是农村人几千年来的思想,就像农村人几千年来一直从事着耕种一样单纯,此第六惨)。

7、老弱妇孺是农村主力,遭盗打劫无人问津(辛辛苦苦在家养的牛羊鸡等,儿女打工给买的VCD、电视被抱走,老弱妇孺无人敢问,打110求救,天亮了也没人来,此第七惨)。

8、法律是白纸黑字的,村长书记是权威的(也许只有真正的农村兄弟才能体会,天天看到的只是新闻联播中机械化的农村,富裕的江苏华西村的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村官也是官,法律却已不再是那法律了,此第八惨)。

9、老一代无法感受温暖,孙一辈无法体会母爱(当生存都存在问题时,感情也许真的无法保障,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也给小孩造成大大小小的沟通或心理障碍,轻度的变得沉默寡言、悲观面对生活;严重的心理歪曲、态度恶劣,甚至走向极端,此第九惨)。

10、如果继续着以上的农村,将会是悲之又悲,惨之又惨啊!!!此算第十惨。

1、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全家出门打工,丢家弃业,即使在城市边缘过着农民工的生活也不愿在农村苦苦相守,不是他们怕吃苦,因为农村带给他们的太少了,除了稻谷,其他的简直不能带来什么,此第一惨)。

2、农忙,老一辈比他们年轻时更辛苦,更累,因为他们现在真的老了(一般都高中或初中毕业后年轻人就在外打工〈读大学的就更少了〉,直到等有了自己的小孩,还在外打着工,小孩因此交给老家农村自己的爸妈照看,这个时候自己的爹妈也老了,拖了一身病,此第二惨)。

3、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手工绝活已经失传(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也许还保存着一些,但如今农村七八十年代的人,十个年轻人,可能十个都是在城里打工挣钱养家,谁还会有心思去学那些连养家都成问题的手工艺呢,此第三惨)。

4、小病只小药应付,大病就无钱医治,严重的在家等死(因为农村人的节俭和生活条件,一个月能吃上三回猪肉的家庭真的很少,如果有家人遇到头晕眼花的,吃肉也许成了一付良药补品,实在是病了,农村赤脚医生弄点药治治,好了也是万幸。此第四惨)。

5、教育设施异常缺失,家乡人才远走他乡(生活被逼无奈,稍稍有点知识的或是去大学走过一遍的家乡年轻人,谁还愿意回到那可敬而又可怕的家乡,因为他们真的穷怕了,为了还借的那几万元学费,回乡支教能还掉吗?能让即将老去的父母过得更好点吗?此第五惨)。

6、因为社会福利无从谈起,所以不生儿子不罢休(因为见过更老一辈的孤寡老人,生活毫无颜色,笑容也许早已消失,看着别人家儿孙满堂,心中更是苦上加苦。死在家中也许好多天才会被发现,养儿送终是农村人几千年来的思想,就像农村人几千年来一直从事着耕种一样单纯,此第六惨)。

7、老弱妇孺是农村主力,遭盗打劫无人问津(辛辛苦苦在家养的牛羊鸡等,儿女打工给买的VCD、电视被抱走,老弱妇孺无人敢问,打110求救,天亮了也没人来,此第七惨)。

8、法律是白纸黑字的,村长书记是权威的(也许只有真正的农村兄弟才能体会,天天看到的只是新闻联播中机械化的农村,富裕的江苏华西村的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村官也是官,法律却已不再是那法律了,此第八惨)。

9、老一代无法感受温暖,孙一辈无法体会母爱(当生存都存在问题时,感情也许真的无法保障,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也给小孩造成大大小小的沟通或心理障碍,轻度的变得沉默寡言、悲观面对生活;严重的心理歪曲、态度恶劣,甚至走向极端,此第九惨)。

10、如果继续着以上的农村,将会是悲之又悲,惨之又惨啊!!!此算第十惨。

我所了解的农村--秦前红的博客

使用这样一个题目并非随心所欲的,它的确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其意在说明文中所述及的农村,或者接近农村的某些真实,或者只是充满了我一己之见的影像,或者游离于真实与虚妄之间。我曾经自以为很了解、很熟悉农村,这份自信来源于: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过十六年之久直到考上大学离开当地;我在农村有很多熟悉的父老乡亲,经常和他们保持各种各样的联系;我每年至少回到农村老家几天,有亲临其境感知农村的机会;我每年还指导若干本科生、研究生关于农村问题的社会调查„„等等,这样的理由还可以列举甚多。但今年春节回到农村经历的一件小事,却几乎完全颠覆了我的此份自信,使我觉得当下的农村其实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我在与一位乡亲聊天时问他觉得日子过得怎么样,他说现在村里给每位年满六十的老人每月55元钱养老补助,看病有新农村合作医疗,言毕他表现出一份满足感。此情此景给我极大的震撼,在货币不断贬值的年代,55元钱不够城里人买包烟、吃顿饭或者打个的,55元钱也不够城里人看一部进口大片,但它却让农民充满了对政府的感激。农民的要求原来却是如此的质朴与简单,除非把农民逼得无路可走,他们绝大多数都安于现状、乐于现状。为了证实上述我的判断,我将此事写进了新浪微博里,短短的一天内有接近16万人浏览,160多次转发,50多条评论,并且98%以上的网民赞成我的看法,有很多还具体补充了意见。由于专业背景和认知的局限,我过去习惯于用平等、正义、权利、民主等这些专业主义的词汇来看待农民、农村问题,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呼吸之间都是农民问题意识,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傲慢的自负而已。在流动的事实与变化了农村世界面前,我有着太多的隔膜和无知。如果不勤于观察和研究,并辅以正确的方法,曾经的经历和印象积淀也会流于苍白。由此我想起梁漱溟和毛泽东之间在1953年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那段“廷争面折”的历史公案。曾经出生农民并依靠农民打下江山的毛泽东,当听到梁漱溟大谈农民问题并叹息“农民和城里人之间待遇相差九重天”的时候,也失去了过去曾有的谦虚雅量,不禁雷霆大怒。这场令人扼腕叹息的“雅量”之争背后其实是毛自认为对农民的

了解无人能及。但历史的逻辑吊诡在于,这位曾经写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领导过近代百年来的最成功的农民革命的政治领袖,最后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最终是梁漱溟成为这段历史公案中的胜者。当下中国农村已经形形色色,难以用一种叙事范式去容纳全部。有高度发达的农村,也有千年不变的传统农村;有田园牧歌、菜园篱落短、炊烟袅袅的农村,也有浓烟飘拂、机器轰鸣、大厦林立的农村„„借用一句经典的哲学话语来说,对农村其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所叙述的农村,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整个中国的中部地区,其所代表的时际特征就是传统农业问题与现代工业浪潮的交锋、竞逐与博弈,由此而造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转型农村问题。以我春节两天在老家农村的了解和观察,农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生活无依问题,只要有土地和最基本的养老、医疗保障,农民就会有很大的满足感。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土地被不公平征用、乡镇干部的腐化等才是农民担心忧虑的问题。环境恶化、生态蜕变。湖北历史上是千湖之省,江汉平原更是鱼米之乡。我的老家仙桃过去在地理上属于大排湖、大洪湖、大沙湖等交汇区,并与鄱阳湖、洞庭湖相接,与汉水、荆水相连。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就依靠一支水军,神出鬼没、纵横长江两湖流域。电影《洪湖赤卫队》主题曲所描绘的“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早上出去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并无文学的夸张,它不过是我童年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江汉平原出生的人,从小与水为伴,以水为戏,但如今这些都成为消逝的远景。更为可悲的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农药的滥用,许多湖泊、沟塘不是被填满就是被污染,偌大的江汉平原,竟找不到几片净水。成千上万吃不到自来水的农民,已无法使用地表水作为饮用水,只好自己打井饮用井水。近十多年来,江汉平原各县市争相兴办化工厂,每一个化工厂的选址都采取以邻为壑的方式,即在自己水域的下游相邻县市水域的上游作为厂址所在地。甚至有不良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丧尽天良地大规模污染地下水。近年来,随着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利税相对较高的化工产业成为江汉平原争先恐后争夺的“香饽饽”,官员异地任职等体制机制弊端更加剧了短视当下罔顾未来的功利主义行为。江汉平原某县级市因兴办化工厂,已经出现过癌症村等严重生态灾难,因此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新一轮环境浩劫在所难免。乡村社会的破败。有不少学者曾用“社会的溃败”来指涉当下农村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也许用“破败”来描绘更能接近事实。“溃败”只是社会组织机理层面的,而“破败”还包括了许多外在的萧条与冷落。祖土、祖坟、祖屋是最能寄托故乡之情的表征,家庭是中国生活意义的宗教。许多游子之所以千里迢迢奔赴故乡,也是因为这些让他们神牵梦绕。工业化、城市化让很多人灵魂失去安息之地,而变成孤魂野鬼。许多因生活所逼出走农村或为城市生活所吸引的农民既离乡又离土,任由祖屋破败下去。而另一部分出去挣钱后则回来建屋娶妻生子,这样便在农村很多地区形成一种新旧交织、贫富对立的奇特景观。清末以前,对农村袭用了皇权不下县、交由乡绅自治的治理之道。清末新政废除科举,造成历史学家傅斯年所说的清末以后无乡绅的状况。民国时期有所谓地方自治的试验,但此种地方自治一方面依赖政治高权的自上而下推行,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统治又不具一统天下的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所谓地方自治只是政治统治力所不逮之下治理放任,绝大多数地方并不具备地方自治的精义。中国共产党取得天下后,通过将支部建立在连上、建立在基层完成了对国家的全面实质统治,又通过行政吸纳社会的方式分化瓦解了一切可能挑战体制的力量。高度的计划经济造成城乡二元严重分割的局面,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地区的社会整合主要依赖于行政动员和血缘纽带。仅十年

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人口的高频度流动、农村菁英的大规模出走、农村适龄教育人口的急剧减少,等等,导致乡镇行政功能不断限缩,从而导致乡镇行政控制能力的下降。经济发达、财力雄厚一点的乡镇,还可能使用利益诱导的手段,而传统的农业乡镇则只能不断让渡管制空间。维系农村社会的纽带变成以血缘、家族势力为主,很多地方恶势力和乡村混混乘虚而入。意识形态的祛魅化导致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佛教等在农村的大面积复活或者推广,官方宗教政策的僵滞导致农村宗教势力既解构了对政治共同体的忠诚,同时因缺乏法治规范形成宗教势力的鱼目混杂也是潜在对政治稳定的重大威胁。一度如火如荼开展的基层民主选举试验,由于青壮年和知识精英出走导致的农村空巢化使得这种民主作为治理手段名不副实,也由于恶势力、腐败势力对资源和利益的无规则把控削弱了农民的政治认同,还由于真正的基层民主还意味着执政党和政府管制的淡出而使得他们心存疑虑,因此当下农村基层民主其实已陷入不死不活前路迷茫的状态。在旧的治理方式不断式微,新的可替代的治理方式暂未大规模可复制性出现时,农村治理能力、治理制度的现代化就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原子式的农民个人一方面抱持高度现世主义态度,平稳安逸是其基本生活诉求,但另一方面若有极端事件的刺激比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或者恶性环保事件、重大治安事件,则又会造成以家族、村落或者会众为名义的群体聚集,诱发重大维稳事件。乡村干部腐败。乡村是整个官僚体制的末梢,乡村干部的腐败既直接侵犯农民的利益,又让农民感同身受。中国农民对其他层面的腐败往往抱持一种观望好奇的态度,而对关涉自己直接利益的腐败往往痛之切之。当下农村干部的腐败主要表现为多吃多占,擅自处分集体资产、在公共工程建设中自私而肥、自己或亲信强占或廉价占有集体资源经营牟利„„其中最为可恶的是随意撕毁土地承包合同,私自进行不法土地流转,损害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益。对乡村干部的腐败过去主要依赖运动式整风、思想教化或者农民上访告状等途径来处理,法治框架下的处理则面临制度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的缺失。历史上维持乡村熟人社会有序运转的乡绅公共精神建国后被摧毁殆尽,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使得暴戾、投机之气充盈乡村。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则再度撕下乡村温情脉脉的面纱,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功利化、庸俗化。如何直面上述弊端,实现乡村社会的重建是一个已经展开而未有穷期的课题。

我国农村现状 第二篇_当前我国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探析

当前我国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探析

曹洪军

自从产生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两大阶级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一直是决定中国社会走向的大问题。于是,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风火火闯九州”式的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中国社会在血泊中沉重地前进着。今天,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它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即没有农业这个基础的强力支持,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独立;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只有近九亿农民全员搭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车,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才能盘活;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大大地改变了,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蓝图。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而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看出,在“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晰的逻辑线索。“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又要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与以往农村工作的着力点相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的农村工作思路,即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已不单单追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农村的社会组织建设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个抓手,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段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不可否认,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与“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我国历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民收入近八成来自于种植业。近年来,虽然各地普遍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由于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效益普遍低下,对农民增收的反哺能力很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看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还是不足。虽然我们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全部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大的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商品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产品质量的提高,更不知道所谓品牌效应,盲目效仿现象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庄建设杂乱无章,人居条件恶劣。我国大部分村庄基本没有进行过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非常凌乱,农户住宅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大多数农民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生活甚至生产垃圾,整个村庄卫生很差,脏乱差问题非常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缺乏诚信意识,不时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的行为出现;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对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太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以上种种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的步伐。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一)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迟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广大农民不满情绪上升、农村不和谐因素增加。可见,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农民增收观。农业增收的主体是农民,但政府对农民增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个拥有9亿人口的庞大群体,农民的富裕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替代不了的,只能靠他们自己,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一样——“自己动手” [8]。但政府对农民增收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农民增收离不开激发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的制度,而制度的供给与完善则是政府份内的职责。此外,诸如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另外,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又要求政府给农业以特殊的扶持和保护。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充分发挥农民在自身增收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助农增收。因此,无论从国家还是农民的角度看,都应把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点。但也应看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因此,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也应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选择,而不应把农民增收局限于农业这一狭隘的领域。

(二)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和县乡行政改革,解决农村干群矛盾,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的又一重大不和谐因素是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上访增多。其原因在于我国县乡行政体制不合理,特别是县、乡行政区划的数量过多,导致机构臃

肿,人浮于事。其结果,广大农民的不满情绪必然上涨。我国现有行政区划的形成,是与过去落后的交通、通信等生产力状况及计划体制下政府无所不管的职能分不开的。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已今非昔比,加之通过多年的改革,政府的部分职能已交给市场,农村的税费已经减免。在此情况下,继续保留原有的行政区划、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仅不合时宜,而且难以为继。因此,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及时对现有县、乡进行适度撤并十分必要。这对于从根本上裁汰冗官冗员,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农民负担,优化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培养“新农民”,是构建新农村的关键。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因此,社会和谐最深刻的根基,不是来自于法律,也不是来自其它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源自于人们心灵的呼唤,源自于人们对基本道德和信念的认同。

据调查,现在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初中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这不仅是引起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城乡居民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导致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一是广大农民的收入低,无力支付昂贵的教育成本;二是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奇缺,教育设施落后,教师收入低下,好教师留不住,从而导致农村中小学生的成绩低,升学率也低。

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切实落实国家提出的两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政策;二是要依法加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孩子受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与素质;三是要转变农村单一的普通教育结构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四是要允许农民工的孩子到城里就学,接受城市教育,不收借读费和赞助费。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构建新农村的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从我国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实际出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宜完全照搬城市实行的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保障模式,而主要应该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实行保障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县两级政府统筹的“政府保障为主、农民个人保障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现状 第三篇_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13亿多人口,其中农民达9亿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产供销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战略 土地流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合理

目录

引言 ..................................................... 5

1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 4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 6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 6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 6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 5

2.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5

2.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 7

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7

4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7

4.1农产品品质差....................................... 9

4.2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 ........................... 8

4.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10

4.4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 10

4.5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 13

4.6劳动力过剩,农民综合素质低 ........................ 14

5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 15

5.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 15

5.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 16

5.3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 19

5.4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发展农村经济所需要的人才 .... 19

5.5搞好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 18

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 20

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19

6结束语 ................................................ 21

参考文献 ................................................ 22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并据此确定其发展方向及任务,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坏。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把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落到实处,是解决我们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

1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2.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现状 第四篇_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消费影响因素以及促进消费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对策建议

前言:

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依靠投资、出口已经难以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拉动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其中,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挖掘空间。

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

第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2002—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34元提高到3224元,增长75.8%,年均增长11.9%;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0%。2007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63.7%、84.2%、91.2%和85.6%;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6倍、45.3%、1.0倍和28.7%。2002—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7年43.08%。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反映贫富状况的通用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上述标准,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消费处于小康水平,且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然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如表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绝对数偏低,不足全体居民消费的1/2,不到城镇居民消费的1/3,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继续扩大。

表1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比表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第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降低生存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其他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7年的95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29.5%。另外,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用于这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9.5%和6.5%。其中,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提高最快。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各类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依次是:食品(36.3%)、教育文化(9.8%)、衣着(10.4%)、医疗保健(7.0%)、家庭设备及服务(6.0%)。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表2 2002—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

第三,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与城镇居民差距大。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消费率=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00%。由表3可知,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为17.96%,不到20%。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降为9.08%。不到10%。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足,加之受传统储蓄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和保守,他们不可能过多消费,从而造成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低的状况。另外。2003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相差7.24个百分点,之后年份的差距保持在15个百分点以上。可见,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很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表3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对比表 单位:元【我国农村现状】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第四,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显著。2007年,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4281元、2938元、2527元和3180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73.2%、77.2%、75.6%和86.1%。这说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然而,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额为3233元,只有东部10省超过全国水平,其余地区均未达到。若以西部12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1,2002年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为1:1.72:1.15:1.19,到2007年变为1:1.69:1.16:1.26。可见,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

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来看,消费是由收入惟一决定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各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收入。这些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这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加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减免农业税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其消费水平并未因此而大幅度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受其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影响,与他们的物质消费饱和还存在一段距离,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压力。不仅要承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独自承受社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农村居民大多数把收入作为一种风险金转向储蓄。此外,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把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视为美德。有点钱。还要想着盖新房、子女婚嫁以及治病就医等。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虽然一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是每人每年10元,但大多数人认为:“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大部分的费用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因此,农村居民不得不为“生、老、病”作大量的储蓄。

三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我国农村的消费信贷环境缺乏。当发生春耕、买房、生病、为子女筹办婚嫁缺钱时。80%以上的农村居民是通过向亲戚、邻居或朋友等民间借款来度过所需之时。而能够最终通过银行或农信社取得贷款的农户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目前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很少,且贷款手续繁琐,不是需要担保人,就是需要物质抵押,门槛高,能够取得信用贷款的农民并不多,大部分农民对此望而却步,甚至有很多农户即便是缺

钱,也从未向银行或农信社申请过贷款。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政策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村里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以及农信社缺乏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诸多原因。都制约着农村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即便现在消费信贷已经很完善。由于农民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小农思想以及“量入为出”习惯性消费理念等影响,目前农民也无法接受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另外,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忽略,要加快并保质保量的建设农村文教娱乐设施。加强对“农家乐”等副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此副业为龙头,带动农民步入市场,创收增收。此外。必须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适应市场要求,发展经济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虽然我国广大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参合率达到90%以上。但保障水平仍然很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给予补助,而且地方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参保农民个人每年交10元,这相当于每个参合的农民年人均大病统筹资金为30元,这仅为城市的1132。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力度。另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将减少768亿元,然而,可以得到2688亿元的养老保障。与农民自己储蓄养老相比。可以减少储蓄1880亿元。因此。应尽早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消除农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08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将更多的改革资源投入到农村金融领域,更好地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和配合中央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农户的收入来源、未来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贷风险。采用贷款证、农户联保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教育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同时,针对农村特殊的金融环境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使农村金融活动更为合理健康的运行。另外,建立信用风险测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事业,使之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8—2009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彭必源,对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8,(12),

我国农村现状 第五篇_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 要】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战略 土地流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34989/

推荐访问:我国农村经济现状 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