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时间:2018-03-24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第一篇_公务行为道德选择

公务行为是公务人员代表公务机构,行使公众权力进行公务管理的活动。作为其执行主体的公务员由于在社会生活中要扮演多重角色,因此,不同角色的价值及伦理标准在其身上交织着、冲突着。由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二元分化,公务人员的利己主义动机以及服务大众的行政理念和要求,不可避免地会使公务行为主体陷入伦理选择上的困境。所以公务人员的选择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因此,如何减少伦理选择困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公务行为创造更大的公益价值,以及对公务机构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提升都十分重要。 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公务行为的双重困境以及这种困境该如何迈出为重点。现代官僚体制中的公务员在履行自身职责时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角色困境和道德困境之中。

现实中具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个身份,扮演多重角色。公务行为的实施要靠具体的公务人员。作为社会化的人,公务人员同样也不会只有一个身份、一种角色。他也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并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履行不同的责任、追求不同的利益。 一方面,公务人员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民和“公仆”双重角的统一致使其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有兼顾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双重取向。这样一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截然相反的利益取向,都集中到了公务人员的身上。公务人员作为个人,是私人领域中的成员,以个人利益作为行为诉求,但是由于他又扮演着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角色,这就决定了他还有着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系列责任和义务。这种选择性冲突,仅仅通过规章和制度安排,还不能够完全避免公务人员在选择时的价值冲突。 作为自利的、理性效用最大化者,公务人员在其行为选择中,经常不是按照集体逻辑行事,而是与市场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一样,将个人或者所属组织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在利己主义动机的驱使下,两者之间有时可能存在不能回避的冲突。因此,建立在公务人员都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取向基础之上的公务行为,将无可回避的面对公务人员的道德风险。一旦失去道德目标的规范和约束,公务人员手中的权力往往会演变成他谋取私利的工具。

在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官僚制行政模式中,公务行为还要面对另一种困境。在官僚制行政模式中,公务员的职责,只在于忠实地履行上级官员的决定,作为没有自由的他们是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任何主体性道德责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工具性的非道德的存在。这就是公务行为的道德困境。 这一“道德困境”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还潜伏着另外一个冲突,即公务人员到底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公众负责之间的冲突。公务人员总是属于特定组织的,他所属的组织的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可能存在冲突,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效忠组织的公务员道德要求,与维护公共利益的道德要求,就会构成对公务人员道德选择的严峻考验。

由于前者的约束力和激励机制强大而具体,而后者却往往是模糊而缺乏硬性约束的,此时, 公务人员就可能为了组织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

公务员做出公务行为要如何跳出困境,有以下几个选择:

首先,公务人员自觉地将其价值观念调整到与整个公务行为主体的价值追求相一

致的水平,自觉地把公务行为客体的价值期望当作自我人生追求的目标,就能够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并在行政体系中充分展现这种生命的力量。社会是鼓励公务行为主体的这种追求的,因而,这种追求是以整个社会为其支撑点的。 总之,公务行为主体的价值追求反映了行政实践的目的性,公务行为客体的价值期望就是行政体系的总体目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则是实现公务行为客体价值期望的基本准则,对于公务行为主体来说,一切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期望都是合理的期望,而合理的期望就是公务行为主体必须执行的命令。在这里,“执行”一词并不具有被动的含义,相反,它也是促使公务行为客体的一切有益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有益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合理期望的生成因素。所以,正是促使公务行为客体合理期望的生成并加以执行的活动,是公务行为主体职责中的基本内容。

其次,道德冲突不可避免,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现的频率将越来越高。公务人员要走出道德困境,做出负责任的行为。除了改革外部因素如法律、组织制度和规章等外,还要求行政人员自身积极运用道德自主性抵制上级的不负责任行为。我们必须选择效忠法律法规而不是顺从上级的不当命令。尽管我们是组织中的一员,我们要遵守组织的规范制度,但我们绝不能将自己视为唯命是从的工具。尽管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会要求我们以一种我们自主选择时不会采用的方法去行为,但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实施这些角色行为以及努力辨认忠诚关系的界限范围时,我们绝不能放弃良知。最后,我们有责任对上级和我们身在其中的集体说同意或反对。

作为附加责任的特殊公民,公务人员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众多义务中,排在最前面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公民的义务。无论何时何地,当发现自身所在机构没有从公众的利益出发,更没有为人民的最大利益着想时,所有的公务人员,实际上是所有的公众利益受托人都有责任去维护他们的公民利益。做不到这一点,就违背了受托责任,也直接否定了公众责任。 但我们也要注意,作为公务人员履行维护公众利益义务的方式。难道维护公众利益义务的首要性就意味着,每当供职机构发生了不完全符合规章要求、不完全符合公众利益的事情时,公务人员就应该求助于新闻记者、人大代表或检察院?当然不是,我们必须采用权变的思维方法,事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第二篇_现代文学道德的表现及选择研究

现代文学道德的表现及选择研究

摘 要:从文学的自身价值角度上看,现代文学与道德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学的道德属性隶属于社会属性之一,文学道德的教化作用也是文学突出的功能之一,文章将从现代文学道德的选择与表现这一问题着重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现代文学道德的含义,重点介绍了现代文学道德的表现,并且深入分析了现代文学道德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现代文学 文学道德 表现及选择

一、现代文学以及文学道德的含义及关系

现代文学主要是指在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在此影响之下形成了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不仅仅用现代的语言表现了民主思想,更在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小说、杂文、话剧、散文诗等崭新的文学体裁,不论是在抒情方式、结构组成亦或是叙述角度和描写手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和鲜明的现代化特点,进而与世界文学的潮流保持一致,最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我们这里提到的道德是由我们实际生活中根据每个人的需求,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对于性格和心理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一角度上讲,文学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写照和关怀,其以生动的话语来表达了对生存真相的认知,包含着对生存形式中道德机制的把握,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道德渗透于人类的生存形式中,文学创作承载着与历史进化相对应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事实上,假如一个时代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变迁,文学作品的道德风貌也必然会产生变化,然而文学作品道德风貌的质量高低,则是衡量一个时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人世间真诚、善良、美丽的和谐统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熏陶和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让读者在审美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

二、现代文学道德的基本表现

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总是联系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以及特定的社会状况,人类

有了道德,人性才具有可靠的根基,人类才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圣洁,文学和道德一直存在深层次的联系,文学是提升人类品质的最佳途径,所以说文学既可以把道德作为一种源动力,也可以作为一种目标,甚至可以将其转化成一种标准。在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突出了自身的价值操守以及道德立场,这是一种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诉求的伦理意向。当今社会,社会分配差别不断加大,作为弱势群体,表现出越来越弱的话语权。而现代作家不论是出于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都对这些人的悲惨境遇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表达,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所以,提升人文气质,使每一个公民得到充分的尊重成为了当今文学创作的主要道德诉求。

当前的市场经济局势所要求的自由竞争,实质上很难确立真正平等的竞争起点,人所处在的地缘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差异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参与竞争的原始动力,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对竞争起点以及竞争结果的不公平性进行了预定,市场经济模式蕴藏着一定的道德和社会风险,当然,我们也不能对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全盘否定。文学和道德的关联必须要建立在作家直面人性的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自觉的反省,只有这样才能让体现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文学在面对社会中的苦难时,客观、全面地对这些社会现状进行重新审视,创作出描写人性苦难的文学作品,然而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才是弥足珍贵的。

如今的人们处在文化发生巨大变迁的时代,所面对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价值观的混论、秩序的悖逆以及规矩的败坏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整理思绪之后,重新出发,国际社会仍旧出现精神困惑、价值纷争等问题,大众消费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生产的大力推行,驱使文学逐渐从作品转化为商品,从写作转化为策划,从读者转化为消费者。从而使文学的审美越来越趋于欲望化、娱乐化、断裂化以及表层化,因此人类面临着空前的道德精神价值和文化思想的双重挑战。

三、文学道德的选择与改变

文学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财富,更是一种道德力量,是创作者的良心和正义,对弱势群体充满同情、热爱以及同情,永远是一个作家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同时文学还是一个时代精神成熟和健康的基本标志,面对着当今病象丛生的文学领域,文化的消费主流猛烈地冲击着道德标准,所以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道德与

文学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自己选择的前进方向和追求目标,所以,作家应当对目前的时代精神情况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对文学的道德状况负责。

对于道德问题,我们采取的态度和立场是坚定的,在道德伦理上区分善、恶、美、丑,把握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永远都含糊不得。必须要立足于文明进步的基本立场,对有利于文明进步的东西,我们就应当提倡,反之,一切不利于人类需要的旧观念和坏思想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地质,要知道道德伦理的败坏,就是艺术的虚伪。

此外,现在仍旧存在真诚真意缺失,伪善作假的现象,我们必须强调文学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讲真话,对一切假的东西,空的东西采取回避的态度。同时我们要拒绝奢靡浮华,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把污秽的现象进行过滤和澄清。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作家一定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匡世济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对道德规范大力宣扬,创作出净化人类心灵、惩恶扬善、升华道德情操的作品,与人民和时代同甘共苦。

四、现代文学道德价值选择的相关分析

从文学价值的道德选择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态:

(1)审美化和启蒙的不同路径,中国现代文学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在其中必然渗透着浓郁的政治文化气息,所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便成为了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价值选择的角度来看,现代作品中的选择势必会将政治性的内容审美化,亦或将审美性的因素进行政治化,以上两种转化是当前的两种主流取向,向巴金、矛盾、鲁迅等作家是将启蒙政治给予审美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大都从社会问题入手,从感性、生活、现象着手,赋予作品崇高的艺术生命,将审美性的因素进行政治化,走的是价值选择政治化的道路,这虽然给现代文学的创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为现代文学道路开辟出了另一条途径。

(2)文学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互相渗透。换句话说,我们不仅仅从文学对社会反应的角度进行探讨,而是要着眼于文学活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深刻解释文学实践主题的动机和需要,明确文学主客体之间建立的价值关系。进而深入地研究价值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尤其是作为文学主体的个体追求文学价值的动态因素,价值关系视角在我们这里获得了片面强调文学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这既是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需求,又是扭转现代文学创作被动局面的办法,

价值选择的哲学依据并不会动摇反映论基础,而恰恰是对这种基础的深化,进而有利地对现代文学的价值的现象进行实事求是地描述。

(3)文学价值选择是国人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精神世界的感官显现,欣赏与创作,作为读者和作家的一种精神实践,在其中包含了人的价值选择以及目的性。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充满了十分复杂的现象,它同时反映了文学价值实现的取向,更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的特征。每一次文学价值的价值体系重建和价值创造,都发生在社会与文学的重要转型期,这些都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相关变化密切联系,都是对文学主导发展方向价值的引导和探讨。

五、现代文学创作中的道德描述

普遍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道德准则是永恒不变的,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美、丑、善、恶,从每一种道德产生而来的观点都必须建立在现有的生活条件之上,违反这种原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关于善与恶一般概念没有绝对的,板随社会状况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群体、不同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观念,适用于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时代的人的道德标准是不存在的。我们利用此种观点对现代文学的现象进一步考察后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群体、同一个民族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也会有所不同,以此可知,文学创作的道德描述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与文学创作者的认知和主体意识息息相关,对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现实社会的一些状况对人的道德观念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一方面,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一些旧的思想和观念已经不适合目前的生产方式,而另一方面,在全新道德意识形态之时,一些丑恶现象蔓延滋生,这些现象与新的社会状况非常不匹配,只有人们对多方面的思想产生深层次的认知,才能使他们对道德做出正确的识别,对道德给予正确的评价。所以,我国的现代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些相对性的道德描述,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扩展了人类对于精神层面的考察视野。

着眼于相对角度,当前的人们总认为我们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人性的根本离不开自然。众做周知,道德的根本是人性,道德是人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历史条件会对不同的道德产生不同的认识,马列主义认为,历史的改变就是人性的改变,人性的变化与发展必然会引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的改变,这些改变集中体现在人们道德观念和心理的变化上。

就目前的中国现状而言,都市腐化、封建道德人伦、偏僻山区的经济落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人们道德和人性的转变,我国的文学创作充分地展现出了这种转变,这些创作把人们带进了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拓展了道德描述的精神价值取向。

六、文学作品中的“病态道德”

我国上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背景,致使一些没有自主意识人在建立道德标准的时候并不从实际的生存需要出发,则是由历史传承下来的、封建思想统治者定理的道德行为准则来对自己进行约束,形成了病态的奴隶道德,这种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好处,因此便产生了与现实不适应的道德以及人性的扭曲。比如在鲁迅的作品中,受人欺凌的阿Q,这个人物坚持着对自己不利的封建等级观念,将自己臆想成为生活优越的上层人士。年龄很大,也没有成家立业,对别人处处提防,却又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压抑,剥削者的欺压使他饱受生活的煎熬,他却还固守不能反伤的传统思想,单纯的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所以,阿Q的人格便发生了分裂,残忍却又怯懦,正直却又不正经,虽然与革命产生了隔阂,却又具有改变生活的要求,从而建立了道德上的人性扭曲。

此外,中国封建的腐朽文化和殖民主义的堕落文化的混合体: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思想,是文化的形态畸变的根源,最终导致了病态文明的滋生蔓延。有很多人被传统的旧道德思想侵染,同时被享乐主义扭曲了道德人性,表现出虚伪、自私、重利益等。例如沈从文的小说,大多数表现的是生命力萎缩的知识分子,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上层人士,衣着光鲜华丽,然而在高贵的躯体里,表现的虚伪和丑恶,在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现实中的“病态文明”进而了解社会中上层人士的腐朽与自私,还可以从道德的视角观察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病态现象,从而反映人性的扭曲和人本质上的失落。

我们知道,在这个社会关系的约定才是真正的道德本质,道德观念的复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决定的,道德本身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各个时期经济、军事、风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所以在文学领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代文学作品知识反映了道德问题的一些方面,发展观念以及全局意识还有待增强,必须要从道德的多元性中反映出其精神本质,进而拓展精神价值取

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第三篇_浅析大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道德缺失问题

浅析大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道德缺失问题

及对策

张秀琴

内容提要:当代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的缺失在高校校园已成普遍现象,对高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这些不良道德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大学生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道德发展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其道德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日常行为中出现了大学生道德滑坡的趋势。其实,大学生成长过程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既需要主观的努力,更需要多种客观条件的配合。

一、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

1、功利性强,缺乏理想。

“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评论是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的现实写真。过去对宏大理想的追求,代之以对更加现实、更加具体的目标选择,这样虽有增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减轻心理压力等积极的一面,但其生活缺乏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学生参加活动不是以锻炼提高能力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功底不强,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

2、学习不认真,弄虚作假。

考试作弊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度降低的一个很好的见证,无论是国家级的考试还是学校的结课考试,都存在着违纪、作弊的现象。因为考试成绩都是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许多学生在考试之前做夹带小抄准备,理由是“以备不时之需”。论文的剽窃与抄袭更是家常便饭。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上交后,发现雷同现象严重。一些学生经常旷课,当被老师或有关部门查到后,他们采取欺骗方式编造各种理由开脱。

3、强调自我,忽视他人。

一些大学生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对国家集体利益漠然置之;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同学关系淡漠甚至紧张;为了个人利益,部分同学出现偷盗、借财物

不还等损害他人利益;自我意识的膨胀使个别学生“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歪曲,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脱离现实,沉溺网络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

4、渴望完美的爱情,但恋爱道德和性道德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日益开放和学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宽容度不断加大,当今大学中的学子恋比以往都更为活跃。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对恋爱、婚姻和性持更加开放、更加务实的态度,越来越多地采取了比较自我、随意和开放的态度,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化。但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主体角色的不明确以及客观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且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因此对爱情的暂时享乐性、随意性增强。

二、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

1、社会风气的浸染。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形成并非大学校园自我产生的,也不是书本上传承的,这与社会大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大学校园是“世外桃园”。90年代以后,大学教育转向大众化,大学生人数猛增,“世外桃园”也没有了往日的无忧无虑。大学与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风气无时无刻在浸染着校园。社会中商业的欺诈到了校园成了学习中的欺诈。作业完不成,抄袭;考试过不去,作弊;论文做不好,复制。社会中有买官卖官,校园就有贿赂老师做班干部、入党,学校成了社会的缩影。

2、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的缺陷。

校园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一直以来,学校道德教育仅限于说教,虽然也组织一些多样化的教育等活动,但多是流于形式。毕竟大学生是由小学、中学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家庭和学校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从小家庭忽视对子女道德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许多的教育失误导致学生的道德缺失。

3、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要求的下降。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在的自身。从中学时代到大学学习生活,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一部分大学生迷茫了、迷失了方向,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地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将要在这里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将要从这里开始。个别

学生整天沉醉于网络所构建的虚幻世界中,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发泄于网络游戏中,将自己孤立于集体、社会之外。身为学生的他们早已将自己的主要任务——学习忘得没有了踪影,将自己父母、老师的谆谆教诲抛之脑后。最终的结果是失掉了自己身为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最后成为道德缺失的典型。

三、消除日常行为中道德失范的主要对策

1、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无论校园如何受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校园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始终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勤奋学习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理想。实践就是从身边的事做起。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从点滴开始的,只有把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地转化为个人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才得以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长的环境较优越,但自立、吃苦、抗挫折能力较差,对人生价值认识模糊,学习不刻苦,个别学生的行为不检点。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工作抓得更加细致更加具体,用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以善去恶,在平凡日常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切实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组织保证。因此,高校必须首先要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善于做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有效地推动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其次,注重大学生管理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杜绝社会不良习气的浸染;再次,要充满爱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做一个高尚的人。

3、运用现代工具与手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创新。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传播工具已得到广泛的使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思想意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在学生管理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德育信息数据库,并建立德育软件。利用信息库和德育软件,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做人的道德等

基本信息,古今社会成功人士的个人信息等,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把大学生日常行为道德的养成工作延伸到网络这一领域。

4、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增多。结合大学生对待生活的一些不正确的态度,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将改变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此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学习、就业、心理等压力,也加重了思想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挑战。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解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适度的反应。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条件。设施的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第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平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使活动源于学生提高素质的需要,既能使活动适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第四篇_电大-行政伦理学-第三次作业(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30小题,共30分)(总分30.00)

1.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的价值理念是()(1.00分)

A.服务价值

B.效率观念

C.法治观念

D.协调理念

2.求真务实最后的落脚点是:()(1.00分)

A.要真心实意

B.要有真才实学

C.要以效率为本

D.真抓实干

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哪部法令以惩治贪污行为()(1.00分)

A.《杂法》

B.《大诰》

C.《官刑》

D.《吕刑》

4.行政管理实践选择了(),这样可以调动行政管理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在享有权力的同时有承担相当的责任。(1.00分)

A.无限责任制

B.无责任制

C.有限责任制

D.半责任制

5.探寻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依据,实际上是对行政人员()本质的追寻。(1.00分)

A.法律

B.社会

C.道德

D.自然

6.工具人格体现的社会关系是()(1.00分)

A.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B.以上都不对

C.人对人之间的人身依赖关系

D.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7.公共领域的性质决定了哪种人格模式是现阶段的理想行政人格()(1.00分)

A.独立人格

B.依附人格

C.行政人格

D.社会人格

8.在上级的命令、法律的规定和公共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以()作为行政行为选择的原则。(1.00分)

A.道德判断

B.服从上级命令

C.遵守法律规定

D.维护本部门利益

9.199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1.00分)

A.《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B.《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

C.《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D.《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

10.行政荣誉是行政人员的()的有效途径。(1.00分)

A.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

B.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转化为行政责任

C.行政责任、道德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

D.行政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11.行政人格的最后完成,表现为()(1.00分)

A.行政习惯

B.行政意志

C.行政情感

D.行政信念

12.行政人员独立人格生成的关键因素是()(1.00分)

A.法律制度

B.组织环境

C.行政人员个体

D.行政组织

13.在关于奉公的行政伦理规范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1.00分)

A.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D.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是授予行政荣誉的最重要、最权威主体(1.00分)

A.国家机关

B.上级领导

C.社会公众

D.行政人员自身

15.现阶段的行政伦理规范中,()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1.00分)

A.勤政为民

B.艰苦奋斗

C.廉洁奉公

D.求真务实

16.行政荣誉的实质是责任,意味着同类职务同类工作同等任务条件下()的道德期望。(1.00分)

A.同等

B.更少

C.以上都对

D.更多

17.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意识。(1.00分)

A.肯定性

B.否定性

C.客观

D.中性

18.下面哪一项是行政伦理规范独有的特征()(1.00分)

A.政治性

B.明确性

C.公开性

D.概括性

19.现阶段,我国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要求是:()(1.00分)

A.廉洁奉公

B.勤政为民

C.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20.一般伦理规范以哪种模式为主()(1.00分)

A.可为模式

B.能为模式

C.勿为模式

D.应为模式

21.在政府治理模式走向德治的过程中,治理工具主要表现为()(1.00分)

A.伦理规范

B.法律制度

C.行政法规

D.政策法规

22.在行政人格的构成要素中居主导地位,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的是()(1.00分)

A.行政习惯

B.行政信念

C.行政理性

D.行政感情

23.在服务行政模式中,行政管理活动以哪种治理方式为主()(1.00分)

A.权治

B.法治

C.人治

D.德治

24.行政人员在塑造理想人格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1.00分)

【道德追求和个人行为】

A.在实践中学习

B.学习方法的学习

C.行政技能的学习

D.政治理论的学习

25.从行政人格的现实表现来看,它是()。(1.00分)

A.个体人格

B.群体人格

C.职业人格

D.组织人格

26.行政人员自觉遵守党纪、政纪、国法的规范和约束,是其哪一方面的修养的表现()(1.00

分)

A.作风修养

B.法律修养

C.道德修养

D.政治修养

27.行政荣誉按照()来划分,可以分为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1.00分)

A.评价主体

B.形式

C.内容和产生的原因

D.荣誉主体

28.行政荣誉是维护和促进()的结果。(1.00分)

A.个人利益

B.公共利益

C.组织利益

D.团体利益

29.行政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1.00分)

A.在统治行政时期是无关道德的行为

B.在管理行政时期是无关道德的行为

C.无论在何种时代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D.在服务行政时期是无关道德的行为

30.行政荣誉按照()来划分,可以分为团体荣誉和个人荣誉(1.00分)

A.荣誉主体

B.内容

C.产生的原因

D.形式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30小题,共30分)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B

23.答案:D

24.答案:A

25.答案:A

26.答案:D

27.答案:C

28.答案:B

29.答案:C

30.答案:A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总分40.00)

1.下列行为能给我国行政人员带来行政荣誉的有()(2.00分)

A.保持政治中立

B.追求公共利益

C.牺牲个人利益

D.提高行政效率

2.行政荣誉具有共同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社会、不同国家()(2.00分)

A.都把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的行为等作为获得行政荣誉的基础

B.都把高效的行政管理效率作为获得行政荣誉的基础

C.都把荣誉和贡献联系起来

D.都承认获得广大公民的赞誉和尊敬才是真正的荣誉

3.行政伦理规范是()(2.00分)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D.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4.行政伦理规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2.00分)

A.伦理关系

B.政治关系

C.法律关系

D.经济关系

5.一般而言,独立人格的构成要素包括()(2.00分)

A.高尚的道德情操

B.完整的人格意识

C.独立的行为能力

D.自由的社会关系

6.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30303/

推荐访问:追求高尚道德 金钱追求和道德追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