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百科 > 时过境迁的含义

时过境迁的含义

时间:2014-03-06   来源: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百科】

时过境迁的含义(一):时间的含义

时间的含义

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总之很感触。原来意志控制不了那种被称之为一如流星的东西,总会不经意的留恋,除了脑子里的纪念和憧憬,隔着上下两重天,指手画脚又能揣测出什么?画个用心良苦的圈圈,又能用什么把它充的满满。挥手摆着离别的潇洒,道一声别。除了自己含情脉脉的怀念,谁还会撕心裂肺的留恋,那曾经的过往云烟?是谁的不以为然,潜移默化的擦拭去了昨天,昨天的昨天……

我在想时间是什么?原始的世界有数以万计的恐龙,在空旷的原野漫游,东张西望的找寻着猎物,始祖鸟在高空鸣叫,在卖弄着喉咙,类人猿在无皮树上吃着水果,摇着尾巴看日出。猛犸象一家老小,漫步在雨林中……是时间的流动,让他们销声匿迹,演化着一个又一个的文明。

时间是什么?是土地下腐蚀的青铜,铭记着古老的习俗。是神秘的山洞,里面有未完待续的火种。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是遮天蔽日的打斗,是逝去的怒吼和马蹄声。是庄严肃穆的皇宫,里面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皇帝,一群阿谀奉承的官吏,一代国色天香的妃子。时间是敦煌中流失的飘逸,是诗词曲里的思绪,是古墓里挖掘的物器,是华夏变换着的疆域。是故去的岁月编制成的迷。

时间是什么?是水滴包装后的彩虹,在瞳孔里千回百转,却又秒杀在雨后的万里长空中,是夜空滋长的星罗棋布,像黑色披风镶嵌的珍珠,却又被日光擦拭的无影无踪。是争鲜夺艳的花,却又抵挡不住着凋零。时间是善变的天空,喜怒哀乐的面容。时间是早上的日出,傍晚的夕阳红。时间是对新生的欢腾,死亡的哭声。时间是几年的漂流,几年的乡思愁。时间是站立时的影子,躺着就没有。

时间演绎着不老的传说,阅览着世间的沧桑变故。时间是众神归属,万物都由她掌控。时间有速度,一眨眼就好几个春秋。眼睁睁的看着时间在我眼角溜走,很害怕,就像是太阳放纵了乌云,它用尽心思的凝聚,可雨过天晴就要被拉断,撕扯成一片一片,最后连一片一片叶找寻不见了。我想不懂时间是什么?我想和时间赛跑,不跑,也要苍老。只是不想让青春在空中飘着。有一天,我问一位老人家时间是什么,可饱经岁月的老人告诉我,时间什么都不是。我们也捕捉不住,也没有必要去捕捉她,因为命运要自己把握,时间只是个观众。

感觉今年冬天真的很怪,左手冰凉,右手滚烫!

不想躲在寂寞胡同,看柳絮扎眼。不想在梦里面,哼一首赤壁怀古,浪淘沙。唱一曲东风破,百花残。时过境迁,还曾听见那个少年的从前,捧着声张的誓言。看着时间流逝,写下他的无所事事,所以他总会莫名的伤感,如今长大了,当我会诠释时间的定义了,我想那年,蹲在梧桐树边的少年,如今懂得了,就不会再去虚掷光阴了吧。

时过境迁的含义(二):2014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崇明县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

1 / 6

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

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2分)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2分)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是(3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时过境迁的含义】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

①炎热沉闷的盟军战俘墓园里,6982个坟茔成行成列,黑色石头上镌刻有名字、军衔、身份识别号码,十字架和所属部队的徽记。

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英军官兵。

③热带的好处就是四季鲜花盛放,芳草萋萋。虽不及他们英格兰、苏格兰的私家园林修剪得漂亮整齐,但身处异国,客死他乡,能够长眠于这样美的地方,算是种安慰了。

④那是大英帝国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岁月。是战事正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广袤的中南半岛,在同古,在密支那,在仁安羌,善于丛林作战的日军士气如虹,节节胜利,骄横的英联邦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英国人、印度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荷兰人,他们引人注目的高大身躯成了逃命的累赘,在昔日被他们蔑视为黄种猴子的日本军队追击下,成批的被杀死或俘虏。

⑤泰国的死亡铁路,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共有16000名战俘和约10万名劳工在铁路沿线非正常死亡,450公里的铁路,平均每一公里付出209人的生命,平均每5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

⑥铁轨之下,血肉之躯才是真正的枕木。

⑦我,已然是挥汗如雨,穿行在墓的行列里,似凭吊,又像检阅。 ..

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桥的对面,竟然有三个醒目的红色中文大字——华军碑!这是始料未及的经历。事前,我从未在任何体裁的资讯中读到中国士兵与这座桥梁有关的记录。

2 / 6

⑨我有些怀疑,同时是迫不及待的赶到近前。

⑩没错,有钢筋水泥的碑,尖锐的刺向空洞的天空。有中文介绍,有免费的资料,有捐助者名录。循着箭头的指向,西行300米,走过残破的引桥,往右转向一小片树林,空地中央还有一座硕大的水泥坟墓,外观是德式钢盔造型,滇缅战区中国远征军常用的那种。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下面是年轻的脸,绘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凝视着祖国来的人,伤感,又坚定。

⑾墓前有祭台,供奉有一瓶中国的二锅头酒。墓是空墓,连衣冠冢也谈不上,在缅甸,在泰国,在辽阔的中南半岛,他们就那样隐入异域的群山,没落在陌生的土地上,名字无人知晓,尸骨无人收敛,零落成泥碾作尘,散乱在热带雨林里,成了异国土地的一部分。

⑿据说,在死亡铁路工地,中国战俘受到的残酷虐待是空前的。和西方战俘相比,日本人似乎更鄙视肤色相同的中国人。他们就那样无助地死去,无声无息从人间蒸发,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战争的最后,日军为了阻止盟军飞机的轰炸,把成批的中国战俘驱赶到大桥上,用作人肉盾牌。不知情的战机一次密集投弹,就有三百多中国人血染桂河,陈尸累累,以至河水在很多年后,当地人也不敢饮用。

⒀到战争的硝烟散尽,和平又重新回到热带丛林,断桥再植,但铁路已经不能够通达缅甸。老火车运载的,不再是士兵和军需,是逐渐增多的游客。

⒁英国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新西兰人和荷兰人来了,他们整修遗迹,收敛骸骨,为自己的子弟建起庄严的墓园。然后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来了,他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温良恭谦让,鞠躬也显得格外诚恳。他们出资修复许多残破的道路桥梁,现在的桂河铁桥,两段方形的钢梁就是战后的新补,混搭在原先漂亮的圆弧形架构里面,虽然适用,却分外扎眼。 ⒂他们也为自己的战死者修起了慰灵的塔、镇魂的碑。死亡平等了一切。

⒃如今,中国人也来了。中国人在国家开放和富裕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东南亚,走过桂河桥,触摸到昔日同胞的伤口,焚一柱香,敬一杯酒,不是为了仇恨,只是要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⒄我们来得有些稍迟,但我们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无知只是因为那段被刻意修改或语焉不详的史略。要感谢所有的墓和碑,无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敌人或是盟友的,它们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它们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证据。

⒅正是这些墓地和石碑,它镇定了浮躁,收敛起野心,它以人类所畏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坦诚,无声讲述着一幕幕凄迷又残缺的往事。

⒆每个墓碑下都长眠有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后面有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无数望眼欲穿的眼睛。

⒇时过境迁,老一代慢慢凋零,伤痛渐渐平复,新新人类远离了过去的苦难岁月,茂密的热带丛林掩盖了更多的战争残留,肥厚的绿叶和绚烂的红花装点了曾经伤痕累累的战场,一切似乎从未发生,唯有这一个个成行成列的坟茔。

7.第⑦段“检阅”一词表达了作者(2分)

8.第⑾段描写墓地有什么作用?(3分)

9.第⒂段画线句的含义是(3分)

10.对作者写到“感谢所有的墓和碑”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因为这些墓不仅仅是人生的休止符,更是一个个无法磨灭的历史的证据。

B.因为这些墓下长眠的生命有最高尚的灵魂,是每一个家庭、民族的希望。

C.因为这些墓超越了敌我的界限,昭示着生命的鲜活、可贵和牺牲的悲怆。

D.因为这些墓以赤裸裸的坦诚时刻警醒着人类曾经的无知、浮躁以及野心。

3 / 6 (选自格桑西亚的《桂河桥畔的战俘墓园》有删改)

11.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时过境迁的含义】

12.第⒃段中用“中国人”,第⒄段中用“我们”,分析称谓的变化所传达的作者的用意,并简要

评价。(6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任选6空)

13.(1)

(王维《终南山》) (荀子《劝学》)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论语〃子罕》)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故木受绳则直, 。 (3)谢公宿处今尚在, 。 (4)夕阳下,酒旆闲, 。 (5)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6)譬如平地, ,进,吾往也! (8)不戚戚于贫贱, 。 (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处也。 (《论语〃里仁》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4.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传神地表达诗人风雅洒脱的情态。

B.颈联从色彩、空间等角度写景,气势宏阔,又给人高危萧瑟之感。

C.尾联的“知谁健”表达了山水无恙,人事难料的深重的忧虑之情。

D.整首诗前三联对仗工整,抑扬顿挫;尾联,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16.首联情感的表达曲折多变,请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6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

4 / 6

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7.解释下列加点字 (2分)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而听细说 .18.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本文) .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

C.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

D.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5分)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依据选文第一段,推测“项王默然不应”的原因(2分)

21.资中筠评价太史公的文章有“奇气”,结合选段,分析“奇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时过境迁的含义】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

①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 .

②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阴寒,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

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273/

推荐访问:时过境迁的意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