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生活常识 >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时间:2018-03-14   来源:生活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常识】

海上钢琴师,影评 第一篇_《海上钢琴师》影评

上帝说,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

终于看完了《海上钢琴师》。

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也同时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着的Virginian号豪华邮轮。

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应该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了,还是我们让陆地桎梏了我们自身?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也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很让我感动,一个是因为其艺术性,另外一个则是单纯的感动——对一个膜拜音乐的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动。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Virginian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而另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另外关于以爵士乐作为影片的主体音乐类型。

爵士乐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边表现着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情意,一边又可以跳动出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的音符。爵士乐的自由节奏全然破坏了过去那些传统音乐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样,以其的存在嘲讽着这个无聊的世界,同时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出生黯然伤神不已。

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和康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康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可是还有人要去外面闯一闯。

那么如果我选择原地待命,也请别说我懦弱或是一根筋。

弹奏生活的章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天分。

所以不要任意的去评断这个电影中的1900,是懦弱还是一根筋,是太矫情的戏剧化还是欲望都市的意识反抗,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雪藏,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他只是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而已。

请你别责怪,默许这世界的迁就意义。

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故事。整部影片与《天堂电影院》一样,都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时空的交错,场景的切换,镜头的衔接,整部电影导演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整个故事浑然一体,没有一丝一毫突兀的感觉。让观看者不知不觉融入到电影中去,如同身临其境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1900年。夜晚。浩瀚的大西洋,狂风肆虐,大雨倾盆,一望无际。镜头推近,一座飘动的海上浮城来往于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船上灯火璀璨,奢华,舒适;同时在甲板下,也聚集了压抑,萧条和无尽的梦想。本文的主角,我们的海上钢琴师就诞生在这座浮城里。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是谁的孩子,怎么会在这里,他的命运将会如何。这一切都是一个谜。无根之木,浮游之萍,上帝总会兑现它的怜悯。一个好心的黑人铲煤工收留了他,实实在在的给了他一个名字就叫1900。故事在一段缓慢沉思的钢琴曲和混合着清晰小号声的悠长的大提琴中开场,在醉人的情节中发展。

巨大的海上浮城每年5次往返于欧洲大陆和美国东海岸直之间。1900随岁月在慢慢的长大,变得更敏锐和优雅,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他给船上所有的人演奏,从富商贵胄,到贩夫走卒,穿越岁月,穿越过所有的甲板和船舱,他走到哪里,便是人们忘却痛苦忧伤的一刻,人们忘情的沉醉在他的琴声中,跟随他的节拍欢乐起舞。他天才的技艺不断在升华,他不需要任何琴谱,他随意弹奏的音符就是他的述说,手在琴上,心灵却神游大地,无所不至。人在琴凳,他却看见了在草原上飞奔的老虎和狮子,他看见了远方欧洲的那些城市,他也闻到陆地上从女人飘逸的秀发上散发出来的香波,他时而激越,时而舒缓,他沉醉的双眼泄露了他的踪迹,间或他会被听众从遐想中拉回到现实,于是,他让你跟他的节拍再次疯狂忘却一切,但他却在那里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欣赏眼前发生的一切,或快乐或悲伤。他从不曾被快乐吸引,但某个女孩一瞬间的忧伤流露会让他迷恋,并让他一夜倾情写出美丽的《似水柔情》(整部电影中最动人的一首钢琴独奏)但他却无法将这份礼物送出去,因为他不知道对方是否会决绝,他外表是内敛的,阴柔的,内心却又是明亮的,充满激情的。收养他的黑人老爸在一次意外中丧生。1900遂成了整艘船的儿子。他不能踏上任何陆地,因为他没有任何官方的出生记录,不属于陆地上的任何一个种族或国家,甚至连哪一天出生的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他只能在这艘浮动的城堡上遥望陆地,穷尽他一生的遐想。他也想过要走进那个他一无所知的人类的世界,当他的名声在陆地上传开后,他走上陆地的机会无穷无尽,曾经有一次在众人的依依不舍和鼓励下他试图走进那个陌生的世界去追寻他纯真的爱情,但终于他还是放弃了,那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晴天,在口哨和掌声中走下悬梯即将跨上陆地的一霎那,面对陆地上耸立的无数高楼大厦,他凝固在悬梯上若有所思,导演把镜头围着1900旋转,最后给了一个沉默的背影特写,1900宿命般的把一直带在头上的帽子扔向码头,帽子在空中打了个旋,被海风一吹,掉进了悬梯下的海里,他瞬间凝固了,船上所有的人在猜测他到底是一步跨出去还是回头回到他生死相伴的浮城,他的好友Max无数次的问过他为何不到岸上去看看这个世界享受大红大紫的生活,对他来说,那样的生活只要他愿意走下悬梯就可以

得到,你听他怎么说?“为什么?为什么?。。。你们陆上的人就喜欢问为什么。你们今天忧虑明天,你们在夏天担心冬天的到来,你们想寻找一个四季如夏的地方,所以你们不停的走来走去。但我不羡慕你们!”他忧郁的眼神在述说这些话的时候把无尽的沉思抛向远方,说完转身离去。如果说这是1900的选择,还不如说那是上帝的意愿。他的一生被注定了和这座海上浮城联系在一起。船在人在,船毁人亡。

麦士与1900的对白是最后的诀别。乐观的孩子知道,生在哪里就要葬在哪里,这就是1900的海葬,没有一个观众却有儿时的乐感,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尽头”是下一个“开头”!音乐的曲调会飘扬,1900葬在了这里。最后一曲,爆破的声音,为他最后一次鼓掌,可能对船的依恋,可能对海的依赖,可能对音乐的痴迷让他走 不了啦,让他留在这,每一滴音乐的味道,最终的终章,死亡„„

《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与船同亡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对主人公的惋惜,更多的却是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1900跟迈尔斯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可以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

这部电影正如钢琴的琴键一般,给我的感觉似乎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充满了灰暗,充满了忧郁,但又在主人公那段诗意浪漫的人生传奇中时不时闪现出点点精彩,让人啧啧称羡。 世上不存在1900这个人,没有生日、没有国籍,他是个高傲的纯洁的天使,随着六吨半的TNT的爆炸,他在这个世界再也不留一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但正如1900所说:"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故事,并有人听你诉说,就仍有希望。"这句话让我觉得1900还没有死了,或者虽然死了,但我并不觉得他的死是个悲剧。

他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出生在船上的孤儿,他清楚地认识自己,大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家。离开这任何一项,他都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跟迈尔斯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可以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他因他的选择而感觉快乐,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的死是个悲剧。我们会钦佩他,不一定是钦佩他面对6顿半炸药的坦然自若,而是因为他竟如此深刻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将何去何从。【海上钢琴师,影评】

在影片中,1900的故事即使被讲述也并无法让人相信,感人肺腑的情节最后换来max拿回了自己的小号。这是最感伤之处。我曾经相信1900随着炸弹上天对故事而言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随后平淡的结束却不给我任何的累赘感。这个结局是天赐的,我相信。最后的镜头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曾如何红极一时,这传奇的故事平淡的落幕,1900也只能活在max的回忆中。 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没有固定剧本的戏.

你身旁的每一个人都是观众,只是他们的目的和看法不同.

你身旁的每一个人又都是演员,上演着一出出波澜不惊的生活故事.

这个世界需要传奇.

为了这个传奇,导演残忍的让一个天才娶了一架钢琴.1900真正的爱人就是钢琴.每一个琴音所表达的感情,1900都再熟悉不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达到这一点,有点可悲,但确是事实.

这是一个物质丰富,但感情相对匮乏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欲望冲淡了感情的点点滴滴. 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惊喜,来悲伤,来感动.

人们需要塑造经典.不朽传奇........

海上钢琴师,影评 第二篇_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资料分享

1900,你应该留在你的天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后,心中感慨万千却又无从下笔,《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简单地概括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在豪华游轮维珍尼亚号自成一格的海上世界中,名为1900在1900年被遗弃的孤儿在海上成长为天才钢琴师,引来陆地上的第一天才钢琴家登门挑战,而爱情也在不经意间从窗外中到来,但最后1900却决定生于大海死于大海。但我想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这些情节,我甚至认为这完全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因为这些已经在许多电影中不厌其烦地上演过。看这部影片我们更该看他最后那段对外面世界独白的台词,以此理解他最后关于上岸的抉择。

影片两次重点涉及到他的离开问题,第一次是为他心爱的姑娘决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依然决然地坚持没有上岸。也许,观众看到最后都会感到很惋惜,他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宁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经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这是他给出的回答。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不下船的解释,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不积极的做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喜爱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说1900如果下船后就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站在我们的世界看,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我们一路走来,一切自然而然。我们已经习惯被身边那些繁杂的事物消磨、吞噬,而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些简单的日子。而对于1900来说,岸上的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在船上,那些所有关于音乐的不纯动机都被隔离,有的只是自己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理解。他可以随性去读眼前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用琴键为所有人安排上一首背景音乐。他从来不用因为指挥的哀求而让自己违心地弹奏那些枯燥无味的舞曲,他永远可以弹奏自己的格调,然后让那一群人跟着自己舞蹈。

电影的最后,1900没有走下那艘游轮,湮没在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就是他的宿命。

海上钢琴师,影评 第三篇_海上钢琴师 影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性作业 (三号)

题目

小组成员

任课教师

组别和组长

上课时间

作业完成时间 ___二零一二年十月十四日___

《海上钢琴师》影评

(第十组)

摘 要:看罢电影,感悟很多,收获很多。我们小组从多个角度出发,从不同维度剖析这部关于人生的电影。从故事看到故事之外,从表层的电影技法探索到深处的人生哲理。本文含纳电影主题、导演、电影中的迷人音乐等等多方面大家的探求结果。

关键词:人生、爱情、音乐、风格、导演、演员

一、电影中的人生观

《海上钢琴师》总体上是一部比较沉重的作品。蒂姆•罗斯细腻的表演,导演出神入化的表达技巧,唯美动听的音乐等,不由得让我们对人生产生新的体会。

人类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于人生的讨论,反应在电影中亦如是。

何为人生?人生之意义何在?如何看待死亡?当这一切问题都得到解答,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部影片。主角1900是一个弃婴。他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他,但上帝没有抛弃他。他对于音乐那与生俱来的天赋,足以让任何人称羡。他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最终也死在海上,大海与音乐,就是他的生命。片中一闪而过的那个女子,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她让1900产生了走下船的冲动,但当1900真正站在陆地与大海的边缘时,他才更加真切地意识到他是属于大海的,大海才是他的家。当他在大海上,当他演奏音乐时,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的幸福与快乐。当维吉尼亚号停在破败的码头即将被拆解,当他已经没有了钢琴,当他的生命支柱倒塌,1900选择了与他所生活了一辈子的维吉尼亚号一同沉入大海。也许有人为他的固执感到遗憾,为他的结局感到悲哀,但我认为这都是不必要的。甚至,对于他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当一个人的生命失去了依托,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就要如此陷入虚无主义中去,一个人的人生是很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给自己定义一个意义,以及对于这个意义的执着追求。1900远离了大海,远离了音乐,那么,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与其浑浑噩噩地、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还不如去死。当一个人真正看透了、理解了人生,生与死,就会被看得很淡。就像庄子鼓盆而歌一样,在这些人看来,生死,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与界限。生,可以是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死,也可以是生的延续。浑浑噩噩、毫无价值的活着,生不如死;为人生,为理想,为追求,轰轰烈烈地死,虽死犹生。生亦何所欢,死亦何所惧!生与死,不过一瞬之间而已。

因此,价值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生的价值不是让我们紧盯着结果。如果是紧盯着结果的话,人生的结果当然只有死了。我们要更看重过程,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了。可能话说的有些玄虚,但当我们真正看懂

《海上钢琴师》,真正理解1900最后的那段话时,我们就能发现什么是自己的价值:爱好?理想?物质的所获?精神的寄托?我们就会有目标,有方向,不迷茫,不无助,勇往直前!

二、探索电影的真正主题

有的人说海上钢琴师的主题是为艺术而献身,有的人说海上钢琴师的主题是1900和MAX的友谊,有的人说海上钢琴师的主题是天赋与创造。

但我觉得海上钢琴师的真正主题是对繁荣的工业世界的深刻解剖,更是对人性的解剖。来往于旧中心伦敦和新世界纽约的船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桥梁,有达官显贵也有出身卑微去新大陆寻找机遇的贫民。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背景下,1900就是这个时代交接点的旁观者,见证着时代和人性。

他不属于任何国家,他不属于任何阶层,他只是属于这艘船,属于他的钢琴。这样一个人才是主题的最好阐述者。他旁观着所谓上层的丑恶,有身着华丽但心已死的寡妇,有沉恋于旧事的贵族,有混进上层寻求艳遇的贫民,一种种深刻的丑恶他以他的琴声表达出来。他也注视着那些希望通过新大陆改变命运的贫民,用琴声带给他们欢乐与希望。

当他为了那个他爱的女孩而走到舷梯时,他深刻的望着林林总总的大楼,迷茫而没有希望,他选择了回归。他感觉不到那些人到达新大陆的喜悦和希望,那些所谓的繁华带给他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迷茫。是呀,在交替的年代,工业的巨变,带来的是希望和繁荣,但在此背后却是缺少了纯真和踏实。类比于当今的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海上钢琴师的主题即使在今天也是有很大启发意义的。我们中的多少人,为了发财致富,缺少了对艺术的坚守,失去了浪漫而自由的心灵。 有时候,世界和人性的丑恶会让我们变得畏缩恐惧,但是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点。就像最后,他与他的船,一起走向生命的终点,那是对心底的坚守,相比于浮躁的世界,他是伟大的。

三、通透人心的旋律

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我想这是对海上钢琴师这部史诗级巨制最贴切的评价。影片将1900的内心世界以钢琴音乐的形式反映的淋漓尽致,用音乐带动着整个故事剧情的发展。从一开始小孩子无师自通、震惊全场的演奏,到在船上初识MAX、用音乐为他缓解晕船痛苦,再到与钢琴高手JELLY的海上斗琴、令全场鸦雀无声,音乐一直是剧情的主线。当钢琴在船上滑来滑去,1900随着滑动敲出美妙的乐章,你可以从音乐中感到他的开心,他的纵声欢笑;当1900独自在淡淡的月光下弹奏,你可以从他的音乐声中感到他一生在船上漂泊的孤独与无助;当1900看到那个无名而有普通的姑娘,他手下弹出的是那样一份淡雅的爱意;而当他在影片最后随船一同沉入大海,他演奏的是他的灵魂,他的不羁以及他的无奈。

是的,在这部影片中音乐不是配角,而是毋庸置疑的主角。它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对音乐的那份痴迷,对未知世界的那份迷茫,对自我灵魂的追寻。

海上钢琴师的音乐以爵士乐为主,色调专一,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像斗琴时与JELLY共同弹奏的“平安夜”“THE CRAVE”“ENDURING MOMENT”,以及1900

为唱片公司录音时随兴而弹的“PLAYING LOVE”,正是这种不变的乐调反映出了1900的永恒:海上钢琴师,1900,他属于大海,属于音乐,属于上帝,却不属于陆地,他生于大海,死于大海,生为音乐,死为音乐。

四、脉脉柔情,剧本传奇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不仅被影片故事深深感动,也对剧本那匠心独运的编排以及沉郁深刻的风格感到由衷地钦佩。

电影中点点滴滴透露出沉静的欧洲风格,不是像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的靠特技靠剧情靠暴力美学靠浮华而糜腐的东西而抓住观众的眼球。这种恬静而沉静的风格让人一下子想起了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同样是淡淡的叙事,安静的回忆,但是以人生哲理取胜,在抓住的是观众的心,而不单单是眼球。这种价值底蕴丰厚的作品实在理应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风格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登上了香港电影票房第一的位置,虽然其投资有多么小,有真情实感的东西,是人类就都会为之留下眼泪。

影片以Max的回忆展开,随着他惆怅忧伤的讲述,影片的镜头来到了1900年的弗吉尼亚号上。善良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船上的钢琴上发现了被遗弃的1900,并收养了他。在Danny Boodman的细心呵护下,1900快乐地生活着。不幸的是,在1900八岁那年,Danny因意外去世,1900失去了依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天晚上,1900独自一人弹起了钢琴,从未弹过钢琴的他竟然用音乐征服了所有人。后来小号手Max来到了船上并结识了1900,他们也成了一生的知己。后来1900打败了传奇的爵士乐始祖Jeiiy,名声大振。Max多次鼓动他走下船去,但是他始终不肯。后来1900遇到了一个动人的姑娘,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但是他没有勇气表白。当女孩离开之后,他陷入了痛苦,并毁了他唯一一张也是准备送给女孩的唱片。一段时间之后,为了寻找女孩,他终于决定下船,但当他走到一半时,他放弃了。很多年以后,Max意外发现了当年的弗吉尼亚号就要被炸毁,他坚信1900还在上边,当他在船上放弃那张旧唱片是,1900出现在角落里,但仍旧不肯下船。随着一声巨响,1900永远地消失了。

剧本以Max的回忆展开了整个故事,仿佛是往事的一幕幕重演,我们不由自主得随着Max的情感陷入到整个故事中去,仿佛是在听一个人讲述自己真实的朋友,我们也更加为1900的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感到惋惜。整个故事没有什么宏大的场面,就安排在了一艘轮船上,讲述了一个天才安静而苦涩的一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略显平淡的故事去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名利,关于社会等等,这些恐怕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剧本在设计故事时,那幽默的人物语言与整个故事的悲剧背景也十分独特,它为我们塑造的1900天真可爱纯洁善良渴望爱情甚至一直像个孩子一样羞怯惧怕陌生的事物。当听到小小的1900说出那句”Fuck the regulation”,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忍俊不禁,但当我们最后看到他悲剧的结局时,他带给我们的这些快乐,恐怕会更加令我们心碎。

我认为剧本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可以说正是这个深刻而精彩的剧本故事成就了传奇的1900,也成就了伟大的The Legend of 1900.

五、幕前幕后

【海上钢琴师,影评】

吉赛贝·托纳多雷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1956年出生于西西

里岛靠近巴勒莫(Palermo)的巴格里亚镇(Bagheria)。吉赛贝·托纳多雷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工作,最初的职业是当摄影师,他拍的照片被刊登在不同的摄影杂志上。16岁时他参与了皮兰德罗(Pirandello Luigi)和菲利波(De Filippo)的两出戏剧,这以后他开始涉足电影,初期主要是拍一些纪录片,应该说这段工作经历对他以后的电影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意大利浩如烟海的电影导演中,托纳托雷绝对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与安东尼奥尼的内敛含蓄不同,托纳托雷的讲述更加直白和清晰;也不同于罗贝托·贝尼尼的机智风趣,托纳托雷更注重平实稳健;亦区别于帕索里尼的诡异另类,托纳托雷为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平凡的近乎没有故事的故事„„

而《海上钢琴师》在手法上有别于托纳多雷回归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它不走纪实方向,而向神话靠拢,用成人童话的调性来言说,有人简单地认为它是一部解构主义的影片,是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二十世纪精神被物化了的现代文明的批判。而有的人甚至认为这部电影拍的毫无诚意,因为它不像人们真实的生活,确却地说,它不在多数人生活可感知的范畴。比如一开场那些昏暗的光线、摇曳的灯盏和迈克斯图尼的独白:“„如果你想找回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等等都传递导演处理是神秘的、是缺乏真实感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托纳多雷比观影大众更不精于电影艺术,更容易相信的反而是影评人过于草率、缺乏深入思考。

关于演员,蒂姆·罗斯作为《海上钢琴师》的主演,将1900永恒的孤独与寂寞,还有他那惊为天人的音乐天赋,都展现的淋漓尽致。灵歌之王雷·查尔斯实在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可1900是在用音乐感悟人生。在蒂姆·罗斯这里,他希望用音乐来体现1900这个传奇的人物,用音乐来表达1900内心的情感,用音乐来讲述1900的人生。事实证明,蒂姆罗斯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虽然他的钢琴可能并不像1900那样出色,但他用自己与1900无限靠近的心灵去体会1900的心,去感受1900对海的依恋和那如海一般的宿命。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1900在用黑白琴键去创造世界,他的世界永远只是那一艘船,那一个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和不确定,他都只是好奇或是恐惧。这种像个孩子般的顽皮自在,却又有些心酸都在蒂姆罗斯那深锁的眉头和如孩童般绽放的笑脸中体现的恰到好处。

至于1900的爱情,蒂姆罗斯只是用颤抖的双手去掰碎了那张记录初恋的唱片,那种面无表情的心碎和对没有结果的回忆的了却,尽在不言中。

总的来说,蒂姆罗斯并不算年轻帅气,但他用童稚化的表演,将海上钢琴师的轻松自然的性格诠释的特别到位。她的眼神亲密又疏远,又伴随着一股忧伤。蒂姆罗斯最后安静的望向天空,透彻空灵的目光至今难忘这种刻画,至少在我的心中,它将成为一个永不磨灭的角色,一个用心表演的艺术家。

蒂姆罗斯,将海之子刻入人心,永远无法忘记。

海上钢琴师,影评 第四篇_海上钢琴师影评

生而旅途求索,死而安然停留--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让心灵归栖的地方。生命最珍贵的幸福,恐怕就是找到自我--那个一直萦在梦中,漂泊的终向。。。。。。

曾经在选修的影视鉴赏课上为1900那副玩世不恭,莫衷一是的表情,为他那不被羁绊的优雅与淡定所震撼,在这夜深人静时,再次醉于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丰富贴切的影像风格,精彩绝伦的表演令人陶醉思索的深意里,《海上钢琴师》--一部优秀作品所需要具备的元素一个都不缺!

1900曾用钢琴向麦克斯展示他的阅人能力--用音乐诠释表面形象与性格不同的四个旅客:小调上的激越转折描绘与情夫私奔的老女人;一段表现沉思与回忆的抒情旋律刻画了好像深深陷入前尘往事的伤感男人;然后富于张力的探戈节奏切入,一个泪流满面的风尘女子正与人相拥共舞;最后,慌乱跳跃的旋律又讽刺了一个穿着偷来的礼服混迹于头等舱的不速之客。那一段段精到的音乐告诉我们,通过形形色色的乘客,1900早已对陆地上的一切了然于心。那四位乘客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与其说是1900在用音乐诠释那几个乘客,不如说是那些优秀的配角在诠释音乐,他们每个人都散发着百老汇名伶,优雅而幽默的味道。

影片充满了精彩绝伦的戏剧化情节,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段落是那场技艺的较量。美国的爵士大师谢利,骄傲自大地登船,想与1900一较琴艺高下。来自陆地,来自那个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陆地的谢利,人生的百般玩味让他成为用钢琴表达情感的大师,输给了1900,输给了生于船,长于船,船与钢琴成为他全部的1900。因为他并不是用钢琴表达,而是用钢琴呼吸--从很久以前的某时开始,他们早已合而为一。

和谢利较计胜利后,1900声明在外,唱片公司到船上来给他录音,他看到了窗外容貌质朴秀丽的女孩,于是弹出了发自心底最淳朴,温柔,动人的爱情旋律,1900早已领悟了钢琴的精髓:随性而动,随感而发。但他的爱情却未能适时表达,女孩下船前轻轻的一吻,成为1900一生关于爱的全部回忆。既然生于维吉尼亚,也要死于维吉尼亚;既然选择钢琴作此生的唯一,也要甘愿放弃世间的种种诱惑和生命中扣响心弦的其他事物,比如爱情。

《海上钢琴师》中,船是1900唯一的栖身之所,而钢琴是他唯一的栖心之所,身心都有了寄托,1900把自己藏在来来去去的数千乘客中,享受着“大隐隐于市“的不为人知的幸福。城市,市1900无法掌握,无从认知的世界,那陆地太大太大,他在悬梯抛下礼帽,让上天决定自己的去向,结果帽子落进了海里。最终,他再也没有过离船的念头,即便是麦克斯绘声绘影地描述陆地上的一切,或者那名利,金钱去诱惑,甚至爱情,甚至生命,都无法让1900离船一步。

谁见过比《海上钢琴师》更”虚假“的环境?那样的与世隔绝都不曾在我缺乏想象力的梦里出现;谁又见过比1900更”真实“的人?他那种偏执,敏感,深情,悲观,自我围困,自我超越。。。。。。无一不是有史以来所有天才艺术家最真实的写照。1900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都是一个复杂的人,生存于复杂的世界,就会有复杂的选择。当1900站在从此岸到彼岸的两难境地时,他弃绝了复杂,选择了最单纯美好的音乐和船上的漂泊生活。现代人”入世“的人生观未必比1900的”隐世“哲学来得高明。选择现实,抑或逃避现实,而现实又是什么呢?到底哪一种选择更难把握,哪一种命途更为艰险?

观看1900的一生,美的纯粹,辉煌到极至。1900虽然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孤独地生活,但这种逃避正是超脱的结束,在只有钢琴和音乐的世界里生活是一种太奢侈的幸福,我们又能有几人有这逃避的勇气呢?

一辈子只住在一个地方,一生只睡在一个人身旁,这是单纯的幸福理想。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却依然可以选择守望自己的心灵。在一个虚构的,甚至是荒诞的故事里,让自己相信,就像小的时候我们相信童话,相信王子和公主可以永远的快乐生活在。我相信,生命漂流的终向,会是岁月娴静,一派天然。

我眼中的幸福

是找个有海的地方

和她一起

看蓝

终老

。。。。。。

你呢?

灵魂?孤独?信仰

——自由的《海上钢琴师》

影片介绍

《海上钢琴师》(La Laggenda del pianista sull ' oceano)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指导的一部艺术性极强的影片,同系列的还有《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制作与1997年7月。最早在意大利上映也就是1998年10月28日,此后逐渐在其他国家上映。

获奖情况: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最佳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颜尼欧.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 。

1999年欧洲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

199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最佳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制片人、最佳剧本(朱塞佩.托纳多雷)、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另,颜尼欧.莫利克奈因本片原创配乐的创作和研究工作而获得特别银丝带奖。

2000年德国艺术院电影公会(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公会电影奖-银奖最佳外语片 。

2000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原创电影配乐(颜尼欧.莫利克奈)。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故事介绍:1900年元旦,维吉尼亚号邮轮到达美国纽约,人们望着巨大的自由女神像大声欢呼着“America”。而邮轮上的添煤工丹尼在头等舱寻找着希望可以找到一些值钱的东西,结果却在一架钢琴上发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婴儿(这恐怕是后来最有价值的“东西”)。丹尼收养了他,教他读书、写字。并给孩子取了一个奇特的名字“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由于这个孩子没有任何身份的证明,丹尼为了保护他而不允许他离开船舱。直到8岁那年,父亲丹尼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而送命,1900参加父亲海葬仪式的时候突然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旁边的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music”。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1900在晚上来到餐厅里的钢琴旁信手弹奏,从来没有人教他他却弹出美妙的曲子,船长问他“Nineteen hundred, all of this is entirely against the regulations”,1900转过头回答说“Fuck the regulations ”!从此便开始了他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

1900此生从未下过船登上大陆,在维吉尼亚号上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船上认识了好友知己max,也爱上过一个女孩儿,可是最后还是和破烂的邮轮一起被炸毁在海上。即使他击败爵士乐始祖Jelly Roll Morton(Fuck jazz too)使他名声大振,但这些似乎都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之后有人找他录制唱片,而录完唱片1900才明白这些人是要把他的音乐拿去为他卖钱换取所谓的名声,1900立马拿走唱片说“I won’t let my music go anywhere without me ”。或许在录制唱片的时候1900偶然看到并且爱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风琴匠的女儿),对爱情的憧憬使他曾经“下定决心”要离开船去开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张唱片送给她(唱片

最终没有送出去,所以被他亲手毁掉,而max却把它粘好并藏在钢琴架里,而这也成为这位天才钢琴师唯一流传于世的曲子)。可当他在走到船梯上看到了迎面而来的巨大繁华如迷宫一样的纽约市,1900伸手把自己的帽子扔到海里,从此和这个世界擦肩而过。

电影语言分析

摄影:1、导演采取极端的浪漫主义,构建了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诗意“史诗”影片。因此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也走入两个极端:西方有人称他为“最好看的烂片”,当然也不乏佳作的称赞。其实没有统一的答案,导演想要表达的初衷只有一个,观众对于电影本身的理解却千差万别。用一句永不过时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在与你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优秀的人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天赋赢得声誉和功名。站在这样的角度对待这部影片,那么它肯定是过于理想太过虚假或者是难以接受。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应当属于古典电影的范畴,精神上偏向于形式主义,因为它既没有现实主义那样过于追求准确而忽视了艺术美感,也并不只是单单注重各种夸张技巧的形式主义。

2、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然后逐渐移动拉近到中景,max出现在镜头前,坐在潮湿的台阶上擦拭着他的小号,画外音慢慢告诉观众他的心里想法,他开始逐渐回忆这个故事。在这部影片当中,出现了很多特写镜头,比如说爵士乐始祖Jelly Roll Morton向1900挑战时不可一世的面部表情,而对1900轻蔑的微笑却露出自己嘴里那

两颗门牙之间巨大的缝隙,其中一颗上面还有一小块铂金来补齐牙齿。这些微小的事物被摄像机特写放大到抽象,其中暗含着隐喻,也许是想告诉观众尘世的人在不断追求着外表的光鲜和完美却忽视了灵魂身处的巨大空洞,与1900天真的笑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还有两人斗琴时旁观者夸张的脸部表情等。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从小时候到长大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永远都是那双干净、无邪、澄澈的大海一样蓝色的眼睛,具有一切大海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1900灵魂的高贵和单纯,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和尘土。和前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导演的倾向性和思想内涵,而且导演在整部影片里用大量的镜头来表现这双眼睛,更能说明这一点。

3、从总体来说,影片的色调是明亮而偏向于暖色系。当然,影片命名为《海上钢琴师》,就不能少了大海的颜色,在大多数的时候蓝色代表着忧郁、孤独这种冷色调的心情,在影片当中1900就是这样一个在现实里非常孤独的人,对父亲的爱、和max的友情以及对爱情的朦胧憧憬也许是他生命当中仅有的温暖回忆,大多数时候陪伴他的只有音乐和海洋。他在维吉尼亚号看着一船又一船的人们怀着幸福和希望到达美国然后大喊“America”,为这些人弹奏舞曲,用音乐诠释生活和生命。他不是高高在上赐予别人音乐而是在人群边缘冷眼旁观,天生的孤独造就了他敏锐的触觉,用人世百态和人生的种种情感来作为音乐的素材,信手拈来,琴键在他指尖流淌,弹奏出对于生活的真诚。同样在西方蓝色代表着自由和冒险,1900看似终年囚禁在一艘船上,但在精神上绝对自由,相比于那些整日在陆地上奔波的大众,身体和精神被命运双重束缚,1900又是幸福的。

即使是在本应十分阴暗的邮轮底层,导演也借助于添煤时的火光或者橘黄色的灯光使船舱看起来明亮而温暖,所有人物的脸部都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没有某些先锋电影中那种半明半暗的脸或者被帽檐完全遮住脸部光线的画面出现过。无论在什么地方,人物的脸始终是暖色的,有点类似于《勇敢的心》里的那种效果,尽管没有后者那种整部影片基本都是柔美朦胧的自然光运用。但在人身上大致类似。在这部影片里,蓝色这种传统上冷色调的作用被减弱,加进去的是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亮光是十分纯洁安静的,恰如1900的音乐。

剪辑:影片在剪辑上做了很大的功夫,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比如说在影片中有一段1900去三等舱偷偷亲吻那个熟睡中女孩时,3分钟左右的时间差不多用了24个镜头,不算很多,

【海上钢琴师,影评】

也比不上《战舰波将金号》里的“敖德萨台阶那一段”精确复杂。但是镜头的各种切换和运动都十分准确的表达了1900当时的心情。

有时镜头会移动在1900的前方,1900在镜头前一边走一边寻找,左右搜索,观众无法看到1900前方的景观,这就告诉我们此时他也还没有找到她的铺位。有时候镜头会围着他转,说明这时1900很迷茫,没有任何头绪而发现。镜头以一个跟随者的姿态跟着1900的脚步,或者充当他的眼睛,看到船舱里具体的一些情景,比如熟睡的妇人和哭泣的小孩等。最后切到他背后,突出一条过道,明确的告诉观众那位女孩就在这条过道的某一个铺上。其中有一个镜头用意很明显,凸显1900的单纯之处,当他偷偷亲亲吻她之后,女孩翻身,吓得他立马像一个小孩一样跑开了,怯生生的眼睛在一张床架后面望着女孩。

导演还做了一段精心的安排,Jelly Roll Morton 来挑战1900,两人在大厅斗琴。

起初大厅中一片轻松的气氛,随着max看到Morton影子后音乐的戛然而止而宣告结束。所有人转过头注视着雕花玻璃外的Morton,灯光师故意把Morton的影子放大投到玻璃上,就像动画片的山洞里巨大的吃人恶魔还没有走过来,恐怖的影子已经蔓延到脚下。伴随着Morton的到来,气氛变得逐渐紧张,左右人都在下面悄声议论,当然只有1900的表情依旧是那样的平静。随后便是两人精彩的斗琴部分,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不断地从正面和侧面烘托两人高超的琴技,钢琴师夸张的表情,丰富的肢体动作,陶醉的神情,在琴键上飞驰的手指;周围人群的议论,一动不动的身体加上瞪大了的眼睛,半张着的嘴以及来回飞快变化的琴弦,脸上逐渐密集的汗水等等镜头之间的快速切换。此外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摄,又给观众传递了许多信息。仰拍Morton,突出了他的“高大”、过分自信和来者不善。从一开始镜头里的1900就处于Morton的下方,以此来显示Morton的敌意。就像中国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样,主角没有登场之前龙套都是多么多么的厉害,后来主角登场收拾他们就像掰断一根牙签一样容易。Morton从一开始维持着一个绅士的做派,行为举止僵化腐朽,充满了虚假和做作,相反1900则是很随意,两手叉腰或者插在兜里,随和的表情不似Morton高高在上。Morton代表着世俗里被金钱、欲望、名声、地位所迷惑的人类,1900则导演希望人类回归本心的具体表现。

普多夫金曾经说过“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而在斗琴过程中最激烈的部分也就是1900“发挥出十二成功力”的一段,两分钟不到用了一百多个镜头,属于典型的交叉蒙太奇。镜头之间随着音乐而飞速切换给观众营造一种狂风暴雨般的视听感受。其余部分大多数都是平行式蒙太奇的运用,在电影的好几个镜头中都出现了船到达纽约港口人们看到自由女神像时的欢呼声。反复的出现,只是人不同而已,又有大批大批的人怀揣着“梦想”到达美国。这应该是复现式蒙太奇的运用。

声音:曾经有人认为声音会给电影以致命的打击,这是在《爵士歌王》开创有声电影时代后评论家的论断。现在恐怕很少有人去聚精会神的看一部默片。声音已经成为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在一部影片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比如《泰坦尼克号》中那首流传于全世界的《my heart will go on》,电影本身的情节很老套,除了一些先进的特技和演员本身高超的演技外,赚取观众眼泪和钞票的恐怕就是这首歌了,这首歌带给了影片巨大的成功,更加说明了声音的重要性。很多电影大师都是运用声音的高手,比如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交响乐和使用原声是他永恒不变的主题。《发条橙》里雄壮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闪灵》中的原声和一些类似交响乐很能震慑人内心的音乐已经深深刻在观众的脑海中。很多影片正是凭借动听的配音取得成功,像《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燃情岁月》(legend of fall)、《珍珠港》、《勇敢的心》、《闻香识女人》等等中的配音被视为经典配音。当然这些只是电影声音的一部分。影片中那些零散的、间断的声音往往起提示作用,告诉观众即将发生的故事是激烈的冲突还是温柔的抒情场面,往往在影片高潮部分音乐也随之高亢,反之亦然。

由于这部影片自身的特殊性,整部电影不需要用额外的配音,讲一个音乐天才传奇的一生,必然会涉及到他过人的琴技。这些音乐自然而然成为配音的最好选择,而成为电影的第二语言,而且1900的曲子往往是即兴而作,不同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27279/

推荐访问:海上钢琴师英文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观后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