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新时期下“科教兴国”时代背景下灌输实践的实施者理应从传统党政干部转变为教育工

新时期下“科教兴国”时代背景下灌输实践的实施者理应从传统党政干部转变为教育工

时间:2017-08-15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新时期下“科教兴国”时代背景下灌输实践的实施者理应从传统党政干部转变为教育工(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

“摘要”: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对新形势的挑战,1995年5月,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再次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是极其必要的。我们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走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轨道。建立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加大科技投入,实施自主创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富民强国之路,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 必要性 主要措施

一、“科教兴国”含义

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英明决策。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科教兴国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科学分析和总结近代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经验,并充分地估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所提出的战略。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回顾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借助科技进步,一些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第一次产业革命促成了英国的掘起;继英国之后,德国成为又一个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

20世纪美国成为称霸世界的第一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国;以及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地增长,都证明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世界上有些经济学家把今天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革命两种力量形成的经济格局称为“新世界经济”。他们提出,今后评价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看其贫富,而是看其发展速度快慢,知识更新快慢,联网程度高低和是否完全信赖等四个方面的指标,此外,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以及极限技术等都将对社会经济,社会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其中知识剧增,信息爆炸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特点。这充分说明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和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无从实现。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已刻不容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问题,科教兴国战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正确实施和充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

1、加快科技进步。

要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要从国家长远需要出发,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全局,精心规划,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大能够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战

略需求。必须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必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幅度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居于经济建设的首要战略位置。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的发展,要放眼世界,着眼于未来。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扩大教育规模,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统筹城乡教育,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必须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提高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必须加强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必须努力建造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队伍。

一方面需培养我们自己的大批创新人才。首先要从孩子做起,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进入中学、大学后,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第二,要使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因为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才能找到自己的源泉,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第三,要培养科学家的科学道德。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只有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救中国。另一方面是吸收和引进外国人才。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坚定、持久的。在对外开放中引进智力资源、引进科技人才是最为重要的。从这一点来说,科学家可以跨越意识形态的障碍、国界的障碍,而为全人类服务。

我们一定为国外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还应该使他们感到在中国他们的事业有发展的条件,他们得到中国的尊重,他们的成果得到中国的尊重,这就要保护他们独立的创造精神和知识产权。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牢固树立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强烈氛围,努力建造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队伍,加大科技投入,实施自主创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昌盛,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兴旺,将永远屹立于“地球村”之中。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郑秀斌,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2

[3]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新局面》

[4]钱淦荣,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6] 杨金秀、尹明哲,发达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时代.2006.11

[7] 韩振峰,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当代经济价值[J],科技与经济.2005.5

新时期下“科教兴国”时代背景下灌输实践的实施者理应从传统党政干部转变为教育工(一):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评价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评价*

唐是青 贺耀荣 吴少敏 朱初耀 姚祖桦 汪宏勣

一、问题提出

实践能力是初中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就是指学校和教师根据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及初中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探索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活动。

本项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实践是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进的科学和革命的理论,永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列宁也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他还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些对我们今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自古以来,我国的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

我国古代对于实践的认识是不统一的。古人把实践称为“实学”,而有识之士们都非常重视实学。墨家把“知”分为三种,即亲知、闻知和说知,强调亲身实践、体验和推理演绎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把学习仅仅理解为读书是错误的,只有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他说:“口头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乃是不自欺,乃为有实得。”这正如陆游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陆大庆、施乃昌曾参与了课题的前期工作。

古代有识之士历来主张学与行结合,提出了知行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行,是指运用知识,是指练习、做事、实践。学是行的基础;行不仅是学的目的,也是学的手段和方法。朱熹强调“行为重”,认为只有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他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因此他提出学习要切己体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对学与行关系的最好归纳,而徐霞客、李时珍等就是重视实践的最好代表。

以陶行知为代表的近现代中国一个重要的进步教育流派——生活教育派就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认识论为依据,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与古人的“知行结合”主张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传统教育注重机械灌输,重教轻学,脱离实践;重知轻行,手脑两分;层层

考试,束缚学生。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填鸭式教学法,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毫无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教与学都与“做”脱离。因此,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生活教育派的这一主张,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行动(劳力)和思想(劳心)结合才能取得“真知”。这种主张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成为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新人。这种主张在今天仍有其一定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时认真地研究与借鉴。

(三)对初中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话题,党和政府也多次在有关教育的文件中提到,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在第三次全教会上作了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指示,强调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才会提高;只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都跟上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从而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全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造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改造、提高,从而达到先贤所谓的“知行合一”的境界。在我国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知有余而行不足”的情况下,实践能力培养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四)对初中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的知识、信息涌人我国,国人在惊叹之余,也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当代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深的一次科技革命。在当今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中,如果我们不能持续地以科技实力赢得优势,就无法在国际社会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要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要根据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代既有现代化的系统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国内外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几年前,有关中日、中美、中俄儿童联合夏令营的报道,曾引起了教育界有识之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我们的教育再不改革,那么今天在夏令营中“败”给日、美、俄儿童的中国孩子,在明天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会成为手下败将。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推动下,一场

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正波及世界各国。许多国家为了面对21世纪的挑战,纷纷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或调整教育改革方案,并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在新科技革命大潮面前,发达国家均瞄准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定位。为了加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如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强调学校教育不能再培养标准化的人才,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的教育任务是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提供帮助,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指导。美国教育界在进行个性教育中,十分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还开设培养创造力的专门课程,鼓励学生各自动手进行创造性活动。

国外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有系统的理论依据,有教学模式、教学课程、测评方法等。这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根据“洋为中用,人为我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近年来,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已在进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上海市南市区《关于在中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辽宁师大傅维利教授等写的《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等等,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选择和组织本项课题研究,旨在在他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对初中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为将来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总结、提炼,揭示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他人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初中生实践能力形成的途径、形式、过程和基本规律,探索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为充实、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做出一点贡献。

(二)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由总课题组和五个分课题组组成。

1、总课题组由上南中教学区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和负责上南学区的区教科室科研员组成。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组织、指导分课题组实施研究。

2、课题研究的实施单位是文建中学、浦东中学、育青中学、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历城中学。中心组成员分别担任五所学校的分课题组组长,根据课题的方案,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确定分课题题目,设计分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队伍,实施初中生实践能力形成和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

【新时期下“科教兴国”时代背景下灌输实践的实施者理应从传统党政干部转变为教育工】

1、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设计问卷,从参与研究的学校中各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初中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实践的状况、实践能力形成的原因、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等,获得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开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2、行动研究法:总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各分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分课题题目,制定研究计划、步骤;各分课题组按计划有控制地实施研究;总课题组对研究过程进行监察,搜集有关材料,并及时组织分析研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导分课题组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对研究的效果进行思考、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1999年3月——1999年9月)

(1)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整理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任务、方法等,确定研究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2)收集、学习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国内外有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动态。

(3)课题组成员根据总课题的研究方案,确定各校分课题组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究队伍。

分课题名称如下:

① 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与评价

② 初中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 初中生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④ 开展社区小医生活动,提高初中生社会实践能力

2、实施阶段(1999年9月——2001年6月)

(1)调查研究。根据研究目标,编制问卷表,实施调查,了解浦东新区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2)实践探索。在了解掌握初中生实践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的课题研究方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初中生实践能力形成与评价的实施,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实施的内容包括:

①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界定及分类;

② 初中生实践能力形成的过程;

③ 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④ 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66547/

推荐访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教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