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人生命的特点

人生命的特点

时间:2018-08-20   来源:人生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人生感悟】

人生命的特点 第一篇_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麦柯斯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王成华

[摘 要] 人与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并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个特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性 人的实践性 人的本质 人的特性及其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既然这是个哲学问题,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常问常新、可以永无止境地对其追问的问题。在历史上,每当人和人的社会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生存、发展等)便凸现出来。人的问题在当代的凸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征着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和关键时期。因此,在今天,结合人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反思人的特性、本质、生存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就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作些思考。

我们知道,人是直接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同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或只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偏执一端,都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这也是人们常出现意见分歧的一个关节点。我们认为,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不难看出,人在其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

一、 人与动物的联系——人的自然性

(一) 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是人和一般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从生物学上看,人是生物群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动物,因而动物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人都无一例外地具有。动物最基本的特性是:

生、死、性(繁衍)等。动物的这种特性,表现和反映在人的身上,就形成为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表明的是人和动物的共同点。正是这种共同点,使人和动物天然地、永恒地联系在一起。不承认这一点,就割断了人和动物的联系。人在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人以后,并没有把自己原来所具有的动物性统统抛掉,恰恰相反,这些动物性仍然在人的身上保留着,并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否认人有动物性。马克思说:“人类直接是自然本质。人类一部分用自然的种种力量,作为自然本质,作为活生生的自然本质,用生活的种种力量武装着成为活动着的自然本质,这些力量作为禀赋的本领,本能在他本身里面存在着”。[1]“无论人类的或动物的,在生理上首先要依靠有机的自然界来生活,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的机能”。[2]恩格斯也说过 :“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

[3]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没有把动物性排斥在人性之外,而且还把它看成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是不难发现人和动物的许多共同点的。古云:“喜怒哀乐,人之情也。”其实喜怒哀乐之情,并非人所独有,在某些动物尤其是较高级动物身上,也常常会表现出这些情感现象。人和动物所具有的这些共同点,在动物身上,叫动物性;反映在人身上,称为人的自然性。问题仅在于它在不同的对象上反映的程度不同而已。人和动物这两个“个别”,正是通过动物性或自然性这个“一般”,才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二)人的自然性的作用

人的这种自然性是人性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条件和物质基础,是人性形成的要素和前提。如果没有它,人性就无从产生,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从而也就无从谈起人的其他特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作了明确的肯定:“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人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本身。”[4]这里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应理解为时时都在起作用的东西。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人们之所以必须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用一定的形式来进行,“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5]人们的肉体组织的需要,这种天赋的、纯粹自然的本能,是推动人们发生社会关系,进而从事实践活动的原动力。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更重要还在于他不但有和动物共同联系的一面,还有和动物不同的、本质区别的一面。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认为人仅仅具有自然性,是片面的。如果人仅仅具有自然性,人就只能和动物一样,是动物,而不能算作人。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何在呢?这就是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 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一) 人的社会性

所谓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和人之间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特性,其具体表现是公共性、共同协作性。这是标志人和动物本质区别的人的基本特性之一。诚然,动物有时也是成群结队“共同协作”地活动,但动物之间的协作是无意识的本能,这种协作不能从事生产活动,只有人才“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6]“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7]人类最初的共同劳动这种组织形式,就是人类社会的雏形。

每个人要满足自己作为人的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和其他的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人类进化史表明,作为个体的人,若不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离群索居,他就不能成为人,也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从古至今,凡属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性的劳动生产,易言之,人们的各种劳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而且人类历史越是向前发展,劳动的这种社会性就越强。每个人从事的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总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每项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与社会总生产的链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民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来说,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但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8]即使鲁滨逊式的个人,也

不能说明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它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9]“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在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竟有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10]人离不开社会,因而社会势必对人发生作用和影响,造就其人性,使人具有社会性。

人的这种社会性,具体说来,就是由他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伦理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关系,因为人要生存,首先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还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的人和人的各种关系。人的社会性就是所有这些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由这些关系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离开了这些关系的人,是不可想象的。狼孩由于脱离了这种关系,因而就失掉了人性。因此,人之所以成为人,乃是由其社会性所决定的。社会性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人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人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特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有意识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2]“人的类特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人的种种本质力量:体力、感觉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简言之,即人的实践活动能力。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是自由自觉的,就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当然,人的这种有意识性,也是在人的长期实践中产生的。

我们知道,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也就成为人的本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诚然,人的诸种实践能力的原始素质是大自然的进化过程所赋予人的,但是,只有劳动,即人的实践活动,才把这些以潜能的形式沉睡于人的自然肌体里的素质唤醒起来,激发起来,最终发展成为人所特有的种种本质力量,从而使人远远超出于动物之上。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在劳动中,“人自

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本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13]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才使人最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形成为人。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14]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还详细地描述了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恩格斯谈到了劳动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大脑,使人的各个器官进一步发展起来,最后产生了人的意识活动等等。这样就一步一步地使人最终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而这些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结果。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5]劳动创造了人类,从而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成了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

诚然,动物也有活动的特性,但是,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消极的、盲目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的改造周围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同动物的本能式活动相比,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6]这就是说,人在进行活动之前,就已经对自己所要从事的活动有了一个设想、设计或者蓝图。如果说,生物界的共同特点都是“活”的,则动物在这“活”的当中又表现出能够行动,而作为区别于动物界的人,不但是“活”的,行动着的,而且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着的,表现为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人并不把实践活动仅仅当作满足自己肉体需要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促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现有局限性的手段。“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17]也就是说,动物的活

人生命的特点 第二篇_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超星尔雅满分答案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

脑与外部世界

1

具备生命特征的所有动物都有大脑。()

正确答案:×

2

裂脑人是由于外科手术造成两侧大脑相互独立工作。()

正确答案:√

3

传统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家庭和亲人的看法有所不同,它们可以在特定的脑区找到不同的激活方式。()

正确答案:√

4

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看法是社会学层次的讨论对象,难以用脑这一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来表现。()

正确答案:×

脑科学的应用

1

特定的大脑核团执行特定的任务,它的病变造成功能丧失,表现的症状是相似的。() 正确答案:×

2

目前的智能机器一定需要人来教会它任务的每一个细节,它自己是没有办法自发学习人没有教过的经验性知识。()

正确答案:×

3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用光来控制神经细胞的反应,可以控制特定的大脑核团。() 正确答案:√

4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不告诉别人,也没有方法被人破解。()

正确答案:×

打开大脑的“黑盒子”

1

神经元的细胞体大小为()。

A、1毫米

B、1厘米

C、10微米

D、10纳米

正确答案:C

2

人脑中有( )神经元。

A、1000万

B、1亿

C、10亿

D、100亿

正确答案:D

【人生命的特点,】

3

()可以无损伤地看到大脑的功能活动。

A、单电极记录

B、功能核磁共振

C、内源信号光学成像

D、深度脑刺激

正确答案:B

4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检测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

正确答案:√

“标准像”与信息传递

1

树突小棘的主要作用是()。

A、传送动作电位

B、合成蛋白

C、接受其它神经元的输入

D、接受外源营养

【人生命的特点,】

正确答案:C

2

髓鞘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传送营养物质

B、传送带电离子

C、绝缘

D、接受电信号

正确答案:C

3

郎飞节位于树突上。()

正确答案:×

4

神经元的大小形状基本一致。()

正确答案:×

信息交流的结构单元

1

突触前膜囊泡的释放是由()触发的。

A、钙离子

B、神经递质

C、ATP

D、纳离子

正确答案:C

2

电突触具备()特点。

A、突触延迟

B、神经递质释放

C、前膜与后膜相互独立隔绝

D、信号可双向传递

正确答案:D

3

化学突触中不包括()。

A、囊泡

B、突触间隙

C、离子通道

D、缝隙连接

正确答案:D

4

电突触是人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突触形式。()

正确答案:×

信息交流的关节点

1

离子通道开关主要是由于()。

A、离子浓度差

B、细胞膜的流动

C、基因的表达

D、蛋白构象的变化

正确答案:D

2

离子通道是()。

A、多糖大分子

B、磷脂分子

C、蛋白质复合物

D、核糖核酸大分子

正确答案:C

3

离子通道可以让所有离子通过。()

正确答案:×

4

机械力能使某些离子通道打开。()

正确答案:√

神经元为什么带电

1

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机制是()。

A、钙离子内流

B、氯离子内流

C、钠离子内流

D、钾离子外流

正确答案:D

2

钠钾泵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消耗ATP

B、维持兴奋性

C、维持离子平衡

D、建立膜内外电势差

正确答案:D

3

钠钾泵是维持细胞膜内外电势差的重要结构,其中在排出3个钠离子和摄入两个钾离子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正确答案:×4

氯离子和钠离子一样,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浓度,钠离子平衡电位为正,但是氯离子的平衡点位是负值。()

正确答案:√

神经元的“电压水坝”

1

在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过程中,神经递质使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受到刺激产生的电信号,不仅有钠离子内流引起的去极化,也有氯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复极化产生,所以产生的电信号是多种离子流动共同产生的整合信号

B、神经递质作用受体之后一段时间后会被吸收,然后通道会关闭,然而钾离子不断外流恢复到静息电位

C、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好,在动作电位产生时,钾离子的跨膜速度也是最快的

D、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去极化,钾离子依然是向细胞膜外流动

正确答案:C

2

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不包括()。

A、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

B、膜对各离子的通透性,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和氯离子等

C、钠钾泵的存在

D、细胞ATP浓度

正确答案:D

3

乙酰胆碱与N型受体结合,结构改变使丝氨酸和苏氨酸负电基团暴露在通道中心处,所以该通道能够使合适的阳离子顺利通过,包括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 正确答案:√

4

神经元接受两个的独立的时间上接近的刺激后,突触后电位是呈现一个非线性的叠加状态。()

正确答案:√

接受信息的多样性【人生命的特点,】

1

下列离子通道选择性打开时,会引起神经兴奋的是()。

A、通道

B、通道

C、通道

D、通道

正确答案:C

2

信息传递存在多样性,下列信息中()不属于信息传递多样性的体现。

A、乙酰胆碱受体存在N型、M1型、M2型

B、信号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的转换形式不同

C、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钙离子、谷氨酸等

D、同种类型的离子通道,会存在不同的亚型

正确答案:B

3

神经递质从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引起电位变化,完成了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不同的神经递质和不同的受体产生的电信号会不同。()

正确答案:√

人生命的特点 第三篇_人的生命与健康

人的生命与健康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普遍增大,与此有关的现象自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以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职业病如今在我国也正日益凸显,比如由工作压力引起的各种心理、生理困扰。围绕着这样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国内外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查阅文献笔者注意到,健康与亚健康的状态不易察觉,人生的各个阶段所面对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所以分类讨论十分必要。

人的生命周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动态变化的过程。正如儿童生长发育可分为若干阶段,分别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成人的发展也可划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各国有不同的标准,WHO的划分标准为:18~44岁为青年期;45~59岁为中年期;60~74岁为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的为长寿老年期。我国对老年人的划分阶段为:45~59岁为老年前期(即中老年人);60~89岁为老年期(即老年人);90岁以上的为长寿老年期(即长寿期)。

成人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恋爱、择偶、成家、生儿育女等发展任务,中年期是事业上的收获期和家庭的成熟期,同时需要调节适应生理上的变化;老年人要适应退休,社会角色转变,健康状况减退,丧偶等变化。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面对和经历生活发展变化的时刻,这些变化时刻是关键期,人在经历重大健康问题或患病时也是人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健康问题或患病可能给患者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

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习惯、心理压力、饮食和职业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有规律、情绪稳定、合理膳食、工作轻松顺利、心情舒畅的人就不容易患病。否则,生活没有规律,饮酒吸烟,情绪激动,工作压力大,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很多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所以保持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对人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健康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

亚健康

亚健康:“是指人们虽经身体检查没有患有疾病的客观证据,但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或倾向,常有虚弱的感觉,诸多不适和各种症状的体验。”亚健康状态的特点:一是普遍性,据国内外调查显示,其发生率约占总人口的60%,其中以中年群体居多。二是其隐匿性,不易被个人察觉和重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为医学所确认。三是其双向性,既可向疾病状态发展,又可向健康状态逆转。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卫生工作者,对于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一定要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认识,注意健康的监测,以及早发现和进行适当的干预,亚健康行为状态与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的习惯密切相关。故消除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健康行为是逆转亚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注意劳逸结合,全面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去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讲究心理卫生,避免长期的高度紧张,心理压力或负性情绪等。

人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

青年期

青年期是机体通常处于健康和功能状态的最佳时期。

影响青年期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步入成人的社会,青年人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等,都能影响心理健康等因素,随着失业率的增加,青年人中的大学生的比例大大增加。所以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特别大。

青年期的主要健康问题多与心理社会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意外外伤、酗酒和睡眠剥夺、缺少运动、肥胖、接触的环境或职业毒物,以及持续性的心理失调有关问题,如消化性溃疡、抑郁症、学生中常见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学习紧张心理、人际关系失谐等不良状况,以及挫折感、失败感,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可在青年期发病,但往往未引起注意,直至发展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青年期的健康指导引导认识自身的身心特点,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保持乐观、自信、奋进、向上、和平满意的健康情绪和心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完整和谐的人格,时时注意调整心理平衡,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人生的挑战。

中年人

中年人主要的健康问题除了在青年期以见发病的疾病外,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在中年期上升,主要是亚健康状态,虽然很多中年人的自我感觉健康状态良好。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倾向:高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高体重;免疫力低下。这些症状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脑血栓。这些健康问题,太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营养的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活动,生活压力大等。

中年期的健康指导坚持锻炼。中年期的体力和耐力均趋于下降,因此,坚持日常运动锻炼至关重要,避免剧烈的运动导致受伤。控制体重,必要节制饮食,这在某些社交活动和应酬频繁的中年人,并不容易做到。需要给予特别的强调和指导,积极应对压力,中年人往往要面对工作、家庭、经济、教育子女、照料年迈的父母等多种社会压力,有些人依靠吸烟、饮酒、服用药物来缓解心理压力,这些是消极行为,且有损健康,应引导和鼓励,积极应对压力源。

老年人

老年期的主要健康问题统计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多数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残疾,老年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即生活方式常影响其进入老年后期的健康状态,老年期的主要问题包括。从青年、中年期延续而来的慢性疾患,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还有老年期常见的神经精神疾患。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视力和听力减退,营养不良,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此外,老年人承受集体和情感应急能力减退,当机体的一个系统出现问题时,往往累及其他系统,出现多系统的功能障碍。

老年期的健康指导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仅与疾病有关,还与老化过程有关,老化是由于脏器的萎缩和实质细胞的减少而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缓慢的不可逆的下降。虽然老化本身不可停止或逆转,但老化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可以减轻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乐观通达的心态、均衡的营养、适当的运动和休息、注意安全和正确地使用药物,均是减轻老化影响的有效方法。

人生命的特点 第四篇_尔雅东方文学史答案

1

“东方主义”是()时期提出的一种观念。

 A、19世纪上半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上半期 D、20世纪末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2

“东方”形成的主义从()时期就开始了。

 A、清代中国 B、古罗马 C、古印度 D、古希腊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3

希腊文化自身的源头在东方。()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西方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开放性。()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是三权分立的()。 

 A、条件 B、前提 C、基础 D、核心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是()。

 A、学习

 B、模仿 C、注经 D、著述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

18世纪之前西方对中国的专制主义是持否定态度。()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

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1

下列生产方式中()的最基本特点是出现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

【人生命的特点,】

 A、亚细亚生产方式 B、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 C、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D、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2

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

 A、非洲生产方式 B、欧洲生产方式 C、亚洲生产方式 D、西方生产方式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3

《创世纪》中提到上帝只花了7天时间用()创立了世界。

 A、泥土 B、语言 C、面粉

 D、文字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4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批判》一书分析了东方专制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下列国家中属于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是()。

 A、越南 B、泰国 C、朝鲜 D、俄罗斯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2

东方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东西是()。

 A、重农抑商思想 B、官本位思想 C、儒学思想 D、道家思想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3

西方权利中在法律框架内独立于行政权的是()。

 A、立法权 B、行政权 C、舆论权 D、司法权

我的答案:A得分: 0.0分

4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专制主义是相辅相成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和而同”的东方传统思维方式是体现在()。

 A、政治层面 B、经济层面 C、社会层面 D、思想层面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马克思·韦伯认为东方的宗教是()宗教。

 A、禁欲主义 B、崇拜主义 C、神秘主义 D、神权主义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3

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印度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锻造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作为文学史的整理,需要将()两者结合使其兼具历史价值和理论价值。 

 A、清、广 B、合、释 C、宏、简 D、博、约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现代小说史编纂人是()。

 A、夏志清

 B、洪子诚 C、杨义 D、汪明凡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3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文学史的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日本文学史的书籍数量要多于中国文学史的书籍量。() 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写就一部文学史的理论架构能力主要是指()。 

 A、理论思维能力 B、情感思维能力 C、学术探究水平 D、理论梳理能力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2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分为若干类,其中不包括()。 

 A、国别文学史 B、东西方文学史 C、断代文学史 D、世界文学史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rszl/473098/

推荐访问:热爱生命的人 人的生命周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