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感悟 > 认识分数的研学问题

认识分数的研学问题

时间:2017-03-03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感悟】

认识分数的研学问题(一):《认识分数》听课感悟

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数学教学研讨听课感悟

《什么是面积》

黄红梅老师在本科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当中将实践操作用“找面”、“摸面”、“比面”、“摆面”、“估面”、“涂面”这几个具体的词汇进行表达,其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主动操作并且感知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黄老师教学用到的学具多样,如方格图、方片、剪刀等,这也是其教学形式丰富的一种体现,同时也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仅从这两个方面,我就可以感受到黄老师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态度。

在教学进行当中,黄红梅老师先是课件展示一条线段,并动画展示由线到面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面’与‘线’有关,许多的‘线段’累积在一块儿就成了‘面’”,从一维的线到二维的面的演变过程,将学生带入面的学习当中,利用数学内部的联系,形象直观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了面与面的大小,对面建立深刻地印象,进而顺利揭示出课题“面积”。在“自主探究,建构‘面积’”这一环节,黄老师设计了五个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面、正确认识什么是面、在观察操作的比较过程中感知并且认可面的“大小”即是面的面积。活动一“找一找、摸一摸”中,黄老师让学生找到面在哪里,并且摸一摸,接着询问学生对面的感觉,学生反馈“平平”、“大大”、“光滑”等词,最后联系学生的实际感知,引出“物体的表面”这一概念。活动通过活动唤起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学生真切感受到面存在于物体之上,并在经历摸面的过程中体会二维面不同于一维线的特点。活动二“看一看、比一比”中,黄老师课件出示数学课本封面、硬币正面、树叶表面这三个图形,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面的大小不同,判断谁大谁小。活动通过直接观察,学生从外在感知到了面除了有形状之别,还有大小之分,体会到了每个面都有其大小。活动三“摆一摆,估一估”中,黄老师以数学课本为参考,让学生分别找出较数学课本封面较大和较小的面,并且用摆的方法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在学生发现面有的大有的小的过程中,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活动在摸面、比面的基础上,再摆面、估面,将面的大小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量化,让学生体会到了面有其确定的大小,积累了比较面大小的活动经验,是后面形成面积概念的关键。活动四“指一指、说一说”中,黄老师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面积是什么,如“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强调“大小”与“面积”的对应,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同时渗透归纳思想。活动五“画一画、涂一涂”中,黄老师让学生通过将不同的图形涂颜色的活动找到图形的面积,并进行大小的比较,学生得知图形也有大小之分,老师板书“图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接着黄老师课件出示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非封闭图形,与学生共同感观察讨论,得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的结论,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第三个环节“实践操作,掌握方法”是训练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与合作精神的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过程,唤醒学生的多种经验并参与问题的解决,尝试用使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大小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进行比较得图形的大小,最后总结出了“重叠、剪拼”、“摆格子”、“数格子”几种方法。活动中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会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包含的小方片的个数来表示,积累了比较图形大小的经验。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加深理解”,黄老师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两个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

发现:面积不变,形状变了。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不同形状的图形可能有相同的面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最后是“课堂回顾,拓展延伸”,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课堂回顾。并演示由二维面到三维体的演变过程,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数学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体积坐了铺垫。

《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其在形式和意义上被赋予了特殊的抽象性,但又与自然数、小数这样的数在起源和意义上有所交集,以致这部分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而对于教师来说,怎么样将分数教得易于学生理解并不致出现混淆、理解偏差是很难得。

而苏老师这节课却上的形象生动,调理清晰,环节设计上步步为营,意义建构显层层递进,感觉很精彩。苏老师几乎完全将抽象的分数化以图形教具和数集线段来展现。教学内容上主次分明,轻重有度,但整体灵活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取向,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如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苏老师采用简单的直接教学,而在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以分数在整体与部分之间所蕴含的意义等这些难点方面则做到了尽量形象化。整体流程收放有度,设计独具匠心、引导细腻灵活、语言诙谐亲切,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1、感受分数的存在。苏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自然数、小数等数的学习经验,并让学生大胆猜想“月饼吃了一半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剩下的月饼”,学生回答0.5,有些学生提出可以用分数表示。学生初步体验到了分数的存在。2、体验分数的产生。“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苏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将圆形纸片分成两半(多次强调一定要平均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一种能用来表示“剩下一半”的“数”,并到讲台上书写,进行全班交流,得出能正确表示“剩下一半”的一种被广泛认可而通用的数——分数。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课堂中以学生为本,不是以教师也不是以教材为主导也不是以教材为基准的教学理念,这一点我觉得苏老师做得很好。3、形成分数的概念,深化分数的理解。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的简单应用,接着,苏老师借助精心准备的教具——八个圆形纸片(作为整体)、背着的三张圆形纸片(背分别表示整体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尺子(画数轴,借用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前后形象表示出分数的大小)等展开分数深入的教学,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如让学生动脑猜想圆形纸片后图形的内容及表示的分数;叫学生到讲台上跟自己交流讨论,界定分数在位数轴上的位置、分析分数的大小及分数与数轴上零的位置关系„„)与学生充分互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理解方向前进。学生的情绪及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4、体验分数的应用。苏老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月饼等,让学生口头回答“吃了几分之几,剩下几分之几”,达到了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夯实分数意义理解及应用意识的目的。

苏老师以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认识分数的研学问题(二):认识分数 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后反思

《认识分数》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98—100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课后我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进行了以下反思:以下是我在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上课伊我从创设“喜洋洋和懒洋洋”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再提问:“四个苹果、两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比较公平?”,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一个圆片代替一块蛋糕,平均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我采用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唐僧西天取经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分西瓜情节与本节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借助生活经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畅述,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尤其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请学生将圆纸片当成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观的比较出分数的大小。

三、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不断激活的一个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究、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从而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堂上教师引导的还不够,特别是对二分之一意义的操作理解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不会准确表述意义。对学生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潜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找到教学中有效的切入点,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愉快学习、快乐成长。

认识分数的研学问题(三):2015研究性学习总结

第1篇: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研究性学习,历时五个月,长达20周,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时间里,我体验到了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乐趣,虽然是第一次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但是和学生一起,通过努力,看着在自己的指导下,学生努力的付出下,他们一同精心灌溉的种子终于一点点地发芽、破土而出,甚至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在最后的成果展示中,我感到自己已经置身于开满鲜花的小花园里,收获着,庆祝着,品尝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又是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经验,在一边备课一边学习的过程中,其实学生也教会了我很多,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在确定研究课题环节,怕学生想不出好的课题,就给学生罗列出了很多参考课题,大多都是和学科教材紧密结合的课题,例如“购房贷款决策问题”、“神六与化学”、“汽车中的物理”、“李白诗歌‘月’意象分析”、“英文精曲赏析”等。本以为自己抛出的课题学生肯定会借鉴个一二,谁知学生自己推出的课题更让我耳目一新:“省锡中高一学生叛逆心理与学习生活的关系”、“省锡中堰桥校区植物种类研究及其分布情况”、“省锡中堰桥校区高一学生消费倾向调查”、“我国历代服饰的变革”、“省锡中校服的优化设计研究”这些课题,不仅仅与我们的校园生活相关使课题更具有意义,而且学生显露出了极大的兴趣,研究热情非常高涨。

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哪怕是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在选题、分组、调查、查找资料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作为一名指导老师,我本能地把各个研究小组揽入了自己的胸怀中,鼓励他们,替他们出谋划策,希望他们能够多走一些平坦的道路,少走曲折,我经常找课题小组长谈话,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和遇到的困难,每当他们把发现的困惑告诉我,我都会帮他们出主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例如高一2班研究小组谈到研究植物需要学校的图纸,而别班学生拿到图纸后拒绝借给我班学生,我就帮他们去找别班的老师解决问题,虽然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却没有锻炼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课题展示阶段,我还想主动帮学生承担打印课题研究报告的工作,但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包办错误后,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到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锻炼了与人相处的能力,总结了马虎、不认真导致任务拖沓的教训。

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研究性学习的涉足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几个部分,这些领域特点不同,因此探寻方法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也表现在中学课程中,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指导。当学生遇到学科知识性问题,我不得不让他们去请教学术顾问,这对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是一大考验(

在研究性学习结束之际,在看到累累果实的同时,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其间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个别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只是流于已有材料的整理和拼接,缺乏自己的主见,收获不大;有的小组研究得比较浅,并未将研究落到深处,没有竭尽全力花功夫,对自己没有过高的要求;有的小组未能全部发挥组员的积极性,仍有个别组员未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组员之间的团结交流也未能很好地进行。但总体上来说,每个小组都能在最后的阶段,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成果的环节是他们最兴奋的时刻。

有付出,有努力,有不足,有收获,总结经验,期待更好!

第2篇: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觉得我收获很大,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记录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重要是对各个来访对象作简要的文字记录。但我感觉还是很累,主要是由于交通不方便走了很多路,我想这这可能也是制约鲁班湖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这次调查,使我们更早地接触了社会,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我们这次采访中,有积极配合我们采访的,也有态度比较恶劣的。比如说县旅游局就很配合我们采访,而镇政府渔场负责人则完全不配合,多次责怪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并且拒绝采访和提供资料,当时真的觉得很恼火。不过仔细想一想这其实是一个素质问题,镇政府渔场各个办公室里全部摆设的都是麻将,不干实事,这可能也是制约鲁班湖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这次活动还使我学会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学会了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使我初步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为我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前打下了基础。

这次活动使我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提高,特在些感谢学校给予了我们这次机会,增强了我们的能力。也感谢在调查中给予支持的每一上人和小组的其它成员。

第3篇:研究性学习小结

本学期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研究性学习。高二的学姐在给我们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门“可以增强女汉子技能”的学科。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之后,我想学姐要表达的,应该是这门科目的实用性和严谨性吧。

(一)课程总结

1、新知识

研究性学习,在我看来,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极强的学科。开学的第一个月,我在老师的指导和教授下,了解到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特点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研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它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对文科和理科的学习,特别是理科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如设计实验时对方案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要有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以及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这段时间的学习也为之后的课题研究实践打下了基础,指导我们在进行研究前要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等等。

2、九连环和四巧板

九连环和四巧板是这学期的课程中最有意思的内容了。九连环和四巧板都是中国的传统益智游戏,是祖先们的智慧结晶。九连环是小时候就学会的,看到老师带着一大箱九连环来到教室的时候,觉得很亲切。下课了同学们常常花上10分钟的休息时间来一场速度大比拼。可以说玩九连环的时候,整个人的思维都必须高度集中,要能提前预想到下一步甚至是整个解锁的过程,先下哪个环,再装哪个环,注意力稍不集中有可能就会解错掉。我更喜欢的是四巧板。我们不仅花了一节课亲手制作了四巧板,了解了它的组成和构成的过程,而老师给大家尝试的那些图案,更是让我兴趣满满想要挑战一下。最后在我和小伙伴们的齐心研究后,我们成功地从“幼儿园”级别拼到了“研究生”级别,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3、我的收获

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一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研究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原本我以为做研究就是查查资料、做实验,没想到可以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研究。这为我们小组后来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让我觉得十分新颖。

老师曾说,研学是一门和语文数学外语同等重要的学科,把研学课认真学好,对每一门科目都有帮助。一开始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相信,但在经历了自己的小组合作之后,我觉得研学的确在逐渐地改变我思考一些题目的方法方向,而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慢慢收获研学课给我的帮助。

(二)自我评价

【认识分数的研学问题】

1、我的工作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我们小组因班级学号安排有些特殊,我们5号小组一共只有4位同学。又因为我们的课题是“影响中美两国人生活习惯的差异的研究”,而有一位同学是日班的,所以大多数工作都又剩下的三位同学商议完成。

在我们小组中,我参与了课题的讨论选择并最终确定了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完成了开题报告中“研究进度及时间安排”的初步设计和规划,组织了本小组同学尝试各种资源与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了解(但最终由于参与的人数太少,学校当时没有来自美国的交流生,采访的结果不具普遍性,经小组讨论去掉了该内容)以及结题报告的回答老师同学的问题解答部分。

2、工作比例

大约占总工作的25%-30%,耗时约5小时

3、评分

我给自己打85分。理由:本来小组在设计实验方案是有许多的雄心壮志,但最终只能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进过小组讨论做出了许多修改与调整。虽然最后呈现出的东西里并没有我们失败的内容,但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一直参与其中,也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从开题报告的任务下达开始,我和另外两位组员都态度积极,合作也十分愉快。鉴于我的投入,我给自己85分。

最后有一点一定要说的,不知道是哪一部分里的。当做自己的感想好了。

我们组做完结题报告后,我负责回答问题。我本以为老师会提问我们组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过程或者是思考,结果老师的问题是,你们的研究对我们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有何实际的应用意义。我当时回答的时候并没有多想只是按照我们当初讨论时的思路回答了问题。然而之后我想起来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研学不像数理化,虽然需要的都是严密的逻辑和理科的思维,但是做出一道难题的目的是拿到分数,而开展一个课题的目的却是运用研究成果更好的更快捷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而这将给我们之后的研学课、甚至是走上社会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有方向地工作,提供一个明确而有现实意义的目的,那就是,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

第4篇: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我们这次研究的内容是《垃圾资源化》,以下是我们研究题目的具体内容:1、垃圾处理的方法2、垃圾如何分类、回收3、个别垃圾个别处理。

研究一个课题,首先应该确定研究方向。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从生活入手,配合现在国际环保的要求,我们选择了这次的主题。与此同时,虽然是第二次研究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在制定实验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身为组长要有掌控能力,由于我不很得心应手研究便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拖再拖。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事先制定出一份详尽的时间表,然后应该严格按照时间表来执行。只有在这样详细的规划下,我们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虽然我们的报告成功完成,但由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一些详细的工作没有完成的很好。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也得到了许多收获与财富。

首先便是知道了“规划”的重要性。世间万物皆有规律,而计划就是一个能时刻跟随规律,调整规律的时间表。只有在严格的规划下,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课题和项目。

第二就是明白了“责任”。身为研学的组长,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而不是浪费在个人享乐上,这就是责任的意义。同时还要确立责任意识,只有当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处于领导地位,这样他所带领的小组才能在纷繁混乱的环境中有一片立足之地,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便是“效率”。没有效率,就如同浪费时间。有的人能在学校便把作业都作完,而有的人第二天背着未完成的作业一起赶到学校,这就是差距。而这差距就在效率。有了效率,就相当于有了三头六臂,一个人可以处理好多事情。而专心就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当自己处于一个专心的状态,会感觉时间像是停滞了一般,“效率”也就“不请自来”了。

第四,享受“不享受”的东西。每个人都有爱好,但各位同学中极少当成爱好的。当然,我也并不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一个爱好,因为研学,也是学!但是,如果我们转变自己的看法,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和自己一切不喜欢干的事,就一定会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有了兴趣,什么都好说。

第五,将压力变为动力。整整一个学期,研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便是那巨大的压力。当看着周围的同学们相继完成了实验,写完了报告,我们组的试验还只停留在纸上,我充满了压力与危机感。也正是这样的危机感,为我加速,促使我按时完成了任务。而有些人,遇到压力瞬间就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自乱阵脚。我们应该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总有完成的时候。当有了这种压力的时候,我们的动力和潜能才会被真正地激发出来。

第六,团队精神,每一个团队都应该要有团队精神。“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很结实”——这便是小学时候老师给我们解释“团队精神”时所举的例子。没错,之所以大多教育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团队精神和能力。在被划分成研学小组的同时,这种精神便更加的到了锻炼。如果是以班级为单位,僧多粥少,不是每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往往被班级中少数几个“积极分子”所掌握,锻炼的机会总是在他们身上。而因为有了研学小组,每个人得到锻炼的机会近似均等,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团队精神的平台。有了团队精神,当我们在社会上加入某些团体后,我们要有在团队中协调等能力,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创造性,同时将能力最大化,也就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团队中,每个人不但能力能发挥出来,同时还有可能超常发挥。

第七,听指挥。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群龙无首的精锐部队那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如果一个团队中大部分人不听从指挥,那么这个团队也就无异于“群龙无首”。大吵大闹地反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非但不是在帮助自己,恰恰相反,那是在对自己,对大家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所以,听从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我还想说的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也还有很多。这次研究性学习不但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并且收获中我还学会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认识分数的研学问题(四):2016在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上的讲话

在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上的讲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319188/

推荐访问:研学旅行存在问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