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知识 > 准爸爸知识 > 我最喜爱的艺术

我最喜爱的艺术

时间:2018-11-30   来源:准爸爸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准爸爸知识】

第一篇:我最喜爱的艺术

我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我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的魅力无处不在。一幅画,一件瓷器都是艺术的结晶。我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属于瓷器艺术中的精粹---青花瓷盘。

这件青花瓷盘是爸爸早年收藏的瓷器,它明丽素净,古色古香,制于大明宣德年间。这件青花瓷盘呈圆形,边缘淡淡烧了一层红釉,微微向上凸起,中心底盘向下凹出,呈托盘状。整件瓷器除了后期人工修饰的边层红釉外,素胎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用素雅的白和灵逸的蓝绘成。明蓝点缀着素白,素白掩衬着灵蓝,显得十分朴雅明幽。这般灵毓素朴的颜色,别具一番江南风味。好像置身在清雅素丽的江南水乡,细品一壶西湖龙井;看粉砖黛瓦,玉宇琼楼,六桥锁烟水;望江南女子泛舟湖上,浅唱着如水细慢的歌谣。妙哉,快哉!再看瓷盘中绘着的九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八条分散在盘边,一条腾飞于中心。它们是那样的威武凌厉,巨爪十分锋锐,一对龙角高高竖起,闪着金光的龙鳞好像一条丝滑的云锦,却又仿佛暗涌杀机,威风凛凛,英勇无敌。龙目微睁,不怒自威,让人不寒而栗。金色的龙身穿梭在片片祥云间,金芒万丈,以傲视群雄的姿态在九天凌霄上俯视天下,王者之风,一览无余。正所谓“真龙天子”。盘上绘着的这九条龙让素净的青花瓷盘平添了几分锐气,横纵万里,锐气千条,锋芒毕露。盘底有一个莲状纹饰,落款为大明宣德年间制。劲挺的行书蕴含着一种前朝的飘逸,古色古香,让人浮想联翩。

青花瓷器不仅是艺术之精粹,也是前人留下的瑰宝。我相信,凭着我对青花瓷器的喜爱,一定会保护它,珍惜它。让它惊心动魄的美丽永存世间,流传万世!

第二篇:我最喜爱的艺术

我最喜欢的中国民间艺术

我最喜欢的中国民间艺术——脸谱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在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脸谱艺术。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起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有歌曲脸谱和电视剧脸谱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红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黑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白脸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蓝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紫脸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金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绿脸象征勇猛,莽撞,冲动。 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我最喜爱的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有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人物脸谱化。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伦理特征。这样的划分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清楚明白,欣赏者不用再费心猜测、推理、判断。

脸谱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还可暗示角色的各种情况,如项羽的双眼画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剧性结局,包公皱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孙悟空猴形脸暗示他本是猴子。另一作用是"距离化",拉开戏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脸上的图画使观众分辨不清演员的本来面目,并且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貌很不一样,像带着假面具。这使得观众不容易"入戏",避免产生幻觉,而是专心

于审美和欣赏。另外,"大花脸"与"俊扮"同时上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净丑的怪诞之容。同时,脸谱的浓重、鲜明的油彩和多样的图案,再配上净行"吼叫式"的粗犷声腔,形成强烈艺术刺激,对观众起到兴奋、宣泄和震动作用。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全部舞台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离开舞台和戏中的人物,脸谱也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京剧脸谱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在地方戏曲脸谱基础上加以取优废劣。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

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各行当演员经过化妆,由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脸谱使人可以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近年来,随着田有亮先生的艺术成就日臻高至,其声名远及海外,应邀在中央电视台讲解脸谱掌故,更有许多作品刊登发表,传播弘扬京剧艺术,传统文化。我相信脸谱艺术也一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第三篇:我最喜爱的艺术

我最喜欢的民间艺术品

我最喜欢的民间艺术品——剪纸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问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刻纸,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载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剪纸的题材广泛,寓意丰富,风格各异。从幸福美满的婚礼剪纸来看,结婚时,大门两边都要贴上大红双喜字以示喜庆红火之意;喜花也多是“龙凤戏珠”“蛇盘兔”之类,寓意幸福富裕,夫妻和睦,百年好合。从表达哀思的丧礼剪纸来看,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富丽辉煌,却以独具的特点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一定时代的社会特征必然会影响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传统剪纸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它主要是通过祖传师承的方式延续发展的,其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绵延数千年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民间剪纸一般有三种表现手法:一是以谐音、寓意和符号表达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的“吉祥”主题。例如,剪鸡时在鸡的腹部套用铜孔钱图形;剪鹿时套用梅花图形等。第三种是多维法,即把不同角度见到的局部形象组合在一幅画面上,突破了时间、空间、透视和比例的常规局限。传统民间艺人创造的形象不似现代人欣赏观念中的酷俏对象,而是完整继承了我国几千年意象造型的手法,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归纳和概括,创造时,没有任何顾忌,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对于什么是美,他们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完全随自己的想象力而任意夸张、自由发挥,民间艺术意象造型的手法在这里体现得酣畅淋漓。那些不合透视关系、不合正常视觉表象的形象,是其它艺术体系所罕见的。但是,这些似乎不合逻辑的怪诞形象,却有着奇异的形式张力和内在的逻辑性,它们向人们传递着稚朴 纯真美之信息。这种美来自广大民间作者的集体智慧,来自原始性儿童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也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新剪纸从传统剪纸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冲破了传统剪纸固有程式的束 缚,其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从内容方面看,出现了各种各样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的题材,这些富有时代感的剪纸大部分都保持着清新、纯朴的民间乡土气息与“剪趣”,而且更加注重形式感,体现了以装饰为主的特征。另一方面,新剪纸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主要体现在各种展示、宴请、晚会的环境布置和电影、电视的片头中大量采用,并以印刷、印染、电脑扫描、刻绘等其它手段转换,使其成为书报、请柬、服饰、壁挂、广告、招贴画和餐厅橱窗上的图案装饰。这是民间剪纸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的一面。但是,新剪纸在创新过程中又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人们对民间美术的理论基础薄弱,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剪纸语言、概念模糊不清。有些新剪纸作品苛意追求写实风格,精剪细镂,缺少民间美术的纯真味,更多的是矫饰味。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那些在专业美术家指导下制作出来的剪纸作品,与劳动者为自己创作的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违背了劳动者的意愿,流露着刻意的人工雕饰的痕迹,打上了消费意识和功利性的烙印,这

类剪纸作品的民间底蕴根本不能与真正的民间剪纸相媲美。另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年轻一代更乐意接受快节奏、强刺激、另类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于欣赏古朴、稚拙的直观性较强的民间剪纸,而把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力投向精美 的油画、现代雕塑和抽象派美术作品。可见,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一切民间美术正面临着整理、保护与研究的任务,为此,我们既要纵探历史,又要面向现实。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拯救这些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艺术。

第四篇:我最喜爱的艺术

艺术鉴赏作业(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

姓名:【我最喜爱的艺术】

班级:

学号:

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 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而第七种艺术,电影又称映画,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我喜爱音乐,尤其摇滚乐;我爱诗歌,尤其歌德;我爱绘画,尤其达利。但要说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莫过于电影了。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员。

电影最初仅被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用于记录科学实验,直至十九世纪末期梅里爱的出现,才将电影带到了艺术的范畴内,他也是第一位电影艺术家。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将电影归为第七种艺术。

电影,具体来说,包括电影放映机、技术、艺术和产品,过去一个多世纪来深深改变了社会文化,参与塑造了当代人的公民性格,最重要的是,同时重塑了人对现实的认知、丰富了人的情感想象。

电影的技术起源几乎就是个谜。1895年问世的电影放映机能以化学复制和机械放映的方式逼真地表现原物,进行真正理性的光学演示。但让后世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样一台放映机居然没有像当时的其他新发明成果那样用于科学,而是拿来放映拍摄的画面,然后供人观赏。而在此前,从普拉托的“诡盘”到奥尔内的“走马盘”,再到活动影像放映机、定时摄像机,贯穿19世纪各时段的新技术发明,也统统都没有被用在科研领域,而是似乎很巧合的在为电影(放映机)出现长期提供毫无实际意义的技术积累。【我最喜爱的艺术】

但比起技术来源、起源的神秘,电影“上镜头性”的功能需要,却一直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愿望。人生的短暂,社会洪流面前凸显出的个人的渺小,让古往今来的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某一种“生活再现”、“永久的存在”--兴建宏大而不朽的建筑是所有古代、近代文明的选择,但仍不足以记录某个人。19世纪中期,摄影、照片技术的出现,开始让前述愿望有了部分实现的可能,自此后,照片开始取代遗物、枯花、珍藏的头发或手帕,以及小物件、小摆设,发挥记录个人、传递记忆与情感的功能。

【我最喜爱的艺术】

照片的内容,或者说主题,往往并不是局限为拍摄镜框内的人和物,而是拍摄者试图对其投射和附加的意义。换言之,“物质的”影像就具有了“精神的”性质,既是一种记录,也更体现为想象与重塑,体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交汇。主观欲望越强,它所附着的影像就越会自我投射、自我异化、自我幻觉化(构建客观化假象),被赋予了超现实性。

电影继承了照片的上镜头性和超现实性。电影放映机一经推出,人们为之配备的辅助技术就在设法服务于上述超现实性,比如,拍摄动态画面的艺术对暗影和映象进行加工、强调或夸张,以赋予影像最大的感染力。

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梅丽爱(1861-1938)将非现实主义引入了电影,大量引入特技、奇幻,因而一时间就让幽灵、超能力者、骷髅充斥了早期银幕,变换摄影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以获取不同镜头、使用布景、灯光特效、叠印、特写、渐显、渐隐、叠化等一连串富有想象力的手法得以广泛应用,通过剪辑,让电影中的空间、时间可以经变形而为主题服务。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埃德加·莫兰看来,梅丽爱制造魔幻和神奇的特技和表演,与巫术和秘书如出一辙,旨在让观众陷入如梦如幻的状态。至此,电影放映机转变为电影艺术。

电影的艺术性,还与以下两点有关。首先,电影能抓住人们熟视无睹、经常使用和习以为常的东西,使之突现、跳跃、消失、成长、还原、萎缩,静物开始具有了流体性、活动性。其次,音乐成为电影的情感参与的一个部分,加剧了影像投射和想象的表现力,连同静物流动性、人物影像,就让电影场景突破了单一再现现实的层次。正因为此,电影影像就拥有了情感力量,让表演具有可信性,促进观众在观赏时自动进入“投射-认同”的状态。早期的故事片电影,已经十分凝练的聚合“投射-认同”的反应链条,让观众通过环境、事件、人物和角色,在自己的大脑中还原电影作品的梦幻和主观性,并重新构建自己的想象。

【我最喜爱的艺术】

埃德加·莫兰1956年写出《电影或想象的人》一书,试图从电影重塑人的现实认知、再造情感想象的角度,以社会人类学的方法重新讲述电影这项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在他看来,人类对再生的普遍信仰只有两个源泉,一是相信化身,即在映象、阴影和梦幻中出现的另一个自我,二是笃信变形,即生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现代电影业之所以会推广为普及型的文化形式,就在于构建了“想象的人”,借助变形手法,复苏了化身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其次才是其工业性、世俗性。

电影艺术是现实与虚幻的复合体,兼纳清醒和梦幻。好的电影作品总是让人重新感知已有的真实生活或看到闻所未闻的、但却存在过的真实生活,渗透着情

感和魔法的参与。也可以说,既能让电影带来的梦幻和现实相结合,积极有效投向想象和情感参与,又能控制自己的反应,避免过度代入,保持必要理性,才是善于从这项艺术中获得享受的做法;相反,被异质化的电影逼真、理想化、虚构、奇迹手法或场景所惑,代入过深,毫无保留的接受电影“梦幻”,让自己陷入“白日梦”的状态,就不能不说是反现实的自寻烦恼。埃德加·莫兰在这本书的末尾意味深长的指出,“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我们要重新把梦幻看作社会化的有用之物,否则,我们和梦幻之间便会纠缠不清……我们应当对梦幻提出询问,即把想象重新纳入人类的现实。”

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说的,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在白色的荧幕上,本是虚无的黑,却成了有意义的存在,而存在的白,却成了虚无的,无意义的。在世界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从卢米埃尔兄弟到梅里爱,从库里肖夫到戈达尔,再到如今的库布里克,昆汀塔伦蒂洛,詹姆斯卡梅隆。电影正经历着不可思议的变革,而电影也成为了如今最为大众的一种艺术。而电影如今以愈来愈商业性,这也是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

电影的产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电影的产生使得人类文化信息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随着全球电影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影的先进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而电影也借鉴了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从

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电影作为新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直至整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既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现实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同时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电影行业迅猛发展的道路,正说明了影视合流、互动、互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y/504911/

推荐访问:我喜爱的艺术形式 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