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惠特曼诗歌精选

惠特曼诗歌精选

时间:2018-11-20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第一篇:惠特曼诗歌精选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赏析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赏析

【背景助读】

1、 名家介绍

沈尹默

[近现代](1883年-1971年),中国书法家,诗人。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任北大教授和校长多年。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五四运动”期间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之一。晚年寄居上海鬻书自给。

沈尹默书法工正形草书,尤其擅长行书。初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名家。晚年融会了苏轼,米芾等人的风格,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主张以腕行笔,反对模拟结构。著作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

沈尹默目力不佳,晚年益甚,至两千两百度,对面不能见人。尚能作朱丝精楷,纯熟秀美,为世所重。

周作人(1885~1967)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魁寿。字星杓,后改名槐寿,奎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885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1888-1962)结婚。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堕落成为汉奸文人。

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于1967年5月7日病死。

刘半农

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汀阴人,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胡适(1891-1962)

原名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

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目的在为戴震辩白,下力甚大,据专家说,至今无人在《水经注》的研究上超过他。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写作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使诗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和五四启蒙的思想运动相合拍。在中国最初诞生的新诗中,表达个性解放、呼唤自由与光明的爱情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沈尹默的《月夜》、周作人的《小河》、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新诗的萌芽和发展初期,胡适和郭沫若两人的贡献最大。胡适在1920年就出版了中国现代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其中主要的内容是表现自我价值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影响很大。而郭沫若更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人物,他的诗集《女神》以其豪放不羁的叛逆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浪漫诗风影响了一个时代,吹奏了一曲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女神》在内容上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旧时代的诅咒,对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赞美,充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呼唤一个喷薄黎明的到来。在艺术上,《女神》形成了豪放洒脱、气势雄浑的风格,是一次艺术形式的大解放。诗集中的《凤凰涅柴》、《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是长诗《凤凰涅架》以"凤凰死而复生"的传说象征着旧时代的灭亡和作者心目中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也是启迪人们心灵和智慧的灯塔。同时它也排除功利和世俗的羁绊,永远属于那些向往青春、幻想和美的人。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理应和新诗为位,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充实,同学们,请在诗的世界中邀游吧。

【名篇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时的诗人远离祖国故土,心中时时生出对故国的依恋,而那时的中国更是千疮百孔,其时诗人对故国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也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残霞。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他也是早期新诗的作者中创作路子比较宽的一个。他一方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的诗歌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如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新诗的楷模,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都是平常经验》作者胡适。这是一首节奏明快、主题明确的哲理诗。日有所思,才夜有所梦,而诗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所以才变幻出多少新奇的诗句。梦和诗是相对独立的概念,也许在一般人看来,找不出任何关联,而在作者眼中,做诗和做梦却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诗,你做你梦,只有投身其中,才能体会到乐趣。诗和梦可以相互引用,却不能取而代之。

在“五四”时代,文化发展正处于一种新旧交替、东西交替的状态,双方争论不断升级、炽热化。我们可以假设:一种观点是梦,另一种观点是诗。那么,这两种观点的对立是无可厚非的。胡适强调“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表面上看来是有关风月,其实不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只是个开端,它的好坏应该由实践来评判。

一是章法结构。全诗分三节,每节四句,逢偶句押韵,并且在句式长短这方面有很好的把握,这已经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新诗格式相差无几,而在此后的20年代,新诗史上最有影响的新月派诗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这种章法出现的。但胡适作为新诗的开山鼻祖,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跟作者所受西方文化影响有关,比如说里乐尔克的十四行诗,《梦与诗》是多少有所借鉴的。直至30年代,冯至才在十四行诗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际上,后来胡适的政治构想也是受了西方政治的影响的。

《地球我的母亲》文中郭沫若一个人在和地球母亲对话,而却无旁人。这就是本文一大特点,摆脱了那象征性的号召语句。时而激昂,时而乎静的语气扣人心弦,从作者的赞美中,我体会到了他的用意。“我”不单单指作者自己,泛指全人类。从地球母亲成千上万关怀举动透出地球也尽到了责任,而我们人类远未做到尽孝子的责任,作者以巧妙的手法让人们自然地行动起来,比号召性的文字作用更强。作为人类,有理由不报答母亲吗?

本文无平铺直叙,全诗丰富的意想和饱满的情绪组织在一个层次,井然的结构之中,色彩瑰丽。书的第二大特点在此,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反复、拟等,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地球

慈母般胸怀,如:“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知道你的深思,我饮一杯水,纵是天降的甘露,我知道那是你的乳,我的生命。” 用比喻和比拟手法,表现地球上万物的珍贵,而全人类正是要有这样理念,才会尽到保护地球的责任。除此之外,本文用意想来抒情“我羡慕那一切的动物,尤其是蚯蚓----我只不羡慕那空中的飞鸟,它们离了你要在空中飞行。”用“蚯蚓”和“飞鸟”抒发自己渴望近地球的恋之情。作者笔触气势磅礴,“我想这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你的化身:需要是你呼吸的声威,雪雨使你血液的沸腾。”他把地球描绘成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女性。地球是有如宏大的力量来抚育世界人类,与前 作对比,她又何尝不是细腻而温柔的呢?这使得地球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本文主题上,人与地球超越了现实的自然关系。人是地球的儿女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地球的深固。人类应报答地球母亲,不应做她的不孝子孙,通过作者的描绘,我看到的是一个辛劳母亲的形象,听到的是一个未尽孝道的孩子的心声,而在文章末尾更阐明了报答深恩的实际行动就是学着劳动精神,前文也有呼应。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

诗人对“死水”,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特别是对反动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有一种迎头痛击,除恶务尽的战斗姿态,诗人心中充溢着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这怒火似闪电列空,似炸雷轰响,似风暴肆虐,令革命者群情激愤,人心大振,令反动当局瑟瑟发抖,胆颤心惊! 除此之外,闻一多《死水》中的“火”还指一种渴望光明和美好,呼唤新生和希望,主张抗争和战斗的热情之火。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闻一多二十世纪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创作并发表《死水》的特定背景来看,或者是从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来看,我们都有理由确证,《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纸船》是冰心1923年去国留学途中在海船上写的一首诗,副标题为:寄母亲。

讴歌母爱、童真与大自然,是冰心早期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写于船上的《纸船》,是冰心面对大海,以赤子之心,寄情于慈母的诗作,虽只三小节十一行,却把“三大主题”都融汇于其中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凭借叠纸船嬉水这种孩提时常玩的游戏,遥寄自己对母亲的怀恋,亲切自然地创造出一种梦幻似的悱恻的意境,不禁令人凄然泪下。

全诗分三小节。

第一节,写行动:我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接连两个“留着”,不仅形成了诗韵的旋律感,也使诗人执著的情感得以强化。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与前两句衔接,这“一只一只”,自然是说船儿虽小而数量却多,体现出诗人这一行动的意切情真。

第二节,写意愿。前两句: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乍看似写自然环境的无情干扰,其实是表达诗人内心的痛楚。她知道,自己此去,与

第二篇:惠特曼诗歌精选

浅析惠特曼诗歌中的超验主义特色

浅析惠特曼诗歌中的超验主义特色

摘要: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沃尔特·惠特曼以及他的诗在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他本人以及他的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大部分的诗歌被收录在他的著名诗集《草叶集》当中。《草叶集》作为惠特曼的巨作,包含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哲理。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诗歌。惠特曼在他的早年创作生涯当中深受艾默生的超验主义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中充斥着超验主义关于灵魂、个人以及自然的主题。本文从超验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他的诗歌,尝试探寻融入在惠特曼诗歌以及思想中的超验主义元素

关键字:超验主义;沃尔特·惠特曼;超灵;个人;自然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自由诗体之父”。他极大的影响了美国二十世纪的诗歌的发展方向,对在他之后的很多著名诗人影响颇深,例如艾兹拉·庞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卡尔·桑德堡、艾伦·金斯伯格等等。他在一百五十面前所定义有关美国的主题——民主、仁爱、死亡以及生命不断的更替,到最后都成为了美国文化中深刻的含义。

他的创作生涯处在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所以他的作品融入了这两种元素。研究惠特曼的诗歌更多注重的是其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他的诗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超验主义色彩。由于受到艾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惠特曼在他的诗歌中融入了超验主义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惠特曼式的诗歌以及美学经验。在惠特曼的诗歌当中,超验主义的元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超灵、个人以及自然。这三点正是超验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对惠特曼的文学主张和写作的角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文重在分析惠特曼诗歌当中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超验主义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惠特曼的诗歌。 超验主义的主导人物拉尔夫·瓦尔多·艾默生(1803-1882),他是第一个切实发现惠特曼才能并鼓励他的有影响力的人物。“我一直苦苦思索,是艾默生让我茅塞顿开。” 1842年的3月5日,艾默生发表了一篇名为“诗人”的演讲。这篇演讲旨在寻找真正的美国艺术,强调了艺术家们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发现美的能力。当时的惠特曼二十三岁,是一名编辑和纽约一家报纸的评论人。艾默生演讲的时候,惠特曼就在现场。听完演讲之后之后,惠特曼深受启发。他发现艾默生与他有着共同的观点:“美国的诗歌应该是独特的、具有民族性的、乐观的,并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的第一本诗集《草叶集》发表于1855年,积极响应了艾默生对美国本土诗人的号召。事实上,他还给艾默生送去了他的诗集副本,希望得到艾默生评价,而艾默生的回复便成为了文学历史上最著名的书信之一。两人的交流使得他们的文学主张相互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惠特曼诗歌会有超验主义的元素。在1856年出版的《草叶集》的附录中,惠特曼加上了这样一句话:“我在一个伟大职业生涯开始的时候遇见了你,拉尔夫·瓦尔多·艾默生”。

美国超验主义又叫做“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是“美国文艺复兴”,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运动,对解放的文学思想和国家政治思想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超验主义”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升起或者是超越界限。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 “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超验主义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超灵、个人以及自然。

惠特曼的很多诗歌都试图将诗人和读者从传统的通泛的研究灵魂和精神状态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因为这样的超验主义探索远远的偏离了我们现实世界。惠特曼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一个微小生物或者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来发现隐藏其后的精神层次的东西。真是这样的观点让惠特曼可以发现所有事物中的美以及欣赏享受万事万物的必要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超验主义在惠特曼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一,惠特曼强调个人的直觉。艾默生将超灵定义为神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统管一切的精神力量,万事万物都源自它同时也都是它的一部分。这里的神直的并不是特定的某个宗教的神,而是指整个世界里至高的强大力量。由于这个神的存在,人类的种种限制将只是暂时的表面的。超灵也强调直觉的力量,它相信人们不仅通过对外界的官感同时也通过人内心的直觉来认识以及学习。而且人通过内心直觉所学要比通过外界官感所学更加的真实。超灵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可以超越我们经验所得的知识,因此直觉便成为人心中的明灯。惠特曼对超验主义的见地就是体现在他对于个人直觉的坚定信念,而不是对归纳和推理的信任,他认为真相存在于人的直觉当中,而不是人的理性思想。真理可以被感性的感知而不是逻辑的证明,只有直觉才能触及真理:

你将会得到大地和太阳的一切美善,

(还有千万个太阳留在那里,)

你将不再会间接又间接地去认识事物,

也不会通过死人的眼睛去观看一切,

【惠特曼诗歌精选】

也不会以书本里的假象和鬼影作为你的粮食,

你也不会通过我的眼睛观察,从我去获得一切,

你将静静地向各方面倾听,经过你自己而滤取它们。

这一节诗是关于诗歌的起源。惠特曼直接指出外界的知识来源都是不可信任的,任何人二手的信息都比不上人直接通过五官所获的信息。人应充分信任人的直觉而非经验或者书本法则。惠特曼主张激活人的直觉来获得知识或者寻找诗歌的起源,这也正是他创作的方法——“浸入这个世界来体验这个世界”。

第二,惠特曼相信个人灵魂与超灵之间的交流。超验主义认为由于超灵的强大,人类可以和神直接对话,因此消除了人发展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依赖自己,形成独立个性的人格。他们相信人的神圣以及无限。惠特曼相信人的内心获得真理,内心的真理通过在自然中人的内心与超灵的交流获得,并且只有在与超灵的统一中人的独立的自己才会存在。

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棵橡树在生长,

它独自站在那里,枝条上挂着青苔,

没有任何伙伴,却依然长着浓绿而欢快的叶子。

那狂放,不屈,旺盛的样子使我想到我自己,

但我惊讶于它如何能孤独地站在那里,长着欢快的叶子,

而附近没有一个朋友, 我知道我做不到。

这可橡树为什么会让惠特曼如此感兴趣呢?这里的橡树就像大自然的缩影一般,让诗人想到了他自己,让诗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超灵对诗人内心的呼唤。正如艾默

生说过的“超灵存在于每一个自然生物当中”。当诗人被这橡树所吸引的时候,他的灵

魂便在自然中开始了和超灵的对话。同时,人与超灵的交流也存在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极大的同一。惠特曼《自我之歌》的第十节诗便呈现一幅庆祝人的同一的画面。“逃亡的黑奴来到我的屋子的前面站着„„我让他在桌子旁边紧靠我坐着,我的火枪则斜放在屋子的一角”。这方面内容在十九世纪的历史中可以找到更多的映照,当时备受压迫的黑人不愿默默忍受,想要和白人一样,想要获得平等的对待。不论是强是弱,是贫是富,是多数还是少数,都应团结在一起,建造一个人心和超灵紧紧连接交流的社会。所以在惠特曼的诗歌中,个人主义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充分的体现——独立、平等以及个人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等等。

第三,惠特曼诗中的自然之爱。在超验主义当中,自然是精神的象征,是神的化身。自然是有生命的,充满着神的存在。人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够获得指引。超验主义强调人的思想和自然的融合。对于惠特曼来说,自然不仅仅是他抒情的背景,而是一个有着生命力的实体,人只有通过与自然的交流,不论是赞同还是争论,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指表面的现象,然而对于诗人远不止于此。尤其对于收到超验主义影响的惠特曼来说,自然是神圣的超灵的象征。惠特曼不仅赞美自然,同时也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他确信自然中世界的秩序很明显,人类应该模仿自然当中的结构,因为这些秩序、结构和法则都是超灵的体现,是一种高于人的大智慧的体现,这一切都有待于人类的发现、欣赏和学习。惠特曼在他的诗歌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自然蕴含了人类需知的一切知识,只要人通过不断的思考来了解自然,并学会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人便可以与之交流,获得真知:

现在空间和永恒的伟大思想己充满了我,

我要以它们来测量我自己,

现在我接触到别的星球的生命,

这生命跟大地的生命一样来自遥远的地方,

或是将要来到,

或是已经超过了大地上的生命,

此后我将不再漠视它们,

正如我不漠视我自己的生命。

在这节诗歌中,惠特曼用来自大地其他生命的永恒和空间的思想来衡量他自己的生命,得出人终将一死的结论。诗人通过对自然中生命的反思,得到了关于自身的结论,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诗人暗含人从自然得到种种指引,从而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正是超验主义中关于自然的理解。

本文主要从超验主义的角度对惠特曼的诗歌进行分析,从超灵、个人主义以及自然三 方面去探寻了惠特曼诗歌中的朝颜主义色彩。他将艾默生等人的超验主义观点充分的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当中,其重大影响不仅在文学上,在文化、哲学等方面都给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分析惠特曼诗歌的超验主义色彩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意义重大的。为

惠特曼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以及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惠特曼诗歌作品中的超验主义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 吴定柏,戴炜栋著.《美国文学欣赏》.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崇文书局,2007,(3-4).

 惠特曼著,赵萝蕤译.《草叶集》.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崇文书局,2007,(3-4).

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论自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 Buell,Lawrence.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ts:Essential Writings.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91.

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崇文书局,2007,(3-4).

 惠特曼著,赵萝蕤译.《草叶集》.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 Philip,Callow. From Noon to Starry Night: A Life of Walt Whitman.Chicago:Paw Prints, 1992.

惠特曼著,赵萝蕤译.《草叶集》.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论自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惠特曼著,赵萝蕤译.《草叶集》.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惠特曼著,赵萝蕤译.《草叶集》.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第三篇:惠特曼诗歌精选

我是肉体的诗人 惠特曼

我是肉体的诗人 惠特曼

我是肉体的诗人

也是灵魂的诗人

我占有天堂的愉快

也占有地狱的痛苦

前者我把它嫁接在自己身上使它生殖 后者我把它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

啊 我的灵魂

我们在破晓的宁静的清凉中

找到了我们自己的归宿

我的声音追踪着

我目力所不及的地方

我的舌头一卷

就接触了大千世界

我是丑陋的诗人

也是伟大的诗人

我享有快乐的极致

也享有痛苦的深渊

前者我把它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使它青春永驻

后者我把它赋予成一种理性的执着

啊 我的灵魂

我们在漫长的凄凉的躅行中 找到了通往光明的前程【惠特曼诗歌精选】

我的呐喊鼓动着

我幻想所不及的空间 我的臂膀一张

就拥抱了整个宇宙

我把自己交给秽土 让他在心爱的草丛中成长

如果你又需要我

请在你的靴子底下寻找我

第四篇:惠特曼诗歌精选

外国经典好书

1. 《变形记》(卡夫卡)

2. 《源氏物语》(紫式部)

3. 《牛虻》(伏尼契)

4. 《希腊神话和传说》(施瓦布)

5. 《羊脂球》(莫泊桑)

6. 《一生》(莫泊桑)

7. 《漂亮朋友》(莫泊桑)

8. 《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

9. 《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10. 《每时每刻的阳光》(杰克•伦敦等)

11.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精选》(杰克•伦敦)

12. 《安妮日记》(弗兰克)

13.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欧•亨利)

14. 《荆棘鸟》(麦卡洛)

15.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

16.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17.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18.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

1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

20. 《王子与贫儿》(马克•吐温)

21.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

22.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马克•吐温)

23. 《伊索寓言全集》(伊索)

24. 《吹牛大王历险记》(拉斯伯)

25. 《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26.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赫胥黎)

27. 《天演论》(赫胥黎)

28. 《我是猫》(夏目簌石)

29. 《斯巴达克斯》(乔万尼奥里)

30.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31. 《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32. 《红与黑》(司汤达)

33. 《天方夜谭》

34. 《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

35. 《名人传》(罗曼•罗兰)

36. 《到灯塔去》(伍尔夫)

37. 《铁皮鼓》(格拉斯)

38.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

39. 《文字生涯》(萨特)

40. 《德伯家的苔丝》(哈代)

41. 《无名的裘德》(哈代)【惠特曼诗歌精选】

42. 《远离尘嚣》(哈代)

43. 《死魂灵》(果戈理)

44. 《钦差大人》(果戈理)

45. 《彼得堡故事》(果戈理)

46. 《苦儿流浪记》(马洛)

47. 《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48. 《高老头》(巴尔扎克)

49.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50.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莎士比亚)

51.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52. 《刀锋》(毛姆)

53. 《夜莺与玫瑰》(王尔德)

54. 《快乐王子》(王尔德)【惠特曼诗歌精选】

55. 《道连•格雷的画像》(王尔德)

56. 《夏洛的网》(怀特)

57. 《绿野仙踪》

58. 《草原上的小木屋》

59. 《月亮宝石》(柯林斯)

60.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61. 《白鲸》(梅尔维尔)

62. 《昆虫记》(法布尔)

63. 《破戒》(岛崎藤村)

64. 《荷马史诗•奥德赛》(荷马)

65.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荷马)

66. 《凯旋门》(雷马克)

67. 《西线无战事》(雷马克)

68. 《斯巴达克斯》(乔万尼奥里)

69. 《柳林风声》(肯尼斯•格雷厄姆)

70. 《我是猫》(夏目簌石)

71. 《名利场》(萨克雷)

72. 《局外人 鼠疫》(阿尔贝•加缪)

73. 《西绪福斯神话》(阿尔贝•加缪)

二、外国小说(80种)

1. 《布鲁克林有棵树》(史密斯)

2. 《忽然七日》(奥利弗)

3. 《莎拉的钥匙》(罗斯奈)

4. 《柑橘与柠檬啊》(莫波格)

5. 《战马》(迈克尔•莫波格)

6. 《安琪拉的灰烬》(迈考特)

7. 《我生命的速度》(杰克逊)

8. 《别问我是谁》(史宾尼利)

9. 《少年阿莫的秘密日记》(汤森)

10.《海鸥乔纳森》(理查德•巴赫)

11.《追风筝的人》(胡赛尼)

12.《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柯艾略 )

13.《天空无处不在》(珍迪•尼尔森)

14.《夜晚的远足》(恩田陆)

15.《第六个小夜子》(恩田陆)

16.《图书馆之海》(恩田陆)

17.《校园秘史》(唐娜•塔特)

18.《十四岁》(石田衣良)

19.《十六岁》(石田衣良)

20.《除了青春,我们一无所有》(琼斯)

21.《绿山墙的安妮》(蒙哥马利)

22.《被置换的孩子》(布蕾纳•尤凡诺娃)

23.《后来》(罗莎蒙德•勒普顿)

【惠特曼诗歌精选】

24.《妹妹》(勒普顿)

25.《岛》(希斯洛普)

26.《爱在蔓延中》(阿伦•斯特拉顿)

27.《守日人》(卢基扬年科,瓦西里耶夫)

28.《新月的艾米莉》(蒙哥玛利)

29.《追逐彩虹的艾米莉》(蒙哥马利)

【惠特曼诗歌精选】

30.《艾米莉的诗样年华》(蒙哥马利)

31.《失窃的孩子》(唐纳胡)

32.《星期三的战争》(加里•施密特)

33. 《哈利•波特(全七册)》(罗琳)

34. 《三杯茶》(摩顿森)

35. 《肖申克的救赎》(斯蒂芬•金)

36. 《阿甘正传》(葛鲁姆)

37. 《达•芬奇密码》(布朗)

38. 《天黑前的夏天》(莱辛)

39.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插图版全译本)(全8册)》(柯南道尔)

40. 《房间》(爱玛•多诺霍)

41. 《大卫的伤疤》(苏珊•阿布哈瓦)

42.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温特森)

43. 《回归》(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44. 《芒果街上的小屋》(希斯内罗丝)

45. 《我在雨中等你》(斯坦)

46. 《再见了,可鲁》(石黑谦吾)

47. 《要求太多的餐馆》(宫泽贤治)

48. 《座敷童子的故事》(宫泽贤治)

49. 《银河铁道之夜》(宫泽贤治)

50. 《万物有灵且美》(吉米•哈利)

51. 《万物既聪慧又奇妙》(吉米•哈利)

52.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吉米•哈利)

53. 《别让我走》(荷斯)

54. 《黑猩猩之屋》(格鲁恩)

55. 《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

56. 《朗读者》(施林克)

57. 《德语课》(西格弗里德•伦茨)

58. 《水果猎人》(格尔纳)

59. 《唬——小黑猫成长记》(莫里斯•热纳

瓦)

60. 《生命如歌》(特雷西•基德尔)

61. 《蓝毛衣》(杰奎琳•诺佛葛拉兹)

62. 《三个傻瓜》(奇坦•巴哈特)

63.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伯恩)

64. 《姐姐的守护者》(皮考特)

65. 《圣诞忆旧集》(卡坡蒂)

66. 《星星女孩》(杰瑞• 史宾尼利)

67. 《我亲爱的甜橙树》(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

68. 《雨中的3分58秒》(帕克)

69. 《失物之书》(康诺利)

70. 《偷书贼》(苏萨克)

71. 《少年迈尔斯的海》(吉姆•林奇)

72. 《马背上的男孩》(路伯特•伊萨克森)

73. 《大象、詹妮与我》(克里斯托弗•尼柯尔森)

74. 《黑暗中的轻轻一吻》(密拉德)

75.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马克•哈登)

76. 《一只狗的遗嘱》(尤金•奥尼尔)

77. 《狮王》(凯赛尔)

78. 《小毛驴与我》(希梅内斯)

79. 《屋顶上的小孩》(克伦毕斯)

80. 《敦煌》(井上靖)

三、外国诗歌(35种)

1.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泰戈尔,郑振铎译)

2. 《园丁集》(泰戈尔)

3. 《吉檀迦利》(泰戈尔)

4. 《拜伦诗歌精选》(拜伦)

5. 《夜莺与古瓮》(济慈)

6. 《雪莱抒情诗选》(雪莱)

7. 《拜伦雪莱 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拜伦等,穆旦译)

8. 《柯尔律治诗选》(柯尔律治)

9. 《里尔克抒情诗选》(里尔克)

10. 《英国诗选》(王佐良编)

11. 《当代美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2.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13. 《众树歌唱:欧美现代诗100首》(庞德等)

14. 《诗歌中的诗歌》

15. 《巴黎的犹豫》(波德莱尔)

16. 《恶之花》(波德莱尔)

17. 《名著名译(插图本)--普希金诗选》(普希金)

18. 《保罗•策兰诗选》(保罗•策兰)

19. 《纪伯伦诗集》(纪伯伦)

20. 《叶赛宁诗歌精选》(叶赛宁)

21.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狄金森)

22. 《华兹华斯诗歌精选》(华兹华斯)

23. 《惠特曼诗歌精选》(惠特曼)

24. 《草叶集》(惠特曼)

25. 《歌德诗选》(歌德)

26. 《鲁拜集》(伽亚谟)

27. 《朗费罗诗歌精选》(朗费罗)

28.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阿多尼斯)

29. 《特兰斯特罗默诗选》(特兰斯特罗默)

30. 《莎士比亚抒情诗100首》(莎士比亚)

31.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爱情诗》(勃朗宁)

32. 《牧歌》(维吉尔)

33.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

34. 《大作家 小读者——诗歌卷》

35. 《外国诗歌百篇必读》

第五篇:惠特曼诗歌精选

从星空到草叶:分析爱默生与惠特曼诗歌的不同

从星空到草叶:分析爱默生与惠特曼诗歌的不同

from stars to summer grass

——comparison between poems of emerson and whitm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ems of emerson and whitman, this paper centers around the two transcendentalists’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the way of treating the sanctity of nature and the opinions 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emerson; whitman; transcendentalism;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if a man would be alone, let him look at the stars. the rays that come from those heavenly worlds will separate between him and what he touches,” wrote ralph waldo emerson in his essay nature (1836). almost two decades later, walt whitman published the first edition of leaves of grass (1855), in which he says “i lea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for whitman, nature is no longer something “always present but inaccessible” like the stars; it is the summer grass that can be closely observed. the two different ways to study and understand nature reflect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99518/

推荐访问:惠特曼诗歌 惠特曼诗歌艺术特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