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杜诗三首

杜诗三首

时间:2018-11-14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第一篇:杜诗三首

杜诗三首

12、《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内容:

一、背景激趣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远祖为晋代功名赫赫的杜预,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诗作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

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此时期名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杜诗三首】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这期间创作了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代表作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他以自己毕生的努力,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今存诗1400余首)。所谓“沉郁”,是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诗歌表情达意深曲跌宕,音调声情起伏多变。

杜甫是一位众体兼长的诗人,他将五七言古诗发展为长篇巨制;五七律的创作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五律630余首,七律150余首,占存诗的一半以上)。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和丰富娴熟的创作技巧,使杜甫获得了“诗圣”的称号。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

同情。如《兵车行》揭露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三别”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叛乱保卫和平的强烈愿望,控诉了战争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创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呈吴郎》通过劝阻吴郎不要插篱禁止西邻寡妇打枣一事,表现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的一生,是逐步走向民众走向社会底层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是杜甫诗歌最重要的内容。

2、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情感。当他身陷长安沦为叛军俘虏,听到陈陶战败的消息时,他写了《悲陈陶》以抒内心的悲

痛;目睹长安陷落,国破城荒景象,他写下《春望》,将国与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正当诗人流寓梓州的时候,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使他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的爱国诗歌,多以战争寄寓家国之痛,有时也借登临抒发感世忧时怀抱,《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悲青坂》《哀江头》《岁暮(2010安徽卷考)》都属此类杰作。

烈的憎恨感情。《丽人行》写三月三日杨氏姐妹游春的情景,声声慨叹,语语讥讽;《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在携家漂泊于湘鄂一带时,诗人写下《岁晏行》,愤怒指斥统治者的暴敛盘剥。

4、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月夜》想念远方的妻子;《月夜忆舍弟》《得舍弟消息》《怀弟二首》写战乱中的兄弟之情;《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春日忆李白》(2011江苏卷诗歌鉴赏)写与李白的深情厚

第二篇:杜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 岳

1.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

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2.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

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

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

望之景。

3.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

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杜诗三首】

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

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4.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

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

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

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

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5.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

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

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

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

大。

6.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

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

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杜诗三首】

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春望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

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

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

共鸣。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

【杜诗三首】

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

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

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

其内涵却能相通,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

丰富。 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运用拟人,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出了诗人感伤之情。【杜诗三首】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

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

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

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凄凉气氛。

6.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

【杜诗三首】

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7.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一联,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9.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石壕吏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官吏: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97941/

推荐访问:杜诗三首课件 高一杜诗三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