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8-09-04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第一篇_元宵节知识简介

元宵节知识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

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节日历史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第二篇_元宵节的知识

元宵节的知识

1、节日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 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一起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名称

日本称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鲜称正月大满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十五(정월대보름,“보름”为固有词,月圆、望日之意,或简称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乌忌日(오기일),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中国台湾地区台语称为元宵(goân-siau)、元宵节(goân-siau-cheh)、上元(siōng-goân)、正月半(chiaⁿ-goeh-poàⁿ)。

2、为何要吃汤圆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tangyuan)”,这些名称与“团圆(tuanyuan)”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 《岁时广记》 、 《大明一统赋》 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汤圆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到明朝时仍然保留有元宵节宴饮的习惯,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传》:“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

元宵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 元宵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3、节日起源

汉文帝纪念平吕时而设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与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手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4、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第三篇_元宵节

1、 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元宵节的民俗风情。

3、了解元宵节的风俗,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喜欢过节吗?这是什么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放元宵节动画)

2.那天,你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和谁在一起?(指名说)谁能照样子再说说!(板书课题:元宵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能把元宵节的欢庆场面都表现出来,现在就读给大家听!(范读)

2.大家想读吗?自己试一试!并注意哪个音节出现的次数最多。

3.找一找,yuán都藏在哪些词里?(指名说)用笔把它们圈起来!然后四人一组,互相帮助,试读这些词。

4.指名读,大家一起试一试!(屏显:元宵节 汤圆 团圆 圆又圆)

5.给“圆”字开花,了解“圆”的意思,渗透“团圆”含义。

6.反复认读,强化识字。自由带拼音读→师指字(屏显)学生读→同桌互相检查、正音→去掉拼音自由读课文→随机指字读

7.四人一个小组,把你识字的方法、窍门说一说。

8.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识字情况,并进行扩词、说话练习。

9.渗透“元宵节”的来历,创设意境,“送生字宝宝回家”。(屏显:学生喊出生字宝宝的名字,认对后生字宝宝归位)

10.游戏:“摘灯笼”。(想一想,本课生字都会认了,再举手“摘灯笼”。)

11.“开火车”读词卡,为朗读儿歌做准备。

三、指导朗读

1.自由读儿歌。

2.学生读,学生互评。

3.师范读,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

4.同桌互读。

5.今年的元宵节过得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把这种心情带入课文再读一读!

6.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边想边读)

7.请读得最有感情的同学上台表演。(创造性地朗读)

8.还有哪些有趣的活动也在今天举行?(拓展学生思路)

9.让我们把美好、团圆、幸福、有趣的元宵节读出来吧!(想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能背的同学就背)

四、创新拓展

1.我们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你能用这样的句式给大家说一说吗?(屏显:______, _______在一起______ 。)

2.有一个节日,和元宵节很像,月儿也是圆圆的,你能猜出是哪个节日吗?

3.如果我们把《元宵节》改成《中秋节》,你觉得行吗?试一试!

看花灯

教学目标:

1、认字15个,写字画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培养学生想像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4、句式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元宵节》,大家来说说元宵节人们在干什么?(吃汤圆)“汤圆”的“圆”是什么意思?(团圆的意思)既然大家都团圆了,咱们再一起去看看元宵节最好玩的花灯吧!(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三、认识字词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花灯的世界吧!(生齐读课文)

1.看第一盏花灯,认识“金”、“吐”、“泡”。

(师出示词语卡片“金鱼”,先认“鱼”,再读文中句子,认“金鱼”这个词,最后认“金”字。)

2.看第二盏花灯,认“眨”、“睛”、“猴”。

(师“眨眼睛”,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进行讨论。)

3.看第三盏花灯,认知“走马灯”。

4.看第四盏花灯。

5.小结。

四、熟读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提醒学生“吐”“眨”“追”“立”这四个字要读重音。“真”要拖长音。)

2.生练读课文。齐读。教师指导后再读。挑战读。

五、再认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认读,评出“优胜小组”。

2.指名认读生字卡片,评出“优胜个人”。

3.全班齐读生字卡片。

六、布置作业

发挥想像力,把自己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明天我们比一比,看谁的花灯最好看。

七、板书设计

看花灯 人欢腾

金鱼 吐 ↑

猴子 眨 真奇妙

小猫 追 ↓

蜻蜓 立 做花灯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完成“照样子说句子”,了解句子结构。

2.自读短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3.完成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待客之道。 〖教学过程〗

一、了解灯谜、自读课文《元宵节》,试编谜语

1.学过了元宵节这一单元的两首儿歌,能说一说你对元宵节的了解吗?

2.元宵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写在各种五彩的花灯上,它可以供人们观赏、猜测,可有趣了。看花灯时,你发现这些灯谜了吗?请大家猜一猜。

3.老师这里就有几条谜语,(课件出示花灯,上面有灯谜)聪明的小朋友,准能猜中。【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小鱼花灯:一群小孩排成队,手拉手儿臂挽臂。碰上火星就散开,噼噼啪啪叫声脆。(谜底:鞭炮)

山羊花灯:一群小白鹅,纷纷跳下河。个个能浮水,全都上餐桌。(谜底:水饺)

[教师放慢读谜语的速度,可示意学生会读的地方和老师一起读,这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以猜灯谜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体验语文就在生活中。]

4.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喜欢猜谜语,你想知道丁丁猜的谜语是什么吗?借助拼音自己来读读课文 《猜灯谜》。

5.和小组内同学合作读文章,订正读音。并找到丁丁猜的谜语,想想为什么是元宵。

6.(课件再出示一个花灯,上面写着课文中的谜语。)请知道的学生或教师讲讲元宵的制作过程。

7.齐读谜语,争取记住它,回家说给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听。

[课文中谜语语句优美、形象。以多读、多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累。从学期初随学随记,形成积累,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8.像丁丁那样也编个谜语。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二、仿造句子说一说

1.元宵节的晚上,丁丁的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猜灯谜。你能像他这样也来说一说吗?(课件同时出示例句: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一起看电视。)

1.元宵节的晚上,______在一起______ 。

2.换个时间,再来说一说。______,______在一起_____。

三、口语交际

1.过年时,家人在一起多快乐。口当、口当、口当,门敲响了,客人来了。猜猜他会是谁呢?

2.你要怎样招待他呢?(学生各抒己见)

3.和小组内同学演一演。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4.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一评,请扮演小客人的同学来谈谈感受。 评出最热情的小主人,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四、作业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收集一些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学目标〗

1.抄写6个单韵母。

2.学习填写《偏旁表》。

3.鼓励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元宵节的知识和习俗。

〖教学过程〗

一、抄一抄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汉语拼音朋友,这几个单韵母你一定很熟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座位,汉语拼音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出示四线格)这就是他们的家,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3.看书第3页,抄一抄,认真观察单韵母在四线格的位置。(认识中格)

4.照样子,抄一抄。

二、学习填写《偏旁表》

1.以“方框儿”为例,指导学生看明白三竖行表示哪三项。

2.师生共同完成第二行“火字旁”的填写。

3.学生独立填写第三行,教师给予指导。

三、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与“元宵节”相关的知识

可以是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对联的由来,相关的诗句、文章或对联等。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第四篇_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 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第五篇_元宵节

《元宵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元宵节的宵是什么意思,】

1、 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2、 结合课文和生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体

亲情。完成看拼音,读对联,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对联。

3、 会认生字10个,并用“圆”字组词,注意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学习多音字“正”的读音,并能组词,区分。

4、 会写6个字,重点指导“欢”“团”两个字,欢字的第四笔是横

钩,不是横折。“字”的偏旁是方框。了解方框表示的意思是围起来,并学填常用偏旁表。并完成语文天地描一描。能按笔顺规则认真写字,继续注意写字姿势。

5、 学习用“在一起”造句,并仿照例句说一说,练习词语“家家

户户”结构,并说一说。

教学重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会认生字10个,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学习用“在一起”造句,练习词语结构“家家户户”,用“圆”字组词,学习多音字“正”的读音,了解方框表示的意思。

教学媒体:

PPT课件、词卡、字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知道我国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

出示:元宵节(齐读)宵字上面是一个宝盖头,下面是···正月十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称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按中国的名间传统,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汤圆。你还知道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会举行哪些庆祝活动?(看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耍狮子、赏月、燃放火焰)

2、 谁还记得刚才老师说元宵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农历的正月

十五)我国有两种历法。一种是古人留下了的历法叫农历也就是阴历,一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采用的历法叫公历,也叫阳历。今年的元宵节已经过去了,谁来说说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2月14日)出示日历。同学们知道吗?除了我们中国人,世界上还有人要和我们一样过元宵节呢?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丁丁的话)什么是华人?华人就是中国人包括去其他国家工作定居,或许他已经取得了外国的国籍,但是他流的血依然是中国的血,这些人都称为华人。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人,无论他身在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他们都要过元宵节。这节课就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板书:元宵节(指导写宵字)

二、初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有信心将课文读好对吗?(秦彦姝、胡钰涵、李瑞卓、祝运杉、袁椿集、蒲奕航)

4、相机学习词语:庆团圆的庆是后鼻韵母,一起读一读,你还能给它组个什么词?(出示课件:选音节),元宵节的时候,人们要庆什么?庆团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团圆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大口框,写这样的字时我们要注意先进入,后封口。这就是写大口框的字的书写规则。大口框表示的意思是围起来。(困、回、因)做笔记。小小的汉字大学问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仔细地同学会发现正这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它读一声。在其他任何时候都读四声。(出题选音节)窗外的窗是个翘舌音的字。一起读一读。你怎样记住这个字?(宝盖头表示一座房子,撇和捺就像窗帘,方框像窗户····再抽读。

7、瞧!课文中的生字宝宝跳出来了,你们敢挑战吗?小火车开起来。(出示词卡)调皮的生字宝宝又藏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8、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幅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图上有谁?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元宵节的晚上,小天和小兰在一起放鞭炮。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元宵节晚上除了放鞭炮还会干什么呢?请你用横线画出来相关的词语?谁来说一说你画的词语?出示: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你能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吗?元宵节的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其实古时候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会举行很多的活动庆祝,想看看吗?(出示

图片:舞龙灯、踩高跷、耍狮子、看花灯、猜灯谜、看电视、扭秧歌、划旱船、打太平鼓、看花灯。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其实除了元宵节的晚上,其他时间我们也会和伙伴家人一起做许多事情,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什么时间,哪些人在一起干什么?这样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到底是什么时候呢?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读词:家家户户。这是一个AABB式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结构的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蹦蹦跳跳······。

学完课文,你能有节奏地读一读儿歌吗?(用拍手来打节奏) 出示儿歌的节奏:全班一起拍手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你发现这首儿歌押的是什么韵?“圆”你能用圆字,组 词吗?汤圆、团圆、圆形、圆心、圆圈、圆桌、圆柱、圆满

正月15的时候,我们要吃汤圆,而正月十五又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中国人的过年,就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年才是过完。过年的时候人们还要贴对联,表示对来年的祝福。我们看看这幅对联: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我们读对联是有讲究的。右边的是上联、左边的是下联、上面的是横批。读对联时,先读上联、再读下联、最后读横批。我们读一读第三页的对联。你还知道哪些对联?

课后作业:语文天地第三页,组词语“圆”2、仿照例句说一说。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77365/

推荐访问:元宵节灯谜 元宵节诗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