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时间:2018-08-23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一篇_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中华传统美德之注解

一、“礼、义、廉、耻”四维之注解:

春秋时代刘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注解:

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

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三、“忠孝节义”四字之注解:

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 柳诒徵: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

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

孝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节:《说文》:“节,操也”。《左传·文十二年》注:“节,信也”。《周易·杂卦》:“节,止也”。 《·疏》:“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

义: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之注解:

忠是为人的根本,孝是道德的基石。信即诚信,诚实守约,不虚伪欺骗是信;义即道义,公平正直,守道而为是为义。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尽忠孝,做博爱、仁爱的使者;守信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建和平、和谐的企业!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二篇_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

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

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过去,人们往往以“缺德”来作为对人最贬恶的评价。伴随着社会、意识和观念的日异更新,富裕的日益亲近和贫穷的渐行渐远,评价体系也早已作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弦更张,并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统一。所以,该题目之近的话题也懒得提起了,只有那些不开化者有时还念念不忘。这不,之前既然有了德之系——温良恭俭让和和德之续——仁义礼智信,在此基础上就再来个三:德之扬——忠孝廉耻勇,就此

了结此德篇。

其实,这忠孝廉耻勇于那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并无一二三之分,只是我在这里分个说话的顺序而已,诸如这些方方面面,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完整性自然是十分突出的,进而集中到一点上,也是十分

有特点的。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真。诚然,目的者往往把忠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来推崇,其结果和过程更是一目了然。文化的熏陶更把其推上一个个的骄人高度,并人为地展现和刻画出一片片的耀眼光彩。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壮举,无不构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壮丽画面。这忠,无论其针对的

对象为谁,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孝,孝敬、孝道、孝心、孝行。一提这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这一点,无论就其动物的自然属性还是人们的社会属性,本人认为其分歧度相对最小。至于那些“忠孝不能两全”、“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之类的说辞,还是赞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只是在利益面前,许许多多的行为与孝本的矛盾甚至背

道而驰都在既成事实也是在所难免的。

廉,廉洁、清廉、廉正、廉明。不说也知道,这廉具有特重要的总结意义、现实意义和极深远的历史意义。洁身自好、不苟且不贪腐,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汝廉乎?

耻,耻辱、羞耻、惭愧、耻污。知耻者慎行,知违者不羁。害人者为己不得善

身,侵权者为人不得善终。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

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故知廉耻,完其生。

勇,勇敢、坚强、刚毅、勇猛。在词义中,勇虽于智相对,但绝不矛盾。这勇,在此也是能力的意思,所以也就包含有综合性的素质在里面,因而则生敢想、敢干、敢说、敢为并开拓、创新、承担、坚持诸项,其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特

色就十分突出,应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忠孝廉耻勇,一担轻为重。知会现代人,思思老祖宗。应应千年梦,何收其大

同。只是善作念,始本恶为终。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

忠孝廉耻勇。

分别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

无以立”;智:智谋,见识,智慧;信:诚信,信守

忠孝: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诚孝敬;廉耻: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勇是指果敢、勇气。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

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

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

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

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

赤诚无私 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

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

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

廉为不义财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威武

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者:

羞耻之心,亦羞耻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耻侮辱,违纪违法和侵害他人权益为耻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

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汝能知耻否?

勇者:

勇者无惧,但是,不要有勇无谋!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三篇_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孝、悌、忠、信、礼、义、廉、群(台湾和新加坡的标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德:忠孝节勇和

开展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八字道德”教育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所谓忠,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诚、忠厚做人;所谓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入则孝,出则悌,百善孝为先;所谓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所谓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所谓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所谓智,就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服务社会;所谓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所谓廉,就是知廉耻,讲廉洁。

世上哪见千年富,人间岂闻万年贫。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四篇_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常注解:

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五篇_《仁义礼智信 温良谦恭让》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013年01月22日 12:45 来源: 作者:字号

仁义礼智信五者谓之五常,亦谓之五性,即关于人性的修养。就造化上推原来,只是五行之德。

仁在五行为木之神,在人性为仁;义在五行为金之神,在人性为义;礼在五行为火之神,在人性为礼;智在五行为水之神,在人性为智。人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位,却无信位。如五行木位东,金位西,火位南,水位北,而土无定位,只寄旺于四位之中。木属春,火属夏,金属秋,水属冬,而土无专气,只分旺于四季之间。四行无土便都无所该载,犹仁义礼智无信,便都不实了。只仁义礼智之实理便是信。信却易晓。仁义礼智须逐件看得分明,又要合聚看得脉络都不乱。

且分别看仁是爱之理,义是宜之理,礼是敬之理,智是知之理。爱发见于外乃仁之用,而爱之理则在内。事物各得其宜乃义之用,而宜之理则在内。恭敬可见处乃礼之用,而敬之理则在内。知个是、知个非是智之用,而知之理则在内。就四者平看,则是四个相对底道理。专就仁看,则仁又较大,能兼统四者,故仁者乃心之德。如礼义智亦是心之德,而不可以心之德言者,如人一家有兄弟四个,长兄当门户,称其家者只举长兄位号为言,则下三弟皆其家子弟,已包在内矣。若自曰三弟者之家,则拈掇不起,道理只如此。然仁所以长众善,而专一心之全德者,何故?盖人心所具之天理全体都是仁,这道理常恁地活,常生生不息。举其全体而言则谓之仁,而义礼智皆包在其中。自为仁言,才有一毫人欲之私插其间,这天理便隔绝死了,便不得谓之仁。须是工夫至到,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以间之,则全体便周流不息,无间断,无欠阙,方始是仁。所以仁无些少底仁。

仁义起发是恻隐羞恶,及到那人物上,方见得爱与宜,故曰“爱之理,宜之理。”仁道甚广大精微,何以用处只为爱物,而发见之端为恻隐?曰:仁是此心生理全体,常生生不息。故其端绪方从心中萌动发出来,自是恻然有隐,由恻隐而充及到那物上,遂成爱。故仁乃是爱之根,而恻隐则根之萌芽而爱又萌芽之长茂已成者也。观此,则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自可见得脉络相关处矣。

义就心上论,则是裁制决断处,宜字乃裁断后字。裁断当理,然后得宜。凡事到面前,便须有剖判,是可是否。文公谓:义之在心,如利创然,物来触之,便成两片。若可否都不能剖判,便是此心顽钝无义了。且如有一人来邀我同出去,便须能剖判当出不当出。若要出又要不出,于中迟疑不能决断,更何义之有?此等处,须是自看得破。如韩文公以行而宜之之谓义,则是就外面说,成“义外”去了。

礼者,心之敬,而天理之节文也。心中有个敬,油然自生便是礼,见于应接便自然有个节文,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如做事太质,无文彩,是失之不及;末节繁文太盛,是流于太过。天理之节文乃其恰好处,恰好处便是理。合当如此,更无太过,更无

不及,当然而然,便即是中。故濓溪太极图说“仁义中正”,以中字代礼字,尤见亲切。

文公曰:礼者,天理之节文,而人事之仪则。以两句对言之,何也?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著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仪”谓容仪而形见于外者,有粲然可象底意,与“文”字相应。“则”谓法则、准则,是个骨子,所以存于中者,乃确然不易之意,与“节”字相应。文而后仪,节而后则,必有天理之节文,而后有人事之仪则。言须尽此二者,意乃圆备。

智是心中一个知觉处,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确定是智。孟子谓“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是知识,弗去便是确定不易之意。

问:智是知得确定,在五行何以属水?曰:水清明可鉴似智,又是造化之根本。凡天地间万物,得水方生。只看地下泉脉滋润,何物不资之以生?亦犹万事非智不可便知,知得确定方能成。此水于万物所以成终而成始,而智亦万事之所以成终而成始者也。

孟子四端之说,是就外面可见底以验其中之所有。如乍见孺子入井,便自然有恻隐之心,便见得里面有这仁。如行道乞人,才蹴尔呼尔而与之,便自羞恶而不肯食,便见得里面有这义。如一接宾客之顷,便自然有恭敬之心,便见得里面有这礼。一件事来,非底便自觉得为非,是底便自觉得为是,便见得里面有这智。惟是里面有是四者之体,故四者端绪自然发见于外,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以见性不是个含糊底物,到发来方有四端,但未发则未可见耳。孟子就此处开发人,证印得本来之善甚分明。所以程子谓“有功于万世者,性善之一言”。

信在性只是四者都实底道理,及发出来便为忠信之信。由内面有此信,故发出来方有忠信之信。忠信只是一物而判作二者,便是信之端绪,是统外面应接事物发原处说。

四者端绪,日用间常常发见,只是人看理不明,故茫然不知得。且如一事到面前,便自有个是,有个非,须是知得此便是智。若是也不知,非也不知,便是心中顽愚无知觉了。既知得是非已明,便须判断,只当如此做,不当如彼做,有可否从违,便是义。若要做此,又不能割舍得彼,只管半间半界,便是心中顽钝而无义。既断定了只如此做,便看此事如何是太过,如何是不及,做得正中恰好,有个节文,无过无不及,此便是礼。做事既得中,更无些子私意夹杂其间,便都纯是天理流行,此便是仁。事做成了,从头至尾皆此心真实所为,便是信。此是从下说上去,若从上说下来,且如与个宾客相接,初才闻之,便自有个恳恻之心,怛然动于中,是仁。此心既怛然动于中,便肃然起敬去接他,是礼。既接见毕,便须商量合作如何待,或吃茶,或饮酒,轻重厚薄,处之得宜,是义。或轻或重,或厚或薄,明白一定,是智。从首至末皆真实,是信。此道理循环无端,若见得熟,则大用小用皆宜,横说竖说皆通。

仁者,心之全德,兼统四者。义、礼、智,无仁不得。盖仁是心中个生理,常行生

生不息,彻终始,无间断。茍无这生理,则心便死了,其待人接宾,恭敬何自而发?必无所谓礼。处事之际,必不解裁断,而无所谓义。其于是非,亦必顽然无所知觉,而无所谓智。既无是四者,又乌有所谓实理哉!

人性之有仁义礼智,只是天地元亨利贞之理。仁在天为元,于时为春。乃生物之始,万物于此方萌芽发露,如仁之生生,所以为众善之长也。礼在天为亨,于时为夏,万物到此时一齐盛长,众美所会聚,如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粲然文物之盛,亦众美所会聚也。义在天为利,于时为秋,盖万物到此时皆成遂,各得其所,如义断制万事,亦各得其宜。秋有肃杀气,义亦有严肃底意。智在天为贞,于时为冬,万物到此,皆归根复命,收敛都定了,如智见得万事是非都一定,确然不可易,便是贞固道理。贞后又生元,元又生亨,亨又生利,利又生贞,只管如此去,循环无端。总而言之,又只是一个元,盖元是个生意,亨只是此生意之通,利只是此生意之遂,贞也只是此生意之藏。此元所以兼统四德,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谓统乎天,则终始周流都是一个元。知仁兼统四者,义礼智都是仁。至其为四端,则所谓恻隐一端,亦贯通乎辞逊、羞恶、是非之端,而为之统焉。今只就四端不觉发动之初,真情恳切时,便自见得恻隐贯通处。故程传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可谓示人亲切,万古不易之论矣。

何谓义礼智都是仁?盖仁者,此心浑是天理流行。到那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到那义,裁断千条万绪,各得其宜,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到这智,分别万事,是非各定,亦都浑是这天理流行。

仁义礼智四者判作两边,只作仁义两个。如春夏秋冬四时,分来只是阴阳两个。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夏之通畅,只是春之发生盛大处。冬之藏敛,只是秋之肃杀归宿处。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只是天理流行显著处。智之是非确定,只是义之裁断割正处。文公曰:礼者仁之著,智者义之藏。

就事物言,父子有亲便是仁,君臣有义便是义,夫妇有别便是礼,长幼有序便是智,朋友有信便是信,此又是竖观底意思。

若横而观之,以仁言则所谓亲、义、序、别、信,皆莫非此心天理流行,又是仁。以义言,则只那合当亲、合当义、合当别、合当序、合当信底,皆各当乎理之宜,又是义。以礼言,则所以行乎亲义别序信之有节文,又是礼。以智言,则所以知是五者,当然而不昧,又是智。以信言,则所以实是五者,诚然而不妄,又是信。

若又错而言之,亲亲,仁也。所以爱亲之诚,则仁之仁也;所以谏乎亲,则仁之义也;所以温凊定省之节文,则仁之礼也;自良知无不知是爱,则仁之智也;所以为事亲之实,则仁之信也。从兄,义也。所以为爱兄之诚,则义之仁也;所以庸敬在兄,则义之义也;所以徐行后长之节文,则义之礼也;自良知无不知是敬,则义之智也;所以为

从兄之实,则义之信也。敬宾,礼也。所以恳恻于中,则礼之仁也;所以接待之宜,则礼之义也;所以周旋之节文,则礼之礼也;所以酬酢而不乱,则礼之智也;所以为敬宾之实,则礼之信也。察物,智也。是是非非之恳恻,则智之仁也;是是非非之得宜,则智之义也;是是非非之中节,则智之礼也;是是非非之一定,则智之智也;所以为是非之实,则智之信也。复言,信也。由乎天理之公,则信之仁也;发而皆天理之宜,则信之义也;出而中节,则信之礼也;所以有条而不紊,则信之智也;所以为是言之实,则信之信也。

故有仁义礼智信中之仁,有仁义礼智信中之义,有仁义礼智信中之礼,有仁义礼智信中之智,有仁义礼智信中之信,有仁中之仁义礼智信,有义中之仁义礼智信,有礼中之仁义礼智信,有智中之仁义礼智信,有信中之仁义礼智信。

自其过接处言之,如仁生理流行中,便酝酿个礼之恭逊节文来。礼恭逊节文中,便酝酿个义之裁断得宜来。义裁断得宜中,便酝酿个智之是非一定来。到这智是非一定处,已收藏了,于其中又复酝酿仁之生理流行来。元自有脉络相因,非是界分截然不相及。

五者随感而发,随用而应,或才一触而俱动,或相交错而互见,或秩然有序而不紊,或杂然并出而不可以序言。大处则大有,小处则小有,疏处则疏有,密处则密有,纵横颠倒,无所不通。

见人之灾伤,则为之恻然,而必愤其所以伤之者,是仁中含带义来;见人之不善,则为之憎恶,而必欲其改以从善,是义中含带仁来;见大宾为之致敬,必照顾惟恐其失仪,是礼中含带智来;见物之美恶黑白,为之辨别,必自各有定分,不相乱,是智中含带礼来。

孔门教人,求仁为大。只专言仁,以仁含万善,能仁则万善在其中矣。至孟子,乃兼仁义对言之,犹四时之阴阳也。

自孔门后,人都不识仁。汉人只把做恩惠说,是又太泥了爱。又就上起楼起阁,将仁看得全粗了,故韩子遂以博爱为仁。至程子始分别得明白,谓“仁是性,爱是情”。然自程子此言一出,门人又将爱全掉了,一向求高远去。不知仁是爱之性,爱是仁之情,爱虽不可以正名仁,而仁亦岂能离得爱?上蔡遂专以知觉言仁,又流入佛氏“作用是性”之说去。夫仁者固能知觉,谓知觉为仁则不可。若能转一步看,只知觉纯是理,便是仁也。龟山又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体。夫仁者固能与物为一,谓与物为一为仁则不可。此乃是仁之量。若能转一步看,只于与物为一之前,彻表里纯是天理,流行无间,便是仁也。吕氏克己铭又欲克去有己,须与物合为一体方为仁,认得仁都旷荡在外了,于我都无统摄。必己与物对时,方下得克己工夫。若平居独处,不与物对时,工夫便无可下手处。可谓疏阔之甚!据其实,己如何得与物合一?洞然八荒,如何得皆在我闼之内?此不过只是想像个仁中大抵气象如此耳,仁实何在焉!殊失向来孔门传授心法本旨。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他门人又浅,皆无有说得亲切者。

程子论“心譬如榖种,生之性便是仁”,此一语说得极亲切。只按此为准去看,更兼所谓“仁是性、爱是情”及“仁不可训觉与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等数语相参照,体认出来,则主意不差而仁可得矣。

仁有以理言者,有以心言者,有以事言者。以理言,则只是此心全体天理之公,如文公所谓“心之德,爱之理”,此是以理言者也。心之德,乃专言而其体也。爱之理,乃偏言而其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亦以理言者也。以心言,则知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以间之也。如夫子称“回也三月不违仁”,程子谓“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及“雍也不知其仁”等类,皆是以心言者也。以事言,则只是当理而无私心之谓。如夷齐求仁而得仁、殷有三仁,及子文之忠、文子之清,皆“未知,焉得仁”等类是也。若以用功言,则只是去人欲,复天理,以全其本心之德而已矣。如夫子当时答群子问仁,虽各随其才质病痛之不同,而其旨意所归,大概不越乎此。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仁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成语有仁人义士,仁义之师,不仁不义等。

义:忠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成语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等。

礼:礼和。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又《礼器》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六篇_仁义礼智信

黔鸢第二

仁 仁者,爱人,人心仁而天地正。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乃良心,良心即为天理,乃推己及人之意也。故仁,从二人处,人不能离群而独存之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为爱,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是为仁也。 义

义者,忠人,人行义而天地清。宜行为义,义即是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做则做,不当做则不做,见得思义,见义即行,不义财物不取,取之必加以义。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人发羞恶之心,刚义之气,是为义也。

礼者,仪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进退周旋得其体,经世为人得其当,乃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是为礼也。

智者,知也,无不知而非无知。知是非,知曲直,知邪正,知真妄,应知尽知。观一叶而知秋,观一水而知柔,道不远人。发为是非之心,善伪之辨,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信 信者,诚也,信从人言,人言无爽,方为有信。言出由衷,自始不渝;言出必行,允诺必遵。千金难买,驷马难追。以诚居心,以诚达意,心诚意诚,念存实诚。处世端正,无诳妄,无欺诈,是为信也。

温者,和也,性善温和,和而不乱,事无不成。和颜悦色,和气致祥,温文尔雅,君子之风,敦厚温柔,君子所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润温雅,无躁,无恶,是为温也。

良者,善也,天地之正气,人寰之真理。大学之道,至于至善,心止于至善则德成,事至于至善则业就 。恶小,可为,非善,善小,可不为,亦非善。善者为之,不善者不为之 ,是为良也。

恭者,敬也,貌为恭,心为敬,恭敬寓表里,同行应如一。桥下拾屣,程门立雪,端庄诚恳,恭敬无非。敬人者,人恒敬之,花言巧语,伪善弄虚,不恭不敬。恭乃象,敬乃质,相待如宾,尊长爱幼,象质统,是为恭也。

俭者,不靡也,俭素廉洁,莲出至清。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龌龊陷渠沟。侈则多欲,欲则贪慕,枉道致祸,丧家败身。美劳纯朴清官吏,良性不喜甚华糜,俭素最美。家无余财,不靡不华,能节会约,是为俭也 让

让者,谦也,谦谦君子,礼礼相让。谦而有让,让则事成。王泰让枣,孔融让梨,厚人薄己,克己为人。宽怀让人,顾全大局。让乃德也,温馨暖人,和谐太平。谦逊宽人,恕念容心,是为让也。

为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无顶,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学应所成。学子当格物致知,以学为先,以学为前,广学好学,精学谨学。书犹药也,久读可以医愚;学犹粟也,不食难以保命。

为事

事无大小,贵在于成,成事有余,败事不足,无事矣。事在人为,为之赤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诚者自成,薄厚自分,载物载人。诚意正心,为善为美,择善而固执之,为事之智也

为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经世中庸,莫敢违心。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第七篇_仁义礼智信释义1

三门峡市东风小学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博雅”释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博雅”是我校培养学生美好的心性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核心目标,12个字既可连贯顺句,又可单字独立成义。师生按照“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学习修炼,做到行为习惯、待人接物上“温良恭俭让”,进而到达“博”而“雅”,最终追求至人生的至高境界。具体诠释如下: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 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常者,恒也,也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对各种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与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义者,宜也”,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天地生万物而不偏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所以“义”的精神,表现在人乃为无偏无私,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公公平平,有恩必报,所谓“循理而行”。

“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旨在“德以叙位,礼以定伦”,“和为贵”,主要是要求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顺畅。

“智”也作知,即理智、智慧。智者不惑,就是要明辨是非,过有智慧的生活。智的五个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的丰富道德内涵包括:知道遵道、利人利国、自知知人、慎言慎行、见微达变、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

“信”被儒家看做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以至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儒家待人接物的一种道德标准。“温”,“敦柔润泽谓之温”,即“温和”的性格。“良”,“行不犯物谓之良”,即“良善”的心地。“恭”,“ 和从不逆谓之恭”,即“恭敬”的态度。“俭”,“去奢从约谓之俭”,即“俭朴”的美德。“让”,“先人后已谓之让”,即“礼让”的原则。温良恭俭让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赞赏的传统美德。古之儒者,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进退有度,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己身,孔子称他们是谦谦君子。

☆“博雅”

谓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博雅,即博学而高雅,既包涵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神(如上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又是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归宿;既是为学又是为人的标准。“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旨有教养者既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底蕴,又要十分注重道德修养熏陶。追求博雅,就是要成为知识广博、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情趣高雅、志向远大、品德优良的高素质的人,一个有思想且文雅的高品位的人。

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经典美文诵读晋级活动,我们还将这12个字设计制作在配合《小学生经典美文诵读晋级读本》使用的“晋级之星”书签背面,“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博雅”12个字依序分别对应诵读晋级的六个大级共12个小的级别。学生每完成一级,即由班主任签名颁发给一个书签,如,学生完成了“一级上”,即由班主任颁发一个印有相应标识“仁”字的书签,如再继续完成了“一级下”,仍由班主任颁发一个印有对应标识“义”字的书签。以此类推,直到完成全部诵读晋级任务,届时学生可获得所有印有相应标识的12个书签。12个字含义隽永深刻,渗透着浓郁的书香气息,既可做激励学生诵读晋级之用,也可用来做普通的书签,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时时温习,处处谨记,规范自身言行,提高自身素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73891/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