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中华传统思想

中华传统思想

时间:2018-08-11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思想 第一篇_中国传统思想概论3

庄子:

二、“齐万物而为一”

庄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最为深奥与玄妙的思想之一。其深

奥与玄妙之处为何,只要看到他所倡导的那句“齐万物一死生”就不难

体会了。世间万物居然没有差别,生与死竟本是同一的。如果按照理性

常识的理解,恐怕将“齐万物一死生”归为谬论也并不为过。然而,就

是这样一个思想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具形而上学色彩的论断。同时,

它也是中国哲学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超越性色彩的本体论思想。

就这一命题本身而言,具有两层意思,“齐万物”与“一死生”,是

庄子在《齐物论》中论述的核心思想。所谓“齐万物”就是世间的万事

万物没有差别,就像庄子引惠施所说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就常识

而言,天高地俯,山崇泽深,那么如何去理解天地同卑,山泽同平这种

观点呢?庄子的视角显然没有停留在常识的表面,而是从世界的本原中

寻求根据。一般意义上的万物之别,是在静态中的观察和体验得出的结

论,然而如果将万物放入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宇宙时空的环境中的时

候,这些差别就不那么确定了。昨天的汪洋已经成了今天峻岭,而今天

的险峰则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深壑。岁月无常,沧海桑田的巨变已经在我

们这个世界上无数次的上演。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万

事皆留,无物常驻”,在这样一种动态的视野中,又有谁能确定今日之“是”

不会成为明日之“非”呢?既然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那么事物直接的差

别自然也无法确定,于是,庄子就干脆放弃对于事物的比较。也正是沿

着这一思路,庄子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一死生”的境界。

所谓“一死生”就是指生与死没有差别。如果说“齐万物”只是对

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判断的话,那么“一死生”则直接指向了生命的本

体问题。生与死的问题可以说是哲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人类面临

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为人必然会死亡,死亡也就构成了对人的最大限

制。然而,庄子通过万物的齐等看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人的生

命如同世间的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一个部分,都处于自然的变化当中。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首先由自然中诞生,死后有回归于自然,生命不过

是一个由自然到自然的过程,甚至可以说,生是一种偶然,死则是一种

必然。如此来看待生命,人们也许就会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亦不会为生

命的无常而感到悲哀。

诚然,庄子的这一思想有其偏颇之处,如果只强调万事万物的同一性,

那么就消除了人类理性判断的价值,从而将认识引入一种混沌的境地。

而在这种混沌中,对死亡的消解其实也仅仅是一种自我慰藉的幻境,而

难以真正消除死亡对人生的限制。但是,庄子毕竟处于春秋战国那样的

乱世,面对在诸侯混战中生命所显示出的脆弱与虚无,庄子试图在精神

领域超越这种灾难,尽管难免有逃避显示的嫌疑,却也显示出一个哲人

应有的深邃与洞见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大宗师》)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

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

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秋水》)

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

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

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

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齐物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

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齐物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以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而著称,比如,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疼,但泥鳅会腰疼吗?

人爬到高树上会胆怯,猿猴会胆怯吗?于是,他的结论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

是非。”各有各的相对标准

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齐物论》)

丑的就是丑的,漂亮的就是漂亮的,细的就是细的,粗的就是粗的,胸境大的就是

大的,胸境窄的就是窄的,古里古怪就是古里古怪,有些人很奸巧就是很奸巧,现

象都不同,作用也不同,这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但是,“道通为一。”

形而上讲起来,它是一个東西,譬如人,長得漂亮与丑的,死了以后变成白骨,白

骨變成灰尘了,漂亮与不漂亮一样,这是“一”;一个毛草杆与一个大柱头化成灰

了,还是一样,这是“一”,所以“恢恑憰怪”到了最后,还是“道通为一。”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德充符》)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

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一

切都是参照而言

三者孰知正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

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

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

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

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

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

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

暮三。”众狙皆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齐物论》)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寓意及启发】

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

三、天机与机械

庄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务须得到比现在更多的研究。中国人不像印度人那样思辩,因之易于混事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家。在中国的文人中,庄子的文体虽然最被推崇,他的思想却未得到所应得的评价。对那个时代流行着的故事,他是一个很好的收集者和记述者。然而,很可能他也发明了许多故事,来说明他的人生观。下面的一个故事,生动的描绘出庄子的工作哲学,那是一个农夫拒绝用桔杆并从井里提水的故事。

一个农夫挖了一口井,要用来灌田。他用一个桶从井里提水,就像大部分古代人一样。一个路人走过,说,“你为什么不用桔杆?那是比较省力的,而且能够做比较多的工作”。农夫说,“我知道它省力,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所怕的是用这样一个巧机关,人的心会变得像机械。机巧使人散漫怠惰。”

械同庄子的工作哲学或劳力哲学相对,而西方个人自由和和责任的历年,则与东方的绝对自由背道而驰。我不想在这里做详细说明。我只想把西方现在所面临的或因之痛苦的诸种冲突,做提纲式的说明:

1.人同机械成了一种冲突,而由于这种冲突,西方经历着巨大的心理紧张,这在它的现在生活中各个不同的方向表现出来。

2.人意含着个人性,个人责任,而机械则是智力作用、抽象作用、一般化作用、整体化作用、群体化生活的产品。

3.从客观上或智力上或就机巧心灵来讲,个人责任是没有意义的。就逻辑意义来说,责任与自由相关,但在逻辑中并没有自由,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被三段论法的严格规律所控制的。

4.更且,人是生物,受生物学的律例所统治。遗传是事实,而没有人可以改变它。我之生下来并不是出于我的自由意志。父母生我也不是由于他们的自由意志。计划生育就事实来讲是没有意义的。

5.自由是另一个无聊的理念。我过着社会性的生活,生活在群体里,而后者限制着我所有的行动,不论是心灵的或是肉体的。即使当我独处,我仍旧完全不自由。我有着各种冲动,它们并不是总在我的控制之下。有些冲动违背着我的意思,使我去做某些行动。只要我们居住在这个受限制的世界,我们就根本谈不到自由,或做我们愿望的事情。甚至于这个愿望也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6.人可以谈论自由,但是机械却处处限制他,因为谈论并不能越出谈论的范围。西方人一开始就是受拘限和禁止的。他的自发性根本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机械的自发性。机械没有创造性;它运作,只是由于或依照放进它里边的某种东西,使得它的运作成为可能。它从不以“人”的身份而行动。

7.人唯有当他不再是一个人才能自由。当他否定自己并融入整体,他才是自由的。更确切的说,当他是自己而又不是自己时,他才是自由的。只有当一个人彻底了解这个看来显然的矛盾,他才有资格谈论自由或责任或自发性。比如说,某些西方人,特别是某些心理分析专家,所谈论的自发性,不多不少正是幼童的或动物的自发性;而不是充分成熟的人之自发性。

8.机械、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条件反映、共产主义、人工受胎、诸种诸样的自动机化作用、活体解剖、氢弹——所有这些都是密切相连的,而铸造一个紧密焊接的固体逻辑锁链。

9.西方致力于变圆为方。东方则致力于使圆等于方。对于禅来说,圆是圆,方是方,而同时方是圆,圆是方。

10.自由是一个主观的词意,不能被客观的加以解释。当我们试着那样做,我们就一定会陷入缠不清的矛盾中。因此,我说,在重重环绕着我们的种种限制所构成的客观世界中来谈论自由,一无意义。

11.在西方,“是”是“是”,“否”是“否”;“是”永远不可以是“否”,反之亦然。东方则使“是”滑入“否”,在“是”与“否”之间,没有严谨而生硬的区分。这在生命的本性中即是如此的。逻辑是人造的,用来协助功利性质的活动。

12.当西方认识到这一件事实,并且无法把某些物理现象解释开的时候,它就发明了饿一些诸如物理学上的补充原理,或不确定原理。然而,不论它多么能够创造一个概念又一个概念,它都不能够括尽存在的诸种事实。

13.此处我们所要讨论的并不关涉到宗教,但做如下的简短比较,仍旧不是无趣的:基督教——这西方的宗教——所论说的是道,肉身,和道成肉身,以及风雨般的无常世事。东方的宗教则致力于肉身成道,无言,一心不乱,永久的平和。就禅来说,道成肉身就是肉身成道;沉默彻响如雷,道是非道,肉身是非肉身;此时此地等于

中华传统思想 第二篇_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 D. 长幼有序 D. 自我修养 D. 穷理 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E. 朋友有信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10.荀子提出过: ( B ) A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 A. 天人交相胜 A. 正确 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 A )中寻找 B. 制天命而用之 B. 错误 D ) A. 共性 C. 尽心、知性、知天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 B. 个性 D. 不以人灭天 是明天的生产力”。 A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 A. 正确 朋友有信。 是: ( D ) ( A ) B. 错误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 A. 天人感应 A. 史官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 B. 形式逻辑 B. 祭司 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辩证逻辑 C. 司马 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 D. 天人合一 D. 礼官 A. 正确 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6.天的涵义包括: ( D )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 B. 错误 纲纪。 A. 神性义 的是 ( B )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 B. 道德义 A. 和静清寂 系:(ABCD) 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 C. 自然义 B. 清虚卑弱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秩序。 D. 神性义 道德义 自然义 C. 仁义礼智 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 D. 恭宽敏惠 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 D )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是: ( A ) A. 孔子 ( C ) 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A. 仁 B. 老子 A. 祭神如神在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 B. 义 C. 孟子 B. 未知生,焉知死 畴。 C. 礼 D. 董仲舒 C. 无神论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 D. 知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 D. 怀疑论 畴。 2.颜渊问仁,子曰:( B ) ( D )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仁者爱人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ABC B. 克己复礼为仁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以人为尊 C. 仁者其言也讱 C. 人的身心和谐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以民为贵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 B. 推己及人 C. 以仁为本 于天下,可谓仁矣 自身的和谐 C. 居善地 2.礼教的核心是:( ABC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 D. 处众人之所恶 DE ) 处,是强调 ( D ) ( C )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 A. 父子有亲 A. 博学 A. 尽心 的是 ( A ) B. 君臣有义 B. 审问 B. 慎独 A. 治人事天莫若啬 C. 夫妇有别 C. 明辨 C. 仁礼的统一 B. 圣人无常心

C. 上善若水 A. 忠恕之道 D. 物壮则老 B. 弱者,道之用 6.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 C. 天之道,利而不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 D. 天道酬勤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1.“佛”意思是什么? A 用兵的书 A. 智者 、觉者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 B. 神仙 管理的书 C. 庙里的塑像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 D. 传说中的人物 智慧的书 2.释迦牟尼是那个国家的人?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B 散文集 A. 尼泊尔 7.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 B. 古印度 的理解正确的是 (ABD ) C. 中国 A. 相反相成 D. 泰国 B. 反向思维 3.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什么时 C. 道法自然 间?D D. 祸福相依 A. 公元前6世纪 8.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 B. 秦代 的含义正确的是 ( ACD ) C. 三国时期 A. 不妄为 D. 西汉末、东汉初 B. 不作为 4.佛教传入中国后行健的第一 C. 不多为 座寺院是:B D. 有所不为 A. 普救寺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道德 B. 白马寺 经》评价的是 (ABD ) C. 少林寺 A.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 D. 南华寺 通史 5.“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 B.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 C. “帝王之上师 臣民之极不焦烂”果然火化之后“薪灭形宝” 碎,唯舌不灰”,是哪位高僧所 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言? C 骚” A. 玄奘 10.下列对于 “道”的认识属 B. 迦叶摩腾 于《道德经》观点的有 ( BC ) C. 鸠摩罗什 D. 不空 A. 辁才讽说之徒

6.达摩初到中国,于建业城会 B. 任公子 见谁? D C. 大道或身怀大道之人 A. 神光 D. 万物之一类 B. 迦叶摩腾 2.“鲲鹏寓言”中的“鹏”可 C. 法兰 喻指以下哪个人?( B ) D. 梁武帝 A. 老子 7.玄奘西行求法回到长安后, B. 孔子 除了翻译佛经,还撰写了一部:B C. 庄子 A. 《大菩提藏经》 D. 惠子 B. 《大唐西域记》 3.《逍遥游》中将“鲲鹏寓言” C. 《大乘起信论》 讲述了几遍?( C ) D. 《瑜伽师地论》 A. 一遍 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 B. 二遍 用此心,直了成佛”是谁的言论? C. 三遍 B D. 四遍 A. 释迦牟尼 4.下面哪种说法在《齐物论》 B. 慧能 之“三问三不知”寓言中未出现? C. 弘忍 ( D ) D. 慧远 A. 孰知正处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 孰知正色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谁 C. 孰知正味 的诗句?A D. 孰知正见 A. 陶渊明 5.《齐物论》的“天籁寓言” B. 慧能 中南郭子綦没有提到下面哪一种 C. 慧远 籁?( D ) D. 王维 A. 天籁 10.佛祖“灵山拈花微笑”,确 B. 地籁 立了什么样的说法方式? C C. 人籁 A. 禅宗公案,佛教故事 D. 道籁 B. 当头棒喝,单刀直入 6.地籁是风吹何处窍穴而发出 C.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的声响?( B ) D. 语语机锋,步步莲花 A. 大地 1.庄子笔下的“大鱼”可以喻 B. 百围之木 指什么?( C ) C. 水面【中华传统思想,】

D. 天空

7.“吾丧我”的含义不包含以下哪一项? D A. 之人无己 B. 神人无功 C. 圣人无名 D. 以自为是 8.《养生主》篇的题旨是什么?( B )

A. 养形为主 B. 养性为主 C. 养气为主 D. 养情为主

9.“庖丁解牛”寓言中的“庖丁”可喻指以下哪种人?( C ) A. 厨师 B. 屠户 C. 治国者 D. 尸祝

10.下面四者中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D

A. 遁天背情 B. 遁天之刑 C. 帝之悬 D. 悬解

1.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是《诗经》中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不属于“风”的是 B A. 《七月》 B. 《生民》 C. 《东山》 D. 《硕鼠》

2《诗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艺术手法是A

赋 比 兴

) 京剧 秦腔 梆子 元杂剧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厢记》 《红楼梦》

C )。 薛蟠 贾琏 贾宝玉 贾珍

“元曲四大家”是)。 关汉卿 白朴 郑光祖 马致远 王实甫 《诗经》中“颂”分为( A)。 周颂 秦颂 商颂 鲁颂

元杂剧四大悲剧是( ABDE )。 D. 瑶琴 A. 《窦娥冤》 4.《春江花月夜》用的是哪种 B. 《汉宫秋》 曲式结构?( D ) C. 《倩女离魂》 A. 单三部曲式 D. 《赵氏孤儿》 B. 循环曲式 E. 《梧桐雨》 C. 回旋曲式 9.《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 D. 自由变奏曲式 是( ACDE )。 5.伯牙的知音是( A )? A. 贾 A. 钟子期 B. 林 B. 师旷 C. 史 C. 阮籍 D. 薛 D. 师涓 E. 王 6.古曲《阳关三叠》的原诗是10.林黛玉的别名有王维的 B ( ACD )。 A. 《山居秋暝》 A. 颦儿 B. 《送元二使安西》 B. 蘅芜君 C. 《鸟鸣涧》 C. 潇湘妃子 D. 《陇西行》 D. 颦颦 1.最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人物绘1.下面哪些不属于中国民族调画的主要题材是: C 式中的五声。 C A. 历史故事画 A. 商 B. 宗教题材的人物画 B. 角 C. 仕女画 C. 清角 2.白描技法是哪位画家最先使 D. 徵 用的: B 2.知音的故事中,伯牙弹奏的 A. 阎立本 是哪首琴曲?( D ) B. 吴道子 A. 梅花三弄 C. 周昉 B. 广陵散 3.吴道子创造了哪种佛教绘画 C. 阳春白雪 样式: B D. 高山流水 A. 曹家样 3.古琴又称?( D ) B. 吴家样 A. 柳琴 C. 周家样 B. 五弦琴 4.绮罗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是: C. 奚琴 A

A. 趣味性、表现性、装饰性 ( ABCD )

B. 空间性、表现性、装饰性 A. 书写的快慢 5.西方文化主要体现的是 A B. 字形的大小 A. 科学主义文化 C. 笔画的轻重 B. 人文主义文化 D. 结字的疏密 6.中国的艺术观主要是: A 5.书法的章法要(ACD ) A. 表意的 A. 有节奏感 B. 写实的 B. 整齐划一 7.中国绘画中特有的透视方法 C. 有秩序感 是: A D. 气息贯通 A. 散点式透视 6.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B. 焦点式透视 ( ACD )

8.西方绘画主要强调的是 A. 纵收得体 A B. 左右均等 A. 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 C. 穿插避就 B. 用线条作为造型手段 D. 主次分明

1.书法的三要素是( ACD ) 7.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 A. 章法 哪些是正确的( AD ) B. 意境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C. 结字 B. 用笔要笔笔藏锋 D. 笔法 C. 用笔要笔笔中锋 2.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 D. 用笔要方圆兼备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8.中国的汉字(BCD ) 的( BC ) A. 是象形字 A. 忠孝节义观念 B. 是意象字 B.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C. 具有造型美 C. 易和变的观念 D. 是书法的载体 D. 礼义廉耻观念 9.书法的艺术性体现在3.《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 ABC ) (BD) 的情绪。 A. 书法是美化汉字的艺术 A. 平静 B. 书法是抒情的艺术 B. 悲愤 C. 书法是美化生活的艺术 C. 欢快 D. 书法是描摹物象的艺术 D. 沉痛 10.毛笔的特性是(ABCD ) 4.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 圆 B. 尖

C. 健 D. 齐

1.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的观点是( B ) A. “国亡史存” B. “六经皆史” C. “在史言史”

2.“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撰体例是 A A. 纪传体 B. 编年体 C. 国别体 D. 典志体

3.以下史学著作属于通史体例的是 B

A. 《三国志》 B. 《资治通鉴》 C. 《宋元学案》 D. 《元和郡县图志》

4..乾隆帝在“国史”修撰中创设“贰臣传”体现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是 ( D ) A. 秉笔直书的精神 B. 官修史书的传统 C. 史官崇高的地位 D. 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 5.制度完备的“史馆”出现在哪个朝代( D ) A. 北魏 B. 隋 C. 汉 D. 唐

6.刘知几将史家素养概括为“史家三长”,章学诚在此基础

上又提出了 A A. 史德 B. 史学 C. 史才 D. 史识

7.朱彝尊提出:“国史,天下之至公,不得以一毫私意梗避其间者也。”表达了中国传统史学所蕴含的理念是 (B ) A. 道德教化 B. 秉笔直书 C. 通古今之变 D. 殷鉴不远

8.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被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与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具有( D )的意识。

A. “以任故国之史报故国” B. “在史言史,不识忌讳” C. “史官所任者,万世之事” D.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9.万斯同“布衣修史”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理念是( A )

A. “国亡史存” B. “誓不食周粟” C. “通古今之变” D. “借史言事”

中华传统思想 第三篇_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名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浩瀚无穷,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而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与思考,是一个永无止境、无限探索的历程。 首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从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成就与发展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缓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即农耕经济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传统文化,突出表现为农耕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地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而正是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且不断延续影响后代。第二,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由于古代中国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借鉴吸收内部各个区域甚至外域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了传统文化。第三,农耕经济的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农耕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却总是停滞不前,这便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始终被拒之门外,因而形成了凝重的保守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前进,是中华名族绚丽的瑰宝。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一本学无止境的百科全书。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等。其中,特别是中国古代教育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今社会的我们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中华名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以及其内涵的提升。历朝历代对教育都有相应的发展。西周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春秋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孔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一批备受追捧的民间私学大师,《学记》与《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到西汉,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汉代的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选举(选士)制度互相配合;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新增了一种旨在匡正两汉选举制度之流弊的“九品中正制”;唐代建立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制,派遣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宋元时期出现新的教育机构——书院,并且大力扶植书院;明清时期,科举制沿袭宋元,分

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清末吸收西学成为第一要务,学校建制、教育思想大不同于古代。从此,中国教育走向了全面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教育从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到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再到教育制度逐渐完备,对当今的教育体系影响深远。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人文主义色彩,这值得当今教育群体深入思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

一。中华民族有很多以优秀的传统美德,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以及勇毅力行等等,每一种传统美德都值得我们学习并且要身体力行,将其继续传承下去。同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一、先秦——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伦理精神纷纷被提出,同时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各种思想文化流派,其中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伦理设计最积极,最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影响深远。二、汉唐——中国伦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它又可以分为两汉儒家、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是三个重要的小阶段。三、宋元时期——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为了满足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需要,这一时期的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了以入学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即融合了道玄和佛学的“新儒学”,而新儒学最重要的学派便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这些,给我们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等方面带来诸多思考,尤其是10条优秀传统美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最后,该如何评价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和物质财富,至今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现代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竭力继承这些精华的因素,使其为我们所用,成为指导我们前进的引路人;然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掺杂了一些背离社会发展要求、只会使人们误入歧途的落后文化,对于这些文化,我们要绝对抵制并且将其剔除,决不让这些糟粕影响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首先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当然,不能忘了很关键的一点,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这才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传统,但它并没有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重要的是我们把它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前进,是中华名族绚丽的瑰宝。

中华传统思想 第四篇_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文化多元冲突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探讨传统文化的血缘脉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及对当代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当代价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民族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有重要影响,跟关系着国家社会文明的发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其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顾冠华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和传承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在经过不断地产生和淘汰的过程后,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在我而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典籍、宗教、艺术、科技、制度和思维方式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其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古代、现在和未来中国人的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 [1],也是中华民族香火永续的生命活力。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内涵同样丰富多彩。

第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则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绝不停止,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易经》中所反映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仁人志士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正是遵循了这种精神而奋斗了一生。他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儒家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进一步做了发挥。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到人性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第二,以民为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民为本的精神。《尚书·夏书》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政治的座右铭。荀子也主张民为邦本,它的君舟民水的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唐代开明君主李世民更是深谙民贵君轻之道,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朱熹则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这一系列重民思想,集

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也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精神。

第三,天人合一的精神。“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它既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以中国人代表的东方人的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因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思想适应着我国古代以小生产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求生产活动顺应天时;重视自然对生产的作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思想坚持万物来源于天,又比照着人类。一方面,认为“君权天予”,天君合德,以德配天;另一方面,又认为自然的发展变化体现着、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尽管这种思想带有一定的宗教神学色彩,但在君权实际高于一切,极端的集权统治和民主意识淡薄的封建时代,借助于这种原始的宗教意识对统治者予以监督,就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家唯一可行的选择。

第四,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最重要的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国家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倡孝亲敬长的根本原因。到了宋代,这种孝亲敬长的思想被进一步发展,形成“厚德载物”的思想。强调一个有道德的人,应以及其宽厚仁慈的爱心来对待自己的同类,以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崇尚伦理道德的精神出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内圣外王”之道,即在政治上要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并且要求执政者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圣人”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贯穿始终,融汇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并且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精神之一。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观能动性,就犹如“基因”的力量和积极的选择一样。传统文化是“源”,现代文化是“流”。“源”是“流”的起点,“流”是“源”的发展。因此,新时期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以一种新的观念、视野、方法和逻辑去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现代文化[2]。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及推动对当代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文化根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民本主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思想和唯物主义实践观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有着相互融通的契合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提供了优良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是一个公正、平等的理想世界,这与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共产主义得以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所奠定的思想基础密不可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爱民重民的学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民惟邦本”的思想,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的唯物史观更容易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才取得了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这与传统文化奠定的民本思想基础息息相关。

再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阶级斗争思想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的誓死保家卫国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精神使得中国人民取得了 历次革命的伟大胜利。而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力图通过阶级斗争最大限度的去争取和维护广大群众的权益,这点与传统文化提倡的善于斗争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它也使得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易于被国人认同。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的发展得益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环境。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底蕴,它们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正是深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个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十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3]。为了顺应新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并自觉以此行事的要求,党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70418/

推荐访问:尔雅中华传统思想 超星中华传统思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