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回族传统节日

回族传统节日

时间:2018-06-09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回族传统节日 第一篇_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和世界穆斯林一样,回族民族节日的推算,均用“回历”,即“伊斯兰教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都源于伊斯兰教,所以既是回族的宗教节日,又是民族节日。

一、开斋节

(一)开斋节简介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傣·菲吐尔”的意译。这个节日是穆斯林斋戒期满开斋的日子,也是回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回历每年的 十月一日举行。 (二)开斋节的来历 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三)开斋节的礼仪 开斋节这一天上午要举行会礼。之后,回族群众先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了目,然后各自到墓地为亡故的亲人念经。从墓地回来,再到亲友家祝贺节日愉快。

二、古尔邦节

(一)古尔邦节简介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傣·古尔邦”、“尔傣·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傣节”。 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这一节日在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教历12月上

旬,是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的日期。朝觐的最后一天要宰杀牛羊庆祝,所有人共餐,称为献牲。 (二)古尔邦节的来历 传说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梦见安拉(真主)要他亲手杀自已的爱子作祭品,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忠诚的易卜拉欣果然准备于次日遵命动手,此举感动了安拉,便派天仙送来一只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为了纪念易卜拉欣,便规定将朝觐的最后一天作为“宰牲节”。 (三)古尔邦节的礼仪 回族对古尔邦节的重视度仅次于开斋节,这天他们要沐浴盛装,参加会礼,互相拜贺。除炸油香、馓子而外,还要宰牛、羊、骆驼等。一般经济条件允许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的肉要分成若干份,分赠给亲友、阿訇和贫民。这一天,回族群众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三、圣纪节

(一)圣纪节简介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他

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 会。以后,逐渐演烃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二)圣纪节的由来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 伊

斯兰教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 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

伊斯兰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三)圣纪节的礼仪

诵经、赞圣和讲述其生平事迹。当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听教长、阿訇讲经,然后游玩一天,有的还宰杀牛羊,设宴聚餐。 总之,回族是世界穆斯林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国56个民族的成员之一。它的这三大节日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特点便是能够“以小见大”,即通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去了解一个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同的信仰特点,这正是回族最具特色的地方。

回族传统节日 第二篇_回族三大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开斋节【回族传统节日】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一般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古尔邦节【回族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又称宰牲节,与开斋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是阿拉伯语“尔一德·艾多哈”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

“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复兴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烃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匐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复兴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息、游玩一天。

回族传统节日 第三篇_回族的三大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一般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又称宰牲节,与开斋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是阿拉伯语“尔一德·艾多哈”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

“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

【回族传统节日】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复兴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烃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匐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复兴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息、游玩一天。

回族传统节日 第四篇_回族的主要节日

第一,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

伊斯兰教把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由麦加迁至麦地那,称为“希吉来”。穆罕默德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就把“希吉来”定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该年教历一月一日(穆罕默德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岁首,即元年元旦。现在一般回民只记本民族的节日时间,不大注意伊斯兰教的元旦时间,也不过元旦节。回族人民始终不讲究过年,即使是中国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春节,回族一般也不过。城市里跟随过春节的人,春节期间,家门上不贴对联,晚上不放鞭炮,不给孩子压岁钱,也不让孩子叩头拜年。

回民也不过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节日,如祭祀屈原的端午节,以拜月为主的中秋节,以及清明节、腊八节等;居住在彝族地区的回民不过“火把节”;居住在广西、桂林、柳州、南宁、灵川、永福、平罗等地的回民均不过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苗年、瑶族的盘玉节等等。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或回汉杂居区的回民,因受汉族的影响,有的也过春节、中秋节等。春节虽没有什么讲究,但也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也给一些汉族同志拜年,有的在端午节也吃清真粽子。中秋节,虽然不拿月饼作为供品去拜月,但也购买清真月饼自己吃,送亲戚朋友,祝福全家团圆。

第二,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具有全民性、稳定性、纪念性等特点。如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无论信教不信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大人还是小孩都过自己的节日。如开斋节,虽然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封斋,但照样过开斋节,而且过这两个节日规模都很大,聚礼时有的地方多达几万人,它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的回族群众当中。从回族形成到现在基本上一直是稳定的,有变化也是缓慢的。如过去回族节日里不玩不闹,现在节日里,年轻回民有的参加一些武术、体育等文娱活动。其他形式不变,始终保持传统节日的稳定性。回族的三大节日和其他节日还有纪念性的特点。如圣纪节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法图麦节是为了纪念圣人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等等。

第三,回族传统节日还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回民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小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亲朋好友的往来,一些平日有过误会、矛盾的,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致“色俩目”问候,并表示道歉。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互相交流经

济信息等。另外,回民每过一次节日,使大家接受一次教育,通过阿訇宣讲“瓦尔兹”,掌握伊斯兰教的历史知识和教义、教律的基本知识,一些在机关、厂矿、学校工作的人还可以学习到穆斯林日常生活习惯中应注意和掌握的知识。

近几年来,回族在过节时越来越注意商业贸易。根据回族节日的消费特点,买卖牛、羊肉及其他饮食和蔬菜,买卖民族用品,如汤瓶、吊罐、白帽、盖头、衣服等,还有的买卖各种伊斯兰经典书刊、卫生香等。

回族传统节日 第五篇_回族特色节日

回族特色节日—古尔邦节

我的家乡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的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从小生长的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的我虽然不是回族人,但对回族的民风民俗也算的上是耳濡目染。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

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宁夏被称为“塞上江南”。

信仰

宁夏是回民聚居地,尤其是在吴忠、中卫南部和固原全境回民较多,餐馆都是清真的,不吃猪肉。所以不清楚情况的时候,进饭店不要说猪肉二字,最好看看外边招牌上有没有“清真”二字。在宁夏回族,也就是穆斯林信仰中,“猪肉”是禁忌。当然银川、石嘴山、大武口等地是有很多很多汉餐的,而且猪肉味道都也不错。不过爱吃猪肉的朋友得注意。宁夏多数地方称“猪肉”为“大肉”,这个每个生活在宁夏的人们都会入乡随俗。

饮食

宁夏的羊肉是中国最好的之一。吴忠同心、石嘴山黄渠桥的羊肉非常正宗,银川市内的“国强手抓”和“老毛手抓”,以及解放路上的迎宾楼羊肉火锅店的羊肉比较历史悠久,而且迎宾楼的冰点很好吃,银川人基本都爱吃,很受欢迎。宁夏还有很多卖羊杂碎、羊蹄子、羊脖子的小吃店。另外宁夏的面食非常棒。揪面、搓面、拉条、拉面、泡馍饺子等味道都非常不错。还有宁夏的西瓜、哈密瓜、甜瓜、桃子都是不错的,宁夏中卫的晒砂瓜是专门出口到国外的西瓜,宁夏的枸杞当然最闻名(尤其中宁的)。很值得品尝和购买。

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

“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宰牲与朝觐同义,目的为求接近真主。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 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回族人民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来历内容,长期发展演变的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多重复合的内容,已与单纯的宗教节日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一般较大,多以村、乡、镇、巷等为单位进行,所以按照传统习惯要过三天。 节前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的服装,欢乐地奔跳。节日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回族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这话的意思是,无论多忙,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回民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在聚礼中,大家要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色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我国穆斯林在斋月吃肉、在古尔邦节宰牲的这种习俗,过去是普通中国人所诧异的,而对伊斯兰教义有正确认识的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特别点出这两件事,说是“食肉作斋,以杀牲为功德”。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最常见的莫过于一群戴着无檐小白帽的回族小伙与围着各色盖头的回族姑娘在节日里唱“花儿”。 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一般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我国人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回民放假一天,并给城镇户增供羊肉、香油、优粉等,予以特殊照顾。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回族节日幸福、快乐,增进了民族团结,给回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

回族传统节日 第六篇_回族节日文化重构的几种类型

摘要:论文基于对云南巍山回族圣_,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个案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回族节日文化重构分为借用型、重组型、延展型、转换型、替代型和融会型6种类型。通过圣纪节文化变迁的宏观概述和文化重构类型的微观分析,认为圣纪节文化重构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重构;是回族民间社会实现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治、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力量互动的地方性知识的生产与运用。

关键词: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文化重构类型

中图分类号:k89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f2013103-0080-07 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就是人们适应自然与社会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同时又通过文化重构使文化变迁成为文化存在的绝对状态。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生存困境与文化危机的少数族群为争取文化传统延续和社会发展,正在积极进行文化重构,谋求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回族传统节日】

圣纪节是中国回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滇西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巍山县2万多回族穆斯林聚居在22个回族“哲玛提”,其中18个集中分布在永建镇,另外4个散布于县城及其他乡镇。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是巍山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其中圣纪节是巍山县唯一由22个“哲玛提”共同组织大型庆典的传统节日,是回族民间与外界互动较多的开放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当代圣纪节通过继承传统,保持了节日文化的连续性和宗教民俗节日特质;通过对传统与时俱进的文化建构,强化了节日传统,丰富了节日文化,赋予节日宗教、政治、文化多重意义,使之成为回族民间社会与国家基层政权成功互动的文化平台和展示窗口。圣纪节作为文化重构的成功个案,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内涵和回族群众爱国爱教的时代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自2011年开始,巍山县委把圣纪节活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加以精心组织。巍山圣纪节成为“和谐回村”的一个靓丽名片和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节庆品牌。笔者在对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基础上,拟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重构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总结。

一、文化重构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重构是指新的或外来的文化因素被纳入本文化之中的整个过程。文化重构的实现,一般要经历若干依次衔接的阶段:发明或引进、阻抗与摩擦,调整重构,整合涵化。影响文化重构过程的变量构成十分复杂。”;有学者认为“文化重构是指文化体系的再造,特别是价值系统的重新建构,以及文化模式的铸造、文化类型的规整”。目前,“文化重构”理论分析集中在对文化重构方式的探讨。罗康隆《族际关系论》一书对文化重构的内涵及文化重构方式进行了研究。把文化重构的基本方式归纳为文化因子的新造律、结构调整律、整合互动律、文化因子同位借入律、牵连借入律和消化吸收律等。高丙中偏重于对文化重构的创造性“变通”类型的分析。他指出:“文化重构通常是利用新的外来文化因素的再创造。”通过对土族文化重构的研究,他梳理出文化重构的5种类型:融合式、组合式、替代式、嫁接式、互补式。目前,学界有不少研究运用文化重构的理论方法于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具体个案。民族文化重构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态势。可见,文化重构理论视角对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于回族节日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的研究,以上重构理论方法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回族节日文化的地方多元性与民族宗教文化内涵还有待通过典型个案进行具体分析。笔者通过系统梳理回族节日文化变迁研究文献,发现该研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学专业视角欠缺,对回族节日文化所蕴含的伊斯兰宗教内涵研究不够深入;二是研究内容的专题系统性不强,“深描”的阐释性民族志文本较为缺乏。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回

族民间社会如何通过民族节日这样的大型民间活动生产与运用地方性知识,以成功实现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治、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力量间的互动?这正是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所关注的问题。

二、圣纪节文化变迁概况

【回族传统节日】

(一)圣纪节文化变迁的三个阶段

巍山圣纪节的文化变迁可划分为传统文化的沿袭时期、传统文化的消解时期及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时期三个阶段。自元代回回人定居巍山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是圣纪节传统文化的沿袭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至20世纪“文革”期间,是传统文化的消解时期;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时期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传统文化沿袭时期 云南回族圣纪节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云南回回尤其在庆祝伊斯兰教节日中注重纪念穆圣的圣纪节,或庆祝穆罕默德的生日,将这一节日看作是比开斋节和宰牲节还要隆重”。互贺、迎宾是元代以来延续至今的圣纪节民俗。各地圣纪节不统一在一天,而是相互错开,这样各地的穆斯林就可相互走访,互贺圣纪。每年圣纪前后,各地四出“贺节”的回回来往于途,络绎不绝。盛时延续数月之久。大理巍山回族圣纪节由来已久,清代大理上新庄曾邀请附近8个村回族村民参加活动。铭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大理“南涧清真寺碑”提到“寺中送集租石,亦不为少。每年恭奉圣节以及一切食多用繁,所入敷所出。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纳润章1943年在蒙化县晏旗厂村创办的“兴建中学”以圣纪节和斋月为假期,以便师生们参加伊斯兰教节庆日活动。这一时期的圣纪节,时间安排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前后。各“哲玛提”邀约过节,以清真寺名义向不同地区的回族客人发“圣纪请柬”。客人到来时巍山回族群起出动列队“拿手”迎宾,道“色俩目”,然后请客人品尝三道茶。节日活动主要有赞圣、开经、圆经、讲“卧尔兹”。圣节中午,所有的男子都聚集在清真寺做“晌礼”。晌礼后,清真寺准备好饭菜招待所有来宾——此为聚餐,离别时还要把油香和乳扇等赠送给客人。根据高龄老人的回忆,除油香外,饵丝、乳扇早已是回族圣纪节待客与赠送的主要食品。圣纪节还有很多附着的民俗传统,如毕业阿洪举行“穿衣”仪式、清真寺落成典礼、经堂学校开学典礼、“搬阿洪”等仪式等等。巍山的哈里发“穿衣”仪式,很有可能元明时期

就已附着于圣纪节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巍山圣纪节的传统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消解时期这一时期之初,国家在巍山设立了县级回族自治机关,彻底解决了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所谓的“叛产”问题。1950年,中央民族访问团来云南访问,在大理地区公开宣布“杜文秀起义是回族的光荣历史”,为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强加在回族头上的“叛逆”罪名平了反,土地改革中解决了所谓“叛产田”问题,使回族在政治上真正得到了解放,从历史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和政府对回族的宗教信仰、风俗和生活习惯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护和照顾。省人民政府规定回族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对回族职工各放假一天。但是20世纪50年代晚期,尤其是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民族宗教政策被践踏,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动被取缔。包括民族宗教节日在内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消解。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圣纪节逐步恢复发展。现在的圣纪节规模和影响之大、内容涵盖之丰富、仪式与活动之多样,远远超越了历史时期。从参与观察看,各“哲玛提”圣纪节活动主要包括传统仪式与活动和新增仪式与活动。

传统仪式包括前夕赞圣—迎宾走访—开经圆经—东道主、嘉宾和领导致辞—“卧尔兹”演讲—晌礼—聚餐和阿洪穿衣八项。其中赞圣、开经圆经、“卧尔兹”演讲、晌礼是宗教仪式,“卧尔兹”演讲是核心仪式。2012年的“卧尔兹”演讲主题分别是“两世吉庆;抵御诱惑;自我反省,净化社会;诚实经营,合法致富;团结和谐,升华信仰;团结遵经,发展奉献”;等等。迎宾走访、东道主与嘉宾致辞、聚餐赠礼是传统民俗活动。2013年圣纪节迎来了中穆网站长小马阿哥率领的版主访问团和西双版纳州的帕西傣(傣回)群众。

新增仪式与活动较多,主要有圣纪节祝贺会、“圣诞杯”篮球赛、《古兰经》诵读比赛与“卧尔兹”演讲比赛、圣纪节网络生活会和村志发行仪式等等。

(二)圣纪节文化变迁的三个层面

【回族传统节日】

一是仪式符号等外显文化的变迁。传统文化沿袭时期,圣纪节节日符号表征基本限于伊斯兰教与回族民间文化范畴。圣纪节以请柬邀约的形式没有变化,绿色毛呢大衣被视为阿洪穿衣典礼的符号象征;聚餐、赠礼的标志性符号除油香外,不知何时加入了巍山特色的乳扇。在节日环境营造中,借用了节灯、牌坊等汉族节庆文化符号。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五星红旗和国歌多次在圣纪节重要仪式中出现,回族特色词语被地方政府领导人在贺词发言中借用。阿洪穿衣典礼的绿色毛呢大衣逐渐被阿拉伯风格的长衫替代。作为聚餐赠礼标志符号的乳扇被保留下来,油香被替换成清真糕点。

二是规约习惯等制度文化的变迁。圣纪节制度文化有的来源于伊斯兰教义规定;有的是回族本土化过程中形成并被回族群众早已接受的;有的是巍山当地回族约定俗成的习惯。传统文化沿袭时期,圣纪节开经圆经与“卧尔兹”演讲等宗教仪式、圣纪节邀约互贺与走访习俗、捐功德筹资与出义工劳务习俗、阿洪穿衣与学习展示习俗等稳定传承,没有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宗教仪式进行了传统向现代的延展与制度转换,如各村举办圣纪节的时间安排由大家邀约排序转由巍山县伊协统一安排。圣纪节互贺走访的范围扩展到边疆回族特殊族群——“傣回”及甘肃等地的中穆网社区版主。由数十名当地党政干部组成的祝贺队伍及祝贺会,增添了圣纪节庆氛围,祝贺会使圣纪节成为政府参与构建的民族宗教节日。圣纪节学习展示的内容逐渐延展涵盖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社会生活众多方面。诵经比赛与“卧尔兹”演讲比赛成了巍山县伊协统一安排的制度化活动。原来时有时无的节日体育比赛,也定制化为“圣诞杯”篮球比赛。

三是思想理念等内核文化的变迁。传统文化沿袭时期,巍山圣纪节体现出鲜明的地域人群观念与民族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期,通过圣纪民俗节日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时代精神的沟通,回族宗教观念、地域观念、民族意识逐渐与现代公民意识融合。在国家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下,巍山回族通过圣纪节建构起从所在村小“哲玛提”,到整个巍山地区大“哲玛提”,再到省内外回族的文化网络,使回族民间社会公共空间得以不断扩大,与国家的互动不断密切,这使得巍山回族社会不断融入现代民族国家,回民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

三、圣纪节文化重构的主要类型

在对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巍山回族圣纪节的文化重构分为借用型、重组型、延展型、转换型、替代型和融会型6种类型。

(一)借用型文化重构

借用型文化重构是指文化因子的获得,对应的是借用新文化因子与他者对回族文化因子的借用两条路径。这里的“借”既指借用异文化因子——文化因子的“外借”,也指民族原有文化内容被“他者借用”。

物态符号的借用 “圣诞杯”篮球赛开幕式上,五星红旗与巍山县“圣诞杯”篮球赛会旗引领运动员入场,是圣纪节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特别鲜明的符号标志。国旗的政治寓意,体现出国家性质。国旗作为物态象征符号,在国家观念的表达与渗透上,比语言符号更直观,更易于接受。祝贺会现场的符号叠合构成了意味深长的互动情景:“巍山穆斯林圣纪节祝贺会”大型会标悬挂在清真寺朝真殿上方,与殿额匾的“朝真殿”三个大字,与高处飘扬的五星红旗、叫拜楼一起组成复合型符号,体现出宗教与政治和谐、宗教和顺的新风貌。阿洪穿衣仪式上,家长代表、毕业生代表和校方代表向清真寺敬献“爱国爱教,服务大局”的办学纪念匾,昭示着社会各界对新的民族教育理念的认可。 语言符号的借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构成民族文化的诸多要素中,最能体现民族特性。历史语言学家j.l.k.grimm指出,“关于各个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头、工具和墓葬更为生

动的证据,这就是我们的语言”。圣纪节中语言符号的重构表现是特色语汇的互借。

一是仪式活动中新词语的借用。“圣诞杯”这一专有名词的创造,是互借的典型体现。回族把圣纪节称之为“圣诞节”,本是借用汉语和中国儒家文化的表达方式。“某某杯”比赛则是现代体育赛事常用的表达方式。“圣诞杯”篮球赛这一专有名词从语言文化角度使之成为新的回族特色词语。据创办人朱永武介绍,1994年给巍山回族圣纪节篮球赛命名时,大家都认为应特别强调“从信仰的高度认识穆斯林篮球运动的意义,展现穆斯林的英雄本色,让其他民族对我们穆斯林有了一个重新认识。在球赛过程中,还借用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国民体育运动常用口号。现在,巍山很多人把“圣诞杯”篮球赛开幕式的举行视为圣纪节开端的标志。此外,仪式活动中多处借用体现主流文化色彩的本土语汇。例如“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和谐回村”等体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理念的语语汇成为“卧尔兹”演讲中的高频词。“十八大”的相关词汇不时出现在2013年圣纪节的宗教宣讲和回族言谈话语中。 二是世俗活动中宗教经典语言符号的借用。《古兰经》作为神圣宗教符号,被借人到非宗教活动中。例如中穆网巍山社区网络生活会开幕式,首先请阿洪以长期传承的特有音调诵读《古兰经》。以体现这一网络活动是虔诚的穆斯林举办的,这些穆斯林并没有因为社会活动而放松宗教功修。

三是回族特色语汇的他者借用。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语言烙印,这在回族聚居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回族特色语汇包括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音译词和汉语专用词语。圣纪节中,地方官员与非穆斯林多处借用回族特色语言。例如巍山县委书记在圣纪节祝贺会上的讲话以“各位吾梭、阿洪、穆斯林同胞,各位朋友”这样的称呼开头。这里“吾梭”“阿洪”“穆斯林”等伊斯兰特色语汇的运用,拉近了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距离,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回族穆斯林身份的认可和尊重。参与圣纪节聚餐的不少非穆斯林在与回族交谈时,也运用一些回族特色词语。例如哈里发(专指回族经堂教育学生)、穿衣(经堂教育学生毕业)等。这种借用体现出回族与兄弟民族彼此的文化认知。

(二)重组型文化重构

重组型文化重构,指原有文化符号的有机整合或原有仪式内容的重组。文化符号的重组在人类学视野里属于“有意识发明”。“圣诞杯”篮球赛会旗的设计是原有伊斯兰文化符号重组的典范。新月和五星组成的星月图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性符号。会旗直接用星月标志作为主体图案,是圣纪节伊斯兰教节日的符号体现,显示了回族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的联系。会旗的主色调为绿色,绿色是伊斯兰教崇尚的色彩,被认为是“天授万物之正色也”。象征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博爱与和平。会旗上部正中位置是红星月标志,下面的“巍山穆斯林圣诞杯篮球赛”阿汉双语字样既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的文化本源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又寓意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特质。会旗四周以白色为边,寓意一尘不染,洁净、清白,表达了中国穆斯林清真文化之意境。仪式的重组以圣纪节中穆网巍山社区网络生活会最为典型。2011年圣纪节网络培训会由开幕仪式(阿洪恭颂《古兰经》首章;奏国歌)、嘉宾致辞、版主讲话、网友联谊、上网培训及晌礼和圣纪聚餐六部分组成。很明显,诵经、晌礼和聚餐等圣纪节传统仪式活动与基于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的培训内容进行了有机重组。

(三)延展型文化重构

延展型文化重构,指文化因子的同位伸展扩张。主要表现在邀约过节和互贺走访习俗、学习展示习俗的横向延展。邀约过节和互贺走访习俗的横向延展表现在族际网络与交际途径的扩张:从传统时期的巍山地域性回族节日延伸扩展到与省外回族、边疆回族特殊族群、政府官员、非穆斯林篮球队等跨越民族、宗教、区域边界的文化交往。学习展示习俗的横向延展表现在与时俱进新增内容与功效的延伸:马米厂马姓清真寺圣纪暨新教学楼落成典礼、大围埂村和小围埂村的村志发行仪式等属于成就展示性;晏旗厂村兴建中学七十年校庆属于历史追思性。最富时代气息的则是圣纪节网络生活会,传统圣纪节的文化展示仪式本身就具有

号召教民共同学习、交流、体验之意,网络生活会把学习、交流、体验延伸到高科技信息技术,这意味着新型圣纪节将通过信息技术建构空间更大、互动更紧密的交流学习网络平台。

(四)转换型文化重构

转换型文化重构,指在文化重构前后相关内容的类属、制度化方面发生重大转换。类属转换的文化重构,如讲“卧尔兹”由单纯的宗教仪式转换衍生出诵经比赛和“卧尔兹”演讲比赛等宗教民俗活动;制度化转换的文化重构,如“圣诞杯”篮球赛、地方政府参与的穆斯林圣纪节祝贺会等。回族群众把圣纪邀约、学习展示传统与崇尚运动的体育传统有机结合,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而使“圣诞杯”篮球赛逐渐正规化、制度化,成为巍山回族圣纪节的亮点。再如圣纪节祝贺会,它源于巍山圣纪节的互贺、走访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年圣纪节巍山县委、县政府五套班子的主要领导成员及县级有关部门领导都要前往祝贺。到20世纪80年代末,领导祝贺圣纪节的活动以祝贺会的形式固定下来。圣纪节祝贺会每年轮流在巍山22个“哲玛提”中举行。这种借用现代会议形式逐渐制度化的政府行为至今已延续20多年,成为体现民族团结、宗教信仰自由、社会和谐等时代精神的圣纪新传统。

(五)替代型文化重构

替换型文化重构指以新文化符号替换旧文化符号。文化变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文化系统可能自愿或被迫抛弃一些原有的特质,由新的特质得到补偿。在这一过程中有创造的过程,这就是本文化系统的特质与外来的特质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的特征。替换型文化重构主要表现在圣纪节馈赠食物的变化。这印证了威廉·奥格本提出的“在文化发生变迁时,文化整体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物质部分总是快于非物质部分”的“文化堕距”理论。油香是回族的传统食品之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历史上,圣纪聚餐后向来宾赠送油香和乳扇,被视为捐“乜帖”,是行善做好事的表现。后来,赠送食物的习俗逐渐消亡。据巍山县伊协会长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巍山县伊协曾制定移风易俗措施,倡议群众把做“油香”的“乜帖”折合成现金交清真寺统一使用,用于村内的路面硬化建设。把遵经革俗提高到纯洁信仰、振兴民族的高度来认识。这些提法和做法逐渐被当地群众所接受。于是,作为家庭款待和馈赠到访客人的油香逐渐被清真糕点、饵丝等所替代。当然,这与圣纪节馈赠来宾需要量大、村民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均有一定关联。饵丝、乳扇是巍山地区彝族、白族、回族共同的地方特色食品。不排除元明时期回族作为后来的民族学习借鉴了彝族、白族等土著民族的食品加工技术。虽然形式上原有的文化符号油香已被替代,但油香原有的表示信仰身份、社交联谊的文化意义和功能通过替代食品得以延续。

(六)融会型文化重构

融会型文化重构,指文化重构中新文化价值的融入,是文化重构在价值层面的创新表现。霍默·g·巴尼特在《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中说:“创新”是指“在实质上不同于现有形式的任何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作为圣纪节核心仪式的“卧尔兹”演讲的价值重构,是较为典型的融会型文化重构。“卧尔兹”演讲内容涉及《古兰经》和“圣训”、宗教思想、宗教义务等,通过讲“卧尔兹”这一方式,使回族能准确且与时俱进地理解伊斯兰教经典、教义,进一步规范社会文化生活。巍山永建镇曾经是毒品违法犯罪重灾区。圣纪节上阿洪针对这一情况引经据典地对穆斯林进行警示教育。从圣纪节“卧尔兹”演讲中提炼的“贩毒是杀人,吸毒是自杀”等警句被公安部在全国推广。从笔者参与观察的情况看,近三年“卧尔兹”演讲的主题集中在“抵御诱惑,自我反省,诚实经营,团结和谐”等方面。尽管“卧尔兹”演讲形式和所依据经典都是原有的,但思想内涵发生了适合时代需要的重构。 圣纪节仪式活动中到场嘉宾和领导的讲话,贴满大街小巷的标语口号,都传递着以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核心的价值诉求。这些使圣纪节的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功能凸显,表现出传统伊斯兰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与时俱进融合的特色。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52357/

推荐访问:回族传统节日介绍 回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