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中华的组织文化

中华的组织文化

时间:2018-05-25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中华的组织文化 第一篇_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的不断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谁做到了“永远领先半步”,使企业在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不断超前,谁就拥有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把握。企业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所以企业的最终发展必然回归于文化的发展。

(一) 中国传统文化

有人说, 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 “智性文化” , 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 “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和本土化。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传统是一种历史的长期积淀,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忠厚、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载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识和团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重人情、讲面子、裙带关系、嫉贤妒能、消极避世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恶习与传统信仰衰落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很大。所对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矛盾,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的根本,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含义包含三点:第一,“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业靠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参与,以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2、“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鼓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愈在挫折厄运面前,愈要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愈要有坚韧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中华的组织文化】

3、“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它的各项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4、“崇德重义”的企业伦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

1、求稳怕乱,反对一切变革创新。“先王之道”不能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低头干活少说话,本本份份随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评,过上安稳日子,还往往能被选为“先进”,推为“优秀”。而不安于现状,总想越出些“规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却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由此形成了停滞的、僵化的和消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阻力。

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安贫乐道”为尚。我国传统文化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但它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和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力量的培养、知识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社会效果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3、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

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培养其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参与意识。员工应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意识。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中华的组织文化】

2、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3、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企业的群体创新应当包括集中群体创新和分散群体创新。群体创新文化无疑十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企业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8年8月版

[2]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4] 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

. [9] 邓荣霖, 吴欣, 郑平 . 组织文化、 组织结构与绩效: 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J]. 商业研究, 2006 , (22).

[6]常建坤.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家创新精神[J].经济管理,2006,(18).

中华的组织文化 第二篇_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在企业的影射、积淀与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萌芽于春秋时期以儒商文化为主的商业理论,历经唐、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我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古代商业文化理论的形成

我国工商业的形成起源于夏商。当时以官办官营为主的工商会官促进了西周商业活动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不杂于商”的状况出现了重大改变,士人遵循孔子“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的训导,“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爱财而取之有道”,经商多以礼义为行动规范,在礼义的基础上求利而不贪夺。其时,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成就了万世霸业;范蠡,“经营农盐,雄霸商海”,成为世代商人效法的商圣;政客吕不韦善用“奇货可居”术,做成了天下最大的一笔买卖,他不仅自己当了宰相,还使自己的儿子嬴政坐上秦王的宝座,成为中国的始皇帝。在商业活动中,孔子之后,孟子周游列国,提倡“以德王天下”,一方面宣扬仁义,另一方面经商“以羡补不足”,他反对“重征商税”,主张“取消关市之征,开放山泽之利”,义利结合,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之后,墨子主张“交相利”、“财货让”,要求商人在给别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自己也从中获利。他不仅言商,而且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深切体会了商业经营的辛劳艰苦,并从中意识到了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期士人经商,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商业文化意识的觉醒。其时儒商盛行,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营讲求信义,以诚信为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经营之道。据历史记载,子产“为相二年,市不豫价;三年,门不闭户,道不拾遗”,实现了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繁荣景象;范蠡善经营之道,“陶朱事来,端木生涯”,“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一跃而成巨富,其积著之理成了商人世代相传的法宝;白圭在总结先秦士人经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能知取与,是为行仁”和“智、勇、仁、强”经商四德的“治生之学”,为古代商业经营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与考核标准,同时为中国工商企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代商业文化理论的发展

先秦以后,司马迁对秦汉儒商文化进行了总结,认为“富者,人之情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富趋利不仅是整个社会与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是仁义道德的基础。到唐宋时期,经济繁荣,人心思富,儒商队伍不断壮大;明清阶段,儒商思想进一步升华,商人地位逐步提高,商业经营迅猛发展,其中晋商、徽商、鲁商等几个比较大的商业集团,雄视海内,阔步天下,历时二、三百年而不衰,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时,经商者恪守“凡人存心存世,务在中和,不可因势凌人,因财压人,因能侮人,因仇害人”和“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以及“财之道生,利缘义取”等经营信条,诚信忠厚,童叟无欺,提倡中庸,讲求礼义,信奉“生财有大道,义而资益巨”,主张“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礼接人,以义应事”,并“察天时之顺逆,格物理之精微”,掌握市场供求关系,顺应商品发展规律,在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学会了“仁中取利,义内求财”经商之道,以至“基业日隆,家道渐裕”,不少人成为近代中国“富可敌国的儒商资本家”。清末民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兴起,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其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新一代儒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中国工商企业文化,如有“中国商父”之称的盛宣怀,引领洋务运动,缔造商业帝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时代巨音之称的“学贾”郑观应,“弃举业而习商贾”,“齐价竞争,任人为贤”,强化管理,培育人才,撰写《盛世危言》,提出了著名的“商战论”,奠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基础;有民族工业先行者之称的“状元资本家”张謇,创办实业、兴办教育,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开创了我国民族工商业资本集团的先河。在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方面,有“棉纱大王”之称的著名近代实业家穆藕初先生认为“凡百事业之成败,全视人才之优劣”,把重视人才、网罗和使用人才作为兴业之本;著名的四川民生实业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把“超个人成功”、“超赚钱主义”当作他经营事业的目的。为此,他给民生公司制定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民生精神”;天津东亚毛纺公司设计“抵羊牌”(抵制洋货之意)商标,制作“你愿人家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的厂训,并制订《东亚铭》等企业精神来训练和强化员工的敬业爱厂意识;另外,像大成纺织公司的“忠信笃诚”,荣氏纺织工业集团的“和衷共济,力求进取”,上海冠生园的“三本主义”(本心、本领、本钱)以及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信念“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事业上积极发展事业,精神上以能服务于社会为莫大光荣,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等,这些理念都充分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

纵观这一时期的商业理论发展,儒家以义制利、诚信为上的价值观,以和为贵、协调群体的和谐观,修身内省、反求诸己的自律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和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观、兵家(孙武、孙膑)以退为进、以进制动、刚柔相济的战略战术以及墨家、法家、轻重、货殖各家思想的综合,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使得近代工商企业文化异常丰富。这些文化理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民族自强、实业报国的企业宗旨;重商厚商、敬业乐业的经营思想;勤劳刻苦、奋发进取的高尚品格;精细计算、俭约朴实的经营作风;诚实不欺、信义为上的商业品德;执乎其中、和谐为贵的经营理念;出奇制胜、善于竞争的经营策略和精究本行、心志专一的敬业精神,以及山西票号创建的股份制、两权分离制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资金管理制度等,这些都是古人经商美德的继承与经验总结,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以古为鉴,古为今用,这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

华商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里,我们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他们漂洋过海,背井离乡,身居异国他乡,以血缘、地缘、亲缘、业缘和相同的民族文化为纽带,组成了凝聚力很强的群体。他们在承受殖民统治、种族压迫等严酷的生存与竞争环境下,凭着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斗志和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创业,以其精良的管理和杰出的经营业绩令世人所瞩目。如船王包玉刚,审时应变,白手起家,成为世界船运史上的商业巨头;香港著名企业家郑裕通,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事谨慎,以其巨大的经营业绩载入了香港经济史册;名震东南亚的糖业大王郭鹤年,勤勉刻苦,锐意进取,成为马来西亚的头号经济强人;霍英东诚信不欺、一诺千金,成为香港最有名的实业家;李嘉诚宏图大展,资产雄厚,位居香港十大富豪之首;王宽诚、邵逸夫、孙忠利、董浩云等人义以天下,实业报国,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立操仁义的项松茂、富达持节的林绍良、爱国华人陈嘉根、著名华商李延年等,他们发展实业,报效祖国,奋发有为,利益天下,业绩垂青史,精神励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身体力行儒商勤俭敬业、诚而有信的创业精神和惜时勤作、精明应变、刻苦自励、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念,经营实业,实现自我,使华人企业形成了一个跨国界、跨文化、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非常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用优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引导激励员工,把文化的手段引入到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善于运用精神理念来团结和凝聚企业力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华人企业创立、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商企业文化。

当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了像“大庆”、“鞍钢”、“石圪节煤矿”和石油工人王进喜、北京百货大楼张秉贵与太钢工人李双良等先进典型,创造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精神”等,在工商企业管理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艰苦创业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引起了世界企业管理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企业和学术界明确提出和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期。1982年国内学术界首次介绍《Z理论》和《日本的管理艺术》两本世界企业文化名著(见1982年《世界经济》第10期,作者杨斌),随后国内引进和翻译了大量的企业文化文章与理论著作;1986年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讨论会上,理论家们首次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987年9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企业文化研讨会;1988年11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创刊编辑《企业文化》杂志和《中国企业文化大辞典》等企业文化著作,举办企业文化讲学班和研讨会,交流企业文化经验,培训企业文化骨干,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铺路搭桥,散播火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1989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目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在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不断出现;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1993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四

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至此,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正式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1994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挂牌成立,坚持为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方向,组织开展全国性的企业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评审与成功经验推广,举办企业文化讲座和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之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地位。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三次热潮”。党的十六大把“以人为本”作为新世纪的重要理念,为企业文化建设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在此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等企业文化研究与管理机构和全国36个地区性企业文化社团组织与16个行业主管部委,为企业文化建设推波助澜,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积极、更主动、更理性、更成熟。与此同时,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成立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认证委员会,在北京、上海、青岛、天津、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常年培训点,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并于2004年3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首届CCO企业文化高峰论坛暨企业文化万里行启动仪式”,会上总结表彰了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并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总顾问、全国政协副主席布赫、周铁农、万国权等领导为全国44名首批“注册高级企业文化管理师CCO”颁发了资格证书;2005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又颁发了《2006-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制胜”的时代。第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布赫总顾问指出“国家的强盛源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依托于民族产业的壮大,而民族产业的壮大依赖于企业发展动力的强劲和方向的明确,中国的优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未来的首席文化官就是帮助企业明晰发展方向的人”。

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党建、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共同支撑企业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虽然呈现出高低不平的状况,但党和国家领导重视,各种管理和运营机制形成,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培训体系逐步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而且涌现出了像海尔、联想、华为、蒙牛、TCL、同仁堂等一大批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与成功案例,各个行业和产业正在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要求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预言,通过企业文化的全面推进与发展,合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将很快就会到来。

中华的组织文化 第三篇_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摘 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而系统地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命题,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这条道路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建立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基于中国基本国情,顺应中国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况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国以来,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翻坎坷,自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固发展。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老苏联传统意义的社会主义,也并非资本主义的别称。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走的是其他国家没有走过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

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华的组织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12 年 7 月 23 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逐步形成了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与探索阶段: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事业。在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指导下,中国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复兴和繁荣的景象,极大地解放了文化所蕴涵的精神生产力,然而,由于国际、国内条件和自身经验的不足,也由于严峻的政治形势和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的双重压力,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经历了较短时间的繁荣和昌盛之后却出现了较大的偏至。

第二阶段,提出与形成阶段:1990年1月10日,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概念。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而且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文化,即我们的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相结合的新文化,就其本质和主体上说,它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生活和时代风貌,揭示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这种新文化必然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为根据的,反转过来又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阶段,发展与完善阶段:十五大以后,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开展了一系列更进一步的文化建设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将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公民。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现状及

存在问题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搞好与外界的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还得关注企业内部发展,建立属于各自企业的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集体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效能。

2.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下形成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素质和竞争力提高的关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这里从不同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进而丰富对企业文化的系统思考。

第一,从经济学角度,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也使得企业文化以利益为主,即追求最大化行为。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理性思维模式将企业文化拉回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木上来,这也为偏重感性思维的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新的生命力。

第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将企业文化看作一种隐性合约,表现为一系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应如何进行工作之信念的共享。这解释了企业变革困难的原因,因为改变企业文化意味着打破旧的合约并以新合约取而代之,而隐性合约并不明确议定其中的隐性原则使得这种改变困难重重。这也解释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资产重组与企业兼并过程中的合作障碍现象。由于企业文化不可能通过法律来实施,它没有文本,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字面性的合约规定条款。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依赖于实施机制。

第三,从管理学角度,企业开始考虑其使命、远景到底是什么,继而我阐述了价值观是为达到使命与远景的生存方式,从这个层面出发的问题又与个体的人对于“怎么样活着更有意义”的认知却有相同之处。因此从企业使命的角度来建设企业文化,发展企业文化。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现状

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些国内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并且通过多年实践,展

现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企业文化研究学者罗长海教授把这些特征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特征主要有:一是从状态上,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这种不平衡源自企业所处地域、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大小等方面的差别;二是方法上,具有"崇尚辩证结合方法"的基本特征,强调企业文化建设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结合;三是内容上,具有以邓小平理论为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四是发展趋势上,具有向好、向上特征,如从雷同化向个性化发展,从抽象化向具体化发展,从形式化向实效化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从仅仅塑造企业精神,到塑造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对企业文化的竞争力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三是从笼统粗略到深入细致。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存在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从概念引入到普遍推行,走过了近 20 年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方略的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先进性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低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对企业文化内涵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企业文化是设计出来的。许多企业不惜重金请专家或专门的咨询、设计公司精心雕琢,想要找出一句或几句精练的话语来表现自己的企业精神,以为这样就成就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可是,企业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企业文化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企业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的确,企业文化要高瞻远瞩,要有未来导向,但如果全都是美好理想,却无法实现,也不能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各项作用。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是一种融合经济和文化意义的新概念。虽然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哲学思维和共同价值观,但它不等于只要大多数人认同就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

中华的组织文化 第四篇_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以农耕思想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为例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的根源——农耕社会开始分析,农耕社会文化产生了长者为尊、人治、保守求稳的三种传统思想,进而,这三种传统的农耕文化思想对今天中国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中国企业文化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 农耕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 长者为尊

人治 保守求稳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美国被引入到我国,直至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虽然企业其规模大小、性质、经营的范围、管理方法各有不同,但是企业文化却大同小异,其原因是因为有着相同的中国文化的背景。

中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政治色彩浓厚、等级制度严明、改革蔚成风气、注重“人治”轻视理性与法治、崇尚经验主义,这些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分不开,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将以传统的农耕思想为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长着为尊”的思想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说到过,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在这样的农耕社会,农民聚村而居,主要因为:一、小农经营,所以住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太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中华的组织文化】

三、为了安全,人多更安全;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们因继承而时代在同一块土地上延续。1

这样一种世代延续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就是人们在熟人社会里长大的,熟人社会里不太需要文字,我们可以通过“眉目传情”,我们“指石为证”,我们抛开了比较象征的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于是,在文字是多余的情形下,我们主要通过世代的承袭进行经验的传授,年长者将其承袭和摸索而得的经验传授给1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中华的组织文化】

幼者,于是年长者因此而得到尊重。

于是延续到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中已经深深的烙下了长者为尊的思想,长者代表着更多的经验,因此在中国今天的企业中,年长者也因为有更多的经验得到尊重,这就是所谓的“讲等级,论资质”。

这一思想严重影响着中国今天的企业的职员之间的关系,老员工往往会将工作推卸给新来的年轻的员工,新来的员工都要经历这样一种被老员工任意差使的阶段。此外,同事之间的称呼也与西方社会的直呼其名不同,年轻的职员称呼年长的为哥、姐,这也是一种对经验、对资历的肯定和尊重。但是这种文化也造成了企业职员间等级森严的不好现象,以及许多老职员不干活,凭着自己的资历赖在公司混饭吃,公司领导也不敢得罪,只能白养着。

同时,企业的晋升制度、奖金的提升都与工作的年限挂钩,除了销售性行业外,其他工作的工资、奖金并不是与工作的成绩呈正比,所有的老资历都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然后又一批年轻一代的“媳妇”开始支撑的公司,“婆婆”指使“媳妇”干活,享受着成果。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劳动者进步的脚步,老资历不愿意再学习进步,也不愿意跳槽,年轻的人拿着微薄的工资拼命地卖力,这并不公平。只要是相同的劳动力,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就应该获得相同的报酬。

二、“人治”的思想

在熟人的社会里,街坊邻里都是认识的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时候约束彼此行为的是熟人的议论,同时文字在农耕社会的意义不大,社会依靠的是彼此内心达成的一套规则来运行,即内心的羞愧感。当乡土社会出现纠纷时,人们会运用内心的道德标准去判断是非,而且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来评判。这就是所谓的人治社会的原型。2

在依赖有权的长者治理的社会里,与权力的关系就决定了生存的空间大小,于是人治社会发展到今天,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一种关系型的社会。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完善的法律体制,但是法律是有边界的、有弹性的,而在法律的边界之外,我们有人情,甚至法律的边界内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用关系摆平,法律是有弹性的,我们可以利用关系将这个弹簧变到最适合自己的长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

度。法律亦如此,企业的规则更是这样。

同样,在中国的企业的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是“人治”。在我国的企业中,人情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十分强大的社会力量,从招聘开始,人们就开始找关系,企业领导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能否应聘上。进入公司以后,对职员工作的满意度,是否失职,都是领导的自我评判,而西方社会,按规则办事是一种公平和基本人权的体现。

不仅职工的“红白喜事”有人张罗讲人情、凑份子,而且在个别违规,或出了事故;或给企业造成各种损失时,也会有一些人为之求情,为之游说、解脱,管理者永远“不好意思”批评关系户,结果往往使严格的管理变为一句空话。3在这样的气氛下,人情关系成了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法规”反倒成了躲在人们身后的羞羞答答的小媳妇,不仅使企业里那些成本成册的规章制度,变成了对付上级和自我安慰的装饰品,而且助长了“走后门”和“裙带风”的盛行,影响了优秀企业文化的健康成长,这也造成了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混乱和困难,

但是这样一种关系型社会也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职员与职员之间并不是依据公司的章程而凝聚在一起,而是依据一种“人情关系”。我们很少在西方的社会里,看到同事之间成为多么要好的朋友,西方社会里职员之间的关系仅仅靠工作连接起来,是生硬的规则作为纽带。但是在中国企业里,同事之间成为生活中最要好的朋友,维系这种关系的不是工作,而是一种感情,一种认同感。因此,中国企业的职员之间往往会很容易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而不是西方社会的各司其职。不恰当的帮助和团结,当然也会造成分工不明,权责不分。

三、保守求稳的思想

如前所述,乡土社会的中国,人们的经验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于是,年轻的人们在老者们的教导下,按照祖辈们的方式生活,无须进行新的探索,况且在顽固的老者们,不必要的冒险是一种异类。于是,中国人的思想里有一种保守求稳的思想扎根了,也即一种中庸的思想,大胆的改革创新并不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每个人都想按照现有的方式稳定地延续下去。

因此,中国的企业追求稳定的发展,大多数的改革都会以失败告终。有许多大型企业试图并购国外的企业,但是终因文化的差异而失败告终,其实是一种保3 魏杰,《中国企业文化之痛》,《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10

守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融合。如果一个企业的新秀提出改革的意见,必然会遭到其他保守者的反对,因为改革会威胁到其他人的安稳。但是这种保守求稳的思想,也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过度的冒险也必然会带来很多的失败。

四、结语

乡土中国的许多文化精神已经扎根到中国人的思想中,即使是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我们也难以改变这些文化现象。这些传统的文化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将好的一面从坏的一面剥离开来,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根源。我们总是试图高呼企业改革,殊不知,企业文化背后有着无法根除的乡土社会文化。改革当然要继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我们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

2、范志杰,《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商业现代化,2006,(24)

3、陈战国,《儒家精神及现代进路》,南阳师范学院报,2007,1

4、郭济兴,《现代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经济经纬,2003,(04)

5、刘惠坚,《试论企业文化管理》,现代哲学,2000,(01)

中华的组织文化 第五篇_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背景,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与背景

(一)企业文化由来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加上各个企业自身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渐渐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对企业的具体生存、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者为了能够较好的对企业文化基本问题进行认识进、了解,从而进一步的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企业文化的由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政府决策、理论研究及企业文化的实践,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依据。

对于企业文化,我国社会对其的认识,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根据相关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两种说法的认同度较高。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并不存在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而言,其都存在着企业文化,只是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不好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基本要完全的根植于企业经营特定时空内的社会民族文化中,对于当代的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势必会受到中国特有社会文化的具体影响,而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以及社会适度的变迁历史,也直接的决定了一点,那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已经对当前的中国企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现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基本难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避免。在这样的基础上,合理的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分析,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研究,可以引发我们明确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问题,为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参考,我认为,这对于解决目前仍然存在着的许多现实误区以及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具有一点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国外学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48199/

推荐访问:中华国医药文化组织 中华传统文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