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时间:2018-05-11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第一篇_网络语言 攻辩小结2

网络语言,是一种网友或完全自创,或通过改变传统语言的意思、用法、语音等而生的。它并不能作为传统文化的延伸!著名作家白先勇在讲述现代汉语命运时曾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外患”是受西方语言冲击,“内忧”则是受到网络等新兴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异化。现行的语言规范正在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威胁,因此必须对网络语言进行纠正,哗众取宠的网络语言并不适合国家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

现如今,从街头的报刊到电视的大众频道,直至网络的搜索热门,“文化素养”在被“品牌素养”和“消费素养”所取代。语言文化似乎走进了一个更泛时尚化和速食化的领地,但是 退守的大本营已经在被忽视。中国人似乎逐渐在对自己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着模糊感。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说明网络语言正在冲击着传统文化,冲击着民族的血脉吗?

走进各所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第二篇_辩论赛: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了便利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它的形体的简明化。人们的这种追求,以及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但是文字的发展变化,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活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具备了文字变化的一定条件,经过社会成员集体自觉的努力自然促成的。

的确,网络出现以后,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尤其是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产生了适应这种交流方式和书写工具的网络语言。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其暴露出的巨大弊端越来越显见。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噻(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操——我靠——我倒——我晕。为什么中间的那几个都被人们从起初的接受到后来的放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最终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可以显见,网络语言中真正被接受和收编的百分比少之又少,正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不断为人所发现,而与此同时,更多泛滥的无用网络语言却对于传统语言文化造成了太大的冲击和伤害!

这体现在,第一,语音方面。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比如,姑娘被称为“菇凉”,叔叔被称为“蜀黍”,再者,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但是在网络语言中,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方便和趣味性,利用谐音乱改成语,如“衣(一)见钟情”、“糖糖(堂堂)正正”、“默默无蚊(闻)”、“鸡(机)不可失”等,并且出于商业利益驱使被越来越多用于许多吸引眼球的广告中。谐音成语虽然促进了商品销售,但负面影响却不小。首先,它破坏了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其次,严重误导了青少年。长此以往,青少年熟悉了谐音成语,对正确的成语反而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第二,词汇方面。网络语言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的。比如(1)错别字替代。(2)拼音缩写。(3)英文缩写。(4)字母和数字谐音。(5)直接用英文单词替代。

(6)中英文音译,。(7)转变现有词语的意思。(8)用方言音替代词语,像“粉——很”、“偶——我”、“木油——没有”、“速哦——是哦”、“搞掂——搞定”、“嘎哈——干什么”、“东东——东西”等。由于聊天、交流的时候,网民的心情处于一种急迫的状态,他们依据各自掌握的信息输入方法,不假思索地选择计算机最易显现的信息,作为表达思想的具象来交流。同时,聊天、交流处于特定的语境,双方彼此能够理解随意替代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久而久之,使用词语的替代成了他们的习惯。而且,很多网民(尤其是年轻人),为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发挥各自智慧,故意创新词语。这种简洁、随意、创新的网络语言恰好符合网民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加上频繁的接触和使用,网络词语便成了网民们的常用词语。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网络词语不仅在网上流行,而且已向日常生活蔓延,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网络语言的迅速传播,对语言教育也带来冲击。青少年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简约、快捷和形象的特点,对于喜欢追求新颖时髦、贪图便捷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正中下怀。他们不仅在网上享受、传播、创造网络语言,而且还将网络语言运用进了自己的作文、日记、随笔以及班级墙报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⑩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阶段,对语言正误的鉴别能力和语言优劣的鉴赏能力比较低,经常与网络打交道,他们极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网络语言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年轻学生通过大量语言规范、文字优美的文章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汉语言文字材料,提高语文能力。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是网民们“贴”上去的,本身语言水平就不高,而且这些文章又没有经过网络编辑的字斟句酌,因而错字、错句、病句连篇累牍,满目皆是。如果年轻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网”,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诚然,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我们要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但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和带来的更大冲突,更不能无原则地把网络语言归类到传统语言文化之中,简单地认为其产生存在就是在丰富传统语言文化,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保有清醒的认知,直面其给传统语言文化带来的巨大冲突,正视和正确处理这种冲突,而不是盲目乐观,盲目接受。所以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网络语言会冲击传统语言文化。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第三篇_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这种释放压抑、追求平等的思想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们(特别是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中本来就没有形成必要的礼俗秩序。二是社会的局部方面,传统的礼俗秩序对人们过于束缚,而人们又苦于不得不接受,于是,来到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通过网络语言的聊天交流来获得彻底冲破束缚的快感。三是优秀的传统礼俗规约,尽管人们懂得它的好处,但由于教育的长期偏向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未能使人们自觉接受与遵从。

二、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在互联网,尤其在公共布告栏BBS上,网友之间完全平等,身份意识完全淡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对象进行交流,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主张,驳斥他人的观念,甚至与以往的权威直接交锋。从网络语言中表现出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难于表达的内心真实情感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网络语言以它特有的方式建构着人际交往中直抒真情的交流模式。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以及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三、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第一、语音方面。随意用谐音字代替汉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虾”代指大侠(网络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网络管理员),用“果酱”代指过奖,用“稀饭”代指喜欢,用“酱紫”代指这样子,用“竹叶”代替主页.用“气死我乐”代替气死我了,用“菌男”代替俊男。

第二、词汇方面。网络语言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的。错别字替代,像“在——再”、“这——着”、“厚厚——吼吼”、“泥称——昵称”、“似忽——似乎”、“飞常——非常”等。拼音缩写,像“MM——妹妹”、“GG——哥哥”、“XDJM——兄弟姐妹”等。英文缩写,像“GF——女友”、“BF——男友”、“LOL——大笑”、“PK——比拼”、“VG——Very Good很好”、“PC机——个人计算机”等。字母和数字谐音,像“CU——See you(再见)”、“I Love U——I Love you(我爱你)”、“3X——Thanks(谢谢)”、“9494——就是就是”等。直接用英文单词替代,像“乐一乐——Happy”、“兴奋——High”、“一般——So so”、“追星族——Fans”、“动画——Flash”等。中英文音译,像“Cool——酷”、“爱老虎油——I Love you(我爱你)”、“FANS——粉丝,迷”、“E-mail——伊妹儿”、“Show——秀”等。转变现有词语的意思,像“恐龙——长得难看的MM”、“菜鸟——初级水平的电脑新人”、“婚检——系统检测、杀毒”、“写情书——编写应用程序”、“顶——支持”等。用方言音替代词语,像“粉——很”、“偶——我”等。

由于聊天、交流的时候,网民的心情处于一种急迫的状态,他们依据各自掌

握的信息输入方法,不假思索地选择计算机最易显现的信息,作为表达思想的具象来交流。同时,聊天、交流处于特定的语境,双方彼此能够理解随意替代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久而久之,使用词语的替代成了他们的习惯。而且,很多网民(尤其是年轻人),为标榜自我、张扬个性,发挥各自智慧,故意创新词语。这种简洁、随意、创新的网络语言恰好符合网民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加上频繁的接触和使用,网络词语便成了网民们的常用词语。

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新词的方法,不符合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不仅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而且还使人们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网络词语不仅在网上流行,而且已向日常生活蔓延,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网络语言的迅速传播,对语言教育也带来冲击。青少年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简约、快捷和形象的特点,对于喜欢追求新颖时髦、贪图便捷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正中下怀。他们不仅在网上享受、传播、创造网络语言,而且还将网络语言运用进了自己的作文、日记、随笔以及班级墙报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阶段,对语言正误的鉴别能力和语言优劣的鉴赏能力比较低,经常与网络打交道,他们极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网络语言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年轻学生通过大量语言规范、文字优美的文章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汉语言文字材料,提高语文能力。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是网民们“贴”上去的,本身语言水平就不高,而且这些文章又没有经过网络编辑的字斟句酌,因而错字、错句、病句连篇累牍,满目皆是。如果年轻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网”,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第四篇_网络语言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二辩

我是正方,我们的立论点是:

1 网络文字具有通俗性 他是在人们进行网络沟通 为了适应快捷的网络交流而存在的 网络语言通俗易懂 为大众所接受 这顶有力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所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 网络语言具有便捷性 很多句话才能表达清楚的东西往往用网络语言很快就能说明白 这样无形间符合了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

3 网络语言具有趣味性 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 他更加贴近人们交际时的需要 我想对于同样一篇文章 肯定趣味性较大的比较吸引人吧 我是正方,我们的立论点是:

1 网络文字具有通俗性 他是在人们进行网络沟通 为了适应快捷的网络交流而存在的 网络语言通俗易懂 为大众所接受 这顶有力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所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 网络语言具有便捷性 很多句话才能表达清楚的东西往往用网络语言很快就能说明白 这样无形间符合了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

3 网络语言具有趣味性 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 他更加贴近人们交际时的需要 我想对于同样一篇文章 肯定趣味性较大的比较吸引人吧 攻辩对策:

问:有地方法律禁止网络语言在一些媒体或场合的使用,怎么解释?

答:一部分网络语言不符合现行的语言文字规范,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借助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来禁止使用网络语言,实际上是思想僵化的一种体现。

在电脑使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在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情况下,网络语言的流行已经是不可避免了。作为上网的学生一族,深受网络影响更是不可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是件正常的事。对此,老师感到无奈,这说明了问题的合理化,也说明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增大。如何正视这种不断增大的差距,从根本上关系到师与生之间,教与学过程的能否正常进行。而无视这一矛盾所产生的根源,企图借助取消矛盾的一个方面,即禁止使用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显然是难以达到的。【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问:网络语言随意,传统语言规范,两者本质不相容,怎么丰富?

答:①首先对本质不相容提出异议。既然网络语言已经被定义为一种语言,那么它便具有语言所拥有的特性。什么是语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所以说网络语言是毫无规范是不合理的。具体说:版主、链接、主页、上传这些都是随网络发展而发展的网络词汇。这些词汇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也恰恰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传统语言词汇,也就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②规范实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讲究规范,但它的规范也在变化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动态发展的。如果拿今日的汉语与昔日的古汉语相比,是否今日的汉语就毫无规范呢?如果拿今日的简体字与昔日的繁体字相比,今日的简体字是否毫无规范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规范,但规范也是随着历史大潮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③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恰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你们所说,中国传统语言讲究规范,而网络语言则讲究简洁,新颖。这不正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欠缺的吗?不正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网络语言不仅丰富了语言词汇,还丰富了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石规范的,而网络语言的那份随意,那份不羁,正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④汉语有其广博的包容性,网络语言的到来不仅不会触及汉语的根本,反而会为其增添光彩。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从甲骨文到文言文,再到白话文,本身就是不断发展,不断吸收各种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利于它的传承和发展。

问:使得沟通困难,有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答:①网络语言的多样化,也是其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式,产生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比如小说《明朝那些事》充分利用了网络语言的共性特质和民间亲和力,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曹升得《流血的仕途》把历史用网络语言轻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的特点,让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深入浅出,易于人们的掌握和流传。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②如果说沟通有困难,那是因为某些人还不得,不了解网络语言。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谁能确定现在还不懂得人以后还不懂呢?但如果是人不愿做任何改变,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又怎能怪罪网络语言?

问:网络语言语义模糊,造成冲击,有歧义。

答:语义模糊是因为一次多义吗?可就我们今天讨论的冲击而言就是一词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冲击本身就有三种词义,难倒会因为又多了一种词义而造成冲击吗?

②如果是因为谐音,却不知谐音的运用在中国早已有之,比如在中国的离别诗中好用“折柳”这一概念,而其中的“柳”便是谐音“留”,有留念,挽留之意。若谐音就使人们思维混乱,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那“折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当然没有,这些词汇不但没有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反而丰富了传统文化,使得其更加的璀璨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第五篇_浅谈网络语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2]

浅谈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网络以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呈现,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字,所以从网络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包括编辑网页和编程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与网络设施、技术有关的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人们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带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词语和符号。该类词语和符号,生成速度快,使用频率高,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在网络中流行,而且已经堂皇地步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中学校等现实生活,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乃至标榜的时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传统礼俗具有鲜明的等差性特点。所谓“等差”,即等级、差别,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十伦,见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这种君臣父子、长幼上下等十种人伦关系是宗法社会基本的等级关系。礼的作用就在于区分并维持这种等级关系,根本职能就在于按照等差原则调整社会关系,使“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由于传统礼俗过度强调等差关系,重在保障尊者、长者和贵者的权益,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由此积聚着一种压抑的心理,正常的个性不敢张扬,正确的主张不敢表达,正当的利益不敢争取。但是,从人类的本质来看,他们始终在等待或寻求机会,以张扬其个性,表现其主张,实现其利益,始终会把成为高层或优势群体作为终身或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但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很难给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以这种机会。然而,新兴的网络却给接触它的群体慷慨地提供了这种机会。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们可以借助屏幕的遮蔽,掩饰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年龄,隐瞒自己的性别,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通过网络自由交流。交流的对象即便是官员,他可以“Slap”(打耳光)他;即便是长辈,他可以称他为“BB”(孩子);即便是仇

人,他可以“爱老虎油”(我爱你);即便是妻子,他可以把她当作“BB”(情人);自己是男性,可以“娶”交流的男性对象为“妻”,甚而“结婚、登记、生子”。交流当中,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伦,没有贵贱之等、亲疏之分,没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更没有爵赏之施、上下之际。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乐网不疲,就是因为在网络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网络语言,通过网络语言,释放现实沉重的压抑,享受内心渴望的平等。诚然,这种虚拟世界的发泄与享受,不失为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调剂。但是,这种原本只在网络中流行的思想方式与行为,已经来到了现实生活。许多年轻人用自我标准去评价长辈或上级领导,凡不合自我标准的长辈或领导就不尊重,用利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的决策,凡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就不执行或消极执行。这是一种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予以重视并有效地加以修正,容易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而出现社会的无序。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认真执行他们的决定。我们既要调整过于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传统礼俗规约,但也应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必要的传统礼俗秩序。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存在和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他还提出了孝、悌、忠、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具体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父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又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四德”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处理“五伦”关系的行为规范。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伦理,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总体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光大。同时,传统伦理道德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在这种价值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品德。这些美德,比如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

信、崇尚圣贤,不仅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的虚拟性、遮蔽性以及网名的非真实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为使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的肆意诋毁、无端诽谤已有历史定论的古圣先贤,误导青少年的道德取向。有的甚至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如TMD(他妈的)、S## (神经病)、Kick your ass(踢你的PP)、爆头(打得脑袋开花)、748(去死吧)、TNJJ(踢你的JJ)等等。

网络语言表现的非道德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网民的道德素质。网民的道德素质取决于平时的道德教育,平时道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的好坏在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道德行为表现的好坏在于社会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与取舍。网络语言反映的道德问题表明,我们高度重视的道德教育,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网络中所表现的非道德现象,真实地反映出网民们低层次的道德素质。网民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中所表现的道德反差,既显示出当今社会的道德环境存在着问题,也表明网民们接受了现实的道德环境,习惯了这种表里不一的道德行为。这些现象,实际上是道德的缺失,尤其严重的是,网民以及更多的人们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没有感觉,而有感觉的人们,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改变这种现象在责任上进行逃避。

因此,我们要从网络语言表现出来的非道德现象中,意识到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辅以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使伦理道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了便利的需要,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它的形体的简明化。人们的这种追求,以及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

聚美优品CEO陈欧主演的广告中采用“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哪怕XX,也要XX。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的叙述方式,在播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蹿红网络,网友竞相模仿造句,“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这句“陈欧体”成了接龙的热门话题,各种版本的“陈欧体”遍地开花。如甄嬛版:“你只看到本宫的寿康宫,却没

看到本宫的凌云峰,你有你的气度,本宫有本宫的本事。你可以轻视本宫的存在,本宫会让你见识糙米薏仁汤的口感。回宫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路上少不了三姑六婆但那又怎样,即使是滑胎,也要滑得漂亮。本宫是甄嬛,本宫为自己代言。”但是, 由于传播的过于分散,信息泛滥和重复造成审美疲劳,在传播过程中也没有意见领袖的出现,对于信息的筛选“过滤”标准也并未建立,网友间的大量模仿、互相复制粘贴,直接加速了“陈欧体”的降温。和很多网络语言一样,“陈欧体”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

这种在文化层面除了“自强”、“争鸣”等优秀内核外,也形成了自傲、保守、盲目、只追求实用忽视创新等不良文化意识。这些负面文化精神在我国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形象”与“阿Q精神”中就有过传神的描述,它们对新兴的网络语言也有着至深的影响,比如,网络词汇中火星文的创造中所展现出的网众们对自我个性展现的病态追求与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对“回”字的四种写法洋洋自得病态精神状态本出一辙;网络文体中的“装13体”与“埋汰体”同样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在网络的再生。

网络语言的迅速传播,对语言教育也带来冲击。青少年学生是上网族的主要群体,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而网络语言简约、快捷和形象的特点,对于喜欢追求新颖时髦、贪图便捷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正中下怀。他们不仅在网上享受、传播、创造网络语言,而且还将网络语言运用进了自己的作文、日记、随笔以及班级墙报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语言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阶段,对语言正误的鉴别能力和语言优劣的鉴赏能力比较低,经常与网络打交道,他们极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从而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错别字的反复使用,对原本语言还未稳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

因此,为了减少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负面影响,年轻学生应大量阅读语言规范、文字优美的文章,不断地积累汉语言文字材料,提高语文能力。网络上的文章大多是网民们“贴”上去的,本身语言水平就不高,而且这些文章又没有经过网络编辑的字斟句酌,因而错字、错句、病句连篇累牍,满目皆是。如果年轻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花过多的时间“泡网”,他们还未稳固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负面的干扰。

四、结 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

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简洁经济、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语言的发展。

我们要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但不能对它放任自流。我们应适时建立与网络语言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使其对优秀传统文化起积极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熊征宇,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王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孙绍荣,浅析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对策,英才高职论坛,25-28,2006。

[4]邢公畹,语言学概论,上海:语文出版社,1995。

[5]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修辞学习,12-16,2005。

[6]刘金强,传统文化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第六篇_浅谈网络语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浅谈网络语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网络以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呈现,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字,所以从网络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包括编辑网页和编程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与网络设施、技术有关的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人们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带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词语和符号。该类词语和符号,生成速度快,使用频率高,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在网络中流行,而且已经堂皇地步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中学校等现实生活,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乃至标榜的时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传统礼俗具有鲜明的等差性特点。所谓“等差”,即等级、

差别,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十伦,见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这种君臣父子、长幼上下等十种人伦关系是宗法社会基本的等级关系。礼的作用就在于区分并维持这种等级关系,根本职能就在于按照等差原则调整社会关系,使“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由于传统礼俗过度强调等差关系,重在保障尊者、长者和贵者的权益,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由此积聚着一种压抑的心理,正常的个性不敢张扬,正确的主张不敢表达,正当的利益不敢争取。但是,从人类的本质来看,他们始终在等待或寻求机会,以张扬其个性,表现其主张,实现其利益,始终会把成为高层或优势群体作为终身或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但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很难给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以这种机会。然而,新兴的网络却给接触它的群体慷慨地提供了这种机会。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们可以借助屏幕的遮蔽,掩饰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年龄,隐瞒自己的性别,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通过网络自由交流。交流的对象即便是官员,他可以“Slap”(打耳光)他;即便是长辈,他可以称他为“BB”(孩子);即便是仇人,他可以“爱老虎油”(我爱你);即便是妻

子,他可以把她当作“BB”(情人);自己是男性,可以“娶”交流的男性对象为“妻”,甚而“结婚、登记、生子”。交流当中,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伦,没有贵贱之等、亲疏之分,没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更没有爵赏之施、上下之际。

这种释放压抑、追求平等的思想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们(特别是年轻网民)的思想观念中本来就没有形成必要的礼俗秩序。二是社会的局部方面,传统的礼俗秩序对人们过于束缚,而人们又苦于不得不接受,于是,来到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通过网络语言的聊天交流来获得彻底冲破束缚的快感。三是优秀的传统礼俗规约,尽管人们懂得它的好处,但由于教育的长期偏向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未能使人们自觉接受与遵从。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乐网不疲,就是因为在网络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网络语言,通过网络语言,释放现实沉重的压抑,享受内心渴望的平等。诚然,这种虚拟世界的发泄与享受,不失为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调剂。但是,这种原本只在网络中流行的思想方式与行为,已经来到了现实生活。许多年轻人用自我标准去评价长辈或上级领导,凡不合自我标准的长辈或领导就不尊重,用利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的决策,凡对自己不利的决策就不执行或消极执行。这是一种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予以重视并有效地加以修正,容易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从而出现社会的无序。

事实上,传统礼俗等差秩序有其可继承和发扬的一面。现代社会的长幼之间、管理层面的上下级之间,尽管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长者和上级也应该虚心、认真听取下辈或下级的建议、意见甚至批评。但由于所处的位臵不同,所想的角度

不同,所负的责任不同,所具的经验和能力不同,一般而言,长者和上级的决策相对而言更为正确,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认真执行他们的决定。在其他方面也一样,为了保障社会和谐,必要的礼俗等差秩序还是必须要有的。

因此,从网络语言在传统礼俗等差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我们既要调整过于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传统礼俗规约,但也应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必要的传统礼俗秩序。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存在和发展。【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期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他还提出了孝、悌、忠、恭、敬、诚、信、

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具体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父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又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四德”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处理“五伦”关系的行为规范。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伦理,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总体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光大。同时,传统伦理道德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在这种价值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品德。这些美德,比如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崇尚圣贤,不仅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互联网,尤其在公共布告栏BBS上,网友之间完全平等,身份意识完全淡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对象进行交流,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主张,驳斥他人的观念,甚至与以往的权威直接交锋。从网络语言中表现出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难于表达的内心真实情感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网络语言以它特有的方式建构着人际交往中直抒真情的交流模式。

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传统语言威胁网络语言 第七篇_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这场比赛。我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文化。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顺应了文化和历史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潮流。网络语言主要分为缩略词、图形符号、数字型和新词这几种类型。现在为我们所熟知、接受的网络语言,大多都是约定俗成后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我们所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则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更是跟随着时代在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丰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进、改进或者完善,而冲击则是指两者互有矛盾不可调和,表现出一种排斥和不相容性。

下面我方将从量、质两个角度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从量上来看,网络语言丰富了词汇量、增加了新的表达方式,拓展了传统文化以前的外延界限,给传统文化带来很多新元素。“版主”、“链接”、“主页”、“上传”、“下载”,这些都是随着网络发展而诞生的新词汇,这些词汇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也恰恰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传统语言词汇,也就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网络语言具有轻松幽默、诙谐形象的特点,利用网络语言很强的联想性和形象性来表述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当代青少年掌握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比如小说《明朝那些事》充分利用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产生了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曹升的《流血的仕途》用网络语言来叙述历史,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深入浅出,易于人们的掌握和流传。 其次,从质上来看,网络语言赋予了词汇新的涵义、满足现代人的表达需求,带来一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奇的文化因子,从而给传统文化带来新的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想要表达的语境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传统文化不能抱残守缺,而应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在网络语境中,用一个笑脸来代替你好,相较之下不是更加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吗?

作为如今我们所继承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的传承和历史的选择,不断淬炼、丰富和完善的,在其随时代进步的同时,其根基则变得更为稳固、难以撼动与冲击。创新必然会使得原有事物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谈不上撼动和冲击,而其影响的结果必然是两者相磨合统一在一起,好比现今已有许多网络词汇收编至现代汉语词典、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研讨规范网络用语,就是将两者相融合,也是充实丰富了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从甲骨文到文言文,再到白话文,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不断发展,不断吸收各种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利于它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传统文化。

谢谢!

四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对于对方辩友对于传统文化捍卫保护的心态,这一点我方也很认同。但是我们真的要把传统语言文化摆在一个高不可攀、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吗? 今天在对方辩友的眼中,网络语言是那么的低俗而令人唾弃,那对方辩友是不是觉得只有精英文化才是文化、草根文化就不是文化了呢?按照对方的逻辑,是不是只有在酒店吃的满汉全席才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而我在路边吃的臭豆腐就不是传统饮食文化呢? 对方辩友一直强调网络语言使用率很高,企图打感情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岌岌可危。但真的是这样吗?请大家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使用网络语言更多的是在现实中还是网络里?这就好比我们各自有各自家乡的方言,我们使用方言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个辩论场上用方言来打辩论。那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是不是告诉我们说方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呢?何况,使用频率高就等于冲击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对方辩友以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来论证冲击,这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方显然忽略了两点:一、两者是同根同源的;二、传统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我方始终不理解对方辩友口中的规范指的是什么?是一成不变还是固步自封?其实,语言的规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拿白话文与古汉语相比,是否今日的白话文就不规范了呢?古有象形文字今有囧字;古有通假字,今有“围脖”通“微博”,它们无不是源于传统语言并发展了传统文化。从甲骨到文言,从文言到白话,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各种精华,于是变得丰满而有底蕴。那为何古人的行为称为丰

富,如今却称为冲击呢?在我们都将目光投向创新的时候,对方辩友却将冲击偷换成了影响和变化。假如在打完比赛回去的路上我不小心踩到了对方辩友的脚,那对方辩友一定会告诉我这冲击到了他的身心健康。但凡创新都会对已有的事物有所影响、有所变化,但并不是所有变化都是冲击。冲击表现出一种排斥和不相容性。生产技术上有了创新,我们欢呼雀跃,而今天,我们在文字上做出了创新,却要扣我们一顶冲击传统文化的大帽子。难道我们对待新兴文化就要像对方辩友表现得那样一味地持否认的态度吗?要知道,只有一个不自信的民族才会觉得新兴的事物对自己是冲击!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人生而就会的,没有一种规则是一成不变的,让我们放下偏见,让我们打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让我们的网络语言来丰富传统文化,让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龙更好地驶向明天吧!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44078/

推荐访问: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 威胁报复语言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