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时间:2018-05-07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第一篇_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

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

气息的节味淡了。

“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

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就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这

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州政协委员、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成飞。他说,过洋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如何传承及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我爱七夕 发表在 三晋大地 华声论坛 分享到:QQ好友和群QQ空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一键通

传统的节日文明是一个民族的器械,是一个民族一起发明的一起享用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会天然构成一个民族的凝集力在里面,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感情、兴趣,它的精力影响力是宏大的。中国人之所认为中国人就是由于有这些器械来包装着我们,牛郎织女真的被遗弃了,那我们也就算不上一个完好的中国人。

所以我们不克不及不放在眼里节日文明的内在,不该该忽视节日文明的式微,应该很好的维护它。传统和现代并不是矛盾的,假如我们的社会让人感觉是高度现代化的,还也是很传统的,在如许一个情况里面生涯的话,你会感觉很舒适,要现代的有现代的,要传统的有传统,一个民族的自我尊重和自傲都得以坚持。

那么我们该若何维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一、注重传统节日应从当局做起

当局在传统文明的传承和维护上应该起到要害性的效果。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当局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分的确该当立刻接纳紧要办法予以重现!一切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度法定假期。关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基本的。

传统节日固然是前史构成的,然则作为一种公众的生涯文明,它是天然构成的器械,像滚雪球一样,从本来得很简略的节日逐步演化开展,最终构成了固定的形式、主题、固定的方式。它的构成,除了公众的力气,行政的力气也十分主要,他的兴衰也许是由历代的当局倡导和对立决议的。就看当局倡导什么,不倡导什么,节日文明里面应该有什么器械,不该该有什么器械。当局在这个进程里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应该培植,由于它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集力,还,在政策上要清楚地标明,可以如许过下去。别的,当局应该留意文明的维护。人们在过这个节,那就要经过研讨看看这个节日构成的前史、它的开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效果详细是什么样的,如许把它的前史起原搞清晰,把每次运动都记载下来。【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二、发掘文明内在,增强传统文明宣传与教育

其实,我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丰厚的人文精力,要鼎力发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明资本鲜活永久,还必需在外活着俗力气的根底上,寻觅孕育内涵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度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小我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明资本拥有取得普遍承认的社会价值标准,并成为国度文明价值观的构成局部;而小我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明的因子拥有了潜入庶民日常生涯,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小我心灵生根抽芽的文明资本,才是强壮的、不随

工夫推移而摇晃的“神圣体”。

三、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风文明

传媒起首要注重民风文明,也要很好地研讨他。民风文明自身就长短文字的器械,非文字的器械怎样样经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风文明的引见成为系列的、系统化的器械,这都是文明上的积聚。经过我们的传媒,把行将消逝的器械赶紧急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器械要细心报道、加以指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工作。特殊是在收集化的时代。可以经过多种方式有系统化的进行宣传。起首要引见传统民风文明,然后请嘉宾来讲,有研讨的人来讲,别的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调查通俗公众的生涯和情绪,如许才干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常识宣传给年青人。

四、年青人应从新去看法传统文明,加强对本人民族传统文明的盲目维护认识

我们年青人要做的工作就是经过各类方法从新去看法我们的传统文明,加强对本人民族传统文明的盲目维护认识。这个节日有些当地还在过,有的保管得还很好,我们民间还保管了良多器械,我们不要盲目地丢弃传统文明,我们应该回过甚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器械,特殊是那些优异的传统文明。至少经过传统文明应该晓得我们的长辈、祖先是怎样考虑的,在每一阶段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涯,这种社会恰是开展到我们今日的社会,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转变和开展。

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阅读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

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文化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且,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传统节日的式微。在笔者看来,节日式微的内容多是不贴近现实生活或不被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所认可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内容。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我们应反思,为什么在美国华人聚居区还有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和拜年问候的声音,在华埠的商店里为什么还有红灯笼、红福字、红爆竹、红蜡烛、红色年糕和红色唐装?或许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总之,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切不可在我们手中消失。

一、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传统节日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节日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题、固定的形式。它的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他的兴衰也许是由历代的政府提倡和反对决定的。就看政府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节日文化里面应该有什么东西,不应该有什么东西。政府在这个过程里面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应该扶植,因为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可以这样过下去。另外,政

府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人们在过这个节,那就要通过研究看看这个节日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把它的历史来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 二、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其实,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三、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 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他。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首先要介绍传统民俗文化,然后请嘉宾来讲,有研究的人来讲,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年轻人。 四、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我们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我们民间还保存了很多东西,我们不要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回过头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少通过传统文化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社会正是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第二篇_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其所独有的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已成为国人深以为傲。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以其丰富而深邃的人文与科学内涵成为成为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并在历史中为国家经济文法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逐渐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也不再如先辈那般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渐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渐渐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大肆吸金的噱头。时代变了,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也在变。种种由祖先千百年来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类传统节日一样,就在社会全心奋力求发展的过程中,被我们主动并毫不吝惜地抛掉。濒临灭绝,成为亟待保护的弱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无疑,中国人应该逐步恢复自己的传统节日习惯,这其中的文化、经济等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作为民族继承者,弘扬传统文化、沿袭优良节日风俗,也成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诸多传统节日中,以清明节为例,节日的内涵不只是如何过节,更重要的是如何过好节、为何过节的深层内涵。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的4月5日,踏着春天的节奏便迎来了清明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同诸多传统节日一样,清明也有其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

插柳、戴柳——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戴柳的习俗更为盛行。时至今日,家家插柳一俗也延续下来,俗意以驱鬼邪。青柳留春,也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寒食禁火——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流亡的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后来分封群臣,

介子推背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为纪念他,人们在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天被称为“寒食节”,即为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赐火——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在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

荡秋千、放风筝——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清明时,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晚也放。除此以外,还有结百草、斗鸡、蹴鞠等丰富有趣的习俗。

而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而在扫墓祭拜的过程中,我们强化了与祖辈先辈的联系,记住他们就是记住了历史,就是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历史。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懂得感恩的民族。不同层面的祭祖行为,让人们在不同层面具有了彼此之间的联带感,也拥有了不同层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清明节将生死并置,必然促使生者对生命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日子里,相信任何一个置身于其中的正常人都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悄悄计算属于自己日子,“该怎样活着”必然成为他的追问。而这种思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在以后的生活态度。已经有人指出:死亡将导致我们毁灭,但对死亡的察觉又能拯救我们。也因此,清明节让人看到了死者所能受到的来自生者的尊重。人的一生不仅包括有尊严地生,也包括有尊严地死和死后被有尊严地对待,在清明节的祭拜亡灵中,一个人知道了,正像他在纸钱鲜花中感受到祖先曾在这个家族家庭里真实存在过并受到尊重一样,将来有一天自己长眠,自己也会被子孙怀念、尊重和祭奠,自己不是无依无靠的,而是有所归属。由此出发,清明节在当今的死亡教育领域有可能会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现在许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如何进行死亡教育上还存在许多争执。将清明节作为死亡教育的重要时空,可以视为传统节日应对社会问题、在当代传承的新的生长点。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多个传统节日也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有助于树立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承载中国人“和为贵”处世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树立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同时,有利于丰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关键成分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第三篇_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爱我传统节日,

壮我民族文化

李世清 20113609

材料学院 材加一班

2012年12月

19日

目录

摘要 ......................................................................................................... 3

关键词 ..................................................................................................... 3

引言 ......................................................................................................... 3

中国传统节日 ................................................................................... 3

功能 ................................................................................................... 3

保护措施 ........................................................................................... 4

一、注重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 .................................................... 4

二、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 ................................. 5

三、普查民间文艺资源 .................................................................... 5

四、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5

参考文献 ................................................................................................. 6

摘要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众多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文化多元化迅速蔓延的过程中,西方节日文化蜂拥而至,因而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黯然失色。此情此景,我们又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保护前人留下的璀璨瑰宝呢?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的功能 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引言

随着圣诞的浪潮再度袭来,校园内外的圣诞气息愈发浓烈,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随处可见,应有尽有。然而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我们,在尽情狂欢时,是否会想起,那些遗失在记忆深处的美好,那些在我们记忆长河中闪闪发光的传统节日?本文将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功能,然后提供一些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建议。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的节日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源,是一个民族一起发明、一起享用的精神食粮,这种文明会天然地构成一个民族的凝集力,再加上附于其上的审美感情、兴趣,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时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的休假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 功能

节日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表明它有一定的生命力;它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影响着社会生活,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节日能够纪念有价值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端午节纪念屈原,七夕纪念牛郎织女,青年节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国庆节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其次,节日还能。

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人们并不能天天享受较好的饮食,而是平时注意节俭,留在节日时使用。如春节的米糖、年糕,元宵夜的元宵,中秋节吃月饼腊八喝腊八粥,除夕吃年夜饭等等。这些饮食丰富了节日内容,也使长年辛勤劳动的人们,在一定的时候有改善生活、增加营养的机会。第三,节日活动还是进行社会教育的生动教材。像七月七乞巧节,是妇女的节日,节日来临时,妇女们必穿新衣,在皎洁的月光下,穿针引线,趁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时,摆香案,供瓜果,向织女乞巧——纺织工艺和智慧。这种节日实为传授女红技艺,是男耕女织经济的反映。在乞巧节中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既是引导人们观察星象,增长天文知识,也是对勤劳和爱情的歌颂和追求。第四,人们还能通过节日防病驱疫。如五月节,正是盛夏到来之时,百虫滋生,疾病流行,防病便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所以有些地方以端午为采药节。节日以艾,菖蒲为门饰,进行艾草浴,制作药墨。春节饮屠苏酒,端午饮雄黄酒,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都是祛病健身的手段。此外,节日中一些体育游戏也具有健身作用。如春节中的百戏,清明节的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等,都与增强人们的体质、防御疾病有关,并对我国古代体育发展产生良好作用。最后,节日还能增强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在节日中家人要团聚,亲朋更多往来,互相拜访。官场则实行团拜。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归娘家,过后娘家又给外甥送灯笼,清明节游子必回家……在这些人员往来中,互相介绍情况,交流生产、生活经验,接受外来事物。

保护措施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璀璨宝石,但是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一步一步发展,洋节蜂拥而入,许多盲目跟风的人的弃传统节日于不顾,而把洋节视为手中宝。拿我们年轻人来说,印象中传统节日就只剩下除夕守岁,闹元宵,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没有了传统的特色,失去了传统的意义,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痛心疾首的问题。难怪3月初3上巳节俨然成为了日本女儿节,难怪5月初5端午节因韩国人保护得非常完整而成为了他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传统,就算经济再发达,综合国力再强大,它也没有根基,国民也缺失了精神家园。没有了灵魂的躯壳,谈何创造?所以,重振文化,重拾传统,回归传统节日原来的面貌是当务之急,而且正是在当下文化多元化的今日,传统节日更有必要重新回到历史舞台。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维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呢?

一、注重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和维护上应该起到要害性的效果。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视!传统节日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节日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题、固定的形式。它的形成,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它的兴衰也许是由历代的政府提倡和反对决定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

化可谓是百家争鸣,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从而压制了其他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

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更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么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这都是文化上的积累。通过我们的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传媒应该做的事情。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首先要介绍传统民俗文化,然后请嘉宾来讲,有研究的人来讲,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年轻人。

三、普查民间文艺资源

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并将之做大做强。像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东巴祭文,《格萨尔王》,江永女书,皮影戏,民间剪纸等,还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抢救和保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做大做强不仅指文化产业,同时也指文化事业。

四、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最近我国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这种做法或许有一些帮助,但是缺乏新意却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硬伤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好像这一切都是既定的。其实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及引导。我们是否可以来个“中国节”总动员呢?把我们中国目前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推向世界,也把那些优秀的,值得借鉴的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文化长河中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辩证的面对外来文化,不随波逐流,不来之不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适当宣传和引导,一定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第四篇_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龙源期刊网 .cn

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作者:刘德中

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09期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些传统节日的积淀和渗入使得中华文化如此绚丽多彩。然而,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的节日味道越来越淡,有的传统节日甚至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何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对之加以开发和利用。 关键字:传统节日;保护;开发利用

一 传统节日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加剧,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自改革开放,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以来,文化的全球化也正在蔓延。由于外国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受到影响。近年来,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红火,受到广大人群的青睐。与之对比,再看看我们的传统节日。以往中国人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隆重节庆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现如今只停留于吃汤圆、上坟扫墓、吃粽子这几件事情上,就连春节的意义和节日气氛也都大不如从前了。由此可见,如今我国的传统节日正呈现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节日氛围也越来越淡化的趋势。

二 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的原因

(1)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近百年的中国屈辱史。在这近百年之中,中国人为了救国救亡,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因而西方的思想文化等涌入中国。原本在中国本土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受到了影响和冲击。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中国应完全与过去的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全面学习西方文化。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打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之间,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期间不仅中国的无数文人作家受到迫害,中国的文化遗产被毁的也不计其数。文革不仅使中国的经济严重倒退,更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由于中国人盲目学习西方文化以及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严重毁坏,是造成如今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文化全球化也势不可挡的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卷入其汹涌的浪潮之中。受到这股浪潮的影响,我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严峻挑战也属正常。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第五篇_浅谈以传统节日为节点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浅谈以传统节日为节点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传统节日就是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它是我们民族的结晶和宝贵财富。但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和各国文化的交流,西方节日文化日渐东来,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文化心理、审美旨趣和生活方式,因此复兴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传统节日为节点,探讨了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意义,反思了现状并提出了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 家庭教育

一、传统节日概述

传统节日亦称“岁时节日”, 源于古代历法纪年和季节气候的计算排列。这里的“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积淀广泛深厚。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很好的诠释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悠久历史。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耀眼的象征符号,它是民族精神的呈现者和传承者,它是炎黄子孙民族的情感寄托,同时又是铸造民族性格,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美德、提升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平台。【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二、我国传统节日衰退的原因

(一)西方文化日渐东来,直接影响传统节日的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各种节日日渐东来,直接影响着传统节日,甚至取代了一些节日。在“西风”的强势侵袭下,为赶时髦赶潮流,人们逐渐淡忘本土节日活动或者以强大的娱乐性取代了原有的风味,再加上商家为谋利益迎合大众,绞尽脑汁改变每一个传统的物品来赢取利益。种种内因外因直接导致了具有中国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民俗节日的日渐淡去。

“元宵猜灯谜”、“端午吃粽子”、“七夕乞巧”等都成了闭门过节,酒足饭饱之后就是观看电视晚会。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圣诞节”、 “愚人节”等西方节日,情人节比七夕节隆重的多,男男女女都捧花送礼争当情人;圣诞节比元旦过的更热闹,大街上无处不在的圣诞树圣诞老人与数天后的冷清元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分人盲目追求此类独特的文化情调,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时尚,而漠视“中国制造”的“土节”。后果便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本国传统民族节日受到冷落和遗忘。从本质上来看,这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人们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感,缺少自觉保护意识有一定的关系。

(二)商业社会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随之改善的是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商业社会中节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本土味儿,其商业味越来越浓,各大商家为了迎合民众的口味不断挖空心思,在节日礼物、节日布置物品等方面花样层出,令人眼花缭乱。慢慢的节庆就失去了原应有的热闹,到最后传统节日则消失殆尽了,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遇到阻碍,暂停了。

(三)各地方的风俗节日特色日益淡薄

“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节雨纷纷”、“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充分展现了前人的西乡情趣和生活画卷,它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感还是展现了各方文化。比如:在春节各地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互拜年,来庆祝新春的到来,人们在其乐融融的喜庆氛围中能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醇厚和美好,感受人间的温情和暖意,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真善美以及和谐的精髓也在其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现在却不再是这样了,人们燃放爆竹不再是为了单纯的庆祝甚至更原始的为了驱赶“年兽”,他们购买足够多足够贵的爆竹,以此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等,从表面看是丰富了节日活动,实际上却失去了原有的风土人情味。从一定角度上看,节日中的民间活动及其附带的审美情感、趣味、精神等影响巨大,过传统节日也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途径

(一)从思想上提高民众的文化意识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文化根基深厚,在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特色文化,比如:舞龙灯、闹灯等这些民俗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渐渐被人遗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提高民众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加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并通过发动民间组织的力量来系统的保护这些文化。

比如:政府机构可以带头学习地方文化,宣传保护地方文化,开展地方风俗节日的举办,通过活动让大家记住。或者通过树立典型、培育传人,开展文化示

范村、示范户评比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间组织和传承者。并由这些思想上的先进者去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通过民众组织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逐步激发村落民众过自己节日的热情,促进各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不断发现和深入挖掘,在创新中传承和发扬

文化积淀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的,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生活的升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保留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还要不断挖掘民俗文化的新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紧跟时代节奏,保持传统性和先进性的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

但并不是完全改变或者全盘否定,而是要“扬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独特的基础上做到创新。

例如:传统的舞龙灯,以往只是一个成年人在过节时的娱乐活动,但现在可以做一下创新,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其中,一是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改变形式传承文化。我校的学生板凳龙既是一个较好的传承形式,小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也自得其乐。

(三)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力量宣传和展示网络传统节日文化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的信息都能在互联网上快速的查看到,因此借助于互联网来传递信息是一个很有效的虚拟的空间途径。

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国人都不能亲自赶往现场为我们的同胞献上自己的爱心和帮助,于是,网友们就在网上开通了网上祭祀同胞的活动,让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可以参与祭祀活动;而在每年节日来的时候还可以在哪里参与活动等等。

四、结束语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它们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却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无论情势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资源,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因此,要大力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需要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和知识传播着更应该担当起

这份责任,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参与到祖国的节日庆祝中来,在快乐的参与中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将五千年的文化散播,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第六篇_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思考【保护传统节日看法】

摘要:当中国传统节日沦落成吃喝文化时,节日文化的内涵,已经渐渐枯萎。而各大中城市流行的洋节日不断升温,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过洋节。文章参考分析了《关于大学生对中外传统节日的看法与感受调查报告》,简要介绍了对于中外节日的感受及看法,从而唤起大家对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的重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树立起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觉,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

关键字:全球化,洋节日,传统节日,春节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洋节”越来越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越过越淡。2010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农历新年和西方情人节刚好是同一天,许多人讨论究竟该过哪一个。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西方外来节日,更喜欢与自己的另一半度过甜蜜幸福的情人节。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对现代人缺乏吸引力?陕西民间文学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认为,“因为它有些沉重,又富含教化意味”,“传统节庆积淀深厚,但主题多源于‘祭祖’、‘劝行孝善’,而且仪式感很重。为何圣诞节、情人节能在中国‘反客为主’?因为我们罕见‘狂欢式’、‘享受式’的节日。”我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42773/

推荐访问: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 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