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时间:2018-05-05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苏州博物馆 第一篇_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 设计元素 传统建筑 现代建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浅层的物质文化,富有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最富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最慢。苏州博物馆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即使一块石头,一块方砖,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来的,不得不赞叹其精湛。

室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必然要求能够体现现代的时代感,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也不例外。时代感不仅指时间、时代概念,也指空间和地理概念。现代建筑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因为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所以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而反观我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上若完全以传统中式的形式则较难与家具及室内陈设相协调。因而设计师要注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如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来诠释传统中蕴涵的现代感。贝聿铭通过现代铁艺的家具,以及简洁大方的手笔,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的结合。

入口处的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重檐,又以现代材料-钢架、玻璃,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

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往前走便进入大厅-博物馆的核心,贝先生打破苏州民居方方正正的传统,将它设计成八角大厅,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形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这种对苏州传统建筑以至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何形状的转变,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改变,更为所有的参观者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参观通道。也是本馆最具有特色的设计。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从中厅左右廊道可以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这里可以看到新馆建筑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玻璃屋顶与石屋面在相互映衬中,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处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苏州博物馆】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将水从室外引入室内,亦将室外的景色引入到了室内。水,在古代园林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元素。由于其流动性,从而给静态的建筑实体注入了“生气”。

北区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在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苏州博物馆】

参考文献:【苏州博物馆】

1.黄健敏.《回响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2.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著.《苏州博物馆赏析》

3.李允禾.《中式元素的室内表现》

4.李嘉明.《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

苏州博物馆 第二篇_苏州博物馆游记

苏州博物馆游记

今年的暑假,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个暑假,我跟着同学到苏州去打工,在哪里不愉快的度过了二十多天,在回家的前一天,带着对苏州园林的好奇,我单独跑到了拙政园,狮子林。我当时由于对苏州地理不太了解,当我逛完那几处景点时发现苏州博物馆也在哪旁边,于是,我就想要一探究竟。

新馆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新馆正门口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广场两侧修复了古色古香的沿街古建筑,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公众配套服务于一体,为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便利。

进到博物馆内部的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个宏大的水幕墙。水流沿石墙面翻卷出条条白色水花,跃入下面的池水中,池中游鱼可数,登楼踏阶,清心赏目。博物馆的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顶和墙面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博物馆的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写意画面体现着园艺的创新。

但这赞叹马上又被诧异所取代——我们走入了西部主展区—塔放瑞光,这里可是藏着镇馆之宝呢——真珠舍利宝幢。真珠舍利宝幢距今已1千年左右,宝幢主体用楠木构成,高122.6厘米,分为须弥座、须弥山海、幢殿、刹四部分。真珠舍利宝幢共用珍珠达3万多颗,其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可称巧夺天工,举世罕见。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诸多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精美绝世。塔上17尊木雕像更是令人折服,每尊佛像仅高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的嗔怒神情,祖师大德的静穆庄严,均雕得出神入化,令我连连赞叹。接下来的文物更是层出不穷,书斋陈设、玉器摆设、服饰„„这般精美的东西,今生得以一窥,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最后一处是忠王府。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曾经被李鸿章称赞“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江南最大的古戏台就在这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发饰、戏服美伦美焕,令人痴迷。红鲤、池水、古木、青竹构勒出一幅美丽的花园春景水墨画

据说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

苏州博物馆 第三篇_苏州博物馆

城市与建筑认识实习

— 苏州博物馆浅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体现。新馆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 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本文正是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参观调查,从该博物馆的布局、空间秩序、古意的新用、所凸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空间与环境的融合特色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新馆 布局 空间秩序 古意新用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

前言: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新馆的空间处理上是如何进行与场地文脉的结合,如何丰富空间的层次,又是如何处理室内空间的呢?又是如何巧妙的将中国古建筑元素及苏州的主题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及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新博物馆将中

国特色凸显出来的呢?

正文:1、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人物介绍: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983年普利兹克奖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新馆特色: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布局特点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以苏州园林的布局方式在有限的空间范围里面延长了我们的观赏时间。在建筑的布局【苏州博物馆】

上采用不同传统的中轴线对称规划布局按照博物馆本身的功能穿插不同形式的空间从新馆平面看,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都是以矩形和八边形为主。每个主题展厅都是一个矩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八边形展示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俯视图

我们可以说是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他把各个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协调。同时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内部空间组合上具有艺术性。这样的设计风格保证了空间应用效率,为观众提供了最佳观赏角度。另外一方面又凸显了其交流性。成为展示空间的典范。新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运用了很多种流线。新馆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块,以中部为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中轴线。中轴线由南上北依次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西部为博物馆主要展区,东部为临时展区,贵宾接待区,图书稽查室。三大块一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从西部和东部围合,也基本呈放射式。在它的西部主展区呈现串联加通道式的交通流线组合。他在流线上巧妙的设计让人走在其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觉得枯燥,让人陶醉其中。

苏州博物馆外景图

3、空间秩序

首先从前后两个庭院看,游客首先从入口大门进入,在此空间开始收缩,到达前院空间时空间突然放大,当人们满怀热情准备接受环境的信息时,却看到是很空旷的一个院子,满目一个“简”字,院子里面就只有几颗树木和一片细沙铺地,环境信息量相当的少,给人的刺激只能引起人们广泛探索的欲望,所以前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激发人广泛探索的欲望,唤醒水平在入门的一刹那得到了提升。

入口大门

当人们进入到正门时,空间又开始收缩,人们在门厅里可以稍作休息,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当游客从门厅达到后院时,空间此刻突然放大,使得人们的眼睛一亮,环境信息非常多如亭榭,水面,树木,小体量的山石等等,此刻边会引起人们的深度探索,而前院的易识别与后院空间的复杂性形成的对比,提高了唤醒水平,人们此刻对环境的偏爱程度也得到

提高,故此环境的绩效也最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42180/

推荐访问: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