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回族开斋节

回族开斋节

时间:2018-01-18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回族开斋节 第一篇_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和世界穆斯林一样,回族民族节日的推算,均用“回历”,即“伊斯兰教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都源于伊斯兰教,所以既是回族的宗教节日,又是民族节日。

一、开斋节

(一)开斋节简介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傣·菲吐尔”的意译。这个节日是穆斯林斋戒期满开斋的日子,也是回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回历每年的 十月一日举行。

(二)开斋节的来历

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三)开斋节的礼仪

开斋节这一天上午要举行会礼。之后,回族群众先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了目,然后各自到墓地为亡故的亲人念经。从墓地回来,再到亲友家祝贺节日愉快。

二、古尔邦节

(一)古尔邦节简介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傣·古尔邦”、“尔傣·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傣节”。 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这一节日在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教历12月上旬,是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的日期。朝觐的最后一天要宰杀牛羊庆祝,所有人共餐,称为献牲。

(二)古尔邦节的来历

传说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梦见安拉(真主)要他亲手杀自已的爱子作祭品,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忠诚的易卜拉欣果然准备于次日遵命动手,此举感动了安拉,便派天仙送来一只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为了纪念易卜拉欣,便规定将朝觐的最后一天作为“宰牲节”。

(三)古尔邦节的礼仪

回族对古尔邦节的重视度仅次于开斋节,这天他们要沐浴盛装,参加会礼,互相拜贺。除炸油香、馓子而外,还要宰牛、羊、骆驼等。一般经济条件允许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的肉要分成若干份,分赠给亲友、阿訇和贫民。这一天,回

族群众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三、圣纪节

(一)圣纪节简介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 会。以后,逐渐演烃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二)圣纪节的由来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 伊斯兰教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 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伊斯兰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三)圣纪节的礼仪

诵经、赞圣和讲述其生平事迹。

当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听教长、阿訇讲经,然后游玩一天,有的还宰杀牛羊,设宴聚餐。 总之,回族是世界穆斯林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国56个民族的成员之一。它的这三大节日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特点便是能够“以小见大”,即通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去了解一个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同的信仰特点,这正是回族最具特色的地方。

回族开斋节 第二篇_开斋节演讲稿

篇一:开斋节演讲稿

发言稿

各位阿訇、穆斯林同胞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我们穆斯林这个盛大的节日,也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再一次认识和学习我们穆斯林的教义教规。借这个机会,我对各位穆斯林同胞寄予以下几点希望。

第一, 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穆斯林。穆罕默德圣人不仅努力

宣传伊斯兰教,而且教导穆斯林爱国爱家。他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他爱麦加、爱麦地那、爱阿拉伯半岛。我们要做一个好穆斯林,遵守教门的规矩,更要做一个好公民,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把国家的兴衰荣辱放在心上。

第二, 做勤劳致富的穆斯林。我们的圣人说过:“靠自己劳动

获得的食物最好”,我们回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现在国家的政策也更好了,秀水各方面发展迅速,尤其我们村最为明显,在这样好的光景下,我们更应该辛勤劳动,努力致富,使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三, 做有良好修养的穆斯林。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

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当然得跟上,良好的修养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都知道,一个满嘴脏话,恶语伤人的人是如此的让人讨厌,因此,穆斯林同胞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文明礼貌,树立穆斯林的良好形象。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生活上,我们必须勤俭节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们习惯了不节约,这是不对的。同胞们,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浪费啊。我们的“斋月”就是发扬穆斯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第四, 做追求和谐的穆斯林。自古以来我们都倡导以和为贵,

伊斯兰教也是主张和谐的宗教,为和谐努力的人将得到善报。首先,家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做到家庭和睦,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次,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对别人要宽容,要善意;最后,要能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做到和谐,不斤斤计较,多行善,少作恶。

第五, 做珍惜民族团结的穆斯林。不管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

我们乡村,凡是民族团结的,经济发展就快,人们的收入就好,实惠就多,生活就安定;反过来,如果民族不团结,社会就会动乱,人民就会遭殃。因此,我们穆斯林不但要相互团结,而且要和非穆斯林搞好团结,互帮互爱,共同发展。 以上这五点希望只是我们穆斯林优良传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的,也希望我们广大穆斯林教亲认真学习和领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的好公民。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虔诚地迎接斋月的到来!篇二:开斋节致辞 县领导2010年开斋节慰问致辞

尊敬的阿訇、各位穆斯林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共同欢庆广大穆斯林同胞的盛大节日——开斋节。在此,我代表县四大班子领导向全县穆斯林同胞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贺!祝广大穆斯林朋友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过去的一年,全县广大穆斯林同胞与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坚决抵制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活动,把精力和智慧凝聚到了发展民族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为推动全县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向全县广大穆斯林同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借此机会,我也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利用优势、勇于探索实践,通过对上争取资金项目,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对内积极挖潜改造,努力提高民族经济的运行质量,促进民族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广大穆斯林群众要牢固树立“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思想,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维护和发展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宗教等工作部门要继续关心和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全县的大和谐、大稳定、大繁荣、大发展再立新功。

最后,祝全县广大穆斯林朋友们和同志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回族开斋节】

2011年许昌县“开斋节”慰问活动

安 排 表

县领导2011年开斋节慰问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阿訇、各位穆斯林同胞:

大家好!今天,是广大穆斯林同胞的盛大节日—开斋节。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致以节日的亲切问候。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按照“三个离不开”和“四个维护”的原则,坚持“自办、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工作,做到了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特别是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一班人,工作积极主动,带领广大穆斯林同胞顾大局、识大体,致力于民族经济建设,妥善化解民族纠纷,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坚决抵制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活动,确保了全县大局的稳定,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同促共进,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对今后的民族宗教工作,我提几点希望:

【回族开斋节】

1、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全县干部群众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充分认识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观念,注意学习和研究民族宗教问题,探索新路子,解决新情况,切实重视并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团结、稳定、发展的局面。

2、继续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要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规,增强民族宗教工作意识,提高干部群众的民族宗教政策水平和处理涉及民族宗教纠纷问题的能力,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教育引导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发展上来。强化发展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全县形成人人思发展,家家想致富,个个上项目,经济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又爱教,信仰宗教又相信科学,做好穆民又做致富带头人,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又做优化环境的模范,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构建和揩社会多做贡献。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民族宗教。我们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但也坚决反对任何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活动,宗教团体要依法进行宗教活动,并把宗教活动场所真正建成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依法处理各种民族纠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增强民族团结,即要做好全民族的团结,更要加强本民族的团结,阿訇、寺管会和广大穆民要互相尊重、搞好团结,不做有损于本民族形象和利益的事,共图民族团结,共谋民族发展。

尊敬的阿訇、各位穆斯林同胞,新的一年,希望大家一如既往,辛勤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民族宗教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为我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祝全体穆斯林同胞身体健康,节日愉快,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许县民宗【2010】16号

许昌县民族宗教局

关于申请2010年开斋节慰问经费的请示

县政府:

全县共有回族人口10540人,主要分布于苏桥、小召、五女店、篇三:穆斯林开斋节致辞 在穆斯林开斋节上的致辞

(2010年9月10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穆斯林同胞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共同欢庆穆斯林传统节日-开斋节,值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广大穆斯林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一年来,广大穆斯林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始终坚持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为全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我县回族群众在皮革、屠宰、食品加工等方面有着传统优势,有尊商重商的浓厚氛围。希望大家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民族经济结构调整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民族经济的运行质量,促进民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希望广大穆斯林群众要牢固树立“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思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谐尉氏做出新的贡献。

我县广大穆斯林同胞,一直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教、修路建桥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投身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振奋人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投身于全县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干,为全县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为全县的社会稳定多做贡献。希望全县穆斯林同胞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回族开斋节 第三篇_回族三大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一般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又称宰牲节,与开斋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是阿拉伯语“尔一德·艾多哈”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

“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后,他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点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下决心吧,顺从真主的命令。”

易卜拉欣听了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复兴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烃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匐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复兴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息、游玩一天。

回族开斋节 第四篇_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和世界穆斯林一样,回族民族节日的推算,均用“回历”,即“伊斯兰教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都源于伊斯兰教,所以既是回族的宗教节日,又是民族节日。

一、开斋节

(一)开斋节简介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傣·菲吐尔”的意译。这个节日是穆斯林斋戒期满开斋的日子,也是回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回历每年的 十月一日举行。 (二)开斋节的来历 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三)开斋节的礼仪 开斋节这一天上午要举行会礼。之后,回族群众先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了目,然后各自到墓地为亡故的亲人念经。从墓地回来,再到亲友家祝贺节日愉快。

二、古尔邦节

(一)古尔邦节简介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傣·古尔邦”、“尔傣·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傣节”。 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这一节日在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教历12月上

旬,是穆斯林去麦加朝觐的日期。朝觐的最后一天要宰杀牛羊庆祝,所有人共餐,称为献牲。 (二)古尔邦节的来历 传说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梦见安拉(真主)要他亲手杀自已的爱子作祭品,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忠诚的易卜拉欣果然准备于次日遵命动手,此举感动了安拉,便派天仙送来一只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为了纪念易卜拉欣,便规定将朝觐的最后一天作为“宰牲节”。 (三)古尔邦节的礼仪 回族对古尔邦节的重视度仅次于开斋节,这天他们要沐浴盛装,参加会礼,互相拜贺。除炸油香、馓子而外,还要宰牛、羊、骆驼等。一般经济条件允许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的肉要分成若干份,分赠给亲友、阿訇和贫民。这一天,回族群众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三、圣纪节

(一)圣纪节简介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他

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 会。以后,逐渐演烃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二)圣纪节的由来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相传穆罕默德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1日)诞生于阿拉伯麦加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到高度赞美的人”)。 伊

斯兰教历第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病归真,终年63岁,葬于麦地那。 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国外的

伊斯兰教徒一般都过“圣纪节”,为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

(三)圣纪节的礼仪

诵经、赞圣和讲述其生平事迹。当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听教长、阿訇讲经,然后游玩一天,有的还宰杀牛羊,设宴聚餐。 总之,回族是世界穆斯林的成员之一,也是中国56个民族的成员之一。它的这三大节日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特点便是能够“以小见大”,即通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去了解一个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同的信仰特点,这正是回族最具特色的地方。

回族开斋节 第五篇_回族三大节日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的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穆斯林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遂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宗教集会,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节日活动通常由当地清真寺伊玛目主持。届时,穆斯林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念诵《古兰》启示,讲述伊斯兰历史和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的丰功伟绩。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土尔就是开斋节。在新疆地方,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波斯语的音译,即斋戒封斋的意思。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

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代·阿祖哈尔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即自封斋日算起100天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祖哈尔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回族隆重过这个节日,有提倡牺牲自我,献身人类之精神的意思。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宰鸡、宰羊、宰牛,然后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宾客或分送亲友。

回族开斋节 第六篇_开斋节

开斋节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的穆斯林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穆斯林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穆斯林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

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 有许多回族穆斯林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回族开斋节 第七篇_穆斯林开斋节致辞

在穆斯林开斋节上的致辞

(2010年9月10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穆斯林同胞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共同欢庆穆斯林传统节日-开斋节,值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广大穆斯林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一年来,广大穆斯林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始终坚持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为全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我县回族群众在皮革、屠宰、食品加工等方面有着传统优势,有尊商重商的浓厚氛围。希望大家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民族经济结构调整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民族经济的运行质量,促进民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希望广大穆斯林群众要牢固树立“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思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谐尉氏做出新的贡献。

我县广大穆斯林同胞,一直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教、修路建桥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投身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振奋人心,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投身于全县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干,为全县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为全县的社会稳定多做贡献。希望全县穆斯林同胞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回族开斋节 第八篇_2016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但受其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且还和这个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域,气候等因素),社会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程度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临潭县回族的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临潭县回族习俗变迁以及其与回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分析其精华与糟粕,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回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发扬出谋划策。

关键词:风俗习惯 调查 宗教信仰 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一、伊斯兰教教在临潭的历史背景

1、临潭简介

临潭县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的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临潭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是农业与牧业,汉族、回族和藏族的交汇过渡地区。全县有汉、回、藏、蒙古族居多,东乡族、土族、满族、黎族、苗族、撒拉族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以回藏居多,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

自古以来,众多民族即在洮州杂居融合,和睦相处,战国初,为羌人所据,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秦晋汉人迁居陇上,进入临潭,西晋末年,临潭被吐谷浑占据,时有羌、汉、鲜卑3族相处。自唐、宋起,由于土蕃崛起,长达了11年中烽烟弥漫,战火不息,但吐番人与洮州各民族人民交流融合更为频繁,元明时期,回族入居洮州,与原有各族军民团结一致,戍边屯田,互相贸易,发展各业,使临潭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2、临潭回族迁入

临潭县回族是元、明、清3代由外地逐渐迁来的,回族的迁入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元代;二是明朝初期;三是清朝同治年间;四是民国时期。

元代回回大量入居甘肃,至元末,已形成“元时回民遍天下,居甘肃者尚多”的局面。在洮州设有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往来使者,商人,贡使络绎于道,并设有“哈智”所等宗教管理机构,遂形成了回回色目人活动的主要地方,又有回回商人从邻近的河州(今临夏)等地来临潭县经商留居,亦是回族来源之一。忽必烈南征、西征后将所俘的穆斯林工匠、炮手、商人等编“探马赤军”,参加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于是有部分回回军来到临潭,屯聚养牧,融入回族之中,回族人数增多。

明代,大批回回前来临潭,洪武十二(1379),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洮筑城戍守。留戍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顾颉刚在1938年考查洮州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勘乱来北,遂占田为吐蕃……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贮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这说明明朝迁移到洮州的人中即有不少回族。当时临潭回族的姓氏比较单纯,主要有丁、马、敏、苏、黎、张、李、王、单、肖、吴、鲜、牟、祁、赵、高、海等,而丁、马、敏3姓最多。

清朝同治时期(1862-1874),部分回族从今甘肃临洮、陇西一带迁入临潭。民国时期迁来的回族主要是从临夏、张家川经商,逃难到临潭的,他们在临潭县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成为临潭县回族的组成部分。

据统计光绪五年(1879),临潭县回族有1250户,10116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族,1668户,10653人,经过1914年和1929年两次劫难,到1949年,回族人口减少到1068户,6545人。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0740人,到1990年,回族21524人。

3、宗教门派

临潭县伊斯兰教中有华寺、北庄、西道堂、伊赫瓦尼、哲赫忍耶、穆夫提、丁门等教派,其中西道堂,丁门是产生于临潭县的两个伊斯兰教教派。在临潭主要清真寺有华大寺、上寺、西大寺、南大寺、老南寺、新城西门寺。

二、临潭县回族的习俗文化

(一)节庆吉令

l、大尔德节

大尔德节又称开斋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即“莱曼丹”斋月,下月初,历时3天以庆贺斋戒圆满结束。第一天早上,全体沐浴了的男子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在"开斋节”须得个人及全家所要缴纳的“天课”缴纳清(“天课”钱、粮均可,一般以家收入每百元的2.5%,每百斤收入粮食的10%,按人头交纳)。结束后到坟院诵“古兰经”,并替亡人祈祷,请阿訇念“苏勒”走亲访友,互道“色俩目”问好,家家宰羊宰鸡,做丰盛的美味佳肴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2、小尔德节

小尔德节即“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或“忠孝节”,一般在“大尔德”节后70天左右。此节期间,凡具备经济条件的伊斯兰教教民,须赴麦加朝觐天房,(

3、圣纪节

伊历3月12日,为穆罕默德圣人诞辰和归真日。纪念方式在清真寺集会诵读《古兰经》、赞圣的经文,并由开学阿訇讲述穆圣生平事迹和教义,并自愿捐献钱粮为贫寒者施舍饮食,在清真寺供全体教民会餐,所支款项、牛羊均由众人捐献所得。也有在家中请客念“圣纪”者。

4、阿舒拉节

教历1月10日,传说,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古代圣人都在这一天得到拯救。这一天,许多穆斯林都诵经赞主赞圣,并将五谷颗粒粉碎后都煮成粥施舍饮食,以纪念先圣。

(二)生育、丧葬

1、生育

孩子出生后举行洗礼,7天内请阿訇起经名。3天、7天时,婴母的娘家人要提送食品探望产妇,10天时,所有亲友要携礼品“看月”。婴儿出月时,婴母娘家人要带营养食品“看满月”,上学时再起学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男孩在幼时要举行割礼,俗称作“逊乃提”(遵圣行)。

2、丧葬

【回族开斋节】

回族人的丧葬虽然较为简单,其仪式确实非常讲究而隆重。回族称“死”为“无常”,称“死人”为“亡人”,人死了即称“咽气”。忌说“死”、“死人”、“死了”。“认土为安”回民实行土葬反对火葬,朴素、平等、还原、搭救、后世、复生。病危之际要交待后事。临终时要默诵“清真言”,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讨白”向安拉悔罪,并念《古兰经》《雅辛》章以驱恶魔的扰乱。病人在生命垂危时,全家要屏息一切嘈杂之事,并禁止走动,特别要紧的是除至亲肉外,任何人不得擅入病房。唯有深明教义的人,才静声旁待,以观昏醒,使病人专心向主,免有忧虑。病人无常后,街坊邻居则主动向亡人在外家属、亲戚、朋友告仆,通知送“埋体”及遗体的时间。无常(逝世)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合嘴、顺手足,置于木板,盖上洁净的布单,如过夜,亲房家务众人前来坐草(守灵),然后由亲友清廉且能遵守教法的人把亡人安放在水床子上“抓水”(洗大净),即洗尸体,抓水时必须有沐浴者两人,先替亡人撒衾取衣,然后由亡人移动沐床“水床子”上,拿块白布,自脐至膝,盖住下肢,不让外露,开始小净。小净时,由一人用汤瓶给亡人洒水,一人从右到左,浴亡人手臂。接着浴亡人下肢,洗亡人口、鼻、面、肩、全身及脚,即大净。特别在沐浴下肢时,决不能启开盖布,只能一手撑布,一手浴洗,同时,严禁男浴女尸,女浴男尸。浴毕,即在尸床上铺好大殓小殓,并在小殓的巾幅上铺上香末,加上衬衣,才移尸于上,掩衬加冠,缠布,进行“裹殓服”。回族给亡人的裹殓服“是一种古老习俗,纯用细棉白布大针角缝制,细不露发肤,白则取其清洁,布者谓之素静。男尸的殓服一般有三种,一是大殓,长短要等于身长,上下各余寸,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也等于身长,上下无余,宽和大殓相同,三是衬衣,长自肩膀至脚踝,宽约一尺二寸,肩上开缝,再加冠巾,长达九尺。”

女尸的殓服大致有四种:大殓、小殓都和男殓相同,三是衬衣改为亵衣,宽长略同男尸衬衣,唯有胸前开缝;四是裹胸,长三尺,宽一尺二寸,用以裹周身,两端结在胸前,再加盖头,长达三尺,用以裹发,并用布袋子束着。

现在比较简单,只用“卡帆”这一习俗也是来自穆罕默德圣人说有一次朝觐的时候,行走在阿拉法特山上,一个教徒不慎从乘驼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无常了,穆圣令用亡者穿的戒衣即两块白布,作了他的“卡帆”尸衣。因阿拉伯半岛崇尚白色,穆圣曾对教徒说:“你的宜常穿白衣,因为白衣最洁最美。你们宜用白布为亡人入殓。”从此这一习俗就被延续下来。再用“塔布提”(担架)将亡人抬到清真寺内,由阿訇及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教友一道“转经”站“者那则”(即殡礼,代亡人祈祷),后由教友抬到墓地安葬,墓穴一般深约6至7尺,长约6尺,宽约3尺,南北走向,墓内依西穿穴,掏一深约3尺,长6至7尺,高约2尺,上圆如弓背,下方如弓弦的偏堂,置尸于内,头北脚南,面侧朝西,标示死者永远向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地那,随时能起身礼拜。墓内不置任何随葬物品,后用土坯、毛竹等堵严偏堂,再用土填满直坑、冢起。由阿訇在冢前诵经,亡者家属(成年女子不去坟地送葬)送殡人环跪墓前,诵经毕,众做“都哇”为亡人祈祷。下葬时主人要给阿訇及前来送殡的人舍散“海提牙”(随量的钱财)意为给亡者的搭救祈祷。葬后按各教派习俗,要定期请阿訇走坟念《古兰经》,为亡人祈祷。走坟时间要连续四十天,以后每逢主麻日、大小“尔德节”,亲友要上坟诵经祈祷。每逢周年,必须隆重诵经祈祷,或请客施舍以搭救亡人。丧葬期间,亡人家中不动烟火,由亲友邻里提茶送饭,慰问帮忙,协助亡人家属解决困难。亡人家属则要舍散钱财及亡人用过的衣服。在临潭的回族亡者送葬完毕后,每隔七天,请阿訇诵经祈祷,一直延续七次,俗称“七期”,还要念“十天”、“百日”、“周年”等。

(三)回族生活

1、生活习惯

回族喜清净,信教群众平时常洗“大净”(洗涤全身)每天作五时礼拜,做礼拜前须洗“小净”。本民族如见面时互道“色亮目”(问安的意思),并握手致意。宗教人士及年长者礼拜毕、游坟园毕、诵经毕常伸双手作“都瓦”(祈祷)。尊重长辈,让以上座,吃饭先端,走路先行。讲究礼节,热情好客,礼拜多去清真寺,没有清真寺的地方,行人往往在室内或野外洁净之地铺以苫单或自己的上衣就地礼拜。

回族禁忌养猪,禁忌放高利贷、短斤折两,禁忌掠夺孤儿财产,禁忌欺凌弱小,禁忌淫乱嫖娼,禁忌喝酒赌博,禁忌挥霍浪费,禁忌骄傲、嫉妒,禁忌背谈他人,禁忌懒惰不务正业。反对不洗“大净”,反对留长发、长指甲,反对男女混杂场合,反对穿袒胸露乳、显露躯体的衣服,反对女子与外男子说笑打俏,反对抽签算卦,反对捉神弄鬼,反对贪得无厌,反对忤逆父母,反对隔断骨肉之情,反对长久记恨别人。

2、宗教生活:(念、礼、斋、课、朝五功)

念,每一位穆斯林都应该念“作证词”,《古兰经》等经文。

礼,做礼拜,分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

晨礼,(班达):从黎明至太阳升出前

晌礼,(撇失尼):从日偏至日影至到中午的两倍

晡礼,(吉格尔):从日影两倍至日落前

昏礼,(沙木):从太阳落至红霞变白

霄礼,(伙不旦):从红霞变白至黎明前

每星期五为主麻日,在主麻日穆斯林都去清真寺聚礼。

斋,闭斋,斋戒,伊斯兰历的第几个月称为“莱麦丹”月(中国俗称“斋月”。)每个符合条件的穆斯林必须在这个月里守斋戒,每天从日出前到黄昏,停止一切饮食。“斋月”每一个月要在同月封三个年头,以后往前个月份类推,一年的每个月份均会轮至。

课,“则卡提”制度是伊斯兰的重要功修(中国传统称为“出天课”),是伊斯兰的五功之一,其理要性仅次于拜功,“则卡提”这个词的含义是“纯净”或“净化”,在产权范畴里,可转化为“穷人的份额”或“慈善施舍”的意思。出纳天课的人应具备的条件:1、是穆斯林;2、个人拥有的资产达到教法规定的基数;3、财产的占有期满一年;4、除日常消费处有剩余;5、无债务;6、神智正常;7、已过成年的年龄。这样的人,不论男女,必须遵从安拉的命令,以钱折算将他资产的百分之二点五(则四十分之一)用于缴纳“则卡提”。在穆斯林执权的国家,“则卡提”由政府征收,然后分配给贫困户。在非穆斯林国家,应把“则卡提”交给穆斯林组织,如清真寺阿訇掌管,统一向贫困人发放。

朝,朝觐,是伊斯兰的五大基本功修之一,这个活动每年在伊斯兰历(祖勒·希哲月)“古尔帮”前上旬举行。每个成年的穆斯林男女,身体健康,神志健全,具备旅行条件的,一生中至少应履行一次朝觐功课。朝觐者被称为“哈吉”,功修仪式开始之前须受戒,洗漱沐浴,更换白色素质的戒服,穿拖鞋,表示敬畏真主,虔诚拜主。

三、婚嫁

回族婚姻主要由当婚男女双方决定,父母尽量负挑选之责。经男女双方同意央媒说定,男方向女方依次提打门礼、落话礼、大礼、订婚礼、聘金、娶亲礼等。打门礼:男方进女方家门,首先要拿的见面礼,为四色大礼及全羊或半羊。落话礼:经过男方第一次上门之后,男方的第二次上门,主要去向女方父母亲询问是否同意将其女儿聘给男方家的礼。大礼:在落话礼提过后,若女方同意后,男方所提的礼,在过去,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多为半只羊。现在,生活好了,就成了整羊或活羊。羊头上拴红绸牡丹以示吉庆。订婚礼:也很隆重。聘金:回族叫“卡比尼”,在结婚时,男方娶新人,在女方家作盛情招待后,念“卡比尼”时双方家长各争数目,但最后由阿訇主持议定聘金“卡比尼”数目,此时在一旁的孩童齐声叫喊“卡比尼”争得死不哈,一晚曦让过没一大”,意思是你争来争去,人家新人经过一晚曦的接触后,新娘给新郎全部让掉了,有什么可争呢?关于“卡比尼”的免让全在于新娘的掌控之中,要是让了也无需什么证人,他们俩人即可,要是不让,新郎必须在她的有生之年付清,付给的方法是:给新娘所购置的金银玉器首饰或衣服等,所支的钱都可以顶数,但要明示出来。女方也积极为女儿筹备嫁妆。嫁妆一般有金银、玉器首饰,衣服、被褥、家具、布置洞房的刺绣品等。结婚须由两位穆斯林证婚。婚期多选在星期四、五、六3天中的任何一天。结婚时男方派男女娶亲人若干名,与新郎陪客前往女方迎娶新人,女方家作盛情招待后由阿訇主持当面议定聘金(卡必尼)数目,然后念“尼卡哈”(“证婚词”)。在念“尼卡哈”前阿訇得考问新郎念“克里默团一白”(清真言)“克里默舍哈德”(作证词)否则当时阿訇句句教会并讲解有关婚姻方面的“卧尔孜”(教法教规)。阿訇念毕,“尼卡哈”后,就像大家抛撒核桃、红枣,别人抢拾,以讨吉利。获得“喜果”者,送给自己的夫人食后,预示会喜得贵子之说。自新中国《婚姻法》颁布以来,男女得先领结婚证,后由阿訇念“尼卡哈”,举行婚礼。阿訇念证婚词前,向男女双方再次询问是否愿意,得到双方肯定回答方可有效。嫁娶日亲友邻里都携财物前来贺喜,主人答谢。男方由一个陪客(伴郎)陪同,在女方家接受女方盛情招待时,新郎不能和平常人一样又吃又喝,以示风度,应该坐一会儿就走,顺便将女方家准备好的碗、筷或杯子悄悄拿走,俗称“偷碗”,表示得到新人的同时,得到了“富贵吉祥”,从此成家立业,有了饭碗。而后,新郎首先要去厨房给新娘的母亲及各亲戚阿娘长辈妇女们道“色兰”问安,感谢母亲对新娘的养育之恩。然后,娘家派若干名男女送亲人与娶亲人一起将新娘连同嫁妆送往婆家,全部嫁妆将由娘家人安装完毕,新人的舅舅要提“缘分”馍馍,不得中途落入他人手中,否则须得自己赎回,闹出笑话。婆家招待后,来客戏耍公婆及哥嫂。这时候一场闹公公婆婆的喜剧开始了,人们把公公婆婆及婆家新郎的长辈拉在院中,涂黑抹彩,浑身缀上各种材料的“道具”,翻穿皮卦,倒骑驴,净脚两片跑雪地,年轻人们喊“三天干事没大小……”不管权贵高官,都得以风俗接受大家的喜耍。

回族人晚上闹洞房,年轻人和孩子们首先闹两个“镇炕娘娘”。孩子们齐声喊:“堂客娘娘给个枣儿,不给枣儿明年养个尕狗娃儿”,“新媳娃儿给个枣儿,养个儿子养个女儿”等童谣,以示顺安吉祥。这时候闹洞房的人们也会得到相当的“喜果”或“金钱”。同时,还有经常口头传唱的闹洞房儿歌:

孩子们聚集在堂屋炕上,拍手说唱儿歌:

阿姨娘,炸油香,

炸下油香盖楼房;

楼房底下一碗水,

大姐二姐洗手来;

洗下手,白墩墩,

擀下面,滑溜溜。

下直锅里木螺儿转,

捞直碗里一根线。

公公喝了八碗,

打破了个花碗;

婆婆喝了九碗,

打破了个油碗;

新媳妇喝了一灯盏,

屙了一木锨,

叫狼狼不来,

叫狗狗不来。

泼直阎家瓦房上,

来了一帮老和尚,

老和尚念经,念了一个先生,先生舀水

念了一个尕日鬼;

尕日鬼抬窗子,

哎呦我的干腔子;

尕日鬼抬后门,

哎呦我的脚后根;【回族开斋节】

尕日鬼抬石板,

哎呦我的脚趾头;

送亲众人离后,只留两位娘家的女人陪新娘“镇炕”(称其为“镇炕娘娘”),并完成晚上铺炕、次日晨为新娘梳头的任务。婚后第二天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11470/

推荐访问:回族开斋节时间 回族开斋节简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