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

时间:2016-10-09   来源:传统节日   点击:

【www.gbppp.com--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一):传统文化摘抄

2013-01-08 16:39:49| 分类: 生命的大学 | 标签:精彩 |字号 订阅

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图)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

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

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

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

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倾听是一种修为 文/无思

2013-01-10 13:39:33| 分类: 中华传统文化 | 标签:心灵之窗 敞开 |字号 订阅

倾听是一种修为

作者:无思

倾听不容易,倾听是一种修为。

花的私语,鸟的鸣啭,流泉飞瀑,雷鸣电闪,街市的喧嚷,梦中的呢喃,海洋的呼吸,大地的沉酣,红尘万象,无量生灵,无时无刻不在倾诉,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可是,我们听到了多少它们的故事,洞悉了多少它们的秘密,了悟了多少天地间的玄机?

曲高和寡,因为能够倾听的人太少;知音难觅,因为善于倾听的人太难得;忠言逆耳,只有度量宽宏的人,才能体会倾听的益处。历朝历代一直都有言官、谏官,可是,真正能够从善如流,接纳谏言的明君,又有几个呢?

古代有个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和女婿,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懂鸟语,能够与飞鸟沟通,可竟然因此无辜获罪。数千年来,这样的人是如此稀少,如此稀少

的人才竟受到这样待遇,何也?因为一般的庸人不会倾听,不愿倾听,不相信倾听。

倾听不容易,倾听要静心、耐心、虚心。静下心来,才能听到天籁的玄奥,人言的真伪,才能领悟造物的博大和瑰丽;有耐心,才能从繁琐单调喧嚣诡异的各类声音中,辨别善恶美丑,听到其中有益身心的清音;

虚心更是倾听的前提,一个没有虚心的人,内心已经被自己杂乱的噪音填满,内心充满了狂妄、自负和偏见,怎么会去倾听他人的诉说、聆听自然的告诫。

审视我们自己,还能否倾听家人完整诉说一件事而不急于发表议论、给出结论?还能否于深夜用心聆听月光下泄星光闪耀草木生长飞雪曼舞?还能否在现代极度喧闹的大噪之音中接纳那一份也许有些逆耳的劝善真言?

倾听也容易,只要你放下了偏执和傲慢,放低了自己,让心灵之窗敞开,无量丰富的声音都会自然的进入你的心田。等你领悟到倾听的妙处之时,无量数的秘密将会向你打开。

文史漫谈:仁者乐山 文/静远

2013-01-07 12:20:59| 分类: 生命的大学 | 标签:升华境界 |字号 订阅

仁者乐山,这句话人们几乎都耳熟能详,溯本求源乃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仁者为什么会喜欢山呢?”孔子指着泰山说:“你看,它多么高啊!巍然耸立着。”子张说:“就因为山高,所以就喜欢吗?这与仁有什么关系?”孔子答道:“就在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长着,鸟兽繁殖着,财富和人们所用的东西也由此生产着。”子张说:“每个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吗?做事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啊。”孔子说:“为了得到报酬而做事,与从本心出发去做事不一样。

高山,生产了财物却并不认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可以来采用。还有风云从山中飘出,通达于天地之间,使阴阳协调,成为雨露来滋润万物,万物赖之以生长,百姓赖之以享用。这就是仁者特别喜欢山的原因啊。”

诚如孔子所言,仁者所“乐”之山不仅形体高大,雄伟壮丽,内蕴更是厚德载物,高尚无私。显然,这山既是天造地设之山,更是仁者心思神构之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审美之山。自然之山的高大,与仁者人格的高尚,彼此照耀辉映,“通乎天地之间”。仁者仰望大山而不断攀登,体会山的宽仁与威严,做人做事达到更高标。

孔子一次登上曲阜东面的蒙山,举目一望,顿觉开阔眼界,原来天地竟是这般阔大,过去一直觉得曲阜城外的鲁国已经很大了,如今看来竟是这般小之又小,鲁国之外还有更大的齐国,齐国之外呢?还有很多的国,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天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摘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纪宝成

(摘自纪宝成校长4月2日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演讲)

文化的特点是说高深就非常高深。说具体,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新文化运动、西方学科制度的引进等,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应有的鄙视。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倡导国学教育,目的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破坏【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

当青年学生托福成绩达到令人惊异程度之时,却连中国的语言也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古文,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古文也看不懂,一些博士论文在语言运用上十分不熟练,标点符号不会点,错别字连篇。不少人谈到外国的事情时了解很多,但在谈到屈原、司马迁时知道的就很少,再了解司马迁和屈原讲过什么、写过什么时知道的人就更少。

文化大革命后,在政治上、思想上都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是在传统文化上却始终都没有矫正到位。这种现象需要各方人士深刻反省。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败后割地赔款,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即“西学东渐”,开始了学习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从蒙昧中走了出来,科学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 然而新文化运动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非常激烈的全盘否定态度,而且以后一代一代人把中国的落后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以至于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丝毫没有自豪感。这种状况令我们感到惊讶,外国人更为惊讶。

1913年,英国人庄士敦说:“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领导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早就预言:“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激情方式,将对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埋下深层的隐患”。不幸而言中,它的确埋下了深层的隐患。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脱颖而出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但是日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没有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例如日本的三五七仪式规定,日本小孩在三岁、五岁、七岁的这一天必须穿上和服去神社拜祭,日本的国民无一例外,反复进行,这样在日本人心里深深地留下他们民族的印迹。

韩国的很多文化也来源于中国,如韩国的端午祭和各种礼仪,以至于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汉学家在比较韩国和中国的时候,认为韩国对传统儒学的保存和继承发扬远胜于中国。

一百多年来的反传统文化,已经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形成了某种习惯。我在2005年发表了《重估国学的价值》一文,提出了要对百年来中国偏颇的传统文化拨乱反正。

从狭义上讲,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及其研究的学问,今天我们研究的国学,就是从狭义的概念上去探讨的。广义上的国学则包含了很多内容,传统节假日、中医、京剧戏曲、中国功夫、天文历算地理等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国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第四,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第五,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第六,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第七,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第八,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第一,重振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这方面的魅力正在日益显示。

第三,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在国际上,实行大中华文化圈、大中华经济圈,民族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第四,重振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的意义重大。

联想集团一位副总裁的感触可谓发人深省:联想现在已经走向了国际的道路,我们和世界上著名企业家在一起谈天,差别不在于技术、科学,而是文化。西方企业家对自己的文化了如指掌,而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得很少。当西方企业家了解了这种状况后,对中国的企业家十分鄙视,认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制定规则,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都很陌生,又怎么对世界的文化作贡献? 作者介绍:

纪宝成,1944年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三):中华传统经典语录摘抄

随笔吧为您精选中华传统经典语录摘抄请您欣赏。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6、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7、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9、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11、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

12、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3、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14、花经雨后香微淡,松到秋深色尚苍。——袁枚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17、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21、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3、知耻近乎勇。——《礼记》

24、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2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27、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2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30、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3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8、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39、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40、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

4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4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4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6、苛政猛于虎。——《礼记》

4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4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5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5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5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5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5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5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5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61、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6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6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64、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6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66、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6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

6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69、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7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以上是关于中华传统经典语录摘抄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中国传统文内容摘抄本(四):2016政治小论文范文

第1篇:政治小论文范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心中充满无限骄傲与自豪时,又是否清醒的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呢?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比较单一,没有自己的技术品牌,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行,同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飘零不定。

美国《财富》杂志此前评选出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多数属于电力、石油、银行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不具备自己的品牌;在2016年公布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大陆仅一个品牌入选。

然而,“MadeinChina”却已深入世界每个角落,并逐渐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所谓的“中国制造”指的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但随着科技水品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了。在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确立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创造”。毕竟,仅仅是制造而没有创新,制造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之所以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就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要摆脱“不发达”阶段,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而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

我国已经从低成本时代向高成本时代过渡,因而企业也必须由“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而“技术优势”的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真正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真正参与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蛋糕”,我们必须拥有创新能力,并以此向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最终加入科技创新国家之列。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第2篇: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实现以自由、平等、宪政民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27733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