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时间:2018-11-29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第一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 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 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 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 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 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认识到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 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 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是七个问题,外加两个作业,我安排了7个课时来完成,第8题的写作

放到课后,写完后用半节课时间讲评,第九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放在双修日进行,周一回来进行小组辩论,时间富裕了,学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第二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评价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评价与反思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

正因为其历史年代的久远,从网络上甚至其他途径获取的相关资料比较少,有价值的视频资料更少。所以本课再视频应用上偷换概念,使用的是记录一战时期战争的纪录片内容。

原本课程的重点设计为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设身处地体会小说中的语言和人物心理。

后期在优秀教师的提议下,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于文章的品读中;着重让学生探讨对母语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节《最后一课》公开课,回顾这一节课的收获如下:

1.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体现了新课改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变成学生自主的学。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2.从教学内容上,本堂课,我重点放在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上,并通过阅读文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韩麦尔先生,特别是韩麦尔先生身上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3.在时间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到爱国情怀的渗透,激励更多的学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后面练习写作的时间就显得有些紧张,这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4.在朗读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指导,但指导得还不够到位,学生朗读的时间和人次也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第四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用好教学案。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教学任务没能圆满完成。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反思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来?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了几个问题:首先,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其次,分析人物小弗郎士,内容庞杂,老师如何做好导演,引领好学生思路清晰的展开分析?第三,走进韩麦尔先生,理解本文爱国这一主题,抓住人物的哪一个细节做重点分析?怎样分析才能不走传统的老路?

首先,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展示一幅中国地图,讲中国的抗日战争。

同学们,这是一幅中国地图,画着我们美丽祖国的容貌。旁边的这一片海岛是日本。大家看到这幅图联想到了什么事?【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让学生起来讲述自己的感想)是的,东北沦陷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就提出:偌大的华北,摆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受了法国少年小弗郎士所尝到类似的痛苦。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第一课时学生解决了字词难点,以及小说的三要素。)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其次,在分析人物小弗郎士这个问题上,我想了很多,一天在网上查找资料,忽然想起自己教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来,我那时不是采用找关键词“兼”的方法来展开词作教学的吗?我茅塞顿开,描写人物小弗郎士最主要的手法是心理描写,何不要学生找出几个表现小弗郎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将找到的词语用文中相关内容,按句式说话。在此环节我提示学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话,要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教师可给出范例,学生模仿,按句式说话。说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

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通过几个句式的说话训练,即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细节之处的描写,又理解了小弗郎士改变的原因。这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浏览、再勾画、书边空白处做批注。在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全班发言。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鼓励学生多说,经过上课实践,学生按句式说话说得相当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着说,效果极好。

第三,了解人物韩麦尔先生的个人情感,就明白了本文宣扬爱国的主旨。我让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所有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正面描写的句子和段落,概括出描写的作用,并在书边做好批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阅读,把韩麦尔先生让你印象深刻的举动找出来。此环节学生主要采用阅读勾画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过阅读,很多同学选择了课文第24段到29段的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幕写字的动作。这正是我想让学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设计。

然后我就大胆做了一回演员,让学生做导演。其实孩子们挑毛病的过程就是分析人物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且透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体会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这最后一幕正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是最能体现小说爱国主题的一个大特写,一定要细细体会。

最后,学完这一课,我用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感受。当时我们班一个女生举手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诵读了一遍,赢得了阵阵掌声,也让在座的女老师泪眼朦胧。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六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庄晓丽 24中学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课堂转型,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2)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在课堂上重点找出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体会他的心理变换,了解他的为人。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七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课后自我反思【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技能训练,给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一座直观情感体验的桥梁,使学生通过参与到有感情朗读的探究过程中来体会、分析、解读人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文本的思想感情内涵。

本课通过小组合作分工整合阅读课文来节省长文本阅读时间,提升课堂效率,增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采用技能实演检测学生课堂学习过程,适时评价学生朗读技能优缺点,及时予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高效提升课堂技能学习效率,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借助提升学生对关键词的提炼和分析能力,拓展朗读技巧,并以此提升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描写作用的阅读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点拨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情感、揭示故事情境,以及标点符号的变化与表现人物情感的关系等写作技巧,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练习听范读语音语调变化体味文章内涵,提升了学生听的能力。最后通过作业来总结检测课上学习收获情况,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课有感情朗读能力训练较为注重引发学生内在情感,以及调动情感驾驭朗读技巧的能力。而非停留在大声重读关键词的一般朗读。通过课堂技能实演可以观测出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明显的提升。而这种变化过程也正是本课课堂生成的主要展现形式。

课文的人物描写磅礴复杂,艺术水平较高,单纯从文本字词句角度解读则会拉大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不宜于情感体验和提升学习兴趣。而故事化的有感情朗读却能极大吸引该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从内心投入到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便于生动形象地对人物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过程中,一些学生被语音多变的朗读吸引,而流露出专注的神情,令人十分感动。

本课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历史来思考文本内涵,并能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学习汉语的重要意义。通过学生激动的发言,可以明显了解到在感受文本爱国情怀的同时,切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学好语文的激情。

教师已经形成了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授课形式解读文言文的个人授课方式,但采用这种方式解读现代文长文本翻译作品还是第一次,而文本本身可以讲解的点面又非常多,在一课时之内以点带面理清文本内涵难度较大。今后还应在驾驭长文本上多用心钻研。

本课的板书设计最终以拼接字形直观展现文章情感内涵为目的,虽然有新意,但是因为粉笔和黑板是未接触过的特殊材质,过于光滑,教师个人对这种书写工具的驾驭能力不足,导致板书质量不佳。今后还应加强对各种书写工具的驾驭能力,提升自身基本功。

总体来说,本课在教师素质与能力方面能够较好地表现出特有的教学风格,形成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本课三维目标达成度较高,突出了新课标中重点强调的情感体验以及有感情朗读方面要求。从不同层次,全面兼顾语文课应有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不断提升,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教师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以及教学基本功更加全面地再上一个台阶,相信会使这种课程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会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更有趣的探究过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502012/

推荐访问:最后一课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