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时间:2018-07-24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第一篇_强势女人对一个家庭带来的毁灭

强势女人对一个家庭带来的毁灭

最近我在观看“美国连环杀手纪录片”后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的变态杀人狂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成长背景:基本来自强势的母亲家庭,这让我很好奇,于是上网搜索几篇有关的文章编辑到一起,希望对同学们将来的家庭和择偶有个积极的引导。

1,妈妈越强势 儿子越懦弱 女儿显霸道

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很多女强人工作中是“铁娘子”,回家就变“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业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气很大,气势很大,特别喜欢在家里说一不二,我们把这种在家里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

曾经一本书《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专门用一章论述过,女人越强势,丈夫会很有压力、夫妻不和谐、甚至丈夫有外遇的几率高,因为丈夫在你这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只好到外面的女人那寻找安慰。近些年,我们只要看情感节目大家就能发现,家庭里女人过于强势,不仅老公受到压制,对儿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女人越强势,培养出的儿子不仅不会像她一样坚强,反倒越懦弱。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起主导作用,否则,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这就跟儿子、女儿的心态造成非常严

重的不良后果。

心理咨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

如果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女儿总是看到母亲对父亲存在太多愤怒的情绪,女儿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莫名其妙的对男友或者老公生气。在心理咨询中,遇到有个女性她就是典型的急性子,总是无缘无故冲老公发火,后来在一次聊天中,问起她的父母关系,原来如出一辙,她母亲跟她脾气一样,也喜欢对她父亲嚷嚷。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爱唠叨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爱唠叨的女儿,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并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

强势母亲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 强势母亲四大悲情特质:

①自以为是 ②颐指气使 ③指手划脚 ④吹毛求疵

强势母亲四大惯常行为:

①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

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③小孩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 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强势母亲三大心理溯源:

①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 证明。

②强烈占有欲,恋女情结,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女儿身上。 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 2 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

这是什么原因?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对工作,对上司及下属。否则,会为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有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是很成功,因此,她们苛求孩子做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亲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发育。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 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

心理咨询发现,大凡是那种强悍的母亲,培养出的不是强悍的儿子,反倒多数是软弱甚至没出息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比比皆是。武则天够强悍吧,夺取了李唐江山,自己称了帝,可她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懦弱,一个比一个平庸。

再说慈禧,也够厉害吧,联合恭亲王奕灭了托孤的八大臣,跟慈安皇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可偏偏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同治帝也是个没出息的主儿,最后逛窑子逛出了梅毒。同治的性格也很懦弱平庸,他出外嫖娼某种程度上是给母亲逼的,因为慈禧对他管教极严,对他娶什么样的皇后都要横加干涉,致使他正常的夫妻生活无法进行,只好到外面放纵自己。 这就是认同的力量。

3,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

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领导地位拱手相让。

从母亲的方面看,可能会是:第一,母亲自己就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认可,特别是家人的认可;第二,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出于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导权利;第三,母亲认为父亲无能且愚蠢,不会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第四,母亲从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强,喜欢控制与操纵他人行为;第五,母亲有强烈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从心理学上讲,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男孩会认为男性就是像父亲一样,女性就想母亲一样。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第二篇_化妆品对于女人的意义

化妆品对于女人,就如香烟对于男人一样很重要,不可缺少。男人对于香烟有很大的依赖性,嗜烟成瘾。同样,女人对化妆品的钟情热爱,同样达到了痴迷执着的程度。 ? ? 女人的这份爱美之心是天生的,恒久的,也是执着的。

? ? 化妆品对女人的吸引力是如此的神奇,令人匪夷所思。 不管是职业女性还是全职太太,对于化妆品几乎都是情有独钟。那些有经济头脑的经销者自是深谙女人的心理,想着法儿大赚女人的钱,自然是赚得笑口颜开盆钵满盈。女人对于购买化妆品的意愿,尤其是选择玫琳凯化妆品,简直是毫不吝啬,慷慨解囊。

? ? 化妆的最高境界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然”。真正懂得化妆的,就是将妆化得似乎没有化一样,而且化出来的妆跟主人的身份、个性、气质匹配。不置可否,玫琳凯化妆品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 ? 女人需要化妆,不是为悦己者容,而是为己而容,这是我一贯的观点。很多女人在恋爱中失去了自我,将自身变得渺小、低微,化妆,只是为了留住男人的心,其实,这样只是让自己陷入不复之境。要懂得青春的美丽容貌,只是属于你自己的。为了博得对方一笑而费尽心思化妆,失去了自我的魅力,那么就是失败的妆容。记得《飘》的女主人公斯佳丽,为了解决困境,她得去见白瑞德。当时战乱,物质奇缺。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想出了办法,将家里的墨绿色窗帘裁剪成一袭高贵的晚礼服,就是穿着这样特殊的裙子,她捕获了白瑞德的心,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表面上看,她是为了去见白瑞德装扮,实际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整个家族。这样一个女人,不管多恶劣的环境,她都可以顽强生存下去。【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 ? 化妆,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没有必要追着时尚走。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装扮,衬托出自己的气质,就是成功的。

? ? 为了让自己变得自信大方,何不化妆,让自己美艳动人呢?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第三篇_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影响

目录

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影响

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酝酿一种快乐和睦,温馨甜蜜的家庭气氛,对子女身心的健康发育成长相当重要。和睦、欢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需要营造一个良好而又充满活力的家庭。

关键字:家庭氛围 子女 影响

引言:

对许多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日进斗金的父亲,也不是腰缠万贯的母亲;不是出入官场的父亲,也不是女强人似的母亲。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的很重要!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

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1、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1)、家长作风影响孩子

父母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有些父母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坏:我爸妈天天招来一帮人在家打麻将,吵吵闹闹的不说,看看他们那副德性,真让人恶心:一个个敞胸露怀,捶桌、跺脚,一双双血红的眼睛盯着对方手里的大团结„„

父母一打牌我就烦,稀里哗啦的洗牌声,叭叭的拍桌声,吵得我心烦意乱,我强忍着用手堵住耳朵背课文,可爸爸还不断地叫我给他的牌友递烟倒水„„

我爸爸打牌凑不够人,就命令我去给他找牌友,还说找到一个牌友给10元。我当然乐意了,于是放下作业,到处给他拉人„„

试想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能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受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才能心情愉快,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建立学习型家庭。无论父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气氛。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父母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父母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文风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3)、家庭和谐很重要

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为了孩子,一定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如果父母不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建设,不注意情感投入,夫妻争吵甚至动手,孩子就会在争斗的环境中形成野蛮的行为。一个留级生说:我没法不留级,

我在家没法学习。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不是砸玻璃就是摔东西,有时妈妈几天不回家,爸爸就拿我撒气,有时我看到爸爸坐在墙角抽烟,一抽就是几个钟头,我心里也烦极了,哪有心思学习呀。大家想想,这样的家庭关系怎能培养出有教养的文明人。【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另外,家庭中不能没有歌声和笑声。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家庭中必须有健康的精神生活。人们需要物质生活,同时也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学习、工作,也需要游戏、休息;需要严肃,也需要活泼、幽默。家庭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父母担心与孩子嬉笑打闹有失家长威严。其实这种想法根本事无稽之谈,与孩子在一起欢乐地游戏,有助于调节两代人的感情,孩子和你亲近了,反而会听你的话。父母如果总绷着脸,孩子反而会敬而远之。总之,要使家庭充满欢乐情趣,才能使孩子、大人的情绪得到调节,体会到天伦之乐,提高家庭的凝聚力,从而形成综合的家庭教育力量,推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整体氛围尤为重要

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最简单的常识就是我们都知道受人们欢迎的孩子,多来自于和谐温暖的家庭。事实也证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家庭氛围很重要

培养孩子的乐群性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得到熏陶。

家长有义务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心境,但是,如果在一个家庭里连家庭成员都不能互相爱护、和睦相处,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形一定会对孩子造

成强烈的影响。这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孩子在这种家庭就会生活得很压抑、心情很暗淡。

2)、用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情感氛围要靠一点一滴去营造,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态度。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家长一定要端正孩子的成才目标,不要给孩子现在已经很紧张的生活,再施加压力。有的家长总是爱在吃饭的时间教育孩子,常会这样问孩子:“今天上课认真听讲了吗?这次考试得了第几名啊?„„”曾经有一个孩子这样跟我说过:“每天一吃饭我妈就开始问,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考第几名?每次我吃的饭都是从脊梁骨下去的。”有的爸爸平时对孩子从不关心,一跟孩子说话就板起脸说:“学习成绩最近怎样?有没有下滑?”导致很多孩子对父母有种恐惧感,患了“吃饭恐惧症”、“爸爸恐惧症”。

其实,在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没有一点督促作用,只是给孩子增加紧张,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也破坏了家庭里的情感气氛。

3)、注意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家庭情感氛围对孩子的心态影响很大,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可能出现的那种封闭和孤僻倾向,因为,凡是在成长中出现危机的孩子,往往就是幼年时候过于孤僻造成的。

身边就有这样的孩子,平常跟人相处大家从来没看见他笑过,他跟外界几乎没有什么沟通,总是闷闷不乐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性格的孩子遇事很容易钻牛角尖。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乐群性,这就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培养孩子与人交流和谐共处的能力,培养孩子重视对团体的投入。同时,努力培养温馨的家庭情感状态特别重要,家长一定要从自己做起。

我们要相信生活氛围教育比所有的早教训练都有效,如果你的家庭氛围和生活方式促使孩子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学习上也会很马虎;生活上懒散,对待学习也不能积极进取;生活上不讲究礼节规矩的人,在学习上往往也毫无章法。生活氛围和品质对学习品质的塑造和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关心智能开发、学习成绩而忽视生活修养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妈妈们让我们携手爸爸们一起努力吧。

3、家长的观点应该一致

有这样一组镜头:

a、豆豆爸爸规定,晚饭后是不能看电视的,可豆豆妈妈却对豆豆说:“没事,宝贝,别听你爸的,尽管看好了,妈妈给你作主。”爸爸要皮带抽他,可妈妈却拼命护着。两人为此争执不休,豆豆却在一边看热闹。

b、早上送遥遥上学,奶奶帮他提着书包,遥遥妈妈看不过去了,说:“妈,咱家遥遥都8岁了,书包可以让他自己提了。”奶奶不高兴了,“遥遥才8岁,这么大的书包,你让他一个孩子怎么提得动?”事实上,那书包遥遥自己提绰绰有余。

想必很多孩子或者家长都有这样苦恼吧?当教育双方意见不统一时,不但会损害家长的威信,还让孩子产生投机性心理,影响教育的效果和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甚至会造成孩子的心理不稳定。所以教育双方一定要达成教育态度和意见的统一,要保持教育观念和目标的一致性,这样行动才能一致。当存在差异和矛盾时,不去追究谁对谁错。不妨一起探讨双方不同意见的各自价值,并一起寻找更有价值的方法。

4、潜移默化才是王道

在一个家庭中,不能采取非常极端的强制手段。要引导孩子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就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用积极调动代替过度限制。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尽可能地限制孩子就可以培养他们听话、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道德品行,却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对孩子道德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忽视,不仅造成孩子退缩、孤僻、不合群等性格,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家长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孩子的意志,积极促进孩子参与道德活动、履行道德行为。有空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看看道德伦理片,通过对影片及人物的分析,体验道德的种种差异,体验道德与人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触动。如国外经典影片《雨人》,还有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再见,小兄弟》都是很好的选择。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第四篇_父母婚姻关系类型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家庭中的每个子女都会受到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父母之间有问题的婚姻关系往往成为迫害子 女的温床。所以,生长在这种婚姻关系中的青少年注定会有问题。一般而言,有问题的婚姻关系 可以从倾斜、矛盾、缺位和分裂四种状态加以讨论和分析。

1.倾斜状态的婚姻关系

平衡是婚姻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

医生就提出了“ 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该观点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当中的某一方 在婚姻中充当情感角色、家庭功能上的“监护人”或“控制者”,而 另一方则将自己降格为一个“ 依附者”或“未长大的孩子”,享受全能的配偶的庇护,接受全能配偶的支配与控制,并放弃家庭 角色(父亲或母亲)所 赋予的责任时,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会出现严重倾斜,这种状态也被称为“ 控制依附型”的婚姻关系。

譬如,妻子是一个全能的控制者,内外“当家”,主导一切事务。丈夫除了工作之外,在家庭 中没有观点、没 有原则,依附于妻子,活像一个听话的“大男孩”或“佣人”。在这样的家庭关系 中,女儿可能会认同母亲成为潜在的“控制者”,她 同样无法产生对父亲的依恋需要,长大以后也 会控制男性而不会依恋和尊重男性。儿子则认同父亲成为又一个“依赖者”,小时候依赖母亲的照 顾,成 人后成为恋人或妻子的“小孩”。大多数情况下,控制者往往也是一个操心者或付出者,她 也需要一份情感关怀,渴望被支撑。如果那个充当“控制者”的 母亲,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无助、焦 虑等情绪,并指责、抱怨作为“依赖者”的丈夫,孩子的情感认同将发生改变。女儿体验到母亲命 运不济,转 而会悲观地看待女性的命运。她们有可能极不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反向认同男性,让 自己成为一个心理角色上的“男孩”、“假小子”,以 此为母亲分担痛苦、减轻焦虑。其潜台词是

:我不是女孩,所以我不会像母亲那样不幸!或者,她会寻找一个强大的、理想化的男性,作 为自 己的婚恋对象。儿子体验到母亲的痛苦,则会不接受现实父亲的无能,而“理想化地”拔高自己, 成为一个看似懂事、成熟、听话的“乖孩子”或“ 小大人”,心怀“英雄情结”。其潜台词是:这

男人真窝囊,真无能,我可千万别成他那个样子!其实,在内心中的另一面,这 个儿子又不可避免 地会像父亲。

“倾斜状态的婚姻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换一句话来说,没有一个怯懦的父

亲,也 不会冒出了一个强悍的母亲,两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而青少年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 却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从而失去了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 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2.矛盾状态的婚姻关系

许多青少年都是在“父母的战争”中成长的! 应对这种状态的父母关系往往使孩子们变得“ 圆

滑而成熟”。孩 子们一再地被父母灌输这样的思想:我们吵架是因为你,是你让我们一家都不幸福 !“懂事”的孩子不得不为此深深自责,希望自己能恢复“正常、健康、 优秀”。可是,孩子们也

看到,他们不时惹出来的麻烦真的能让父母不再争锋相对,并显出一副夫唱妇随的状态,孝顺懂事 的孩子在享受自己功劳的同时, 内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们渴望自由和自我的成长,可是父母需要他 们,他们不能走开;他们希望自己能“正常”,可同时又如此享受自己的“问题”给 父母带来的和 睦。父母自私地将孩子拉入自己矛盾的婚姻关系中,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情感寄托,并用孩子的“问 题”来填充夫妻之间的情感冲突。在 父母享受彼此之间不再有矛盾、冲突,而能够志同道合时,这 种津津乐道的态度进一步促成了青少年向着有心理障碍的方向恶化。很显然,孩 子成了婚姻危机的 替代品,他们其实是在替父母的婚姻“生病”。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该观点认为:

“双重束缚”是 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和内容水平上 都存在明显的矛盾,这 使得整个家庭在交流时发展出了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夫妻之间不知道配偶 是在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孩 子在模仿学习沟通方式的时候也不知道父母是真的关心自己还是抱 怨自己。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你!”而 孩子却感觉到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贝特森 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

另一类更为困难的“双重束缚”,发生在个性分化不良或情感分裂的家庭,孩 子无论依从母亲

还是依从父亲都会遭到另一方的责难,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得到双亲肯定或否定的观点。有时候双 亲为了回避自身的冲突,要 么观点含含混混,要么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孩子既不能在家庭里找 到规则,也形成不了有效的交流,凡事得先看父母的脸色,猜测父母的心思,难 以适从。

3.缺位状态的婚姻关系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长期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懦弱 无能,人 格缺陷等原因,会出现了一方“缺位”的现象。不论是父亲缺位还是母亲缺位,也不管是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母之一缺位,“缺位”作 为一种严重的家庭结构性缺陷,必然会对孩子的情感 发育造成影响。

缺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会因孩子年龄阶段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后果。一般认为,对三岁之

前的婴儿而言,母 亲的缺位是不堪设想的���它将直接导致孩子早期的母婴依恋发展不足,使其对世

界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但是,对于三至六岁处于“俄狄浦斯阶段”的 学龄前儿童来说,“异 性别父母”的缺位,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情感发育的严重事件。即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儿子而言母亲 不能缺位,对 女儿而言父亲应该在场。对于以后的青春前期(即12-15岁的“后俄狄浦斯阶段”) ,这一提示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父亲缺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父亲缺位,容易造成“母子同盟”或“母女同盟”

的 单亲关系任性发展。同时带来的深层影响是孩子的“自动补位”现象,“补位”是指,孩子会自

动地填补所缺失一方的心理位置,并 表现出那个位置所具有的情感特征。即儿子要放弃自己的“儿 子”角色,女儿要放弃自己的“女儿”角色,以“父亲”的心理角色来对母亲,潜 意识地和母亲

构成一种补偿性的“婚姻关系”。对男孩而言,这容易导致其极度恋母,他们或者过分依赖与母亲 的关系,或者情感上“放不下”母亲;对 女孩而言,不受竭制的母女关系,有可能成为青春期或成 人之后“同性恋”的情感原型。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有时也会成为父亲腿上的一个“袢马绳”,母 亲会主动地给丈夫呈 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 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 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但是,在丈夫还没有长成熟之前 ,“母子同盟”是对家庭功能的补偿。根据家庭病理学说的观点,“母子同盟”能 让孩子成为夫妻 个性冲突的投射“容器”,夫妻无意识的把自己婚姻中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就像一个替婚姻受

罪的“道具”。

4.分裂状态的婚姻关系

心理学家塞奥多尔?利兹用“婚姻分裂”来描述一类婚姻关系,他在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 /p> 时认为:当 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之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 亲密依赖。甚至是夫妻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时,他 们会拼命试图从孩子身上得到 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应。孩子会强烈的感觉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以及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迅速发展起一种自我控制, 来应付或摇摆家庭中的对立观念或者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中,用自我 “分裂”来补偿性地满足父母对婚姻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 突中的和谐。在这 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的勇于“自我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 种要件。但补偿总会有个极限,一 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 ,要么就是发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过 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种 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而失控的孩子往往会反叛“家 庭现实”,逼 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在临床医学上被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神病 。

相关案例:

小璇,女,15岁,初三学生。由父母陪同做心理咨询,母亲自述:女儿任性、娇气、脾 气古怪 ,动 不动就在家里摔东西,不想上学,1个月前,曾割脉自杀。父亲怪怨母亲对孩子太娇惯,母亲 痛恨父亲不称职。以下是他们在咨询室中的一段对话:“她以前很乖、很懂事,可现在像变了一个 人似的,已经有2个月没去学校了,也不肯吃东西,身体越来越差。我们很担心她。”妈妈忧心忡忡 地说。

“你能不能少说两句?听你唠叨,我耳朵都快生茧了。我们今天不是来听你唠叨的!”爸 爸不 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

“我不将情况说清楚,咨询师怎么帮我们?你这人就这样,别人做事你看不顺眼,你自己又什 么也不做。那行, 我不唠叨了,你说吧,我知道你水平高,会说话。”

“我看璇璇的问题就是你唠叨出来的。”

“呵,怎么又怪罪到我头上了?我辛辛苦苦地将她抚养大,省吃俭用送她进重点中学,我 全部 心思都花在她身上,现在反倒成了罪人?”妈妈气咻咻地说。

“我早就说过,孩子要让她自由成长,你偏偏要将她送进重点中学,你看她现在都急成这样了 。”

“我们家璇璇不比别人笨,别的孩子为什么都能在那个学校好好的?我看问题就在于,别人家 的爸爸关心孩子、辅导孩子,你却是甩手掌柜!”爸爸立即反唇相讥:“我这是„放飞教育‟,你 的„鸟笼教育‟现在算是初见„成效‟了吧——璇璇害怕走出去,离不开家了……”

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起了嘴仗。

这时,熊璇突然“呜呜”地哭起来。女儿这一哭,爸爸妈妈的争吵立即戛然而止。妈妈搂住女 儿的肩,轻轻拍着她的背,爸爸忙着给女儿倒水、递 纸巾。

妈妈低声嗔怒爸爸:“医生说过,自杀的孩子心理上很脆弱,不能受刺激,你的嗓门怎么那么 大?”

“我天生就是这样的大嗓门!是你火气大,嘴一张就火星四溅。”

“我干吗火气大?是你处处和我作对!一个大男人总是斤斤计较,挑剔别人,可自己又什么也 不做,出了问题将错都推给别人。”

“我„无为‟总比你„乱为‟好吧。你的苦劳不仅算不上功劳,而且还害了璇璇。”

……

夫妻俩的嗓门越来越大。熊璇突然站起身、捂着脸,边哭边向门外跑。夫妻俩愣住了,很快, 妈妈就大喊起来: “抓住她!快抓住她!别让她又干傻事!”爸爸很快醒悟过来,“腾”地起身向 门外冲去,妈妈也跟上去。夫妻二人又是拖又是哄,终于将女儿“擒拿”归 位。璇璇在妈妈的怀抱 里嘤嘤地哭。妈妈哄劝了女儿一番后,抬起头,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爸爸则一个劲地叹气、摇头

孩子对女人的意义 第五篇_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可以说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培养,尤其是品德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形成等等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获得熏陶与启迪。此外,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成长、重要性。

现代社会人们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但多数家庭只注重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要求,忽视子女的教育,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要接受来自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起点和基石,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父母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特定的环境家庭中,使家庭教育的特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家庭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只要有了子女,其生理和心理都是健康的,都要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每个有家庭的孩子,都要或多或少的,直接的、间接的接受来自家庭的而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即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孩子几乎有大半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孩子认识世界是从家长那里开始的,家长无时无刻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举止言行、政治观点、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都像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教育影响着子女。

家族教育的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的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习惯形成很有益处。这种权威是建立在尊敬和信赖基础上的权威,并不是教育中的强制性,也只有这种权威才能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马卡连柯说过,家长的权威,“主要基础只能是建立在父母的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是生命中另一类导师。在家庭 生活中,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家长应树立乐观自信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形象,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应处事不惊 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这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生活习俗、家长的爱好等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由于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再加上子女一出生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父母非常了解和熟知子女。父母对子女全面深刻系统的了解,使家庭教育能够比较容易的做到从子女发展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的继承性:家庭是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一代代人组成的,并不断延续下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在家庭里接受的父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在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也会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人类社会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代代地延续和传承了下来,这就是家庭教育

的传承性或称延续性。

家庭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家庭教育不想学校教育那样,没有固定的场所,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教育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比较容易做到具体形象,机动灵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易于被接受,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在方式方法上灵活多了。

家庭教育具有互动性:重视与孩子的教育互动性,回应孩子的需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防止单边说教。孩子也会研究大人,孩子特别明白你对他好还是不好,是真好还是假好。父母与孩子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当孩子进入中学青春期,家长可以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父母说的话不对,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问题。

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把握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因素所造成的。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其优缺点,因材施教,引导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个体的差异性需要家长创设与自己孩子特点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设定与自己孩子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找到适合而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家长不要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小孩进行简单的比较,更不要去攀比。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最初最基本的教育,是人在长大以后所受到的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起点和基石。因此,探讨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和氛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每个社会的人一定具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潜在才能库,这种潜在才能或能得到发展,或被人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 ,家庭环境良好与否,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以及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是由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所决定的。

家庭教养方式,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指出:环境在心理发展中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每个阶段和每一年龄的感知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这就说了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方式问题就成为了家庭的重心家长要加强学习,学会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家长的自身素质,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身边,自然要受其行为的影响,父母一次行动上的示范,往往胜过百次空洞的说教,家长务必注意自己行为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在行为上为孩子

当好表率,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优良的品格,爱祖国爱人民,树雄心,立壮志,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家庭压力,没有一个家长不企盼孩子早日成才,大多家长都期望孩子将来达到大学以上水平,但往往进入一种孩子考好了,家长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开始指责,训斥的误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长处,对他的短处不是刻薄的挖苦,而是启发诱导,以减轻孩子感受到的家庭压力,让孩子在宽松和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活。家庭应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家长应对子女的成绩保持平和心态,时刻注意缓解孩子的压力,通过启发教育让孩子逐步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注意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和睦的家庭环境。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有理想、有追求,且严格要求自己。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营造一个幸福、快乐、和睦的家庭氛围。 加强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家长与子女良好的沟通和相互之间更多的理解是能否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子女身上的闪光点及不足;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采取最有效的教育。相互间更多地理解能够营造和谐宽松的生活学习和教育氛围,跨越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思想代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共同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家长首先应该成为子女的朋友,少用训斥的语调与子女谈话,要避免子女形成逆反心理,更不能造成心理障碍。

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办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65297/

推荐访问:女人生孩子 女人工作的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