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时间:2018-07-06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第一篇_【抒发人生志向的诗句】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大全,希望有关于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大全的文章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大全能对您有所帮助!

1、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2、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3、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4、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5、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6、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7、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8、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9、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1、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2、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3、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4、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15、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16、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17、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18、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19、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20、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21、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22、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23、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4、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5、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6、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7、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8、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9、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0、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第二篇_八年级古诗词

9-8.《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五言古诗。(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⑵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⑶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夫”字在古文中常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钟”,聚集的意思。“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

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①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站得高,看得远。④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⑷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

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⑸意境相同的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0-8.《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五言律诗。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⑵品读赏析

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

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

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第三篇_八九古诗词

?? 9-8.《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⑴五言古诗。(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 ⑵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 ⑶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夫”字在古文中常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钟”,聚集的意思。“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①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站得高,看得远。④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 ⑷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⑸意境相同的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 10-8.《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⑴五言律诗。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 这首诗是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 ⑵品读赏析

?? 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⑶“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 ⑶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

?? ⑷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

?? ⑸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 ⑹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11-8.《使至塞上》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⑴这是一首边塞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 ⑵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 ⑶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诗句,它的图景、意境

??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描绘的图景是: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

??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12-8.《游山西村》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⑴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 ⑵《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 一二句: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生活富足。 ?? 三四句: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 五六句: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 七八句: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 ⑶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 ⑷比较赏析《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

?? 13-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⑴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 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意思是说,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23年。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谪的地方。“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 颔联承上联写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 颈联推开一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象壮丽,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刘禹锡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会比现在好,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处境困难,但相信未来,积极争取,

??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同时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意思是说,今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很感动,让我们暂借这一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 ⑷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⑸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⑹“病树前头万木春”--春:名词用作动词。表现了万木争春的生机勃勃景象。 ??

?? 14-8.《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⑴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体裁:七绝诗,内容:咏史诗,也是借题发挥;

?? ⑵《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

(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 ⑶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 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 ⑷《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

?? 15-8.《过零丁洋》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⑴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 ⑵《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 ⑶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 苏武牧羊、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闻一多怒斥国民党特务等等

?? ⑷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

?? 16-8.《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⑴《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 ⑵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 上片写诗人在“天上”“人间”之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

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第四篇_34首课标古诗词曲

34首课标古诗词曲选题

1、阅读《饮酒》回答下面问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⑴对下列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⑵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⑴—⑶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⑴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⑶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3、阅读《次北固山下》会的下面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⑶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面问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孤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 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⑴首局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⑵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阅读《望岳》诗,完成⑴—⑷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有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望 D由仰视到俯视 ⑵对“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 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 作者瞪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影入山中。 D、 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豪情壮志的整首诗】

⑶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⑷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大气磅礴。 B、 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傲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 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诗人的情怀,可谓

神形兼备。

D、 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从“国破”“烽火”两个词语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应该创作于 之时。 ⑵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作简要赏析。

8、阅读这首诗,回答⑴—⑵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⑴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并说说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⑵“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采用何种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⑶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⑴—⑵题。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⑴下面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作者为了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 “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2

C、 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 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相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2、下面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 钱塘湖春行[xíng]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⑵请对诗歌颔联中的“争”和“啄”字进行赏析。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 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 气氛。 ⑵简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⑴—⑵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自古为人称道,请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1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诗中用一个“ ”字写出了迷蒙冷清的特点,以“ ”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⑵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又

唱后庭花”做铺垫。 B、 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 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

诗篇。

D、 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

伤世之感慨。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⑴—⑵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⑴这首诗的第一句“君问归去未有期”有问有答,极富表现力。这一问一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这首诗紧仅28字,却用了两个“巴山夜雨”,这两个“巴山夜雨”是围绕哪个字进行的?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⑴—⑵题。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⑴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说其“妙在首联”,请你分析首联妙在何处?

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⑴—⑵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⑵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画线句的词意作简要赏析。

17、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⑴—⑵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⑴结合上片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寓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展现的画面。

⑵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⑴—⑵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⑴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图画。

⑵“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⑴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60185/

推荐访问:充满豪情壮志的诗 李白豪情壮志的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