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创业 >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时间:2018-04-13   来源:励志创业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创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第一篇_解决大学生就业关键在于完善就业市场

解决大学生就业关键在于完善就业市场

大学生创业网讯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凸显。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关系到千家万户”,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出,把大学生就业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 2009年“两会”之后,国家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上重要日程。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政府应急措施可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既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大学生等多方利用多种手段共同解决,也需要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渐进性和可持续性地来解决。 从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新型工业国家特有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两大矛盾。一方面是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 相比来说,就业形势问题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且在我国目前特殊情况下将变得越来越严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折射出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将更加短缺。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结构性失业将不断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就业形势不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也不是教育制度改革所能解决的,需要有“大”政策来解决。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就业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将指导我国至少十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体现就业优先的指导思想,确保就业需要“稳二、促三、扶

小”,即稳定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扶持小型企业。第二产业应长期保持在35%左右,第三产业应发展到40%左右,将第一产业劳动力大幅向第三产业转移,将服务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且要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民营企业、创业型企业。 今年要安排应届大学生人数为630万,“十二五”期间可达到7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的一半为大学生。目前就业市场是“三碰头”,即新增应届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量远远高于其需求的增加量。“三碰头”问题是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大学生就业,从“十一五”期间的经验来看,解决的基本途径是发挥就业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完善和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在就业市场中经常出现“市场找不到人,人在市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我国的就业市场在培训、派遣、失业登记、档案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各类就业市场不规范、不统一;就业市场不公平、不完善、不灵活,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灵活对接。我国就业市场同美国等国家成熟的就业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的就业市场将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政府层面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企业层面来说,存在许多“只见物不见人”,科技投入低,不重视人才培养,不重视技术岗位开发等问题。比如,英国面对企业做受益者培训项目,为解决科技人才的引进问题,首先培训企业家,使企业家有科学素质,提供有技术含量的职位。如果只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把大学生当农民工用,这达不到根本目的。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这个时期的特殊问题,又综合反映我国经济层面、政府公共服务层面、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教育改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最敏感的问题,单个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把

就业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解决。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将进一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全心全意为企业、毕业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就业市场。一是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确立公共服务属性,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场所和功能建设,特别是加强基层工作平台建设;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大学生就业的免费服务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专项服务制度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制度;三是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场所、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要得到全面系统的加强;四是统一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并使就业网络与社会保障网络实现联通;五是引导各类大学生就业培训服务、就业辅导机构的发展,增强就业市场的生机与活力,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新格局。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第二篇_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可见,大学生们自我感觉能力不强、专业不专的就占了近半数。扩招没错,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及时到位,也就是说是一种盲目扩招、非理性扩招,使得教学水平下降,人才产品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与社会需求对接不上,同时导致大学生出现结构性失业。

1.4 学生个人原因

1.4.1 大学生的择业取向脱离社会现实,有业不想就

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幢房.反应出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的就业态度。

一系列的调查:

关于“理想工作区域”的调查,

“没想过”实际上就等于是不愿意去。可见,绝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就业的。

这些数据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自愿去西部、去农村、去基层等条件艰苦地方的人并不多,即便想去也是被迫无奈,很少有人真心实意想去。而现实社会是在西部、农村、基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偏离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根源。[4]

1.4.2 就业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

1.4.3 核心竞争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更侧重于竞争力,通过就业这一社会的检验就会发现。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沟通能力不强,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积极良好的心态等。

2.解决措施

2.1 政府方面

2.1.1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1.2 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还要增进人民的福利。国家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有的时候还应该不惜牺牲一点经挤增长速度栗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2.1.3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企业是消耗大学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应通过合理的优惠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通过法律法规已经其它政策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2.学校方面

2.2.1 利用市场经济来推动和加快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得专业设置更加优化;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建立学用结合的培养体制,依据企业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决定性环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2.2.2 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在推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要狠抓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教书应先育人,学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引导。高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目标地安排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2.3.用人单位方面

2.3.1 用人单位应改变用人观念。用人单位要改变对应届毕业生偏见,用人单位应该尊重大学毕业生,应该客观、全面评价当代大学生,不能因为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比较差,就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这样,用人单位应该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而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高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

2.3.2 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花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2.4.学生方面

2.4.1 学生要静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成材必先成人,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提高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2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不能一味追求“孔雀东南飞”。

④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乡基层单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结语:

我们是新一代的大学生,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我们自己的能力。毕竟,在这个矛盾之中,我们自身的原因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我们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竞争力,注重量的积累,不做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接受社会地挑选。但是作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样要很好的得到解决。因此,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做出响应的措施。只有这样,现存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所有人所期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浅析[J].生产力研究,2009(16):106-107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4):56-59

[3].陈建波.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南方现代化,2009(27):104-105

[4].王新,冯玉双.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J].人口学刊,2010,(3):56-60

[5].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8):14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第三篇_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专业:农学

班级:122

第 1 页 共 1 页

论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文章摘要: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大角度,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性质、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以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经济学;社会学。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是212万,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比2003年增长32%,2005年高达338万比2004年增长20.7%,2006年413万较2005年增长22.2%,2007年则高达495万。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一谈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危机,人们就不禁认为是扩招惹的祸;之所以会这样想主要是由于4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致人们只是通过简单的供求计算就推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而言,有13亿人口基数的中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周边国家,菲律宾的大学入学率是31%,泰国是35%,都比我国高了一倍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既然我国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近几年这样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第 2 页 共 2 页

(一)认识误区

1.择业心理中的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

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以致他们觉得没呆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必定会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及。于是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出现了。在这种情形下,上大学选专业时跟风都选热门专业,就业时“扎堆”都往大城市、白领职业里扎。最后便有了目前这种“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和“毕业漂族”的戏谑称谓(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的一种称号)。这种失业在经济学上称作自愿性失业(统计时不算作失业人口)和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可通过就业信息的透明化及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而自愿性失业就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塑造成熟的就业心态来解决了。

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标准要求过高,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 第 3 页 共 3 页

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二)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

1.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而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由此产生了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数十次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

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上一些地区和学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等问题,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

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很多人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仍然等学校安排,等用人单位来招聘。

2.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中有重要作用,但在究竟通过何种关系网络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第 4 页 共 4 页

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要更重视培养和利用亲属和朋友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搜寻。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递信息为辅,大学生职业搜寻要重视强关系网络。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 。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方式,将会开辟出就业的崭新天地。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社会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 第 5 页 共 5 页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第四篇_困难与出路: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毕业论文

题 目: 困难与出路: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二O一四年 三月

困难与出路: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及学生主动应对的大学生就业立体网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行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义;对策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有人认为是政府制度与体制的缺失引起;有人认为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所致;有人认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等。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弄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危机中的劳动力市场,高端和低端就业群体面临相同的境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身特性,使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与生产资料一起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就业”对个人来说是生存的一种必要手段,对经济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机制和发展的动因。然而,面对暂时还看不到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也是最脆弱的,成批的失业者似乎在一夜之间出现,“今年将成为本世纪以来就业压力最为沉重的一一年”的预言,正在步步紧逼。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怎

样?自2003年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每两年都要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6月他们进行了第六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其调查报告也于近日出炉。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就这一个天文一般的数字就让我们惊叹,对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感到堪忧。

对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调查如下图所示: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现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就业形势是那么严骏。

二 “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

在目前为数不少的失业大军中,“未就业即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尤为引人关注,有人还发出了“大学生就业难,难如上青天”的感慨。无乎于温家宝总理也曾表示,农民丁返乡和大学生就业,是他担忧的两大问题。

危机中的劳动力市场,高端和低端就业群体面临相同的境遇,而大学生群体却成了其中名副其实的“夹心层”。一些大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业绩惨淡,

不得不痛下杀手进行裁员,为数不少的有技能又有经验的职员被迫失业,进入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同时,不得已失业的还包括了农民工群体,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比较单一,大部分在城市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裁员往往首先裁掉这部分替代性比较强的人员,这部分农民工不得不进入再就业市场。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当下就业市场上与这两类群体相比,明处于劣势。与被迫失业的白领相比,大学生缺少经验和技能,企业要花费额外的培训费用;与农民工相比,大学生又没有成本优势,还会陷入大材小用的尴尬境地。危机期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身特性,使得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

中国经济转型是在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从一个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低又不平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国情出发来实行的。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时期的烙印。就生产力要素而言,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把廉价的劳动力同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实现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能较快地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而生产关系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通过借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就业做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制度,可以为经济顺利转型和促进就业提供制度保证。但从现实看,经济转型攻坚阶段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般而言,进入丁业化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就业结构也应随之变动升级,由从事直接生产者为主向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为主转变。就是说,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的劳动力将会迅速密集。这时,全日制就业机会减少,非全日制的就业机会增多;传统工作制的人数减少,弹性工作制的人数增多;劳动时间减少,自由支配时间增多这一转变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囚劳动者的技能、经验、知识与可供职位素质要求不相适应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显然就业机会依赖于劳动者基本技能的提高,但目前,我国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就业人口中与空缺职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相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中特别常见,也从侧面说明高等教育已逐渐适应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三 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

“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必然现象,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还得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

1.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利益追求,能够形成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内部驱动力,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市场经济还通过竞争机制,不仅形成对市场主体的外部压力,而且形成市场淘汰机制,通过不断的优胜劣汰,始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治本之策。

2.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

当前大学生市场还是那种粗放的、农贸市场式的招聘会,铺天盖地地发简历,微乎其微的签约率,无形中给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恐慌。因此,建立专门化的、小型化的人才市场势在必行。比如,建立专门的师范生市场,专门的医学、药学人才市场,专门的研究生市场等。在这种专门化、小型化的人才市场上,供需双方目标明确、精力集中,竞争者之间对比鲜明,因而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提高签约率。

3.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办学实体。

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市场的调解作用,关键是市场主体要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市场条件下,各高校应有权根据对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科学预测,制定本校学生培养计划,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具体问题应由各高校自主决策。只有这种决策都是各高校自主进行的,才能够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出灵活的反应,及时协调毕业生供求关系,缓解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 大学生就业的新内涵

现在,一些社会媒体和高校认为,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协议后,大学生就业就算成功了。其实,只有当大学生到岗上班,真正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才能算就业成功。而当下就业环境的复杂和影响就业因素的多变性,决定了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第五篇_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

班级:230911 姓名:瞿磊 学号:42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就业”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敏感的,我们上大学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我们有可能失业,这给很多大学生很大的打击,甚至有损我们读大学的积极性。记得我们社会问题研究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是这样说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难道真的是企业不需要大学生了吗?”是啊,难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学生了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从调查中显示,首先大学生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一、结构性失业

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二、摩擦性失业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所接收。

三、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调查显示,其原因有三: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24万人,大约有35万毕业生就业时未找到工作;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52万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45万人,预计毕业时未就业人数将超过70万人。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毕业时未就业的毕业生数还将急剧增长。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促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新变化,毕业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广大毕业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

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调查显示,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

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第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第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35874/

推荐访问: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