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8-01-25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一篇_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现在是2013年11月25日晚上7点整,也许你是今天看到这篇文章,也许是之后,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看这句话的这一瞬间,这辈子再也不会重来第二次。你只有一次「现在」。不管你有没有把这篇文章看完,以后你都要决定如何使用你的时间,并做出各种选择,你的生命会因此慢慢变的不一样,走上不同轨迹。

这篇文章是几段思考剪辑,来自于我,你们不一定要相信。这篇文章的最后也会提到一个网站(10years.me),也来自于我,你们也不一定要去那里。

我来自复旦,做过看上去也许光鲜的工作,但是从没为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而骄傲。我为未来而疑惑过,为找不到真正的「自我」而忧虑过,也为没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痛哭过。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曾经被困在生活和现状里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这样,我不想简单地推论说大家一定都像曾经的我一样,然后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告诉你们应该怎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和自我价值,同时,我也从不认为自己可以教会任何人关于人生的东西,我没有权力去对你们的生命指手画脚。

真正的思考能够找到真正想要思考的人;而我,只是想分享自己过去人生的几段思考剪辑。

1. 你能够预测十年后的自己会成为怎样

首先,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承认,可能无法预测一年后的自己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没有得到自己现在拼命追求而想要得到的东西。这种随机性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相信,命运是不可控的,“既然自己都没法决定一年之后的自己会做什么,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呢?”于是大多数的我们会对未来抱有一种遥远而未知感,而这种感受会让人把目光聚焦于短期与当下,完成一个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目标:考好一次托福?完成一个商业比赛?去西藏一次?找到一份实习?能够完成这些,再继续下一步的前行,而从不去想到一个问题:自己十年后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为了成为那样的人,自己八年后需要做到什么,而为了八年后做到那样,五年后需要去做什么事。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一步一步努力的做法不好,事实上,有些人会把这种态度称作是脚踏实地或立足于当下,而且这也是没有目标和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命运的人的最好选择。在传统观念中,计划十年后的人生而从今天为之努力甚至是一种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他们认为,似乎只要做好现在的每一步,你就可以得到你最终想要得到的,可以获得最理想的人生,似乎只要埋头把手头的工作和考试完成,生活自然会前行,“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种观点认为,即使今天的生活没有任何未来性,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或生活方式,但是没关系,今日的努力是在为今后的机会而积累,在几年后的一天,生活会突然回到“正常的轨道”,那时的你,

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喜欢的人,每天有机会健身,读书,参加活动,职业生涯稳定发展,个人见识也日渐积累。

但是,根本没有这种所谓「正常的人生轨道」。

因为,人生是连续的,你今天的选择和努力只会给你有限的方向感,你今天做到选择也已经对未来产生了影响,换句话说,没有一个「现在」和「未来」状态的明显分野,所以永远不要指望惊奇的际遇或突然的成功。而如果你不从今天开始,主动地去将人生往你想要的方向扭转和改变,除了在一些万分之一的概率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帮你做到这一点。

而这种主动控制和改变人生轨迹的努力一定会让你痛苦,因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强迫着你放弃当下现状的一些东西,于是你周围的人怀疑、反对、制止你。虽然你之前看到过那些可参照的成功人生,即那些深知自己所要追求的人所创造出的伟大事业,比如Elon Musk,Chris Rene,Jack Dorsey,孙正义,但是那些人会被斥为是极端的偶然和幸存者偏差的结果,然后我的这些思考也会被斥为是成功学的励志文,然后你会被要求冷静,被劝说接受现实不要犯错,然后,你自己也会开始迷茫疑惑。你可能会哭,挣扎,选择,取舍,可能会停下来,可能从此会安然接受这些罩在自己身上的网。

其实,大多数人的都不愿意承认的现实是,看着现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样子活着,十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我们还愿意相信“人生是不可控制的”,“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生活才会更有趣么”“要等待机会到来”这样的话。

大多数人不愿意用实际的眼光面对未来,因为他们觉得未来的「不确定性」会掌控和颠覆他们的生活,不确定性当然存在,可是仔细回想,在一个长达三十年的样本区间中,(除了个例)概率会抹平它们,大部分的你们终会回归预期轨迹。你没法挣脱,也应当利用。因为这意味着,如果你真的早已知晓你所希望成就的一切(说到这里可能又会被认为是成功学),并努力一直将生命向这个方向推动,不懈怠,专注思考,穷尽一切可能,你一定会得到你所想要得到的。虽然至于得到多少,能不能闻达于天下,仍然取决于概率,但是这种主动至少能够帮助你战胜概率。

很多人提到乔布斯的那段演讲,“将生命中的点连起来”,这其实谕旨着一种思考,就是你可以放心地去完成和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人生,在回望生命的时候,你自然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事情相互联系了起来。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值得尊重的生命模式。但是问题是,如果你是乔布斯,当你已经过完成功而满足的一生,已经将个人电脑界、音乐界、和移动网络的传统结构彻底颠覆,你自然可以去回望自己大学时所上的字体印刷课程并将它和Mac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而对于生活中大多数人,我们没有真正的勇气去像乔布斯一样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又有人要提起小概率事件和成功学了)。因此,我们大多数人二十多岁的生活可能

是这样的:大学时代经历了很多课程和活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在毕业的时候,仍然是在出国、工作和考研这几个选项中按照最大化自身回报的标准选择了一样。这就是关键点:你做的选择是为了最大化短期收益。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在复旦大学读商科,那么最好的选择是立刻在上海或香港找工作,因为这样是最光鲜和薪水最高的选择,如果你去申请商科硕士,那么可能一两年以后回来反而找不到同样等级的工作;而如果你在交大读生物工程,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深造,因为如果你去求职市场,可能只能找到一份薪水中等的工作。

所以你看到了吗?这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大多数人在人生最关键的几年,所做的选择不是基于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而是简单的下一步最大收益。

在短期来看,这当然是最理性的聪明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是基于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深深不信任,你不相信自己具有足够的能力去越过短期的阻碍,你不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你不相信如果今天你做出了不同选择,你同样迟早可以获得想要的生活,你害怕不确定性,你的父母也害怕。因此,你只想保证每一步不走错,不要在同学面前丢脸,不要让周围的人失望。

因此,到了最后,当你回望一生,想把这些「生命中的点」连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你自己的人生无比苍白,也许你遇到了一两个像乔布斯的字体设计或个人电脑那样事物,但是你没能抓住他们,因此你人生的线也许就会变成这样:

a. 高中毕业时想拍摄一部能够改变年轻人的纪录片,让人们在纪录片中谈论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b. 但是大学上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然后度过四年,也许也有努力换过专业,但是无论成功与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c. 工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突然又想起自己曾经想拍过的纪录片,然后疯狂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是始终不敢尝试去学习摄影和分镜;【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d. 挣扎了半年后,终于找到了一些朋友一起筹备,经过无数的曲折反复,无数的通宵熬夜,终于开拍了;

e. 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在周围人的压力下,又回到工作中,纪

录片也没有继续存在,几百人的梦想留在了胶片中,然后被扔掉;

f. 从此的生活不算是无趣,但都是可预见的,继续工作,积累对社会的经验与阅历,升职,出国读书,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管理人员,跳槽;

g. 也许经历几此职场危机,也许参与了一些商业决策,然后有了自己的小孩,开始为他们而奔波操劳;

h. 再往后,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偶尔可以发表对商业的评论或者对汽车能源行业的评论,也被一些人认为拥有成功人生;

i. 但是自己始终清楚地记得,曾经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只能十年后看着自己曾经画在纸上的纪录片分镜哭泣。

那个时候,你发现,你不仅没有改变世界,你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法改变。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如果不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你虽然可以得到虚幻假象带来的宽慰(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却失去控制和了改变的机会。你只能沿着现在的轨迹做出微小的改变,你做不了变革,因为你不敢推翻现有的生活,你觉得现有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你只能沿着它走,或者被它推着走,所以你从20多岁开始就失去了思考它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一步一步做出最大化收益选择的做法不能让你沿着一个方向走,因为你的方向是每个时段的短期收益所引导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这种价值观所引导出的人生轨迹只能是一条曲线,逐渐偏离你所想象的人生轨道。最终,你会在30多岁的某一天醒过来,疑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而这一路的选择在30多岁的你看来,既不聪明,也让人悲哀。【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2. 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忽略了「自我」

无论做什么行业什么工作,相信我们都思考过这些问题: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自己想做什么职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十年之后,想过怎样的生活。同样的道理也试用于学生,你要申请什么项目或者学校之前,必须思考这段学习或经历能够给你带来什么。

在复旦待过的四年告诉我一个道理,虽然每个人在四年里都会有各自的追求和选择,但是在

毕业之前的一年,人潮涌动地各自寻找下一个出路的时候,人还是会选择大多数人所追求的道路。毕业时,大多数人仍然只想着投行咨询快消,高盛大摩淡马锡凯雷,因为这些工作大多数人都喜欢,因为这些工作光鲜亮丽,因为这些工作让别人羡慕,因为这些工作满足你的虚荣心。你只是跟随主流的目光。我们编撰了无数的答案去回答那些“为什么”的问题,可是很少有人能说真正喜欢那种工作本身。你准备了无数答案去说服别人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然后悲哀的是,你渐渐也会相信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了。【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你们走向你一直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进入目前的大学或者工作只是你踏上的众多阶梯中的一个。进入复旦或者什么其他大学,尽全力找一份年薪最高的工作,再读一个MBA,然后进入大公司做管理或其他岗位;你也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或者从生物过程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心脏病医生。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在你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这个专业轨道后,再想回忆你最初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谈钢琴和打篮球的人,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那个活泼能干的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难怪年长的人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用William Deresiewicz所提到的比喻来说:“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除了谈论钱和肝脏外再无其他。”

当你开始工作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或许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咨询顾问,去咨询公司,当投行家,营销总监,或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混入大流最容易,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并不是说找到这种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你来到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样,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想进入投行四大咨询快消银行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从你上高中开始,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如何进入下个阶段”的角度看待人生。“进入”就是能力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先进入复旦,然后是高盛集团或科尔尼咨询或别的什么地方,然后是哈佛或斯坦福的商学院,然后是黑石凯雷KKR,然后政界经济游走自如。你迈出了这一步,似乎就必然会迈出下一步。

而当你开始真正地回首审视过去的人生,你会发现,你朝这些方向前进的最终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人的羡慕,是因为大家想要成为这些人:或者是社会地位高、薪水丰厚的投行家或公务员,或者是所有人都崇拜的摇滚歌手或演员。你也许看到,这些东西是大家都羡慕的,而且所有人都想得到。而你,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才去做这些事情。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在小学里考试得高分、获得小红花、成为少先队员、考上好的中学,这样老师喜欢你,父母会夸赞你,表扬你,你的名字因而可以出现在教室的墙上或者校长的表扬稿中,周围的同学们也会羡慕你,所有人都会给你拥抱和笑脸。而你,像巴普洛夫实验里的狗一样(抱歉,我在说我们都是这样),在年纪尚幼的时候近似着被训练着去接受这些人造的「激励」去做那些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情。但是,看到这里,我急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本身都没有错。无论是奖励三好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篇_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远离消极的人吧!否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有时他们一个甜美的笑容,一句温馨的问候,就能使你的人生与众不同,光彩照人。

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怎能搏击长空,翱翔蓝天?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爱上羊”而丧失狼性,怎能叱咤风云,驰骋大地?

原本你很优秀,由于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压力,丧失前进的动力而变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不是有这样的观念吗?“大多数人带着未演奏的乐曲走进了坟墓。”

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不要与燕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

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一个人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周围的朋友决定的。朋友越多,意味着你的价值越高,对你的事业帮助越大。朋友是你一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因为朋友的相助和激励,你才会战无不胜,一往无前。人生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生活的美好之处则在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生就是这样。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优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机遇,你就会成为优秀者。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一样充满热

情。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报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篇_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人进行过一次调查: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把比尔·盖茨放在了第一位。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创造了20世纪个人从白手起家到世界首富的传奇神话。盖茨是靠为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个小电脑软件而发家的。当时的他借助这小小的产品以及商业化的运作,率先敲开了“数字经济”、“信息产业”的大门,掀起一股席卷全球的“信息风暴”。正是这悄悄的领先加上最初的小本经营,才有了以后的一发不可收拾,造就了一个成功的投资人——比尔·盖茨。在神话主人公那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背后,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的是:普通人和这些富翁之间的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西恩·兰道(盖茨的好朋友)道出了事实的真谛:“盖茨除了大脑运行方式跟我们不同外,其他的和大家没什么两样。”而主宰盖茨大脑运行方式的东西主要是他不同常人的投资理财理念——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

盖茨成功了,但是还有很多家庭、很多人没有,他们渴望着„„渴望的不仅仅是人生第一桶金,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投资理财理念以及适合各自家庭(个人)的投资理财方法。绝大多数家庭(个人)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困惑:有了钱怎么办?选择什么样的花钱方式才能够使自己的那笔钱不断地得到升值?

很多家庭和个人认为:投资理财只是富人的专利,对于一般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而言,不存在什么投资理财,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投资理财的知识。这其实走入了一种误区。事实上,只要有一点钱哪怕是一块钱,就存在投资理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在一个人既饥又渴的时候,是用一块钱先充饥,还是先用它来止渴呢?这就是用钱的选择,就是最简单的投资理财。因此,如果我们的头脑中还存在着上述的思维误区,不妨先来一个思想的革命,重新树立起属于你的投资理财观。同时,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我们也应该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投资理财并不是简单的“钱生钱”、“鸡生蛋”或者是“蛋生鸡”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讲究衣、食、住、行,而且还要懂得将手中的钱投到教育、保健、旅游、娱乐等方面,进行“快乐投资”。因此,对于普通家庭和个人来说,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要求投出多少钱收回多少钱,而是投出多少钱获得多少的享受。

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自己可花费的钱必竟有限,如何使自己有限的钱财升值?如何将有限的钱财投资到最需要的地方,这就需要进行选择,需要有主宰选择的理念。“即会花钱,又会赚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同时享受两种快乐。”投资理财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享受的最大化。

本栏目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投资理财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到投资理财的方方面面,如股票投资、保险投资、债券投资、储蓄投资、外汇投资、期货投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网络投资、房地产投资、实业投资、彩票投资、邮票投资等等。其中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将成为未来家庭投资理财的亮点。因为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财富增长最主要的工具,投资教育,拥有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拥有财富,拥有未来,健康的身体更是你我拥有一切的载体。但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年轻时用自己的健康去赚了大笔的钱,到了晚年却用这大笔的钱来买健康,结果还是失去了健康;有些人则懂得从青年到晚年始终如一地进行有效的健康投资,因而受益终身。

投资未来——教育投资

投资教育的回报期比较长,但是回报率却比任何投资都要高。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

盖茨父母的决定

我们之所以把眼光放在看不见的事物上,而不放在看得到的事物上,是因为看得到的事

物是暂时的,而看不见的事物却是永恒的。

在很多中国家庭看来,教育投资已经不是什么稀有名词,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家庭教育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消费,而不是投资。其实对于家庭来说,凡是把钱用在日用消费以外,用于资金积累的经济行为都可以称投资。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把钱存人银行赚取利息收益,把钱投入股票市场获取投资回报等等,与上述投资相比,家庭教育投资是一种长线投资行为。不过作为一种特殊投资行为,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子女未来的前程和自我的发展(注意:大多数人把家庭教育投资单纯地理解为为了下一代,实际上面对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自我的教育投资也非常重要)。

家庭教育投资

21世纪可谓是教育的世纪,因为主宰世界发展变化的力量已经不是资本而是知识,但说到底还是人。世界要想变得更加精彩和有魅力,就必须通过知识使人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变化又必须有赖于充满活力的教育来推动。投资教育的回报期比较长,但是回报率却比任何投资都要高。盖茨父母的决定就是最好的明证。

最好的明证。1967年盖茨的父母做出了一个影响其一生的关键决定,没有送盖茨到他姐姐就读的公立中学,而是送他到他们当地——西雅田一所收费最高的私立男生预科学校——湖滨中学:这所学校学习气氛浓厚,教学严谨,是一所贵族学校,每学期学费高达5000美元。也正是这样的学校孕育出了比尔·盖茨这样的学生,现在人们称湖滨中学是“天才的学校”。因为比尔·盖茨进入湖滨中学读书的年代,正是美国致力于把卫星送上月球、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这也使学校做出了一个对盖茨未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让学生涉足这个新兴的、令人兴奋的计算机世界,这也使湖滨中学成为当时美国最先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 由于当时的计算机非常昂贵,虽然学校是很富有的私立学校,但也无力购买只能由政府、大学和大公司才能买得起的价格在百万美元以上的计算机。学校只好买了一台价格相对便宜的电传打字机。如果付费,使用者可以在电传打字机上输入指令,让它通过电话线与一台PDP-10型微型计算机联网,而这台PDP-10型微型计算机是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所有,该公司按照学校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向学校收费,每小时40美元,这笔费用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正是这台机器成了盖茨一生的分界线,为他登上世界软件之王奠定了基础。

比尔·盖茨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广阔的迷人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是那样的诱人,那样的激动人心,以至于他们把自己业余时间的大部分都投入了其中,如痴如醉。为了支付孩子们使用计算机的费用,包括盖茨母亲在内的湖滨中学学生母亲俱乐部的一群妇女举办了一次拍卖活动,这次拍卖共筹集了3000美金。即使如此,昂贵的费用短期就花光了这些钱。学生的父母们被要求帮助学校支付通用汽车公司的越来越大的计算机使用款项,虽然家长们弄不清楚这台像电冰箱一样大的机器为什么会对孩子产生那么大的诱惑力,但教育第一的理念仍然让他们舍得投入这笔他们并不理解的费用。谁也不知道,这在无意中造就了世界软件的“巨无霸”。

20多年后,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非常感激地写道:“这些母亲们的决定,应该把义卖捐献物所得的钱用来为学生们安装一台终端机,并为他们支付计算机机时费用。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这是一种相当令人惊讶的做法——对此,我将永远怀抱感激之情。”

从盖茨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父母的教育投资理念:一是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二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非局限于书本中的知识)。

什么是家庭教育投资?“投资”本来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一般指为了获得经济回报而购买一定资产的经济行为。在我国,以前人们不会把接受教育同投资行为联系起来。因为义务式的教育基本上不用交学费,那时的观念把教育的支出看做为消费和福利,忽视了教育的生

产性的一面。学校被看做是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的的非盈利机构,免费上学被看做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一。今天,当市场经济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教育资源日渐稀缺,教育变成了有偿服务,科教兴国与教育收益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经济价值功能,认识到接受教育不仅要花钱,即有经济成本,而且将来能给个人、社会、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收益;逐渐接受了“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规则,“花钱买知识就是买财富”的观念已经成为广大人们的共识。当家庭教育投资的项目和投资数额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投资如何正确地做出投资选择?

通常来说,家庭投资是为了经济回报而进行购买或支出的一切家庭活动。家庭投资的项目有多种,家庭教育投资只是其中的一项。它是指家庭在教育上的负担,是每个家庭都必须投入的,但又是大多数家庭常常不考虑其成本与效益的一项投资。大的来说,家庭所有成员因接受教育和培训而花费的钱财和时间;小的来说,是指家庭为了子孙后代接受教育和培训而付出的一切。具体地说,真正属于家庭教育投资项目的一般只有如下几项:

(1)接受学校教育的直接教育费用支出。如学杂费、学习用品费用、书报杂志费(书店购买和向学校缴纳讲义费、书本费等)、生活差距费(因上学而在吃穿住行方面多花费的额外费用)等。

(2)孩子接受校外辅导班、特长班、培训班以及为孩子聘请家教的费用。这是大多数家长愿意投入并投入比较多的一项支出,但是往往又得不偿失。

(3)教育机会成本。它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以及父母因子女和自己受教育在时间、精力和其他机会方面所做出的牺牲。

(4)家庭中成人为自身发展所付出的教育费用。包括接受培训的费用、报考各种职称考试的费用等等。

(5)家庭教育集资。这是教育机构向家庭所取的长期无息贷款。

(6)家庭教育税费。在农村有农村教育费附加税费和技术培训费:在城市家庭现在还没有承担过。

(7)为提高子女的情绪控制和心理适应能力水平而投入的费用和时间。

投资教育的回报

接受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这是因为接受教育会形成人力资本,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生可赖以赚钱的无形资产或称为本钱。一般来说,接受教育越多,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多,日后的经济回报也就越多,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满足程度也会提高。家庭成员接受各种教育或培训及身心保健方面的费用、子女接受正规教育及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培养方面的费用等,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但能得到补偿,还会长期带来各种收益。家庭教育是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遭遇各种各样的诱惑,也面临着生存竞争及各种机遇和挑战,在当今社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投资选择,但是,为了自己和后代更具有生存竞争能力,为了自己和后代明天生活得更好,许多大械市家庭开始把教育支出作为主要的投资项目。据有关调查表明:城市家庭里,子女上大学的年支出占家庭收入的40%以上。在北京,用于子女接受教育的年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百分比平均为:上高中的占45%,上初中的占25%,上小学的占25%;在广州,分别为26%、27%、25%。子女的教育投资已经成为当代家庭关注的焦点,并且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接受过良好教育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相比,无论在待人处世、社会交往中,还是在就业选择、事业建树方面,都要高出一筹。接受过高等教育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上将会受到不同的待遇。从我国下岗人员或失业大军中就看到,首先下岗或失业的,是那些学历较低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其次是年老体弱的和年岁比较大的妇女。除此

之外,最难于再就业的仍然是那些低学历且没有一技之长的人。

教育等级的划分是与劳动力市场的等级划分、结构划分相一致的。教育经济学中有一种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该理论研究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市场即上等市场和次要市场即低等市场两部分组成的。不同背景的人,接受不同教育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有不同的收入,享受不同的待遇。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子女要想进入上等市场就业,成本最低即花钱最少的途径大概只能是接受好的高等教育,有高学历,拿到高学位之后再就业。由此可见,家长希望通过为子女花钱买上等的教育,使子女获得较高的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通过受教育使之未来获得较好的职业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便是顾理成章的事情。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教育同样能得到回报的观念将逐渐深人人心。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而不是约定俗成的教条或某个具体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那么任何教育上的投资都将以失败而告终。

说到每个家庭中的花销趋向,孩子,总是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有人曾就一些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的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要是有学龄期子女的,日常花销的1/3到1/4是为了孩子。

对孩子投资,是广大家庭一项近于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花费。从个体来说,每一位父母都会根据自己的理想去为孩子花钱,但是就一种社会现象而言,我们希望这笔钱花得更为理性一些。

毕竟,追求效益是经济社会里一条最为关键的货币运行原则,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下面我们对10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和趋向予以介绍,供每个家庭参考。具体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一般公务员家庭

电影〈站直了!别趴下〉中有位刘干部,他对女儿的教育投资充分反映了这个阶层对于子女教育进行投资的状况。他们可以相对地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天地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他们总是用最后的结果来衡量这种投资的成败。女儿没有考上大学,她喜欢的画报、明星剧照、流行音乐便成了不好好学习的罪证。刘干部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女儿愤然出走。面对尴尬的局面,刘干部只好又给女儿买了一台脚踏车,缓解父女之间的矛盾。

一般公务员家庭,在中国社会里是一个政治生活相对优越而经济条件又相对平淡的阶层。在我们所调查近50位公务员中,只有一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从事自己目前的工作。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改变生活的方式,表现在家庭投资方面,一般是期望值太高;再就是以关系来弥补经济不足。

此类家庭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接受家庭教育投资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对教育投资的理解显得过于单一。在50位采访对象中,29位家长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但又强调,全面即不是偏科、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他们最为焦躁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上不上、下不下,老是在中游晃荡。”而且由于受工作限制,对于孩子的学习尤其中学生的学习,有一种下不了水却又不能站到岸上看的困扰。

我们可以借此向一般公务员家庭做以下建议:

1.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自主的活动天地

由于受工作条件的限制,一般公务员在工作中时常感受到一种无形压力,他们往往难以控制地把这种焦躁带到家庭生活,使孩子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或惊恐不安,或迷惑不解,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公务员家庭可利用住房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条件,努力为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由于本身的工作不利于孩子与父母间作为交流的话题,所以尽量依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投资建成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比如集邮、集报、集各种有意义的卡片、扑克、钥匙链、纪念品等:或者用孩子的方式对房间进行布置,让孩子面对自己的时候,感到一种自主和充实,有一方宁静的生活环境。

2.投资全家参与的文体活动

由于公务员家庭上下班要求严格,工作上琐事多,家庭气氛焦躁者居多,充分利用双休日,搞一些娱乐性的家庭投资,对于子女的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家长片面地以为郊游、体育活动是玩,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与孩子一同参加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全家得到身心的放松,更有利于由此培养孩子对生活敏锐感悟,并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陶冶孩子的情操,这样的投资可谓一箭双雕,是明智之举。

3.投资于孩子的特长和兴趣

一个孩子的教育涉及许多方面因素,但兴趣和特长无疑是促使孩子早日成才的一把开门钥匙。

在这里我们应该对兴趣有比较全面的理解。音乐、绘画、下棋可以引发孩子的兴趣,做手工、捏泥人也可以吸引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无论孩子对什么事发生兴趣,首先都应该特别引起家长的注意和经济上的支持,然后是从各方面为他们提供指导,处理好课外兴趣和学业的关系。

由于现在学校教学工作一般抓得比较紧,在课外家长就要尽量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一些,而支持和投资孩子的兴趣就成为家庭投资教育的最为贴近孩子心灵的一条途径。拿身体的调理来说,一是养、二是补,如果说把建立孩子自主生活世界和家庭休闲活动看做是养的话,那么培训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就是补的功夫。让孩子由兴趣发展到特长,由特长发展到成功,这就是家庭教育投资的回报。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知识分子家庭

知识分子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状况是: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阶层,他们饿不着可也发不了财。他们一技在身,靠工资吃饭,却又有着技术技能带给他们的天然优越感,不论做什么事,都是既不能潇洒,又不能免俗。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但生活的压力、科技的革新又使他们时常处于一种新的困惑之中,他们也因此不得不时常更改自己的各种长期计划。

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出发,他们非常关注子女的学习,并且有相当的能力为孩子进行学业的辅导。一般说来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他们比较富有理性,能根据家庭环境,尤其是孩子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能够有条理地来执行这一计划。但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主观化,一味地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致使某些投资显得过于盲目或急躁冒进。据调查,在知识分子家庭,希望通过“让孩子多学些东西,免得将来在人群中产生自卑感”的想法十分普遍。他们对于孩子的投资涉及面很宽泛,书法、音乐、舞蹈、体育,尽可能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培训班,以至使孩子产生极为严重的逆反心理。有位当教师的家长,在儿子两岁时就为他购置了一台钢琴,并且自己先上了一个初级学习班学习,然后来教孩子。可孩子的新鲜劲一过,对每周两次的钢琴课产生了畏惧心理,到练琴的时候,就一味地耍赖,以至发展到不闹不哭一场就坐不到琴凳上去,真正应了“花钱买罪受”的老话。

投资,首先要谋算的是项目,而每个项目的最后成败,不仅取决于项目选择是否对头,更取决于执行这个项目的人。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家庭教育对象的研究,不照顾到他们自身的优、劣势和兴趣,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面所提到的那种尴尬。

我们为知识分子家庭教育投资所提的建议是: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四篇_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生活本来是一张白纸,由我自己来涂抹颜色,将人生填充的丰富多彩,而我每每下笔,便会思考,我的画将要采用什么样的主色调,我要画出怎样的画卷,而我,未来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我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自由是一个人生命的最高追求,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与爱,所追求的都是自身的自由。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安迪爬出五百码长的污水管当晚那场明亮的雷雨,它像《勇敢的心》里华莱士最后那声著名的“FREEDOM——”一样振聋发聩。是的,自由。那些最精彩的桥段,比如安迪脸上挂着奇异的微笑请大家喝酒,比如安迪一手建起全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比如安迪不计后果地让高亢的女声穿透云遮雾掩的层层封锁响彻云端,都是对自由的由衷礼赞。只有拥有自由,怀抱希望,我的人生画卷上才能明亮,活泼,充满快乐。

同样,我需要勇气与毅力,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尼采说“万物消逝,万物复归; 存在之环永远循环。”也许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重复,也许未来枯燥的工作、无尽的社交将磨平我的棱角让我学会在社会上行走,但我知道,我仍旧会心怀梦想,仍旧不会忘记自己的坚持。

我总希望努力避免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类人,即便未来难以预

料,在现实之后,我往往觉得自己看透人事,开始用成熟和变现实装点与掩饰自己的蜕变,然后麻木与世故。 可惜生活永不会因为放弃理想而变得简单一点,踽踽前行的路上即便梦想照不进现实也会有梦遗照进现实。剩下的怀抱争取的心和无法泯灭的坚持。 就像歌曲里面唱着“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 /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也许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 /我将会去证明 用我的一生 //也许我手比脚笨 /但我愿不停探寻 /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向前跑 /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 //继续跑 /带着赤子的骄傲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 /有一天会再发芽”。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不是别人期望的那种,而是自己真真正正想要做到的,充满希望与梦,享受着风和自由,也许很难,但是我会用双手,成就自己的梦想。

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篇_未来你想成为什麼样的人

世界變化的快速﹐超出你我所能想像﹐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最強﹐自視也很高。然而在封閉

當中﹐你我又算什么﹗

散﹑難以整合﹐我們早

的井底之外﹐在眾多的企業如果我們的團隊再這樣分晚會被世界主流所淘汰﹗

憑心而論﹕ 自己夠尊重別人嗎?

自己真的那么優秀嗎?

自己是不是已經成為團隊前進的絆腳石?

你夠成熟嗎? 你真的那么專業嗎?

1

2 你知道影響最終成敗的關鍵是什么嗎?

操作 時間與工 知識 工作 工作 人格 技能 作管理 管理 態度 習慣 特質 可靠自己努力獲得 須借外力幫助 職場中生存的基石 a﹑專業人士建議 b﹑自我反省力量

影響最終成敗的關鍵

你是一名優秀的員工嗎? a﹑遵守團隊法則 b﹑完成任務的決心 c﹑強力支援隊友的需要 d﹑增加自己工作能力范圍 e﹑關心環境絕不浪費資源 f﹑強烈的求知學習欲望

3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13508/

推荐访问: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