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思乡的内容

思乡的内容

时间:2018-11-29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第一篇:思乡的内容

思乡诗句 (1)

思乡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

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

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思乡的内容】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第二篇:思乡的内容

思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思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主题: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学会感受家乡的美,从而喜爱家乡、眷念家乡。

情景: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藕与莼菜》《想北平》《怀念》《月是故乡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因人而异,但是思乡的情一样的。

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导入谈话: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让我们在这悠扬的思乡曲中,吟诵课文中的《古诗词三首》,来体会古人的思乡之情。(课件播放思乡曲)

这是古代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四位现当代作家的

散文中,去体会这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板书:思乡)

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思乡。(出示课件)这是知识树,这是一棵思乡之树。相信通过我们精彩的阅读展示,会让这棵树枝繁叶茂!

主题回顾:

从第二单元的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古诗词三首》 (团圆)

《梅花魂》 (坚强)

《桂花雨》 (快乐)

《小桥流水人家》 (闲适)

阅读概览:

(过渡):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十篇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四篇(出示课件四篇文章题目)。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地阅读,并且填写了《同步阅读卡片》。请小组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再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你最喜欢的一篇思乡的散文,说主要内容。

结合学生汇报引出主题。

《藕与莼菜》:纯朴──从叶圣陶对故乡的藕和莼菜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篇散文,作者借藕和莼菜这两种故乡特有的物,来抒发他那浓浓的恋乡之情,这就是散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情)

《想北平》:自然、古朴──在老舍的眼中,哪儿也比不上家乡北平,在他的笔下,北平的特点是什么?

(出示:“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

画所引起的爱。”在这里,老舍用比喻的手法直接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这就是散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直抒胸臆)

《怀念》:亲密、真诚、和睦──作者怀念的是怎样的邻里亲情呢? 《月是故乡明》:平凡──令国学大师季羡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故乡是怎样的?

小结: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发言也很精彩!通过认真的阅读,我们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看知识树。这八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诠释了思乡这一主题──思乡游子无法尽诉的惆怅;身处异国却坚强的中国心;童年的快乐与恬淡;记忆中那纯朴、自然、平凡的故乡,还有亲密无间的邻里乡情。

片断分享和精彩赏析

读了《同步阅读》教材中的这四篇散文,老师相信总有一些地方能打动你们的心,能读一读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提个小小的要求,在汇报之前,请你先说说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按课交流)

1.《藕与莼菜》

问题:“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上海)的藕与莼菜有什么区别? 理解:

1)学生自由解答,相机指导

2)重点体会故乡藕与莼菜的普通、新鲜、味美;而上海的藕与莼菜的难得、形瘦、味涩,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朗读“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体会藕农外貌描写的细致。

2.《想北平》

了解背景:本文写在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告急,北平告急,老舍此刻正在青岛,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于是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对北平的感情(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北平的想念与挚爱之情,点明了全文的主题。)

2)老舍的作品带有很浓的京味儿语言,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后人称为“语言大师”。朗读“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京味儿。(抽生读,师范读,齐读)

3.《怀念》

问题:儿时的邻里乡情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理解:

1)“晚饭时,左邻右舍家家搬出一张小桌„„真如一幅寻常淡泊又渗透着浓郁乡情的民俗画。”体会儿时邻里乡亲的和睦,真诚,亲密。

2)“吃讲营养,„„真有另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滋味。”体会现在邻里之间的亲情的疏远。

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全文的主题──怀念亲密的邻里友情。

4.《月是故乡明》

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 理解:

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我都异常喜欢。”体会世界各地月

亮的美。

2)“此地既然有山,„„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体会朗润园的月亮的美。

3)“然而,每只这样的良辰美景,„„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体会作者钟情家乡平凡的月亮,实质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正如作者平凡的家乡一样,但是,美轮美奂的异乡却比不上平凡的家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运用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主题拓展

(音乐渐起)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进一步感悟和理解了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同学们,你心中的故乡有怎样的景,怎样的人,你对故乡有怎样的情呢?生自由交流。(根据交流板书关键词语)

(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仔细去观察故乡的美,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就在我们心里。请看知识树,现在已经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老师把我们今天精彩的阅读交流成果汇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把它送给自己,送给我们心灵对故乡的热爱:

思乡情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故乡有我,幼年的足迹;

几度桂花开,几度梅花落,

闲适的生活,依然在梦里;

他乡城也美,他乡月也明,

第三篇:思乡的内容

思乡散文单元整组教学

“思乡散文”单元整组教学

滨海新区塘沽二中心小学 赵子墨

一、教学内容

1.所谓“思乡散文”,这里指表达游子思国怀乡之情的散文作品。

2.散文特点:取材广泛、表达自由、语言优美、形散神聚

3.教学内容:《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百泉村(四章)》

《梅花魂》:叙事抒情

(教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落泪、送墨梅图教我做人、赠梅花手绢)

【思乡的内容】

《梅花魂》:叙事抒情

《桂花雨》:状物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百泉村(四章)》:借景抒情

二、学生情况

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和语言感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速读、快速浏览,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寻找四篇散文的异同,进行比较阅读,领悟文章表现方式及不同意象的内涵。

3.抓关键词句体会含义,品味散文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品味散文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异同,领悟文章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散文不同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思乡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思乡的内容】

1.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

2.整合、联结、比较、建构的策略

学法:

1.以默读、浏览、略读为主要方式,接触文本

2.采用小组讨论和比较阅读的策略

五、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精读《梅花魂》

第二部分,进行《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百泉村(四章)》的群文阅读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精读《梅花魂》

板块一:复习《古诗词三首》,导入主题

1.“家”在游子心中最是温馨、最难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回忆《古诗词三首》,吟诵其中一首,体会古人情怀(指名)

2.今天,我们将走进现当代作家的散文,去体会其中的款款思乡情。

3.板书课题:思乡散文一组

板块二:初读《梅花魂》,重视朗读语气的指导。

例如:“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痕,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板块三:品味语言,理解“梅花魂”的文化内涵。

1.“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2.“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引用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播放邓丽君歌曲《梅花》

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愈开花,梅花的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

第二部分:阅读《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和《百泉村(四章)》,进一步体会散文特点。

(一)出示《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的题目,猜一猜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快速读课文,你觉得其中哪篇写得特别美,画一画,和同伴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全班说一说你感受到的景美、物美、情美。

1.《桂花雨》:

(1)“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2.《小桥流水人家》:“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第三,比较阅读,建构“思乡散文”的文体特征。

1.小组讨论,从《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中寻找异同,并结合《回顾·拓展二》交流平台中的话题“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来领悟散文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及付托其上的相同的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快速浏览《百泉村(四章)》,说一说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3.这篇散文与我们之前读过的几篇相比,跟哪一篇最为相像?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画出相关词句,有理有据地说一说。

4.总结:

《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 《梅花魂》

《百泉村(四章)》——|—— 《桂花雨》

|—— 《小桥流水人家》

5.建构“思乡散文”的文体特征

(1)不同的寄托对象与表现方式(取材广泛、表达自由)

(2)相同的思乡情(形散神聚)

(3)语言优美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老舍《想北平》、叶圣陶《藕与莼菜》,看看与我们今天课上读到的文章有何异同。

2.选择其中一篇,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形式: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书签式、卡片式

七、板书设计

“思乡散文”一组 梅花魂 事——| 桂花雨 物——| 小桥流水人家 景——| 百泉村(四章) ——| —— 思乡情

第四篇:思乡的内容

思乡情感探析

“思乡情感”探析

(作者:辛让平)

【关键词】故乡,游子,思乡恋亲,文化精神。

【摘要】人类思乡情感的指向永远是“家乡”或“祖国”,以“家国”为圆心的感情放射轨迹,几乎覆盖了人类情感的所有领域。忍受着“活着之时要寻根祭祖、死了之后要魂归故里”的伤痛迁居和游移,人们的思乡情感在时空中不断徘徊,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形式。文学“母题”的凸现和精神“家园”的建构,已成为思乡情感演绎的舞台。故土家国,不但孕育了游子自身的肉体与灵魂,也是人类生命再创造的栖息地和文化守望的港湾。背井离乡的心身撕裂、落叶无根的精神困惑、浪迹天涯的悲情绝唱、魂归故里的心灵安顿,正是在“何处是故乡,什么是故乡”中寻求解答。本文试图从“思乡情感的指向及内容”、“ 思乡情感产生的充要条件”、“ 思乡情感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诠释思乡情感的存在状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思乡恋亲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无需旁征博引,思乡情感在文学领域中已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既“母题”;在文化精神分析学领域内已成为一种“情结”,即“乡土情结”。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囿于古今中外文学的“乡愁”题材作品举证和文化精神分析进行,范畴之确定便于理清思路,作深入细致地探究,并遏制漫无边际的考证。本文试图从“思乡情感的指向及内容”、“ 思乡情感产生的充要条件”、“ 思乡情感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诠释思乡情感的存在状态。

一、思乡情感的指向及内容。

人类思乡情感的指向永远是“家乡”或“祖国”,这似乎没有什么歧义。为何在这里我们用“指向”而不用“对象”呢,我们认为思乡情感是人类过去有、现在有、将来有,且不断重复的一种情感动态,“指向”的含义比较确切,它比“对象”更能充分表明思乡情感的厚重、深沉和浓烈;“对象”一词只表示静态,它是情感运动的终结者。如果思乡之人回到他的家乡或祖国,那么这种情感就会自然消解,不论这种情感有多么牢固。

明确了思乡情感指向之后,接下来有必要对“家乡”这一概念作以诠释。“家乡”这一概念是由地缘性投影于血缘性形成的,正如王鼎钧所言:“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原乡,此身迟早终须离开,心灵的故乡此生终须拥有”⑴ “家乡”深刻地烙印在人类灵魂的深处,特别是家乡的亲情伦理关系——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等,更是离家之人刻骨铭心、致死难忘,甚至家乡的空气、水、泥土、花鸟虫鱼等都令身居异国他乡的游子魂牵梦绕,因此、“家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作为一个特定的生存时空,是个体身体与灵魂的栖居地,因而也成为思乡情感的原动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具有同构性,“‘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它的一切。”⑵(P51)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家”是“国”的起点,“国”是“家”的扩大,从家庭、亲戚到乡党、同窗,从社团、族群到社会、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以血缘亲情为主轴联结起来的,“家”不仅组织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而且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和价值指向,由思乡爱家,再由思乡爱国,是思乡情感指向的提升与强化。

到此为止,我们已明确了思乡情感的指向和原动力,接下来我们要对思乡情感的内容加以考究,以此来拓展我们研究对象的深度与广度,其方法是对思乡情感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以思乡情感的主体(思者)为中心并与之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关系来划分类别。

据此,我们可以把思乡情感的内容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故乡的亲情和友情,第二类,故乡的风情和物情,第三类,故乡的文化情缘。当然,这种思路属于形而下的,并不排除因第一类感情而引起第二类感情和第三类感情,或由其中一类感情引发另外两类感情兼发的情形,可能一因多果、可能一果多因、可能多因多果并存,虽然思乡情感的内容是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指向的明确性给了我们研究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逐一剖析。

第一类,故乡的亲情和友情。由于中国古代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亲情诗的源头。翻开《诗经》,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三百”中,表达亲情者不下20首,带有亲情的成分者更多。家族人伦亲情对“诗人”们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在人伦亲情中,特别要强调一下夫妻人伦,夫妻本无血缘关系,却是血缘关系的起点,男女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由此衍生出父子兄弟之家庭伦理亲情关系。古人首重夫妻人伦,“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⑶(P143)《诗经》以《关雎》为首,即含有敦厚夫妇之意,正如《诗大序》所云:“风天下而正夫妇。”有夫妇始有人伦,《韩诗外传》卷一载孔子与子夏论《关雎》,借子夏之口云:“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⑷ 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的《陟岵》(第一章)曰: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凤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在原型(母题)意义上,《陟岵》确定了这样一种表现模式——对面落笔,并时互想。此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描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一个想象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诗经》中除有关夫妇、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亲情诗,另外一些篇章涉及到祖孙、姑侄、甥舅等亲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诗经》中还有很多篇章虽不全然是亲情诗,但也有涉及到人伦亲情的地方。如《邶风·击鼓》写戍卒思归,其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数句,抒发对家中妻子的深深思念,非常感人。还有一些诗里面涉及不止一种人伦关系,如《常棣》中既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也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还有“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更涉及到朋友一伦。其它篇章中如《邶风·泉水》写外嫁别国的女子思归,回忆起当年出嫁的时候:“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大家族间的浓浓亲情。自《诗经》以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至二十世纪的港澳台的诗人,思亲题材作品不绝如缕,洋洋洒洒,佳作如天上的云彩,特别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把“亲情、友情、爱情、故土情、祖国情”一笔五写,将思乡之情冶炼的至真至纯至美。

不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此,在世界文化里也是普遍现象,比如德国后期浪漫派诗人——约瑟夫·封·艾兴多尔夫(1788—1857)所作的一首诗歌(再现伦敦音)《思乡——致我的兄弟》:你知道,在那边的树丛里,假寐着一种魔幻的力量,深夜时分,好象在梦里一般,花园会突然地开始歌唱。有时透过了寂静的夜空,歌声悠悠地飘到我的眼前,这时我会从心底里,呵,我的兄弟,呼唤着你。其它人是多么地陌生,我惊恐地漂泊在异地他乡,我们愿意一起漫游,快快向我伸出忠诚的手来!我们愿意共同迁徙,直到我们风尘仆仆地,听着古老的魔幻之歌,跪倒在父亲的坟前。(翻译:曹乃云)约瑟夫·封·艾兴多尔夫这位德国诗人对兄弟和父亲的情感也如中国人一样浓厚,乡情的召唤如魔幻般力量,引导诗人“ 跪倒在

父亲的坟前。”将人伦亲情写得如此震撼心扉,堪称德国文学精彩一笔。

第二类,故乡的风情和物情。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者,字季鹰,吴郡(今苏州)人,他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联想到家乡的茭白和鲈鱼,便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后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有“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之句。对张翰来说,故乡的美味比做官重要,对辛弃疾来说,收复乡土比生命重要。长期旅美的台湾作家李黎曾经引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段美文来说明,“思乡”是那“当人亡物丧,昔日的一切荡然无存的时候”,它还能“长久存在”的东西,像“气味、滋味”那样的“无形的一点滴”都能负载起“回忆大厦”,就在于它们完全属于个人,“绵绵勾起心灵深处的遥远记忆”⑸(P 114—115)李黎在《玛德兰的滋味》中笔触美妙地讲述过自己类似于《追忆似水年华》、《小玛德兰点心》那样的味觉经验,一次在美国见到了久违多年的荔枝,当“咬下一块果肉滑进舌和上颚之间轻轻挤压,透明甜蜜的汁液流淌出来触及味蕾的那一刹那,忽然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如光色般笼罩下来”,她会回忆起,童年的夏天放学回家见到南台湾荔枝的全部感觉。普鲁斯特会用两千来字把一口“小玛德兰点心”造成的味觉经验写得那么优美,李黎会把荔枝汁液的味觉写得如此传神,是因为那些感觉以最独特也最长久的方式负载着他们童年的记忆,那些感官的内容别人都无法分享,所以,更能盛载个人化的记忆。乡愁乡思就是从这种个人性回忆中保存着、萌生着。再看唐代诗人李白《渡远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一生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但他最爱的印象最深的还是故乡的山水。

如果走出文学作品,回到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思乡感情也往往表现在对家乡的风物人情上。在欢迎参加由天一创意联合机构、搜狐新闻中心、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发起推出的“非常爱中国——喜爱家乡的101个理由”互动征集活动中,我们以北京、青海为例,就可见一斑。在“喜爱北京的101个理由”互动征集中,多数词条是: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什刹海,神秘的故宫,万里长城,可爱的胡同,香山红叶,鸟巢和水立方,说北京话,吃烤鸭,听京剧、喝二锅头等。在“喜爱青海的101个理由”互动征集中,多数词条是:巍巍昆仑山,美丽青海湖,三江之源,察尔汗的盐湖,锡铁山的矿藏,塔尔寺,虫草,酸奶,牛肉干,甜醅,羊肉,尕面片等。人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故土情结”,是因为故乡的山水、泥土、物产、风情及自然环境孕育了思者的肉体和灵魂,不论你走到哪里?异域他乡的一草一木都会触动你思乡的神经,正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七律·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hè)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骑在马上行走,耳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触景生情的思乡感情油然而生。

第三类,故乡的文化情缘。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这种思乡情感也许更多的是和故国文化联系在一起,一旦离开了故国,就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的文化,才会发现这个文化是怎样的独特,也为自己成长浸润于这样一个文化中而骄傲。活着之时要寻根祭祖,死了之后要魂归故里,这种现象在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和移民身上尤为强烈。精神文化的归属和叶落归根的情结,不但在唐诗宋词山水画里,也在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里,在三毛的文章里,在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⑹的琴声里。最经典的当属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虽然身居台湾,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不惟如此,在寻求精神文化归属感上,世界各民族具有相同之处,在俄国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诗人 莱蒙托夫的《云》里也能感受,诗人站在窗前,仰望着涅瓦河上空的流云,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即兴成诗。这是一首寓意诗,以云为象征,诗人将云拟人,移情于景,以碧空飞云之景,抒发惨遭流放之情,又以“永远冷漠,没有祖国”之景,烘托自己因热爱祖国而遭放逐他乡厄运的悲愤之情。情景相生,浑然一体。正如“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后,为数不少的旧俄知识分子流亡到了英国,与沉沦在战乱和饥荒之中的故国相比,富裕而安定的英格兰是块乐土。但在这批流亡者心中并未充满欢乐,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英国文化的不适应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难以预料的转向。许多人对英国人产生反感,认为那些英国佬太实际,无法理解和欣赏灿烂的俄国文化;至于那些俄国文学的爱好者和崇拜者,也只不过是些只看懂一点皮毛的多愁善感的人。身处异乡的流亡者对周围人的态度特别敏感,他们处处看到英国人的反俄倾向。一位流亡学者指责英国人轻视俄罗斯灵魂,他说,欧洲学者总是将俄国人看作是一群供他们做人类学研究的农奴。一位流亡诗人声言,英国人只有挨到德国人炮弹的轰击时才会想起神秘的俄罗斯。由对异国文化的反感很自然地生发出对自身文化特性的强调。当时在旧俄流亡者中流传开了一种所谓的“欧亚主义”论。这种理论认为俄罗斯之所以为俄罗斯是因为在俄罗斯文化中熔合着亚洲文化的因素。渐渐的,欧亚主义的热忱信奉者将布尔什维主义也看作了欧亚主义的一个体现。”⑺《在英国的俄国人》O·卡兹尼娜著 ,里兹大学出版社出版。从以上分析来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这种情感回归、心灵期盼、精神栖息,实质上是故乡文化与他乡人文地理相撞击的结果,其过程是极其痛苦而复杂的。即使作为旅居国外的华侨,只要他在思乡他在寂寞,在他的心海上总会浮着

屈原的泪罗河、陈子昂的幽州台、陆游的沈园,更有曹雪芹西山郊外卖风筝的草屋。即使他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面前,想到的也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种旅途的脚步离故乡的田埂越来越远,灵魂里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近,在异域的天地间浮现起故国的自然魂,用故乡的诗文传说去淘洗尽他乡的风光,虽然这种思乡之情免不了排他性,但它的确是一种乡土文化情缘。

以上是我们对思乡情感的指向和内容的分析与探讨,其结论是:思乡情感的运动方向永远指向家乡或祖国,在时间流上是倒逆的,在感情方向上是不断追忆的;思乡情感的内容是丰富而庞杂的,三类划分虽说不能包裹一切,但是有助于我们深切地透视其内核。另外还有两种情况值得一提,一是当宇航员乘航天器飞向太空离开地球时,他的情感指向就变成地球,回到地球是他迫切的愿望;二是有些思乡题材的文学作品内容我们不能也无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类,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到底思念故乡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凭借想象因人而异,各具其情。

二、思乡情感的成因。

人的思乡感情之产生源于思者自身的迁居和游移,因思者自身个体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存在,加之自身以外的客观因素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双向互动,使得思乡感情产生的原因变得极为纷繁奥妙。如果要把所有人的思乡原因说清楚,似乎是很难的事,如果要把一个人的思乡原因说清楚,似乎又是不难的事。问题的研究在于方法,思乡感情的产生必须要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思者必须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且神智健全的人,二是思者必须有家乡和祖国,三是思者必须离开家乡或祖国。必要条件是命题成立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背井离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人因事因时而异,问题似乎只有从充要条件入手才有头绪,然而充要条件难以全举,本章采用挂一漏万的方法列举三个充要条件来阐述思乡情感的成因:

(一)、战争徭役。(二)、仕途经济。(三)、国家分裂和移民制度。除此之外,诸如因自然灾害、逃婚、流亡、躲债等原故而离乡的人,我们略过不叙。

(一)、战争徭役。

人类讨厌战争,但又难以避免战争。战争使人背井离乡,继而产生思乡情绪。参加战争和徭役,又是臣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诸侯争霸、改朝换代的战争背后就是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苦难与牺牲,反映在文学作品里就是战争徭役诗。《诗经》开此先河,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与征夫苦语。如《王风、君子于役》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在重农尊亲的农耕文化背景下,《诗经》中的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农耕文化的心理特点。自《诗经》之后,思亲恋乡的感情抒发就成为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之一。它吟唱在汉乐府的《悲歌》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回响在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咏歌在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这种因战争而产生的思乡恋亲的主旋律不绝如缕,从未间断过。抗日战争,东北将士唱出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和“打回老家去”;和平年代,解放军战士唱着“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和“说句心里话,我也有家”。

总之,因为战争的存在,是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回,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严重的时候,会表现为一种思乡病⑻,有的时候像流行病一样在军队中流行,当打胜仗时思乡病比较不常见,相反地,当战况吃紧时则是比较常见的。史载楚汉战争中,项羽及其军队被困于垓下,汉军士兵唱楚地歌曲以引起楚军思家之情,瓦解战斗力,是为汉

第五篇:思乡的内容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思乡

睢阳区实验学校 卢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鉴赏诗歌中的思乡名句。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思乡感情。

教学难点:

能鉴赏诗歌中的思乡名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让我们在这悠扬的思乡曲中,品读《次北固山下》,《春望》《渔家傲 秋思》来体会古人的思乡之情。(课件播放思乡曲)

这是古代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这节课,我们要走进两位现当代作家的散文中,去体会这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

二、主题回顾

前面我们回忆了三首古诗词,作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

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交流。明确:

《次北固山下》:

这是一首羁旅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乡感情。

《春望》: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春城败相,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真挚情感。

《渔家傲 秋思》:【思乡的内容】

本词上阙描绘塞下秋景,下阙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亲人的矛盾心情。

三、精彩句子赏析

1、找出三首诗词的思乡之句。

【思乡的内容】

2、参考示例,赏析思乡之句:

示例:《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眼观异乡的自然风物,自然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观天空大雁北归,于是想到凭借鸿雁传书,以解乡愁。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主旨。

《春望》【思乡的内容】

《渔家傲 秋思》

四、主题拓展:

今天我们重点分享了三首思乡的古诗词,我们进一步感悟和理解了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再次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方法把文章内容和感情得以理解。,同学们,通过学习感悟你心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交流。(根据交流板书关键词语)

(小结):是啊,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仔细去观察故乡的美,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就在我们心里。今天让我们用一首乡愁来结束我们的这节思乡课。(音乐开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板书设计:

思乡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春 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渔家傲 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第六篇:思乡的内容

浓浓思乡情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浓浓思乡情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作者:曲莉莉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4年第12期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 黎老师 18618250915

电 话: 010—59766299转646

邮 箱: zhutixuexi@joyschool.cn

“语文主题学习”官网 http:///jjsd/index.jhtml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 202468487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 182408609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 100875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情归故乡》第三单元《诗意故乡》

【设计理念】

根据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策略、语文学科课程性质及特点,在“浓浓思乡情”的主题学习一课中,努力丰富主题学习的内涵,着重体现人文主题、文体主题、能力与方法主题这三方面的特点。

1. 人文主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论是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还是丛书中《望月怀远》《乡愁四韵》等诗词,都具有“思乡”这一人文性主题。

2. 文体主题:在主题学习内容的选取上,根据教科书文体(诗、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情归故乡》中第三单元《诗意故乡》来进行主题学习。因此,本节课的主题学习不仅人文主题是一致的,文体主题也是一致的。这样,本课教学目标更加集中,学生学习更加高效。

第七篇:思乡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乡愁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2387/

推荐访问:关于思乡的手抄报内容 思乡手抄报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