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人要有三个头脑

人要有三个头脑

时间:2018-08-21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人要有三个头脑 第一篇_职校语文一模试题

淄博市2014年春季高考模拟考试(第一轮)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要求的选项选出。 一、选择题(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埋怨(mái) 巨擘 (bò) 越俎代庖(páo) 一哄而散(hòng) B.讣告(bù) 窠臼(kē) 吹毛求疵(cī) 大腹便便(pián) C.馄饨(dùn) 狙击(jū) 戛然而止(jiá) 自怨自艾(ài) D.唱和(hâ) 豢养(huàn) 众口铄金(shuò) 垂涎三尺(xiá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辨析 真功夫 碑官野史 英雄辈出 B.喝采 暴发户 明火执杖 销声匿迹 C.陷阱 坐标系 不胫而走 得陇望蜀 D.募捐 明信片 振聋发聩 金榜题名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时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B.每年两会召开前夕,“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等„„都会成为互联网上最热烈的话题。

C.“小金牛”插上由翻动的书页组成的翅膀,色彩斑斓,突出了本届书博会“齐鲁文脉、华夏书香”的主题。

D.一方面是自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方面是竞争对手招兵买马,图巴的苦又有谁知道呢?鲁能真的遇到了最难迈的一道坎吗?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滥用耕地。

B.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生效..,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C.第四节,在科比的带领下,湖人队发挥出色,打出了一个小高潮,轻描淡写....地将比分反超,随后就再没给公牛队机会。

D.新产品的实验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大家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审议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

B.春节之际,北京向全国游客送出约3万张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免费门票,并提供免费住星级客房等多项优惠活动。

C.对奥巴马25日正式提名骆家辉担任商务部长一事,美国《侨报》27日刊发社论指出,这是奥巴马一个明智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D.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经153个承办单位办理,产生了明显成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6.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7.下列语言表达符合说话者身份和语境的一项是( )

A.小赵从团委开完会,回来对班主任说:“张老师,我给您传达一下会议内容。” B.小钱对数学老师说:“老师,你的作业我给你写完了,交晚了,对不起。” C.小李在应聘时对主考官说:“本人技术绝对过硬,参加大赛经常获奖。” D.小孙对上门促销的推销员说:“谢谢你的介绍,不过我暂时不需要这种产品。” 8. 下列句子中,能与“晴空一镜悬明月”组成对联的是( )

A.时雨点红桃千树 B.亭闲有竹春常在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有闲春色燕双飞

9.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比喻)

B.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反复)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夸张、对偶)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吗? (反问)

用的解释不当的一项为B,B项中关于辞格的判别说是“比拟”,这样的表述不够清楚,“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而原句中只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不包括拟物。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统称。 B.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D.词是抒情诗的一个品类,也叫“诗余”,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诗体,它始于隋唐,兴盛于宋。

11.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解说,正确的是( )

A.写单据时,表示钱数量的数字要用大写,其他表示数量的数字可酌情而写。 B.证明信的结尾必须接着正文写上“特此证明”四个字。

C.简报的报头一般包括简报名称、导语、编发单位、编发日期等内容,有时还写明提醒事项。

D.通知的落款,标题有发文机关的一般只写发文日期。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古 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二、(1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3~16题

(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

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

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期) 13.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14.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16.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二)【人要有三个头脑,】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

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刘征《过万重山漫想》

【人要有三个头脑,】

17.下列有关选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三峡”是指人类历史上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 B.第二段中的“酣睡者”是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第三段中“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是指我们今人创造的事业比古人更伟大。 D.第五段中“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

18.有关选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悟到人类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力量。

B.作者联想到远古时期人类进化史上许多的“第一个”,并且高度评价他们的业绩对人类历史的作用。

C.结尾收束于作者穿过三峡并对历史和现实经过严肃思考之后的喜悦之中。 D.作者吊古思今,表达了只赞赏历史上“第一个”的感情。 19.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表明作者收束漫想,回到眼前。

B.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穿过三峡所见到的开阔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开阔的心境。 C.“飘”和“画”两个动词刻画出了沙鸥飞翔时的轻盈飘逸,给人以美感。 D.本段与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结构完整。 20.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讴歌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B.课文联想丰富,思路开阔,颇具逻辑性。情感丰沛,富有哲理。 C.课文说理抒情是其表,写景状物是其里。

D.作者突破时空局限,课文融现实、历史、未来于一体,给人以启迪。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21~24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是.

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固一世之雄也 D.渺沧海之一粟 24.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2分)

四、填空和表达题(15分)

25.将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6.补写出下面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句,共5分)

我国的诗词歌赋异彩纷呈,有抒发忧国之思的“知我者,谓我心忧,① , 。”有劝勉学习的“君子生非异也,② 。”有在逆境中著书立说的,正如司马迁所说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③ 。”有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由衷的高兴之情的“有朋自远方来,④ !”有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⑤ ,阴阳割昏晓。” 有感叹人生短暂“⑥ ,羡长江之无穷。”有描写莺燕报春的“几处早莺争暖树,⑦ 。” 2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2分)

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 ,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则是涌动的波涛,推动人生。 28.根据下面文字,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3分)

汽车和某些工厂都会排出许多废气,里边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于是产生了浅蓝色的烟雾。科学家管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这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

29.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从格式到内容都有毛病,请按要求修改。(3分) 征稿启事

为丰富校刊《中学时代》的内容,特征求下列稿件:园丁颂歌,班级新事,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思想火花和文艺创作等。

来稿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简洁生动,字迹清晰,篇幅以不超过千字为宜。请写明真实姓名和所在班级。

祝大家学习进步!

《中学时代》编辑部

2003年5月4日

五、简答题(17分)

阅读下文,完成30~35题。

小心落叶(有改动)

⑴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⑵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⑶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⑷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⑸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绿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人要有三个头脑 第二篇_湖北学生考场优秀作文

湖北学生考场优秀作文

曲中人

高三学生 杨柳

有人用生命谱写乐章,有人把乐章为生命,在错杂的调子里,有人阳春白雪,有人下里巴人,有人“从一而终”,有人跳跃变换,种种,不一而足。你哼你的曲,我听着;我唱我的歌,我写着。

我听过一种调,叫曲高和寡。乐声中我看见这位曲折穿梭于魏营,看着他高呼着“绝妙好辞”,看着他与人分享“一合酥”,看着他巧思“鸡肋”„„也许他早已料到自己的结局,但他不忍破坏这篇乐章。他恃才放旷,但他高调人生;他英年早逝,但他千古流芳。他为自己的生命定的调,他无悔,他大笑着唱完最后一个音符,他离去。有人说,他只得烟花般,刹那芳华,但我分明听到了他比烟花寂寞而高亢的歌声。

我听过一种调,叫难得糊涂。乐声中我看见繁华金陵城里的一笔清幽,那桃花坞里的桃花庵,桃花仙人的桃花园,看见他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看见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看着他不愿鞠躬车马前,又得浮生半日闲。他给自己定的调子明快又模糊,慵懒却激情。他高中解元,却爱流连田间。他哪管人们的称赞还是闲言,这位唐解元,从容饮酒,潇洒高歌,“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除作田”。 我听过这样一种调,叫不如归去。乐声中我看见苏老夫子轻车便装,离开世俗的汴梁,我看见他深夜醉归,叫门不应,倚仗听江。看着他“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矛盾;看着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豁然。他华丽转身,这一次完美的变调使他的文辞更如铁板有声,思想更加沧海深广。人们称赞他的明智与决绝。从此他真的可以畅游赤壁,品评人生。他就这样离开尘俗,柱着手杖,牵着青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听许许多多的调子,有的让我清醒,有的让我迷惘。我不禁被感染,给自己也定下一个美好的调子,拨动心弦去弹,感动着自己的的感动,仿佛世界都在为我让路。然后我明了,你,我,大家,都是曲中人!

[点评]一篇绝美的考场作文!小作者面对的是一个颇带有几分浪漫色彩的话题:给生命定调。给生命定调,一个好写也难写的话题。纠缠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就难写,抑或是直着嗓子教训人,就难写;以平和之心,以饱满之情,把握好话题本身的基调,就好写。给生命定调说穿了,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定一个适合于自己而自己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目标、方向。但是在文章中,如果一口一个“目标”,一口一个“方向”,平板呆板地写来,老师的心就会很“凉”!因为他的汗水白流了。抑或为了使“目标”、使“方向”多少有点色彩,来上点比喻,如“灯塔”,如“航标”,如“北斗”„„随便地“如”下去,就这样浅白苍白地写来,老师的心又会很“痛”的;因为他激情四射的热情并未点燃你的心!

本文的小作者是绝对聪明的!聪明的她——杨柳,就把握住了话题本身所提供的“浪漫”的色彩,几乎没有“浪费”掉命题所提供的任何一个“有效信息”,一路“浪漫”地写来。文章中你几乎找不到一个类似“目标”“方向”的字眼,可是我们感动,激动,受到了前所未曾有过的震动!她写得也真够“浪漫”的了。“古今多少事”,800字的作文,怎囊括得尽?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却使小作者完成了她要完成的“重任”!她——杨柳就选用了三个,三个也足够了;因为他们太“典型”太有包孕性:杨修、唐伯虎、苏轼,潇洒一生,洒脱一世,也曾轰轰烈烈,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就如天边的霞飞霞去,如海边的潮涨潮落,但历史没有忘掉他们,你总在“惦记”着他们,因为他们生活的基调始终“昂扬”,始终“雄浑”。

小作者的积累更是丰厚的!且不说对什么样的语言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的经验的积累,单就她对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名句的积蕴,就够许多目前对语文学习还有几分“轻慢”态度却又希望能写出好作文的中学生来说,就已经足使他们艳羡不已了!如数家珍,就像说着自己的邻居,自己的同桌,自己的亲眷一样,好亲切,好热切!

话题与话题是不一样的,真也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的一句话就是:具体问题总要作具体分析,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人要有三个头脑,】

一天,火石被钢铁猛地敲打了一下,它吃惊而愤慨地说:“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准是认错了人,因为我根本就不认识你。别来搅扰我吧,要知道我是与世无争的。”

钢铁望着火石微笑着答道:“如果你稍微耐心一点,就会看到我在一身上创造出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

听了这番话,火石感到安慰,以极大的耐性忍受着钢铁的敲打。最后,突然之间,迸发出一点火星,继而燃烧起

一团奇妙的烈火,变成了创造的力量。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它使你联想到了一些什么?请以“潜力与创造”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例文(1)]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发

高三学生 刘怡汐

当缓流遇上了高山险谷,它才能一激冲天,砯崖转石,震得万壑鸣雷;当微风临近了峡谷隙缝,它才会劈崖开山,直扫千里,吹得千谷轰鸣。

水不激不跃,风不激不奋,人不激不发。如果没有暴秦的欺压,氓隶的迁苦,你又怎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展鸿鹄之志亡秦留史?如果没有夫差的欺侮,尝胆的苦处,你又怎么会“有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如果没有社会的黑暗,兴亡的愁苦,你又怎会弃医从文,握紧如椽之巨笔,饱蘸热情,扫除黑暗为后代学步者披荆斩棘,直指黄龙?如果没有„„太多的如果被伟人们用生命来打破,他们高大的身躯告诉我们:激打发掘出我们的潜力,潜力的瀑发,创造了世上的奇迹。

潜力在苦难中生长,潜力在激打中爆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所以你受了胯下之侮,所以你做了上马石;所以你忍受身心的剧痛,用血与泪谱写出中华千年无韵的离骚;所以你节衣缩食,用生命和热情为中华大地立起一尊不倒的丰碑„„是苦难积聚了他们的力量,是潜力丰满了他的羽毛,是屈辱苦难激发了他们的力量,于是,“大鹏振翅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华历史上擎起了片片蓝天。

潜力是蓄藏在豆中的油滴,是深入顽石的能量,只有苦难才能激发它,迸出金黄的果子,放出耀眼的火花。所以,不要再抱怨自己的人生太平凡平淡,不要再抱怨苦难、挫折。这些都是上天的馈赠,他把宝石裹在石层中,又给了你一把劈石破土的利剑,他正在微笑着等你用这块块苦难的磨刀石,磨砺好长剑,紫华冲天,一剑斩落千年的尘埃,露出那宝石光华万代的凄美。所以,不要再徘徊,不要再失落,道路就在眼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历史的画卷在面前展开,人生的舞台在脚下漫延,怎么能忘记宝剑利刃在千敲万砺之下,乍然出鞘,“龙光射斗牛之虚”;怎能忘记千吨的沥青在千敲万击之下,骤然蜕变,转变为震撼物理长空的一颗璀璨的新星——镭;怎能忘记一个民族在千敲万击之下,轰然而起,蜕下了锁国的桎梏,摆脱了非典的封杀,摇身直上,直冲九霄,尾一摇,乾坤震动,声一啸,万世齐鸣。

水生于堵,风生于谷,人生于苦。“千磨万砺还坚韧,任它东西南北风”。

[点评]高考作文,最需要的就是亮点!题目亮,就如同第一缕阳光,会一下子吸引住老师的眼睛;开头亮,就如同第一抹新绿萌发于严冬过后,给老师的心里一股子久违了般的温暖;结尾亮,更能显示出小作者的从容不迫,让老师仿佛品咂到了香浓的咖啡一样;语段亮,每个字都有如微笑般地瞅着因为读了太多的沉闷与繁冗于是疲累不堪的老师,让他的心里重又燃烧起热情;引言亮,那引用来的话,老师感到很“陌生”于是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味„„一篇考场作文,莫要说,该“亮”的地方都能“亮”起来,即便是只有两三个地方有那么点“璀璨”的意思,就已经能够得高分了!细品品刘怡汐这篇写于三中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考场中的急就章,对于目前还苦于写不出考场好作文的考生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值的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这样一个比喻:“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读书中得到的一个头脑,从生活在得到的一个头脑。”

请以“三个头脑与做一个完整的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

读书——生活——完整的人

高三学生 黄丽莹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这样一个比喻“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读书中得到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到的一个头脑”。

天生的聪明才智固然重要,倘若只依靠天赋,后天不努力,恐怕也只会重蹈“伤仲永”的覆辙,而要吸取营养,必然要读书。书籍凝聚着前人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活需要书籍,智慧需要书籍。不读书的人心灵好比一片荒漠,只有洒下知识的种子,它才能变成绿洲。

面对书籍,你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此,西方文坛上站起了一个巨人,你用毕生的精力铸就一本又一本著作。

面对书籍,你曾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中国文坛多了一分豪迈,人们耳边多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东坡居士”。

面对书籍,你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此政界走出了一个领袖,你用智慧和爱引领亿万人民走向幸福。 读书会弥补天然之不足,然只读书不会读出大智慧,还要读生活,生活是一本大书,它蕴含了好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读。

生活教会我们宽容,它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它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若非宽容之心,前人怎会造出个弥勒佛来?那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时刻告诫着后人要待人以宽。

生活教会我们淡泊,它不是力不能及的元素,也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的哀叹。若非淡泊之心,又怎会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修身养性;若非淡泊之心,又怎会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若非淡泊之心,又怎会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之心。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们学会淡泊。

生活教会我们拼搏,生活之路,不是宽阔平坦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不迎头搏击,决不能前进。若非拼搏之心,又怎会有《资本论》的问世;若非拼搏之心,又怎会有维也纳音乐厅那经久不息的掌声;若非拼搏之心,又怎会有12秒91的扬眉吐气的快感。生活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爱拼才会赢。

天生的头脑,加上读书获取的知识,再用心灵倾听生活,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点评]这是一篇内容翔实笔法干练的好作文。开头,小作者采用的“复述切题法”,即将话题所依附的材料或全文复述一遍,或截取其中最有效的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话语切合到题意上来。小作者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就是因为材料本身就十分新颖,就有着一种发人深省的内在魅力。

三个头脑,天生的,读书得到的,生活馈赠的;在文章中如果平分秋色,均以差不多的“面积”铺展开来,至少会造成文章的拖沓。因此,这就涉及到了详略的问题,哪儿该用“繁笔”,哪必须用“简笔”,也就成了写作这个话题时必须率先解决的问题。黄丽莹处理的就非常好!正如她在审题联系的课堂上所讲的一样“‘天生的头脑’,大可一笔带过;‘读书’,要写,但要也应略写,可采用老师所讲的“排比举例”法,‘在尽可能小的面积里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语);而将大量的笔墨放在“生活”上”。读她的这篇文章,我们真的感觉到了虽没有“面面俱到”,但却没有落掉任何一点必须要做的工作。也还是契诃夫说的好:“要知道在大理石上雕出人脸来,就是把不是人脸的地方剔除掉罢了。”

她,黄丽莹果然那样做了。“天生的头脑”一笔带过后,写读书,用的也果然是排比,三个例子,她偏不简简单单地说“莎士比亚”、“苏轼”、“周恩来”,却十分大气地将他们那与读书有关的名言与他们的事例组合在一起,给文章又带来了一个“亮点”。

衔接,也是写这个话题时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但黄丽莹也处理得非常好。一个过度句,刷地就完成了从“读书”到“生活”的转换:“读书会弥补天然之不足,然只读书不会读出大智慧,还要读生活,生活是一本大书,它蕴含了好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读。”

生活教给我们的东西就更多了!老话讲“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套用一下,不就是“生活之书无字句,铸就人生真辉煌”吗?又是一组排比,由每组均为三个排比句构成的三个排比段,真好!写“宽容”,写“淡泊”,写“拼搏”;三个就够了,“以点带面”嘛,“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嘛;谁让老师总是这样“唠叨”呢!

文章结尾,如果再下点力就更好了比如来上点“丰满的羽翼”,来上点“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一类的比喻,让它们成为类体,然后在说“完整的人”;其实,保持原状就已经很好了!

人要有三个头脑 第三篇_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知识整理与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考点整理与复习

一、字

3.多音字

便 _____(方便) 结_____(结实)

_____(便宜) _____(结束)

4.同音字组词

丁(园丁) 乐(音乐) 遇(相遇) 预(预习) 弓(弓箭) 公(公司) 剑(宝剑)燕

盯(盯住) 越(越过) 寓(寓言) 愈(愈合) 工(工厂) 宫(宫廷) 箭(火箭)雁

叮(叮嘱) 悦(喜悦)

5.形近字

叼(叼走) 劝(劝告) 悔(后悔) 则(两则)晌(半晌)盘(盘子) 遇(相遇)

叨(唠叨) 加(加法) 诲(教诲) 侧(侧面)响(响亮)盆(脸盆) 寓(寓言)

狠(狠心) 猪(小猪) 惨(悲惨)列(列车)副(一副眼镜)申(申请)审(审视)

狼(狼狈) 猎(打猎) 参(参加)裂(裂开)幅(一幅图画)伸(伸手)

二、词

1. 课本中出现的四字词语

亡羊补牢(丢失) 结结实实 南辕北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惊弓之鸟

大吃一惊 孤单失群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 和颜悦色 密密麻麻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好像) 恍然大悟(领会)

买椟还珠

2. 成语

⑴寓言故事类: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杞人忧天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坐井观天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邯郸学步 鱼目昆珠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成语故事类:买椟还珠 画龙点睛 指鹿为马 胸有成竹 天下无双 后来居上

⑶寓言道理类: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惊弓之鸟 买椟还珠 一举两得 受益无穷 百发百中

三长两短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开门见山 大材小用 小题大做 百步穿杨

3. 词组

有名的射箭能手 认认真真地看 神情变得严肃

露出满意的神情 禁不住点头称赞 声音很悲惨

弯弯曲曲的线 老老实实地画

连绵不断的山峰 和颜悦色地说

连绵起伏的群山 慢慢地飞来

嘻嘻的笑声

4.近义词:

后悔-懊悔 劝告-劝说 叮嘱-嘱咐 召集-号召 称赞-赞扬(称颂)

诚恳-恳切 相信-信任 赶快-赶紧 后悔-懊悔 悲惨-凄惨(悲苦)

帮助-援助 奇怪-奇异 盘缠-费用 能手-熟手 有名——出名(著名)

害怕-惧怕 本事-本领 孤单-孤独 恰好-正好 叮嘱-叮咛(嘱咐)

满意-满足 要求-恳求 审视-审察 教诲-教训 禁不住-忍不住

密密麻麻-密密层层 若隐若现-隐约可见 连绵不断-连绵起伏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认认真真-仔仔细细

5.反义词:

劝告—怂恿 担心—放心 相信—怀疑 满意一失望 接受—拒绝

害怕—勇敢 熟悉-陌生 称赞-批评 严肃—活泼(和蔼)

认认真真—马马虎虎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一目了然-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6.词语理解

奔驰:飞快地奔跑。

劝告:拿道理劝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

固执己见:非常顽固.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意思、做法等。

本事:本领;能力。

孤单:单身无靠,感到寂寞。

拼命: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地。

想当然:凭主观推测,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召集: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一起一落。

若隐若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的,不真切、不明朗。

三、句

1.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背诵、默写)

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⑵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人要有三个头脑,】

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⑷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⑸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⑹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⑺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⑻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⑼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3. 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比喻)

【人要有三个头脑,】

(2)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比喻 )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73293/

推荐访问:有商业头脑的人 南方人有头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