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阅读题 > 《笑》阅读答案如果

《笑》阅读答案如果

时间:2018-08-02   来源:阅读题   点击:

【www.gbppp.com--阅读题】

《笑》阅读答案如果 第一篇_001-冰心《笑》复习题及答案

 原文

冰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过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3)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4)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5)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6)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7)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8)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本文的结构有流畅的美、严谨的美。请结合文章的行文思路作简析。

结构的流畅美——本文首先由雨后之景写起,引出画中的安琪儿;然后由画中的安琪儿的笑脸,自然搜索了记忆中两个感动自己的笑脸;最后进行总结。结构的严谨美——在由画中的安琪儿进行回忆时,作者用“‘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和“‘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两个段落,既引起下文,起过渡作用,又有照应回环之美。

 阅读训练

一、写出四个带有想字的四字词语。

冥思苦想、左思右想、思前想后、想入非非

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兀自(wùzì):径自;还;仍然。

绾起(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结;~起头发。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表现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三、笑有很多种,请你在下面写出五种类型的笑。

微笑、大笑、狂笑、冷笑、傻笑

四、三个笑容指的是哪三个笑容?

安琪儿的笑、孩子的笑、老妇人的笑

五、作者是在什么时候站在窗前的?(夜晚)

A.白天 B、傍晚C. 夜晚

六、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请打。

1、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

2、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似乎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

3、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4、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

七、哪两个自然段是回忆性的文字,这两段内容有什么共同点?

四和六自然段,都有月亮的出现,两个人物都抱着花,都在微笑。

八、找出本文写“月”的语句,细品后,试分析他们的作用

写“月”的句子有:

① “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②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③ “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

作用:

第一处写月是为了引出画中的安琪儿,引出安琪儿的微笑,以此引出下文。

第二、三处写月,是为写人的笑脸作映衬。

这三处写月的句子都很清新秀美,为写微笑提供了美的背景,与人物的笑相映生辉。

【《笑》阅读答案如果,】

九、整体感知文章,归纳一下作者写了哪些微笑,他们有何特点?

文中共写了三个微笑:画中安琪儿的微笑;古道旁孩子的微笑;茅屋里老妇人的微笑。 特点:这三个微笑都很纯美,都是真爱的体现和流露。

十、请你选择你认为最美的语句稍作赏析

本文语言精美隽永,给读者带来无尽的美感。请你就下面的两个语句作点赏析(可从修辞、意境等处着手)。

① 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这句话通过真切的观察,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月光下树叶上的雨点的清新柔美,空灵剔透,不仅给人一种美感,,而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②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

这两个句子通过对偶的形式写出了当时静谧清新的环境,语句工整,意境优美。 下面句中的加粗字能否与括号中的同义词更换?理由是什么? ① 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照)

答:不能更换,因有窗帘,月光只能是“隐隐地”透,而不能是“照”,也写出了月光轻柔的特点。 ② 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泡)

答:不能更换,“浸”是泡的意思,“幽辉”与“浸”搭配更恰当,传达出月光如水的特点。 ③ 近处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罩)

答:不能更换,动词“笼”运用的十分精确,生动表现出树影参差,云绕雾现的场景;整句话表现出祥和安宁的环境氛围。

十二、选词造句

隐隐的——星藏在云丛中,,隐隐的透出光芒。

闪闪烁烁——站在山上遥望城市,远处的灯光闪闪烁烁。

潺潺地——小溪潺潺的流向山谷间、树林里、竹林间。

十二、赏析

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分别从动态、静态的角度,按照由远到近,由下到上的顺序,再线了一副静谧田园水乡安详的画面。

① 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

③ 又出现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

④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十三、赏析

1.本文的“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成就了“一幅清美的图画!”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三幅画面。 文章起始“一幅清美的图画”,为安琪儿的出现作了铺垫;安琪儿的出现,又为后面两个来自人间生活的印象出现作了铺垫。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成为三个场景的粘连标志。两次说“默默的想”,也成为粘连标志。

2.本文为什么要以“笑”作为标题? “笑”是串连全文的主要线索。三次写笑,前一次是神的笑,后两次是人的笑,神与人的笑的内容、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

本来后两次笑的意义不甚明确,由于安琪儿的笑的意义在先,它们便借安琪儿的笑而获得了自身确定的意义。因此,三次写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正是作者构思既“率意”又精心的体现。

3.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 知识积累 下面的句子写得很美,读一读。 (1) 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 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3)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 习作链接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或许是妈妈宽容的微笑,或许是老师鼓励的笑容,或许是奶奶慈祥的笑容留在你记忆的深处,请你描述一段令你难忘的笑容。 妈妈宽容的微笑:

世界上有一种微笑,是最珍贵的,那就是母亲的微笑。那笑容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温

暖,向隆冬的火炉,像春天的阳光,时时刻刻伴随我,引导我成长。 我还清楚地记得,有次我和同学闹矛盾,我哭着回到家,委屈的眼泪嘀嗒嘀嗒落下来,向妈妈哭诉。妈妈微笑地听我说完事情的经过,说:“游戏的时候不仅是XXX一个人的错,你也有错,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宽容,发生矛盾时如果你能换位置思考一下,就不会生气了。别哭了,记住你们是好朋友。”我抬起头望了望母亲脸上的微笑,那微笑似乎在告诉我,人要学会宽容,似乎在告诉我关于友谊的真谛。母亲的微笑像和煦的春风,抚慰了我这只受了委屈的小鸟。

母亲的微笑是无处不在的。这微笑里不只是宽容,还有许多深刻的涵义,不是简简单单可以用语言描述的。

《笑》阅读答案如果 第二篇_《笑》练习 及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14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嫣然(yǎn)

捧腹(fù) 顺畅(chàng) 神采奕奕(yì) 稽(jī)查 适可而止(shì) B.掬起一捧(jū) C.娇嫩(nèn) D.艺苑(wǎn) 笨拙(zhuō) 惬意(jiǎ) 融洽(qià)

2.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敝帚自珍(破旧)

B.取义成仁(正义)

C.莫名其妙(姓名)

D.徇情枉法(曲从) 赴汤蹈火(沸水) 不省人事(节省) 不言而喻(明白) 怒形于色(样子) 因地制宜(根据) 君子固穷(安守) 自命不凡(认为) 充耳不闻(充满)

3.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入田字格中。(4分)

销声匿迹

揠旗息鼓 锐不可挡 正仁君子 脸炙人口 直截了当 枉费心机 穿流不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课外阅读是否影响课内学习?它对课内学习能否起促进作用?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并制订了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D.当外国友人来到青海游览时,受到了青海人民的热烈欢迎。

5.选出排列句序正确的一项( )(2分)

①人民利用语言来进行交际,交流思想。

②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和重要作用。

③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④如果没有语言,社会便会停止生产,便会崩溃。

⑤以便互相了解,协调共同的活动,组织社会的生产。

A.③②①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①⑤④③② D.③④②①⑤

6.鲁迅先生在谈到收集资料的重要性时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学者。”请写出一条你收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2分)

“惜时”名言: 。

(如果你还能写出一条“惜时”的名言,可加2分。)

“惜时”名言: 。

二、整体感悟(10分)

1.文章从几个方面谈笑的功能?(5分)

2.笑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你能列出三点吗?(5分)

三、课文阅读题(10分)

阅读课文第2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

惬意( ) 滑稽( )

2.文中第2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2分)

3.除了相声,你还能列出哪些笑的文学?(2分)

4.文中说“笑有笑的艺术”,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的笑的艺术有什么特点吗?(4分)

四、类文阅读题(13分)

谈 笑(节选) 周汝昌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都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然而也从一个侧面说出了同样的关系。“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脸,是笼统而言,笑,又与它的某些“局部”关系特别密切。一是嘴,“笑口常开”,“笑得合不上嘴”,固然易见;“抿嘴”笑,“撇嘴”笑,“咧嘴”笑,同是嘴的事,又各有千秋。不过,有时候嘴是不让你看到使用何一形态的,“掩口胡卢”就是佳例。

二是牙。文雅的人,大家闺秀,讲究“笑不露齿”。可是“粲齿”,“齿冷”,免不了也略有表现。“笑掉大牙”,那就越发欲文雅而无从了。

【《笑》阅读答案如果,】

三是下巴。“解颐”尚可,竟至“脱颔”,要请正骨大夫给“拿”一“拿”才行。

四是眼。打心眼里高兴,会“眉开眼笑”,会“笑得眼眯成一条缝”。

笑只和脸——不管“整体”还是“局部”——有关系吗?亦不尽然。“拊掌”,在于手;“捧腹”又关乎肚。

笑也有牵及全身的,“笑不可抑”,“笑弯了腰”,也还罢了,有时要“绝倒”。当然“笑得肚肠子疼”,还不打紧,“笑破肚皮”,甚至“笑煞”,那事情就非同小可了,须寻医抢救。抢救无功,终于“笑死活人”,其事大概也是有过的吧。

“笑煞”之后,也不一定算完,因为还可以“含笑于地下”呢。

“冠缨索绝”,这非古人不办。“喷饭满案”,今人犹可试行。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解颐( ) 拊掌( ) 撇嘴(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4分)

(1)“冠缨索绝”,这非古人不办。

(2)“粲齿”,“齿冷”,免不了也略有表现。

(3)“拊掌”,在于手。

(4)“解颐”尚可,竟至“脱颔”。

3.笑和脸部的哪些器官有关?(3分)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3分)

赏析:本文是当代红学家周汝昌的一篇有关“笑”的说明文,文章把100多种表示“笑”的词语作了分类,并巧妙的连接,构成条理分明、生动有趣的文章,以此来说明“祖国语言是何等丰富,何等生动”。

与课文类比:相同点:本文和课文一样都属于生动的说明文,而且说明的内容都与“笑”有关。 不同点:课文介绍的是“笑”的功能,而本文说明的是“笑”的词语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

五、中考题(18分)

人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有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崇尚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为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④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被开发。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如果我们迫使大脑开足马力,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他们对于人的生存能力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智能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证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5000个左右的神经元相联系,形成50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0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的解剖表明,它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

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有1015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其次,脑科学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系列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伟大的贡献。成就绝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模仿第②段画线语句的特点,在省略处再续写一个意思相关的句子。(3分)【《笑》阅读答案如果,】

2.在电脑被广泛运用的信息时代,你同意“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的说法吗?为什么?(2分)

3.阅读第④段,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4.作者认为人脑拥有巨大的潜力的三个依据是:(2分)

5.第⑥段中的“一般认为”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6.第⑦段中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2分)

7.今后,你打算怎样开发自己的大脑?(3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15分)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哭有多少种,请把你的观察写下来。200字以内。

Ⅵ.合作探究题

想想看,你们当地也一定有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或特产,请你也为它写一句广告词,尽可能做到语言精炼、优美。然后在小组内评议,看谁写得好。

参考答案

Ⅱ.三、1.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正在得到改善,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正逐渐散去,笑容又回到人们的脸上。正是基于此,高士其先生才以欢快的笔调写

下了这篇充满笑意的科普知识短文。 点拨:上课用心听老师讲文章的写作背景。

2.文章多处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使文章显得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点拨:修辞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生动有趣。

3.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奸笑等 点拨:注意平时词汇的积累,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4.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清新。 点拨:从文章的特点入手。

Ⅲ.一、1.花 花苑 2.教育 不亦说乎 3.心理 4.精神 5.说明 高土其 高仕福州 科普 点拨:熟读课文及对课下注释的记忆。

二、(二)1.笑对人的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2.哲学 教育学 心理学 点拨:注意文章中概括性的词语。

3.散文诗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 点拨:注意找文中的中心句。

Ⅳ.1.比喻句是对笑进行讴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2.作者当时已76岁(1981年),残疾的身体虚弱多病,但作者看到祖国的美好前景,禁不住写下了这篇文章。

Ⅴ.一、1.B 点拨:A中嫣应读yān;C中惬应读qiè;D中苑应读yàn。

2.A 点拨:B中省应是“清楚”之意;C中名应是“说出”;D中形应是“表现”。

3.“挡”应为“当” “揠”应为“偃” “仁”应为“人” “穿”应为“川”

4.B 点拨:A中把“没有”去掉,C中应改为“我们制订了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并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D中去掉“当”。

5.A 点拨:理清文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答题的关键。

6.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一年之计在于春。 点拨:注意平时的积累。

二、1.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谈笑的功能的。 点拨:理解文意是关键,还要注意概括总结。

2.笑有利于身体健康、笑能提高工作效率、笑有利于人际交往。点拨:只要意思对即可。

三、1.qiè jī 点拨:稽不要误读为jì。

2.因果关系 点拨:注意句中的关联词“所以”。

3.小品、电视情景喜剧等。

4.陈寒柏的小品都是细心观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四、1.yí 点拨:不要误读为yú。 fǔ 点拨:不要误读为fū。 piě 点拨:不要误读为piē。

2.(1)系帽子的两根丝带断了。 点拨:弄清冠缨是帽子上的丝带。

(2)露齿而笑。 点拨:弄清粲是鲜明的意思。

(3)拍手大笑。 点拨:放在句中去理解。

(4)张口笑,下巴往下。 点拨:颐为面颊。

3.笑与脸部的嘴、牙、下巴、眼等器官有关。 点拨:从文中找答案。

4.分类别、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分类别:又与它的某些“局部”关系特别密切。一是嘴„„二是牙„„三是下巴„„ 点拨:注意从常见的说明方法入手寻找。

五、1.创新的助手。 点拨:采用比喻的修辞。

《笑》阅读答案如果 第三篇_《一笑》阅读答案

《一笑》阅读答案

《一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

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24.这篇选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5.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1分)

26.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2分)

27.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24.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笑对别人的赞誉与谩骂)。25.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 26.第一个从反面举例论证,第二个从正面举例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论证,有力的证明了观点。27.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获得奖励时,得到师长的夸赞、同学的羡慕,往往会沾沾自喜;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误解、讥讽、中伤和诽谤,自己会痛苦不堪、狂暴回击。现在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智者,笑对荣辱。

《笑》阅读答案如果 第四篇_笑,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九、笑

(一)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速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笑有笑的哲学。

笑的本质,是精神愉快。

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着你的生活。

笑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

笑的内容,丰富多采,包括人的一生。

笑话、笑料的题材,比比皆是,可以汇编成专集。

笑有笑的医学。笑能治病。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

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笑也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有高血压和患有心肌梗塞毛病的病人,不宜大笑。

笑有笑的心理学。各行各业的人,对于笑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们的心理特点。售货员对顾客一笑,这笑是有礼貌的笑,使顾客感到温暖。笑有笑的政治学。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非有笑容不可,不能板着面孔。

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勉励他的门生要勤奋学习。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常常听到读书声,夹着笑声。【《笑》阅读答案如果,】

笑有笑的艺术。演员的笑,笑得那样惬意,那样开心,所以,人们在看喜剧、滑稽戏和马戏等表演时,剧场里总笑声满座。笑有笑的文学,相声就是笑的文学。

笑有笑的诗歌。在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有笑的诗。其内容是:“当你撕下、1981年的第一张日历,你笑了,笑了,笑得这样甜蜜,是坚信:青春的树越长越葱茏?是祝愿,生命的花愈开愈艳丽?呵!在祖国新年建设的宏图中,你的笑一定是浓浓的春色一笔……”

1、“笑的,多种多样,千姿百态”,请你举例说明“笑的形式”。

2、选文是如何说明“笑能治病”的?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说明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论语》中还有一句话,说到与远方朋友相见,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你能把原文写出来吗?

4、选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如微笑、狂笑、莞尔一笑、媚笑、皮笑肉不笑等。

2、“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文浅显、生动。例如在说明笑能治病时,并没有扳着在孔,使用专业术语具体说明笑的功效,而是变化句式,采用通俗的语言,轻轻松松地列举笑在这方面的作用。

(二)阅读课文第21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中第2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

2.除了相声,你还能列出哪些笑的文学?

3.文中说“笑有笑的艺术”,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的笑的艺术有什么特点吗?

参考答案:1.因果关系 点拨:注意句中的关联词“所以”。 2.小品、电视情景喜剧等。

3.陈寒柏的小品都是细心观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笑》阅读答案如果 第五篇_2017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笑》同步习题(含答案)

《笑》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嫣然( ) 笨拙( ) 惬意( ) 稽查( ) 花苑( ) 融洽( ) ......

2.下列词语中有书写错误,请你改正。

笑容可掬( ) 神彩奕奕( ) 不以而足( ) 千恣百态( ) 比比皆事( ) 适合而止( )

3.解释下列词语。

(1)嫣然:

(2)惬意:

(3)葱茏:

4.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当外界的一种笑料变成信号,通过人的感官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信号,就会立刻指挥肌肉或一部分肌肉动作起来,于是出现了笑。 ( )

(2)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 )

(3)笑有笑的文学,相声就是笑的文学。 ( )

5.填空。

本文是一篇 短文,作者是 ,现代著名 作家,福州人。

6.仿写句子。

(1)微笑是无声的音乐,传递着美好的感情。微笑是 , 。

(2)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 , , 。

7.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某同学的作文,表达上有一些问题,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写两段评语。要求:

(1)分析存在的问题;(2)请就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谈一点看法。(80字以内)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青天,一弯金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游。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雨丝湿润了我燥热的心。

(1)

(2) 附:参考答案

1.yān zhuō qiè jī yuàn qià

2.掬 采 一 姿 是 可

3.(1)美好的样子。 (2)称心如意。 (3)(草木)青翠茂盛。

4.(1)作诠释 (2)打比方 (3)举例子

5.科普 高士其 科普

6.示例:(1)着意的绘画 展示着乐观的神态 (2)是一种谦虚清醒 然后不断进取 这是一种力量

7.(1)“正月十五”不会有“一弯金月”;“碧海青天”,不会出现“根根雨丝”。这段写景文字,看似词藻华美,实则违背常理。 (2)语言生动应以符合生活真实为前提。(不可脱离生活而盲目追求空洞、华丽的词藻。)

二、类文阅读

神奇的声波

五十多年前,美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为伦敦的一家大剧院设计了一个扩音器,在试用的时候,扩音器发出了一种十分奇特而低沉的声音,使整个剧院的门窗都随之抖动起来,大厅也似乎立刻就要坍塌下来,观众们都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一个小小的扩音器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不久,真相大白,原来罗伯特·伍德所设计的是一种次声波低频扩音器。

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次声波。无论是狂风呼啸、惊涛拍岸,还是火山爆发、流星坠落,都会产生次声波,发射火箭、热核试验以及飞机飞行、枪炮射击等等,也能发出次声波。所以,次声波越来越引起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我们知道,自然界里声波的频率范围十分宽广,而人的耳朵一般都只能听到频率在每秒20次到

两万次之间的声音,频率在每秒20次以下的就是次声波,也叫亚声或者低声,它和频率在每秒两万次以上的超声波一样,都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声波有个共同的特点:振动越快,能量消耗就越大,声音传播的距离也就越短。超声波一般经过几百米的奔驰,就会精疲力竭,以至于完全消失。而次声波却能跑得又快又远,是声波中有名的“长跑健将”。1883年8月,印度尼西亚克拉克火山爆发时所产生的次声波,竟然绕地球跑了三圈,持续时间长达108个小时。 因此,人们可以利用捕捉次声波的办法,来进行地震、火山和气象方面的预报。

次声波,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能在边界上反射回来。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向地下发射次声波,就可以获得地球深部地层的有关地质资料,勘探埋藏很深的各种矿藏。 近年来,美国研制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次声波探测器。使用这种探测器,探测人员在纽约就可以知道1500千米以外发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的情况。还有一种装在船舰上的次声波接收器,它竟然能探测到相距遥远的别的舰船发出的次声波。所以,既可以用它来进行侦察,也可以用它来掌握水面船舰的行动情况,避免由于夜间或是大雾天气发生冲撞事故。

次声波在农业生产中,也表现出了一套使人赞叹的高超本领。科学工作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农作物的旁边,放一个低速电动机,让它每天早晨空转一个小时,结果发现,这些农作物比其他农作物长得快。显然,电动机空转时产生的次声波,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次声波的研究利用,也不断地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着。 人们发现,许多动物对次声波很敏感。例如,海里的一种腔肠动物——水母,耳朵里长有一个小柄,柄上有个“小球”,就在这个小球里面,有个很小的听石,对次声波有极为特殊的收听能力。这给了科学工作者极大的启示,如今“水母耳风暴预测器”已经研制成功,使用它,人们就可以提前十几个小时预测风暴的到来。

更奇妙的是,人体本身也在不停地在向四周发射着次声波:心脏每秒钟能发出振动1~2次的次声波,肺每秒钟能发出振动0.3次的次声波。此外,血管的胀缩、肠胃的蠕动以及身体其他器官的活动,也都会发出不同频率的次声波。根据人体这一特点,科学工作者已经为医生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听诊器一一“次声波诊疗仪”,医生用它对病人进行检查,能作出更加精确的诊断。现在,人们在对次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已经逐渐形成了现代声学的新分支——欢声学。随着次声波的奥秘被层层揭开,它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鉴赏要点

本文同样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次声波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它的开发和利用。

问题探究

1.本文第一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有何作用?

2.根据第三、四自然段提供的内容,回答超声波和次声波分别指什么。

3.根据第三、四自然段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次声波和超声波有哪些相同之处?

(2)次声波和超声波有哪些不同之处?

(3)人们进行地震、火山和气象方面的预报是缘于次声波的哪个特点?

4.次声波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能在边界上反射回来。利用这一特点,目前人们开展了哪些工作?发明了哪些东西?

附:参考答案

1.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频率在每秒两万次以上的声波叫超声波,频率在每秒20次以下的声波叫次声波。 3.(1)人耳听不到。 (2)次声波传播又快又远,持续时间长;超声波传播又慢又近,持续时间短。 (3)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7830/

推荐访问:笑的潇洒阅读答案 栀子花笑了阅读答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