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长征手抄报

长征手抄报

时间:2018-07-23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长征手抄报 第一篇_长征专题手抄报

1.

1934年8月7日,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月下旬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2.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3.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4.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5. 1935年1月29日-3月21日,四渡赤水河。5月9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6.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25日,强渡大渡河。29日,飞夺泸定桥。

7. 1935年5月-7月,红25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边苏区。

师。接着,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10.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1.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11月初,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15军团会师。

12. 1935年9月-1936年2月,张国焘南下行动使红军屡屡失利。6月,被迫接受了北上方针。

13. 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

14. 1936年7月2日,红2、红6军团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5. 1936年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 16.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长征手抄报 第二篇_历史手抄报内容:长征昭示

类 别: 历史手抄报 学 校: 临安市少溪镇亭口小学 版面设计: 陈昌伟 赵春贵 尺 寸: 800x584 像素 班 级: 五年级(3)

班 文字编辑: 陈昌伟 大 小: 106KB(108324 Bytes) 指导老师: 卢丙赫 美术编辑: 赵春贵 历史手抄报内容:长征昭示简介:本作品尺寸为800x584像素,由临安市少溪镇亭口小学五年级(3)班陈昌伟和赵春贵共同制作,手抄报版面设计过程在卢丙赫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站推荐小学生爱国主义的黑板报,春节黑板报图片_新年快乐,大学英语黑板报版面设计,小学生植树节板报图片欣赏,高中黑板报设计_校园时空,初二劳动节黑板报欣赏,关于世界献血日的黑板报图片,希望你喜欢。

长征手抄报 第三篇_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手抄报(小学生版)

-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手抄报】

年班李昕阳

(6)

难,

长征手抄报 第四篇_长征黑板报资料

《七律 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长征简介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以它特有的战争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尽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的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长征手抄报】

红军长征介绍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 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 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长征手抄报】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江泽民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手抄报 第五篇_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手抄报

【长征手抄报】 【长征手抄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长征手抄报】

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

长征的伟大意义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 前赴后继

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

众志成城 团结互

长征手抄报 第六篇_2016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小报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手抄报 红军长征小报

长征手抄报 第七篇_20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子手抄报 红军长征电子小报

【背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

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

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

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长征一词来历】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的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首次提出了“长征”一词。此前,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提法是“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遵义会议后提出“西征”。这张布告首次用了“红军万里长征”一语,“万里”是从瑞金算起的行程,“长征”则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长征”一词很快就用开了。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首次提出“二万余里的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

布告全文如下:“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

布告的起草者是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主编《红星报》的陆定一。他在布告中采用流行的六言骈句,短短156个字,通俗简明,易记易传,鞭笞了四川军阀欺压夷人的罪行,表述了工农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和严明纪律。可以说“长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词是陆定一的创造,并经朱德总司令首肯传播开来的。

【时间】1934~1936年间 这张布告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红军和平借道通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创造了条件。由于长期以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来统治阶级对彝族的压迫和挑拨,彝、汉两族隔阂和误解很深。因此红军一进入汉彝杂居的越西、冕宁一带,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就张贴出了这张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先遣队于22日晨进入大凉山彝民区,突遭手持土枪、长矛的彝民拦阻,甚至扒光了先头部队的衣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服。但红军为了解除彝民的敌视和猜忌,坚持不开枪还击,耐心向他们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此次是借道北上。刘伯承还与彝族沽鸡头人小叶丹在海子边饮鸡血誓盟,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23日,在彝民向导的陪送下,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5月24日先遣队占领安顺场,25日渡河成功。26日

中央军委决定沿河两路进军,夺取泸定桥。29日红四团飞夺泸定桥,6月2日,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迷梦。

红军走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保存了这张布告,1951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征集并拨交中国国家博物馆。布告纵36.5厘米、横36厘米,油印,纸张已变黄,多处破损,印痕退色,背面有张贴痕迹,但字迹仍然清晰,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红军长征时过彝民区的故事。

【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

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4968/

推荐访问:长征手抄报图片 长征手抄报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