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家的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

时间:2018-07-07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家的读后感 第一篇_《家》读后感

青年,勇敢争取幸福吧

——《家》(巴金)读后感 2011/2/2

今天读完了巴金的小说《家》,感慨颇多。大胆反抗的觉慧和懦弱顺从的觉新都在我心中萦绕不去,那一个个悲剧触动了我心底的那根情感之弦,久久回响,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也反映了整个旧社会在面临新思想时产生的变化。正如巴金说到他写这部小说的动机,‚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那里面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还不说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的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所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坟墓。我要写包含在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小说里的‚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高老太爷是家里的权威,而小说的主人公是长房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大哥觉新绝对顺从、从不反抗,所以他一直活在痛苦之中。在他满怀美好的幻想,前途一片光明之时,他父亲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他没有反抗,从此失去了他心爱的梅表妹;后来父亲给他安排了一个工作,他没有反抗,从此断送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后来父亲去世了,这一房的责任便落到了他身上,从此他用‚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用一张麻木的笑脸应付敷衍他的长辈们。然而这样的顺从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他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可笑的是,这个悲剧的受害者又往往成为另一个悲剧的制造者的帮凶。在觉民被定亲事后,他甚至劝说觉民顺从这门亲事,不要反抗。后来梅死了,在痛苦悲哀中死去,旧式婚姻就是这样制造着一个个悲剧。更悲惨的是,因为众人的迷信但觉新不敢反抗而把待生产的瑞钰送到城外一个阴暗潮湿的屋子中,他的懦弱顺从使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后,瑞钰在生完孩子后悲惨死去了,瑞钰成了封建迷信和毫无反抗的牺牲品,而觉新跌入了痛苦的深渊。但这并不意味着悲剧的结束,在这样的家庭里,悲剧还会不断的重演,‚这样的‛觉新还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老二觉民是一个进步的新青年。他不甘心做一个傀儡,他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和自己的表妹琴结下了真挚深刻的爱情,当他听到老太爷给自己定了亲事之后,他不顾阻力勇敢地反抗,他躲在同学黄存仁家中直到爷爷答应不提婚事他才回去。他用反抗争取了自己的幸福,没有制造出第二个‚觉新‛和‚梅表姐‛。

老三觉慧是思想最激进、反抗最热烈的人。他脑中充满了新思想,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他贪婪地阅读着《新青年》等新刊物;他参加请愿、参与罢课;他与一帮进步青年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参与《黎明周报》的工作。他讨厌那个家,那个家对他而言就像是沙漠、像牢笼,他只能感到寂寞。尤其是当他心爱的丫鬟鸣凤被逼跳湖自杀后,他更加痛恨这个家,更加厌倦这种生活。最后他终于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去走自己的新的道路。

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在和平的表面下其实充满了斗争,在面对战争大难临头之时就各自逃命,只顾某自己的安全了。不用说封建大家庭,就是现在的家庭,如果没有真正的感情维系,那么斗争又怎么能够避免呢?我想起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因为遗产之争而导致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故事,这怎能不令人寒心呢?

看到多少女子成为封建旧制度的牺牲品,被旧礼教逼进那条满是尸体的路,不断哭泣、挣扎,最后哭尽了血泪后倒下,我又是多么庆幸自己生长在新时代。不然,我该如何忍受缠足的痛苦,更如何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更不用说那些‚三从四德‛,我是不是也会成为旧礼教压迫下的牺牲者呢?我简直不敢想象。而我是多么幸运,生活在新时代,有更多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和自由,所以,当幸福就在我们眼前,为什么不勇敢去追求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桎梏,走自己想走的路呢?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是啊,青年人,勇敢争取幸福吧!

精彩片段

(1)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2)他站在大哥的面前,看着大哥带痛苦表情的脸,一个可怕的思想突然来袭击他的心。这个可悲的事实就是: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

(3)这个靠旧礼教维持的大家庭,突然出现了它的内部空虚,平日在一起生活的人,如今大难临头,就只顾谋自己的安全了。【家的读后感】

(4)她的眼前立刻现出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这条路从她的眼前伸长出去,一直到无穷。她明白了,这条路是几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饱了那些女子的眼泪,她们被人拿着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来,让她们跪在那里,用她们的血泪灌溉土地,让野兽们撕裂、吞食她们的身体。起初她们还呻吟,哀哭,祈祷,盼望着有人把她们从这条路上救出去。但是并不要多久的时间,她们的希望就破灭了,她们的血泪也流尽了,于是倒下来,在那里咽了最后的一口气。从遥远的几千年到现在,这条路上,不知断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饱了多少女子的血泪。仔细看去,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那些女子都是流尽了眼泪呕尽了心血,作了最后的挣扎,然后倒下来,闭上了她们的还有火在燃烧的眼睛。啊!这里

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5)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像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他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家的读后感 第二篇_小说《家》读后感

中北学院中文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学期考核作业(开卷) 出卷人:顾柏承 2014年6月1日

学号: 88133237 姓名: 吴圣哲 得分:

小说《家》读后感

《家》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我虽然不是第一次拜读巴金的《家》,但每次读完《家》后,心中的愤怒和热情犹如滔滔江水在胸中汹涌澎湃。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家》通过对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艺术再现,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恶,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寄托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望。

《家》是以巴金幼时大家族的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巴金在给他的表哥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所以我要写《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家》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封建家族的没落,来揭露封建统治者虚伪残忍的面目,揭露封建礼教对年轻人的摧残和迫害,反映在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浪潮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的动荡,觉悟的年轻人从封建制度的禁锢中冲出来,寻找着新的生活希望。虽然时至今日,我们无法感受到大家族中封建礼教的压迫,也无法感知五四运动在青年人中影响有多深,虽然《家》成书于1932年,我们无法感受到巴金当时内心的纠结„„然而,《家》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

巴金说“我要反抗这个命运,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而觉慧就是反抗命运的典型形象。他和二哥上洋学堂,在外办报纸,参加罢课,参加游行,参加向军政府的情愿,反对祖父的命令,在家人面前公开指责陈姨太捉鬼的把戏,顶撞全家族的长辈不告诉觉民藏身的地方„„正是这些反抗,最终才使得觉慧能够有离开这个家,去上海寻找新生活的勇气。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觉慧那样反对自己的家庭,不需要像觉慧一样向旧的封建制度做抗争。但是,觉慧的斗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大学生,安于现状,逐渐失去了曾经奋斗的动力,无数曾经优秀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后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恐怕与他们没有继续奋斗脱不了关系。让我们设想,倘若觉慧没有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没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话,或许在大家庭里就没有人反对他,他也不会得罪很多人,那么,他也不会离开这个家,我们也不会看到让我们感到有魄力,让我们感到有希望的,没有被封建礼教吞噬的进步青年了。

《家》中塑造了很多人物的形象,除了觉慧,觉新给我留下的印

象也很深。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很早的肩负着一大家族的责任。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我们总是认为觉新是个懦弱的人,对于自己的婚事,他任由父亲抓阄决定而不是选择自己心爱的表妹钱梅芬;对于祖父和长辈的斥责,他总是接受,不敢反抗;对于血光之灾,他明知是假,却不愿意得罪家中的长辈,把自己的爱妻送到乡下生产,结果害死了自己的妻子。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成了他的武器,默默承受着痛苦。觉新是以巴金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觉新是《家》里面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正是大哥的鼓励促使巴金决定写下《家》,然而小说刚开始连载,大哥的死讯就传来了。对于大哥的感情,巴金完全倾注在觉新的身上。然而,我们都只看到了觉新的懦弱,而觉新的优点,正是我们所忽略的。觉新是个有责任心的人。觉新年轻时父亲就去世了,上有年长的继母,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自己又是长房长孙,他不得不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压在自己的肩膀上,大家庭人事复杂,许多有形无形的箭向他射来,他不得不在各种矛盾寻找平衡。我们要向觉新学习,并不是要学他的懦弱,而是要学他的责任感。曾有位老一辈的艺术家感慨到,现在人们的责任感意识越来越淡薄,对于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是马马虎虎就是草草了事,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很危险的,将会为自己留下难以弥补的祸害。这一点,我们应该向觉新学习。

《家》中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念!觉民和觉慧有着自己的信念,最终可以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时隔七十多年后,活在

当下的青年学子却缺少了自己的信念。现在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但能真正贯彻实施的又有几个人呢?现在的大学生不能没有自己的信念,否则,整个社会就将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如果生活中失去了信念,人生就将没有任何意义。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写到“几年前我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复活》。”而我也曾在读到觉慧离开家远行时流下眼泪。《家》是一本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一本书,春天是属于我们的,让《家》中的思想伴随我们继续前行。

家的读后感 第三篇_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小说《家》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的读后感】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写的《家》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大家庭,本来充满着欢声笑语,却不断

从里面冒出两个邪恶的字:封建。为什么男色儿要留辫子?为什么丫环刚过18岁就被逼的嫁出去?为什么男女不能同等,等等。但这也是社会的封建、自私。不就是把丫环卖给了一个有钱人的老板,赚来能买两个丫环的钱吗?

《家》的主人公为觉新、觉民、觉慧、鸣凤。在我的映象中,有一节是专门写觉新的。觉新是淑华的大哥,自母亲去世后,十九岁的他便大步地走进社会了。承担了这整个家的生活与经济。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当然为了这个家,他也放弃了去德国留学、上海或北方的美丽梦想,始他在痛苦中去上工作,去结亲,去流泪。而鸣凤也算得上是一位值得欣赏的人,她虽然是一个婢女,但她却坚持爱着三少爷觉慧,并在嫁给其他人时,不能和自己的心爱的人在一起,重选择投湖自杀。觉慧是一个负有爱心的,但却满脑子有许多思想,在过节时,人拿炮炸表演人时,其他人觉得很好玩,而觉慧很同情地说:“我觉得他们太可怜了。”而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被别人骂,自己却什么也不能做,开始想:“要是她(鸣凤)外于琴姐那样的环境呢?”【家的读后感】

我印象最深的是觉慧与鸣凤。觉慧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他并不孤独,他有着独特的民主思想,这样思想不断的延伸到周围,值得我学习的是他喜欢读书读报,没事就写稿投稿,来假造新的思想。鸣凤是一个很也爱,信念坚定的人,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和觉慧都有独立的思想,更让我佩服的是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非常好学,很聪明。

不要以封建思想来考虑家庭与孩子的问题,这样会使社会腐败。

家的读后感 第四篇_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

信。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家的读后感 第五篇_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

看了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心里有很多感想。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我读过巴金的很多书,在他的众多作品当中,《家》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

《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如果说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高觉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高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入了光明。 小说以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内幕,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罪恶,鼓舞知识青年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光明幸福,在至今,仍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

《家》,在语言应用上,更是彰显了巴金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的功力。语言运用得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带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突显了其独特的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家的读后感 第六篇_巴金家读后感3篇

篇一:巴金家读后感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

所,它就是爱。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主要讲述了一个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大家庭中所发生的故事,展露出旧社会大家庭所犯下的种种可笑又可恨的恶行。 “家”是指高家,是当地的首富,全家上上下下共有几十人(仆佣除外),都靠老太爷打下的江山吃饭,而在老太爷的“统治下,高家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却没有发现这个曾经辉煌的名门望族在逐渐衰败,当老太爷刚一离世,这个家族便全都乱了套。整日吵闹声不断,各种状况不断,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没有人会相信,曾经外表那么辉煌的金陵高家,内部竟是如此腐朽,不堪一击。生活在公馆里的每个人现在都感到陌生,感到恐惧,他们想反抗,但他们不敢,也不能,他们凭借自己薄弱的力量是无法将旧社会的牢笼给挣脱的。所以,现在,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唯唯诺诺地将每件事,每一天应付过去。但事实是残酷的,如果这些向往自由,向往光明的人们不去反抗,那么那些腐朽的旧势力就会将他们吞噬,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见一个个年轻的,青春的生命葬送在这条通往光明的黑暗道路上„„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我相信小说的素材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我相信作者是希望用《家》来激励奋斗中的人们的,激励他们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与封建的恶势力做斗争! 篇二:巴金家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

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

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篇三:巴金家读后感 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

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

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家的读后感 第七篇_家读后感

《家》的读书笔记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家的读后感】

看完《家》这部小说,封建社会的林林总总历历在目,故事围绕成都地区的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展。文章讲述了辛亥革命以后,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的故事。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代表传统封建的势力。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承受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

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高家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最终,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回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梅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

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不同形式的种种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看巴金的《家》,我真的被感动、被激怒了。在巴金那个年代里,封建大家庭的存在,就想一个毒瘤,一直藏在人们的生活里,迫害着每一个人,直到把人逼疯、逼死,仍不罢休。巴金把这个毒瘤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他看到了这个毒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巴金的《家》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明明白白地揭示了这一切,为他们指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巴金先生以成熟的文笔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无耻。另外,他还描写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封建势力虽然强大,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悖,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即使觉民、觉慧不站起来反抗,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一个如此庞大的的家庭衰落,,虽然有点可惜,但封建专制始终是不可取的。

在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细节的描写。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辞,景物仿佛就

是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家》最后以觉慧远走上海,觉民终得真爱,觉新依旧负担着长房长孙的“职责”,高家的命运已是不言而喻。

觉新和觉慧给人的映像最深刻,一个持着“作揖主义”、处处妥协、事事服从的懦弱形象,一个怀着新思想、新见解、反感封建制度、无法忍受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两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腐朽的封建家庭里,每个人的心理都充满着压抑的情绪,然而不同人就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觉新选择了退让,觉慧选择了挑战。两个鲜活的人,两条同样年轻的生命,一个在追求光明,追赶希望,一个在慢慢沉沦,处处面临着绝望和痛苦。我欣赏觉慧的勇敢,我更同情觉新的懦弱。旧的礼教、旧的制度、旧的封建思想,让觉新成为它的俘虏,做它的帮凶。觉新的懦弱让他很痛苦地活下去。觉新和觉慧一样,同样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但是觉新没有觉慧那样的勇敢,在觉新的心里,旧的思想和新的思想在激烈抗争,彼此都渴望战胜彼此,然而旧的思想在他的心里占了优势,让他一直默默地接受着长辈们为他设计的命运。他的心里有过激荡,有过涟漪,有过热情,但是现实就想一盘冷水,不时地浇灭了他所有的希望。他终于绝望了,他终于接受了“命运”,他看不到光明了,他觉得他这一辈子已经完了,现在就犹如行尸走肉般或着,毫无意义。但是,他寄希望于觉慧,他帮助觉慧逃离了这个家,他希望觉慧找到光明,找到希望。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见证。《家》通过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描写了先进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亮了前行的明灯。这次寒假,由于时间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说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家》这本书读后的最大的感受不是什么坚持革命,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只是从书中的人物中我看到的是珍贵的独立人格,如果人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在这个社会中就如同行尸走肉,的确现在行尸走肉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甚至有些人还是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却是身不由己。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60332/

推荐访问:家读后感1000字 家的读后感8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