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新华社笔试

新华社笔试

时间:2018-07-04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新华社笔试 第一篇_新华社笔试题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试题:

1。谈谈你所关注的当前国内经济的热点

2。一篇政府招商的报道,写个议论文。

新华社办公厅的笔试题目:

1、请你谈谈对三个代表的认识

2、调查研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3、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规划

4、请你编一个调查报告

新华社摄影部的笔试题:

所有人不分专业都只考英语,英译中 关于印巴的 a4的纸1.5页,中译英关于阿根 廷金融危机的又牵扯到伊拉克战争的 1页 还有一篇500字的英语作文 your opinion on Media’s Role in fighting corruption 和几个时事问题

新华社国内部笔试题:

开始是20分的基础知识,填空题,每空一分。

包括:1,十六大三中全会关于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__,提出了__;

2,10月15号发射了__,为争取__年发射人造卫星道月球做准备;

3,我国有——个期货交易所,其中大豆在——;

4,温家宝总理访美提出的加强中美经济合作的5个原则中的两个——,——; 5,银监会现任领导——;

6,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

7,哈里波特的作者——;

8,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9,10,11为三个选择题,每个两分,ń竺裢咎岢龅乃枷耄砺匏构叶怕硌【?br /> 结果,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然后是20分的新闻知识,每个两分。

1,2,3为选择:新华社成立时候的名字;新华社的。。。,求是杂志的性质;

4,写出知名的新华社记者3-5个;

5,什么是倒金字塔结构;

6,内参办报的原则(记忆模糊了);(30字以内)

7,消息最重要的部分(选择);

8,填空题《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作者,《历史的呐喊》(好像是)作者;

9,《将革命进行到底》作者,年份;

10,新华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0字以内)。

第三部分是写一篇随感,千字以内,关于5个大学生命丧玉珠峰,5个单位在昆仑山玉珠峰

口立的碑,“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30分。

第四部分是将河南平舆特大系列杀人案的开庭纪实改写成消息,不超过800字。25分

新华社笔试 第二篇_[笔试] 新华社各部门笔经汇总

[笔试] 新华社各部门笔经汇总

新华社

[此帖已被设为推荐] [转贴]

各种笔经搜集,具体部门不明,大家凑合着看吧~~

发信人: justify

三部分 时事填空 成语补全 写作

第一部分 10个小题 都很常规的时事咯 比如香港现任特首名字、嫦娥一号及其发射地、新华社主办的发行最大的政治类杂志、„„

有一题考胡core在中央党校的讲话 共10分

第二部分 10个成语 留出一个难写或易混淆的字

有螳臂当车 罄竹难书 削足适履 一丘之貉 „„呼唤补充 共10分

第三部分 两道写作题 一个是给了一段周老虎的材料 自选角度写评论 1000字内 30分;一个是以“我和祖国的2007”为主题 题材不限 2000字内 50分

*********************************************************************

2007 新华社分社 营销类笔试

一、填空

时事多一些,还有新华社办的杂志叫啥等

二、选择

经管类的多一些,马斯洛需求层次啥的,比较基础【新华社笔试】

三、貌似简答

问为了参加新华社分社的笔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四、案例分析

几个城市烟草市场的数据

分析现状、对策啥的

***********************************************************

发信人: beiliu

新华社信息编辑部笔经

第一道大题是填空题,时事政治类,无外乎科学发展观、过去五年GDP增长率等,平时看看新华网就可以。

第二道大题是分析与简答题,共四小题:

1、看图并分析固定资产投产同比变化与商品进口同比变化的相关关系,说明哪个是因,那个是果,并分析、预测这些现象。

2、分析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于我国股市的影响。

3、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分析当前经济流动性过程的原因,并分析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控制流动性过剩。

第三道大题是信息编辑题,给了一个关于中国企业投资摩洛哥渔业领域的新闻。

第四道大题有两题,任选,我就记得自己写的那一题:以房地产市场为例,谈谈政府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第五道大题是中译英,大概也就汉字300字左右,是关于气候变暖以及前阵子老毛子在北极海底插国旗引起加拿大抗议这些事情。

******************************************************

新华社--财经类笔经~~

发信人: leeco1122

一、时政填空题:都是十七大报告中的内容,其实都不难,有什么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目标,节约型社会,GDP增长率之类

二、分析与简答题

1.看图分析,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商品进口的相关关系,以及两者何为因,何为果,如何相互影响

2.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的影响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4.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与影响,以及应采取什么宏观措施

三、综编题

给了一段关于我国企业投资摩洛哥渔业的材料,让编成一段800字左右信息稿

四、写作题(任选一题写)

1.关于如何增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

2.以房地产宏观调控为例,写篇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分析评论

五、英译中【新华社笔试】

关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的一段文字,量不大,也不是很难(新华社考试允许带纸质辞典的。。)

整体来说,题都不难,但就是狂写。。偏宏观经济、时事热点吧~

尤其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些内容,个人觉得后边各大银行的笔试也许也会涉及,大家多多准备哈!

************************************************************ 新华社摄影部笔经

发信人: c046

第一部分:一篇英翻中,讲布什和国会,一页纸.然后中翻英,讲大款超生问题,大半页.然后一篇英语作文,<我看志愿者>400字以上.

这部分总共3个小时,时间还好,凑合够用.最后只有时间看了一个翻译的中文,改了几个小毛病.

第二部分:叫它常识部分吧,40道大题,200个空. 不是很常见的常识,问的蛮偏的,比如有:雅鲁藏布江的国外段叫什么,古代印度人的姓氏是哪4个,尼赫鲁甘地家族有哪几个甘地.格瓦拉死于哪年.

后面有几个摄影知识,有什么暴光啊,薇距镜头数据啊,相机标志啊什么的. 考一个小时,我会的可能不到1/3.有点受打击.想去的同学要从现在就积累常识啊.

从8点半考到了1点左右.

*************************************************************** 关于新华社的笔试-2007.11.17

11月17号一大早和同寝的死狼一起去参加了新华社招应届毕业生的考试。为了这次考试我和他都是煞费苦心,从在网上看到消息的那天起我们就搜了不少历年的考试题,总结了一下命题规律,发现往年考试题基本应该分以下几部分:时政填空题,新闻传播基础知识出填空或选择,最多两个名词解释,再就是语言实际应用,比如改错别字和病句等,最后的重头戏对于我们英语专业来说是两篇新闻翻译,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则是通讯改消息,或者给则消息让写新闻评论。我们于是开始分头准备复习提纲,死狼负责找时政要点,我总结新闻基本理论,重点在新华社的发展史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

另外,中国新闻史里的邸报发展史、新文化运动、反“客里空”运动、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西方主要媒体概况,倒金字塔结构的定义等也是往年考试题基础知识里面出现过的内容,为此我除了往年新华社招考试题外还参考了人大和北广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考试题。总结好提纲之后我们就一起复习。用死狼的话来讲,就是虽然我们翻译部分不能和别人比,但是基础知识部分别人不丢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分。

死狼和我不在同一个考点,他报的是体育部,在总社考试,我报的摄影部,考点在宣武区第一职业学校。幸亏提前一天去看了考点,否则真的有可能因为找不到地方而迟到。急三火四和几个考生一起进了教学楼,我问旁边的考生,才发现自

新华社笔试 第三篇_新华社国际部笔试面试经历

新华社国际部笔试面试经历

昨天接到通知:今早六点K600处集合,赶赴西安交大参加新华国际部笔试面试。我们定的是五点半楼下集合。

略作收拾准备,爬上床时已是凌晨时分。好像刚刚睡着就听到五点闹钟的振动声。不情愿的想再小睡片刻,这一睡就直到冬发短信提醒我给她带字典才惊醒,看看点,残留的睡意立即跑到九霄云外,还好,不算太晚,麻利的起来,洗漱、热牛奶、装东西、换衣服,边下楼边喝下牛奶,病刚好,胃还承受不了太冷的东西。叫醒熟睡的楼管,出门就是强盛的大风、迎面的雨。

我、冬、丹、羊,四个人一路走去,裹紧身上不算很厚的衣服,向上拉了拉脖上缠着的白围巾,为了面试,十一月的大雨天,红风衣下面只穿了白衬衣和单薄的黑色小西服。经过食堂的时候,人手一个鸡蛋灌饼——这个点可以买到的唯一的早餐。

【新华社笔试】

一路谈笑,到校门口时,门卫的小屋子透出暗淡的橘红色灯光,在四周一片黑暗中看来是那么温馨。尽管是封校期间,还是风雨无阻的出了校门。车站处只有一个女生在等,其他人根本不见踪影,风大雨打,寂静,等待。等三五成群的人到得差不多,已将近六点半,其间多次想到温暖的宿舍和暖和的床,其间吃完了本来约好上车吃、却早已冰冷的鸡蛋灌饼,其间觉得为了求职其实我们很辛苦。赶上第一班车坐稳后,才发现胳膊裤脚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湿透,手冻得通红没了知觉。

因为要在南稍门换乘700,下车走过水漫过的街道,挤上塞满的公车,不能动,眼角扫过雾蒙蒙的车窗,外面什么也看不清,天才刚麻亮,是那种很美好的晨光,可我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到达交大,第一次还是大一慕名前来赏樱花,三年之后,再次走过人行天桥,台阶上结了厚厚的冰霜,踩上去滑而寒冷,整个脚陷进去,每一步都像行走在悬崖峭壁,撑伞的手早已冻得麻木,想着此后要走的路,没有悲伤,只是

很愁苦,天气越来越冷,我实在想不到再过一段时间自己行走在寒风中到处参加招聘参加面试笔试,甚至去面对拒绝,该需要积蓄多大的勇气。

真的特别想特别想赶紧签份工作,只要不太磕碜就好,甚至想,要是今天遭受的这一切能换来一个好的结局,那该多好!

【新华社笔试】

笔试很出人意料,英翻汉考了评论:群体性事件中少用“未明真相”;英翻汉竟然考了一首诗“闲暇”,令人大跌眼镜,作文就此诗写散文。自我感觉不好也不坏。是直到下午的面试才感觉受挫。中文面试自我介绍,本来准备了英文的,这一乱直接带来无尽的紧张,自我介绍说不好,英文问答直接受影响,本来我的口语就磕巴,这回惨了!专业面试问题是写作、英文对国际部的意义,常识很简单,法国总统、诺贝尔和平奖之类的,接下来的问题让我瞠目结舌,开玩笑竟然一语成谶:真问我politics了!谈日本大选,有些懵„„出来才知道自己有多紧张:简历都忘记交!

我知道这回恐怕真的是无望了,虽然我是那么不愿意承认,毕竟,新华社是我这个想做媒体的人最高的追求!唉,出来坐上出租车,冬说:受挫!我仰头靠在椅背上,那个角度的天幕是冬天阴沉萧索的,路边光秃的枝桠伸向天空,不时有枯叶掉下来,落进泥水中。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这些年来坚持的东西就这么散了,很奇怪自己会有这样的想法。但,真的。冬问我,是不是哭了,我笑着打哈哈说至于吗,你不知道我擅长把开心都写哭吗?可心,还是钝钝的疼了一下。想到四年前,面临高考的我,也是这样,丢掉了保送北外的名额。

新华社笔试 第四篇_新华社国内分社笔试题

新华社国内分社笔试题

一.时事填空 两道新华社的基本知识,一问新华社是我国的_______(这题比较搞笑,下面第三大题的 题干其实告诉了答案),二问新华社的________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其他八道都是时事,有刘翔破世界记录的成绩、世界屋脊的第一条铁路名字、联合国新 任秘书长的名字、被开除出太阳系九大行星行列的行星名字、本月在北京召开的某国际 合作论坛的名字、十月召开的是十六大几次会议、胡锦涛同志讲话的题目是牢固树立社 会主义啥啥观等等。。。 二.成语填空 十个成语,挖空一个字,填上去。有些成语不常见,有些常见的也不见得会写,谁叫现 在大家都用电脑捏。比如那个分道扬镳的镳、沆瀣一气的瀣。。。

三.简答 谈谈对“新华社记者”这一职业的认识。(果真是新华社。。。) 四.改写消息及随感 给出一篇横店宣布重建圆明园的材料,要求改写成1000字以内的消息,并写一篇2000字 以内的随感,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差不多酱紫,时间3个小时。期间每个人还发了一瓶水,满贴心的。

试题部分一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时事填空10道(10分)

(1) 新华社在世界各地共有(7)总分社。

(2) 新华社目前重点建设()项目

(3) 三峡大坝成功蓄水(175)米成为全世界最大水利发电站

(4) 山西(王家岭)矿难

(5) (波兰)总统遇难

(6)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7) 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遇难

(8) (嫦娥二号)升天

(9) 甘肃(舟曲)泥石流

(10) 韩朝天安舰号事件

第二题是选自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段话:大意是政府在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具体请参阅纲要完整内容),请结合当前社会背景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20分)

第三题是关于“360和QQ”大战的若干文字报道选段。

题目一:给选段拟标题(5分)

题目二:把文字改写成150字内的手机报(10分)

题目三:关于文字中提及的新浪和微软合作,加入你是新浪的信息分析师请写出分析报告并给出建议和对策(35分)

第四题:假如你是新媒体的运营商或经营商请就新媒体如何在内容表现、市场运作、技术支持等方面实现目标写方案(20分)

考试时间3小时,个人认为时间够用,答题纸是A4白纸若干张,但试题有一定难度。

求职过程中遭到单位的鄙视已经慢慢习惯。10月份大家刚刚投出自己的第一份简历如石沉大海时,还会满怀怨恨地说上一句“kao,老子还不屑。”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叹息到“算了,牛人太多。”

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收到了新华社发来的笔试通知,我记起之前我报考了新华社海南分社的记者岗位。那时候正在深圳做中天置业老总捐款逃跑的调查稿,我站在深圳国贸前面的广场连续三次打开手机,确认自己没看错。

星期三中午交完中天的稿件后,下午回到广州。编辑说中天的稿子发头稿,我一听特别兴奋,终于在南周发了一个头版。

星期四上午,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份南方周末。果然是头稿,揣着报纸心中猛地激动好一小会。中午来到图书馆,拿到中国新闻史关于新华社的部分猛看。

因为笔试的地点是在新华社广东分社,靠近中山纪念堂。我记得之前坐车我有经过那里。但是从暨大出发要倒两次地铁。我早上6点40就起来了,然后整理好到岗顶坐地铁。

8点15分,我走出地铁站就看到了新华社的大楼。有工作人员在门口负责签到,我注意了一下,竟然还有报考西藏分社的达人。报考采编的都在D考室,我是D3座位。

环顾了一下,整个采编考场不到15个人。竟然有人冲我笑,他问我是不是在南周实习?我诧异。他说他暑假之前在那里实习,是晨光老师带的实习生,听说过我。我不得不感叹传媒圈真小。

HR检查了我们的证件还有英语证书,然后发试卷,宣布考试开始,时间为3个小时。

试卷分为四个部分:

1、填空题

的确有关于新华社的常识问题,比如“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闻社主办,发行量最大的日报“等等,其次就是常识题和时事题,比如”中共在2007年10月份召开了第()次代表大会,现任联合国秘书党是(),现任英国首相是×()”之类的。

2、成语填空,总共10个,比较简单。

3、一段新华社浙江分社报道台风“桑美”的材料,大概的意思是新华社浙江分社的记者同仁不顾安危,深入前线,采写了大量出色的新闻报道。要求根据这段材料写出你的感想。我以“三贴近”的角度切入,说明“要无限可能接近真实,深入一线”。

4、中央电视塔关于“嫦娥本月”的一个电视解说脚本,总共五段文字,很长。要求:

(1)根据材料写一篇800字以内的消息。

其实这种主要考察概括能力和拟标题的能力。我拟的引标是“中国首位„使者‟探月”,主标题是“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副标题是“38万公里星月历程,中国深度探月工程步伐加快”。我认为我的标题仅仅是格式规范,不算出彩。因为,一个好的标题有时间还得看灵感和环境。

(2)根据材料写出自己感想,体裁不限,1500字以内。

这个我很大胆,我赌了一把,运用了诗歌的体裁。一来我仅仅把这次笔试看成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我只是想通过考试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我自己还是喜欢广东的新闻环境。还有就是我对自己的诗歌写作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文字驾驽能力。我拟的题目是“圆月照亮中国。”洋洋洒洒30多行,接近800字。考完我和师兄Y说如果碰到很古板的记者阅卷,我就是今天全场的最低分,如果阅卷老师较开放,那我毫无疑问是最高分。

10点40分,我检查一遍。然后举手,示意监考老师交卷。监考老师很友善,耐心帮我订好试卷。我作为第一个交卷的考生,轻松出了考室。

笔试篇

第一大题 时事填空 10分

1.新华社编辑的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参考消息》)

2.10月10日,在北京新华社联合外媒召开 (世界媒体峰会)

3.奥巴马访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

4.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年来首次访问美国 蒙对了

5.(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金融峰会 没答上啊~~

6.75事件 在(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事件

7.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世

8.五四运动(90)周年

9.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

10.格鲁吉亚退出(独联体)

第二题 给了一个新华社驻外记者在伊拉克巴格达遭受袭击时照样工作的材料,两道小题 新华社职能及对新华社记者认识?伊拉克战争认识及现状?(20分)

【新华社笔试】

答题感想:新华社的职能昨晚看了,居然硬是想不起第四点。对伊拉克战争的认识啊,胡扯吧

第三题 材料内容是关于《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沃尔玛让出榜首,荷兰夺第一,中石化挺进前十之类的

三小题:材料反映的经济背景和经济本质,为此材料拟标题,缩写成100字以内短消息。(20分)

答题感想:看到经济类的题目就犯晕,金融危机?石油涨价?什么关系?迷糊迷糊

第四题:材料内容:湖南祁县“五保”老人付达信为了进监狱养老而在北京抢劫„„1000字以内(25分)

答题感想:东拼西凑还是只写了600字的样子

第五题:任意体裁作文:我的大学生涯,1500字以内(25分)

答题感想:没想到是这样的题目„„什么用意呢,写经历?自我推荐?还是心路历程呢?大概写了800字就搁浅了~

摄影记者岗位笔试题:

一、填空题。时事内容,十个空,每空一分,难度系数低,基本是卫星发射,世博会,智利矿难之类较显著的新闻事件和新华社的性质等内容。10分

二、政治题论述。十二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结合该论述提出的社会背景,谈谈个人理解。20分

三、分两道小题:改写消息,写评论。给出一堆材料,内容为前段时间网上爆红的农民工版《春天里》,改写成500字的消息,然后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评论。分别为15分,20分。

四、写摄影策划案。北京某报纸开辟摄影专栏,介绍北京的人文风貌,城市故事,假如你负责其中一组(3-5张照片),请选择主题,写出摄影策划案,包括主题、题目、拟拍摄对象、拍摄画面的要求等内容。20分

五、优秀的新闻照片应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摄影记者应具有什么素质?你认为你自己具有哪些方面的基础?15分

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上午9-12点,时间比较充裕,不会觉得赶。考试地点在新华社的餐厅3楼大厅,一进门就是遍布的大圆桌,每个桌子坐5、6个人,桌上备有纯净水,感觉不像是考试,倒像举行茶话会或圆桌会谈,考完试我跟小苏感慨,假如有点小点心就完满了。

因为几乎全是主观题,所以不会感觉到茫然不会做的挫败感,但是要想答出水平也挺难的。本人写字速度慢,字又写得丑,极不占优势。不过是打个酱油,考考也就算了。另外一个心得是,工夫在诗外。日常积累是最重要的,不止新华社,很多单位考的都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上午9点去参加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笔试,貌似北京高校报考内蒙古分社的人很少嘛,我在一层食堂走了一圈居然没看见牌子,都走到北京分社那片区了。赶紧往回走,一回头就看到贴有自己的考号的桌子,坐下了才发现不远处有个牌子上写着内蒙古分社,被两个美眉挡住了。

坐了半天不知道是该干点啥,终于等到发卷子,话说发卷的人其实就是分社的负责人,看到一个留着怪怪的小胡子的中年男子,感觉很像分社的社长(时候证实确实是),他也参与了一下。考试纪律很松,基本没人管。其他分社还会有监考人员来回走动,不时地看看某些考生的答卷,但是内蒙古分社的老大们木有这么做,这样也让我们感觉轻松些,否则太有压力。 言归正传,先是十道填空题,十分。貌似各分社都一样,但是我会的还真是不多。金正日的儿子我还真没记住叫啥,就差往上面画个他的画像了。关于填空题,大家可以参考其他同学的帖子。

第二题是对十二五计划提出了“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城乡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问你对于这一点,请结合社会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题,给出一篇文字,关于目前网上热传的两个流浪歌手演唱的《春天里》引起广大网友的追捧,有记者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这样一篇文字。1。请改写一篇500字以内的消息。2。请写一篇1000字以内的评论。

第四题,以北京意象为题,写一篇1500字以内的文字,体裁不限。

3个小时,写死我了。手都抖!

终于写完的时候,发现对面哥们写了首诗,真是人才!

交卷子的时候,一个声音很有磁性的老师说,交到那个角落,然后谈一谈。

我终于鼓足勇气交了卷子,才发现,要谈的人居然是社长,早知道今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梳妆打扮一番了。哎,悔之晚矣。只好那个鬼样子跟他巴拉巴拉了几句。社长上来的第一句是“感谢你报考内蒙古分社”,受宠若惊,受宠若惊!我只好说,我是内蒙人,想回家乡什么的。。。。。。 然后走的时候,那个声音磁性男说,等电话!我又为了这三个字兴奋了3小时,都忘了自己一早起来什么都没吃,熬到大中午了。等到下午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句话应该是他对所有人说的话吧。

PS:今天在考场看到一个GG长的真的很像蒙古族的人。

新华社笔试 第五篇_2015年新华社陕西分社采编类试题

2015年新华社陕西分社采编类试题

糊里糊涂的报了这个记者岗位,才知道只招 一个人,就估计没戏。 考试那天超冷,去到省政府不让进,一点十分才有分社的认出来接我们,一点半开始考。题目大概如下:

一、时政知识 10分

大概有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主题、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年、美国能源政策、那个地方公投加入俄罗斯、南水北调中线的起止点、埃博拉疫情、APEC的全称、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丝是指什么、新华社的客户端叫什么名字

好像就这些

二、写一段600字左右的话,谈谈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理解。15分

三、给了大概两页纸的关于网络约车服务的资料。

1,以新华社记者写一遍微博。10分

2,600字左右,自选素材,写一遍新闻。15分

3,800字左右,根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遍新闻评论。20分

四,以“花落再开”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30分

新华社笔试 第六篇_新华社考试题

1981年4月20日,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正式创刊,这是一本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月刊。1984年 1月2日,《瞭望》杂志由月刊改为周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本大型的政治性、时事性中文新闻周刊。《瞭望》周刊的风格是,“集一周于一日”,形成日报和杂志不能替代的特色,纵论最近一周或最近时期的天下大事,传递最近一周或最近时期的国内外重要信息。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试播俄文电讯稿。10月15日,新华社俄文专线广播正式发稿。这是新华社在中、英文大广播之后建立的第一条外国语文专线广播。

1956年11月10日,新华社编委会向中央呈送了《关于新华社工作中几个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的请示报告》,正式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问题。其发展步骤为:第一步,在5-7年内,首先集中力量建设成为在东方(亚非地区)最有权威的世界性通讯社;第二步,在10-12年内,建设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和西方资产阶级各大通讯社相匹敌的世界性通讯社。

195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通知说:“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通知对《参考消息》的性质、任务、订阅范围、阅读注意事项以至编辑、发行、印刷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参考消息》于1957年3月1日以报纸形式正式出版。

1980年5月10日,新华社第一本时事政策性半月刊《半月谈》杂志创刊。这是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其办刊宗旨是:讲解党的政策,评说天下大事,传播文化知识,讨论国事心事,做读者的时事政策顾问和学习生活益友。编辑方针为:政治性、知识性、趣味性三者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明实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半月谈》创刊后,很快以其“代表官方、不打官腔”的风格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读者的认可,发行量持续多年居全国期刊之首,并被誉为“中华第一刊”。【新华社笔试】

1985年1月2日,新华社开辟《经济信息》专线,正式播发综合性经济信息,每周发3次,每次2.4万字。开线初期,传送的信息包括全国各省、区、市的主要经济动向、各类产品产供销情况、物资余缺、市场预测、商品供求动态、各地市场行情;对外经济贸易信息;港澳台经济信息和市场行情;国际贸易、金融、科技等信息以及我国商品在海外销售动态等。信息工作初期主要由《经济参考》报编辑部负责,1988年7月新华社成立经济信息编辑部,1989年11月中国经济信息社正式成立,新华社信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4年6月2日,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在香港正式建立。这是新华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地区总分社,主要负责编发亚太地区的新闻,指导亚太地区各分社的报道工作

1981年7月1日 《经济参考》报正式创刊。这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强化新华社为四化建设服务的职能而创办的一张全国性综合经济类报纸。《经济参考》报的创办得到邓小平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1984年邓小平同志曾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这一题词不仅成为该报的办报宗旨,也成为全国信息业的指导方针。

新华社创办新华出版社及出版第一本时事政治图书1979年5月8日,新华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俗讲话)。这些稿件是在真理标准讨论展开后,新华社国内部地方组组织社科院哲学所一些专家撰写的解读文章,经新华社地方广播播发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书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全国累计印刷发行530万

战略转型时期的新华社:电视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9年12月31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共同开通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次日CNC中文台正式开播。2010年7月1日,CNC英语台正式开播

2009年5月12日,新华社历史上首次大型电视直播《重生》——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报道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在黑龙江卫视、新华网和3G手机电视试验平台12小时直播

战略转型时期的新华社:摄影报道和图片产业化迈出新步伐 2011年 8月1日,新华影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在纽约时报广场租用的大型广告屏幕开始运行,这是中国公司首次在号称“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长期租用大型户外液晶显示屏

新华社最早建立的境外分社,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对外宣传,新华社在境外创建了香港、伦敦、布拉格、平壤四个分社和出稿站,开始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在陕西延安改为现名。自诞生之日起,新华社发挥着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喉舌耳目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3日《红色中华》报第240期刊登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联名发表《为发展群众的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这是《红色中华》在瑞金出版的最后一期

1937年1月,红中社随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保安县城迁驻延安。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报纸与通讯社仍为一个机构。 图为1937年1月29日出版的《新中华报》,一版刊登消息《和平解决有望红军力求和平》,末尾署名“新华社二十五日”。这是“新华社”名字最早见诸于报纸上的日期

从1948年5月到8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新华社的领导及业务骨干的培养,把新华社的一批主要干部,集中到西柏坡,成立了总编室(小编辑部),就近接受中央领导同志的指导和训练。负责具体领导工作的是总编辑胡乔木。这个设在中共中央大院里的总编室,指挥了新华社在全国各战场和各解放区的新闻报道。

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

批示强调,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要着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使命感、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虚心向群众学习,树立和维护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切实改进文风,多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给新闻媒体带来清新之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杂志性质: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 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求是杂志的主要栏目有:思想评论、探索与争鸣、企业改革与发展、党的建设、调查研究、理论动态、地方之页等。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正式封笔。作者J·K·罗琳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终结篇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是哪国 前三名:以前是沙特、科威克、伊拉克现在是俄罗斯、沙特、科威克 可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1 转变市场观念,加强传播研究

2 把握本土优势,做好重点改造

3 加强内部联系,形成良好互动。。长期以来,各台的宣传、经营、技术和研究部门各谋其政,缺少必要的联系协作。就是偶有交流,,也不过是低层次的业务合作,少有战略战术层面的群策群力,更不用说传播学层面的探讨研究。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栏目发展和广告创收,使媒体形同一盘散沙,无法成为进退有序的传播组织。当前,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频道也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地市电视台现在“十指攥成拳”打造好一两个频道,一旦成了气候,完全可以实施品牌扩张,重新开辟新的频道。另外,区域性电视媒体(地方电视台、城市电视台等)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在地域性、贴近性上下功夫4 激活用人机制,遴选专业人才。记者是新闻汇集的专家,是受过专门训炼的专业传播者。对于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记者应该可以客观地、深入地思考,向局外人提供公正的、客观的综合信息。

总之,除了人才的专业化,成熟的受众市场、雄厚的资金支持、形成声势的品牌栏目等都是专业化推行的相关因素。随着电视产业化的进程,区域性电视媒体(地方电视台、城市电视台等)频道专业化的环境也将大为改善。

红中社成立后,根据抄收到的中外通讯社的新闻电讯,编印《无线电材料》(1933年初改名《无线电日讯》),提供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领导机关参阅。它是新华社最早的参考消 1937年1月,红中社随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保安县城迁驻延安。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报纸与通讯社仍为一个机构。图为1937年1月29日出版的《新中华报》,一版刊登消息《和平解决有望红军力求和平》,末尾署名“新华社二十五日”。这是“新华社”名字最早见诸于报纸上的日期

红中社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为“CSR”。1933年5月,红中社成立了自己的新闻台——红色中华新闻台,抄收中外新闻电讯,抄好后直接送到红中社译成中文,编印出版参考刊物《无线电日讯》(原名《无线电材料》)。图为红中社在中央苏区使用过的收报机。收报机是工农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敌人的战利品。

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三贴近”原则,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各次中央全会以及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精心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多媒体报道理念,增强多媒体融合意识,加强多媒体报道统筹协调,形成了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报。。。新华社社评、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59538/

推荐访问:新华社笔试试题 新华社笔试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