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

时间:2018-06-05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盂兰盆节 第一篇_和平网(佛教新闻)中国的“七月半”与日本的“盂兰盆节”的异同

和平网(佛教新闻)中国的“七月半”与日本的“盂兰盆节”的异同

【摘要】在许多国家都有鬼节的说法,其中由于日本的鬼节经由中国传入,因此和中国的鬼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本文主要从中日两国鬼节的历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来剖析中日两国鬼节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国七月半日本盂兰盆节和平网(佛教新闻)

一、前言

鬼节,主要是指与鬼相关的节日。这个节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例如西方的“万圣节”、泰国的“披塔昆节”、伊朗的“躲鬼节”、中国的“七月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等。不过,由于受到地域、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鬼节也不尽相同。而其中,由于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中日两国在鬼节上的相似点是最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节的历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来阐释中日两国鬼节上的异同点。

二、中日鬼节的渊源

1.中国鬼节起源

中国的鬼节,通常称为“七月半”,但是实际上是包含了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个节日的祭祀体系,但主要是指“七月半”。

(1)清明节。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或者五日是清明节。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侮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主人,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后,为了感激介子推,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介子推不愿受赏,带着老母归隐到了深山,重耳于是命人上山搜索,未果,遂放火烧山,希望能将介子推母子逼出。熟料火烧三日,终不见介子推母子出现。待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死去。重耳异常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改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即冷食)。后来几经沿袭,到了唐朝,与“清明节”相融合,且作为民间习俗被流传下来,直至今日。现在主要是祭祖祭墓,表达哀思。

(2)七月半。七月半具体分为三类:①源自民间思想的“亡人节”;②源自佛教的盂兰盆节”;③源自道教的“中元节”。这三类名称是由于思想起源的不同而出现的,但都是指中国阴历的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

亡人节:在民间,相传阴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出来,有子嗣的就会回家接受亲人的祭拜,而那些孤魂野鬼就会到处游荡,像“七月半,鬼乱串,芭蕉叶撕得粉碎烂„„”这样的歌谣就是对这种习俗的生动描绘。所以,在那一天,人们就会宰鸡宰鸭,烧香烧钱来祭拜从地府里出来的鬼魂,祭拜的对象包括自己的亲人以及那些孤魂野鬼,以防他们祸害人间,同时也祈求鬼魂保佑在世人的身体安康、家宅平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亡人节的过节习俗。

盂兰盆节:“盂兰盆”本为梵语,意为“解救倒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见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像倒挂在空中那样遭罪,不吃不喝做了饿鬼,就用钵头盛饭喂他母亲,但是食物还未入口就已化为炭火。佛祖告诉目连,必须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将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养十方鬼灵,超度众饿鬼,他的母亲才能得到解救。目连一切照办,才把母亲救出地狱,他自己也成为地藏王的护法神。此后在佛教中就逐渐演变为佛教在这一天要供奉佛祖,举办盂兰盆会来祭祀鬼神。

中元节:相传阴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中的“地官”要来世上考察人们的善恶,因此道士们就在这天诵经念书,举行仪式祭拜地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七月半有时是佛教占主导地位,有时是道教占主导地位,而到了现代,随着佛教道教的衰弱,七月半的节日习俗已经失去了孝亲敬祖、敬佛拜地官的正统因素,而逐渐演变为带有屠杀牲畜、施与鬼神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了。

(3)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旧时,妇女们要亲自缝制寒衣(寒衣――意为冬日御寒的衣物),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逝,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墓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

【盂兰盆节】

2.日本盂兰盆节的起源

日本由于受到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所以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传入了日本,在日本一般称为“盂兰盆会”。在明治以前,日本采用农历,因此,日本的盂兰盆会与中国的七月半日期是一致的。在1872年以后,日本由于采用公历,盂兰盆节就改为阳历的8月15日举行(与阴历七月十五较为接近)。平安时代以前主要是贵族在寺院中举行,到了镰仓时代,在武士阶层开始兴起家盆(即供奉死去的父母和祖先),到了室町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各地的寺院遭到极大的破坏以及贵族的地位不断衰落,贵族在寺院中举行的盂兰盆节逐渐被废弃,现代社会保留的一般是民间以“家盆”为主的过节习俗。

三、度过方式

1.中国的鬼节

传统上通常认为中国的鬼节就是“七月半”,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鬼节是由“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位一体,形成的一个循环体系。

(1)清明节。主要是回乡扫墓,祭祀祖先。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七月半。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一般称作鬼节,分为祭祖和祭鬼两类。祭祖,家家要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分上、中、下午三次供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同时还要烧纸钱、纸衣。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渐简化,变为供一次饭、烧一次纸钱或者不烧纸钱的文明祭祖方式。供奉的饭菜也很有讲究,一般要荤素搭配,菜品丰富,然后在桌上摆放六或八人份的碗筷,每个碗中盛上一点米饭,再用杯子倒上一点白酒,然后打开房门并说“请祖先们回家用饭”;祭鬼,在民间还有泼水饭和放河灯等祭鬼的习俗。放河灯和泼水饭被认为是给孤魂野鬼做布施,也被认为是给活人积功德。河灯是用各种颜色的蜡光纸做成的,四个角叠起来,像一朵朵荷花,河灯中央放浸过油的灯芯或者是特制短蜡烛,而且河灯的数目还必须是单数,据说鬼魂们会乘着河灯回到阴间。然后还会在沿岸烧一些纸钱以及泼水饭。

(3)寒衣节。因与清明节和七月半有类同之处,现在中国已经基本废弃。

2.日本的盂兰盆节

一般是在8月13、14、15日三天举行祭祖仪式,其中13日为迎盆,意为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14日为中盆,即祖先的灵魂在家的时间,15日为送盆,即送别祖先灵魂的时间。迎盆,有的在自家门口挂上彩条,上面写着“祖先代代”、“山川”等字样,意思是呼唤远在山林川泽之地的祖先回家,也有的是去墓地请祖先回家。在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前,家里要备好祭祀台;中盆,即供养祖先的仪式。在祭祀台上摆放祭品,每日点香供茶,以及各种不同的饭菜,请祖先享用;送盆,即送祖先归去。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点灯笼送祖先到坟墓,在墓前点香,并在墓前熄灭蜡烛后结束整个盆节仪式。但有的地区也只是在自家门口进行送盆的仪式。【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

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盂兰盆舞。男女老少们身着夏季的和服,手持团扇,聚集在广场上,首先在高台下跪拜祖先,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然后自然地和着音乐围成圆圈跳舞。有的地方还带着面具跳舞,让人分不清舞动的是人还是“鬼”,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最大

限度地让祖先的灵魂得到慰藉,愉悦祖先。

四、中日鬼节的异同

1.时间上的异同

中国的鬼节七月半主要是在阴历的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举行,由于在现代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没有被国家选定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因此没有公休假。日本的盂兰盆节主要在阳历八月十五日左右举行,并且前后连续一周为公休假。且中国的鬼节是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循环体系,而日本则没有。

2.起源上的异同

可以看出,日本的鬼节主要源于中国的盂兰盆节,两国在鬼节上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在中国由于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更侧重于祭祀鬼神,在某种程度上说带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而在日本由于受到祖先信仰以及灵魂信仰的影响,鬼节主要还是一个祭祖仪式。

3.度过方式的异同

从度过方式中可以了解到,中日两国的鬼节都有祭祀和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中国有踏青等、日本有盂兰盆舞等。日本的盂兰盆会在度过方式上结合了中国清明节以及七月半中祭祖的成分,其中又有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盂兰盆节。

五、结束语

中国的鬼节与日本的鬼节无论是在起源上还是在度过方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且都与佛教有关,都是祭祖仪式,都有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但是中国的鬼节更侧重于“祭鬼”,而日本的鬼节更侧重于“祭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与中国的鬼节――七月半相比,现代日本的“盂兰盆节”更近似于中国的“清明节”。

盂兰盆节 第二篇_“放焰口”与盂兰盆节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幽默地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其人,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只有到了“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才是“庄严透顶”的。【盂兰盆节】

《鲁迅全集》为此作注说,旧俗于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晚上请和尚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称为“放焰口”云云。不少选本的注释也都这么说。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放焰口”是旧时宗教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原为佛教密宗的一种仪轨,在中国传之既久,逐渐变为追荐死者的佛事之一,此事固然常常放在七月十五日(古称盂兰盆节,后来一般叫做中元节)举行,但也并不专限于此时,其他时间也可以进行,而且并不一定在寺庙里,在家里或别的什么地方也可以进行的。鲁迅在另外两篇文章里又曾经提到“放焰口”,一是他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叙及江南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时,说起该校“每年七月十五日,总要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其二是《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二)》说起在盂兰盆节这一天,上海滩街头上“放焰口,施饿鬼”的法事也搞得轰轰烈烈。《琐记》所记的,乃是该校的一种古怪作风,《新秋杂识》提到的也只是彼时彼地的一种风气。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两处的时间恰恰是七月十五日,便以为非在这一天不可。【盂兰盆节】

要了解清代的民俗及其余脉,现在有一部最全面而简明的专书,这就是日本学者中川忠英根据中国商人的口述记录下来的《清俗纪闻》(方克、孙玄龄中文译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其中关于“放焰口”的时间、排场和道具都有详细的说明,还有插图,介绍得非常清楚,例如所谓“毗卢帽”,书中就有很好的图片。关于“放焰口”的基本情况,书中写道:

【盂兰盆节】

举办焰口施饿鬼时,须在宽敞场所另设佛座,安放追吊亡灵之神主牌,燃灯,摆放锡五串(五串为花瓶两个、烛台两个、香炉一个)„„并于前方设置方约两间、高约一间之焰口坛,正面安放观音像,摆放宝镜等佛具,并供奉香花照烛及恰当供物。制式之供物为米一盘、馒头七个、洒水一器共三种。

七位诵经僧人(可略为五个人)登到焰口坛上„„中座之僧人头戴名为毗卢帽之佛冠,摇铃或结印,其余扶座各僧敲打木鱼、引磬,于诵经中逐渐将为超度冥府亡魂而供奉之米抛下,以洒水在馒头上书写梵字投向食台,并烧化上述金钱山、钱衣山以表示向冥途施舍金银、钱、衣服之意。

此法在俗家亦为极庄重之事,在夜晚举行,约须持续三四个时辰。

焰口、水忏均不只限用于周年忌之佛事,在祈求家中安奉(泰?)、疾病痊愈等等情形时亦经常举办。但均按施主愿望在家中举行。届时,由寺院带去法具及各种道具,并按照其供养要求,僧众人数亦不等。

而盂兰盆节只在夏历七月十五举行,地点则一定在寺院里,其活动中有时也包括“放焰口”一项。总之“放焰口”和盂兰盆节(会)乃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放焰口”的缘起,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说,是有一个“身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的饿鬼叫焰口的,来见佛的弟子阿难,对他说:“三日后汝命尽,将生饿鬼中。”阿难慌了,问他如何是好,焰口道:“汝明日为我等百千饿鬼及诸婆罗门仙等各施一斛饮食,并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难又去请教佛,时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陀罗尼”即咒),因谓“诵此陀罗尼,能使无量百千施食充足”。这样便须实行放焰口的仪式,“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麦及诸饼食等,右手按器,诵陀罗尼七遍,然后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四如来名号,取于食器,泻净地上,以作布施”。这样不仅可免饿鬼之苦,且能增长福寿,而无须各施一斛饮食。这一佛事仪式后来有种种变化,但要点总在给饿鬼施食与水,所以其间总要念诵“施甘露真言”、“施食真言”等等。龙师父之所谓“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即是施水时所念诵者。按佛教密宗的说法,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云。

清代以来,“放焰口”大抵依据天机的《修习俞伽集要施食坛仪》和德基的《俞伽焰口施食集要》,其中都不曾提到“放焰口”和中元节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盂兰盆会渊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目连之母堕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说《盂兰盆经》。竺法护译《盂兰盆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僧及佛,以报父母长养之恩。”因为施僧及佛,功德无量,即足以救先亡倒悬之苦云云。“盂兰盆”本是梵语Uunambana的音译,表示身受极苦,如处于倒悬之意,但大约因为有个“盆”字,古代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半音译半意译的词,唐·宗密《盂兰盆经疏》谓:“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此说颇为流行,所以一般的盂兰盆会往往多造宝盆盛饮食以献佛,同时供养十方大德,以便超度亡灵。自南朝至于唐宋,盂兰盆会相当盛大,每每上自帝王,下到百姓,无不参加,实际上已成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其盛况古籍中多有记载,决非仅仅放一台焰口而已。

当然,盂兰盆会与“放焰口”也确实容易混为一淡,特别是盂兰盆会已不那么盛大,而小型的“放焰口”每每在七月十五日进行。既然两者都是佛教仪式,又都有施食的节目,许多人就不再区分这是象征性地施给饿鬼(“放焰口”),还是实实在在地施给僧人(盂兰盆会)。这种混为一谈古已有之,明·袾宏在《正讹集》中指出:“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可见在大众宗教中,“放焰口”与盂兰盆会早已有些夹缠不清了。 但是有一点始终应当是清楚的,即“放焰口”的仪式在七月十五日以外仍然经常进行。笔者幼年时曾多次在故乡的邻居家里见到这种仪式,印象中恰恰都不在夏天,而在约请僧人举行此种仪式的人家认为必要的时候,例如老人去世后的某一天(我们那里是在“六七”,即人死后的第42天)或祖先的若干“冥寿”纪念日之类。可以在自己家中举行,如果家里安排不开,也可以在庙里举行,庙里的“放焰口”排场更大,时间更长,一般不能看到底,就得回家睡觉了。另有一种大型仪式。驯“水陆道场”的,凡七天,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放焰口,其第六晚

尤为盛大,大约总有两三个小时。对于这些极其庄重严肃的法事,我们一帮小孩子只当作不可多得的“热闹”来看,大和尚抛米和洒水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手势,很像戏剧里的“兰花指”,至今还有印象。这种作为“水陆道场”之一的“放焰口”更明显地与七月十五没有什么联系。

饿鬼乃是阴间里的弱势群体,慈悲为怀的佛教徒和比较富裕的信众通过“放焰口”象征性地给删)送去粮食、净水、衣服和钱,首先是粮食。早先那些法事在迷信的形式下面,似乎也包含了救助贫弱的意思,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显然是有利的。

盂兰盆节 第三篇_日本先祖崇拜和盂兰盆祭

【摘 要】祖先崇拜在日本是一种普遍现象,既是对宗族社会形态的具体反映,也对日本人的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传统祭祖节日是盂兰盆节,祭是日本社会生活中联系而最广泛的一项活动,不仅是由于全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年龄的人都广泛参与,还因为它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看作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主要象征。

【关键词】盂兰盆节;祖先文化

如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日本人民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多的改观,也使得人民在工作中得到了方便。街头处处体现着当代科技的结晶。但是当你置身于其中时,你会强烈的感受到日本社会的两极对比,一方面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是渗透社会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的强烈色彩,由此可知。现代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只是浮于海上的一个层面,而传统对于日本文化来说则是三分之二的底层部分,日本人的基本生存观念就是人的完满,但是物质条件总是有限的,对人的完满和神性的向往促使日本人无限的拔高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在当代较集中反映日本文化传统与日本人精神的要素。

在佛学思想传人日本以前,信仰对日本人来说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神道教,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的的。儒学和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吸收了儒学的论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渐形成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体系。皇祖神的天照大神作为特别崇拜的对象,宣传天皇则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据“神敕”实行世袭统治;日本人的祖先是天照大神属下的诸神,即为“天生民族”,故称日本为“神国”。“神社”或“神宫”是古代的祭祀场,地位最高的神社如伊势神宫。神社和寺院一样占有大量土地享有免税特权的大封建主。神道教保留许多原始宗教残余,并没有系统的经典和完备的宗教组织,素质低下,因此无力与佛教竞争,长期出于依附的地位。根据“佛主神从”理论,神道教所奉之神被解释为佛或菩萨的化身,作为佛教的保护神,真言宗把伊势神宫所奉的天照大神和丰受大神说成是大日如来的化身。所以说祭祖不只是一种对宗族社会形态的具体反映,也是日本人心里的一种信仰,一种寄托。

作为日本第二大的节日--盂兰盆节是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以前在日本过此节时的气氛会很静谧、庄重,对谢世的阴魂来说,这是阎罗王一年一度放假的时候,也是他们能回家与家人重逢的日子。所以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本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大部分日本人会利用这个时间返乡祭祖。此时,日本家家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迎接祖先的灵魂是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16日再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这便是所谓的盂兰盆祭。

一、盂兰盆节的来源

日本由于受到中国佛教影响的深远,所以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传入了日本,在日本一般称为“盂兰盆会”。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早先盛行于中国和印度,后传入日本。

1、明治以前,日本采用农历,日本的盂兰盆会与中国的七月半日期是一致的。

2、1872年以后,日本由于采用公历,盂兰盆节就改为阳历的8月15日举行(与阴历七月十五较为接近)。

3、平安时代以前主要是贵族在寺院中举行。

4、到了镰仓时代,在武士阶层开始兴起家盆(即供奉死去的父母和祖先)。

5、到了室町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各地的寺院遭到极大的破坏以及贵族的地位不断衰落,贵族在寺院中举行的盂兰盆节逐渐被废弃。

6、现代社会保留的一般是民间以“家盆”为主的过节习俗。

二、习俗和文艺活动

1、迎盆、中盆、送盆

一般是在8月13、14、15日三天举行祭祖仪式。

迎盆:13日为迎盆,意为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迎盆,有的在自家门口挂上彩条,上面写着“祖先代代”、“山川”等字样,意思是呼唤远在山林川泽之地的祖先回家,也有的是去墓地请祖先回家。在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前,家里要备好祭祀台;

中盆,14日为中盆,即祖先的灵魂在家的时间,即供养祖先的仪式。在祭祀台上摆放祭品,每日点香供茶,以及各种不同的饭菜,请祖先享用;

送盆,15日为送盆,即送别祖先灵魂的时间。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点灯笼送祖先到坟墓,在墓前点香,并在墓前熄灭蜡烛后结束整个盆节仪式。但有的地区也只是在自家门口进行送盆的仪式。

2、盂兰盆舞

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盂兰盆舞。男女老少们身着夏季的和服,手持团扇,聚集在广场上,首先在高台下跪拜祖先,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然后自然地和着音乐围成圆圈跳舞。有的地方还带着面具跳舞,让人分不清舞动的是人还是“鬼”,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祖先的灵魂得到慰藉,愉悦祖先。在日本岐阜县郡上市八幡町,等待多时的当地民众身着艳丽的夏季单层和服,在晚上8时开始,随着名曲《古调川崎》的节奏,人们踏着嘎嘎作响的传统木屐,投入到舞蹈的行列。街道成为欢乐的海洋,舞蹈给当地的“盂兰盆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这一活动被称为“郡上舞”,因当地地名而得名。

每到盂兰盆节,日本的交通系统会格外繁忙,沿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行列可长达几十公里,像是中国的“春运”时期。盂兰盆节除了扫墓、祭祖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日本人合家团圆的节日。日本德岛县的阿波舞会就是盂兰盆节的盛大庆典之一。在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祭奠祖先、祈祷风调雨顺。

3、大文字烧

大文字烧,据说是为了驱鬼,在京都6个山头的地方,摆出一定的图案,分别是左右两个大字,法字,妙字,然后就是船型和鸟居型的图案。推上柴火,到了晚上八时左右,一起烧起来,在黑色的夜空下,煞是好看。大文字烧已经成为日本盂兰盆节的一个重要标志。

4、精灵流

日本有些地区将供品装在盆舟或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入河川大海,这叫“精灵流”,相当于中国的放水灯民俗活动。节日期间,也有人在玄关装饰“精灵马”,用牙签或竹子当四肢插在黄瓜和茄子上比拟为牛、马。

结束语

祖先崇拜在日本信仰仪式中形成早的原因主观上有三:一是精神寄托。根从何来,苗从何起?二是回报恩情。因为祖先对后代有养育之恩,亲子之爱,所以后代要对祖先尽孝,在生奉养身体,死后祭拜灵魂。三是求祖宗保佑。相信祖宗的灵魂与子孙同在,会保佑子孙避祸趋福。所以在日本祖先崇拜在日本是一种非常普遍现象,既是对宗族社会形态的具体反映,也是日本人的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一种引导。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51230/

推荐访问:日本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的弟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