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时间:2018-05-26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一篇_范文: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

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

刘徐波 高兴国

作为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第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一经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讨论,本文对其中一些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供大家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西部开发的战略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历史赋予西部和中国的一次发展机遇,研究者普遍认为西部开发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意义难以估量,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关于西部开发的政治意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开发西部、缩小地区差距的战略意图首先体现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方面。

一些学者从国内外经验教训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胡鞍钢认为导致前南斯拉夫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和近期公开的民族冲突之外,还有两个致命性的政治经济原因为前南斯拉夫分裂埋下祸根:一是中央汲取财政能力不断下降;二是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他认为,实际上中国的地区差距比前南斯拉夫更明显,即使在同一省内有些地区内部差距也超过了前南斯拉夫的情形;作者的一些问卷调研表明,有84%的人认为地区差距过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有16%的人认为可能会出现“国家分裂”[1]。在几年前也有研究者分析,认为地区差别过大可能引起社会动乱[2]。另一些研究者直接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客观上当然会有一些不平衡,但如果东西部差距太大,形成极不平衡的状态,就会逐步由经济问题演化为社会和政治问题,造成中国整个战略上的失衡[3];如果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差距过大,将有碍于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或者引起落后地区人民强烈不满情绪,甚至触发社会政治不稳定[4]。一部分文章认为向东部倾斜的政策实施的结果一方面是积极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使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拉大,社会公平目标被损失太多,在人们心理上、经济上和政治上造成了很大的不平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5]。 与此相关联,研究者从地理位置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西部开发的政治意义。

首先,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发展和稳定西部地区对解决民族团结与国家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中央一直采取民族自治的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在投资、扶贫等方面对民族地区给予支持,所以民族关系十分和谐。因此一种看法认为

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分裂的问题。[6]另一种看法认为世界上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矛盾和区域之间的冲突多半是经济问题引起的,由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引起中西部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等因素时隐时现,我国要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7];西部地区存在不同的社情和民族状况,有些在东部开发中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西部一些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民族宗教状况,可能就会成为问题,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泛滥、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民族分离主义的浪潮对民族关系的冲击很大;[8]加快西部发展是增进民族团结,粉碎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民族矛盾、制造亚洲版科索沃危机的根本保证。[9]基于上述的观点,可以认为加快西部开发主要是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边陲,与十余个国家接壤,是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从这些地区获得战略性资源与物资的主要地带,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开发西部对确保国家西部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0]【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三,另有观点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21世纪,中国要成为一极,就只能有两个重大的战略选择,一是中国必须向海洋发展,成为海洋大国;二是中国必须开发西部,提高陆上的综合国力。各种情况表明,中国目前还不太可能成为海洋大国,因此,发展战略的选择自然而然地指出西部。[11]

二、关于西部开发的经济意义,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文明和发达程度的概念。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西部大开发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全局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我国是疆域广袤的发展中大国,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的重大差异,实现现代化的难易和速度也有重大差异。建国以来地区政策几经变化,但总的趋势,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扩大的。据有关的统计资料,1953年~1978年我国区域差距为60.59%,到1978~1995年为99.44%。[12]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已相当严重,区域经济战略重点应该西移。另据资料,在国家划定的贫困县中,有70%左右分布在西部,贫困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由此看出,西部地区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瓶颈”因素,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东部,而是在西部,中国实现现代化,应该包括西部广大地区,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区。[13]因此,西部大开发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在整个21世纪,都应该注重西部的开发问题。

第二种观点从解决国内经济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问题出发,提出西部开发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全局上解决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从1996年开始我国经济连续几十个月增速减缓,出现一种经济低迷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因此大多数的研究者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地域广大,全国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

巨大的潜在消费品市场。魏杰认为,西部开发的直接原因就是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14];加快西部开发可以刺激西部地区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为东部地区的产品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创造巨大的市场[15],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西部开发的经济意义是其政治意义的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保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成功。

三、关于西部开发的军事意义,有两种代表性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进行大国对抗的可能性不大,西方国家关注的热点集中在具有战略储备资源的区域和西方国家的周边区域,对于其他区域的干涉不会到激化的程度,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出于自身多方面发展的需要[16]。另一种观点认为面对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而局部高科技战争的危险因素增大的国际环境,我们应防不测,把西部作为中国全球战略腹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建立起中国21世纪的战略腹地;面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利用人权、民族、宗教三大问题实施新干涉主义的危险,中国必须开发西部[17]。胡信平介绍,有的美国学者说分裂为一堆小国的“经验”“特别适合于中国的情况”,因此要把对付国际霸权主义和 “分化”图谋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18]。有研究者分析认为,近一两年来在我国周边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新因素[19]。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差异长期存在并且日趋扩大可能不利于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20]。因此,西部开发要立足于多方面的发展,但也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四、关于西部开发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西部大开发战略】

首先,从我国人民生存环境角度看,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为了生存人们

[21]不得不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因此,只有加快西部开发,

把扶贫、改善生产条件和改变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西部才能走上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道路。其次,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必须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留有空间、延续时间。[22]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河川的主要发源地,而且也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更是

[23]决定中国能否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为敏感的地区。因此,研究者一致认为解决中国

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开发西部,只有在开发中才能重整山河,才能真正维系西部的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西部大开发战略】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6月考察西北地区时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按客观规律办事。”由于和以前几

次西部发展的形势、背景、环境和条件不同,此次西部开发表现出了一些新的内涵,因此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对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进行了分析。

一、综合发展的思路

西部地区有着特殊的区情、社情和民族状况,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还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等因素,因此研究者认为思路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多格局。部分研究者从中央提出的近期抓好的五项工作出发,分析西部开发有五大战略——知识发展战略、人力资本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24]中国社科院课题组从开发原则的角度提出总体的战略思路是:1.坚持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2.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物质与人力资本开发一起抓;3.坚持两种手段(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并用、三股合力(中央的投入、东西部的协作和西部改革开放)协调;4.坚持增量投入与存量盘活相结合;5.坚持以体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步伐。[25]陈栋生则从观念更新的角度提出了“新五观”的思路,即新的发展观(经济—社会—自然三维交合系统协调发展)、新的资源观(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源开发和软资源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新的模式观(培养市场主体,自下而上自主发展)、新的优势观(与发达地区同样走产业升级之路)、新的规划观(将新增就业岗位、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民众福利水平的增进以及反映人力资本开发的指标、环境生态的指标纳入规划的内容)。[26]其他一些研究者也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综合发展的思路,如陈佳贵的九条思路[27],陈耀的五种新思路[28],韩立岩、刘建平的八个战略重点[29],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提出的 “三大战略”、“十大政策”建议(转引自《参考信息》2000,1)。上述各种观点尽管提法不同、侧重点不同,但一致的认识是西部开发应该走一条不同于东部发展的新道路。

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前西部地区有两次发展机遇,“一五”时期(重点在西北),“三线建设”时期9重点在西南)。改革开放后,对西部地区也进行了以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较大规模的开发。这几次发展除了国防安全的考虑外,更多地考虑国家急需资源的开发[30],结果并未使西部的经济获得应有的快速增长,当地居民也没有从这种开发中得到多大好处,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始终得不到有效抑制[31]。因此,研究者提出西部开发思路的基本点是以富民为本,认为要由“原料基地目标”转向“富民兴区”目标[32];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素质;从单纯经济增长转向全面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从增强本地经济实力转向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33];必须在20~30年内使西部地区经济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34]。实现富民的发展思路必然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一些研究者认为集中力量建设一些大的项目不一定意味着就能富民,切切实实解决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中的一些大事才是富民的根本[35],要从原来办大项目这个思路转变到办大事这个思路[36]。中科院地学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公民吸收知

识能力,投资于人民健康、为全体人口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降低高失业率等为内容的政策建议[37]。总之,西部开发应该建立在人民富裕的基础上,居民收入的增长应当放在优先的地位,这是比较一致的观点。

三、抓好关键环节的发展思路

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提出要从关键环节入手,确立西部开发的思路。一种观点认为西部落后不在于西部资本投入不够和自然资源开发不足,而主要在于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无形因素的影响[38];东西部发展差距首先是知识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和信息差距,知识经济的时代更给欠发达地区带来了负面影响[39];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首先要缩小知识发展差距,政府应从对硬件投资为主转向对软件投资(指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发展并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投资)为主,[40]实施科技兴区、科技兴省的战略;由于投资于教育、投资于知识、投资于科技是最有效果的,回报率也是最高的,因此需要着眼于科技的投入,科学技术是西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41],不能让科技“弱”下去[42]。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业化程度低是西部落后的原因,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消除和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提高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43],随着西部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将会极大地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西

[44]部地区有能力去逐步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推进产业升级是首要目标

[45];一些研究者认为不能放弃传统产业,但核心问题是用高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46]并进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西部经济的“部分跃升式”发展。[47]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是切实抓紧抓好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西部开发的首位,而且还要适度超前;[48]应当采取多种方式,集中有限财力对西

[49]部进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由于信息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

的核心和标志,因此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工程[50]。

四、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者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开发”不是单纯地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51],是西部开发的核心和依据[52];西部正面临着一个从长期的生态赤字、生态破坏到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转折点[53],不能为图一时的经济利益作出有拐子孙后代的事情[54]。研究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包括可持续人口战略、可持续资源战略和可持续产业战略[55];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充裕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性措施,既能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又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56]

五、超常规的发展思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二篇_西部大开发文献综述

“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西部大开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西部走向繁荣富强的大战略、大思路,是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天实施的面向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与近现代史上数次对西北、西南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现今发展缓慢原因及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对于国内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字: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吉林省延边州):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二.西部大开发发展减速原因

赵曦;熊理然;成卓在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中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西部大开发的第十个年头,正处于承上启下

的关键时期。虽然从纵向看,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基础设施得到了相当的改善,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但从横向来看,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济结构、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魏后凯,孙承平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中提2000~2002年,西部12省区市GDP年均增长率为8.73%,既低于各地区9.690,6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低于东部10.29%和中部9.02%的平均水平。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势必导致全国经济总量进一步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将趋于下降,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动志的角度看,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一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从1999~2002年,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连续4年逐年加快。但是,西部大开发在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减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慢是典型表现。

1.工业化进程缓慢

通过对1999年至2006年工业产值增长率和工业化率的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方面还足在工业化水平方面与东部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工业化速率较慢,自1999年以来的7年间年均提高仅0.72个百分点。许克振.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中提到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往往能带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甚至第一产业的繁荣,进而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都通过工业化走上了强国之路,这也间接证明了工业化在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城市化水平低

徐雪梅, 王燕.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赵曦、熊理然(2009)分别对2007年东、中、西部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比重、城市密度进行对比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研究后发现西部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中部和东部。显然西部城市化的水平远远不足于东部,城市化进程慢阻碍了西部大开发的脚步。

3.教育水平低下

粱薇(2007)对西部地区2003-2006年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虽然西部的人力资本存量在逐年递增,但与中东部相比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西部的人力资本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其中对于人力资本评价的标准有识字率、入学率以及每个老师所负担的学生数,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本。陆琴雯. 西部大开发应优先实施教育发展战略中以云南省为例阐述西部教育水平低下。云南教育发展在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格局中依然处于最低层次。2001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7%,小学毕业升学率为81.77%,初中入学率为70.01%,初中毕业升学率为41.97%,都低于全国同类指标。

4.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大规模开发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一个生态危机区。如果再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就可能使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km2,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km2,大都也在西部地区。西北部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十分低下,青海仅为O.35%,新疆为0.79%,甘肃为4.33%。草原也在大规模地退化。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1998年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中,西部就占了4个,依次是乌鲁木齐、兰州、重庆和贵阳。

三.战略发展方向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

1.开发知识资源及科技体制改革

曲格平在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中提到开发知识资源,关键在于提高一个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三种能力建设将带动教育、信息和科技三大产业的发展。知识吸收能力取决于人力资本状况。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以及能否利用知识来促进发展。知识吸收能力包括人力资本存量,即人口已经接受教育的状况(以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的人力资本的创造,即人口正在接受教育的状况(以每万人在校学生人数或入学率来衡量)。

熊伟.刘万明,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指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西部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表明,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科技的需求是不同的。人均GDP较低时,一般处于技术引进、仿制为主的阶段,其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不到1%;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进入到技术的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研究经费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往往超过1%;而后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般超过2%。目前我国正进入以消化、吸收、改进为主的阶段。

2.互动战略

张根东,西部大开发中的互动发展战略初探中提出以“大城市、小城镇、中心村”为核心的互动开发战略,是将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城市通过小城镇为桥梁

和纽带,相互联结,互动促进的整体性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会形成大城市大辐射范围,以小城镇、中心村为对象;小城镇中辐射范围,以大城市、中心村为对象;中心村为小辐射范围,既以周边落后村为对象,又以小城镇、大城市为逆辐射对象的点与点、线与线辐射网络。进而形成较大范围的面辐射,从而带动和提升低层次发展区域向高层次发展区域的快速推进。

3.水资源再生利用

刘明艳在浅析水资源再生利用中提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性以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为倒,从地表水的占有量来说。人均仅有300 m3左右,亩均仅有190m3,远远低于全国人均2400m3,亩均1 700m3的水平,大部分地区的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农业用水只有依靠地下水开采.随着各行业用水需求量的增加,该地区地下水的开采量已占到可开采量的90%以上,局部地区已大幅度超过可开采量t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低,加剧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耐地表水源本来就极度贫乏,开采潜力已近枯竭,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除西安外,西北几个主要城市的所在地都存在着类似问题.解决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这些地区可进一步

开发的水资源的潜力已不大,跨藏域调水和水资源再生利用被认为是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的主要对策.但是跨流域调水投资大,影响面广,必须在国家的统筹计划和安排下作为大规模工程项目来考虑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水资源的再生利用是任何一个局部流域都可以考虑实施的对策,包括污水废水的循序再利用,循环再利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再利用,根据再利用目的和规模又包括灌溉回用、工业回用、环境用水回用、中水回用等.因此,进行水资源再生利用是解决西部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可持续发晨极为重要。

4.市场引导资源配置

黄小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西进”。同“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相比,此次大开发不仅更具有长远意义和全局意义,而且其时代背景也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江泽民同志为此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新思路应当新在哪里本人认为关键在于用市场来引导资源配置,以市场提供发展的动力。综观发达国家对落后地区开发,虽然政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市场的作用是基础的,政府主要起支持、帮助和推动的作用,且政府行为市场化,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市场去做。

四.总结

西部地区地域面积广阔,涉及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民族文化、传统习惯以及产业发展情况都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别,显然不能用某一个具体发展策略或战略去统一指导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未来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应加强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提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策略,从而更具有实用性。从上述综述中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可持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注重人才,依靠科技。强化教育,提高开发质量指出可持续的发展重点。其中不乏有学者关注到水资源的影响因素,水资源匮乏成为阻碍西部大开发的难题之一。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水的问题解决的好,经济腾飞就有保障,否则就会成为空话。

但是我认为现今西部大开发研究中还需要补充两点:法制化,发展新兴产业内容。

目前,我国西部开发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立法式成有效地保证区域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为市场机制的确立和顺利运行提供法律框架,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开发的首要基础工作。美国的西部开发进程从立法之初开始,日本北海道开发以北海道开发法的实施为标志。中国的西部开发是~个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业,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也就格外重要,以法律的严肃性、规范性、稳定性保证开发的持续、顺利进行,一个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西部可以开发绿色经济,保护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指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经济。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为特征的环保产业的兴起;二是因环境保护而引发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动了绿色产业的勃发。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正呈急剧增长之势。全球环保贸易额已达6000亿美元。1999年,我国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已达800多亿元,近于GDP的1%,我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600多亿元。我的家乡楚雄市依据地域特征开发绿色农园产业是其中一个项目。

参考文献:

1.赵曦;熊理然;成卓 中国西部功能定位与西部发展战略调整研究[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7)

2.赵曦 西部经济开发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期刊论文]-财经科学 2003(05)

3.阿瑟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1983

4.连玉君 人力资本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机制[期刊论文]-财经科学 2003(05)

5.梁薇 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本战略研究[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6.孙秋菊 我国西部地区物流资源及开发利用 2007(07)

7.谢守红;刘春腊 中心城市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引擎[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7(11)

8.胡公民 加快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发展构筑西部沿边向西开放格局[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管理 2008(01)

9.苟萍;谢华 建设"西部计划”长效就业机制的思考 2009(04)

10.王建红 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部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的对接[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9(04)

【西部大开发战略】

11.张术麟 地理标志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期刊论文]-法学论坛 2007(06)

12.冯旭平 西部地区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7(09)

13.江沿 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2007(专刊)

14.王勇;杜德斌 芬兰科技创新之路及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7(04)

15.秦岩;杨爱民;代志鹏 第三意大利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期刊论文]-云南社会科学 2007(06)

16.陈佳贵. 西北开发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黄速建,魏后凯. 西部大开发与东中部地区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8.王洛林. 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19.魏后凯. 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0. 许克振.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J]. 当代经济, 2004, (9).

DOI:10.3969/j.issn.1007-9378.2004.09.003.

21. 徐雪梅, 王燕.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04,

(2):48-52.

22.郝寿义;安虎森 区域经济学 1999

23.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 1989

24.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 2000

25.马志毅 城市污水回用概述[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1997(12)

26.张杰 水资源、水环境与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1998(08)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48491/

推荐访问:西部大开发战略计划图 西部大开发传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