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手抄报内容 >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时间:2018-05-08   来源:手抄报内容   点击:

【www.gbppp.com--手抄报内容】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篇_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篇一: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依据】、【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或【教学设计说明】几部分。

【教学设计封面】

一、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

【教学设计正文】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七、课前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一、1、(1)、①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

篇二: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2012-06-24 21:20:41)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设计 方法

教学

设计

教育

【教学设计封面】

一、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

【教学设计正文】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七、课前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一、1、(1)、①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

篇三: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教学设计正文】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四、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七、课前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一、1、(1)、①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

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篇_教学设计内容通常包括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内容通常包括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及评价几方面。下面就以小学五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来进行分析说明。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实验教材,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式,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品读能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写亲情的许多文章,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的课外阅读及做读书笔记,也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对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品质,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增强学生的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以“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人物的外表,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直奔重点,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后,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深邃,在平和中彰显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爱同学。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悟父子之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不断的读中,促进学生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对同学的爱。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真诚的爱创造的奇迹。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圈画感动的句段。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明确目标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师:是的,地震是无情的,课文中的父子却用爱和真情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文中父亲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板书)

【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1、速读课文,勾画批注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品味品味,用一两个词语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2、互动交流,感悟内蕴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先让学生说完感动的句子后,再按课文的顺序,课件显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

重点句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大家很会读书,课文中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确实很多,我们先来看这段话。(出示重点句一,学生读)

师:这段话有两句话,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

(1)品味第一句。

生:第一句话打动了我,从这句话中我知道时间很漫长。

师:为什么说这38小时是漫长的?

生:父亲心里焦急,所以感觉时间很漫长;一分一秒都关系到儿子的性命,所以时间漫长;父亲挖得很艰难,时间过得很慢„„

师:大家体会得很好。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要把这些数字一个个罗列出来呢?【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体现父亲挖掘的艰难;体现父亲的焦急;体现父亲的坚定„„

师:细细地把时间写出来,还有这样的好处。谁来读这段话?(引导学生读出漫长的意味)

(2)品味第二句

生回答第二句打动了他(她)后,师请该生读这句话。

师:请你再读一遍。

生:“他满脸灰尘”——

师:我打断一下,他为什么会满脸灰尘?

生:父亲挖得太投入了,沾满了灰尘也顾不上清理;他挖的时间很长,才会沾满期灰尘;当时周围一片混乱,灰尘很多,环境很不好„„

师:同学们能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很好。请你接着读。

生:“双眼布满血丝”——

师:(打断)为什么?

生:他缺乏睡眠,疲惫不堪;他内心非常焦灼才会双眼布满血丝„„ 师:你再读。

生:“衣服破烂不堪”——

师:为什么?

生:他的衣服是被废墟磨破的;他在那些石头上呆太久了,衣服被磨破了都不知道„„

师:再读。

生:“到处都是血迹”——这又是为什么?(师用力诘问)

生:他手被磨破了,流血了;他可能指甲也磨损了;他膝盖磨破了,血肉模糊;可能周围的废墟也沾满了他的鲜血„„

师:原来,这一字一句里面,都浸透着深深的父爱呀!我们再来一遍。谁来读?(再请一生,师生一问一答)

师:挖掘时,父亲会想些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话。

师:父亲38小时的泣血坚持创造了奇迹,瓦砾堆底下终于传出了孩子的声音。父亲的举动堪称壮举啊!

在我们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课件显示诗句,各自读后配乐齐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重点句2:

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透过外貌、衣着、神情描写,我们的心灵被父爱震撼了。而人物间的对话一样让我们感动。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出示重点句二,指名读)

(1)师:大家看这个词——“大喊”,这说明什么?

生:父亲经过长时间的搏斗,终于听到儿子的声音了,父亲该是多么激动呀!

师:你来读读,读出你的感受。(学生读句子。)这一喊,还喊出了父亲什么心情?

生:惊喜!爱怜!喜出望外!悲喜交加!„„

师:这一喊,是惊喜,是激动,是无限焦虑之后的欢呼雀跃!让我们也来喊出这位父亲的心声。(生齐读)

(2)师:从这段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阿曼达和爸爸一样,不但临危不惧,而且充满信心地安慰伙伴。 生:阿曼达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还不忘鼓励伙伴,爸爸一定会来救大家的。他也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中是怎么表现的?会想些什么,会对伙伴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边读边想象,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谁来读读父子的对话?(分角色读)

重点句3: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指名读)课文中的插图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刻,请同学们认真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图说话)

师:自由地读读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语句。) 生:①一个“不”字,可以看出阿曼达的先人后己。②阿曼达像爸爸一样,也是把生死置之度外。③阿曼达首先想到的却是同学,真了不起!

师:父亲的声音为什么会颤抖?

生:父亲激动不已,说话的声音颤抖。

生2:废墟中的儿子还活着,父亲是高兴而颤抖。

生3:父亲声音的颤抖是惊讶,是欣喜„„

师: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各自读或指名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环节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真正去“读懂”,读懂语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读懂作者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领悟父爱的伟大,父子之情的深厚,感受父子的“了不起”,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语言的表达形式。】

三、找准支点,探究根源

师:在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始终决不放弃,儿子始终信念坚定,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这样做?

生:父爱的力量,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师:一句承诺,一份舔犊之情,是父亲是父亲坚持的力量源泉!(引读)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他给自己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使儿子坚信,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无论发生什么,父亲总会和我在一起。

【书不厌百回读。先指导学生品味亲情的伟大,信念的力量,然后探究父子的精神支柱,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翁共体验,同感受,齐悲喜,力图体现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真诚的对话,受到强烈的震撼,达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的要求。】

四、联系生活,丰富积累【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用爱,用信念创造了奇迹,孩子得救,同学得救。其实,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那么,生活中的你与父母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吗?(亲密无间、平淡从容、尴尬、仇恨„„)能用具体事例说一说吗?

生1:当我伤心时,父亲会陪伴着我。(学生举例。)

生2:当我获奖了,他们会和我分享快乐。(学生举例。)

生3:当我泄气时,父亲会给我勇气和力量。(学生举例。)

【学生的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说说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

歌颂亲情,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完成作业,拓展积累

1、老师推荐阅读两篇文章:《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或自己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

2、动笔写写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学生阅读老师推荐的好文章,增加了阅读量,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动笔写写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打开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通道,学生在感悟积累后进行写的迁移,能提高有效学生的表达能力。】

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温馨提示数:2

页:1/1

平台温馨提示

2011-11-25 18:17:36

课程专家王建平推荐您这篇文章到平台主页。

平台温馨提示

2011-11-25 18:17:08

辅导教师王建平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班辅评论数:1

页:1/1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篇_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依据】、【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或【教学设计说明】几部分。设计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检验过,有较强的操作性,并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真切性,最好能对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有恰当的点评。

【教学设计封面】

一、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科目***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

二、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教学设计正文】

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障碍、学习难度及将采取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2.老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4.教学用具的准备。

八、教学过程:

数字序号:一、1、(1)、①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关注学习与生活、社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反思可视为教后总结,“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可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要点中穴位。“说明”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你是如何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如何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可简单介绍一下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方法。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篇_教学计划包含的内容

教学计划包含的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指导思想

三、教材分析

四、学习目标

五、教学措施

六、教学进度

总结性语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及成绩。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五篇_教学任务分析

第三章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节 什么是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任务分析的含义

在教学活动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分析,包括将目标技能分解成一系列子技能,确定子技能的性质及其层次关系等过程,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这里的任务分析主要是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服务

“任务分析”既可被视为一种教学理论。也可被视为一种教学设计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它旨在揭示教学目标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倾向习得有效教学条件。准确到位的任务分析使得教师不至于照搬别人的参考教案,而能创造性地依据学习规律进行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内容与步骤

1.对教学目标中所蕴含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确定学习类型。

按照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析已经陈述的教学目标,可以按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系统,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含反省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将教学目标分类;也可以按可以按布卢姆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领域将教学目标分类;载认知领域内容可以依据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划分标准将广义的知识分类;也可以按狭义的知识和广义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将认知教学目标分类。此外,也可以用布卢姆修订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两维目标分类框架将教学目标分类。

2.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的学习状态,即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水平,称为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已经具备的水平,一般是指那些与学习新课程内容有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没有这个起点,新的学习就难于开展。例如,学生没有对“因为”、“所以”这样因果关系连词的理解,就难于完成“因为„„所以„„”这一句式的造句;学生若没有“划火柴"的技能,就难于完成某些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当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活动,学习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改变了态度。这种通过学习形成的某一阶段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所预期的行为水平,称之为终点能力。

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是相对应的概念,只有明确了这两者,才能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起

点,做出达到预期结果的教学策略。结合学习任务分析,明确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是否已经具有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称为起点能力分析。

如果学习的结果是言语信息,那么教师可以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分析知识点的上下位关系和横向并列关系;或者按照图式理论分析教学内容的结构图式和组织原理。

从知识分类学习论的观点看,由于智慧技能从“辨别”到“高级规则”之间有着严格的先后层次关系,所以作为高一级智慧技能先行条件的较低级智慧技能必须全部掌握。而且由于技能的形成比知识习得所需要的时间长,所以在教授新技能以前必须及时进行补救性教学。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安排小测试、课堂提问、问卷调查等方法来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

3.分析学习层次,确定先要掌握的使能目标

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的这些知识技能称为子技能,以它们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分析使能目标就是确定从学生的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哪些子技能应该先学习才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体系规律,这就是学习层次分析,也叫使能目标分析。使能目标分析以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条件为依据,即五类学习结果中,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掌握为前提条件,简单规则学习以概念掌握为前提条件,教师在进行任务分析时必须先辨别出简单规则以及构成该规则的有关概念。如果学生未掌构成规则的有关概念,则应先教有关概念,即先完成使能目标的教学,然后才完成终点目标的教学。

如:学习长方体体积时,学生先必须学习体积概念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就是这个教学目标的使能目标。

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越多。一般中、小学先后两次教学知识、技能距离较小,因此其中的使能目标也不多。

一旦分析清楚了起点能力、使能目标和终点能力的先后顺序,教学步骤的确定就有了科学的

依据。另外,学生的起点能力、使能目标和终点能力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也直接影响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选择。4.分析学习支持性条件 学习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满足这些条件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比如学习的先决技能,学生的起点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为了能让学习更顺利、更高效地进行,还需要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尽管不满足这些支持性条件,学习照样可以发生,但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肯定会有影响。支持性条件是指那些有助于学习的条件,如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学生的体能状况等。它虽然不是构成高一级能力的组成成分,但它就如催化剂一样有助于加快或者减缓新能力的出现。

任何学习都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会发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学习类型需要以不同的学习条件为基础,分析学习支持性条件,就是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的条件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即使能目标及其顺序关系以及其他支持性条件。

三、教学任务分析的意义任务分析的意义下面四个问题是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1、“教什么”(教学的具体内容) 2、“以什么顺序来教”(教学顺序与思路)

3、“怎样教”(教学方法与策略)4、“教学结果”(教学评估)

1)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2)有助于教师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3)有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

第二节 教学任务的分析方法

一、归类分析法1、什么是归类分析法

教师把与教学目标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分类,用直观的形式揭示学习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任务分析方法,目的是确定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需要学习的知识项目。归类分析方法实际上是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参要求),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

面,从而明确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事实、概念、原理分别列出,然后从任一层次开始,把内容要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学习内容的一套图表或者符号。在比较直观图上,可以进行推敲和修正。归类分析法主要应用于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目标的的学习任务分析,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这种分析法有助于考虑现有的组织安排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3、归类分析法的步骤

①从教材知识体系中确定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明确每个知识目标(或知识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②对每一个知识目标要明确进一步学习的先决性知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确定各先决性知识的最佳排列顺序(为各知识点编码)。有些知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相对恰当的排列顺序。

④对要达成的各知识目标,将确定的排列顺序用图表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直观的知识结构图(表)。知识结构的建立可以用表解,也可以用图解。

4、归类分析法的实例

例1:数学 直角三角形知识

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的先决性知识是“三角形的定义”和“直角的定义”;而学习“三角形定义”的先决性知识是“边”的定义;学习“直角的定义”的先决性知识是“角”的定义。将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理清楚,知识结构图就不难制定了。

二、学习层级分析法

1、学习层级分析法的含义

学习层级分析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其它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从教学目标开始,采用逆推法逐步分析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必须具备哪些更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先从终点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标,他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点状态,即起点能力为止;这样一步一步地揭示出达成终点教学目标所要掌握的使能目标。然后将从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之间需预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能目标或子成分)逐级排列出来。在层级分析中,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愈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愈低,愈是在上层的难度愈大

层级分析法用于揭示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掌握的不同层次的使能目标的序列,适用于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任务分析。

经过这样对一组目标层次关系的分析和排列后,教师就可以明确全部所要教学的内容,使每层技能都建立在前序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学时,从起点能力开始,首先实现最低层次的使能目标,然后实现第二层次的使能目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逐个实现目标,最后达到终点目标。

2、学习层级分析法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其中智慧技能是有一定层级次序的,智慧技能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层次。高一级的技能学习要以低一级技能的获得为基础,低一级技能的学习是高一级学习的先决条件。3、学习层级分析的步骤:

① 将学习结果归类,确定学生必须获得的终点目标,一般为获得规则或高级规则。

② 确定该目标的使能目标,即若获得某一规则或高级规则,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则或某些概念。 ③ 确定再次一级的使能目标,即基本概念或具体概念。

按逆向逐级分析,直至学生的起点能力。对于不同的终点目标,学生的起点能力并不一定都是最低水平的智慧技能(如辨别)。当学生掌握了某些概念或法则,需要继续学习新的概念或规则时,已掌握的则是是学习新概念和规则的起点能力。

层级分析的示意图表示的是逆向分析,即首先明确的是学习者在某一时段(如一节课或某一项技能)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将其填人示意图中的A框。要完成该终极目标所必须达成的次一级目标即从属目标可能有两项,也可能有三项或更多,将它们分别填人下一级的B1、B2、B3„进一步向下一层分析,若达成B1目标所必须的从属目标,则填入B级以下的层次框中,并根据从属的对象加以标注。这样一层层向下分析,直至到学习者的起点水平。

教学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六篇_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上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是继五上《遨游汉字王国》五下《走进信息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大的综合学习。

本组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儿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以“活动建议”导入。第一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第二个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基本上是为第二个板块的活动服务的,但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呈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第二个板块所涉及的材料还教给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感情,还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诗歌,如何读同一题材的诗歌。

教学目的:

1、充分感受古诗的意韵美、节奏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组织好搜集和诗歌欣赏,给诗歌分类,举行诗歌竞赛和诗歌朗诵会四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1、分为五组,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同时每组定一位组长作为讨论答题时的组织者。

2、平时背诵古诗作为活动的积累。

3、将本次活动需出示的图片,答题规则,题目等用Authorware制成课件。

4、每一关统计一下得分,最终总分前三名分获一二三等奖。

第一课时

活动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中诗的国度。

4.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中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43190/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包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