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中国三年内改变

中国三年内改变

时间:2018-04-07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中国三年内改变 第一篇_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变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变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自此三十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事业的三十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这些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坚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1、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而在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06年末却已经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伟大工程的建成;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铁路的建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等,都显示了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2、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大幅度的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GDP仍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有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3、成功实施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并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在吸引外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加快“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参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4、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我国城镇居民而言,在收入和住房方面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农村而言,改革开放时期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

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尤其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5、民主法制建设进步巨大。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社会渐趋稳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言论自由等,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不再全盘歌功颂德,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政协、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

6、逐渐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之中。中国的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将学到的知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通过相互学习,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业逐步相融合。在外国,有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学习儒家文化;而在中国,外国的文化也在中国迅速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讲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一正确的认知也是我国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也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而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更加强大,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裕安康。

中国三年内改变 第二篇_未来三年中国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

未来三年中国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

提要:邱震海新著《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危机》中写到,2014—2017年将是未来十年里最为关键的三年,有很多深层的问题,短期的抑或长期的,经济的、社会的抑或政治的问题都会在这三年生成,就看能不能闯关成功。若闯关成功,2018年以后我们才有好日子,否则将面临第二次重大逆转。

从经济方面来说,这三年将是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尤其是供求面的深层问题浮上表层的关键时期。

首先,先用通俗的方式解释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

对近年中国经济稍有了解的朋友们一定都听说过以下几个名词: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下降。这些名词其实分别描述了中国不同侧面的经济问题,尤其是结构性问题。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15000美元之间时势必面临一个发展瓶颈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所表现的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即缺乏长期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

所谓刘易斯拐点,其实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其要点是:一个经济体在发展初期,往往呈现劳动力无限供应现象,因为随着机械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劳动力多余出来,逐渐进入现代工业部门,一时间给人以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假象;但当经济转型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得差不多了,原先的劳动力无限供应情况就会逐渐消失,而转化为劳动力相对紧张状态。这就是“刘易斯拐点”。

而所谓人口红利下降,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消费人口总数超过了生产人口,亦即“吃饭的人比干活的人多”。而当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力人口支撑的时候,“吃饭的人比干活的人多”就会成为一个困扰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

其次,用较为理论的方式,把人们谈论经济时经常提到的一些概念整合一下。

多少年来,“调结构”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努力方向。中国经济投资过高,消费不足,过分依赖出口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于是,降低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将出口主导型的经济逐渐转型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这种经济结构显然在过去导致了非常不良的后果。

对于过度投资所导致的经济结构扭曲,以及其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风险的积累,人们一般不会有过多争议。但很多朋友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出口主导的经济模式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我还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年轻讲师,当时开始听到一个最新的说法:“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当时一般的理解中,所谓外向型经济,也就是发展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与前述国家的进口替代方式不同,战后东亚一些国家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并由此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低级形态。出口导向的优点是:需求不受本国收入的限制,较高的竞争水平对效率和现代化起到促进作用,为与外国生产者的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检验。

但这一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微观经济上说,出口导向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削弱长期增长的潜力;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所谓的出口只是在中国组装,大部分处于“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和赢利率过低,也由此导致出口企业只能“以量取胜”,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摩擦的增多。而出口以外的部门则依然长期处于欠发达的状态。从宏观经济上说,为了维护出口量,实施这一策略的国家必须压制汇率升值,并由央行买进外汇,释放出大量高能货币,从而形成资产泡沫并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无论是以投资还是以出口导向为拉动的经济模式,都到了该彻底改变的时候,其出路就是增加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元素,逐渐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所谓消费拉动,既包括居民个体消费的部分,也包括整体经济结构中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成分。

实际上中国已到了由外向型经济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型的阶段。但外向型经济高级形态又该包含哪些要素?对于这些问题,今天真正加以讨论和思考的人并不多。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经济,只要解决了消费拉动的问题,似乎就万事大吉了。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也是对中国经济极为浅薄的理解。且不说消费究竟如何拉动,所谓的消费究竟包含哪些内容,由拉动消费所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建设等,就说最基本的一点:拉动消费多年来为何如此艰难?这显然不是居民手里是否有钱的问题,而是在居民不敢消费的背后,存在着社会保险体系依然大幅缺失的问题。

但拉动了消费,中国经济未来长远的发展引擎是否就此找到并得到启动?这显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今天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误解乃至认知误区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还是把眼光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国,并把过去20多年的中国发展历程与过去200多年的西方工业化的历程做一个纵向比较。【中国三年内改变】

当然,中国迄今走过的道路,都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道路。但毕竟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因此研究发达国家早年的规律,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国而言,无论如何都是有意义的。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已经开始被我说服,也许你已经恹恹欲睡,因为以上内容通篇都是理论阐述,缺乏鲜明、活泼的例子和故事。

但且慢,无论你已开始被我说服,还是你已经开始恹恹欲睡,其实我只涉及了中国经济整体结构的一个方面,亦即需求面;中国经济结构的另一面——供给面,我还远远没有涉及。而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只有厘清中国经济供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对中国经济的整体结构及其未来走向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

然而2014—2017年的这三年时间里,中国劳动力紧缺的情况将全面浮现。其间,中国面临的不仅是短期问题,而且还面临着长期问题,还面临供求层面的“三驾马车”问题。对此我们以前很少说,因为我们认为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可是未来这个供求层面的“三驾马车”问题会变得很重要并将长期存在,而供求面的问题也将全面浮现。“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句话用在未来三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上,听来是一个无奈,却是很贴切的写照。

我们长期以来的注意力一直为经济结构中的需求面问题(投资、出口、消费)所吸引,以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全部问题,并以为只要解决了需求面的“三驾马车”的“调结构”问题,中国经济的全部问题就解决了。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中国三年内改变】

中国三年内改变 第三篇_中国政改30年 课程的考试 90分

中国政改30年课程的考试 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商德文教授所讲,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从哪一年开始实施?

A.1919年

B.1921年

C.1923年

D.1925年

2. 以下哪种力量不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

A.来自外国势力的力量

B.来自文革中期一批年青的知识分子的力量

C.来自中央上层的力量

D.来自最底层的草根的力量

3. 谁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4. 商德文教授提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参考哪个党的执政经验?

A.美国共和党

B.美国民主党

C.日本自民党

D.英国工党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商德文教授认为,坚持改革的(),才可能达到宪政民主阶段。

A.渐进性

B.改良性

C.长期性

D.非典型性

2. 以下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中,哪些符合商德文教授的观点?

A.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

B.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

C.斯大林模式是东方专制主义的一种变态

D.斯大林模式跟封建结构类似的是人在制度在、人亡制度亡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商德文教授认为,苏联解体意味着斯大林模式的破产。

正确

错误

2. 商德文教授认为,坚持改革的突发性、革命性、短期性和典型性,才可能达到宪政民主阶段。

正确

错误【中国三年内改变】

3. 商德文教授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浅层次的、浅规则的改革。

正确

错误

4. 根据商德文教授所讲,过去30年,我国最先开始的是政治改革。

正确

错误

中国三年内改变 第四篇_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2009年我们迎来了她60华诞。这六十年来,她的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她一直处于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这是中国社会文明大幅提升的六十年,国际地位提高,科技发展。人们都看到了她的风发意气,昂扬精神。人们被她所折服。

经济体制完善 实力增强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跨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展成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小康社会。

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极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历史性贡献。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快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推进计划,财税,今年光荣体制改革,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短短60年间,一个农业国家迅速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有无数的中国人怀揣着忠诚,理想、期许,离开了家乡,艰苦奋斗,艰难求生。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对中国能力的肯定。中国入世标志着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加入WTO,从改革开放的逻辑上讲,可以借助外资和外在的推动力,促进改革进一步发展,突破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成功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入世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以一个有巨大潜力和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GATT/WTO这样一个世界性经贸组织,可以在运作规则上发挥影响力,参与规则的制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予以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讨价还价中的分量,促其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加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和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与此同时,有助于打破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促进借鉴各成员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加速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治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综合国力,引进外资和拉动内需。

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领导农民奋力开拓,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曾今解决温饱是困扰中国的难题。历史上,多少农民因为交不出田赋被逼得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免除田赋,是农民祖祖辈辈的梦想。当袁隆平捧出金灿灿的种子,将我国水稻产量从300多公斤提高到800多公斤,农业科技一马当先;当包产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亿万农民的生产活力如万马奔腾;60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了100多倍。留乡务农、进城务工,抑或在当地的乡镇企业就业,农民的选择多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也增加了。农民使用先进的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作物产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畜牧业。许多农民因为畜牧业而发家致富。在农村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得到提高。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使农业发展更有前景。

工业化 信息化迅猛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绩显著。信息技术在工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加速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从新兴的工业门类到支柱产业的转变,拓展了电子商务应用空间。电子商务对贸易,金融和产业分工带来了深刻变革。改变了人们的购物生活方式。

当新中国诞生之时,民族工业景象惨淡。洋火、洋灰等这些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名称,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49年前的100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积累下来的固定资产只有可怜的100亿元。 从三年恢复,到“一五”计划,中国工业在艰难中起步。而在此后的风雨征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始终站在前列,充当着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工业装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国有工业面貌一新,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惊人的跨越,锻造共和国经济的脊梁:目前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一个曾经连铁锅都要砸掉炼钢的国度,如今正在为无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而烦恼;一个曾经的“贫油国”,崛起了一座座石油新城;一个曾把轿车当作奢侈品的国家,如今正在为扩大消费而鼓励汽车下乡。数据的对比,让我们自豪: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如今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2008年接近1.9亿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 “中国轻工产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正在向工业强国迈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进入太空,是中国人古来就有的梦想。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进入太空,“神七”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

越。

人民生活水平变化

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

结尾

【中国三年内改变】

在将来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的人民将更加昂扬向上,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民族将更加发达兴旺,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更具影响力和亲和力;我们的山川将更加秀美壮丽,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中国三年内改变 第五篇_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 课程的考试92分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 课程的考试92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 )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2.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3

B.2,4

C.3,4

D.3,5

3.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 )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A.四

B.五

C.六

D.七

4.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1928 B.1929 C.1930

D.1931

5.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 )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江泽民理论

7. 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

【中国三年内改变】

A.0.47

B.0.48

C.0.49

D.0.5

8.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9.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

A.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10.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 )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 )个。

A.51;27

B.51;28

C.61;27

D.61;28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1982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

A.增加了干部人数

B.杜绝了腐败问题【中国三年内改变】

C.减少了副职

D.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2. “一条腿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3. 实现部门利益的独特方式有( )。

A.部门利益人性化

B.部门利益法定化

C.部门关系裙带化

D.部门职权利益化

4.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B.建设责任政府

C.建设法制政府

D.建设廉洁政府

5. 2003年战胜非典以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哪些?

A.以全面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目标

B.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

C.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

D.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

三、判断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行政决策的中枢核心化不是现代行政决策中枢的发展趋势。

正确

错误

2. 1982年的时候国务院在京人数是5.1万,到2003年国务院在京工作人员是3.2万。

正确

错误

3. 美国:内阁部门16个,独立机构62个.

正确

错误

4. 政府要救市,刺激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还是要由部门花钱,这就存在项目资源分配的问题了。

正确

错误

5. 加强文化领域综合管理,最好是将所有的文化领域都统一起来综合管理

正确

错误

6.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正确

错误

7. 经济体制改革30年是自上而上下进行的。

正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34134/

推荐访问:初中三年我的改变 他改变了中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