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时间:2018-03-28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第一篇_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各类生产事故不断发生,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使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因此,针对各高校学科建设特点,对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建立科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1984年,教育部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列入《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提出了建立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和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专业设置方案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在全国1028所本科高校中,已有127所院校设置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6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7个,其分布涵盖了军工、航空、化工、石油、矿山、地质、消防、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十几个领域。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比较完整的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很多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据统计,2009年安全工程毕业生总数达到3905名,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达到7000名,在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多,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统一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涉及矿业、环境、建筑、化工、能源等多种类型,导致我国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一些专家倡导“大安全”的培养论,但由于受到各高校原有专业背景的影响,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倾向于原有较强专业的课程,而和安全专业相关的一些关键性课程却未能开设,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离散性高,系统性和普适性较差。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第二篇_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黄战峰 张洛花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6期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问题越发突出,各类生产事故不断发生,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使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但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因此,针对各高校学科建设特点,对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建立科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984年,教育部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列入《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提出了建立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和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专业设置方案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在全国1028所本科高校中,已有127所院校设置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6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7个,其分布涵盖了军工、航空、化工、石油、矿山、地质、消防、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十几个领域。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比较完整的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很多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据统计,2009年安全工程毕业生总数达到3905名,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达到7000名,在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多,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统一

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涉及矿业、环境、建筑、化工、能源等多种类型,导致我国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一些专家倡导“大安全”的培养论,但由于受到各高校原有专业背景的影响,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倾向于原有较强专业的课程,而

和安全专业相关的一些关键性课程却未能开设,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离散性高,系统性和普适性较差。

(2)教材建设缺乏科学性

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4]。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明显缺乏系统性、规划性、适用性。尤其是随着不同高校的多种类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开设,符合不同类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还很缺乏。而且,目前已出版的多套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用书中存在明显的移植痕迹,内容缺乏创新。

(3)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但由于多数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硬件条件欠缺和实习地点和效果无法保证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执行的教学体系存在明显的轨迹偏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4.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发展现状

我校于2005年设置安全工程本科并开始招生。截至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404人,已毕业学生187人。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有博士学位的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6人。

4.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1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从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涉及了煤矿、化工、建筑、火灾和电气等方向,即所谓的“大安全”范畴,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定向。

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条件,在方向和程度上应有所侧重。首先,通过对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和安全专业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分析,得知大多毕业生从事煤矿行业和多数教师有从事煤矿安全方向研究,同时结合我校所处的地理优势,位于国有重点煤矿基地——平煤,有利于我校就近建立实习基地,使在校生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其次,根据2006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要不断扩大与煤矿安全紧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因此,建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可以确定为以煤矿安全为主,其他方向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 第三篇_关于安全工程的认识

关于安全工程的认识

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事故现象、事故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以达到预防、控制或减少事故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生产过程日益自动化,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日见频。另外,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由于不善于掌握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和对事故发生的预测,已很难适应现代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其结果是在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中不断发生灾难性的重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安全工作与现代化生产不相适应的严重情况,迫使从事安全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去寻找一种对系统的安全性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能够对事故的发生进行预测的新的安全工作方法,以便事先给有关人员提出警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或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工程正是在这种新形势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对于这门新兴学科,德国教授库赫曼作了这样的阐述:“安全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应用技术所产生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至少使其保持在可容许的限度内……库赫曼教授指出,安全科学研究的是技术应用中的可能危险带来的安全问题,它不涉及社会或军事意义上的安全,也不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安全。他还认为,由于不希望的技术副作用会危及生命、健康、财产或精神价值(如,大自然的美),因此,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经济上考虑,都应尽可能避免这种损害。这就明确指出安全科学的目标是保障人的安全,避免财产损失,并保护环境。

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与安全。生产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社会活动,它既有给人类提供物质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面,但也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面。这是因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机械伤害、锅炉和受压容器的爆炸、电击电伤、起重运输设备和机动车辆的伤害等事故;汽车运输导致交通事故的出现等。因此,安全科学体系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涉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行业、矿山行业、建筑工程行业、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行业等。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尊在,如果人们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所以安全就是生命。但由于安全现象极为普遍的存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活动时间与空间领域,使之司空见惯,反而不易被人们认识其中统一的科学规律性。同时,尽管这门学科和人类利益联系极为密切,但人们对其研究的甚少,更缺乏自觉。因此,需要人们广泛地进行研究,以认识和掌握其中的科学规律性,使人们能够更安全的工作与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31460/

推荐访问:电气工程专业的历史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

热门文章